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100000米以下生物
Ⅰ 深海我們人類知多少
大西洋是世界上僅次於太平洋的第二大海洋。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 (Puerto Rico Trench),位於大西洋與加勒比海 (Caribbean sea) 交界處,最深的地方超過8,400米。
大西洋深處生活著許多奇怪且基本上不為人所知的生物種類,其中許多種類在世界各地的深海中都能找到。由於海岸線附近的地質與氣候的變化,淺水海洋環境變化多端,而與之不同的是,深海水域環境卻非常穩定,在全球各地基本上都一樣。
吸血烏賊(學名:Vampyroteuthis infernalis)
著名的吸血烏賊是一種略帶紅色的小型頭足類動物,它因為古怪的身體姿勢和逃生技巧而出名。藉助其狀如斗篷的觸須和鰭的幫助,它經常看起來就像是在水中「飛行」,身上覆蓋著能發光的器官,這些發光器官據說有助於迷惑潛在的掠食者。它能生活在氧氣濃度極低的水中,一般是600至900米的深度之間。
大西洋盲鰻(學名:Myxine glutosa)
盲鰻以其寄生生活方式而聞名,這種臭名昭著的醜陋生物附著在過往的魚身上,挖洞進入它們的體內,然後從裡面吃掉受害者。雖然長得象鰻魚,但它其實是無顎魚的一個古老分支。鰻魚棲息在很深的水中,有時甚至生活在1200米深處。它有時候也被稱作「黏液鰻」,這是因為它在受到威脅時會分泌出大量黏液。
大嘴鰻(學名:Eurypharynx sp.)
大嘴鰻是外表最奇特的深海動物之一,它長著一張巨大的嘴,還能通過將顎移開來吞下比它體型大的獵物。像許多深海生物一樣,它也有生物發光器官,科學家們認為它這個位於尾巴尖梢的發光器官是用來引誘獵物的。大嘴鰻能長到2米長,居住在1200米或更深的水下。
大西洋噴口盲蝦(學名:Rimicaris exoculata)
大西洋噴口盲蝦居住在海底熱液噴口附近。它以存在於噴口周圍的獨特細菌為食,它還能利用自己高度改良過的鰓來培養這些細菌。這種蝦的背部有一個特殊的反射斑點,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個斑點也許起到眼睛的作用,它能察覺熱液煙柱所產生的微弱的遠紅外光。
深海水母(學名:Atolla vanhoeffeni)
這種深海水母因為在受到騷擾時會發出奇異的光芒而出名。在大西洋1,000米深處,到處都是這種水母,它們從身體中央向邊緣發出一圈圈光環。
Ⅱ 海洋的最深處到底有多深,那裡究竟是怎樣的
相信大多小夥伴們非常好奇大海到底有多深?海洋深處會有什麼生物?往下看!滿足你的好奇心!
目前已知海洋最深處有11034米。
這種魚屬於金眼鯛目,樣子看起來深具威脅性,它們的大牙也給了它「尖牙」這個名字,而可怕的外表則讓它得到「食人魔魚」這樣恐怖的英文名字。
尖牙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盡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里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
鮟鱇魚俗稱結巴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只有兩種,—種叫黃鮟鱇,另一種是黑鮟鱇。前者下頜齒多 2行。口內白色,臂鰭條 8~11根;後者下頜齒多 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黃鮟鱇分布於黃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
寬咽魚
英文名:Gulper Eel(吞噬鰻)或者Umbrellamouth Gulper(傘嘴吞噬者)
大小:一種可以長到6英尺(1.8米),另外一種只能長到30英寸(75厘米)
棲息范圍:世界性
棲息深度:最深至5,000-6,000英尺(1,524-1,829米)
這種異形怪魚屬於囊鰓鰻目、寬咽魚科。
這種典型的深海魚是大洋深處樣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它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的大嘴,這種鰻魚沒有可以活動的上頜,而巨大的下頜鬆鬆垮垮地連在頭部,從來不合嘴,當它張大嘴後,可以很輕松地吞下比它還大的動物,由此它在西方得到「傘嘴吞噬者」的名稱,而在中文中被叫做「寬咽魚」。被吞的獵物就如同被鵜鶘吞進的魚一樣被放到下頜的袋子里,所以在西方也有人叫它鵜鶘鰻。這種鰻魚沒有肋骨,它的胃伸縮性非常大,可以撐大放下獵物。不過不要因此誤會它以吃大動物為主,其實它最主要的食品還是緩慢游動的小魚小蝦等,吃大餐的時候還是少數。
Ⅲ 人類潛至海底1萬米,會發生什麼
在地球上,有7成的面積是被海洋給覆蓋,但是人們現在的移動范圍也不僅僅局限於在陸地上面,當然了,對於海洋的探究也並不是非常多,尤其是在地球的深海領域,一定存在這個世界上特別多的秘密。但是以目前人類的能力來說,想要探究海洋生存的秘密,那也是有一定的難度。
且在海底200米以下已經是黑乎乎一片了,沒有人能夠想像在海底200米以下會存在著什麼樣的生物,那麼問題來了在水下一萬米海洋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在水下一萬米,一定有不少的聲部存在,但是鑒於海底沒有陽光,這些生物到底是怎麼能夠生存的下來呢?雖然說目前各個國家對於探究海洋的能力也是有所不同,但是無論是任何一個國家,哪怕是有一個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也不可能徹底的探究到海底1萬米的所有事物。
Ⅳ 關於深海1萬米以下有什麼生物
潛水員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發現僅18厘米大小的新魚種。假如人們不是親眼見到這許多的深海生命體,只聽其傳言,會以為這是天方夜譚。因為,這些看起來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經受起數百個大氣壓力的考驗。就拿人們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魚來說,實際上它要承受700多個大氣壓力。這就是說,這條小魚在我們人手指甲那麼大小的面積上,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700千克的壓力。這個壓力,可以把鋼制的坦克壓扁。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深海小魚竟能照樣游動自如。在萬米深的海淵里,人們見到了幾厘米的小魚和蝦。這些小魚蝦,承受的壓力接近一噸重。這么大的壓力,不用說是坦克了,就是比坦克更堅硬的東西,也會被壓扁的。
但是,深海魚類為什麼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壓力?
原來,深海魚類為適應環境,它的身體的生理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深海魚的肌肉和骨骼上。由於深海環境的巨大水壓作用,魚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出奇的細密。更有趣的是,魚皮組織變得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層膜,它能使魚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保持體內外壓力的平衡。這就是深海魚類為什麼在如此巨大的壓力條件下,也不會被壓扁的原因。
另外,深海魚類的眼睛也變得非常奇特。我們常見的金魚,不僅顏色非常鮮艷,兩隻眼睛特別大,而且好玩。和金魚比較,生活在深海里的魚類,其眼睛結構要比金魚眼豐富多了。一般魚的眼睛,多生長在頭的兩側,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後□魚,眼睛卻長在頭部的背部。從正面看,後□魚的兩只大眼框,簡直就像是豎起來的兩只電燈泡。而從上往下看,兩隻眼睛又像兩個大圓圈,占據著頭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這種魚眼,能上下左右活動,其眼球的組織結構和一架望遠鏡差不多,而且還能自如地調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結構,幾乎是深海魚的一個共同生理特徵.
這是海底的動物
而海底的植物呢,因為長年的不見陽光,所以這里的植物基本都是厭氧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如藻類等。
當然,有生命的地方少不了微生物哦。
謝謝採納。
Ⅳ 歌世界最深海洋到底有多少米那裡的生物長什麼樣子
Ⅵ 龍會不會在深海里,所以現在還沒人發現
龍作為神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一種動物,自古以來就被我們奉為一種神聖的生物,在民間更是祥瑞的象徵。
傳說中的龍,體型很龐大,有著像馬一樣的長臉、鷹一般的爪、兔子的眼睛、老虎的手掌、蛇的身子,全身都覆蓋著鱗片,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
在臉的前面,有一個扁平的鼻子,不過不是很明顯,而在它的臉後側兩邊還分布著紅色的腮,有著蛇一樣細長的身子,但並不像龍那樣全身覆滿鱗片,而是一層薄薄的黃白色、粉色或褐色的皮膚。
與龍相比,洞螈的體形很小,通常長20~30厘米,甚至可達40厘米,目前發現的所有生物中,洞螈是最相似幼龍的一種生物。
Ⅶ 龍會不會一直藏身在深海,所以現在沒有被人發現
龍有可能藏在深海里,沒有被人發現。目前已知世界最深的海有11,000多米,而人類下潛的最大深度為7000多米,因此海洋仍有4000多米的深度沒有被人類發現,因此龍有可能藏在深海里。
Ⅷ 海底9萬米水壓有多強
海底9萬米水壓,足以瞬間將人的骨骼甚至是金屬壓得粉碎。目前人類還沒有發現過任何9萬米以下的神秘生物,在達到六千多米時已經只有很少魚類,並且都是無脊椎動物,而且是沒有眼睛的,只能靠身上的細胞來感應外界的一切事物,就算開著LED閃光燈也不會被看到。
即使是6000米再往深的地方,深海的水壓會就變成北京地鐵最最擁擠狀態下的100000倍,由此能想到海底10000米以下的地方有多恐怖,那裡的壓力足以瞬間壓扁一個人。
科學家們認為在8200米之下就再也不可能有任何魚類存活,因為這里沒有氧化三甲胺,這是深海魚必備的,如果沒有就無法在高壓下生存。目前人類發現的最深海底是馬里亞納海溝,為11929米深,人類下潛過的最深處是11000米,由美國海神號完成任務,但也光榮殉職了。
海底的結構:
1、海底大陸架
大陸架是陸地向海的自然延伸。原來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沒了,就成為大陸架淺海。大陸架淺海環繞陸地像一個花環,但它總的面積有 275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非洲大陸的面積。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的大部分,都在大陸架上。
魚蝦等海產品,主要是從大陸架淺海捕到的,大陸架淺海的水產品占整個海洋水產品的80%。大陸架海底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大約佔全世界的1/3。而陸地上許多石油礦,也是在大陸架海底環境中生成的。 秀美的淺海風光 。
2、海底擴張
海底有座相當高聳的海洋「山脊」,形成了一道水下「山脈」,綿延約83683.6千米,穿過世界上所有的海洋,海洋底部的「山脊」也叫斷裂谷,斷裂谷里不斷地冒出岩漿,岩漿冷卻後,在大洋底部造成了一條條蜿蜒起伏的新生海底山脈,這個過程就叫海底擴張。
而這些新生的海底山脈則稱為海嶺。由於斷裂谷里添了新岩石,斷裂谷兩邊的岩石就逐漸遠離了洋脊中央。所以,距離「山脈」越遠的岩石就越古老。
當海嶺和新的海底平原形成後,斷裂谷的岩漿還會繼續噴出,起著「傳送帶」的作用,把一條條新海嶺從地殼岩層中推送出來,同時又把海嶺慢慢地從地殼岩層中推落下去,重新熔化到地幔中去,達到新生和消長的平衡。
Ⅸ 萬米深海下的魚是什麼樣的,是像怪物一樣嗎
海洋占據了地球當中的大部分面積,海洋的總面積達到了3.6億平方公里,是陸地面積的24倍。截止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真正的全面的認識海洋的廣闊和浩瀚。對於人來說,海洋環境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甚至有很多人看見大海就會感到非常的恐懼,我們無法像魚類一樣可以在海底自由的呼吸。
5
這是一個殘酷黑暗,又讓人類充滿探索慾望的領域。相信在未來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們能解開海底的秘密。
Ⅹ 關於一些海洋生物的詳細資料
白鰭鯊
俗稱:白鰭鯊 鱟鮫
學名:灰三齒鯊
英文名:Whitetip Reef Shark
學名:Triaenodon obesus
分布:印度洋及太平洋珊瑚區海域
飼養要求: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性情:性格溫和 但偶有攻擊人事件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10(厘米)
種屬:海水魚類,板鰓亞綱,真鯊目,白眼鮫科
特徵:白鰭鯊在背鰭頂端與尾鰭處常有白色斑點
喜好:成群地棲息在熱帶水域的珊瑚礁的洞穴和縫隙中 白天休息 夜晚活動
食物:吃魚 章魚 龍蝦 螃蟹
種名: 長吻真海豚
學名: Delphinus capensis (Gray, 1828)
英文名: Cape dolphln
別名: 繁齒海豚、 熱帶真海豚
科屬: 鯨目、海豚科 Delphinidae
形態: 體型同真海豚相似,吻突較真海豚長,背鰭中等高,位於體中部,略成三角形,不具白斑。鰭肢末端尖。體色分布同真海豚模樣,背部呈黑色,比真海豚色深,腹部白色,眼具黑色圈。由眼至吻突與額交界處有一黑色帶。下頜至鰭肢前基有一條黑色帶,在口角處彎成V形。由眼沿體側向後延伸至肛門有一條淺黑色帶。上額每側具小型齒55~65枚,下頜齒51~60枚。吻狹長,為顱長的2/3,吻長為吻基部寬的3.5倍以上,上頜骨齶面的縱溝較深。有些學者認為本種為真海豚的一個亞種,系長吻真海豚。
大小: 成體體長2~2.5米。
生態: 為暖海性種。多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的大群活動,性活潑,游泳中常躍出水面一米多高。喜在船首乘波逐浪。主以群棲性中上層魚類為食。
分布: 中國東海、南海、台灣省海域
物種名稱→ 大翅鯨
拉丁文名→Megaptera novaeangliae
英文名→ Humpback Whale
科→ 須鯨科
現況→ 地區性普遍
現存→ 12000-15000
背鰭位置→ 中央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1-2噸
成年重量→ 25-30噸
族群大小→ 1-3(1-15)
良好食區→ 大型族群 簡介
大翅鯨又稱「座頭鯨」,是非常活躍的大型鯨,素以壯觀的躍身擊浪,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而知名,也是極易鑒別的鯨。獨特的尾鰭通常從遠處就可以分辨出來;近距離觀察時,多突瘤的頭部,以及長的胸鰭不致誤認。然而,沒有兩只大翅鯨是完全相同的,其尾鰭腹面的黑,白花色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獨特;因此專家能夠藉以辨認,並為全球數千頭個體命名。在繁殖區內的雄鯨素以能唱出動物界最長且復雜的歌曲而聞名。捕鯨人已經屠殺超過100000隻大翅鯨,雖然有些族群似乎正在復育中,但是現存的數量只佔原來的一小部分罷了。
行為
可能會一連躍身擊浪,鯨尾擊浪以及胸鰭拍水數次。經常浮窺;會側卧或仰卧,將一隻或兩只胸鰭舉到空中。對船隻有些懼意,但也可能非常好奇。游泳緩慢;潛水通常持續3至9分鍾(有時可達45分鍾),之後噴氣4至8次,間隔約為15至30秒;在繁殖區,兩次潛水之間通常會噴氣3至6次。當競逐雌性伴侶時,雄鯨可能變得非常強悍。攝食技巧變化多端。
別名
座頭鯨(日文「座頭」義為樂器「琵琶」,用來指鯨背的形狀。
雄/雌
頭頂與下顎有節瘤,頭部側看頗修長,背部呈藍黑,黑或暗灰色,體型大而粗壯,背鰭前方有明顯的隆起,矮鈍的背鰭基部寬大(個體差異明顯),雄性可能有打鬥留下的傷痕(通常在背鰭附近)尾鰭背面呈藍黑或黑色,下顎末端附近有圓形隆起,頭部可能有藤壺造成的環狀小疤痕以及白色的斑紋,喉腹褶有12-36道,間隔頗大,胸鰭非常長,前緣有節瘤,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腹面可能完全呈黑色或白色,但通常為局部白色,尾干相對而言算窄,寬大的尾鰭後緣不規則,有許多節瘤。
鯨須
每側270-400 長須鯨的鯨須最長可達70至90厘米,寬度可達20至30厘米。鯨須和頭部一樣,具有罕見的不對稱色調:右側前1/4至1/3的鯨須呈白,乳白或黃白色,期於的右側鯨須與整個左側則都呈暗灰色(經常間雜著黃白和藍灰色的條紋)。鯨須剛毛比藍鯨的軟,呈黃白至灰白色不等。
左側的所有鯨須都呈暗灰色。
胸鰭
大西洋大翅鯨 胸鰭兩面通常都呈白的,有些則有黑色條紋。 太平洋大翅鯨 胸鰭的背面通常呈黑色,腹面則呈白色。 初生4-5米,成年11.5-15米
尾鰭
中央凹刻明顯,後緣呈不規則的鋸齒狀,尾鰭有黑白花色斑塊(有個體差異)。
鯨尾揚升
大翅鯨尾鰭的後緣帶有節瘤,且腹面具黑白斑紋,非常獨特。
攝食
大翅鯨的攝食技巧是所有須鯨中最多樣,且最壯觀者。它們穿越包含磷蝦或魚群的水團,大口吞食者,甚至會拍動胸鰭或尾鰭來震懾食餌。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攝食技巧莫過於「氣泡捕魚法」:先在魚類或磷蝦群下方繞圓遊行,從噴氣孔噴出氣體,使之形成直徑達45米,包圍食餌的氣泡網。接著張開大口,從下方穿越其中心游向海面。氣泡網通常會在海面顯現一圈或一道圓弧泡沫。
頭部
鳥瞰大翅鯨,頭部寬闊且相當渾圓,約占體長的1/3。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喙形上顎(噴氣孔前方)以及下顎的大部分有一連串節瘤。節瘤的數目與位置因個體而異。高爾夫球大小的節瘤是毛囊,中心長有約1至3厘米長的粗糙毛發,可能具有某種感覺功能。 2個噴氣孔明顯,不明顯的單一縱脊從噴氣孔延伸至吻尖附近,節瘤從氣孔分布到喙端,除了沿著隆脊外,也見於身體其他部位,噴氣孔前衛突起,鯨須在比例上算短而寬:最長可達70-100厘米;最寬可達30厘米,鯨須顏色通常從黑色至橄欖棕色不等,但是偶爾會帶點白色;通常也會有灰白色的剛毛,下顎末端附近的圓鈍突起似乎會隨著年齡增長,喉腹褶。
噴氣
噴氣非常清楚且獨特呈樹叢狀,高度可達2.5至3米;與其高度相較,寬度也顯得有些大。
下潛程序
1.噴氣孔前衛與噴氣孔首先浮現海面。
2.當背鰭出現時,獨特的斜背與海平面形成淺淺的三角形。
3.軀體拱起,形成更高的三角形,此時背部的隆起特別清楚。
4.隨著尾鰭沒入水中,尾干明顯拱起,並翻滾下潛。
5.當大翅鯨將下潛角度變陡時,尾干會降得更低,並持續向前翻滾。
6.大翅鯨潛得更深時,尾鰭開始浮現海面。
7.潛水時,尾鰭多會高舉出水;但在淺水區則不然。
達摩鯊全長雄性39厘米,雌性50厘米,體正圓柱形,細長;頭稍寬扁;吻頗短,厚而肉質;眼卵圓形;口裂橫平,上唇發達,口角具翼狀厚唇褶;口角外側具一頗長之斜行深溝;背鰭兩枚,無棘,後位而頗小;盾鱗近方形,基板大,棘突方形而低平,各鱗間稍有縫隙。
體背暗褐色,腹部淺色。胸鰭前方鰓裂處有一條明顯的黑褐色環帶。鰭褐色,胸鰭、背鰭和腹鰭後緣具淡白色邊緣,尾鰭上下葉呈暗褐色。
身體腹部有發光器官,能發出綠光。
分布於南、北緯30度之間的世界各大洋,主要分布於中太平洋。深海小型鯊,夜晚常到水體上層,晝夜垂直洄遊,常在水深85~3500米處。
可營外部寄生生活,具吸吮式嘴唇,能吸附在大魚或鯨豚身上,用剃刀狀下顎齒咬破皮膚和肉;亦捕食甲殼類及烏賊等軟體動物。雖然尺寸只有小貓那麼小,但它卻敢攻擊像海豚和金槍魚等大型獵物,武器就是靠有力的下顎咬住獵物,有時,它咬得太深而無法一下松開牙齒,就隨著大魚游上一陣子。
身體下半部發出的鬼魅樣綠光,可能是吸引好奇的較大動物的一個方法,這樣它們才有機會咬上一口。
有趣而奇異的是,原來達摩鯊的下頜能夠旋轉。它吸附在大型獵物體上,如果它想離開,會旋轉雙唇和下頜,噌地從活體上鏇下橢圓形的一塊肉,一邊吞噬,一邊走開了。
達摩鯊卵胎生。
非重要之食用魚,一般以加工食之。
隸屬鎧鯊亞科達摩屬。本屬第一背鰭通常不具硬棘,其基底末端約與腹鰭起點相對;第二背鰭不具硬棘;下頜牙尖,基部涵蓋整個齒根,不另具一刀狀突出。
大西洋斑紋海豚體型相當大且粗壯,在海上也頗醒目。具群居性,經常與白喙斑紋海豚,大翅鯨,長須鯨與長肢領航鯨為伍。最可能與白喙斑紋海豚混淆,不過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小,也較修長,而且背鰭下方的兩側都有白色色塊,並一路延伸至尾干兩側的黃色條紋處。也可能與真海豚混淆,因為大西洋斑紋海豚身上也有類似的灰,白,黑,黃相間的圖案。然而大西洋斑紋海豚的體型較粗壯,嘴喙較短,身上也沒有真海豚獨具的沙漏圖案。初生1-1.3米,成年1.9-2.5米。
別名>>
跳躍海豚,彈跳海豚,遲緩海豚,大西洋白側小海豚,大西洋白側海豚
雄/雌>>
前額和緩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背鰭呈單一的黑或暗灰色,背鰭高聳,呈鐮刀狀(成年者更加挺立),背面呈黑或黑灰色,尾干兩側有黃或黃褐色塊,尾干接近尾鰭處突然變窄,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深色條紋從嘴角延伸至胸鰭(有個體差異),鐮刀狀胸鰭呈黑或暗灰色,胸鰭末端尖銳,背鰭下方有白色帶,腹部呈白色,淡灰色條紋沿著整個身軀分布,體型粗壯,尾干非常粗,有明顯的隆脊
區別>>
大西洋斑紋海豚
浮出海面呼吸時,通常黃色與白色色塊同時浮現
白喙斑紋海豚
浮升呼吸時,浮現灰色塊
尾鰭>>
末端尖銳,後緣向內凹,中央凹刻明顯,上下兩面都呈黑或暗灰色
行為>>
具空中絕技,是快泳者。經常躍身擊浪(雖然不象白喙斑紋海豚或真海豚那般頻繁)與鯨尾激浪。約每10至15秒就會浮升海面呼吸,或完全躍離海面,或僅稍稍破水而出,在頭部上方興起波紋。在某些地區對船隻頗具戒心,但也會伴隨航速緩慢的船隻同行,或在航行快速的船隻前進行船首乘浪;有時會乘著大型鯨造成的頭前狼。在外海發現的族群通常大於沿岸的族群。單獨或集體的擱淺事件十分常見。
何處觀賞>>
分布范圍與白喙斑紋海豚極類似。沿著分布范圍的東部,偶爾能發現出沒在范圍北界的巴倫支海南方,很少超過英吉利海峽以南。分布范圍的西部據記錄顯示,從西格陵蘭至美國科德角以北),美國緬因灣數量似乎特別多,同時大型的族群可能會溯游至加拿大聖勞倫斯河河口。在某些地區,可能會有向岸,離岸的季節性遷徙。似乎特別喜愛有陡峭海床及大陸架邊緣的地區。
鑒別清單>>
背部呈黑或暗灰色
灰色條紋沿著體側分布
背鰭下方有白色色塊
尾干有黃色色塊
腹部呈白色
嘴喙短而厚
背鰭高聳,呈鐮刀狀
體型粗壯,尾干厚實
擅長空中絕技
瓶鼻海豚 Bottlenose dolphin
學名:Tursiops truncatus (Montagu, 1821)
中文名又叫寬吻海豚
大小:出生約1~1.3公尺,成體1.9~3.8公尺,雄性稍大,體重可達350公斤。
形態特徵:體粗壯,吻端通常粗短,但有些會較長。體色變異大,背側部有全黑至灰色,全身大致均勻,至腹部色漸淺,呈淺\灰白色或粉紅色,偶有斑點。背鰭下方有褪色似的色界(近距離才可辨識)。體側、臉部及噴氣孔至吻界線有數抹黑帶。背鰭高,呈鐮刀狀,位於中背。眼至胸鰭間有細紋(少部分個體無)。體型在不同區域之海域差異大,致使其分類仍不明確。在台灣海域至少就有兩類,大類體型較粗壯,吻短,另一類體型較修長,吻長,亟待進一步研究其分類地位,目前世界趨勢是暫以一種視之。上下頜齒每側18~26枚,近岸群中較老之個體頜齒磨損厲害。
自然史:本種之研究資料較其他種類為多。群體大小多在20隻以下,們在深海區亦有數百隻之大型群體。常與其他種共群,雜交種在水族館及野外皆有記錄。根據一些近岸族群之研究,其社會結構似開放,即組成分子會更換,但母子關系強。在有些地區,其有固定活動范圍,而在某些地區則為遷徙性,台灣海域附近者究竟如何尚無資料。本種性活躍,常以尾鰭拍打水面,跳躍及其他水上行為。春夏或春秋為育幼高峰。機會攝食者,即有什麼吃什麼,攝食行為變異大,可由個體捕食,群體合作,至跟縱漁船捕食。為人工飼養最常見種類,已證明其適應力高且易訓練。
分布:溫至熱帶沿岸,近海及大洋水域,通常不超過南北緯45度。
幫你整理了些,能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