社會歷史
你好!
社會歷史最主要的內容表現在社會歷史觀當中。
社會歷史觀(專conception of society and history)是關於人類社會的起源、本屬質和發展規律等一般問題的觀點和理論體系,是人類對本身相互交往活動的條件、過程和結果的反思。以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過程為研究對象。
在歷史上社會歷史觀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各個時代、各個階級的整個哲學世界觀的傾向和實質。雖然社會歷史觀並不直接以考察整個世界一般問題為對象,但它對物質運動最高形式的根本問題的回答,也就是對哲學世界觀的最尖銳問題的回答。因此,社會歷史觀是哲學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實現了根本的變革,確立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
Ⅱ 社會歷史
事實證明當時香港和澳門沒有收回是有好利於當地的經濟發展的,不平等條約是與平等貿易有關的,而之前俄羅斯在我國東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量割地也沒有歸還。
Ⅲ 社會歷史性是什麼意思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是實踐的特點之一。 實踐的社會性:人同自然界的斗爭是人們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以社會形式共同進行的。單個人無法同強大的大自然相對抗,個人只有在社會關系中結合為統一整體,形成超出個體力量的社會力量,才能戰勝大自然。 實踐的歷史性:人的實踐力量是歷史地形成和發展的,每一時代的人都只能在繼承前人實踐成果的基礎上開始自己的活動,每代人把前代人的實踐力量納入自己的活動之中,壯大了自己的實踐能力。 所以實踐盡管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個體活動,人卻總是憑借人類整體的力量去同自然發生關系,從事實踐活動的。這就是實踐的社會性和歷史性。
Ⅳ 歷史社會!
《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一名來自日語,最初是「共產主義者宣言」的意思,後來在1904年11月13日日本《周刊·平民報》上,這部著作首次被譯成「共產黨宣言」。
1847年11月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委託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個周詳的理論和實踐的黨綱。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認識,並研究了宣言的整個內容和結構,由馬克思執筆寫成。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出共產主義運動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並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歷史包括一系列發展階段,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下解放出來。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集中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消滅私有制」,「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然後「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而且,「共產黨人不屑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資本主義制度才能達到。」
上述就是共產主義(後來人們又叫作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
《共產黨宣言》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分析階級和階級斗爭,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過程,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的無產階級肩負的世界歷史使命。《共產黨宣言》公開宣布必須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表述了以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的思想。《共產黨宣言》還指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後,必須在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地進行巨大的社會改造,進而達到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共產黨宣言》批判當時各種反動的社會主義思潮,對空想社會主義作了科學的分析和評價。《共產黨宣言》闡述作為無產階級先進隊伍的共產黨的性質、特點和斗爭策略,指出為黨的目的而奮斗與爭取實現共產主義終極目的之間的聯系。《共產黨宣言》最後庄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並發出國際主義的戰斗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一八九五年三月六日,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斗爭〉導言》中對馬克思主義的整個理論體系進行了最後的反思和修正:「歷史表明我們也曾經錯了,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個幻想。歷史做的還要更多:它不僅消除了我們當時的迷誤,並且還完全改變了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條件。一八四八年的斗爭方法(引者註:指《共產黨宣言》中說的暴力革命),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經陳舊了,這一點是值得在這里較仔細地加以研究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在一八四八年要以一次簡單的突襲來達到社會改造,是多麼不可能的事情。舊式的起義,在一八四八年以前到處都起決定作用的築壘的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如果說在國家之間進行戰爭的條件已經起了變化,那麼階級斗爭的條件也同樣起了變化。實行突然襲擊的時代,由自覺的少數人帶領著不自覺的群眾實現革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無產階級的一種嶄新的斗爭方式就開始被採用,並且迅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原來,在資產階級藉以組織其統治的國家機構中,也有許多東西是工人階級可能利用來對這些機構本身作斗爭的。工人開始參加各邦議會、市鎮委員會以及工商仲裁法庭的選舉;他們開始同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由選舉產生的職位,只要在該職位換人時有足夠的工人票數參加表決。結果,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於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於害怕起義成就。在羅曼語國家裡,人們也開始愈益了解到對舊策略必須加以修改了。德國所作出的利用選舉權奪取我們所能奪得的一切陣地的榜樣,到處都有人模仿;無准備的攻擊,到處都退到次要地位上去了。」
Ⅳ 社會歷史!
作業自己作為好,不會的再問才會提高,且把照片排正,便於查看。
Ⅵ 社會歷史觀的產生和發展
社會歷史觀起源於人們對勞動及在勞動中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思索。在人類的早期,人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也對本身的相互關系有了朦朧的認識。隨著社會關系的逐步發展和日益復雜化,人們對社會的哲學思考也逐步由對某些社會現象、社會側面的認識發展為對社會一般問題的研究,並形成各種理論體系。形成作為理論體系的社會歷史觀的認識論前提是:①把社會從一般客體中劃分出來,使之成為專門的考察對象;②人類抽象思維能力達到能夠脫離感性的物質實體,把握體現人類活動中的社會關系的階段。
在社會發展大約有 290多萬年的時期內,人類尚不具備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明確區分開來的能力。原始人所從事的狩獵、捕魚勞動,僅以滿足直接需要為目的,農業生產較長的周期性雖然要求人們對眼前活動的後果有一定的預見,但人們本身的力量與巨大的自然力相比卻十分弱小,原始人只能以想像的神奇力量與神秘的自然力相對抗,並由此產生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這種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混沌不分的認識狀況一直影響到奴隸社會早期的思想家,致使他們的哲學思考致力於尋找世界的永恆的始基。水、火、原子、數等等曾被認為是構成自然界、社會和人本身的實體。這時社會歷史觀還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的世界觀之中。
奴隸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和階級對立日益深化,使社會生活的某些領域,如國家政治生活,呈現出與自然界顯然不同的變化節奏和特殊形式,這時人們開始對某些社會現象作專門的考察。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出現了以倫理和政治理論形式為特徵的社會哲學。中國古代哲學尤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他們集中討論的是「國」與「民」的關系及人們生活的准則問題。老子和亞里士多德雖然最早提到了商品經濟現象,但仍然是作為道德和佔有問題來討論的。
人類對社會起源問題的思考,在歐洲中世紀演變為神學歷史觀。人類創造歷史的活動以「上帝創世說」的形式歪曲地、顛倒地反映出來,極大地阻礙了人們對社會歷史問題的認識。但從諸神社會的等級關系和結構中,也曲折地表現了人們對塵世社會的現實關系和結構的認識。
與神學歷史觀相對立,資產階級早期思想家們相繼提出了自然狀態說、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說。這些理論均以自然法為基礎論證諸種社會問題,因此可以稱為「法學世界觀」。它認為,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不是神和教會的創造,而是由以權力為基礎的國家創造的。它主張用人權代替神權,用國家代替教會。這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排除了天上和人間的顛倒,卻把國家和社會等同起來,認為人類社會存在過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自然狀態」,存在著不變的「人類天性」,認為資本主義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社會。這種歷史觀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商品等價交換普遍化的反映。
資本主義建立的普遍的世界歷史性聯系,使人們有可能發現各個民族歷史發展的共同性。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開始把人類社會當作一個統一的過程來考察,並探究歷史過程的規律性。這就形成了近代的歷史哲學。義大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G.B.維科(1668~1744)在《關於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社會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按照自然必然性由一個發展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卓越的見解,但他卻未能正確地揭示出歷史的規律性,而陷入了循環論。德國哲學家J.G.赫爾德(1744~1803)在《關於人類歷史哲學的思想》一書中也表達了關於歷史規律性的思想。歷史哲學經過18世紀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啟蒙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發展,到G.W.F.黑格爾臻於完成。黑格爾力圖揭示社會現象背後的必然的聯系,但他用想像的聯系代替現實的聯系,未能把社會歷史觀真正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直到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才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實現了根本的變革。
Ⅶ 社會歷史觀點的基本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世界觀與歷史觀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的延伸。由於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7)社會歷史擴展閱讀: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性質和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和變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作用。
其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唯物主義既反對抹殺社會意識起作用的形而上學機械論,也反對把這種能動作用加以誇大的歷史唯心主義。
社會意識的作用在性質和程度上有兩個方面,這也體現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一是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二是落後的、反動的、不科學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Ⅷ 什麼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內的矛盾是貫穿人類容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8)社會歷史擴展閱讀
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廣大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Ⅸ 社會歷史是什麼意思啊
我想應該是社會的發展史吧
就像社會形態、社會結構、社會階層之類的吧
Ⅹ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