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歷史
首先從社會結構中分化出來的學校教育,是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相聯系的傳統人文學科教育,因此,最早誕生的學校是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寺廟學校和文士學校。古埃及的這些學校極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要求學生尊日神、忠國君、敬長官、孝雙親。以造就文士為重要目標,即訓練繼起的統治者和他們御用的爪牙;同時教授書寫、詞令。中國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禮」是別上下,分尊卑,維護世襲等級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樂」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頌揚帝王貴族,鼓舞軍心的音樂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駕車等作戰技術。「書」是語言文字的讀、寫以及文學歷史方面的知識。「數」是計算以及歷法天文等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奴隸制社會的學校教育是脫離生產勞動的,主要讓奴隸主子弟學習禮義等統治之術。孔子的話可謂很好的注腳,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②而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也基本上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儒家的經典著作「四書」和「五經」③是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歐洲奴隸社會中,從古希臘的學校教育到古羅馬的學校教育,主要是教授學生以讀、寫、算、音樂、文學、政治、哲學、歷史、修辭等方面的知識,以培養他們從事政治活動的能力。在封建社會,僧侶壟斷了文化和學校教育,教會學校的教育內容是「七藝」④,各個科目都貫串著神學精神,以此來培養對上帝虔誠、服從教權與政權、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士。 自然科學教育從生產實踐中分離出來,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現代學校教育迅速步從生產實踐過程中分化、獨立出來,尤其在數學和天文學領域 發展較快。但在自然科學先是隸屬自然哲學,後又依附於神學的時代,不僅阻礙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大大削弱了其對學校教育的影響。文藝復興運動使自然科學沖破了宗教神學的桎梏,並獲得迅猛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並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像不到的。」⑤正是這樣的時代,要求資本主義的學校教育既有培養統治人才的任務,又有培養生產技術人員的任務,自然科學的教育內容被廣泛引入學校,代數、三角、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逐漸成為學校的必修學科。從下面一張表中,可以看出文藝復興時期和在這個時代影響下的後來幾個世紀里,自然科學普遍發展,總結人們知識成果的學科不斷增加並日益分化。
自然科學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逐步確立並加強,引起了學校教育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相應變化。班級授課制,實驗、演示、實習等教學方法以及幻燈等教學手段被廣泛地採用,進一步推動學校教育自身發展。在中國,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隨著新的生產力的出現和西方自然科學的大量引入,學校課程除傳統學科外,也增加了算術、地理、博物、物理、化學、農業等自然科學課程。 當代社會日益發展成為高度科學化的信息社會,學校教育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校圍牆內的教育了。學生不僅在學校學習,而且從家庭、社會生活中接受的信息量與日俱增,這是一種潛移默化而又強大有力的教育。如學生的知識、品德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電視節目、書刊報紙、參觀、旅遊和各種社交活動的影響。現代教育技術的發,不僅改變了傳統教育形式,也擴充了教育內容和情境。這一變化,引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校教育的效率,也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學校教育與社會隔離的封閉狀態。
世界進入20世紀末,一股倡導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融合的思潮正在悄然興起。從歷史上看,偏執的人文教育雖弘揚了人類的理性,但由於科學技術發展不足,延緩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影響了人類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同時,偏執重視科學和科學教育,忽視人類理性的提升,也同樣會給社會帶來禍患,因為科學技術既可給人類帶來生產的突破和生活的飛躍,也可給人類帶來數不清的災難。沒有理性把握的科學技術會成為災禍之源。進入21世紀以後,人類將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強化人文與科 學融合的教育將成為未來教育的特徵之一。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確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確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許可權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教育的普及性。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民主性。教育的人文性。教育的實用性。
具體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教育財政制度的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考試、評價和用人制度改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參與制度的建立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需要汲取有限政府、依法行政等行政體制改革的原則,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其它法律法規,改革高度集中、大一統的教育管理體制,使教育主管部門的行政職能從管理型、計劃型向指導型、服務型轉變。通過政府教育管理權的下放,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以恢復教育的活力、創造力和多元化,實現學校的自主性、學校管理的民主化.
在論及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時,楊東平等專家認為,當前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事業領域的改革,存在三種不同的動力和價值。
一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慣性。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國家主義的目標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慣性,仍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徵是強調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利益,強調效率和發展。為此,習慣性地主張強化中央政府的權力,國家掌控資源,實行集中計劃,在資源配置上存在城市中心、效率優先、重點扶持、輕視和歧視民辦教育等價值特點,形成教育系統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之間的「二元結構」。
二來自市場的動力和價值。市場經濟的發育改變了教育的外部環境,使市場機制、市場價值等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發展。教育消費、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投資、教育服務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教育權利和教育利益開始受到重視。它主張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傾向用企業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動了入學機會和標準的多元化,同時具有將利益交換原則引入教育的傾向,試圖用「金錢面前的平等」改變「分數面前的平等」。它推動了教育地方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所謂的「地主效應」,如各地名牌大學招生本地化的趨勢。
三是教育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轉型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被稱為是「內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握重要資源的權力部門自己進行的改革。因而,在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實際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開放市場,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及通過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過創收、收費等營利性的環節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開地設租尋租。它造成了基於壟斷而產生的部門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團,造成扭曲的市場和不公平競爭,極大地敗壞了改革的形象,引致人們對市場化方向的懷疑。
基於上述認知,專家們強調,當前最突出的教育問題,表現為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確定和規范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功能、教育責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B. 學校的光榮史是什麼
依據題干信息,開學後的第一次校會,校長便向同學們介紹了學校的光榮歷史.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盡快融入新學校,熱愛新學校、增強學生的歸屬感;②③符合題意;①④不符合題干主旨;故選B.
C. 有關學校的來歷
從夏朝開始就有:庠、序
D. 學校歷史沿革是什麼意思
學校歷史沿革是指一間學校的歷史發展沿革。
歷史沿革指的是涉及活動規律和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節點,重點是說明這些節點的關系,包括形成原因、相互影響、實際作用、歷史和現實意義,根本從改革開放對企業發展的基本利益出發,突現了歷史革命,簡稱歷史沿革。
學校的定義歷史來源
自夏商,便有了「庠、序」(就是學校)。孟子曰:「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學校一出現,便以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為己任,從而出現為培養人才所採取的因材施教等教育之法,歷史賦予學校較高的地位。
二千多年齊國的稷下學宮引發了百家爭鳴、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開設杏壇以六藝而教眾賢、宋朝的六大書院所承擔著選俊功能。
19世紀末20世紀初,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黃宗羲提出「公其非是於學校」,他認為學校不僅具有培養人才改進社會風俗的職能,而且還應該議論國家政事之能。
E. 學校的歷史是什麼
「學校」一詞源於民國時期。
西周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古代的學校稱為庠、序、學、校、塾。在開始產生時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西漢時學校分中央和地方兩種,中央設太學,是國家最高學府,相當於今天的大學。地方上置學宮。唐時代辦學達到古代極盛時期,學校分類更細,明清時的學校基本是承襲隋唐的,但由於科舉制發展,使學校成為科舉制的附庸和裝飾品。清末,開始興辦近代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中稱學校為學堂。到1907年,新式學堂遍設各地。
辛亥革命後,教育部公布新學制,「學堂」一律改稱「學校」,並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的中國的學校分類
1.學歷教育:
小學。
中學:普通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高級職業中學、中等專業學校。
大學:普通大學、軍校學院、高職專科院校。
其中,小學和初中屬於目前中國的義務教育。
2.非學歷教育:
幼兒教育。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盲聾啞學校等)
各級各類的培訓學校。
學校的歷史
最初的教育活動與人類的生產,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們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知識,技能.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逐漸增加,有些人就可以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活動;同時語言文字也在豐富和發展.這樣,獨立的教育機構-----學校便逐漸孕育產生了.學校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教與活動進入一個自覺的歷史時期.
據考證,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這就是學校的萌芽.青少年在這里接受一些訓練:學習自理,參加社會勞動,如建築房屋.耕種.收獲.照看牲畜等;學習唱歌.跳舞.游戲.;學習禮儀和行為規則.
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學校教育形成了似禮樂為中心的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禮-----禮儀,樂----音樂,舞蹈.射-----射箭.御----駕馬車.書----閱讀,習字.數----算術.
我國古代的學校有私塾,書院,也有官學等.
孔子提出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科舉取士制度一方面使讀書人獲得了參加管理國家事務的機會,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幾乎專門服務於科舉考試,教學內容局限於儒家經典,嚴重束縛了人的思想.科舉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20世紀初,清政府迫於形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再教育方面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全新的教育體系,普通民眾及其子女普遍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教育體系.我們接受學校正規教育的機會更多了.目前,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青壯年文盲率大大降低;中等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量適用人才;高等教育發展迅速,以形成規范的本科教育. 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