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歷史
歷 史 沿 革
--------------------------------------------------------------------------------
廣東歷史淵源久遠,距今13萬年前就有」曲江馬壩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古為百越(粵)之地,故簡稱粵。秦始皇一統中國,於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漢屬交州。三國屬孫吳。唐代在今廣東、廣西建置嶺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廣南道。元代設廣東道。明代設廣東道宣慰使司,後改為廣東布政使司。清代設廣東省,相沿至今。
廣東雖然開發較晚,但到了明代,其生產力水平已趕上長江和黃河流域,跨進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行列。近代商品性生產和對外貿易比較發達,是中國現代工業和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廣州籌辦槍炮廠,1873年開辦中國第一家民族工業企業南海繼昌隆繅絲廠。
廣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曾經風雲際會,英雄輩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戍維新、辛亥革命、北伐戰爭、省港大罷工、廣州起義等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這里發生,涌現出洪秀全、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葉劍英等一批傑出的歷史人物,並留下許多珍貴的遺跡。
改革開放(1979年)以來,廣東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全省國內生產總值、利用外資、出口總值、地方稅收、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經濟指標,持續多年居全國各省、市(區)首位,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
--------------------------------------------------------------------------------
地 理 環 境
--------------------------------------------------------------------------------
廣東位於中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海岸線總長3368公里,島嶼眾多。全省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陸地中部。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地、平原、丘陵交錯。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有珠江、韓江、鑒江等。最長的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匯流而成,長2122公里,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南海沿岸的珠江三角洲、韓江三角洲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全省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500-20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000-1200毫米,屬濕潤地區。年平均氣溫自粵北的19℃左右到南端雷州半島增至23℃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自北而南為1750小時至2200小時。全年草木蔥綠,生機盎然。
--------------------------------------------------------------------------------
人 口 華 僑
--------------------------------------------------------------------------------
廣東是中國三個人口大省之一。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2001年末廣東省總人口達7783.41萬人,居全國第三位。與上年相比,增加76.61萬人,增幅0.99%。全省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33人。
廣東是著名僑鄉。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約為2200萬人,遍布世界各地。全省有歸僑、僑眷2000萬人左右。在海外影響較大的廣東華僑組織有」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國際潮團聯誼會」、」世界中山各中學同學懇親大會」等。廣東毗鄰港澳,祖籍廣東的港澳同胞約600萬人。
--------------------------------------------------------------------------------
民 族 宗 教
--------------------------------------------------------------------------------
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就有53個,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省總人口的1.4%,以壯、瑤、畲、回、滿等為主。
全省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全省性的宗教團體有廣東省基督教三自愛國會、廣東省佛教協會等7個,宗教信仰者約為80萬人。
--------------------------------------------------------------------------------
資 源 物 產
--------------------------------------------------------------------------------
廣東省土地面積18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12萬公頃,林業用地面積1025萬公頃,園地面積84萬公頃。全省森林覆蓋率57%,活立木蓄積量3億立方米。廣東海域遼闊,河網縱橫,水庫眾多,魚塘遍布,水產資源豐富。海水養殖可養面積78萬公頃,淡水養殖可養面積44萬公頃。水力理論蘊藏量1073萬千瓦,其中可開發裝機容量666萬千瓦,已開發約60%。礦產資源豐富,已找到礦產116種、探明儲量89種,其中煤、鐵礦石、硫鐵礦保有儲量分別為5.28億、5.45億和4.44億噸。動、植物品種繁多,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 經濟作物以蔬菜、甘蔗、水果為主,」嶺南佳果」四季飄香。
② 廣東歷史是什麼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據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
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當時居住在廣東地區的是被稱為「南越」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畲瑤和疍家等。
當時廣東中部的珠三角地區仍然為大海,因此這些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粵西和粵東地區 ,壯族分布在粵西地區,畲族分布在粵東地區。考古證實廣東於先秦已存在高度文明,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即語言認同文化)、百越文化(即固有的本土文化)、中原漢文化(即南遷的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即舶來的域外文化)四部分組成,其內涵豐富多彩,精彩紛呈,涵蓋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畫派、戲曲音樂、工藝美術、民俗節慶、宗教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尤其以屬於廣東文化的廣府文化、廣東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為主,構成了嶺南漢文化的主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廣東
③ 廣東的歷史
第一回 演古史之治亂 謀開篇說混沌我這部書是敘述華夏開天闢地神話的,但是我要敘述開天闢地的神話,我先記述兩段明朝人的神話,作一個引子。
明朝萬曆年間,陝西省延安府膚施縣地方,有一個小小村莊,名叫柳樹澗村,村中有一個姓林的讀書人,他的才學雖好,可奈命運不濟,屢次應試,不得考取,家中又貧,不得已,只能在離柳樹澗約六十里遠的東土橋地方開一個小館,教些蒙童,糊口度日,他的妻子卻依舊住在柳樹澗家中。
有一日,這姓林的從東土橋回到他家中去,走到半路,忽然之間,天色昏黑,大雨如繩的下來。他沒有辦法,只得向近旁一個古廟中暫時躲避。那個古廟只有三間房屋,卻已牆坍壁倒,破敗不堪。細看那當中所供的神像,金色的衣裳早已剝落,神座前的香案亦復欹斜欲倒,想來是個久已無人住持的古廟了。這個姓林的人,本想等雨下得小一點,拔腳就走,不料那雨竟下個不祝他悶起來,只好打開行李,在香案之下暫時休息。
正要朦朧睡去,忽然聽得兩廊之下人聲嘈雜。睜眼一看,只見無數公役,在那裡往來奔走,有的掃地,有的灑水,忙碌之至。旁邊又看見有許多大廚,牛、羊、豬、雞各種之類陳列其中。又有許多廚夫,拿了刀正在那裡切割,以備烹調。再看那神祠堂上,但見燈燭輝煌,一切陳設非常華麗,也不知道它是哪裡來的,也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換的。又看見一個穿紅袍,戴冕旒,捧朝笏,像個帝王模樣的人,親自在那裡指揮眾人,布置一切。當中設著筵席,旁邊列著鼓樂,彷彿預備筵請貴客似的。廟門之外,探聽消息的人,絡繹往來不絕。隔了一會,探聽消息的人匆匆跑來報道:「煞星下界了!煞星下界了!」
那紅衣冕旒的王者慌忙趨出廟門,垂著手,彎著腰,恭恭敬敬在路旁伺候。這時姓林的亦跟出廟門,在旁邊觀看。
但見遠處雲端里,一簇人馬,擁著一乘車輿,飛奔而來。
兩旁環繞的,都是絕色的仙娥。音樂之聲,聒耳震天。漸漸近著地面了,那穿紅袍的人,又上前幾步站著,拱手侍立,態度愈加恭謹。一轉眼間,車輿已在廟門之外落下。車中走出一個怪人,赤發藍面,巨齒獠牙,好不怕人!大踏步就向廟中進去,一直到當中席上第一位坐下。那穿紅袍的人緊跟在後面,他彷彿沒有覺得,穿紅袍的人向他參拜行禮,他亦彷彿沒有看見,但用手拍著席,大叫道:「快拿飯來!快拿飯來!莫誤我的事。」
那穿紅袍的人在旁陪坐,聽見之後,立刻就叫幾十個人,扛了無數山珍海味之類,放在他面前,供他的大嚼。其餘跟來的人,亦都有供給。那時兩廊之下音樂齊作,有歌的,有舞的,非常之熱鬧。吃完之後,撤去了筵席。那紅袍的人站起來,又向那怪人行禮,並懇求道:「今日星君下界,雖是奉天帝敕旨,亦是萬民的劫數,無可逃免。但是某以好生為心,伏乞星君於十分之中暫留殘喘三分,則感德非淺了。」說罷之後,垂手恭聽。
只見那怪人聽了之後,始而似乎大怒,要想發作,後來一想那穿紅袍的禮貌待遇,實在恭敬之至,優隆之至,不覺有點慚愧。那藍色的面孔之中,竟微微起了點紅暈。但是也不發言,只將頭略點一點,表示容納之意,隨即大踏步而出。那穿紅袍的仍在後恭送,只見那人跳上車輿,仍由許多侍從擁護著,一片光明,直向前村而沒。那姓林的一看,卻是自己所住的柳樹澗村,不禁大駭,便扯住一個穿紅袍人的從人間道:「這個究竟是什麼怪物?」那從人道:「你不必問,將來是你的學生呢。
」那姓林的聽了,大吃一驚。忽然燈火人物一齊不見,自己依舊坐在神座之上。仔細一想,原來是一場大夢。
那時,天也亮了,雨也止了,遂匆匆回到家中,只見桌上盛著喜雞子一盒,便問他妻子:「這喜雞子從何處來的?」他妻子道:「昨晚隔壁張嫂嫂生了一個兒子,剛才送來報喜的呢。
」那姓林的聽了,暗想道:「這個煞星,原來生在此地,我且看他將來究竟如何。」後來隔了五年,姓林的仍舊以教讀為業,那隔壁張翁,竟將他那個煞星兒子送到姓林的館里來讀書。姓林的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作獻忠,居然做了姓林的學生。可是愚笨得很,讀了一年多書,不曾記得一個字,後來廢書不讀,便去做賊,漸漸做強盜,到得崇禎皇帝的時候,他就起來造反。
和他同年生、和他同造反的就是李自成。李自成降生的時候,雖沒有人夢見他如何之情形,但是正史上卻有一段載著,說李自成的父親守忠,因為沒有兒子,跑到華山去祈禱,夢見華山神向他說道:「我送破軍星來做你的兒子。」後來就生了李自成,明末的人給他殺死的亦不在少數。
照這兩段神話看來,明朝之末,一年之中天遣兩個魔星下降,是的確有的事實了。但是有一個疑問,上帝向來說是有好生之德的,為什麼到這個時候竟遣魔星下降,拚命的屠殺人民呢?有些人說,是因為人民驕奢淫佚過度了,或者是行凶作惡太厲害了,所以上天來收拾他們,表示一種警戒懲罰的意思。
但是這個答案,理由很不圓,為什麼呢?驕奢淫佚、行凶作惡之人,上天果然要加之以警戒懲罰,何不暗中奪減他的壽算,何不明白降之以災禍,何必要派遣魔星下界來大殺特殺,造成恐怖世界,豈不是「以暴易暴」嗎?還有一層,大亂之世,殺人如麻,所殺死的果然都是些驕奢淫佚、行凶作惡的人嗎?不見得呢!請看那明朝末年,張獻忠、李自成這班魔星,所殺死的諸多人之中,難道竟沒有善良之人嗎?細算起來,婦孺老弱,說不定還是善良的人居其多數。火炎昆岡,玉石俱焚。果然使他們俱焚,這個上天警戒懲罰的答案,就無論如何說不圓了。那麼上天派遣魔星下降大殺人類,究竟是什麼原故呢?原來人間有人間的情形,天上有天上的情形,等在下將天上的情形報告一番,便知端的了。
天是無所不包的,但是綜合起來,不過「陰、陽」兩個字。
日間就是陽,夜間就是陰。和暖而帶生氣的就是陽,寒冷而帶殺氣的就是陰,所以天上的神祗,亦分兩類:一派是陽神,一派是陰神。陽神的主張,是創造地球,滋生萬物,而尤其注意的是人類的樂利安全;陰神的主張,是破壞地球,毀滅萬物,而尤其痛惡的,是我們人類,定要使人類滅絕而後快。這兩派如水與火,如冰與炭,絕對不相容,常常在那裡大起其沖突。
自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那沖突沒有斷絕過。陽神一派,是以西王母為首領,而其他燒月星辰中之大部分神祗肯幫助她。陰神一派,是以一位不著名的魔神為首,而夏耕、祖狀、黃姖、女丑種種魔神,及其他星辰中之一部都肯幫助他。那一位號稱至高無上的皇矣上帝,只能依違於兩派之間。雖則他的傾向常偏於陽神一派,但是因為天道不能有陽而無陰,人間不能有晝輻無夜,生物不能有生而無死,萬事不能有成而無毀的原故,對於陰神一派,亦竟奈何他們不得。所以人世間自有歷史以來,一治一亂,總是相因的。陽神派得勢,派遣他手下許多善神下降人世,將天下治理得太平了;那陰神一派氣不過,一定要派遣他手下的魔神下降人世,將天下攪擾得雞犬不寧,十死八九。
然後那陽神一派看不過,再派遣手下的善神下降,再來整理;到得整理一好,那陰神一派又要遣魔星下降了。所以遇到濁亂的時世,我們看見那些窮曰極惡的人,執國秉政,虐待人民無天無法;又看見那些良善的人民,壓制於虐政之下,任憑他們的宰割,甚至身家不保,飲泣沉冤,大家都要怨上天之不公,罵上帝之昏聵。其實不必罵,不必怨,要知道天上亦正在那裡大起沖突呢,惡神正得勢,而善神已退處於無權呢,這就是所謂天上之情形了。
我這部書,演說上古史的神話,原想專說夏禹王治水一段故事。但是既然叫史,必定有一個來源,要說明這個來源,不能不從開天闢地說起。天何以要開,地何地要辟呢?原來我們所住的地球,亦和我們人類一樣,有生有死。不過地球的死,不必一定是地球整體的毀壞,只要是住在地球上的生物統統死了,那便是地球死了。這樣大一個地球,哪個能夠弄它死?當然是陰神一派的魔力。開天闢地,就是地球的死而復生。哪個能夠使它復生?當然是陽神一派的能力。我要敘述天地的開辟,不能不先述地球之毀壞。大約地球毀壞之方法有十種:一種是使人類飢死。地面之上,本來是水多陸少。陸地高出於水面以上的就是山,山的斜坡,就是人類生存棲息之地。
但是山石突出於空氣之中,經受燥濕冷熱的剝蝕,漸漸碎為細粉,隨著雨水之力而沖下,由溪入河,由河入海,將海底填平,海水漸漸上泛。久而久之,高山削成平地,盡成為水,那時人類棲息無從,畜牧種植亦無地可施,豈不是要飢死?
一種是使人類溺死。南北兩半球季候不同,北半球秋冬雨季,共得日,南半球秋冬雨季,共得日,計算每年差日。南半球寒氣既多,那麼南冰洋的冰當然漸積漸多,北冰洋的冰當然愈融愈少。經過年之後,南冰洋的冰因為多而難化,北冰洋的冰因為少而易融,地球的重心必定因此而移動。假使到了北極最熱、南極最冷的時候,地球的重心一變,北方重而南方輕,地面的水將從南方傾注北方,全球淹沒,人類豈不是要溺死?
④ 歷史上的廣東
地理環境:廣東處於珠江三角洲面臨大海,交通發達;毗鄰港、澳、台及東南亞地區,接受新信息較快。
歷史背景: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開放;廣東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沖擊;由於接觸西方文化,一批先進的廣東人眼界打開,他們積極投入到救國救民道路中來。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嶺南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後,各省紛紛響應,宣布獨立,1921年5月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
(4)廣東歷史擴展閱讀:
翻來近代史,無論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三元里抗英事件,還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起義,抑或是康梁的維新運動,更或是孫中山主導的辛亥革命,廣東爆發了多少起義,進行了多少斗爭很難說清。
幾乎每一次起義或斗爭都波及全國,影響深遠,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這在其他省份是比較少見的。歷史上的廣東一直是對外貿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閉關鎖國期間,與外一直有密切的往來。
正因於此,廣東得風氣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有人說,在古代廣東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雜糅集聚,而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廣東地偏南端,遠離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這無形中給革命思潮成長提供了條件。廣東鄰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敗的風險。
⑤ 廣東歷史的簡介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⑥ 廣東歷史的簡介是什麼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⑦ 廣東的歷史故事
歷史概貌
【簡述】 廣東,《呂氏春秋》中稱「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越與粵通,也簡稱粵,泛指嶺南一帶地方。廣東的先民很早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動、繁衍。在歷史長河中,廣州、廣東等地名次第出現,逐漸演化成廣東省及其轄境。
【先秦以前】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
【秦至南朝時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會5個縣,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漢武帝平定南越。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
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南北朝時代,中國政局南北分裂。
南朝時州郡縣增置頗多,廢並頻繁,增設的州、郡、縣也多集中在粵中、粵西、粵北地區,粵東地區設置較少。因為當時粵東農業經濟沒有粵西發達,交通也沒有粵西方便。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隋初,設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隋煬帝廢州為郡,改為郡、縣兩級,大加省並,今廣東省境分屬10郡、74縣。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
【宋、元、明、清時期】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
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
1841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87年,葡萄牙誘逼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侵佔澳門(時屬香山縣)。
【民國時期】 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廣東省的名稱和范圍與清代相同,但將府直轄地及州、廳皆改為縣,成為省、縣二級制,並於省、縣之間分區設置綏靖區。1925年7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為省、行政區、縣和市實行委員制。市的名稱出現始於民國初年。廣東省政府下設廣州、北江、東江、西江、南路、海南6個行政區,每區設一行政委員,代表省政府處理本區事務。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佔廣州,廣東省府撤退到粵北(今連州市)
為適應戰時需要,全省設4個行署1940年全省改設為9個區(包括淪陷區),到1941年,復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1945年抗戰勝利後,民國政府把行政督察區分為省府直接督察區和專署行政督察區兩種。省府直接督察的有南海、番禺等12個市縣,專署行政督察區則分為11個區,共轄88個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此後,市、專區、縣幾乎年年都有調整。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縣、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一直沿用至今。
⑧ 廣東省歷史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位於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劃分為珠三角、粵東、粵西和粵北四個區域,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副省級城市2個),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廣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在語言、風俗、生活習慣、歷史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獨特風格,通行粵語、客家語和閩語,而且粵、客兩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廣東 。廣東也是中國人口最多及思想、文化最開放的省份,居粵的外國人士達百萬。廣東省在秦以前,作為中華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從事農業活動 ,是中國歷史上商品性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省份之一。至1987年,廣東省工業產值已佔全省工農業總值的79.6%,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食品、機械、化工、紡織縫紉業成為廣東省支柱工業部門。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30個省市中,連續占居第一位。廣東省已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經濟總量佔全國的1/8,並超越香港和台灣,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經濟綜合競爭力、金融實力最強省份,並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⑨ 廣東省的歷史(越詳細越好,要真實)
潮汕著名歷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對我國或潮汕地區社會進步發展作過重要貢獻,對民眾做過重要好事的著名歷史人物,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
潮汕地區的著名歷史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如下8類:
一、古代考中狀元人物
林大欽: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試策》切中時弊,且具有蘇文風格,被嘉靖帝親擢為文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潔身自娛,富有文才。
林德鏞: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狀元。
黃仁勇:清嘉慶元年(1796),考中武狀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較為著名的有宋代的劉允、張夔、王大寶,明代的蕭端蒙、陳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鎧,清代的鄭大進等。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蕭端蒙:歷任山東道御史、巡按貴州、巡按江西等。查處龔灘敲詐案,懲辦江西藩王部屬並彈劾江西藩王。
鄭大進:歷任正定知府、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巡撫、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直隸總督等。革弊興利,興修水利,力解民困,懲辦邪教,重視文教。
三、著名軍事家
翁萬達:明嘉靖年間,歷任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陝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書等。招撫莫登庸,保衛祖國南疆;抵禦俺答汗,保衛北邊安全;善文能詩,著述甚豐。
四、洋務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歷任江西萬安縣令、蘇松太兵備道、兩淮鹽運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會辦南洋海防節制水師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等。積極參與辦洋務,主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支持創辦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等;對台灣的開發作出積極貢獻。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寶:歷任連州知州、袁州知州、禮部侍郎、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禮部尚書等。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住抗金局勢。
陳夢龍: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動請求參加抗元,散家財招兵抗元,協助文天祥在潮陽討伐陳懿、劉興,前往贛、閩參加抗元戰斗,為營救文天祥而戰死潮陽古埕沙堤。
林大春:歷任行人司行人、戶部主事、浙江提學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喪居潮陽,協助縣令郭夢得招義士抗倭,五戰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第七十八師第一五六旅旅長,在「一二八」事變時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衛陣地,並組織敢死隊和大刀隊,與敵浴血肉搏,重創日本侵略軍,被當時新聞界譽為「抗日英雄」。其後又於1933年在長城古北口及灤河以東一帶率官兵與日軍鏖戰,於1937年在津浦線一帶抗日,於1938~1944年回潮汕率領抗日自衛隊抗擊日本侵略軍。
六、近現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近現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為中國革命事業而努力奮斗,其中有的還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犧牲。
楊石魂:1925年3月,創建中共汕頭特別支部,1926年任汕頭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7年帶領部分武裝赴普寧參加「四·二三」武裝暴動,接著匯合海豐農民武裝於陸豐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裝隊伍。「八·一」南昌起義軍進發汕頭時,他奉彭湃指示,率領工農軍策應,其後隨起義軍撤至流沙,護送周恩來、葉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漢參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同年4月5日在武漢被捕犧牲。
方方: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參加東征軍。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進入閩西蘇區。紅軍主力長征後,他留在閩西南堅持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務。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立後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都作出重要的貢獻。
七、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區的教育和科學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趙德、薛侃、唐伯元、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