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家
『壹』 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征(1880年—1956年)
陳垣(1880年—1971年)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範文瀾(1893年—1969年),《中國通史簡編》
顧頡剛(1893年—1980年)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徐養秋(1896年—1972年)
『貳』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歷史學家王韜(1828~1897年),《法國志略》、《普法戰紀》、《法蘭西志》、《美利堅志》、《日本通中國考》、《琉球朝貢考》、《法越交兵記》、《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徵(1880年~1956年) 《國史要義》
陳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溫考》《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通鑒胡注表微》
陶希聖(1899~1988),《八十自序》《中國社會現象拾零》
黃現璠(1899年~1982年)《廣西壯族簡史》《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壯族通史》
馮承鈞(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傳》《中國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鎮與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別傳》《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元白詩箋證稿》
胡適(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呂思勉(1884年-1957年),錢穆之師。著作《白話本國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
錢穆(1895年~1990年),《國史大綱》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國史綱》《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太平天國史事日誌》
張蔭麟(1906年~1942年)
勞干(1907年~2003年)
譚其驤(1911年~1992年),《中國歷史地圖集(8卷)》
全漢升(1912年~2001年)
『叄』 中國四大歷史學家是
.中國古代歷史學家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記》
班固(32年~92年),《漢書》
司馬光(1019年~1086年),《資治通鑒》
顧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錄》、《肇域志》
四大史學家:錢穆、陳垣、陳寅恪、呂思勉
歷史學家嚴耕望提出的「現代四大史學家」:錢穆、陳垣、陳寅恪、呂思勉。嚴耕望認為,20世紀前期史學的治學路徑可以歸為兩類:一類偏重於專,一類偏重於博。陳垣、陳寅恪可歸於專深一路,錢穆、呂思勉則歸於博通一路。
『肆』 全國比較知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專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屬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伍』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有 魯班、張衡、蔡倫、畢升、李時珍……
沈括,郭守敬 ,祖沖之等
就拿蔡倫和祖沖之比較一下吧``
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南朝宋齊間著名數學家、科學家。字文遠。范陽遒 (今河北淶水人)。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方面均有重大的成就。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推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值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數學家,並提出了的約率22/7和密率 355/113;而德國人鄂圖到1573年才達到這個水平,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人們把密率又稱為「祖率」。他編制的《大明歷》,首先考慮到歲差問題的計算,規定一年為365.24281481天,對於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當時的其他歷法更為准確。在機械製造方面成就也很大。所著《綴術》和《九章術義注》,均已失傳,還著有《易老莊義釋》、《論語孝經注》,並有《祖沖之集》51卷,其著《述異記》(有人雲為南朝梁任坊所作,但唐魏徵等編《隋書.志》、後晉劉熙修《舊唐書.經籍志》和宋歐陽修、宋祁等編《新唐書藝文志》均題為祖沖之所作),為志怪書之傑作。
『陸』 中國當代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您好。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國古代史》
梁啟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學》《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
王國維(1877年—1927年)
柳詒征(1880年—1956年)
陳垣(1880年—1971年)
陳寅恪(1890年—1969年)
『柒』 中國史學四大家是誰
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3 「國寶」—— 陳垣
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先後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 1926-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1971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2 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歲),男,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1 百年博學人才——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捌』 當代中國的歷史學家都有哪些呢
當代中國居然沒有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原創】
--------------------------------------------------------------------------------
發帖人:傑克467 發帖時間:2006-06-16
樓主雖然學的理工,但是從中學起就對文史哲感興趣。要查一些中國歷史掌故,到新華書店、圖書館尋找,居然找不到一套像樣的中國歷史著作,由此推定:當代中國沒有一個合格的歷史學家。
最早買到的中國歷史書籍是範文瀾老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簡編》。據介紹,這是一套範文瀾老先生1940~1942年在陝西延安任馬列學院歷史研究室主任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兼歷史研究室主任期間,組織撰寫的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中國歷史簡編》由延安新華出版社初出上、中兩冊,上冊敘述上古到五代的歷史,中冊敘述宋、遼至清代中葉的歷史。1948年由上海新知書店出版修訂本,取消上、中冊名稱;195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196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訂本《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第一、二冊。到上個世紀70年代再版。
雖然「該書在寫法上夾敘夾議,文字簡潔生動,深入淺出。」但是,由於延安參考書籍有限,寫作難免粗糙。加上時勢的需要,對義和團、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過於拔高,影響了《簡編》的嚴肅性和客觀性。
到了21世紀,在書店看到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的《中國通史》,上中下三編,由馮克誠、田曉娜主編。結構之亂,文筆之粗糙,真是慘不忍睹。不少篇幅,有點象街頭地攤雜志中的文章摘編。
至於被封為中國歷史學家的周谷城、翦伯贊,解放後幾乎都沒有發表過什麼論文著作。明史專家吳晗,解放後主要從事行政工作(北京市副市長)。後來寫了一個《海瑞罷官》,被污衊為給彭德懷翻案,遭迫害致死。
至於寫過歷史小說《李自成》的作家姚雪垠,寫過歷史小說《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步曲的作家二月河,都只是停留在「戲說」的水平,根本談不上嚴肅的史學研究。
再看看大學研究所歷史專業的那些教授、研究員、博士、碩士,一個個面有菜色,蓬頭垢面,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他們是徹底的失敗者、落伍者。中學優秀的畢業生,沒有幾個真心實意願意考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專業後繼無人已經成為定局。
再看看社會上70後、80後的年輕朋友,又有幾個認真看過一、兩本歷史書的?他們腦袋裡僅剩的一點點可憐的歷史知識,大概都是從陳凱歌、張藝謀等三流導演胡編的那些歷史電影(例如「英雄」、「無極」、「霸王別姬」、「鐵嘴銅牙紀曉嵐」等)中活剝生吞批發來的。隨導演怎麼胡編亂造,演什麼他們信什麼。
如果象香港丁學良丁大教授斷言:中國合格經濟學家最多不超過5個。那麼樓主可以負責任的斷言:中國合格的歷史學家,一個都沒有,以後也不會再有了。
『玖』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學家
1、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