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化學式
㈠ 表示銅這種物質的化學式
銅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用元素符號直接來表示,其意義不能表示一個銅分子;
故選C.
㈡ 有關銅的化學方程式
一、銅容易被鹵素、互鹵化物、硫、硒腐蝕,硫化橡膠可以使銅變黑。銅在室溫下不和四氧化二氮反應,但在硝基甲烷、乙腈、乙醚或乙酸乙酯存在時,則生成硝酸銅:
(2)銅化學式擴展閱讀:
銅位於元素周期表第11族,同族的還有銀和金,這些金屬的共同特點有延展性高、導電性好。這些元素的原子最外層只有一個電子,位於s亞層,次外層電子d亞層全滿。原子間的相互作用以s亞層電子形成的金屬鍵為主,而全滿的d亞層的影響不大。
與d亞層未滿的金屬原子不同,銅的金屬鍵共價成分不多,而且很弱,所以單晶銅硬度低、延展性高。宏觀上,晶格中廣泛存在的缺陷(如晶界),阻礙了材料在外加壓力下的流動,從而使硬度增加。因此,常見的銅是細粒多晶,硬度比單晶銅更高。
銅不但柔軟,導電性(59.6×106S/m)、導熱性(401W/(m·K))也好,室溫下在金屬單質中僅次於銀。這是因為室溫下電子在金屬中運動的阻力主要來自於電子因晶格熱振動而發生的散射,而較柔軟的金屬散射則較弱。銅在露天環境下所允許的最大電流密度為3.1×106A/m2(橫截面),更大的電流就會使之過熱。像其他金屬一樣,銅和其他金屬並置會發生電化腐蝕。
銅是四種天然色澤不是灰色或銀色的金屬元素之一,另外三種是銫、金(黃色)和鋨(藍色)。純凈的銅單質呈橙紅色的,接觸空氣以後失去光澤而變紅。銅的這種特殊顏色是由於全滿的3d亞層和半滿的4s亞層之間的電子躍遷——這兩個亞層之間的能量差正好對應於橙光。銫和金呈黃色也是這個原理。
㈢ 銅化學式
銅是一種化學元素,它的化學符號是Cu(拉丁語Cuprum),它的原子序數是29,是一種過渡金屬。 銅呈紫紅色光澤的金屬,密度8.92克/立方厘米。熔點1083.4±0.2℃,沸點2567℃。常見化合價+1和+2。電離能7.726電子伏特。銅是人類發現最早的金屬之一,也是最好的純金屬之一,稍硬、極堅韌、耐磨損。還有很好的延展性。導熱和導電性能較好。銅和它的一些合金有較好的耐腐蝕能力,在乾燥的空氣里很穩定。但在潮濕的空氣里在其表面可以生成一層綠色的鹼式碳酸銅Cu2(OH)2CO3,這叫銅綠。可溶於硝酸和熱濃硫酸,略溶於鹽酸。容易被鹼侵蝕。
㈣ 銅的化學名稱及化學公式符號
如果是一價銅,那麼應該稱為「亞銅」即氧化亞銅(Cu2O)
同樣,對於變價元素鐵,二價稱為亞鐵
銅為正二價,氧為負二價
由於化合物電中性,所以物質的量比為1:1
㈤ 銅的化學式是什麼
銅的化學式為 Cu
銅是一種金屬元素,也是一種過渡元素,化學符號Cu,英文copper,原子序數29。純銅是柔軟的金屬,表面剛切開時為紅橙色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
物理性質
銅呈紫紅色光澤的金屬,密度8.92克/立方厘米。熔點1083.4±0.2℃,沸點2567℃。有很好的延展性。導熱和導電性能較好。
磁性:抗磁性
晶體類型:面心立方結構
電阻率:1.75×10-8Ω·m
聲速(室溫)3810(m/s)
楊氏模量:110-128 GPa
電解銅晶體(通過電解可以得到非常美麗的銅晶體)
剪切模量:48 GPa
泊松比:0.34
莫氏硬度:3.0
維氏硬度:343–369 MPa
布氏硬度:235–878 MPa
固態密度 8.960 g/cm3
熔融液態密度 8.920 g/cm3
比熱容:24.440 J/(mol·K)
汽化熱:300.4kJ/mol
融化熱:13.26kJ/mol
熱導率:401 W/m.K
膨脹系數:(25 °C)16.5 µm/m·K
化合價通常為+2,也有+1(3價銅僅在少數不穩定的化合物中出現,例如銅酸鉀KCuO2)
在地殼中的含量(ppm):50
在太陽中的含量(ppm):0.7
電離能:7.726電子伏特
焰色為:綠色
化學性質
與氧氣的反應
銅是不太活潑的重金屬,在常溫下不與乾燥空氣中的氧氣化合,加熱時能產生黑色的氧化銅
如果繼續在很高溫度下燃燒,就生成紅色的Cu2O
與空氣的反應(與O2、H2O、CO2反應)
在潮濕的空氣中放久後,銅表面會慢慢生成一層銅綠(鹼式碳酸銅),銅綠可防止金屬進一步腐蝕,其組成是可變的。
與鹵素的反應
銅可與氯氣在點燃條件下化合。
與硫的反應
加熱時,銅與硫直接化合生成硫化亞銅(Cu2S)
與氯化鐵溶液反應
在電子工業中,常用FeCl3溶液來刻蝕銅,以製造印刷線路。
與酸的反應
與空氣和稀酸反應
在電位序(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銅族元素都在氫以後,所以不能置換稀酸中的氫。但當有空氣存在時,銅可先被氧化成氧化銅,然後再與酸作用然後緩慢溶於這些稀酸中。
與濃鹽酸反應
(concentrated代表濃)該反應符合置換反應。
與氧化性酸反應
銅會被硝酸、濃硫酸(需加熱)等氧化性酸氧化而溶解
㈥ 銅離子化學式是什麼
Cu(H2O)42+。
銅離子是由銅原子失去最外層的兩個電子得到的,顯正2價,書寫為Cu2+,通常顯藍色,銅離子Cu2+。
簡介
向氯化銅溶液中加水,則溶液中氯離子濃度變小,水合銅離子相對增多,溶液主要呈現水合銅離子的顏色(藍色)。所以我們見到的氯化銅稀溶液一般呈藍色。
同樣道理,在硝酸跟銅的反應中,稀硝酸與銅反應所得的溶液呈藍色,而濃硝酸與銅反應所得溶液呈綠色。這是因為,濃硝酸與銅反應時,產生大量的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溶解在溶液中呈黃色,二氧化氮的黃色跟水合銅離子的藍色混合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綠色。
來源:網路-銅離子
㈦ 銅原子的化學式
銅原子:Cu
鎂離子:Mg2+
碘原子:I ( 碘分子是I2 )
氫氧根:OH-
二氧化硫分子:SO2
㈧ 銅的化學式是什麼
應該說是銅的分子式為Cu。
㈨ 高中關於銅的所有化學方程式
木炭還原氧化銅: 2CuO + C 高溫 2Cu + CO2↑
三氯化鐵溶液與銅粉反應:2FeCl3 +Cu = 2FeCl2+CuCl2
氯氣與金屬銅反應:Cu + Cl2 點燃 CuCl2
濃硫酸與銅反應:Cu + 2H2SO4(濃) △ CuSO4 + 2H2O + SO2↑
濃硝酸與銅反應:Cu + 4HNO3(濃) = Cu(NO3)2 + 2H2O + 2NO2↑
稀硝酸與銅反應:3Cu + 8HNO3(稀) △ 3Cu(NO3)2 + 4H2O + 2NO↑
無水硫酸銅作乾燥劑:CuSO4 + 5H2O ==== CuSO4?5H2O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氫氣還原氧化銅:H2 + CuO 加熱 Cu + H2O
木炭還原氧化銅:C+ 2CuO 高溫 2Cu + CO2↑
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CO+ CuO 加熱 Cu + CO2
銅在空氣中受熱:2Cu + O2 加熱 2CuO
加熱鹼式碳酸銅:Cu2(OH)2CO3 加熱 2CuO + H2O + CO2↑
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Fe + CuSO4 === FeSO4 + Cu
鋅和硫酸銅溶液反應:Zn + CuSO4 === ZnSO4 + Cu
銅和硝酸汞溶液反應:Cu + Hg(NO3)2 === Cu(NO3)2 + Hg
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CuO + 2HCl ==== CuCl2 + H2O
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CuO + H2SO4 ==== CuSO4 + H2O
鹽酸和氫氧化銅反應: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硫酸和氫氧化銅反應: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氫氧化鈉與氯化銅:2NaOH + CuCl2 ==== Cu(OH)2↓ + 2NaCl
硫酸銅晶體受熱分解:CuSO4?5H2O 加熱 CuSO4 + 5H2O
2Cu+O2點燃或Δ2CuO 紅色金屬變為黑色固體
Cu2(OH)2CO3Δ2CuO+H2O+CO2↑ 綠色變黑色、試管壁有液體、使石灰水變渾濁氣體 銅綠加熱
CuSO4+2NaOH=Cu(OH)2↓+Na2SO4 藍色沉澱生成、上部為澄清溶液 質量守恆定律實驗
C + CuO 高溫2Cu+ CO2↑ 黑色逐漸變為紅色、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冶煉金屬
CuO +COΔ Cu + CO2 黑色逐漸變紅色,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冶煉金屬
Fe+CuSO4=Cu+FeSO4 銀白色金屬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 濕法煉銅、鍍銅
Cu+Hg(NO3)2=Hg+ Cu (NO3)2
Cu+2AgNO3=2Ag+ Cu(NO3)2 紅色金屬表面覆蓋一層銀白色物質 鍍銀
Zn+CuSO4= Cu+ZnSO4 青白色金屬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 鍍銅
CuO+2HCl=CuCl2+H2O 黑色固體溶解、溶液呈藍色
Cu(OH)2+2HCl=CuCl2+2H2O 藍色固體溶解
CuO+H2SO4=CuSO4+H2O 黑色固體溶解、溶液呈藍色
Cu(OH)2+H2SO4=CuSO4+2H2O 藍色固體溶解
CuO+2HNO3=Cu(NO3)2+H2O 黑色固體溶解、溶液呈藍色
Cu(OH)2+2HNO3=Cu(NO3)2+2H2O 藍色固體溶解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藍色褪去、有藍色沉澱生成
CuSO4+5H2O= CuSO4?H2O 藍色晶體變為白色粉末
CuSO4?H2OΔ CuSO4+5H2O 白色粉末變為藍色 檢驗物質中是否含有水
㈩ 銅的化學式
金屬單質直接寫化學符號,銅的化學符號為:Cu
請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