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的戰爭

歷史的戰爭

發布時間: 2021-12-08 19:03:27

1. 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戰爭

1、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3、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4、太原會戰(1937年9月—11月),是抗戰爆發後,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禦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太原會戰主要包括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太原會戰歷時2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3萬人。

5、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

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2. 歷史上有名的戰爭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

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3. 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

長勺之戰、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時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韓信的破趙之戰(背水一戰典故),夷陵之戰(魯陸遜擊潰劉備)

4. 歷史的戰爭

戰爭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公元208年十二月
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作玄武池訓練水兵,並對可能動亂的關中地區採取措施,隨即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萬南征荊州(今為湖北省荊州市),欲一統南北。時孫權已自江東統軍攻克夏口(今武漢境),打開了西入荊州的門戶,正相機吞並荊、益州(治成都),再向北發展;而依附荊州牧劉表的劉備,「三顧茅廬」得諸葛亮為謀士,以其隆中對策,制定先佔荊、益,聯合孫權,進圖中原的策略,並在樊城大練水陸軍。勞師、水土不服、短於水戰等弱點,堅定了孫權抗曹決心。孫權不顧主降派張昭等反對,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3萬精銳水兵,與劉備合軍共約5萬,溯江水而上,進駐夏口。
曹操乘勝取江陵後,又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仍統本部兵,鎮守漢川(今江漢平原)。益州牧劉璋也遣兵給曹操補軍,開始向朝廷交納貢賦。曹操更加驕傲輕敵,不聽謀臣賈詡暫緩東下的勸告,送信恐嚇孫權,聲稱要決戰吳地。冬,親統軍順長江水陸並進。
孫劉聯軍在夏口部署後,溯江迎擊曹軍,遇於赤壁。曹軍步騎面對大江,失去威勢,新改編及荊州新附水兵,戰鬥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戰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聯軍隔江對峙。
曹操下令將戰船相連,減弱了風浪顛簸,利於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緊演練,待機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久持不利,決意尋機速戰。部將黃蓋針對曹軍「連環船」的弱點,建議火攻,得到贊許。黃蓋立即遣人送偽降書給曹操,隨後帶船數十艘出發,前面10艘滿載浸油的乾柴草,以布遮掩,插上與曹操約定的旗號,並系輕快小艇於船後,順東南風駛向烏林。接近對岸時,戒備鬆懈的曹軍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此時,黃蓋下令點燃柴草,各自換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邊營屯。聯軍乘勢攻擊,曹軍傷亡慘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敗局,下令燒余船,引軍退走。
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曹操引軍離開江岸,取捷徑往江陵,經華容道(今潛江南)遇泥濘,墊草過騎,得以脫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滿寵屯當陽,自還北方。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並遣甘寧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圍甘寧。周瑜率軍往救,大破曹軍,後還軍渡江屯北岸,繼續與曹仁對峙。劉備自江陵回師夏口後,溯漢水欲迂迴曹仁後方。曹仁自知再難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曹操自負輕敵,指揮失誤,加之水軍不強,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形勢,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5.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哪幾次戰爭

1. 中英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這場戰爭所以被稱為鴉片戰爭,主要是其起因是由於中國實行禁絕鴉片的政策,並委派林則除為欽差大臣去廣東執行禁煙使命。利益受到損害的英國人開始叫囂戰爭,1840年2月,派出了一支僅有4000人的遠征軍,後雖兵力不斷增加,最多時也僅有20000人。這樣一支「遠征軍」遠涉重洋在完全沒有後方(盡管當時印度是其殖民地)的情況下,想征服一個擁有幾億人口常備軍80萬的國家,幾乎是一種海盜式的投機行為。然而在經歷了所謂的康乾盛世之後的清政府其腐敗程度已不足形容,戰爭開始的時候,朝廷內從皇帝到大臣,幾乎沒人能說清英國在世界上的位置,當然也就無法制定出相應的策略應付這樣一種侵略。面對著擁有堅船利炮的英軍連克廈門、定海、鎮海,繼而又攻陷寧波,外強中乾的道光皇帝在和戰之間幾經搖擺後,終於選擇投降,1942年8月29日,清政府在英國炮艦的威逼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閉關自鎖的國策,自此列強紛至沓來,開始了一百多年內憂外患戰亂頻扔的歷史;同時也打破了中國人長期以來自以為尊的心態,在極度的自尊遭打擊後而變為極度的自卑,從而在當時中國人心中談洋色變。

這場戰爭中值得關注的是林則除通過號召和組織民眾,成功地抵禦了英軍的進攻,另外三元里人民自發組織抗英戰斗,給英軍以沉重打擊。由此可以看出人民蘊藏的反抗侵略的無窮力量。

2.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8月-1895年4月)

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朝鮮。1894年(按中國干支紀年為甲午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出了一支2500人的軍隊進駐牙山,根據《中日天津條約》規定(……朝鮮國若有變亂重大事件,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知照了日本外務省,而意圖吞並朝鮮的日本政府立即派兵入朝,並占據了漢城附近的軍事要地。而此時朝鮮政府與東學黨人達成協議,雙方已休戰,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軍隊撤回國內。清軍准備撤兵的同時清政府要求日本軍隊撤離朝鮮,然而心懷鬼胎的日本政府不僅不撤兵反而增兵朝鮮,並於7月23日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李應為首的傀儡政府。7月25日,日本軍隊假借朝鮮政府「授權」,驅逐中國軍隊,開始向中國軍隊進攻。8月1日,中國向日本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電影《甲午風雲》所描繪的海戰是甲午戰爭開始不久的一次中日海軍力量的對抗,事實上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並不比中國北洋水師具有明顯的優勢,雖重創北洋水師,卻未能實現「聚殲清艦於黃海」的計劃。而至二戰時,日本海軍力量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幾乎與美海軍不相上下。

在經歷了海上陸上的幾場戰役失敗後,清政府中主降派戰據上風,於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再次出場,與伊藤博文簽署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台灣全鳥、澎湖列鳥被割讓;戰爭賠款達2億兩白銀;並要求中國政府不得懲治間諜和漢奸……前面所提日本海軍的發展難道不是用這2億兩白銀中的一部分養壯的嗎?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開始了半個世紀中日兩國侵略與反侵略的糾纏。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與中國相似也遭受了西方列強侵略,然而經過明治維新,這個從苦難中發展起來的民族卻把這種苦難轉移給其他國家,尤以朝鮮、中國為甚。由於巨額的戰爭賠款,其綜合國力及軍事實力迅速發展起來,並繼西方列強之後,在進入二十世紀,成為侵略中國的主要國家。1905年在中國東三省,與俄國為強佔中國領土發生戰爭;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北三省;1932年發動一二八上海戰爭;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的侵華戰爭,已使中華民族反抗外國侵略達到高潮。

反向思考一下:如果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勝利,其後的歷史會是怎樣的呢?

3.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

這其實算不上一次完全意義的戰爭,只是在某個時間某個點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發了歷史的變革,在這之後的不久,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退出了歷史舞台。從秦始皇贏政開始到清宣統溥儀止,無論朝代更替,無論外臣宦官專權,皇帝始終是封建政體的主要組成。然而在那一刻由一群下級軍官發動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卻為推翻帝制吹響了號角。這既是清王朝腐朽沒落到極限,也是孫中山數十年致力革命的必然結果。這之後雖有人費盡心機恢復帝制,只不過曇花一現,成為歷史的笑柄。

4.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

所以不將蔣介石的北伐戰爭列出,是因為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分裂以後北伐戰爭成為新興軍閥與舊軍閥的一場內戰。蔣介石雖在北伐戰爭後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黨內汪精衛分庭抗禮,國內派系林立,張學良盤踞東北;閻錫山坐鎮山西;西北馮玉祥、桂系李白黃;更小的有粵系、滇系……一個四分五裂的中國卻維系著表面上的統一,也繼續著內戰不斷的傳統。

然而南昌起義與秋收起義的領導者不是過去的農民或者小資產階級,而是中國共產黨。

有時候真的很難想像,兩支起義失敗後的只有數千人的隊伍,22年後奪取政權。這其中的曲折、艱苦、磨難、犧牲是何其巨大。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堅韌的意志,如何能在這樣的斗爭中堅持下來。

5.抗日戰爭(1937年-1945年8月)

開始的時間真的沒法定出,不是1937年7月,也不是1931年9月,更不是1894年7月,日本從它開始變得強大就始終不忘侵略中國,即使當權者定出不抵抗政策,蘊藏於民眾之中的抗日情緒卻愈來愈烈,終成燎原之勢。從台灣「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到東北的抗日民主聯軍,從一二八上海第十九路軍到七七事變的第29軍,從堅持敵後的共產黨八路軍到下面戰場上浴血的國民黨軍隊,中國與日本半個多世紀的侵略與反侵略的對抗,終以中國的全勝而結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宣布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反帝斗爭的全勝。

可以想像1945年8月中旬的那個夜晚,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的徹夜狂歡,歌聲、笑聲、哭聲、鞭炮聲交織在一起,渲泄著一種情緒,一種被壓抑了一百年的情緒。

6. 歷史著名戰役有哪些

83、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84、中法戰爭(1883—1885年),中國既有馬尾海戰的失利,也取得鎮南關大捷,但不敗而敗,仍然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85、收復新疆(1875—1877),左宗棠成功維護了西域的領土完整。

86、甲午戰爭(1894—1895),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中國援朝失利於平壤,使日本佔領朝鮮全境;黃海海戰讓北洋海軍重創,威海衛失陷又使其覆滅;遼東半島之戰更是喪權辱國,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

87、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中國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成為半殖民地國家。

88、沙俄入侵,沙俄共侵佔中國160萬平方公里土地。

89、日俄戰爭(1905年),戰爭發生於第三國的中國真是天下奇談。

90、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終於推翻了數千年封建統治政權。

91、軍閥混戰,20世紀20年代,直、皖、奉各系軍閥間多次發生戰爭。

92、北伐戰爭(1926—1927),國民黨軍北伐成功,統一中華民國。

93、國共第一次內戰(1927—1937),國共從合作走向分裂乃至軍事對抗,共產黨軍隊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發生了「萬里長征」。

94、抗日戰爭(1931—1937—1945),近代史上中華民族抗擊外族侵略並取得勝利的最大一次戰爭。

95、國共第二次內戰(1946—1949),經歷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後,國民黨軍敗退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96、抗美援朝(1950—1953年)。

97、援越抗法(1950—1954年)。

98、中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

99、抗美援越(1965—1975年)。

100、中越自衛反擊戰(1979—1984年)。

7. 中國歷史的幾大戰爭

第一,二次鴉片戰爭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恥辱的戰爭,戰爭歷時九個月,清朝損失兵力高達六萬人,被俘3000多人,丟失了朝鮮這個重要的戰略盟友,割讓台灣給日本,並使得倭寇勢力滲透入遼東一帶。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後日本制定了以佔領中國為目的的戰爭國策,並做了長期的准備,終於發動了1937——1945年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說這場戰爭改變了中日兩國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關系,並導致了兩國從此兵連禍結,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但是,今天關於甲午戰爭的主要評論,把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都歸結到滿清制度的腐敗和與日本裝備的差距上,似乎在開戰以前滿清的失敗就已經成為了必然。

中央電視台十年前拍攝的電視劇《北洋水師》,更將這一觀點深入人心。然而,偶然間,當我知曉了先於此戰300年前發生明朝抗倭援朝的真實情況後,我這一想法開始有了轉變,兩次戰爭發生在同一個地點,面對的是同一個對手日本,戰爭性質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

然而比較滿清甲午中日戰爭的完敗,明朝卻成功的將倭寇驅逐出朝鮮半島,使日本之後200年中乖乖的蜷縮在自己的國土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同的結局發人深思,對比兩場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和戰爭過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滿清的失敗並不是必然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贏得那場戰爭。是滿清統治者和官員的失誤葬送了大好的戰爭形勢,使我們最終輸掉了戰爭。

1、從敵人(日本)方面比較

1592年日本侵朝軍隊的軍力與1893年日本軍隊的軍力相比,有許多相同點和不同點,然而其軍事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卻是大相徑庭的。

1592年時期的日本剛剛完成了國內的統一。豐臣秀吉一直很注重軍國主義教育,從執掌大權開始,就將滅亡明朝定為國策,並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三年之內滅亡朝鮮,第二步,五年之內滅亡明朝,遷都北京,第三步,進軍安南等國,滅亡印度芝那,稱霸世界。今天很多學者都嘲笑此計劃的瘋狂弱智。

但從當時的日本軍力看,他做出這樣的決定還是有一定理由的。國家完成統一,其政權蒸蒸日上,日本軍隊其軍隊總數有三十萬人,且長年參加日本內戰,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戰鬥力空前強大,可謂是虎狼之師。從陸軍看,日本陸軍裝備齊全,特別是出於贏得內戰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視火器發展,長年從葡萄牙等殖民者處購買火器,其火器的先進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過了明朝。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侵朝戰爭前日本裝備火器的部隊高達六萬人,占軍隊總是的近十分之一。而日本士兵在豐臣秀吉軍國主義思想的鼓動下,士氣空前高昂。同時,日本的騎兵部隊也相當強大,部隊裝備重甲,防禦能力強大。其軍官也都是日本內戰的餘生,作戰經驗相當豐富,從海軍上看,日本擁有各種類型的戰船多達一千艘,其炮艦仿製葡萄牙戰船,載炮多,火力強大,沖擊力迅速。

從當時的世界看,日本這樣的軍事實力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當時的歐洲還是小國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雖然可以在東南亞地區耀武揚威,但其舉國兵力也不過四五萬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雄踞中東,可其全國軍力也就20萬人左右,君士坦叮堡戰役土耳其五十萬大軍多數是各國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

到了16世紀土耳其勢力衰落,其軍力也大為削減,遠難與同時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時期英國與西班牙進行的「無敵艦隊」與「英帝國艦隊」的大海戰,兩國動用船隻的總數還不及日本發動侵朝戰爭時動用的船隻數量多。阻止土耳其西進的由基督教國家聯合艦隊與土耳其皇家艦隊進行的勒頒多海戰,規模和火力也遠小於中日露粱海戰。因此,說當時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恐怕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何況,明朝參戰前,日本已佔領了朝鮮北部大多數戰略要地,地利優勢明顯。明朝若要進攻日本,就必須要進行慘烈的攻堅戰,而這一點,恰恰是日本優勢火器的長處。日本侵朝戰爭開始前,明朝軍隊的最高統帥兵部尚書石星卻力主議和,其擔憂的正是日本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而甲午戰爭中的日本卻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軍事實力已大大增強,但與同時代的歐美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根據日本首相伊騰博文給天皇的報告看,甲午戰爭前日本可動用的軍力海陸相加不過八萬多人。

8.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

世界著名戰爭:
消失的迦太基——布匿戰爭
奴隸覺醒的詩篇——斯巴達克起義
伊斯蘭的首次聖戰——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
宗教旗幟下的掠奪——十字軍東征
一代天驕的壯志雄心——成吉思汗西征
貞德的頌歌——英法百年戰爭
「宗教聖戰」——三十年戰爭
奴役與自由的決戰——美國獨立戰爭
輝煌帝國的沉浮——拿破崙戰爭
德法恩怨的繼續——第一次世界大戰
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的「三錯」戰爭——朝鮮戰爭
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兩伊戰爭
現代裝備登台亮相——海灣戰爭
邁向單極世界的試金石——科索沃戰爭

中國著名戰爭:
三皇五帝至三代戰爭:
黃帝蚩尤涿鹿之戰
共工與顓頊之戰
三帝伐三苗之戰
少康復國之戰
鳴條之戰
牧野之戰
周公東征之戰
周厲王攻噩之戰
犬戎滅西周鎬京之戰

春秋戰國:
鄭衛北制之戰
鄭擊北戎之戰
齊魯長勺之戰
晉假途滅虢之戰
秦晉韓之戰
宋楚泓水之戰
吳越夫椒之戰
越吳姑蘇之戰
越吳笠澤之戰
晉國貴族內爭之晉陽之戰
齊魏桂陵之戰
齊魏馬陵之戰
秦伐韓魏伊闕之戰
五國攻秦之戰
秦趙長平之戰
秦趙邯鄲之戰
五國與秦河外之戰
秦滅六國戰爭
巨鹿之戰
楚漢之爭
楚漢彭城之戰
韓信破魏之戰
楚漢垓下之戰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
漢匈河西之戰
漢匈漠北之戰
李廣利攻大宛之戰
李陵攻匈奴之戰
李廣利攻匈奴之戰
綠林起義
赤眉起義
劉秀攻邯鄲之戰
劉秀奪關中之戰
劉秀統一全國的戰爭
劉秀與赤眉軍崤底之戰
劉秀攻劉永之戰
耿弁攻張步之戰
竇固攻北匈奴之戰
東漢攻西域之戰
袁紹公孫瓚界橋之戰
曹操與黃巾軍兗州之戰
孫策攻取江東之戰
袁紹公孫瓚易京之戰
曹操袁紹官渡之戰
曹操攻鄴城之戰
曹操攻烏桓之戰
赤壁之戰
劉備攻取漢中之戰
盛世反鋒——隋唐五代戰爭
多極鏖兵——宋遼夏金元戰爭
落日余暉——明清戰爭
救亡圖存——近代戰爭
戰爭的終結——民國戰爭到解放戰爭

9. 世界歷史重要戰爭

1、馬拉松之戰 馬拉松戰役是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對雅典發動的戰爭。波斯軍隊共陣亡6400人,雅典方面僅僅陣亡192人。在此役中,雅典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促使了希臘各城市國家之間的團結,結成了三十個國家的同盟,加強了反對波斯帝國的力量;希臘各城邦的實力也進一步增強。對於希臘文明在之後三個世紀中所達到的光輝無比的成就而言,馬拉松戰役無疑是這一成就的最初的台階。
2、阿克提烏姆海戰 公元前31年9月2日的阿克提姆海戰,是古代世界發生在地中海重要的海戰,是古羅馬皇帝屋大維與安東尼及埃及女王的決戰,在此役中,曾經無比發達的埃及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埃及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近代。屋大維的勝利,則使他順利地成為了羅馬的救星,之後更建立了古代史上一個最龐大的帝國--羅馬大帝國。阿克提姆海戰的意義是深遠的,因為這是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強烈碰撞,此戰的勝敗決定了雙方誰將成為誰的行省,對歷史走向有長遠影響。
3、怛羅斯之戰 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的一場遭遇戰。這是阿拉伯與唐朝多次邊境沖突以來,唯一的一次取勝。但戰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並繼續擴張。怛羅斯之戰對唐朝與整個東亞地區而言,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點。原本志在經驗西域的大唐,至此進入衰退通道,逐步的無力聯通內亞。崛起的吐蕃、復興的突厥,以及內地的藩鎮叛亂,都在一步步蠶食大唐的資源與根基。
4、君士坦丁堡戰役 公元前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戰役,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欲消滅拜占庭帝國的攻城戰,此役在整個戰爭史上來看,都是一次非常典型的要塞攻防戰。此役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勝利,延續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從此覆滅。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即是歐洲舊有宗教秩序的結束,標志著中世紀時代的落幕,文藝復興時代的開始,以及大炮與火葯的廣泛使用。此役切斷了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令很多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最終促成歐洲人發現新大陸。
5、英西海戰 公元1588年開始的英西海戰,在某種程度上,對近代早期的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為報復伊麗莎白對瑪麗的處決,在得到西克斯圖斯五世的支持後便侵略英國,但聲名顯赫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大敗,而英軍大勝。此役英軍的以弱勝強,再一次顯示了在王權統治下的民族國家的力量,打破了西班牙艦隊在大西洋獨霸的格局,英格蘭開始掌握主動權,一直到1589年的科倫納-里斯本海戰局勢被西葡帝國扭轉。
6、美國獨立戰爭 公元1775年,隨著萊剋星頓小鎮的一聲槍響,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這場持續了8年之久的民族解放戰爭,最終以英國在北美殖民統治的破產和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告終。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美國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此外,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7、滑鐵盧戰役 公元1815年發生的滑鐵盧戰役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由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軍隊與第七次反法聯盟軍隊在比利時小鎮滑鐵盧進行的一次決戰,此役可以用「時間短、影響大、結果出人意料」這12個字概括,最終以拿破崙的失敗而告終。它結束了法國自大革命以來二十多年對外戰爭的結束,使拿破崙帝國時代退出歷史舞台,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8、色當戰役 公元1870年發生的色當戰役處於當時的普法戰爭時期,在此次戰役中,普軍大勝,並俘虜了法皇拿破崙三世及其麾下軍隊。被俘的消息傳到巴黎之後,法國革命爆發,推翻了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一個新臨時政府。色當戰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及其盟軍的勝利,它世界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標志著法蘭西第二帝國的滅亡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更標志著日耳曼民以獨立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9、對馬海戰 公元1905年發生的對馬海戰,是日俄戰爭中兩國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所進行的一場海戰。此戰中,日軍大獲全勝,而俄軍幾乎全軍覆滅。對馬海峽海戰是近代海戰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它深刻影響了海軍技術的發展,將大炮巨艦主義推向顛峰;使得處於世界前列的俄國海軍一蹶不振,海戰的失敗動搖了俄國沙皇的統治。
10、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11: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繼一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戰爭分西、東兩大戰場,即歐洲北非戰場和亞洲太平洋戰場。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及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為一方,以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同盟國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戰爭。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而告終。

10. 關於戰爭的歷史

戰爭是在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據考古資料證明,最早的戰爭出現公元前21世紀初中石器時代的初期。這說明,人類從原始人群到公元前21世紀初,在大約二三百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戰爭的歷史還不到一萬年(另一說法年數上萬)。

原始社會的戰爭是由氏族部落之間或部落聯盟之間,為了爭奪賴以生存的土地、河流、山林等天然財富,甚至為了搶婚、種族復仇而發生沖突,進而演變成原始狀態的戰爭。

這種戰爭,同階級社會的戰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不具有政治目的和階級壓迫、奴役的性質,戰爭中的俘虜,不是殺掉,就是吃掉。

後來,隨著生產力和畜牧業的發展,父權製取代母權制,農業、手工業、商品生產有了發展,生產物品有了剩餘,有了私有財產,出現了主人和奴隸。萌發了私有制、階級已經開始蛻變為在陸上和海上掠奪家畜、奴隸和財寶而不斷進行的搶劫,變為一種正常的營生」。

日益頻繁的戰爭,驅使原始公社制解體,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從此以後,戰爭變成了政治的工具、階級斗爭的最高手段。私有制、階級壓迫和經濟利益的沖突,成為發生戰爭的基本根源。

到20世紀80年代,在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的時間里,世界上共發生過14531次戰爭。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

在當今和未來,引發戰爭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主要的有爭奪勢力范圍、領土爭端、邊界糾紛、掠奪戰略資源、爭奪市場、意識形態斗爭、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代戰爭的直接動因。

(10)歷史的戰爭擴展閱讀:

著名戰爭介紹: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

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2、第二次世界大戰

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重炮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戰爭的歷史

熱點內容
曹冰老師 發布:2025-05-22 19:03:11 瀏覽:143
上海五年級數學試卷 發布:2025-05-22 18:44:58 瀏覽:493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
教師業務總結 發布:2025-05-22 11:23:26 瀏覽:72
元旦晚會唱什麼歌好 發布:2025-05-22 11:07:28 瀏覽:600
車麗麗老師 發布:2025-05-22 10:43:07 瀏覽:988
茅台酒廠的歷史 發布:2025-05-22 10:11:40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