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發布時間: 2021-11-30 05:34:46

⑴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DD X DD
DD X Dd 1:0全顯性 至少一個DD
一對基因 DD X dd
Dd X Dd 3:1
Dd X dd 1:1(測交)
1、比例 dd X dd 0:1全隱性
YyRr X yyrr 1:1:1:1 (測交) 兩組1:1
Yyrr X yyRr 1:1:1:1
兩對基因 YyRr X yyRr 3:3:1:1 一組1:1一組3:1
Yyrr X YyRr 3:3:1:1

P: YYRR X yyrr

2、記熟會用 F1: YyRr

F1配子 2 n YR Yr yR yr
9 Y-R-雙顯性 1/16YYRR 2/16YyRR 2/16YYRr 4/16 YyRr
F2 3 Y-rr單顯性 1/16YYrr 2/16Yyrr
3 yyR-單顯性1/16yyRR 2/16yyRr
1 yyrr雙隱性 1/16yyrr

(2)如何確定顯性個體的基因型 動物測交最簡單
植物自交最簡單
(3)連續自交育種 Aa (1/2)n雜合子 左右對稱
(4)蜜蜂 雄峰來源(有性生殖中的孤雌生殖) 會用嗎?
(5)
(6)雜交育種步驟:雜交 自交 再自交
A、求親代產生配子種類及概率
(7)乘法原理 B、求子代基因型和表現型種類
加法原理 C、求某種基因型或表現型在後代出現概率 分→→乘
D、知道子代表現型推親代情況
3、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才有意義
單倍體基因組 n 或 n+1(雌雄異體有性染色體之分的n+1)
XBXB × XBY 全顯性
XbXb × XbY 全隱性
4、交配類型 XBXB × XbY 全顯性
XBXb × XBY 女一半攜帶,男一半色盲
XBXb × Xb Y 男女各一半色盲,表型最多
XbXb × XBY 女全攜帶,男全色盲 根據性別判性狀,
根據性狀判性別。
(1)男患者多
伴X隱性遺傳病的特點 (2)交叉遺傳
5 (3)女患者父親、兒子一定色盲
伴X顯性遺傳病的特點:父親患病,母親女兒一定患病
伴Y遺傳病的特點:只在男的有,兒傳子,子傳孫

父母都正常,孩子有 看女性患者,她父親兒子都有病→伴X隱性
6、系譜 的有病→隱性病 看女性患者,她父親兒子有的正常→常染色體隱性
父母都有病,孩子有 看男性患者,他母親女兒都有病 →伴X顯性
的正常→顯性病 看男性患者,他母親女兒有的正常→常染色體顯性
先判顯隱性,再看位於X還是位於常染色體上
常隱:白化、苯丙、先天聾啞
單基因遺傳病 常顯: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
伴X隱性:血友、色盲、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人類遺傳病 伴X顯性:抗VD佝僂病
多基因遺傳病 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
特點:(1)多對(2)發病高(3)聚集(4)環境
7病 常染色體變異:5號缺失→貓叫綜合征
染色體病 21多了一條→先天性愚型
性染色體變異:性腺發育不良
過敏反應 過敏原二次刺激 組織胺
免疫失調病 自身免疫病: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
免疫缺陷病:先天的+後天的
營養過剩或缺乏(冠心病、肥胖)
內分泌失調
單倍體:體細胞有正常物種的一半
花葯離體培養 配子 發育 單倍體
8、理解會用 染色體組:一組特殊的非同源染色體
一種等大的同源染色體有幾個就有幾個染色體組
有幾種不等大的同源染色體,每個染色體組就有幾個
不遺傳的變異 :由環境引起
范圍:鹼基對
9、變異 基因突變 時間:間期
可遺傳 特點:頻率低,有害,多方向性
的變異 基因重組 減數分裂時會有
轉基因也算
染色體變異 結構(缺失,重組,倒位,易位)
數目 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減少,21三體,45,X
染色體成倍增加減少,單倍體,多倍體
10、多倍體特點:「多」
單倍體特點:「單」 高倍不育
誘變育種(濕種子好)
雜交育種(雜交、自交、再自交)
11、育種方式 單倍體育種(花葯離體培養,秋水仙素)
多倍體育種(三倍體無子西瓜)
轉基因育種(基因工程)
細胞工程育種(白菜,甘藍)
微生物發酵工程中菌種選育(三種) :誘變育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
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葯用價值:青蒿素、五靈脂、蟬蛻
工業原料:霍霍巴(潤滑)
科研價值:轉基因、發明創造啟發
直接使用價值 生物多樣性是培育新品種不可缺少基因庫
1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美學價值(旅遊) (了解)
文學藝術創造靈感
間接使用價值:維護生態系統的穩定(生態功能) 潛在使用價值

13、單倍體育種過程: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DDTT × ddtt
雜交
DdTt
減數分裂
DT Dt dT dt
花葯離體培養
DT Dt dT dt單倍體
秋水仙素處理
DDTT DDtt ddTT ddtt
區分全過程是單倍體育種,只獲得單倍體叫花葯離體培養 類似硝化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15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長? 蟲子的抗葯性如何解釋?
一直存在差異(一定要先肯定存在差異)
環境變
生存斗爭
留或者淘汰
適者生存
物質循環是化學元素的循環 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
反復出現 循環流動
CO2來源 呼吸、分解、化石
物質循環 碳循環 無機環境→群落 CO2形式
生物群落間 有機物形式
16生態系 溫室效應 CO2多(產生多,用的少)
統的功能

來源(源頭):陽光 起點: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
總能量: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能量流動 一個生物能量去向→ 呼吸消耗、分解者分解
被下一營養級利用、未被利用
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10%—20% 注意計算(至少、最多)
意義:使更多的能量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
代表生態系統 ; 代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方向
抵抗外界干擾 保持原狀 概念
抵抗力穩定性 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原因
穩定性 生產者種類、食物鏈越多,自動調節能力越強
恢復力穩定性 遇到干擾 恢復原狀
與抵抗力穩定性相反

個體 兩種增長方式 S型 J型
種群密度(最主要) 取樣調查法 動物:標志重捕法
植物:樣方法
17、種群 出生率、死亡率、遷移率 預測未來動態變化
增長型 發展時期
年齡組成 穩 定 型 穩定時期
衰退型 衰退時期
性別比例
群落 生態系統 (群落+無機環境)
區分種群(同種);群落(所有不同種類);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周圍無機環境)

⑵ 有誰懂高中生物必修三啊。。。

一切生物體都具有應激性,包括原生動物、原核生物(細菌、藍藻)、病毒等,應激性可以使其趨利避害,適者生存。生物正因為有了應激性,才能對外界環境的刺激發生一定的反應,並對變化的環境條件產生適應性,久而久之導致其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行為習性的改變。這樣,生物才能生存下來,不斷地進化發展。

⑶ 高中生物必修三課本內容

1,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2,動物與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3,植物的激素調節 4,種群與群落 5,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6,生態環境的保護

⑷ 高中生物必修3 穩態與環境

你看看是不是這個

⑸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不要一二的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細胞內液(2/3)
體液 細胞外液(1/3):包括:血漿、淋巴、組織液等
2、體液之間關系:
血漿

細胞內液 組織液 淋巴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 體液 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第二章;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有神經節)→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還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 雙向傳導 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 → 刺激 → 動作電位→ 電位差→局部電流
2、興奮傳導
神經元之間(突觸傳導) 單向傳導
突觸小泡(遞質)→ 突觸前膜→突觸間隙→ 突觸後膜(有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
3、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4、大腦的高級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
5、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還有CO2的調節
6、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於0.8 g/L:低血糖症 高於1.2 g/L;高血糖症、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7、人體血糖的三個來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質的轉化
三個去處: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轉化成脂肪蛋白質等
8、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濃度升高

胰島素 胰高血糖素
(胰島B細胞分泌) (胰島A細胞分泌)

血糖濃度降低
9、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 下丘腦 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手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10、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人體各個部位)、作用於靶器官或靶細胞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
比較項目神經調節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反射弧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迅速較緩慢
作用范圍准確、比較局限較廣泛
作用時間短暫比較長
12、水鹽平衡調節
飲水不足
失水過多
食物過咸

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
(-) ↓(+) (-)
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

垂體

↓ 抗利尿激素
↓(+)
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 ↓(-)
尿量減少
1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①: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②: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例如:甲狀腺激素成年人分泌過多:甲亢過少;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
嬰兒時期分泌過少:呆小症
免疫器官(如:扁桃體、淋巴結、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細胞
14、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細胞 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細胞
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等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溶菌酶)、吞噬細胞
15、免疫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16、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變異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
18、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19、體液免疫過程:(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漿細胞 抗體
抗原 吞噬細胞 T細胞 B細胞
記憶B細胞
記憶B細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和分化,產生漿細胞從而產生抗體。
抗體與抗原結合產生細胞集團或沉澱,最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0、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記憶T細胞
侵入細胞的抗原 T細胞
效應T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過敏反應:再次接受過敏原

21、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

免疫缺陷病:艾滋病
22、過敏反應的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
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調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麴生長原因:
①: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②: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③: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多生長的快,生長素少生長的慢),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3、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莖 > 芽 > 根
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況下: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7、生長素的應用:
無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塗抹柱頭
頂端優勢: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大量運輸給側芽抑制側芽的生長
去除頂端優勢就是去除頂芽
用低濃度生長素浸泡扦插的枝條下部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8、赤黴素 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幼葉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促進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果實的成熟。
脫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葉片
分布:將要脫落的組織和器官中含量較多
主要作用:抑制細胞的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細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的分裂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主要作用:促進果實的成熟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
種群密度(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出生率、死亡率
遷入率、遷出率
1、種群特徵 增長型

年齡組成 穩定型

衰退型
性別比例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① 「 J」型增長曲線
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②「 S」型增長曲線
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互利共生(如圖甲):根瘤菌、大腸桿菌等
捕食(如圖乙)
7、種間關系 競爭(如圖丙):不同種生物爭奪食物和空間(如羊和牛)
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
寄生:蛔蟲,絛蟲、 虱子 蚤

植物與光照強度有關
垂直結構 動物與食物和棲息地有關
8、群落的空間結構:
水平結構
9、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無機環境)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生態系統的
組成成分 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除營腐生的動物
1、結構
分解者:能將動植物屍體或糞便為食的生物
(細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鏈和食物網(營養結構):
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其起點:生產者植物
(第一營養級:生產者 初級消費者:植食性動物)
2、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3、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
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4、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①: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6、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異同
不同點:在物質循環中,物質是被循環利用的;能量在流經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的,而不是循環流動
聯系: ①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③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7、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孔雀開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8、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
信息的傳遞
②: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①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
②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9、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而且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和功能保持原狀的
10、生態系統 能力
的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①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②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12、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13、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潛在價值:目前人類不清楚的價值
14、生物多樣 間接價值:對生態系統起重要調節作用的價值(生態功能)
性的價值 直接價值:對人類有食用、葯用和工業原料等使用意義,以及有旅遊觀賞、科學研究和文學藝術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
15、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網號466392234

一、 細胞生活的環境
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細胞外液也稱內環境。
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
組織液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通稱組織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
淋巴是淋巴細胞、吞噬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
細胞外液有一定的滲透壓和酸鹼度。溶液濃度越高,滲透壓也越高。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37℃時,人的血漿滲透壓相當於細胞內液的滲透壓。
★結論性語句: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二、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
穩態的定義: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狀態,。
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
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三、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幾個重要概念:
反射: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它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的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其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組成。
效應器:指傳出神經末稍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等。
興奮: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神經沖動: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叫神經沖動。
靜息電位:內負外正
動作電位:內正外負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方向膜內電荷移動方向一致。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這是因為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引起另一個神經元興奮或抑制。
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
腦包括大腦、小腦和腦干,是高級神經中樞。
脊髓是低級神經中樞,受腦的控制。
下丘腦是腦乾的組成部分,內有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鍾等。
腦干內有呼吸中樞、心跳中樞等。
大腦有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如語言中樞等。
小腦內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
脊髓是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
三、 通過激素的調節
★★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於垂體,控制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垂體:分泌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作用於甲狀腺,控制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等。
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等)。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含碘)。
胸腺:分泌胸腺激素等。
胰腺:其中的胰島(內分泌部)分泌胰島素(胰島B細胞)和胰高血糖素(胰島A細胞)。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消化液)。
★★幾種重要激素的主要作用:自己一定要動手寫一遍!!
甲狀腺激素: 促進新陳代謝,促進生長發育,加速體內物質氧化分解,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腎上腺素: 增強心臟活動,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促進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
胰高血糖素: 加速肝糖元分解,使血糖濃度升高 。
胰島素:促進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濃度。
血糖的三個來源:
① 由食物中的糖類消化、吸收而來。
② 由肝糖原水解而來。
③ 由脂肪等非糖物質轉化而來。
血糖的三個去向:
① 氧化分解變成CO2和水,同時釋放能量。
② 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③ 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正常人的血糖濃度為0.8─1.2g/L。
與血糖平衡的調節最密切的激素是胰島素、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
胰島素是血糖平衡的調節中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腎上腺素能使血糖濃度升高。
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神經—體液調節。
反饋調節:
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稱反饋調節。它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激素調節的特點:
① 微量和高效
② 通過體液運輸
③ 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激素的特點:
種類多,量極微,不組成細胞結構,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生變化。
四、 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
一方面,不少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地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在這種情況下,體液調節可以看做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
另一方面,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第三,兩者都是機體調節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兩者共同協調,相輔相承。
五、 免疫調節
免疫系統的組成:
① 免疫器官(包括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骨髓)
② 免疫細胞(包括吞噬細胞和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位於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結中,可分為T細胞和B細胞兩種,兩者都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分化而來。T細胞遷移到胸腺中成熟,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③ 免疫活性物質:如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
第一道防線:皮膚和黏膜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
第三道防線: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組成。
前兩道防線沒有特異性,叫做非特異性免疫。
★★與免疫有關的細胞及其作用:
① 吞噬細胞:來源於造血幹細胞,可識別、處理、呈遞抗原,吞噬抗體—抗原復合體。
② T細胞:來源於造血幹細胞,在胸腺中發育成熟,能識別、呈遞抗原,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
③ B細胞:來源於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熟,能識別抗原,分化成效應B細胞(漿細胞)和記憶細胞。
④ 效應T細胞:來源於T細胞或記憶細胞,能分泌淋巴因子,與靶細胞結合發揮免疫效應。
⑤ 效應B細胞(漿細胞):來源於B細胞或記憶細胞,能分泌抗體。
⑥ 記憶細胞:來源於T細胞或B細胞,
過敏反應
概念: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
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
是指監控並清除體內已經衰老或因其它因素而被破壞的細胞,以及癌變的細胞。
六、 植物的激素調節:
植物向光性的解釋:是由於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背光一側生長快,向光一側生長慢,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的產生:幼嫩的芽、葉和發育著的種子。由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轉變成生長素。
生長素的運輸:
① 在胚芽鞘、芽、幼葉和幼根中,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而不能反過來運輸,稱為極性運輸,是一個主動運輸的過程。
② 在成熟組織中,生長素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非極性運輸。
生長素的分布: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形成層、發育中的果實和種子等處。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① 促進生長
② 促進子房發育成果實
③ 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生長素在濃度較低時促進生長,在濃度過高時會抑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
動植物激素的作用方式: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給細胞傳達一種調節代謝的信息。
其它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① 赤黴素:
合成部位:末成熟的種子、幼根、幼芽。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促進種子萌發;促進果實發育
② 細胞分裂素:
合成部位:根尖
主要作用:促進細胞分裂。
③ 脫落酸:
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
分布部位:將要脫落的器官和組織中含量多。
主要作用: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④ 乙烯:
合成部位:植物的各個部位。
主要作用:促進果實成熟。
常識:
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並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
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七、 種群的特徵:
①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其調查常用的方法有樣方法和標志重捕法。
②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③ 遷入率和遷出率
④ 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年齡組成有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三種。)
八、 種群數量的變化:
1、 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
計算公式:Nt=N0入t
其中:N0:該種群的起始數量;t:時間;Nt:t年後該種群的數量;入: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
2、 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專業術語:
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
研究種群的變化規律以及影響種群變化的因素,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著重要意義。
九、 群落的結構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焦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稱群落。
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
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豐富度。其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記名計演算法和目測估計法。
群落的種間關系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十、 群落的演替
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演替類型:
1、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發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過程:裸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2、 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注意: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十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生態系統: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作用:
1、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包括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
2、 生產者:自養生物,如綠色植物、光合細菌、化能合成細菌等,是生態系統的基石。
3、 消費者:異養生物,動物、營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消費者的存在能夠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消費者對於植物的傳粉和種子的傳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 分解者:異養生物,主要是指營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能將動植物遺體和動物的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物。
錯綜復雜的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一般認為,食物網越復雜,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就越強。
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十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指該生態系統的生產者固定下來的全部太陽能。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特點:
1、 單向流動
2、 逐級遞減

生態系統中能量傳遞效率:10%~20%
★ ★★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背誦!!!
1、 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 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 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十三、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是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里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二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體表現:1、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2、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才能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十四、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意義:
①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
③信息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 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
2、 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十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不受損害)的能力。
恢復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後恢復到原狀的能力。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但其恢復力穩定性就越低)。

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措施:
1、 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 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十六、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
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
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生物多樣性的構成: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 潛在價值: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應用價值。
2、 間接價值:指生態系統的重要調節功能(也叫生態功能)。
3、 直接價值:如食用、葯用、工業原料、旅遊觀賞、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等方面的價值。
注意: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明顯大於它的直接價值。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 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
2、 易地保護:建立動物園、植物園以及瀕危動植物繁育中心。
3、 其它措施: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人工授精、組織培養、胚胎移植等。

保護生物多樣性應注意的問題:
1、 關鍵是要協調好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2、 加強立法、執法和宣傳教育
3、 反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而不是說禁止開發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在不犧牲未來幾代人需要的情況下,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經濟、社會的持久而協調的發展。

選修三理論部分
一、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 「分子手術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簡稱限制酶),識別並切割DNA每一條鏈中特定部位的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產生兩種DNA片段末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 「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恢復被限制酶切開了的兩個脫氧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將黏性末端、平末端連接起來。
3、 「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
常用載體:質粒、入噬菌體的衍生物、動植物病毒等。
質粒簡介:
質粒是一種裸露的、結構簡單、獨立於細菌染色體(即擬核DNA)之外,具有自我復制能力的雙鏈環狀DNA 分子。其特點是:①能自我復制(也能隨染色體DNA進行同步復制);②有一個至多個限制酶切割位點(供外源DNA插入其中);③有特殊的遺傳標記基因(供重組DNA的鑒定和選擇)。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真正被用作載體的質粒,都是在天然質粒的基礎上進行過人工改造的。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 目的基因的獲取
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也可以是一些具有調控作用的因子。
目的基因的獲取方法:①從基因文庫中獲取,即根據目的基因的有關信息,如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基因的功能、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基因的轉錄產物mRNA、基因的翻譯產物蛋白質等特性來獲取目的基因。②利用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③通過DNA合成儀用化學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比較小,核苷酸序列又已知)
2、 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基因工程的核心)
基因表達載體的組成: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
啟動子: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片段,位於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
終止子: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短片段,位於基因的尾端,使轉錄停止。
標記基因:鑒別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目基因,從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篩選出來。
3、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方法:將目的基因導入植物細胞:農桿菌轉化法、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
將目的基因導入動物細胞:顯微注射技術(顯微注射法)
將目的基因導入微生物細胞:Ca2+處理法
4、目的基因的檢測與鑒定:
① 檢測轉基因生物染色體的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雜交技術
② 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DNA-mRNA雜交
③ 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抗原-抗體雜交
④ 個體生物學水平鑒定

註:基因探針:是指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一個DNA單鏈片段。

基因工程的應用
① 培育抗蟲(抗病、抗逆)轉基因植物
② 改良植物品質
③ 改善畜產品品質
④ 提高動物生長速度
⑤ 用轉基因動物生產葯物
⑥ 用轉基因動物作器官移植的供體
⑦ 用基因工程生產葯品
⑧ 基因制葯
考生應了解以下基因的作用:
病毒外殼基因、病毒的復制酶基因―――抗病轉基因植物採用
幾丁質酶基因、抗毒素合成基因―――抗真菌轉基因植物採用
抗凍蛋白基因―――抗寒轉基因植物採用
抗除草劑基因―――使作物獲得抗除草劑能力
外源生長激素基因―――使動物生長得更快
腸乳糖酶基因―――使乳汁中乳糖含量大大減低
葯用蛋白基因―――
乳腺蛋白基因―――
抗原決定基因―――
腺苷酸脫氨酶基因―――

專業術語:乳腺(房)生物反應器

蛋白質工程
天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是按照中心法則進行的,即:
基因→表達(轉錄和翻譯)→形成氨基酸序列的多肽鏈→形成具有高級結構的蛋白質→行使生物功能
蛋白質工程的基本流程:
從預期的蛋白質功能出發→設計預期的蛋白質結構→推測應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對應的脫氧核苷酸序列

蛋白質工程的定義:
以蛋白質分子的結構規律及其與生物功能的關系為基礎,通過基因修飾或基因合成,對現有蛋白質進行改造,或製造一種新的蛋白質,以滿足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和需求。它是在基因工程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第二代基因工程。

二、 細胞工程
(一)植物細胞工程
1、 植物組織培養技術:
是指在無菌和人工控制條件下,將離體的植物器官、組織、細胞,培養在人工配製的培養基上,給予適宜的培養條件,誘導其產生愈傷組織、叢芽、最終形成完整的植株。一般都要用到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

2、 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
去除細胞壁: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誘導原生質體融合:①物理法:離心、振盪、電激。②聚乙二醇(PEG)
意義:克服不同生物遠緣雜交不親和的障礙。

3、 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
① 微型繁殖
② 作物脫毒
③ 人工種子
④ 單倍體育種(可明顯縮短育種年限,節約大量人力物力)
⑤ 突變體的利用
⑥ 細胞產物的工廠化生產

(二)動物細胞工程
1、動物細胞培養
分散細胞:用胰蛋白酶或膠原蛋白酶
專業術語:細胞貼壁、接觸抑制、原代培養、傳代培養
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
① 無菌、無毒的環境
(措施:滅菌;細胞培養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定期更換培養液)
② 營養
(糖、氨基酸、促生長因子、無機鹽、微量元素、血清、血漿)
③適宜的溫度和pH
③ 氣體環境(指O2和CO2)
3、 動物體細胞核移植技術
是將動物的一個細胞的細胞核,移入一個已經去掉細胞核的卵母細胞中,使其重組並發育成一個新的胚胎,這個新的胚胎最終發育為動物個體。
哺乳動物核移植可以分為胚胎細胞核移植和體細胞核移植。動物體細胞核移植的難度明顯高於胚胎細胞核移植。

熱點內容
學美術賺錢 發布:2025-05-22 22:37:49 瀏覽:740
n97多少錢 發布:2025-05-22 20:56:55 瀏覽:451
大學數學的題 發布:2025-05-22 20:37:43 瀏覽:333
金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44:09 瀏覽:902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