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蘭陵王歷史資料

蘭陵王歷史資料

發布時間: 2021-11-28 22:31:10

❶ 蘭陵王的歷史

陵王名為高長恭(約541年―573年),一名高孝瓘,是北齊文襄帝高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

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親卻連個姓氏也沒有,這使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

《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後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

《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美類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確是不容置疑、超凡脫俗的。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

在洛陽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曾問高長恭說:「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

後主因為他說的「家事」,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開始猜忌他會謀反。

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高長恭帶了500名騎兵沖進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現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面具。

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面具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哪裡不平哪有蘭陵王,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撤退。

這場戰役是高長恭最受注目的戰役。根據《北齊書》的記載,士兵們為了這場戰役而歌誦他,後來就變成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為尚書令。

他後來歷任司州、青州與瀛州的地方首長。武平元年(570年)七月,被任命為為錄尚書事。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擔任太尉。

同年三月,與太宰段韶、右丞相斛律光聯合進攻蹺谷,抵禦北周宇文憲的攻擊。五月,段韶包圍定陽城,而北周汾州刺史楊敷堅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

段韶病倒之後,由高長恭接替統領全軍,他成功的利用伏兵擊敗了從城中撤退的楊敷軍隊。

武平三年(572年)八月,他被任命為大司馬,武平四年(573年)四月擔任太保。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

在洛陽之戰後,北齊後主高緯曾問高長恭說:「這樣沖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高長恭回答說:「國事就是我們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

後主因為他說的「家事」,又聽到士兵們唱的《蘭陵王入陣曲》,開始猜忌他會謀反。

定陽之戰時,高長恭代替段韶的職務統率軍隊,但是常常收取賄賂,累積財富,屬下尉相願問他:「您既然受到國家的委託,為什麼要如此貪心呢?」

高長恭沒有回答,尉相願繼續問:「是不是因為邙山之戰大勝,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長恭說是的。

尉相願說:「如果朝廷真的對您有所妒忌,這件事情更容易被當成是罪名,不能避禍反而更快招來禍害。」高長恭流淚屈膝問尉相願解決的方法。

尉相願說:「您之前已經立下戰功,這次依然打勝仗,聲望太大,最好之後都裝病在家,別再管國家的政事。」高長恭同意他的說法,可惜沒有辦法成功退出。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齊後主高緯派遣使者徐之范送毒酒給高長恭,高長恭跟妻子鄭氏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帝,而要賜我毒酒?」

妻子回說:「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帝解釋呢?」高長恭說:「皇帝怎麼可能會見我?」之後就飲酒而死。妻子鄭氏則進入佛門。追贈太尉,謚號武王。

(1)蘭陵王歷史資料擴展閱讀

高長恭在軍事上的成就在於他參與了北齊後期與北周的歷次大戰,並數次擊退北周進攻。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將楊忠聯合突厥自恆州而下攻打北齊,突入晉陽(今山西太原),晉陽為北齊北方軍事重鎮,高長恭親自參與了擊退北周和突厥軍隊的作戰,奮力將北周大將楊忠擊退。

次年十二月,邙山之戰時,北周攻打洛陽,武成帝高湛派蘭陵王高長恭與並州刺史段韶、大將軍斛律光前往洛陽救援,高長恭帶領五百名騎兵沖進北周軍隊的包圍圈,到了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北周軍隊最後放棄營帳逃走。

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里間的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根據《北齊書》的記載,這次戰役後,高長恭開始聲名遠揚,士兵們為此作曲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❷ 介紹關於蘭陵王的歷史

蘭陵王來(北齊徐州蘭陵郡王)自一般指高長恭。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王。
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分享。累次升任至並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於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謚號武。

❸ 蘭陵王是哪個朝代的,蘭陵王是歷史上那個時期

蘭陵王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將軍。

拓展資料: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北齊乾明元年高肅被封為徐州蘭陵郡王,故名蘭陵王。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

蘭陵王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之孫高肅。蘭陵王相貌俊,武藝高強,屢建戰功。其堂弟高緯繼皇位後,忌其威武功高,恐皇位被奪,於公573年用毒酒殺豁口了這位僅30歲的名將。

著名戰役:

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❹ 蘭陵王的資料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

《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可見,蘭陵王的美確是不容置移、超凡脫俗的,他有著一般男子所不具備的俊美容貌。後人猜想,他的美也許正是來自於他那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母親的容貌異常驚艷,又怎能引來地位相差懸殊、貴為帝胄的父親的垂幸呢

但是,蘭陵王的美卻給他帶來了極大苦惱。在那個地方割據、連年戰亂的歲月里,作為王公將相家的子弟,時刻都要接受戰爭的考驗。因為相貌俊美柔善,在戰場上對陣時,他經常會受到敵手的輕蔑。為此,他不得不命人製作了一些面目猙獰的「大面」,每逢出戰時,都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敵手的目的。《舊唐書·音樂志》雲:「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樂府雜錄》鼓架部條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斗,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也。」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說:「大面,出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以威敵,乃刻為假面,臨陣著之,因為此戲,亦入歌曲。」由此可見,蘭陵王經常著猙獰假面出征並非道聽途說、無籍之談。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也許與蘭陵王的面具及舞曲《蘭陵王入陣曲》的影響不無關系。

史載,蘭陵王是北朝時期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名將。有的說他「有膽勇,善戰斗」,有的說他「勇冠三軍,百戰百勝」。這表明,他的英勇善戰絕不僅是因為戴著猙獰的面具。光靠威嚇,肯定是嚇不退敵人的,關鍵還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戰斗本領。猙獰的面具,只是為他的神勇無敵增添了一抹傳奇的光環。蘭陵王一生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次戰役。其中廣為傳頌的一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戰」。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黃土高原的北周對北齊發動進攻,北齊重鎮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團團圍困,北齊武成皇帝急忙調集軍隊前去解圍。在洛陽城外,北齊援軍發動了一次次進攻,都被北周軍隊擊潰,眼看就要面臨全軍覆滅的境地。這時,受命為中軍將的蘭陵王戴著「大面」,身穿鎧甲,手握利刃,率領五百精騎,奮勇殺入周軍重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守城的北齊軍隊被困多日,不敢貿然開門,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軍立即歡呼起來,打開城門,與城外大軍合兵一處,奮勇殺向周軍,周軍大敗。《北齊書》書載:「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又有史書記載: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正是這次大捷,使得蘭陵王威名遠揚,北齊皇帝加封他為尚書令。
蘭陵王不僅驍勇善戰、屢建戰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當時社會中廣有威名。北齊書記載: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作為那個混亂王朝的皇親國戚,能夠做到沒有架子、與將士同甘共苦確實難得。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史載,當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借機報復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說:「吾本無此意。」可陽士深心中仍不踏實,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只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板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北齊書》還記載了他一個非常「平民化」的動人細節。說一次他上朝時,跟隨他的「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高長恭竟不以為意,「無所譴罰」。由此可見,他平常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厚仁慈的。在北齊那樣「不把人當人」、動輒砍頭殺人的瘋狂時代,他寬厚仁和的一面獨具風范,煥發著溫暖的人性光輝,不由得讓人心生敬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人生輝煌的頂點,往往可能是悲劇開始的起點。對蘭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個瘋狂得近乎變態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國以來,短短二十八年間,就換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間彼此折磨,兄弟之間相互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瘋狂。盡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終其一生小心翼翼,想盡一切辦法避禍自保,可依然無法改變他的悲劇式宿命。

《北齊書》載:長恭「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門口常有行賄的人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說三道四。但貪人錢財的目的是什麼,不得而知。據他自己講,是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後,武成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過張揚,遭人嫉妒。又載:長恭「有千金責券,臨死日,盡燔之。」也就是說在他臨死前,燒掉了別人所有欠他債的借據。從他待人處事、寬厚仁義的性格特徵來看,不象是一個貪財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認為高長恭是故意貪財自污,以求避禍。

《北齊書》載: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生活在這樣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緊張也不行。從此,長恭每遇戰事,便稱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療」,以求藉此避禍。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臉打腫冒充病人。

北齊後主高緯性格懦弱,與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餘,殘暴稍次之,不過殺起自己的親人來,卻毫不手軟。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緯在與蘭陵王談及邙山之捷時,頗有人情味地說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內心不免激動、熱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正是這句表親近、表忠心的話為他招致了殺身之禍。史載:「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因為在小心眼的後主高緯看來,家事是我高緯的,不是你高肅可以隨便說的。開始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

蘭陵王說錯話後,深感大難將至,整日惶恐不安,盡管一再低調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終是躲不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劇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只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只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決然地離開了這個亂糟糟的世界。死前燒掉所有債券。其時,蘭陵王僅33歲,死後被安葬在都城鄴(今邯鄲臨漳縣境內)以西。重要軍事統領蘭陵王的遇害,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終結。
蘭陵王英年早逝,北齊失去了軍事支柱。四年後,北齊被北周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被屠殺。亂世的殺戮之中,人心如火海,蘭陵王的美,如血中飄盪的一縷白梅香,令人腸斷神傷。

P.S:我最近看的小說叫<<蘭陵繚亂>>,所以對蘭陵王這位悲情王子很感興趣,摘抄了以上蘭陵王的資料,以方便大家閱讀

❺ 誰知道蘭陵王的歷史資料

蘭陵王——高長恭(?~573)

真正的蘭陵王名高長恭,又名高孝瓘,是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高歡長子高澄在父親死後當上東魏第二任權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強干,卻於29歲死在奴隸手裡,丟下六個嗷嗷待乳的兒子,老四就是成為千古傳說的蘭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實記錄了另外五兄弟的母親出處,就長恭例外在5個兄弟中,其中一個的母親還是妓女。不知道是書史的遺漏,還是花花公子高澄自有隱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繼任,乾脆一腳踢走皇帝,自己稱帝,北齊建立。這是個出了名的野獸世家,群交亂性,酗酒暴虐,以殺人為樂。高長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錯的,只留下一樁八卦:皇帝賞他20個侍妾,他只收下一個。這個人很聰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沒面子;要是全盤接收,人家會當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著潔身自好的高潔品性。

高長恭驍勇善戰,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蘭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後來的編舞者編出來的,其目的是為了增強故事的戲劇性。),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他也被稱作是"面具後的悲情王子".

史載:「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木蘭從軍最後是投到蘭陵王帳下。女兒家驚艷,為面具摘下瞬間的絕世風華,然後跟他一人一半分個紅蘋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總不願造得太完美,高長恭染了個大毛病:貪財。門口常有行賄的進進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說三道四。屬下尉相願問他:「王既然俸祿那麼高,何必如此貪?」長恭答不上來。相願說:「您是不是因為怕功勞高,被主上忌諱,故意給自己抹點污垢?」嘿嘿,什麼理由?這位老兄說話技巧一流!長恭見有台階下了,才開口:「是的。」相願說:「朝廷如果猜忌王,這正好給他留了一條辮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禍。」長恭淚下,跪膝,請他給個安身的法子。相願說:「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干預政事了。」 長恭聽了勸告,便偶爾裝裝病。完全隱退,又不甘心。正處盛年的男子,誰願意退休?何況高長恭不是當隱士的個性。

北齊末代皇帝高緯一天聽了《蘭陵王入陣曲》,對高長恭說:「入陣太深,畢竟危險,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長恭無心快語:「家事親切,不覺遂然。」 高緯一聽「家事」這兩個字,心生警覺。叫人給他送去毒葯一杯。皇帝殺人,連理由都沒扯。這就是亂世的悲哀.高長恭死時的年齡沒有記載,估計才三十齣頭。留下個悲痛欲絕的遺孀鄭妃,守著佛門孤燈,度此殘生。四年後,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為北周皇帝宇文覺所滅,高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這是段怎樣的歲月:有廣陵散的高潔,有蘭亭序的瀟灑,有敕勒歌的豪邁,種種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難現實的一醉。潑墨漢家子,走馬鮮卑兒,紅塵里一道道風景線皆在噩夢中毀滅。神傷,為焚琴煮鶴般的凄艷。恨不能一把火燃燒掉千年的帷幕,一卷風吹乾凈中原的黃土,去賞那時的桃花,梧桐,碧竹,尋那人的麈尾,冠帽,面具。用恬淡換去他的功利,用善良換去他的毒暴,用自足換去他的貪殘,可否能將結局改善?

不用說了,面對歷史,改了過程,改不了結尾。

❻ 蘭陵王的歷史資料。關於愛情

你好,解析如下:
公元524年,六鎮起義。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了反漢化的大起事,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其時高歡和宇文泰都在爾朱榮麾下效力,但高歡漸漸拔地而起,宇文泰勢力較低。

高歡其人,原為漢,因祖上懷罪徙居懷朔鎮,自小在鮮卑族中長大,受鮮卑文化影響。年輕時在城牆之上勞役,因相貌奇偉、面帶忠厚,有英雄之氣而被鮮卑貴族之女婁昭君慧眼青睞,暗中贈送財物並與之結成美滿姻緣。之後婁昭君以家資財力相助高歡廣結人緣,屢立戰功,最終官至東魏宰相。

婁昭君不知道是不是電視上的皇姥姥。。。我不明白我王為毛要叫她「姥姥」?明明是奶奶好么?

公元531年,高歡起兵聲討爾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縣)擁立元朗為魏帝(後廢帝)。
爾朱氏失敗後,高歡命賀拔岳為關西大行台,宇文泰是他的有力輔佐。

公元532年,高歡立元修為帝(北魏孝武帝)。
史書上說他遍體有鱗紋。。。這。。。真的不是皮膚病嘛!!!叫什麼來著!!!
元修嫡妻為高歡長女(永熙皇後高氏),雙方無感情。元修出逃後改嫁元韶。

元修妹妹平原公主,初嫁開封府張歡,但張歡生性貪殘,對待公主無禮,於是元修殺張歡,改封元氏為馮翊公主,另嫁給宇文泰。

公元534年,侯莫陳悅在平涼(今屬甘肅平涼西南)殺死賀拔岳後,宇文泰繼統其軍眾,擊敗侯莫陳悅,向東進據長安。
同年,元修與高歡正式決裂,攜情婦元明月(元修的堂姐)、元寶炬(元明月的哥哥、元修的堂兄)等率眾入關投奔妹妹馮翊公主的未婚夫宇文泰。十月,高歡以元修棄國為名,在洛陽另立元善見為帝(東魏孝靜帝);十二月,宇文泰以元修淫亂叢姊妹為名先殺元明月,再以此為契機毒殺元修,並改立元寶炬為帝(西魏文帝),從此北魏正式分裂為東西魏。

公元535年,元寶炬稱帝後封妃乙弗氏為皇後。

--------------------------下面是第一個愛情故事-----------------------------

乙弗皇後生性節儉,性情仁慈,與文帝感情甚篤,夫妻生活13年,共生下了12個子女,但只存活元欽、元戊兩子。後宇文泰苦諫文帝廢後改納柔然頭兵可汗阿那瑰之女為後,以為結好柔然。
公元538年二月,文帝無奈廢乙弗皇後,遜居別宮、出家為尼。三月,立柔然公主郁久閭氏為皇後。郁久閭氏性情極妒,文帝只好遣子武都王元戊為秦州刺史,與母親乙弗氏一同赴鎮。雖然如此,文帝心中還是對乙弗皇後念念不忘,密令乙弗氏養發,想讓她還俗回宮。但這些都是宮闈事秘,並沒有外人知道。
公元540年春,柔然再次大舉南侵,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郁久閭氏嫉妒乙弗皇後的緣故。文帝無奈地說:「哪有百萬之師是為了一個女子而發兵的,就算真是這樣,你們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我又有何臉面去見我的眾將士?」只好忍痛派遣中常侍曹寵拿著自己的手敕去讓乙弗皇後自殺。乙弗皇後拿到手敕後哭著說:「只要皇上能長命百歲,天下太平,我就是死了也沒關系。」於是叫來兒子武都王元戊與他訣別。又給太子元欽傳下遺命,言辭悲愴,慟哭良久。周圍的侍從們也都哭泣不止,不敢抬頭看她。乙弗皇後還叫來僧人准備好東西,讓她的侍女們都出家,並親手幫她們削發。做完這些事情以後,乙弗皇後就走進房間,蒙上被子把自己給悶死了,死時年僅31歲。乙弗皇後死後,朝廷在麥積崖鑿了石龕給她下葬,靈柩將要送入石龕的時候,突然飄來兩朵雲先後進入石龕,過了一會兒,一朵雲消散在石龕中,另一朵雲則飄了出來,後來這個石龕被稱為寂陵。等到文帝修好永陵後,便寫了一封手書說想等自己死後與乙弗皇後合葬。於是朝廷給乙弗皇後追謚號為文皇後,供奉於太廟中。元欽登基後,乙弗皇後與文帝元寶炬合葬於永陵。

關於飄入乙弗皇後石棺中的兩朵雲那個。。。可見古人也會在正兒八經的史書里瞎掰啊。。。還有,據說一開始大臣們想讓文帝與悼皇後合葬,但是一出發車碾就會斷掉,後來才發現文帝手書的遺詔是想與乙弗皇後合葬。。。這個我查不到出處

乙弗皇後死去的同一年,郁久閭氏正在瑤華殿懷孕待產中,聽到有狗叫聲於是感覺心裡厭煩(一般迷信的說法:貓狗能看到靈異)。又看到一個盛裝的夫人來到她的房間,於是郁久閭氏問周圍的人:「這是誰?」但是無論是醫生、巫師、侍從都沒有看見任何人,於是大家覺得那是乙弗皇後的魂魄。最後郁久閭氏因為難產而死,年僅16歲,先埋葬在少原陵。後來與帝後合葬在永陵。

於是這對夫妻和那個其實也挺可憐的政治犧牲品小三公主,就這么合在一起去了另一個世界,不知道在那裡她們還會為了吃醋而煩惱么?

-------------------------回到我是歷史的八卦一線--------------------------

元寶炬的女兒(生母不詳)金明公主後嫁尉遲迥為妻。
尉遲迥(公元516-580年),宇文泰的外甥。因不滿楊堅獨攬天下兵馬而討伐楊堅,後兵敗自殺,年64歲(所以不像電視上是被宇文護所殺,也不是宇文邕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

宇文泰和正室馮翊公主(元修之妹)生嫡子宇文覺。
所以宇文泰是元修的妹夫(元修被殺時宇文泰還只是馮翊公主的未婚夫)。

宇文泰和妾室(叱奴太後)生四子宇文邕(公元543-478年)和宇文直。
所以宇文邕是個庶出的皇帝。

宇文泰的大哥宇文顥生三子宇文護。
所有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宇文邕的堂兄(而不是電視上所演的宇文邕的叔叔)。

--------------------------接下來是第二個愛情故事-----------------------------

公元551年,元寶炬嫡長子元欽繼位(西魏廢帝),皇後宇文氏(宇文雲英,此名出自清人杜綱《北史演義》,不可盡信。為宇文邕之姊)為宇文泰長女,但是夫妻情深,元欽更不置妃嬪,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對一夫一妻的帝後
公元554年正月,元欽密謀誅殺宇文泰,謀泄被廢,四月,被宇文泰酖殺,皇後宇文氏在父親宇文泰的面前飲鴆自盡,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為皇帝自殺殉情的皇後

--------------------------我是宇文家的分割線-------------------------

公元554年,元欽被廢後,元寶炬第四子元廓(西魏恭帝,元欽的弟弟)即位。宇文泰繼續干政,並自封為太師、大冢宰。因宇文護要求鮮卑化,恢復鮮卑姓氏,因此元氏還拓跋氏,元廓改名拓跋廓。這里有個好玩的地方,拓跋廓的皇後姓氏很有趣,若干氏,若干皇後。。。囧
公元556年八月,宇文泰臨終時授命侄子宇文護輔佐嫡子宇文覺,十二月,宇文護勸退西魏恭帝拓跋廓禪讓北周,扶宇文覺登基。
公元557年,宇文護以親信姦邪為名廢黜宇文覺,另扶宇文毓登基並殺害宇文覺。
公元560年,宇文護暗中命令宇文毓心愛的御廚李安在食物中下毒殺死宇文毓,再扶宇文邕登基(而不是電視里所演,宇文護借宇文邕之手用毒酒殺死宇文毓)

--------------------------我是正室范兒的分割線-------------------------

電視劇里我特別喜歡阿史那皇後的演員,感覺她演出了一股強烈的正室范兒。。。下面是真實的歷史:

宇文邕的妻子阿史那皇後是突厥木桿可汗俟斤之女,和電視上一樣,徹底的政治聯姻。一開始是因為突厥強大,所以周國很執著地去求親,剛開始打算派的是另一個姑娘,但後來又後悔了,直到宇文邕即位,又不停地派人示好,他們才同意將女兒阿史那公主嫁給宇文邕,於是宇文邕派了一大批人帶上東西去迎親,誰知突厥很貪心,又答應跟齊國和親了,嚇得迎親使團一直勸啊勸,生怕突厥再次悔婚。正巧突然來了一場霹靂暴雨,把突厥宮殿的屋頂都給劈壞了,俟斤嚇了一跳,以為是天譴,趕緊把阿史那嫁過去了。阿史那是一個端莊穩重的姑娘,宇文邕很敬重她,但是感情並不好,結婚九年也沒生下個一男半女。關於他們感情不好的佐證,可以看看下面這個故事。

宇文邕的姐姐襄陽長公主(宇文泰第五女)嫁給北周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生女竇氏。
這姑娘在史書上記載的特點是,一出生就長發過頸,三歲時頭發就等身高了(一般有特點的都不是凡人。。。),宇文邕非常喜歡她,一直把她留在宮中養育。
(喜歡程度可以參考電視里宇文邕撫養貞兒的情況。不過歷史上的宇文貞是宇文毓的二兒子,電視里被換了性別。。。另外,宇文毓唯一的女兒河南公主嫁給了尉遲綱的兒子尉遲敬,而尉遲綱是尉遲迥的弟弟。。。再另外,宇文毓的妻子也是獨孤皇後,這個獨孤皇後是獨孤信的長女,獨孤信也是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大帥哥,而且他的小女兒嫁給了楊堅,第四個女兒則嫁給了李淵的父親李昞,後來也被追封為皇後。。。獨孤家真是一門三皇後。。。)
竇氏在很小很小很小很小的時候(也就五六歲,還真夠早熟的),就曾私下勸舅舅宇文邕要對突厥公主阿史那皇後多多關懷撫慰,這樣才能藉助突厥的幫助一統天下。宇文邕接納了她的意見。有記載稱當時的名將長孫晟聽說這件事以後,對朋友說「此奇人必有奇子,可為婚姻」。幾十年後,長孫晟去世,他的內兄高士廉做主將長孫晟的小女兒嫁給竇氏的二兒子李世民,也就是後來的長孫皇後。
後來楊堅篡奪了北周位,年僅7歲的竇氏十分難過,撲倒在床上痛哭說:「只恨我不是男孩子,不能給舅舅一家幫忙!」嚇得她父母趕緊捂住她的嘴巴說:「別亂說話,會被滅族的!」
因為竇氏從小就格外聰明伶俐,所以竇毅非常認真地為她挑選了未來的夫婿,即唐高祖李淵(選婿過程即為「雀屏中選」的典故),後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四子。
所以宇文邕是竇氏的舅舅,李世民的舅爺爺,唐朝建立後,竇氏追封皇後,尊號為太穆順聖皇後。

宇文邕是個大老粗,沒文化,只會打仗,長得也非常粗獷,陳曉東的粉絲們要失望了。

宇文邕和李娥姿皇後所生下的大兒子宇文贇迎娶了楊堅的長女楊麗華。後來她爸爸奪了北周帝位,楊皇後很氣憤,弄得楊堅總覺得虧欠了女兒。再後來楊堅還想讓她改嫁,楊皇後很硬氣,死都不肯。不過等到隋煬帝的時候,她還是改嫁給了一個叫張掖的人。

宇文邕和李娥姿皇後還生了一位清都公主,公主下嫁石保縣公閻毗,生二子閻立德、閻立本。
所以宇文邕是大畫家閻立本的外公。

公元564年,北周聯合突厥伐北齊,連攻20城,後因突厥突然撂挑,齊軍獲邙山大捷而敗。
公元572年,宇文邕在𠮟奴太後和弟弟宇文直的協助下誅殺權臣宇文護獲得親政。
公元575年,北周再次伐齊,連攻30城,後因宇文邕生病而暫停班師回朝。
公元577年,北周再次出兵,北齊亡。


--------------------------我是隋楊氏亂入的分割線-------------------------

公元581年,字文闡(北周靜帝,宇文贇長子)宣布禪位給楊堅,隋朝建立。

楊堅的皇後名諱獨孤伽羅,就是剛才說過的獨孤信的第七女,所以楊堅和宇文毓是連襟關系。史書記載她的性情極好,又節儉(不過,高緯給馮小憐做了七寶車和明鏡台,楊堅滅齊後雖然毀了七寶車,但還是把明鏡台留給了她,真是心疼媳婦兒呀),又仁慈(每次聽說大理寺要殺死囚都會哭),但是她也很愛吃醋,而且醋得地老天荒,簡直干涉了歷史,為此,當時還奉持「男人娶個三妻四妾是天經地義」的《北史》給她記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楊堅曾經看上了尉遲迥的孫女,獨孤皇後就趁著皇上上朝,偷偷把那姑娘給殺了。楊堅氣得一個人騎著馬直接沖到宮外山谷中三十餘里,高熲、楊素趕緊追過去,把馬拉住勸皇上消氣,楊堅難過地說:「我雖然貴為天子,卻沒有自由!」(話說你想要一夫多妻的自由真的合理么哈哈哈,不過當時大勢所趨,可想而知獨孤皇後是有多善妒挖~)高熲說:「皇上您怎麼能為了一個女人而不要天下?」楊堅這才稍微消氣,但還是在山谷里待到晚上才回宮。回宮後獨孤皇後的態度基本上可以參考蘭陵王電視劇里,阿史那皇後偷偷派人去殺楊雪舞後的情節,
這個高熲也很倒霉,本來獨孤皇後因為他是楊堅的近臣所以對他挺親近的,但是後來聽說高熲覺得她只是一介女流(應該頗有些瞧不起的意思吧),再加上他的妻子死了,妾室卻生了個兒子,然後獨孤皇後就開始討厭他了,一直在楊堅耳邊攻擊他,而且楊堅又很聽獨孤皇後的話,後來就真的把他給罷官了。
後來這位獨孤皇後吃醋吃到什麼地步呢?聽說朝臣誰家妻妾多的,就讓楊堅斥責他們,連皇太子都不例外。(獨孤皇後這么前衛的夫妻觀念絕對是穿越過去的!!!)皇太子楊勇有很多妾室,有一天太子妃元氏突然死了,獨孤皇後就暗示說是太子的愛妾雲氏害死的,說他不能善待嫡妻,弄到後來楊堅就把太子給廢了改立晉王楊廣,這真是多虧了獨孤皇後!!!厲害吧!!!
當然歷史沒那麼簡單~楊勇並不是因為獨孤皇後愛吃醋才被廢的,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大家當做一個好玩的段子看看就好~~~
不過,雖然說了這么多獨孤皇後愛吃醋的軼事,其實楊堅還是很愛她的,這從楊堅在她生前非常聽話,在她死後對她的思念都可以看得出來,而且獨孤皇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個很理智的人,給了楊堅很多非常有用的意見和建議,是一位非常賢淑的皇後和妻子。楊堅死後,按照他的遺願,和獨孤皇後合葬在泰陵。

--------------------------現在我是高家的分割線-------------------------

因為柔然當時國力強盛,所以高歡也為嫡長子高澄向柔然提親,但是柔然覺得只有高歡才配得上和親,於是派出了郁久閭氏的妹妹蠕蠕公主下嫁高歡,高歡時年50有餘,且在病中不太想迎娶,但他的妻子婁昭君和高澄都勸他接受,於是。。。
公元545年八月,高歡派慕容儼去柔然迎親,該公主名號蠕蠕公主。柔然可汗阿那瑰還派了自己的弟弟禿突佳送公主前來和親,並且叮囑他一定要等公主生下外孫才能回國。而這位蠕蠕公主的心氣也很高,一輩子都不肯學漢語說話。有一次高歡生病了就沒有去在蠕蠕公主那裡,禿突佳非常生氣,高歡嚇得趕緊從射堂坐車去公主的房間。柔然國對公主的保護可見一斑。
公元547年,高歡在征伐西魏時病卒(後追封北齊神武帝),長子高澄按照柔然國的風俗接手娶了蠕蠕公主,後來生了一個女兒。
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身亡,於是史書上的蠕蠕公主再無下落。

所以高歡和高澄兩父子共一女為妻,不是武則天時才有的傳統哇~~~人北齊先祖就已經這樣了。。。

---------------------我是熱烈慶祝男豬腳終於快要出場的分割線----------------------

高澄是高歡的長子,從小就有政治天賦,但是私生活不怎麼檢點。
歷史上對他的記載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傳下來的都是各種緋聞比如調戲父親的妾室,強搶別人的小老婆什麼的。。。

比如,高澄十四歲時就因與其父的寵妾鄭氏通姦,差點被高歡殺掉,經司馬子如從中周旋,殺掉首告的奴婢滅口,父子才重新和好。後來,高澄又看高仲密美麗的妻子李氏,一見面就撲上去亂扯衣帶想要強奸。李氏不從,衣帶盡裂,脫身後向高仲密哭訴。東魏軍重新奪回北豫州和洛州,侯景俘獲高仲密妻兒送至鄴城。由於高乾、高敖曹都是高歡功臣,高仲密的弟弟高季式聞說是兄長起兵的消息,馬上跑回自首,都沒有被連坐族誅,只是殺高仲密一家。高澄打扮得漂漂亮亮,盛服去見將被處死的高仲密妻子李氏,問「今日如何?」李氏默然,於是被高澄納為妾侍。

高澄的嫡妻是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妹妹,馮翊長公主元仲華(北齊尊封靖德皇後)
注意:她做公主時的封號「馮翊」和宇文泰的嫡妻馮翊公主封號一樣,但她們不是同一個人,不要搞混了!!!
另外高澄還有很多小老婆,正是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小老婆中的一個,生下了我們的四大美男之一高長恭!!!

所以說都不知道我王的痴情是遺傳了誰,鑒於他爹如此風流,多半是遺傳了他娘那邊的。。。

高澄在父親死後接班鞏固了東魏的朝政,還脅迫了東魏孝靜帝元善見,軟禁後准備逼供禪位。誰知大功告成之際居然被家奴刺殺,而且這居然還不是一個政治事件,而是一個長達2年,攪基不成、由愛生恨的悲慘愛情故事。。。

-------------------------我是攪基不成,由愛生恨的分割線--------------------------

公元547年十二月寒山之戰後,高澄俘獲了當時南梁徐州刺史蘭欽的兒子蘭京,作為奴隸留在東柏堂的廚房裡幹活。起初高澄非常寵愛蘭京,蘭欽派人來請求給兒子贖身都被高澄給回絕了。後來蘭欽死了,侯景禍亂南梁,蘭京多次請求回國,被高澄令人杖責,還威脅蘭京說再求就殺了他!蘭京想到高澄剛開始對自己那麼好,現在又那麼壞,心理落差太大,於是聯手廚房裡的6名奴隸,打算刺殺高澄。
另外,蘭京還有一個同被俘虜,且在高洋(高澄的弟弟,高歡次子,未來的北齊文宣帝)身邊擔任帶刀侍衛的弟弟蘭改此時也打算對高洋下手。
公元549年八月辛卯日,在高澄與小夥伴們密謀禪代東魏之事時,蘭京藏刀於盤底前去送食,和同黨們一起殺死了高澄和他的小夥伴們。高洋聞訊後旋即趕來,又將蘭京七人斬殺,但高澄早已死去。

說實在的,上面這段是網路高澄辭條里的,我覺得好笑就抄下來了,但是史書原文,我並沒有找出可以對應「高澄非常寵愛蘭京」、「蘭京想到高澄剛開始對自己那麼好,現在又那麼壞,心理落差太大」這樣的文字,不知從何杜撰而來。。。
竊以為,正因高澄淫亂,所以才會引得後人如此遐思吧。。。

高澄在離與帝位僅一步之遙的時候死了,追尊北齊文襄帝,於是高洋接替父兄霸業,逼退登基。
這直接導致我王失去了可以直接繼承王位的後果!!!間接導致了北齊的滅亡!!!
所以男人們啊!!!攪基要謹慎!!!更不要到處濫情啊!!!

-------------------------------我是遺憾叢生的分割線--------------------------------

公元550年,高洋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創北齊,為北齊顯祖文宣帝。
所以高洋是高歡的嫡次子,高澄的親弟弟,高長恭的叔叔。
「快刀斬亂麻」的典故就出自高洋。
史書上對他的記載是一出生就很醜。。。特別是他還出生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美男之家(而且還是皇族)——北齊高家,估計看著周圍一干帥哥親戚,活得挺自卑的。。。

(評論有筒子說高家有遺傳性精神病,我個人覺得是沒有的,因為根據我所看到的情況,貌似只有高洋有這個傾向,而且高洋相貌奇醜,在高氏這個全是帥哥美女的家族裡應該是從小就很壓抑的,可能因此導致最終的癲狂,毫無理由地殺害了很多宗親。。。高氏其他人應該是只能說是比較暴虐、脾氣不好,容易跟人起爭執,但應該不是什麼遺傳性精神病。。。或者,畢竟我不是學醫的,不是很確定「精神病」這個概念應該如何定位)

臨政初期勵精圖治、征伐四方,後期殘害忠臣、虐殺兄弟,可能有精神病。。。
另外他還特別會測字算命。。。
公元559年,高洋因飲酒過量無法飲食而去世,嫡子高殷即位。

高洋的皇後是李祖娥,才貌俱佳,卻所託非人。

另外高洋還有個妃子段昭儀段氏,是段韶的妹妹。結婚的時候,段韶的妻子元氏用民間戲弄女婿的辦法來戲弄高洋,而且高洋也接受了。李祖娥知道後大發脾氣,直接跟段韶說我要殺了你老婆,嚇得元氏一直躲在婁昭君太後家,高洋在世期間就沒敢出來。。。好囧。段昭儀才色兼備,十分得寵,享受的待遇跟皇後李祖娥差不多。

-------------------------------我是悲情皇後的分割線--------------------------------

公元560年,皇太後李祖娥為鞏固母子地位,欲除掉太皇太後婁昭君,故高歡六子高演(北齊孝昭帝)在太皇太後婁昭君、九弟高湛的幫助下篡位成功,高殷被廢。但高洋臨終時曾表示必要時皇位可以相讓,唯不可傷害高殷,因此婁昭君讓高演發誓不殺高殷。

公元561年,高演為除後患還是秘密殺害了高殷,謚號閔悼王。不久後高演墜馬傷到肋骨,重傷不治,傳說是文宣帝高洋的報復。婁昭君探病時再三詢問高殷下落才知高演違背誓言,婁昭君非常生氣,至死不肯原諒高演。為了保住兒子高百年,臨終時高演宣布廢掉年幼的太子,傳位於九弟長廣王高湛(北齊武成帝)。

高湛是高歡第九子,幼時曾與柔然可汗阿那瓌孫女茹茹公主結親,但茹茹公主13歲時因病去世。
(此茹茹非彼蠕蠕,但是應該有親戚關系的,都姓郁文閭氏)

高湛即位後立胡皇後,但他卻日日逼奸高洋留下的美艷寡嫂李祖娥,李祖娥不從,高湛就以殺掉李祖娥另一子高紹德威脅她,最終李祖娥懷孕生下一女,出於怨恨這孩子一出生就被李祖娥弄死了,高湛十分氣憤,當場用刀柄打死高紹德,並鞭打李祖娥後扎入絹袋丟進水溝,血水把絹袋都染紅了,最後李祖娥進入妙勝寺出家為尼。北周滅北齊後,李祖娥作為北齊皇族的一員被俘虜到北周。後來隋朝建立,李祖娥才得以返回家鄉趙郡。

以上內容來自《北史》和《資治通鑒》,就不發原文了,看著真心好殘忍。。。

高殷的妻子是李難勝(此名可考,出自她自己的墓誌銘「齊故濟南愍悼王妃李尼墓誌銘」),她也是李祖娥的侄女。11歲時嫁給高殷,是他唯一有據可查的配偶,但並未被正式立為皇後。高殷被廢後,13歲的李難勝也在妙勝寺削發為尼,22歲時以尼姑身份落葬。

-------------------------------我是第三個愛情悲劇的分割線--------------------------------

公元564年五月,因白虹貫日、赤星出現,按照迷信傳統,這種天象需要通過殺害王公貴族來避禍,而這時高氏宗親已經被高洋殺得差不多了,於是想利用高百年來頂罪。而且教授高百年讀書的賈德胄報告說,高百年特別喜歡練習寫皇帝才會經常寫的「赦」字,這引起了高湛的猜疑,於是高湛殘忍地殺害了高百年。
高百年的妻子斛律氏是斛律光的大女兒。高百年赴死前割下腰帶上的玉玦留給斛律氏,因此她手握玉玦絕食而死,至死不松,直到她的父親斛律光親自動手才打開。



❼ 歷史上的蘭陵王簡介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郡王。

蘭陵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北齊和北周在芒山這個地方曾經有過一場惡戰。北齊名將蘭陵王率領500鐵騎兩次沖入敵陣,殺敵無數。蘭陵王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史上關於蘭陵王的傳說很多,其中傳說最多的就是這位英俊的王子因為太過俊美,所以每次沖鋒陷陣時,都會帶上一副錚獰的鐵面具。

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於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謚號武。

知識拓展:

高長恭相貌柔和內心豪壯,聲音姿容很不錯。高長恭擔任將領時,親自辛勤處理瑣細小事,每次得到甜美的食物,即使是一個瓜幾個果子,也一定和將士共同分享。起初在瀛州,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列舉他的貪贓之事,被免除官職。等到討伐定陽,陽士深在軍中,擔心災禍到來。高長恭聽說此事說:"我本來沒有這個意思。"於是求小的過失,用棍棒打了陽士深二十下來使他安心。

高長恭曾經入朝而隨從都散去,只有他一人,高長恭獨自回來後,沒有責罰他們。武成帝獎賞高長恭的功勞,命令賈護買妾二十人送給他,高長恭只接受其中的一個。有一千金的債券,臨死那天,把它們全部燒掉。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 蘭陵王網頁鏈接

❽ 歷史上的蘭陵王

1、人物簡介
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王。
2、人物生平
高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分享。累次升任至並州刺史。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後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於武平四年(573年)被高緯賜死。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尉,謚號武。

❾ 請給份蘭陵王高長恭的歷史資料

蘭陵武王高肅(公元541年-573年),南北朝北齊王室,一名孝瓘,字長恭,文襄帝四子也。累遷並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❿ 歷史上的蘭陵王是誰

蘭陵王:

1、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調蓨,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一說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2、高長恭性格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並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後晉爵為蘭陵郡王,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3、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4、武平四年(573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被後主高緯賜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死後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謚號忠武。

(10)蘭陵王歷史資料擴展閱讀:

高長恭相貌:

1、對於蘭陵王的長相,很多史書做出記載:《北齊書》《北史》中都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

2、關於他為何要帶面具,有說蘭陵王身材魁梧,但是臉蛋卻像女孩一樣秀氣,在戰場上起不到氣勢逼人威懾敵人的作用,所以每次出征時都戴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

3、蘭陵王摘下盔胄(注意,這里是個把臉遮了很大部分的頭盔,而不是面具)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數百名,前來接應。很快周軍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熱點內容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