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歷史
漳州有歷史文化古跡: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長紫芝,改稱紫芝山,簡稱芝山。從天寶山起,有十二峰巒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聳,為漳州主峰。自唐以來,梵宇稱盛,開元、凈眾、法濟諸寺先後興建。因年久荒廢,僅存甘露、威鎮、日華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孫裕乃建。威鎮亭,與郡南威鎮閣相望,乃以威鎮名亭。始建於明弘治間,嘉靖十九年同知謝紘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萬壽紀恩亭。日華亭,明崇禎間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滿亭,故名。
【仰文樓】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園內。原是唐宋以來漳州府後樓,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為仰文樓。1932年4月,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後,在此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對擴大工農武裝,鞏固閩南革命根據地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陳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鄉石鼓山。陳元光(657—711)字廷鉅,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陳政在綏安縣轄地雲霄(現為縣)戍邊戰死。陳元光接替父職,平息綏安之亂。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上《請建州縣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厲行法治,重墾荒,興水利,使漳州日臻繁榮。唐景雲二年(711年)十一月,陳死於征戰中,就地安葬於綏安溪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現存石羊、石虎及華表柱各一對,附近五疊石上鐫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遠侍郎撰寫的修墓記。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閩南著名佛寺。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歷代重修,現存建築為清光緒重修。寺宇寬曠,氣象雄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殿。大雄寶殿內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掛一大銅鍾,系元代延柏年間鑄造,直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餘斤。藏經殿建於右側坡上,收藏《三藏經論》及血書《華嚴經》等珍貴文物。殿中龕內有玉佛一尊,用純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凈業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彌陀佛像,高5米親,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間,陶鑄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在此領導閩南革向活動。解放後陶鑄重返漳州,曾賦詩雲:「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嫵媚故人稀。」
【嘉濟廟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舊嘉濟廟中。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釬撰文,邑人李宓書。碑闊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書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諸體書,為當時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欣賞。董嘗具書市請書,自嘆不及。漳州現存李書碑版,惟三平、嘉濟二碑,而嘉濟碑石質尤佳,且保護完好。此碑拓本流傳甚廣,為閩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廟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廟內。碑刻頗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萬曆等碑記,均已毀。今存者有二:一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學宮碑」,康有為撰並書,碑高184厘米,闊78厘米,青石,字大徑寸。康有為書法淵源北魏,寫此碑時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純,筆氣雄健,拓本及真跡影印本,均為人重視。
⑵ 漳州市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 美食 交通 購物 住宿 地理 地圖 電子地圖 天氣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文化古跡悠久璀璨,人文資源獨樹一幟。有「閩南第一碑林」省級風景名勝區雲洞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明清牌坊、漳州文廟,中國十大名橋之一江東橋,「世界建築奇觀」漳州土樓等;閩南文化內涵豐富,民間藝術多姿多彩:有被譽為「海峽兩岸戲曲姐妹花」的薌劇,飲譽海內外的布袋木偶戲,及木偶雕刻藝術、水仙花雕刻藝術、民間剪紙藝術等。
漳州名人薈萃,文化昌盛。歷史上除了開辟漳州的將領陳政、陳元光,丁儒外,還出現了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數學家和地理學家。清初出現了以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現代詔安畫家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則有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有譽滿海內外,多次出國獻藝的布袋木偶戲、薌劇、潮劇。
⑶ 漳州有幾年的歷史
漳州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代便有太武夫人在此拓土而居。從發現的舊石器看,早在4至8萬年之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現全市已發現古文化遺址292處、古窯址22處,其中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4處(約5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3處(約3500年至4000年左右),商周至西漢時期文化遺址1處,岩畫30多處。
漳州戰國屬越。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後,又於公元前214年統一百越,建立了桂林、象郡、南海和閩中郡。今漳州地區梁山山脈以北屬閩中郡,梁山山脈以南歸南海郡。秦漢時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有關口蒲葵關。東晉義熙九年(413)在今漳州境域內梁山下建置了綏安縣;一說梁天監(502-519)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又置蘭水縣,待考;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不久因人口稀少,撤銷。隋開皇十二年(592),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不久龍溪縣撤銷並入南安縣,不久南安縣也撤銷,直到100多年的唐朝中期漳州一帶才再設縣:唐垂拱二年(686)正式建州置郡。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兵南下閩粵交界一帶平亂,出鎮龍溪縣南境故綏安地,並統領嶺南行軍征戰。因陳政早年曾隨唐太宗征臨汾、上黨,飲馬於清漳河畔,當他入閩後,屯兵中營西林(今雲霄縣境內)江邊時,便借舊喻新以激勵士氣。平定了閩粵交界處後,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溪名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山西南部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遂改名西林溪為「漳江」。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最終平亂,並「開屯於漳水之北」。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十二月九日(據《舊唐書》),唐朝廷允准陳元光之請,在泉(當時泉州為今天的福州,唐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置武榮州,治南安縣(福建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入泉州(今天的福州)潮間、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析龍溪縣南部置漳州,轄漳浦(設於綏安故地)、懷恩2縣,陳元光為漳州第一任刺史。州治最初設在今雲霄縣的西林,西林傍漳江而立,陳元光建州時又為州治,便命州名為漳州。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始初漳州(僅轄現今漳州南部一帶)區域並不大,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懷恩並入漳浦縣,劃泉州的龍溪縣給漳州;於大歷十二年(777年)又劃汀州的龍岩縣來屬。天寶元年(742)改名漳浦郡;干元元年(758)復名漳州。南唐保大四年(946),董思安任漳州刺史時,因父名章,與「漳」同音,為避諱,改漳州為南州;至宋乾德四年(966),南州始復名漳州。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清朝前期到中華民國前期設汀漳龍道,管轄汀州府之縣、漳州府之縣,龍岩州等。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大歷十二年(777)漳州轄龍溪、漳浦、龍岩3縣;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加增長泰縣;元至治元年(1321)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七年(1471)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1517)析出平和縣;明嘉靖九年(1530)置詔安縣;明隆慶元年(1567)析龍溪、漳浦縣地置海澄縣,劃龍岩、大田、永安部分縣地設寧洋縣,漳州府范圍達到十個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龍岩從漳州分出升為直隸州,並析漳平、寧洋2縣屬之。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龍溪縣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⑷ 漳州的歷史人物
陳政、陳元光、丁儒、高登、陳淳、林偕春、黃道周、張燮、唐朝彝、藍鼎元、庄亨陽、蔡新、謝琯樵、沈古松、汪志周、沈福文、沈柔堅、沈耀初、林語堂、楊騷、許地山、潘振承…… 林語堂(1895.10.10-1976.3.2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台灣,一生著述頗豐。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出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小時候父親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給許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作時,就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在古文中,「華」同「花」),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蔡新(1707~1799年),字次明,號葛山,別號緝齋,漳浦下布(今大南坂下樓村林西墘)人,建府第在縣城准提室巷內。
⑸ 漳州的歷史是什麼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縣;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⑹ 漳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漳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台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岩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台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台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台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無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遊。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於漳江之畔(今雲霄境內),故名漳州。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遷至今址。明代曾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來,沿革多變,管轄地域不一,至1950年,設置福建省人民政府龍溪地區專員公署,1986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6月,地市合並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雲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⑺ 關於漳州的歷史文化.
三個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級,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平和縣文峰鎮20平方公里半徑內。區主樓內的三平寺,閩南著名的佛教寺院,寺內供奉三開國元勛楊毅坪寺廟中的和尚,他的熱情為百姓醫治,深得村民們的喜愛,被稱為創始人三個層次,唐玄宗給定數量的「廣濟大師」。三平寺始建於公元845年,有香,在南部地區?港澳,東南亞久負盛名,前來燒香,許願,還願香客絡繹不絕,尤其是第六個月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10月1日第六,楊毅出生,出家,圓寂的日子,它是人聲鼎沸,香煙煙霧,槍聲不斷。部清現存的廟宇重修,依山而築,由低到高,門,正殿,祠堂,寺廟,僧人的房間,房子和鍾樓,鼓二樓和其他建築物,結構獨特。區有三個平面呈正方形,創辦公神像,九龍璧,十二生肖園,假山池塘,槍庫,虎爬泉,廣濟公園,紅軍會師紀念館,竹等生態休閑景點,開辟了三個平廟為中心的朝聖之旅,聯手紅軍紀念館為中心的紅色旅遊兩艘郵輪線。此外,長洶涌的瀑布,曹廟,毛洞等旅遊景點正在計劃中。一家素食餐廳,排商場鱗次櫛比,聖陽別墅區,會給你三個平旅遊提供全面的支持服務。風景秀麗的城市,47公里,距漳州。 [67]龔CI雞足山白礁白礁村龍海市角美鎮慈濟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部崇拜民用醫生,塔蒂(俗稱公共道路)濤吳濤(音)開基雕像,福建與台灣之間的區域最有影響力的民間信仰之一。慈濟宮是一個1150白礁唐高宗頒詔ARTLED整個房子到三個寺廟宮殿,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大廳集中在宋,元,明,清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精華,被稱為「台灣紫禁城」。風景秀麗的城市超過40公里從漳州漳浦趙家堡趙家堡,斜體城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趙城。位於漳浦縣湖西畲族鄉碩下了山,廈汕高速公路交匯處趙家堡高速2公里,是一個南宋王朝王室後裔居住漳浦庵年底。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的南部的宋王朝,廣東崖山,在總理部長魯阿修福拿著一個9年老皇帝趙兵投海殉國的最後一行,然後駕駛崖山與國王的弟弟趙趙趙匡胤美容第十一代傳人,如果王子趙敏創率稿費眾家人逃到福州船上岸,遇到颶風,遺棄隱藏姓黃,幾經周折後,終於在此居住。洪武年間,人們具有相同的趙姓譴責通婚犯罪,法院給了族譜,洪武賜予復姓。明代,趙十,如果第三代傳人趙帆進士,官浙江按察使司副使,部員外郎其他的人員,去實現日本沿海猖獗的痛苦時,回家,然後在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仿照古都開封宋構思布局,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雙向制F和內城。萬曆四十七年趙凡的兒子趙毅學者和第三,官方文化中書舍人,但也可根據北宋,南宋兩個京都,擴建外城的建築布局和風格,今天開始規模。趙家堡佔地135畝,基本平面方形,分內外城,內城高6.2米,周長220米,面積的?4.68英畝的,有主樓「完璧樓」,這意味著「完整璧歸趙「的意思,作為一個具體的地板搗三四個平方擬合,呈回字形。外城周長1082米,主體建築為趙帆大廈,位於城市中心,向北看,四,五綁成的豪宅,建在前面的內部和外部的荷花池,池裡面西側的建築。 「汴派橋」,宋洋開封的仿古資本,,兩個湖泊和潘張擇端的「繪畫」的木橋,並製成;池建成6東部風格的5 - 海灣主室和在相同的「邏輯清小庭院」「閱讀辦公室「,池中有一個佛教寺院西側的一座小山上,聚佛塔,禹碑,」墨池「石線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手跡拓刻,是一個罕見的。 「一次性國王家族傳遞出數以百計的城堡」,趙家堡填充允許宋,趙氏家族的歷史,保留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它是為家庭史研究學院,明,清的軍事歷史,日本的苦難史,建築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作為歷史學家,建築專家和學者稱為「國寶」,載入「中國旅遊景點大辭典」
⑻ 漳州的歷史傑出人物有那幾個他們的事跡
《漳州百年百傑》
上起中日甲午戰爭,下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新時代,彷彿看到了甲午戰爭後,漳籍英豪賴乾、簡太獅等在台灣痛殲日本侵略者的傳奇故事;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後,追隨孫中山的蘇眇公等仁人志士的反清倒袁革命壯舉;看到了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朱積壘、王占春等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動人事跡,看到了在八年抗戰中蘇精誠、李林等英雄兒女在抗日前線英勇獻身的民族氣節;也看到了建國後谷文昌等黨的好乾部改變舊山河、建設新漳州的創業篇章;看到了科教戰績領頭雁高慶獅、鄭綿平等英傑勇攀科學高峰的開拓身影;更看到各行各界才俊及漳籍台胞、僑胞和華人華裔為祖國、為漳州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作出的貢獻。其涉及范圍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諸領域,為我們提供了追尋漳州百年風雲的歷史舟楫,也為我們在新的世紀續寫輝煌的歷史提供了厚重的啟示。
展示漳籍先賢奮發風采
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很多敢為人先、奮發有為的漳籍人士,除了大家熟悉的閩南文壇三傑:林語堂、楊騷、許地山外,還有無數鏗鏘的「第一」:有建國前閩南的第一任地委書記盧叨;帶領農民打響八閩第一槍的「平和暴動」總指揮朱積壘;在抗日烽火中心晉冀豫邊區開辦八路軍第一家銀行的高捷成;第一位組建「漳州110」的郭韶翔;第一位漳籍菲律賓華裔總統科拉松·阿基諾;第一位新加坡的航運大王林秉祥;第一位在東南亞建立橡膠王國的華僑陳齊賢;香港漳州同鄉會第一任會長康良材;開辦漳州第一家工廠的早期企業名家孫宗蔡;開辟漳州第一條公路的閩南公路先驅者施大鎏;創立漳州第一個「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家吳惠天;第一位寫出台灣通史的歷史學家連橫;第一個研究並寫下50萬字《中國修辭學史》的教授鄭子瑜;第一位讓五星紅旗在世界體壇賽場上冉冉升起的泳壇名將吳傳玉;第一個在殘奧會上奪取跳高金牌的漳籍選手吳燕聰……
期待龍江兒女繼承風范
沿著這些傑出人才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漳州發展前進的腳步聲。歷史是不朽的,百年英傑用激情點燃了昨日輝煌,托起了今天的絢爛。正如漳州市委書記劉可清在《序》里所說的「真誠期望《漳州百年百傑》能有助於全世界人民加深了解漳州,感悟漳州;更有助於龍江兒女激發起強烈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齊心協力,團結拼搏,把漳州建設成為一座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氣息相融合的海峽西岸港口大市、工業強市、生態名市。」
⑼ 漳州的來歷和傳說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後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准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並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岩、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岩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並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