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題目
㈠ 高中地理題目
向斜,因為中心部分岩層較新,兩翼岩層較老。
㈡ 高中地理題目1-3
acd
㈢ 高中地理題
高中地理題,這是高中第二章第二節的題,你可以去看看這里的知識點。
㈣ 高中地理題目
店鋪開設在流動人口多的地方,而不是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大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流動人口很多,形成大規模商業區。住宅區人口密度大,不能形成大型商業區。
㈤ 高中地理題
1. 1、霧分很多種
按形成原因有輻射霧、平流霧、上坡霧等等,十霧九晴通常指的就是輻射霧。
2、霧形成的條件主要有三個:
一是水汽條件,相對濕度要比較高(凝結核條件不能算一個主要的方面,他主要是在形成水汽條件中發揮作用的)
二是層結條件,要有逆溫層(因為通常情況下近地層都是上冷下暖的不穩定層結,要形成大霧必須是上暖下冷的穩定層結,這種層結狀態就像一個鍋蓋蓋住地面,這樣說應該就懂了);
三是風力條件,風速適中(風太大不利於霧的積聚,太小不利於霧的發展)
3、輻射霧的形成
顧名思義,輻射霧是因為地面輻射冷卻作用而形成的霧。通常在晴朗少雲的夜空(氣象背景上通常為高空脊前,地面高壓控制),地面輻射冷卻作用很強,地表降溫劇烈,近地層降溫相對較小,形成了下冷上暖的穩定層結,破壞了原來的逆溫層;同時地表降溫使飽和濕度下降,相對濕度提高;配合著比較小的風速,大多在清晨的4-6點形成大霧。日出後,太陽輻射使地表溫度升高,穩定層結被破壞,大霧無法再聚積在近地層,水汽散發到高層,大霧消散。
現在可以很容易理解了
4、十霧九晴
前面也講了,出現輻射霧本身的天氣學背景就是地面高壓控制,這是晴好天氣的氣象條件,也就是說輻射霧的出現和晴天的出現是在同一天氣背景下,正是由於晴空才有輻射降溫導致輻射霧出現,因此通常有輻射霧就會是晴天。
十霧九晴」的科學道理
時至初冬,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有霧當天多半是晴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霧九晴」。
「十霧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時候,大霧多發生於晴天。霧與晴天有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先得從霧的成因上說起。
霧是指在氣溫下降時,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據資料表明,根據成因,霧一般分為四種:①輻射舞。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地面空氣層中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日出前霧最濃,日出後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雲,其厚度一般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霧。暖空氣移行到較冷下墊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結成霧。平流霧的生、消和發展主要取決於暖濕平流的特性,一般說它比輻射霧范圍廣,厚度大,時間長,日變化也不很明顯。平流霧形成於冬季熱帶暖濕氣團移行在高緯寒冷地區時;春夏大陸暖氣團移行到較冷海面上時;冬秋季海洋暖濕氣團移行到較冷陸地時;海洋上暖濕空氣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匯時。③蒸發霧。冷空氣移到較暖水面上,水面蒸發加快,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而形成霧。④鋒面霧。是暖鋒鋒前降雨蒸發後使低層空氣達到飽和形成的霧
很顯然,這里所指的「霧」應該是「輻射霧」。它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無雲或者是少雲,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同時因為無雲、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十霧九晴」的科學道理是什麼呢?
形成霧的條件有三個:一是近地層的水汽比較充足;二是空氣中要有較多的凝結核;三是空氣中的水汽要能夠達到過飽和。一般情況下,近地層的水汽是較充足的。凝結核,如塵埃、煙粒等,空氣中是具備的。關鍵在第三個條件,即空氣中的水汽能否達到過飽和。在一定溫度下,空氣能容納的水汽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空氣中的水汽就達到了過飽和或者水汽不增加,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空氣也可以達到過飽和。在一些近地層水汽較充足的日子裡,夜空晴朗,風速較小,有利於地面輻射降溫,使近地層原來不飽和的空氣達到過飽和,霧就形成了。翌日,日出後,氣溫上升,過飽和狀態逐漸結束,霧也就逐漸消散,天氣晴好。所以有「十霧九晴」之說。這種霧主要是由地面輻射降溫形成的,故稱為輻射霧。「十霧九晴」中的霧絕大多數就是輻射霧。
霧形成時,常伴有相應的逆溫層存在,也就是說,在近地面這一段,越靠近地面氣溫越低,越往上氣溫越高。這與正常天氣情況剛好相反。霧在夜間逐漸形成,至早晨濃度最高;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升高,濃霧就會逐漸變薄,直至消散。因此有「十霧九晴」的說法。如果久不消散,則會下雨,這大多與秋冬時季鋒面過境有關。
2.晴天的夜晚大氣逆輻射較弱,溫度較低,有助於空氣中水汽的液化,形成霧。
3.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氣稀薄,那麼大氣對陽光的削弱作用就叫低,白天溫度就較高,晚上的時候,大氣逆輻射弱,溫度低,從而晝夜溫差大。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城市多,熱島效應大,晚上溫度也高,溫差就小了。
4.額,這個,太陽都是一樣的,我想想。想好了,用HI網路發給你。
㈥ 高中地理三道題
排除法,M地北京時間正午12點太陽高度角最大,也就是說M地的經度是120°E,而且就在北半球,所以BD被排除了,北半球東經120°只可能就在大陸東岸,M地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是北京時間12點,P地最大太陽高度角在北京時間14點所以兩地不可能是區時相同的。 線速度相同也就是兩地的緯度相同,根據圖示可以看出M地在北半球,因為M地在6月份白晝時間大於黑夜時間,而P地白晝時間小於黑夜也就是在南半球,根據題意看不出PM兩地線速度不同,而兩地在南北半球可能是緯度相同的比如都是南北緯40°
㈦ 高中地理題。。。
1、選D
甲處河道雖然更彎曲,但甲處河道更狹窄,水流速度快於丁地,堆積作用弱與丁地。
2、選A
由圖可知P、Q正午太陽高度相等,說明P、Q分別位於太陽直射點兩側並與太陽直射點緯度差相等。P地在北京時間14:40出現正午太陽高度,可計算出P地6時日出,即P地晝長為12小時。P地位於赤道上,一年有兩次陽光直射。
3、選D
a、b兩線分別為某地一年內兩天的太陽高度日變化情況,說明ab兩日正午太陽高度相等。該地只能位於南北回歸線之間。該地不可能位於溫帶,更不可能出現極晝極夜。北京時間14:40,該地出現正午太陽高度,即該地地方時間為12:00,該地的經度為80°E,該地位於印度洋上。
㈧ 高中地理經典題,越多越好,題目越多我給分越多、、、
圖為某日a、b、c、d四條緯線上太陽高度隨經度的變化圖。讀圖,完成14—15題
14.關於緯線abcd的說法,正確的是
A.ab為北半球,d為南半球 B.ab之間的緯度差等於bc之間的緯度差
C.a晝長最長,bc晝長相等,d晝長最短 D.bd兩地緯度值相同
15.太陽高度x與y之間的關系是
A.x+y=90° B.3x-y=180°
C.2x-y=90° D.4x+y=270°
㈨ 高中地理試題
看橫坐標b線的峰值在11-20點之間,一般的工作時間是9-17點,這說明該地區工作時間比北京
時間晚近2小時,西安,成都比北京時間晚1小時左右,喀什比北京時間晚近3小時,西寧市東經101.77°比北京時間晚1.5小時左右.
㈩ 高中地理試卷
晨昏線正好從南北極通過,所以是春分或者秋分19題選B,可知太陽是6點升起,18點落下。
晨線是6點,昏線是18點
這道題需要判斷是晨線還是昏線,也就是要判斷從白天進入晚上(昏線)還是從晚上進入白天(晨線)。這就需要判斷地球自轉方向。圖中給出180度經線,180度的左邊是東時區,右邊是西時區,因此可以判斷東西。有知道地球自西向東運轉,所以圖中是從右向左運轉,是由黑夜到白天,因此是晨線6時,每兩個經線之間相隔2小時,可以數出180度經線是12時,180度和0度正好是一個經線圈,0度經線是晚上12時,也就是0時,選A
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繼續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