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南宋歷史

南宋歷史

發布時間: 2021-11-26 10:52:36

㈠ 講一下南宋歷史

在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趙構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㈡ 南宋歷史資料。

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倖免於難,定都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

此後,金國幾度南下都未能消滅南宋,南宋數次北伐也無功而返,雙方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南宋中後期,政治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開始崛起。

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

(2)南宋歷史擴展閱讀

宋朝建於五代末宋太祖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後周帝位而改元自立,,繼續周世宗時統一天下的大略,最終基本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

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二帝發動宋代僅有的幾輪北伐,宋代前中期疆域大致定型。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再興干戈。

建國之初,趙匡胤為避免重蹈唐後期藩鎮割據和宦官頻繁干政引發的悲劇,將軍權歸於中央,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採取募兵制和調將指揮制相結合的政法。

這一國策影響所及深遠:一方面宋朝地方兵員極廣極雑,終宋少有權臣豪強亂政,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極為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北宋自初立之後武備積弱。

宋於1126年-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徽、欽二帝皆被金人擄去,宋室被迫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入侵的金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史稱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時期的宋稱作北宋。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南宋亡於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國的征服。

㈢ 中國歷史南宋時期

由於數位抗金將領的積極作戰,將戰爭局勢穩定下來,恢復發展生產,改革稅制,並具備了進攻力量,趙構秦檜議和,最後在秦嶺淮河一線形成軍事對峙,宋國國家力量開始衰弱,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不斷死去,制度文化不思不知改革變化,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隱患,南宋的經濟文化生活是有些發展的。

㈣ 南宋 社會背景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北宋滅亡後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來的小王朝。當時北宋的京城汴京被金國所滅,徽欽二宗也當了俘虜,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㈤ 宋朝歷史

宋朝的歷史網上去找,歷史表我給你:宋皇室960年—1279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宋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960年—963年、干德963年—968年、開寶968年—976年
宋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976年—997年 太平興國976年—984年、雍熙984年—987年、端拱988年—989年、淳化990年—994年、至道995年—997年
宋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趙恆 997年—1022年 咸平998年—1003年、景德1004年—1007年、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天禧1017年—1021年、干興1022年
宋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禎 1022年—1063年 天聖1023年—1032年、明道1032年—1033年、景佑1034年—1038年、寶元1038年—1040年、康定1040年—1041年、慶歷1041年—1048年、皇佑1049年—1054年、至和1054年—1056年、嘉佑1056年—1063年
宋英宗 體干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趙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1064年—1067年
宋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趙頊 1067年—1085年 熙寧1068年—1077年、元豐1078年—1085年
宋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 趙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1086年—1094年、紹聖1094年—1098年、元符1098年—1100年
宋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國1101年、崇寧1102年—1106年、大觀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重和1118年—1119年、宣和1119年—1125年
宋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1126年—1127年
宋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建炎1127年—1130年、紹興1131年—1162年
宋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1162年—1189年 隆興1163年—1164年、幹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宋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1189年—1194年 紹熙1190年—1194年
宋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慶元1195年—1200年、嘉泰1201年—1204年、開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宋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寶慶1225年—1227年、紹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佑1241年—1252年、寶佑1253年—1258年、開慶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宋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1265年—1274年
宋恭帝 孝恭懿聖皇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德佑1275年—1276年
宋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1276年—1278年
宋末帝 衛王 趙昺 1278年—1279年 祥興1278年—1279年

㈥ 南宋的歷史

[編輯本段]南宋歷史
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朝,史稱南宋,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西夏和金朝為並存政權,相當長時間里是金王朝的藩屬國。
南宋偏安於淮水以南,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及科技高度發達,但軍事相對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趙構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後,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崖山海戰失敗後,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宋徽宗見遼國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聯金滅遼事宜。宋攻燕京,大敗而回。金攻陷臨潢府,遼亡。宋付上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將,分兵南下,趨汴京。欽宗即位,與金人和議,金人解兵北歸。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開封),擄走兩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國從汴京撤軍,立張邦昌為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後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趙構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持「正統」史觀者稱為「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輕力壯,有意抗金,收復河山,重用主戰派,以李綱為相、宗澤鎮守汴京。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但是,後來高宗沒有對抗金朝的決心,罷免了李綱、宗澤等人。
後來金兀術揮軍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並乘船出海避難。宋將韓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黃天盪優勢力挫十萬金兵。金兀術歷經辛苦,火燒宋軍船隻,才能狼狽北返。從此金人不敢輕言渡江。高宗定都於臨安(今杭州)。
宋金和約之訂立
宋高宗趙構,由於害怕軍人戰勝回朝會專橫難制;而且亦擔心欽宗回朝繼承其死後的帝位(當時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絕後),所以在1138年任秦檜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首先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1138年宋金初次協議,南宋取回包含開封的河南、陝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毀協議,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開封,宋軍在許多抗金名將指揮下,取得輝煌戰果。尤其是岳飛在郾城與金兵將領兀術會戰,力挫金兵,乘機進兵朱仙鎮,收復了黃河以南一帶,與開封只有四十五里。後來,高宗聽取了秦檜意見,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飛班師回朝,岳飛服從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宋室中期狀況
宋室也曾由劉光世、張浚、韓侂胄、虞允文等眾多抗金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也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收復淮河兩岸不少失地並簽訂多項條約。
在1164年12月,張浚北伐失敗後,簽訂《隆興和議》(又名《幹道和議》),張浚被殺把原本向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金為叔,宋為侄,金改詔表為國書,歲貢改為歲幣,減少貢獻,割讓秦州及商州,維持疆界。絹貢獻由二十五萬減至二十萬,歲幣減至二十萬銀兩。
在1206年,韓侂胄北伐,後來被金擊退。在1208年,簽訂《嘉定和議》。兩國改為伯侄關系,宋由貢獻歲幣及絹由二十萬增至三十萬,宋賠償三百萬軍費。金放棄佔領的大散關、濠州,獻上韓侂胄首級。
南宋在孝宗、寧宗朝時比較安定。但是,寧宗以後,奸佞當道,政治腐敗,國勢日衰。
金的滅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寧宗接納真德秀的奏議,決定從此不再向金貢納「歲幣」,而此時,金已遭受蒙古的打擊,被逼由燕京遷都至開封。為了擴大疆土以彌補被蒙古侵佔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南宋則與蒙古聯手協議擊退金軍,南宋可獲河南作回報。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鄭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後逃往歸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議聯手抗蒙,向理宗說明「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國家及民族仇恨和恥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議,並沒有理會哀宗要求,繼續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南宋。蒙古族滅亡金朝後,失去金朝作為屏障,令南宋面臨比金更強大的蒙古南下威脅。
滅亡
公元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戰合州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而此時南宋權臣賈似道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鎮襄陽,是為襄樊之戰。宋軍利用漢水把資源源源不絕送入城內,才能堅守城池。守將呂文德及呂文煥堅守城池六年,賈似道派了範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兩者之間不和。賈似道封鎖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並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在1272年,張順,張貴兩兄弟的義兵曾血戰元軍。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陽城破,在宋軍繼續巷戰,呂文煥最終投降,六年的襄陽保衛戰結束。
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後來,南宋殘余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舍,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張世傑戰船沉沒,走投無路的南宋殘余勢力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著崖山海戰失敗及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徹底滅亡,四十多年與蒙的抗衡完結。
[編輯本段]南宋皇帝譜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寧宗趙擴(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後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理學的統治地位,1234年,聯合蒙古滅金。昏庸無能,驕奢淫逸。在理宗之後,南宋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後,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後,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編輯本段]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5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著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桿,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宋朝的滅亡,以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系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弱,並最終沒落於世界主流舞台之後。
南宋政權與金源政權長期對立,南北隔絕,南北文化僅僅通過雙方邊界民間的榷場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類狹窄的途徑,進行有限的交流。由於南宋文化整體水平高於北方,故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南宋文化對北方文化的輻射。北方的理學、文學和史學等領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響。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響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學。大約在南宋開禧年間前後,也就是在金王朝遷都汴京前後,理學著作陸續傳入北方,像尹焞《論語解》、胡安國《春秋傳》、張九成《論語解》、林之奇《尚書全解》、夏僎《柯山書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張栻《癸巳論語解》、呂祖謙《左氏博議》、劉子翚《聖傳論》、葉適《水心別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學名著,都傳至北國,引起趙秉文、麻九疇、楊雲翼、李純甫、王若虛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很大影響。趙秉文、麻九疇甚至「自稱為道學門……」(《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極書院記》)。南宋理學著作直接促進了北方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編纂、翻刻南宋理學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將張九成《論語解》《孟子傳》《中庸說》《大學說》等書經刪節後匯集成《道學發源》一書,以廣流傳,趙秉文、王若虛分別為之作《道學發源引》《道學發源後序》,予以宣傳。趙秉文自己還親自動手,著有刪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學者開始撰寫理學類著作,表現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疇隱居遂平西山,潛心研究《易》學和《春秋》,享譽一時,趙秉文撰有《易叢說》《中庸說》《揚子發微》《太玄箋贊》等多種著述,闡發他對道的理解,可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南宋理學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時,是因為它適應了金源統治的需要。南宋理學家有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闡釋,現實政治性相對較弱,與金源統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經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譯五經,要讓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頗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左氏傳》」。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理學自然能暢通無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學者不是簡單地追隨或者附和、發揮南宋理學家的言論,更多的是展開對南宋理學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評理學家的僅有鄭厚等個別人,其《藝圃折衷》排斥孟子,離經叛道,被朱熹等人斥為「邪說」(《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純甫推揚鄭厚之論,以鄭厚的傳人自居,自稱「自莊周後,惟王績、元結、鄭厚與吾」(《歸潛志》卷一)。他信奉佛教,為了批判理學,特意針對南宋人的《諸儒鳴道集》撰寫《鳴道集說》一書,「就伊川、橫渠、晦翁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發不相貸,且恨不同時與相詰難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論。除李純甫之外,對宋儒展開詰難的還有王若虛。他的《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針對宋儒而發,特別是針對南宋理學家而發。張九成、朱熹、胡安國、呂祖謙、葉適等人都是他的辨駁對象。不過,他比鄭厚、李純甫要正統一些,他的詰難也更加中肯准確。如對待鄭厚,他像多數宋人一樣,批評鄭厚偏頗失當:「鄭厚小子,敢為議論,而無忌憚。湯武、伊周至於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詆罵。至漢祖蕭曹平勃之徒,則尊為聖賢而亟稱之,復以歐公譏病唐太宗為薄,佞夫之口,其足憑乎?」與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擺脫宋人那些不切實際的高論或牽強附會之說,從人之常情出發,重新審視宋儒的觀點,表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論語·鄉黨篇》記載的主要是孔子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張九成《論語解》等著作卻從中發掘微言大義,誇大其辭,認為《鄉黨》能與《春秋》相表裡,說什麼「不學《鄉黨》,無以知《春秋》之用;不學《春秋》,無以知《鄉黨》之神」(《橫浦集》卷四《鄉黨統論》)。王若虛嚴辭批評其穿鑿迂曲、誇誕不實。他對宋儒的批評,正如《四庫提要》所說,「足破宋人之拘攣」。
文學方面,南宋文學也帶動北方的發展。這在小說和詩文評方面較為明顯,因為小說和詩文評的政治性相對較弱,讀者面較廣。洪邁的《夷堅志》以鬼神怪異為主,北傳時間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國,北方的接伴使就關心地問道,《夷志堅》「自《丁志》後,曾更續否」(《賓退錄》卷八)。由此可見《夷堅志》在北方的巨大影響。在這種心理的期待下,後來便有了元好問的續作——《續夷堅志》的問世。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是南宋最重要的詩話之一,可謂是詩話的資料庫。該書傳入北方後,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詩話》與《苕溪漁隱叢話》關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詩話》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資料來源於《苕溪漁隱叢話》。王若虛的辨駁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包括胡仔在內的南宋人而發。也就是說,南宋詩話是《滹南詩話》寫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詩研究也在北方有較大的反響。趙次公的《杜詩證誤》、無名氏的《千家注杜詩》、鮑彪的《杜詩譜論》、杜田《注杜詩補遺正謬》、徐宅《門類杜詩》等杜詩研究著作先後傳入北方,直接推動了北方杜詩學的發展。元好問正是在南宋杜詩學的促進下,編纂《杜詩學》一書,率先提出杜詩學一詞,從而翻開杜詩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詩歌成就很高,尤、楊、范、陸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過北方,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使金絕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這些詩歌在北方無人論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獻記載的僅有楊萬里一人詩歌傳入了北方。誠齋體以自然界為表現對象,獨樹一幟,受到李純甫等人的喜愛。李純甫公開稱贊誠齋體「活潑剌底,人難及也」,可是在李純甫現存詩歌中,幾乎看不出絲毫誠齋體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趙秉文詩中有一些近似誠齋體的寫景之作。隨著金王朝國勢的日益危殆直到滅亡,輕松活潑的誠齋體越來越不適應金末的現實,註定要被人們所冷落。元好問在《又解嘲》詩中說:「詩卷親來酒盞疏,朝吟竹隱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頭敢道無?」其中的竹隱、南湖,據錢鍾書先生解釋,是指南宋推崇並效仿誠齋體的詩人徐似道和張鎡。該詩意思是說,徐似道和張鎡那些新巧的詩歌在蘇、黃二人面前,還值得一提嗎?元好問借蘇、黃二名家來彈壓徐、張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壓小、多此一舉之嫌,他也許是借彈壓他們來彈壓其背後聲名顯赫的誠齋體。在元好問的詩歌中,也沒有效仿誠齋體的跡象,說明誠齋體在北方的實際影響越來越小。誠齋體之外,陸游的詩歌也很可能傳入北方。清人翁方綱將陸游與元好問並列,稱「天放奇葩角兩雄」,但除錢鍾書《談藝錄》拈出他們兩句相似的詩句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直接的文獻可以證明元好問讀過陸詩,或受到陸詩的影響。受敵對政權的限制,政治性特別強的陸游詩歌不可能為北方文人所公開接受。總體來看,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南宋詩歌與金源的官方意識嚴重抵觸,對北方詩歌沒有產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詞體由於自身性質與詩歌不同,向來被視為小道,所以相對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棄疾詞雖然多抗金復國之言,傳回北方後,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金亡第二年,劉祁即稱贊其功業文辭,後來元好問更是將辛詞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稱「樂府以來,東坡為第一,以後便到辛稼軒」。應該說,辛詞對元好問為首的金末詞壇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元好問詞之所以被認為「足以追配稼軒」,就在於它得益於稼軒詞的沾溉。
在各體文學樣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較低,遠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難以接受散文中強烈的民族情緒,所以在北方影響很小,王若虛曾提及孫覿的《謝復敷文閣待製表》,從文體的角度予以嚴厲批評,並據此得出「宋自過江後,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結論。
史學方面,南宋王稱《東都事略》、胡寅《讀史管見》、呂祖謙《大事記》《呂氏家塾通鑒節要》等書傳入北方,其中後三種都是《通鑒》學方面的著作,可見這類著作在北方影響較大。北方蔡珪、蕭貢、完顏璹等人非常喜愛《資治通鑒》,各有專長,所以南宋《通鑒》學一入北方便受到人們的關注。趙秉文為呂祖謙未能最終完成《大事記》而深感惋惜,在詩中說:「傷哉絕筆《大事記》,讀經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楊尚書之美韻》)。金亡之後,北方的《通鑒》學發展很快,出現了元好問所說的「武臣宿將講說記誦」的熱門現象,隨之還出現了《陸氏通鑒詳節》、《集諸家通鑒節要》等《通鑒》學著作。
除以上幾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禮儀文化、藝術等方面對北方也會有一定的輻射作用。
[編輯本段]南宋時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陸游
辛棄疾
岳飛
韓世忠
楊萬里
劉克庄
[編輯本段]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廟號 謚號 姓名 統治時間 年號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紹興 1131年—1162年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趙昚 1162年—1189年 隆興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敦 1189年—1194年 紹熙 1190年—1194年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擴 1194年—1224年 慶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開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 趙昀 1224年—1264年 寶慶 1225年—1227年
紹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寶佑 1253年—1258年
開慶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帝 趙顯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趙昺 1278年—1279年 祥興 1278年—1279年
[編輯本段]並存政權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國、蒙古

㈦ 南宋歷史是什麼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的其中一個時期,與北宋合稱「兩宋」。

北宋以開封被金人攻入及佔領而結束,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南逃至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宋朝的五行德運為「火」,改元「建炎」意味著重建王朝的火德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以別於北宋。紹興和議後,大部分時間與金朝東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關為界。南宋與金朝、西遼、大理國、西夏及13世紀初興起的蒙古帝國/元朝為並存政權,直至1279年亡於元朝,共152年。



南宋文化:

南宋作為古代中國學術思想和文學藝術的巔峰時期,最明顯的一個標志是新儒學——理學思想的誕生。作為程朱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繼孔孟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學者。朱熹借用佛教「月印萬川」的比喻,說明「理一分殊」的思想,把「天理」看做一切價值的源泉。

南宋時期維持了近百年學派間互爭雄長和欣欣向榮的景象,形成了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百家爭鳴」的盛況。日本學者將宋代稱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

㈧ 宋朝歷史簡介

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276年,忽必烈破宋都臨安。1279年,崖山亡國。但宋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儒學復興,社會上彌漫尊師重教之風氣,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終宋一代沒有嚴重的宦官亂政和地方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與繁榮是規模空前的,農業,手工業,制瓷業,造船業等都十分繁榮。

㈨ 宋朝的歷史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扎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定都汴梁,後改為東京(開封),並設陪都西京(洛陽)。宋太祖所面臨的另外一項事業就是統一全國。趙匡胤在與趙普雪夜商討後,決定以先南後北為統一全國之步驟。
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國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後忙於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後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及吳越錢氏歸降,其後再滅亡北漢。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五月,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趁滅亡北漢的餘威,從太原出發進行北伐遼國,起初一度收復易州和涿州。
後來趙光義先後逼死太祖之子趙德昭和趙德芳,又貶黜趙廷美到房州,兩年後趙廷美就死於謫所。趙光義長子趙元佐也因為同情趙廷美而被廢,另一子趙元僖暴死,最後襄王趙元侃被立為太子,改名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李皇後和宦官王繼恩等企圖立元佐為帝。幸虧宰相呂端處置得當,趙恆才順利即位,廟號真宗。宋朝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趙光義本人附庸風雅,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此而開。趙光義還喜好書法,善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是飛白體。連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上的字也是他的親題。
趙光義去世後,宋真宗趙恆繼承即位。宋真宗上台後勤政治國,北宋由此進入咸平之治。 雍熙北伐後,遼國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殺掠 ,到景德元年(1004年)終於演變成大規模侵宋戰爭 。宰相寇準力主抗戰,結果宋真宗親征,宋軍士氣大振,與遼軍相持在澶州城下,遼軍被迫求和。經過幾番交涉,兩國議和成功。和約主要內容是:宋每年給遼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開放邊境貿易,雙方為兄弟之國。史稱該和約為「澶淵之盟」 。
後來,寇準漸漸失寵,宋真宗開始信用王欽若。王欽若擅長逢迎,深知趙恆希望營造天下太平的氛圍,於是極力鼓吹宋真宗封禪。王欽若本人也與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聯手,在各地製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宋真宗之意。結果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後三次封禪。
宋真宗與皇後劉氏無子。一次宋真宗偶爾臨幸劉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結果李氏與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宋仁宗。後來劉氏與另外一名嬪妃楊氏共同撫養這名孩子。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封泰山、祠後土、祭老子祠之後,於是決定將應天府升格,建為南京。 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宋真宗正式封趙受益為太子,並改名為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宋真宗駕崩。太子趙禎即位,劉皇後被尊為皇太後,在趙禎成年前代理軍國大事。從此開始了劉太後十六年的垂簾聽政時代。
宋仁宗執政早期一直處在劉氏的陰影之下,直到劉氏死後他才得以施展抱負 。趙禎皇後雖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別寵愛一名張貴妃。但張氏出身低賤,一直未能成為皇後。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張氏去世。宋仁宗竟以皇後之禮處理喪事,並追封為溫成皇後,結果出現的一生一死兩皇後,可謂曠古未見。
西夏李元昊於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 爾後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歷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伙,互相吹捧,是朋黨。由於宋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歷新政就此結束 。在邊疆上,宋仁宗任用大將狄青,先後弭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
宋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宋英宗趙曙。他是宋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之孫。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太子。宋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後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後,宋英宗才開始親政。但是宋英宗親政半個月後就爆發了濮議事件,這場爭論長達十八個月。時間起因是宰相韓琦提請討論關於宋英宗生父的名分問題。朝中因此分成兩個派別,一派認為應稱宋英宗生父濮王為皇伯,另外一派則認為應該稱為皇考。最終曹太後下旨,稱宋英宗之父為皇考。才平息了這場爭論。但總體來說,宋英宗還是一位有為的君主。他繼續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膽挖掘新人。宋英宗也非常重視書籍的編修,《資治通鑒》的寫作就是他所提出發起的 。
宋英宗去世後,他的長子宋神宗趙頊 即位。宋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宋神宗因此銳意改革,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宋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
熙寧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趙頊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宋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宋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盡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宋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復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宋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盡管後人對熙寧新法的評價非常兩極,但無庸質疑,新法的推行效果遠不如王安石預想。新法的實行雖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和耕地面積,但是卻嚴重增加了平民的負擔。熙寧新法在軍事上的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軍隊戰鬥力無明顯改善。加上王安石操之過急,將需要很長時間社會演進才能完成的十餘項改革在短短數年內全盤推行,使變法陷入了欲速則不達的困境 。而且,新法實施到了後期,條文與執行效果相差越來越大,一些措施從利民變成擾民。新法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也是最後失去民心的原因,變法派中如呂惠卿、曾布、李定和蔡京等都是人品相當有爭議的人物。有的更被視為小人。對於這次改革,以「大歷史」著稱的史學家黃仁宇評論這次變法:「早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世界裡其他地方提出。但現代金融是一種無所不至的全能性組織力量,它之統治所及概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與它類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禮。」
王安石被罷後,宋神宗繼續改革事業,號為「元豐改制」。元豐改制雖與熙寧變法並稱為「熙豐新法」,但改革力度無法同熙寧變法相提並論。伴隨著國力的增強,宋神宗將焦點轉移到外患上。他決心消滅西夏。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宋神宗開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勝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發生政變,宋神宗藉此再次征討西夏。結果卻遭到慘敗。宋神宗因此一病不起。元豐八年(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立六子趙佣為太子。而宋神宗頒布的新法雖然曾短暫被其母高太後廢,但不久又陸續恢復,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時期 。宋神宗駕崩後,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對剛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嚴加鉗制。高太後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宋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祐黨爭。宋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死後由他弟弟趙佶 即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專好享樂,對朝政毫無興趣,他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等。趙佶的生活糜爛,喜好逛青樓。還大興土木,聽信道士所言,在開封東北角修建萬歲山,後改名為艮岳。艮岳方圓十餘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勝地。裡面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徽宗還在蘇州設立應奉局,專門在東南搜刮奇石,是為花石綱,引得民怨沸騰。
宋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賊。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祐法的詔書。此即謂元佑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宋徽宗本人好大喜功,當他看到遼國被金國進攻後,便於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節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雙方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後,燕雲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
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後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並剋扣營、平、灤三州。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攻宋。趙佶嚇得立刻傳位其子宋欽宗趙桓。宋欽宗患得患失,在戰和之間舉棋不定。後來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啟用李綱來保衛東京。雖然一度取得了勝利,但是金朝並未死心, 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淪陷。十一月,開封外城淪陷,金軍逼迫宋欽宗前去議和。閏十一月卅日,宋欽宗被迫前去金營議和,三日後返回。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銀。宋欽宗因此大肆搜刮開封城內財物。開封城被金軍圍困,城內疫病流行,餓死病死者不在少數。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宋欽宗被廢,貶為庶人。七日,宋徽宗被迫前往金營。金朝另立張邦昌,建立一個名為「大楚」的傀儡政權 。徽欽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國城。 北宋後宮和大量官民女眷被抵押給金國,其中大部分被沒入金國官妓院--洗衣院,史稱靖康之恥或靖康之禍。 宋徽宗被封為昏德公,宋欽宗被封為重昏侯。最後兩人客死異鄉五國城。
盡管宋徽宗在朝政上毫無建樹,但無庸質疑,他在書畫上的造詣無與倫比,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與文物鑒定家。徽宗的書法和繪畫都在中國藝術史上有重要地位。徽宗獨創瘦金體,並重視書畫事業。翰林書畫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就是其提拔。就連其子趙構也受到熏陶,成為傑出書法家。
金國在靖康之難中俘虜了眾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趙構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網之魚。靖康二年(1127年),趙構從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應天府(河南商丘)即位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後,宋高宗一路從淮河、長江,到杭州恢復宋朝,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臨安,名為「行在」(陪都),實為首都。金朝也一路南撲,直逼臨安,宋高宗無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溫州沿海漂泊了四個月之久。由於南方天候潮濕河道縱橫,加上南宋軍民的英勇抗戰,金主帥完顏兀術決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鎮江時,被宋將韓世忠斷掉後路,結果被逼入黃天盪。宋軍以八千人之兵力圍困金兵十萬,雙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後金軍用火攻才打開缺口,得以撤退,金軍又在建康被岳飛打敗,從此再不敢渡江。
在南宋「中興四將」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飛。他通過北伐奪取了金朝扶植的偽齊政權控制的土地。一直打到距開封僅四十五里的朱仙鎮。北方義軍也紛紛響應岳飛。以至於金人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一度打算放棄開封,渡河北逃。但此時宋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北伐之功毀於一旦。最後,岳飛以莫須有之罪名被害。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與金達成《紹興和議》,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 。宋每年向金進貢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後借口「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紹興和議後,宋高宗生父宋徽宗的靈柩和生母韋氏本人被送回南宋。
宋高宗任用秦檜為相,他上台後,迫害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官員,聯姻外戚,結交內臣。宋高宗對於秦檜的行為也只是默許。後期由於秦檜權勢太大,引來宋高宗的警覺。例如宋高宗親下命令,使秦檜的孫兒失去狀元。秦檜的權勢日漸下降。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重,他又策劃讓其子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決,不久就一命嗚呼 。
秦檜去世後,宋高宗一方面打擊其餘黨,一方面重用投降派官員。宋高宗沒有生育能力,因此他從太祖趙匡胤的兩名後裔趙瑗和趙璩中選擇繼承人。最後趙瑗勝出。紹興卅二年(1162年),趙瑗被立為太子,並改名趙昚。紹興卅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在採石擊退。此事讓宋高宗萌生退意。紹興卅二年六月,五十六歲的高宗下詔退位,太子趙昚即位,是為宋孝宗。他自己則稱太上皇,居德壽宮,高宗成為太上皇後,縱情享樂,花費巨大。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八日,高宗去世,終年八十一歲。
宋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復,宋朝相對進入到一個興盛時期,宋孝宗平反岳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顯忠、邵宏淵等出兵北伐。北伐雖然一度勝利,但由於各路將領不和加上輕敵思想,北伐歷時僅二十日就告失敗。之後,宋孝宗不得已與金和談,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簽定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但宋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復中原,繼續整頓軍備。不過由於虞允文等一批主戰派將領的辭世,最後北伐事業不了了之。在內政上,宋孝宗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加強集權,重視農業生產。總體說來,宋朝的內政形勢有所改觀。宋高宗死後,宋孝宗對政治日益冷感,最後決定讓位於其子趙惇,也就是宋光宗。然宋光宗即位不久就患了精神疾病,加上他對自己非常不孝,讓宋孝宗十分傷感。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宋孝宗去世 。
宋光宗好猜忌,非常不信任其父孝宗的周遭大臣,因此他即位兩年後就日漸瘋癲。紹熙五年七月,宋孝宗病死後,宋光宗竟然不服喪。臨安城內混亂不堪,局勢不穩。宗室趙汝愚和趙彥逾便開始秘密策劃立新君。最後,太皇太後下詔,宋光宗被奉為太上皇。他的兒子趙擴即位,是為宋寧宗,改元慶元(1195年)。六年後,宋光宗去世。史載寧宗「不慧」,智商低下。宋寧宗一朝都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 盡管宋寧宗智商低下,但總體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
宋寧宗初期,趙汝愚任宰相。趙汝愚本人政治操守良好。但由於皇室任職宰相本就不合禮法,加上韓侂胄煽風點火,最後他被罷去相位。但是,民間依然十分懷念他,臨安城門上每天都有悼念的詩文。韓侂胄為了徹底清除趙汝愚的影響與排斥異己,假借學術之名,製造慶元黨禁。將理學稱為「偽學」,而朝中信仰理學的大臣又多反對韓侂胄。韓侂胄藉此將信仰理學的士大夫全部趕出政府。
慶元六年(1200年),韓侂胄見理學已構不成威脅,便解除黨禁。但是,黨禁不得人心,為了籠絡士人,韓侂胄又借北伐的名義蠱惑人心 。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貿然進行北伐,結果很快就遭到了失敗。北伐的失敗讓韓侂胄成為眾矢之的。他的政敵史彌遠藉此與主和派和韓的反對派集結成聯盟。而金人又以殺韓侂胄作為和談條件之一。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三日,史彌遠等偽造密旨,將韓侂胄殺死。從此之後開始了史彌遠專政時期。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大權獨攬 。
宋寧宗本有八子,但都夭折了。於是他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趙竑對史彌遠的專政非常不滿。因此史彌遠廢趙竑太子之位,改立趙昀為皇位繼承人。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三日,宋寧宗去世。趙昀接替即位,是為宋理宗。但是,史彌遠繼續其的專政,而宋理宗也奉行韜光養晦的策略。
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去世。宋理宗終於擺脫了史彌遠的陰影。次年,宋理宗改元端平,實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理宗將史彌遠舊黨盡數罷斥,朝政一度得到了改觀。同時在北方,金朝正面臨蒙古的步步緊逼,面臨亡國。朝中的對外政策也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應該聯蒙抗金;另一派認為應該銘記唇亡齒寒之道理以及海上之盟的教訓,援助金朝,讓金成為宋的藩屏 。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當朝大臣大多贊同,只有趙范反對。宋理宗答應了蒙古的要求,蒙古也允諾滅金之後將河南還給宋朝。但是這只是口頭協定,沒有留下書面協定,因此埋下了後患。金哀宗得知後,也派使節來宋朝陳述厲害,希望聯合抗蒙,但被宋理宗拒絕。宋理宗任命史嵩之主管滅金事宜。
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宋軍攻克鄧州。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五月,蔡州被攻克,金哀宗自縊,金朝滅亡。宋將孟珙將金哀宗遺骨帶回臨安。宋理宗將金哀宗遺骨供奉於太廟,以告慰徽、欽二宗在天之靈 。
金朝滅亡後,蒙軍北撤,河南空虛,理宗意圖據關(潼關)、守河(黃河)、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歸德),光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趙葵為主帥,全子才為先鋒,下詔出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復南京。七月五日,宋軍進駐開封。但由於糧草不濟,貽誤戰機,宋軍進攻洛陽時被蒙軍伏擊,損失慘重。各路宋軍全線敗退。端平入洛宣告失敗,宋在此役中損失慘重,大量精兵與物資付諸流水,也為之後蒙古侵宋提供借口。端平入洛之後,宋理宗怠於政事,沉迷於聲色犬馬,朝政大壞 。
宋理宗兩子早夭,因此最後理宗擇其弟趙與芮之子趙禥為皇儲。由於趙禥其母曾在懷孕期間服用過墮胎葯,因此趙禥先天不足。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詔立趙禥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宋理宗去世,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宋度宗即位後不理朝政,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右丞相賈似道因此擅權。賈似道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終日在葛嶺別墅中與妻妾玩樂,由於他好鬥蟋蟀,時人稱他為「蟋蟀宰相」。他禁止讓前線戰事讓宋度宗了解。襄陽、樊城被圍三年後,宋度宗才得知此事。
端平二年(1235年),蒙軍首次南侵,被擊退。蒙軍並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九月和第三年兩次南侵,其前部幾乎接近長江北岸。由於宋軍奮勇作戰,打敗蒙軍,再一次挫敗蒙軍度江南下的企圖。而後,南宋軍民又在抗蒙將領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揮下,多次擊敗蒙軍,使其不得不企圖繞道而行。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合州時受宋軍的流矢所傷因而死於軍中。其弟忽必烈正於鄂州與宋軍交戰,聽到消息後,立即准備撤軍以便奪取大汗之位,賈似道借機派人與忽必烈議和,以保太平。這樣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為汗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國號為元。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宋度宗去世,終年35歲 。
宋度宗去世後,其長子趙顯(趙隰)即位,就是宋恭宗。當時,宋朝的統治已進入癱瘓狀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軍攻克軍事重鎮安慶和池州,威逼建康,長江防線崩潰。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賈似道能出征,結果宋軍大敗。賈似道被貶,在赴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德祐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常州淪陷,元軍舉行大屠殺。不久平江也告淪陷,臨安人心惶惶。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臨安城裡舉行受降儀式,宋恭宗被俘。南宋滅亡 。
接著,趙隰之弟趙昰和趙昺被大臣保護逃出臨安。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內部斗爭不斷,景炎元年十一月,蒙軍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趙昰和趙昺乘船南逃,從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達雷州。四月十五日,年僅十一歲的趙昰去世。陸秀夫與眾臣擁戴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在元軍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遷往崖山(廣東新會)。元軍在北方漢人將領張弘范領軍緊追在後,對崖山發動總攻,宋軍無力戰斗,全線潰敗。趙昺隨陸秀夫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 。至此宋朝皇族在中國的勢力徹底消滅。 張世傑率領水軍余部突圍而出來到海陵山腳下,聽說陸秀夫背負帝昺共同殉國的噩耗。張世傑悲痛不已,墮身入海。 世人不恥張弘范,特於此立碑「宋張弘范滅宋於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徹底滅亡 。崖山海戰極為慘烈,戰後,有十萬人自殺殉國,海上都是屍體。文天祥親自目睹慘狀,作詩雲:「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

㈩ 北宋的歷史。和南宋有什麼關系

南宋王朝是北宋王朝的延續。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北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繁榮的王朝。到公元1127年政權南遷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北宋,定都開封。北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但由於與宋同時代的遼、金、西夏等國的強大,使北宋政權一直處於外族的威脅之中。

南宋的建立是因為在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城汴京(即今開封),公元1127年四月,金擄走了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宋滅亡.到此為北宋。公元1127年五月,宋徽宗另一個兒子趙構逃到南京,即位為帝,即宋高宗,重建宋朝,後稱為南宋,以後定都臨安,即現杭州。總體來說北宋南宋,是因為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首都遷移及版圖變化,後世才如此區分的。

(10)南宋歷史擴展閱讀:

靖康之難中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女真人俘虜,包括皇後,嬪妃,皇子,公主等皇室成員和宮廷女官、大臣,宮廷樂師,廚師等都被女真人俘虜北上,康王趙構得以倖免。1127年,金國從開封府撤軍,立張邦昌為大楚皇帝,史稱偽楚。由於張邦昌原為宋臣,後降金,開封軍民對其憎恨有加,一大部分舊宋朝臣也要求他退位。萬般無奈之下,張邦昌以孟皇後之名,下詔書立趙構為帝。

1127年四月二十一日,趙構從濟州南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營築「中興壇」 ,於五月初一正式即位,改元建炎。

張邦昌被殺,成為宋朝唯一被殺死的文臣。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以張邦昌被廢為名,繼續大舉南侵。之後宋高宗一路南逃,過淮河渡長江。南宋也進行北伐,由宗澤、岳飛、韓世忠、吳玠等抗金將領指揮,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和金國的聯軍。

後宋、金達成紹興和議,雙方以秦嶺淮河為界。到南宋中後期奸相頻出,朝政糜爛腐敗,而處於漠北草原的蒙古人開始崛起,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征服金國後開始大舉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拚死抵抗,直到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被攻佔,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戰敗,宋末帝趙昺隨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南宋滅亡。

熱點內容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