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與城市記憶
『壹』 口述史的格式是怎樣的
通過傳統的筆錄、錄音、錄影等現代技術手段,記錄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而保存的口述憑證。口述史並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樣,就是一人說,一人記。而是一種將記錄、發掘和認識歷史相結合的史學形式。即通過調查訪問,用錄音設備收集當事人或知情者的口頭資料,然後與文字檔案核實,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史料與其他歷史文獻不一樣的是,前期准備工作較長,劃定歷史時期,確定課題。選擇口述人很講究,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就某一階段、某一課題尋找親歷者,對能找到的、有表達願望的,進行口述調查記錄。
其中對距現實遠一些的時期,由於相關人群已不多,那麼不管是重要不重要的人物,旁觀者還是親歷者,統統都做口述記錄。而對距現實比較近、相關人較多的情況,就要對人群進行篩選,選擇有代表性的進行口述記錄。
另一種方法是,歷史事件發生在某一地區,見證人也集中在該地區,可以通過當地媒體或發布廣告來徵集口述人。在口述采訪中往往會不斷發現新的人選確定為口述對象。這種人選的記憶往往更中性,其價值更大。
(1)口述歷史與城市記憶擴展閱讀
口述文獻的使用涉及被采訪人、采訪人、出資人三方利益。歐洲范圍內採用《知識產權法》保護各方利益。口述采錄前,省文獻館授權采錄者與口述者簽署一份合同,請口述者放棄其對口述材料的擁有權。同時采錄者與省文獻館也要簽署一份合同,放棄對采錄來的口述史料的著作權。
在文獻館保存的供查詢的目錄中,口述史或者是按題材、或者是按時間段編排目錄,每個文件中前面要有簡短的說明,即采訪人和受訪人的基本信息和問題清單,也有的把幾小時的錄音切割成幾段,每段前起個名字,以便於查詢和視聽。
『貳』 做口述歷史時應當注意些什麼
作者:Eliza Xia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56427313/answer/149043070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口述歷史」(oral history)作為歷史的體裁與研究歷史的一種方法,與傳統書面文獻最大的不同在於透過記錄人的聲音來收集過去的口說歷史,采訪者透過引導,讓仍然活著的人回憶、敘說所經歷的事情,並將之記錄[1]。
很多時候,在選擇口述史受訪對象時,都會傾向選擇事件中心人物,而這件事本身對經歷者來說,可能意義非常,或者是一次創傷經歷。而創傷研究證明,經歷過創傷的人可能出現的應激症狀之一是記憶侵擾(intrusion):「(正常的記憶)……本質上是敘述一個故事的活動……不只是通過行動向外反應;也要通過對自己說的話、通過將事件有組織地對別人和對自己的陳述,和通過將此陳述置於個人生命史的適當章節,以內向反應……所以嚴格地說,一個人如果仍將發生的事停留在固著意念,並不能說他擁有『記憶』……充其量為了方便起見,姑且稱它為『創傷記憶』」[2]經歷者會反復重現創傷場景(reenactment),但無法將之敘述成前後連貫的情節故事。創傷會全面影響一個人,甚至掌控他的內心世界,失去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人與人之間安全感[3]。他們需要經歷哀悼和重建的過程,才能夠慢慢從創傷中恢復過來。這個過程有些很短,有些則窮盡一生而未能完結。
如果創傷經歷者沒有得到適當的療愈,他不能夠清晰回憶當時場景,並進行邏輯清晰的敘述。這也就是很多口述記錄被證實缺乏史料價值的原因:當創傷還在,無法回憶過往,他的講述或零碎片段無法成為可利用史料,或需藉助其他知識的拼湊,以至被證實沒有參考價值。
口述歷史是從個人記憶到語言的過程。這個過程常常決定性影響了口述歷史資料採集的質量,因此目前學界都已公認采訪人需要接受必要的口述史訓練,且需要大量經驗的累積。於此同此,采訪的過程往往也對訪談雙方產生深刻影響。在訪談過程中,受訪人常常需要將不常道予人的過往悉數說出,個中撥動的心緒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而采訪人也常常因為訪談互動而對個人生命產生反思。
在後現代語境下,從記憶到被敘述出來的語言的過程充滿了權力互動、故事與身份的重構。個人由所處的文化處境中的權力和知識塑造,通過言說及與主流話語的競逐、互動,將自己的經驗編織成「故事」,以此賦予意義並確認自己的「身份」[4]。受訪的過程對敘述者來說,也是「主體」被重構的一個過程。在口述歷史實踐中,由於常涉及對個人及家國影響重大的話題,不可忽略其衍生影響,尤需注意的是二次創傷的發生[5]。
鑒於創傷療愈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專業領域,這里不作詳細展開,但值得注意的是,療愈的過程與記憶的敘述直接相關。創傷治療的目標是承認經歷並促成個人或集體的重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害的個人甚至群體需要逐步找回記憶,並整理,使之成為新的生命故事當中的一部分[6]。因此,創傷的療愈與口述記錄某種程度上並不沖突,甚至可以同步進行。其關鍵在於,怎樣在安全的環境下一步步促成創傷的療愈,並與此同時找回記憶形成敘述,再整理為口述材料。
『叄』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澎湃新聞︱做口述歷史,人人都可以嗎
2015 年1月31日上午,6名高中生在上海市靜安區王家沙花苑的一間紅磚老洋房裡接受關於口述歷史的培訓。這是公益組織「創益家」的一次歷史主題活動,這些高中 生將在寒假走向敬老院,為80-90歲的老人寫下他們的個人歷史,並用文字、圖片、照片製作老人們的「記憶盒子」,「給未來留下記憶」。
口述歷史是什麼?誰都能做口述歷史嗎?該怎麼做口述?史學工作者顧訓中在培訓中分享了他這些年來致力於從事「文革」親歷者口述歷史工作的經驗。
什麼是口述歷史?
口述歷史是指口頭的、有聲音的歷史,它是對人們的特殊回憶和生活經歷的一種記錄。「口述歷史興起的條件是技術的發展,錄音機和攝像機的出現使得歷史記錄的音 視頻信息呈現成為可能。其價值在於留下當事人的記憶,補充傳統文字記載和器物歷史的不足,關鍵人物的口述甚至可能改變和修正文字記載的錯誤之處。更重要的 是,它讓普通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讓歷史恢復為普通人的歷史。」顧訓中說。
口述史學研究者楊祥銀曾在《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介紹,口述史學這一術語正式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據美國口述歷史協會記 載:「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家阿蘭•內文斯開始記錄美國生活中顯要人物的回憶,從那時起口述史學作為當代歷史文獻研究的新手段而創立起來。」
而 中國的史學界早在1950年代便以採用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搜集資料,大力推動「新四史」——家史、廠史、社史、村史。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協都有文史資 料刊物,以及相關管理部門。近年來現代口述歷史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參與者不但有史學工作者,也有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方面的學者。一些高校和專業研 究部門先後成立了口述歷史的專門研究機構,相關著作陸續出版,例如中國社科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口述歷史》叢刊,2004年下半年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 成立,而國內第一本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研究學術集刊《口述史研究》也於2014年10月出版了第一輯,此後將於每年的6月和12月出版。
近年來的口述歷史相關著作
選什麼題材做口述?
上 世紀末,英國BBC電台和英國國家圖書館聲音檔案館曾聯合主辦英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口述歷史項目——「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http://sounds.bl.uk/accents-and-dialects/millenium-memory-bank),選擇不同地區、 階層、職業、性別的人來回憶在過去這個世紀里的經歷和感受,表達對21世紀的憧憬。
「世紀之談:BBC千年口述歷史項目」
美國斯坦福大學口述歷史中心曾對從伊拉克、阿富汗前線返回的學生士兵進行口述訪談,並邀請這些士兵在紀念活動上朗讀本人在戰時與家人的往來郵件,凸顯聲音在 歷史書寫中的作用(http://news.stanford.e/news/2012/november/veterans-day- events-110812.html)。
在中國,全國政協和地方 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辦的文史整理工作曾大量搜集偽滿統治時期的口述資料,編成《偽滿統治下的長春》、《偽滿統治時期的長春大學》等。此前這段歷史的主要 資料來自官方,文獻資料、報刊雜志中充滿了混淆是非的言論,而口述則建構了另一種視角的歷史。
可見,口述歷史的選題往往忠於時代的要求,也暗示了歷史焦點的轉移。比如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歷史上有不平凡的意義,女權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和反種 族隔離主義運動等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個時代,相應地隨著這一時期社會史的興起,美國的口述歷史有突破性的進展。
但口述歷史並非只適用於宏大歷史的選題,它同樣可以用於個人歷史的撰述。通過一個普通的歷史見證人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人們如何看待一些歷史事件。
怎麼做口述歷史?
口述史學的實踐已經發展出一定的模式,基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訪談前——確定對象、背景研究、類型確定、提綱擬定;訪談中——取得信任、仔細傾聽、重視 互動、獨立空間、資料收集;訪談後——形成錄音記錄稿和文字整理稿、重要內容核准、交由受訪者求證、資料歸檔保存。
背 景研究是成功訪談的關鍵,除了資料准備以外,甚至還可以進行初步訪談,與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工作關系。「資料准備是你拉近與受訪者距離的一種方式,」顧訓中 說,「在正式訪談中,取得對方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與對方不太熟悉的情況下。而事先了解受訪者(可能)經歷的事件,可能讓對方產生一種親切感,甚至 幫助對方回憶起相關內容。」楊祥銀則提示,「初步訪談最忌諱的是交流過於詳細,這種情況極有可能出現。」他曾在與一位老教授初次見面時,由於話題投機,在 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聊了兩個多小時。但在正式的錄音訪談中,老教授就再也不願意重復上次的談話了。
准 備訪談提綱時,可以設置令受訪者自由發揮的問題,也可以設置那些只需得到明確答復(是、不是、具體數據、時間、地點)的問題。在正式的訪問中,可以「由近 及遠」,即從身邊的事情談起,「您的兒子現在做什麼工作?」、「您最近身體怎麼樣?」或者「由遠及近」,從對方可能印象深刻的過往談起。
但 事前准備是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最重要的還是在交流中仔細傾聽、注意互動、碰撞出火花,實際訪談的結果和預設甚至可能相反。顧訓中介紹,他曾經訪問一位70 多歲的菜場老職工,談及過去的工作時非常激動和自豪。「菜場職工的身份在那時並不窘迫,相反,因為是國營菜場,在家家戶戶食品供應並不充足的年代,他的工 作能夠帶來一些便利,有時還能幫助親戚朋友。」他給顧訓中展示了曾經獲得的勞動獎章,自豪感溢於言表。「這是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才會出現的特別現象,今天 不會重現,也很難想像了。」顧訓中說。
1979年的崇文門菜市場一角
訪 談結束只是工作的開始,口述資料的整理和編輯無疑是巨大的工程。錄音帶和文字稿本是口述歷史的兩種載體,抄本是對錄音帶的一種文字詮釋,應盡可能地保留訪 談的質量和講話者的個性。文字的版本顯然更便於研究者使用。據楊祥銀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製作了從1948年到現在所搜集到的所有訪談的索 引,點擊即可看到內容摘要。
訪談老人需注意些什麼?
口述歷史的訪談對象常常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一般人而言,最容易接觸到的訪談對象可能就是家裡的長輩。面對他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首先要熟悉對方的背景,並表現出充分的尊重,」顧訓中說,「記者訪問政商人士,可以問題尖銳,但我們做口述歷史訪談老人,一定要表現出敬意。」
訪 談說到底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熟悉對方的語言習慣、交流習慣才能保持對話的順暢。顧訓中還介紹了一些切入談話的小技巧:「和老人聊天,家庭是很好的談資。老 伴、子女,往往是老人願意聊的。童年、童趣也是能夠喚起溫馨回憶、讓人放鬆的話題。還有晚年生活,也是老人們關心的。」
人人都可以做口述歷史嗎?
楊祥銀這樣介紹口述史學的「大眾化」:「在研究對象上,口述史學一反過去『政治史』和『精英史』的傳統,把歷史焦點轉向普通人民群眾。」口述歷史具有很強的 操作性,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參與,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訪談對象,但它同時對操作者的史學素養提出了要求。章詒和在談著名的口述歷史學者唐德剛時曾說:「別以 為『口述歷史』就是『你說我記』,口述史的優劣與高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采訪者,取決於他的史學知識,社會積累和考證功夫。」
在 大眾性和專業性之間尋找平衡的同時,口述歷史和歷史教學已經有許多交集,這在它的發源地美國尤其明顯。美國國家社會研究理事會有一本小冊子《課堂上的口述 歷史》,提供了「怎樣從事口述歷史」的系列方法;每年有40萬名學生和2萬名教師參與美國各地區和州的口述歷史教學競賽,並有一些頗受關注和稱贊的項目, 如南金斯頓中學和布朗大學曾聯合主辦口述歷史項目——「整個世界在注視:1968年的口述歷史」和「奶奶,你在戰爭中做些什麼?」
在中國,近年來口述歷史走進課堂也是一個趨勢。以下是廣東省廣州市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的初中歷史寒假作業:
「家 族,是一個人生長的根,成長需要知道自己的起源和根系在哪,才能讓自己在漂泊中找到可依靠的地方。雖然孩子們還小,不懂得尋根問祖,但希望他們能先從身邊 的人開始找起,先學會問問祖輩,先學會跟祖輩溝通了解,知道他們的艱辛,任何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2015年的歷史寒假作業為《家族遷徙之尋》,內 容:1.找尋三代之內的家族成員,構建家族樹,形成家族思維概念。2.問問祖輩成長的經歷,請用400字介紹采訪過程及其內容(選擇一些有特點或時代特徵 的事例)。3.繪制家族遷徙的路線圖,參照地圖,可大范圍省市間的遷徙,也可小范圍市內的遷徙。要求:用A4紙完成,采訪內容要電腦錄入列印,家族樹和遷 徙路線可手工繪制。
因為這是一份長期的作業,以後三年會不斷延續和尋找更久遠的祖輩,所以請用透明檔案袋的形式上交,註明班級和姓名。備註:如有成長經歷不方便透露的地方,可用化名代替,請註明。」
中學生在訪問自己的外公。圖片由廣州第四十七中學匯景實驗學校歷史科組提供。
和「記憶盒子」公益活動一樣,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當文字、聲音、光影都成為記錄和表達的方式,口述歷史在走向民眾、走向中學、走向家庭的同時,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肆』 口述歷史的原則
本著客觀的來態度整理口述資自料。口述資料是以記憶為依據的,由於認識水平和記憶的偏差,口述資料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研究者在整理時,切忌主觀刪改,應保持資料原貌,同時加以注釋論證。若口述資料與文字資料相抵觸,難辨真偽時,應使兩種觀點在資料中並存,以待進一步考證。整理者不可依據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來決定原始口述資料的取捨。對於那些帶有時代性和地域性的口語,整理者也不可任意刪除或更換詞彙。保持口述資料的原始性,既是對口述者和口述資料的尊重,也是對口述者口述自身經歷及感受這一歷史活動的尊重;同時也給日後的資料使用者留出一個可供「繼續被解釋」的開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