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

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

發布時間: 2021-11-16 07:58:29

1. 周俊的貢獻

周俊領導其助手、學生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天麻屬、烏頭屬及石竹科中10個屬的酚類、甾體、萜類、配糖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並將上述植物化學與植物親緣系統及植物地理分布相結合,發現18個有應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天然葯物研製成果已在生產上長期應用(如盾葉薯蕷的薯蕷皂素、秋水仙鹼、天麻素和宮血寧),這些研究富有學術意義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如下:1961年他和同事在推廣木本糧油食品的實踐中,根據對山毛櫸科的澱粉、油脂和鞣質的分析結果,在《雲南學術研究》5期發表了《植物體內有用物質積累和親緣關系的探討:鞣質在山毛櫸科植物中的分布規律》,是國內正式發表的最早的植物化學分類研究論文,並收入馮國楣、周俊編著的《橡子》一書,這一成果被國內木本糧食植物書籍大量引用。1959年,國家急需合成甾體激素和避孕葯原料薯蕷皂苷元(即薯蕷皂素)的國產原料。周俊等承擔了這一任務。終於在1959~1963年完成國產薯蕷屬植物皂苷元的化學成分及分布規律研究,首次發現盾葉薯蕷、正三角葉薯蕷和黃山葯為合成甾體激素的理想原料。1962年他和吳征鎰在上海有機化學所召開的一次天然產物化學討論會上,首次提出薯蕷屬根莖組是中國乃至世界尋找薯蕷皂苷元最有希望的一組,這一推斷為長期生產實踐證明,並在1964年獲科學院優秀成果獎,1978年與江蘇植物所等共獲科學大會獎。1962~1964年完成秋水仙鹼國產資源麗江山慈菇的化學和生產工藝研究,1973年這一成果為昆明制葯廠接受投產。1975年周俊、伍明珠、楊崇仁、馮國楣、吳征鎰發表《人參屬的三萜成分及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的關系》研究,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和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在植物形態上人參、西洋參和三七的根莖是直立型根莖,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而人參屬的另一組植物,如珠子參、竹節參、羽葉竹節參的根莖為橫卧型根莖,其皂苷的化學組成以齊墩果烷皂苷為主,葯用價值低,化學成分、植物形態與地理分布有一定關系,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及葯學界採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1978~1980年周俊、楊雁賓、楊崇仁相繼發表天麻及同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天麻素合成研究5篇論文,合成的天麻素應用至今,其合成中間體活性更好。與上述研究類似,他在研究蘿摩科牛皮消屬C21甾體配糖體化學的基礎上,與分類學家合作,提出牛皮消屬細根類植物的成分與粗根類不同,應恢復蘿摩科白前屬這一屬名,這一觀點很快為國內外植物分類學家接受。這樣將來新版葯典的中葯白前、白薇和徐長卿的屬名必須據此修改。同樣,中國油脂植物分布規律的研究,亦未發現國內外有相同研究。1988年周俊、呂春朝發表《發展雲南潛在優勢生物資源的若干設想》,他是最早提出《國產紅豆杉植物資源的利用保護的建議》的科學家,此意見為省和國家採納實施。

2.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多少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今年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多麼令人惋惜的數字啊!

天眼、新材料、城市規劃、土地測繪等先進的現代技術都需要無數科學家背後的努力研究。

曹楚南院士的逝世令人遺憾,同時也更加引起人們對於科技研究人員的關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青年人報考科技相關專業的數量越來越高,多選擇數理化等科目。

91歲高齡院士曹院士的逝世絕不代表著中國電化學領域的衰退。

相反,曹院士的著作《腐蝕電化學原理》開創了中國腐蝕電化學的開端。

同時,人們也應該對於死亡有一個更正確的認識。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你可能先面對的是親人的逝世,也可能面對的是英雄人物的逝世。

正確理解死亡能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生活。

直面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貴,才會感動於院士們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如果不是新聞報道,也許只有很少人才知道中國各個科技領域的頂尖人物。

總之,感謝各位院士的努力,感謝各位院士的堅持,才讓我們的生活有了更多可能。

3. 我國今年已痛失30位院士了

是的。從2020年1月份開始到2020年10月份,池志強、方守賢、孫儒泳、段正澄、寧津生、郁銘芳、張乾二、許其鳳、陳定昌等30位院士已經離世。

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葯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葯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陳定昌,中國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李東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張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戴元本逝世。

10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化學家劉若庄,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專家張俐娜逝世。

(3)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院士簡介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1955年,第一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產生;1956年5月,學部委員進行了一次增聘。「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9年5月開始進行學部委員增補工作,之後又中斷十年,至1990年再次進行了學部委員增選,確定了兩年一度進行增選。

1993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十一次常務會議決定,將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6月,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產生。1998年6月,實施資深院士制度。1998年6月,首次有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科院院士。

據201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4. 萬衛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國已經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國已痛失16位兩院院士:萬衛星、池志強、蔣洪德、孫儒泳、李道增、張乾二、郁銘芳、方守賢、李方華、段正澄、周同惠、沙慶林、蔣亦元、寧津生、家周俊、盧世璧。

1、蔣洪德

蔣洪德長期從事葉輪機械內部流動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於2020年1月4日,蔣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生前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2、孫儒泳

孫儒泳,浙江寧波人,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儒泳長期從事動物生態學的研究和教學,在嚙齒類動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和動物生態學教材建設方面做出成績。2020年2月14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3歲。

3、李道增

李道增,出生於上海,系李鴻章後裔,祖籍安徽合肥,師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梁思成,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對建築學理論有深入的研究;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4、張乾二

張乾二,出生於福建惠安,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早年參與了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研製粉末衍射儀的照相機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場理論研究方面獲得突破;20世紀90年代帶領課題組開展價鍵理論計算程序化的攻堅研究。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逝世,享年93歲。

5、郁銘芳

郁銘芳,出生於上海市,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郁銘芳主要從事化學纖維的理論和工程應用研製,主要有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醯亞胺纖維、碳纖維、滌綸高速紡絲、高強滌綸等。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5. 周俊是誰啊

周俊,曾用周岱,匡人等名。1932年2月5日生於江蘇東台縣富安鎮里下河以東崔念鄉吳家壩(現富東鄉許灶村)的一個兩代在農村設館教書(私塾)的家庭,祖父在有錢人家設館,伯父無子和父親未分家,伯父在家設館。父親年輕時出外謀生,中華民國時期在家鄉任過短期鄉長,抗日戰爭時期他的父親成了抗日民主政權的縣參議員和鄉擁軍優屬委員會主任。由於東台里下河以東當時是一個貧窮落後地區,周俊有兄弟五人,其家庭也僅能供其大哥一人讀洋學堂,周俊從五歲起讀家辦私塾。1945年初,大哥高中畢業,回家設館教書。周俊用一年半時間學了一些數學、歷史、地理、英語。1946年秋由家庭及親友籌集了一些錢赴國統區南通讀中學,到達當晚就被巡夜警察以解放區「民兵」罪逮捕,關押一周後由大哥赴南通營救出獄,出來後幾乎身無分文。1946年11月由表兄杜度和大哥周倜設法插班入江蘇丹陽國立社會教育學院附屬中學讀初中二年級,這是他第一次讀洋學堂。進校不久和家庭失去了聯系,學習和經濟都遇到極大困難,但周俊終於以堅強毅力和優異成績於1948年夏完成初中學業,普通高中是無錢讀了,只好讀職業學校。1948年夏考取了三所職業學校,最後就讀國立葯專(現中國葯科大學)的附設高級葯劑職業科,從那時至今,周俊與葯學結緣了54年。 1953年9月,調任華東衛生局保健委員會任司葯。1954年夏,他認識到祖國建設時期不能只憑激情,決心再讀書學科學,這一要求得到領導同意,同年9月他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制葯工程專業。1957年冬他到內蒙赤峰制葯廠,作麻黃鹼生產設備改進的畢業實習。他通過車間勞動和大量化工計算,認為設備潛力遠未發揮,為該廠工藝改進提供了依據,同年他和黃以誠用廉價原料代替昂貴試劑改進了甲硫氧基嘧啶(肥豬粉)生產工藝,被學校樹為敢想敢做標兵。畢業時曾分他到中央一重要單位工作,但他卻力爭到邊疆雲南,從1958年9月起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從事植物資源和植物化學研究特別是葯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研究。四十三年如一日為葯用植物資源和化學發展特別是西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到昆明時,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還不叫所,是北京中科院植物所的一個工作站,被分配到剛成立僅有8人工作的資源植物化學組。這年底周俊任該組學術秘書,不久工作站改成研究所,此組改名為野生植物資源研究室。1964年研究室改名為植物化學研究室。周俊一直是植物學家蔡希陶、吳征鎰領導下這一研究室的實際學術負責人。「文化大革命」後,周俊先後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團體職務,1990 年3月周俊辭去所有行政職務,集中力量進行植物化學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的探索。 貢獻 周俊領導其助手、學生系統地進行了中國山毛櫸科、薯蕷科、人參屬、重樓屬、白前屬、天麻屬、烏頭屬及石竹科中10個屬的酚類、甾體、萜類、配糖體、生物鹼和環肽的植物化學研究,並將上述植物化學與植物親緣系統及植物地理分布相結合,發現18個有應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天然葯物研製成果已在生產上長期應用(如盾葉薯蕷的薯蕷皂素、秋水仙鹼、天麻素和宮血寧),這些研究富有學術意義和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代表性研究工作有如下:1961年他和同事在推廣木本糧油食品的實踐中,根據對山毛櫸科的澱粉、油脂和鞣質的分析結果,在《雲南學術研究》5期發表了《植物體內有用物質積累和親緣關系的探討:鞣質在山毛櫸科植物中的分布規律》,是國內正式發表的最早的植物化學分類研究論文,並收入馮國楣、周俊編著的《橡子》一書,這一成果被國內木本糧食植物書籍大量引用。1959年,國家急需合成甾體激素和避孕葯原料薯蕷皂苷元(即薯蕷皂素)的國產原料。周俊等承擔了這一任務。終於在1959~1963年完成國產薯蕷屬植物皂苷元的化學成分及分布規律研究,首次發現盾葉薯蕷、正三角葉薯蕷和黃山葯為合成甾體激素的理想原料。1962年他和吳征鎰在上海有機化學所召開的一次天然產物化學討論會上,首次提出薯蕷屬根莖組是中國乃至世界尋找薯蕷皂苷元最有希望的一組,這一推斷為長期生產實踐證明,並在1964年獲科學院優秀成果獎,1978年與江蘇植物所等共獲科學大會獎。1962~1964年完成秋水仙鹼國產資源麗江山慈菇的化學和生產工藝研究,1973年這一成果為昆明制葯廠接受投產。1975年周俊、伍明珠、楊崇仁、馮國楣、吳征鎰發表《人參屬的三萜成分及分類系統和地理分布的關系》研究,首次從化學上揭示三七與人參和西洋參的皂苷化學組成近似,在植物形態上人參、西洋參和三七的根莖是直立型根莖,化學成分不隨地理分布而影響。而人參屬的另一組植物,如珠子參、竹節參、羽葉竹節參的根莖為橫卧型根莖,其皂苷的化學組成以齊墩果烷皂苷為主,葯用價值低,化學成分、植物形態與地理分布有一定關系,這一研究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及葯學界採用,澄清了人參屬植物研究上的混亂,從而推動了三七及人參屬植物的研究與開發利用。1978~1980年周俊、楊雁賓、楊崇仁相繼發表天麻及同屬植物的化學成分及天麻素合成研究5篇論文,合成的天麻素應用至今,其合成中間體活性更好。與上述研究類似,他在研究蘿摩科牛皮消屬C21甾體配糖體化學的基礎上,與分類學家合作,提出牛皮消屬細根類植物的成分與粗根類不同,應恢復蘿摩科白前屬這一屬名,這一觀點很快為國內外植物分類學家接受。這樣將來新版葯典的中葯白前、白薇和徐長卿的屬名必須據此修改。同樣,中國油脂植物分布規律的研究,亦未發現國內外有相同研究。1988年周俊、呂春朝發表《發展雲南潛在優勢生物資源的若干設想》,他是最早提出《國產紅豆杉植物資源的利用保護的建議》的科學家,此意見為省和國家採納實施。

6. 東台的歷代名人

姓名備注姓名備注范仲淹北宋三相(西溪三傑)吳嘉紀布衣詩人晏殊北宋專三相(西溪三傑)馮道屬立清代水利學家呂夷簡北宋三相(西溪三傑)楊冰清末大數學家張士誠元末明初的義軍領袖陳汝玉清末書畫家王艮明朝哲學家、」心學「傳人周甘塵北伐名將葛天民抗倭英雄錢乾興學重教的進步人士柳敬亭評話宗師汪同塵近代古文字學家邰爽秋近代教育家黃逸峰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孫仲明「海上猛虎」方尼著名女詩人盧秉樞抗日外交九烈士高二適書法家陳祺壽東台報業拓荒人戈湘嵐畫家戈公振新聞學奠基人戈寶權翻譯家周巍峙音樂學家、中國文聯第九屆名譽主席魯敏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雕塑家丁嘉耕北京市書協副主席胡友林「千里馬之父」、悅達起亞創始人周俊中科院院士、植物化學家夏志宏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崔武著名律師、雜文家周璧華解放軍理工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全軍著名電磁防護專家楊天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陸研究「蔣介石」第一人湯紅霞奧運冠軍金反帝著名詩人參考資料

7. 中國葯科大學的知名校友

葉桔泉著名中醫中葯學家,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彭司勛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葯物化學家。徐國鈞中國科學院院士,生葯顯微鑒定的奠基人。袁承業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有機化學家。沈家祥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葯工業現代化生產開發先驅者。周俊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胡之璧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葯生物技術的開拓者。謝晶曦著名葯物化學家。謝宗萬著名生葯學家和本草學家。廖清江甾體葯物研發領域開拓者之一。劉國傑中國第一位執業葯師。安登魁葯物分析學科的主要倡導者。李曉彤美國阿拉巴馬大學教授

8. 悼念!侯鋒院士逝世,今年我國送別了多少兩院院士都有什麼背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市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名譽院長侯鋒,於十一月七日17時10分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93歲。遺體告別儀式已經於十一月九日10時在天津市第一殯儀館(北倉)濱河廳舉行,遵逝者遺願,一切從簡。事實上,從今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

在這些年來,侯鋒也獲得了很多獎勵,他先後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多項成果獎勵。在1999年的時候,侯鋒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由於在黃瓜研究中的出色表現,他也因此被譽為「黃瓜大王」。在2001年的時候,侯鋒成為第一位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獎得主,獲獎50萬元,並獲得天津市農業科學院特別貢獻獎100萬元。侯鋒在晚年的時候仍然在進行研究,他認為黃瓜育種必須與時代一起進步,採用生物與基因工程的先進技術,繼續提高抗病性、達到無公害食品標准。

事實上,自從2020年以來,我國已經送別了34位兩院院士,他們分布在各個領域,都是各個領域中最頂尖的人才。

9. 中國葯科大學有哪些知名校友

葯大的知名校友還是很多的,下面我就來稍稍統計一下

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國中醫回葯界的一代宗師,著答名中醫中葯學家葉桔泉

成功研製出3個意義重大的創新葯物的著名葯物化學家謝晶曦

當然啦,還有很多很多,譬如著名生葯學家和本草學家謝宗萬,我國甾體葯物研發領域開拓者之一,著名葯物學家廖清江,中國第一位執業葯師,著名葯劑學家劉國傑,中國葯物分析學科的主要倡導者,著名葯物分析學家安登魁。

他們秉承「精業濟群」的精神,都為國家醫葯衛生事業和高等葯學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都是我們葯大的驕傲!

10.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逝世了

是的,據中科院消息,8月27日,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楚南病逝,享年91歲。

曹楚南,1930年8月15日生於江蘇常熟。1952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曹楚南在中國領導和開拓了腐蝕電化學領域,是我國腐蝕電化學研究的倡導者和學術帶頭人。專著《腐蝕電化學原理》、《電化學阻抗譜導論》等已成為腐蝕電化學工作者的必讀書籍。

(10)植物化學家周俊院士逝世擴展閱讀

截至2020年8月27日,我國已痛失24位院士:

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葯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孫儒泳,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段正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葯學家周同惠,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公路工程專家沙慶林,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農業工程學家蔣亦元5人逝世。

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寧津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植物資源與植物化學家周俊,中國工程院院士、骨科專家盧世璧4人逝世。

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化纖領域奠基人郁銘芳逝世。

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張乾二,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物理學家萬衛星相繼逝世。

6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土木結構工程和防護工程專家陳肇元,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殖內分泌專家肖碧蓮逝世。

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先後逝世。

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曹楚南逝世。

熱點內容
德宏州歷史 發布:2025-05-23 04:10:49 瀏覽:944
化學式hf 發布:2025-05-23 03:35:36 瀏覽:858
零基礎學b超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3 02:08:22 瀏覽:876
高一歷史期末試題 發布:2025-05-22 23:46:40 瀏覽:782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