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球化學精品課程

地球化學精品課程

發布時間: 2021-12-17 12:37:24

⑴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成立於1952年,是中國地質大學歷史最為悠久、師資力量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前身是原北京地質學院礦產地質與普查勘探系(大系)。1991年由一系、二系、三系、中心實驗室、地質學史研究室合並組成地質礦產系,1999年改稱現名。在60年的風雨歷程中,學院形成了重視教學、崇尚科學、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良好風尚。學院擁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地學大師:趙鵬大院士、於崇文院士、翟裕生院士、張本仁院士、金振民院士、莫宣學院士、高山院士。60年來,學院培養了大批高級人才,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0餘名,許多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幹、教育專家和管理專家,有的還擔任黨和國家政府部門領導人。

目前,學院共有教職工142名,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34人(其中博士生導師61人)。外聘兼職博士生導師48人。教師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佔80%,具有碩士學位的佔12.5%。一批年輕的學術帶頭人正在成長,他們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和國土資源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有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國家級優秀教師1位、國家級教學名師1位、北京市教學名師6位。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1個。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需要,地學院初步建成了以地質、資源為主要特色,以理為主,理工結合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目前有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構造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礦產普查與勘探,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等18個學科。其中,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含古人類學),地球化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產普查與勘探,構造地質學5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第四紀地質學,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2個學科為省部級重點學科。本科招生有3個專業:地質學、地球化學、資源勘查工程(固體礦產)。學院下屬7個教研室:地層古生物教研室,構造地質教研室,地球化學教研室,礦物岩石教研室,礦床與勘探教研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教研室,第四紀教研室。

地學院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3個博士後流動站。學院在16個學科150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和碩士研究生。此外,根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11工程」建設總體規劃,統籌考慮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的配套建設,學院在戰略上重點發展地球動力學及全球事件勘查評價與地學信息3個學科群。學院現有在校學生3994人。其中博士生728人,碩士生1329人,工程碩士723人,本科生1214人。

地學院在地球動力學、地球節律與全球地質事件、岩石探針與深部過程、成因礦物學與找礦礦物學、成礦系統與區域成礦學、非傳統礦產資源發現與開發、地質系統的復雜性、地球化學動力學及造山帶研究等方面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行列。近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973」項目、「863」項目、科技公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年內發表三大檢索文章50多篇。

地學院現有北京市基礎地學實驗教學中心1個,地球化學實驗室(包括流體包裹體實驗室、原子吸收室、化學處理室和儀器室)、遙感與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地學信息技術實驗室和遙感實驗室)、第四紀生態環境實驗室、資源勘查工程實驗室(包括礦石學與礦相學實驗室、地質學實驗室和資源勘查評價數字化實驗室)。

近年來,地學院開展了多層次國際學術和科研交流,每年進行本科生的跨國地質實習,研究生的留學及學術交流,選派年輕教師出國進修和科研合作,引進多名國際知名教授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地質專業課。學院組織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多期非洲國家資源工程培訓班。

為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利用北京西山豐富的地質現象,建立了專業主幹課程課間野外實習體系、北戴河地質野外認識實習(2周)、周口店野外教學實習(6周)、國際化野外教學的跨國、跨地區實習(2周),已經建立了多個產學研基地(山東招遠金礦基地、甘肅陽山金礦基地、雲南雲礦企業基地、河南雲台山基地、西藏區域地質調查基地、內蒙古礦業基地、黑龍江牡丹江金礦基地、山東泉興礦業公司基地等)。

今後地學院堅持貫徹「特色加精品」的辦學理念,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培養地學類高層次人才為宗旨,以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多面型人才為需要,發展地學特色,塑造精品人才。在科研方面,努力承擔國家和省部的重大科研項目,積極參加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經濟建設。立足地球科學前沿,加強基礎建設,突出現代地學特色,拓寬地學研究和服務的領域,出精品人才,出高水平的標志性成果。

⑵ 蔡鵬的獲獎及專利

2007 校優秀共產黨員
2008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2009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9 《土壤學》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土壤肥料學》湖北省精品課程骨幹成員2009 校教學質量優秀三等獎2009 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指導獎2010 校教學質量優秀三等獎2010 土壤學國家級教學團隊、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重金屬污染化學與生物修復」骨幹成員2010 校第七屆「十大青年崗位能手」2011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2 院考核優秀2013 入選中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2013 美國化學學會(ACS)授予Certificate of Appreciation證書(For your Valuable Contribution)2013 國際環境生物地球化學組委會授予Wolf Vishniac Memorial Award

⑶ 陳天虎的在研項目

(1) 脫生物質氣化爐焦油的凹凸棒石-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研製.863計劃
(2)納米白雲石凹凸棒石粘土催化脫焦油性能和機理.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
(3)凹凸棒石/Fe2O3/TiO2多功能納米復合、微結構、特性以及光催化機理.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4) 納米礦物與環境工程材料, 合肥工業大學青年創新群體項目
(5) 典型污染物在陰離子粘土結構中嵌入作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6) 黃土高原風塵來源、沉積和風化過程的地球化學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7) 鐵氧化物吸附、催化、磁回收多功能復合材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安徽省科技廳項目
(8) 1/5萬丁香、南村幅區域礦產地質調查. 安徽省國土資源廳項目
(9) 中國黃土納米礦物學與納米地球化學調查. 海外傑出留學人員基金項目
(10) 污染物在層狀雙氫氧化物結構中嵌入作用. 留學回國人員基金項目
(11) 示範專業建設項目.合肥工業大學教研項目
(12) 結晶學與礦物學精品課程建設. 合肥工業大學教研項目

⑷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在校學生與教職員工10000餘人,至2011年9月,學院在校生8411人。工科類學生佔87.8%,其中石油類總人數32%。設有10個院部:資源勘查工程學院、石油與化學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城市建設學院、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基礎教學部、體育教學部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部,以及高教研究與評估所、石油新技術研究所、信息技術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學院共有21個本科專業,11個專科專業,所設專業都是長江大學優勢特色學科,均可招收碩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有良好的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學院有各類教師600多人,專任教師433人,其中高級職稱115人,占教師人數36%。在學院授課的教授85人,博士35人,高級職稱教師占任課教師比例達61%以上。還有來自美、英等國家的專職外籍教師。 樓一珊,男,1964年4月生,浙江諸暨人。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院長。
1985年畢業於華東石油學院(現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鑽井工程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8年6月畢業於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7年獲得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油氣井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任長江大學黨委委員、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湖北省跨世紀學術骨幹,湖北省石油工程專業教學團隊帶頭人,並擔任油氣鑽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深層岩石力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工程學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家評審組成員,《石油鑽探技術》、《石油天然氣學報》和《石油鑽采工藝》編委,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油氣井工程方面的教學與科研。主持或參與了《石油工程學科發展戰略及專業規范研究》等3項國家級、省級教學項目的研究工作,並獲得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主要研究方向為岩石力學與石油工程、油氣井工程技術,並且長期從事井壁穩定、鹽膏岩工程特性、油井套損分析以及油氣井出砂等方面的研究。主持並完成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博士點基金項目等項目50多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在公開出版的論文期刊上發表教研、科研論文60 余篇,出版專著2部。 柯昌君,男,1964年08月出生,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硅酸鹽學會會員。
現任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教師,校級精品課程《土木工程材料》負責人,現任城市建設系土木工程專業學科負責人,城建系綜合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商品混凝土質量控制、建築工程事故處理及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三大檢索收錄8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項,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課題8項,參與校級教研項目1項,主編教材2本,參編教材2本(國家十二五教材),兩次獲長江大學教學質量優秀獎,兩次獲長江大學優秀班主任榮譽稱號,曾榮獲學校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榮獲湖北建設教育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1]。 吳愛軍,男,一九六九年六月生,湖北仙桃人。2000年5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200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荊州市委員會委員,長江大學總支(籌)委員。
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讀於長春地質學院地球化學與勘查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1991年7月至2002年10月在中石化荊州新區勘探研究所從事石油地質科研工作和企業管理工作,歷任工程師、銷售經理、生產經理及經理。期間,於1998年9月至2002年10月在中國地質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碩士,獲管理學碩士學位。2002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長江大學管理學院工作,副教授職稱。2006年1月至今,在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管理系工作,任系主任,院長助理,並兼任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校企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期間在職攻讀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博士,獲管理學博士學位。
共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現參與或主持教科研項目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部級2項,其他2項。獲得湖北省重大科技項目獎一項;獲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2009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部級)【編號:091298】一項;獲得湖北省2008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得湖北省2010年度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現主要從事企業管理和市場營銷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眭滿倉 ,男,漢族,1962年7月29日出生於陝西省大荔縣,中共黨員,副教授。
1983年西安交通大學機械製造專業本科畢業,1994年西南石油學院石油天然氣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主要從事機械製造、機電和過程裝備專業的教學工作。曾經承擔的課程主要包括:機械製造工藝學、機械製造技術基礎、製造工程原理、金屬切削機床概論、機床與刀具、機電傳動與控制、機械控制工程、測試技術、過程裝備設計、過程設備製造工藝學、過程設備管理、過程設備成套技術、金屬工藝學、互換性與技術測量、精密測量等15門課程的理論教學。承擔機械製造、機電和過程裝備專業的金工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參加相關專業畢業設計指導工作。多次被評為校級和院級教學質量優秀。公開發表教研論文多篇。
科研工作主要是參與長沖程抽油機設計、岩心圖像採集儀設計、石油管柱受力分析、機械製造系列課程建設、省級實驗實習教學中心建設等。獲得校級科研獎勵多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十餘篇。
社會活動方面主要承擔過程裝備系黨支部書記、系主任,長期擔任班主任工作,擔任長江大學機械學院工會委員,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優秀工會幹部和工會積極分子。 李永全,副教授, 1965年生,1986年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教學和科研工作。
現任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信息系系主任。主講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數字信號處理》、《通信原理》、《圖象處理技術》、《差錯控制編碼》等課程。主持和參與省部級和校級教改項目有 6 項,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長江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獲長江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公開發表教學研究論文6篇。曾參與6項縱向與橫向的科研項目,在各類刊物公開發表科研論文20多篇。主編和參編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共4部,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地震勘探原理》多媒體教程光碟一張。主要研究方向:多媒體技術,信號與信息處理等。 李克華,男,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共黨員,1964年3月生,湖北洪湖人。
1984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於中國石油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97年於中國石油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12月晉升副教授職稱;2002年1月破格晉升教授職稱。現任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主任。
主持了省級、校級科(教)研項目10餘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教學成果獎4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被三大檢索系統收錄6篇,主編教材1部。主講了《精細有機合成》、《文獻檢索與利用》、《有機化學》、《高等有機化學》等8門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精細化學品合成與應用、油田化學。 肖陸錦,女,碩士,副教授,現任外語系主任,1981年畢業於江漢石油學院英語師資班。1983年至1985年在華中理工大學進修學習,1989年12月至1990年8月赴美國留學。2003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肖陸錦老師高校講壇辛苦耕耘30多年,主講過《研究生英語精讀》、《研究生英語聽力》、《大學英語讀寫》、《專業英語聽說》、《基礎英語》等課程。教學效果歷年優秀,六次榮獲院級教學優質獎。在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評估中,連續四次名列全系第一名,其中,一次全院第四名,一次全院第一名。所帶班級在Cet-4統考中一次名列全院第一名、三次名列第二名。
在原江漢石油學院主辦的中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中,肖陸錦老師獲第四屆講課比賽二等獎(1998年)、第五屆特等獎(2000年)、第六屆一等獎(2002年)。
在完成繁重的教學工作的同時,肖陸錦老師還積極主動的鑽研,在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上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共15篇。
2004年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成立後,擔任學院英語教育負責人,05年起任外語系主任。工作期間除了擔任繁重的教學任務以外還帶領年輕教師努力鑽研教學,已經培養出一批優秀年輕骨幹教師,同時還積極開展教學研究,共獲院級和省級教研立項6個。

⑸ 南開大學的國家精品課程

「十五」期間,國家級精品課程共評選兩屆,南開大學有10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
南開大學的國家級精品課為:2004年度的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負責人孟道驥教授)、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負責人朱光磊教授)、政治經濟學(負責人王述英教授)、國際經濟學(負責人佟家棟教授)、世界上古中古史(負責人哈全安教授)、化學概論(負責人車雲霞教授)。2005年度的《國際金融學》(負責人馬君潞教授)、《古代漢語》(負責人洪波教授)、《項目管理學》(負責人戚安邦教授)和《市場營銷管理》(負責人吳曉雲教授)。
南開大學 6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世界上古中古史、化學概論 (古代漢語)

http://www.core.org.cn/cn/jpkc/index_lei.html#4
1
北京大學
23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電磁學、分析化學、大氣探測學、細胞生物學、中國古代史(上)、現代漢語、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哲學導論、法理學、世界近代史、政治學原理、彈性力學、高等代數、數學物理方法、普通和無機化學、動物生物學、實驗心理學、病理學、近代國際關系史、藝術概論

2
清華大學
22
材料力學(工程力學)、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語言與程序設計、結構力學、大學物理、微積分、現代生物學導論、計算機文化基礎、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計量經濟學、新聞采訪與寫作、大學英語綜合課程、彈性力學、理論力學、建築環境學、計算機組成原理、機械製造實習、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大學體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機械原理

3
上海交通大學
13
理論力學、現代機械工程圖學、自動控制原理、工程熱力學、材料科學基礎、生命科學導論、大學英語、交響音樂鑒賞、數學實驗、大學物理、生物醫學圖像處理、檢測技術基礎、大學體育

4
南京大學
12
人力資源管理、政治經濟學、大學物理學、物理化學、英國文學、微觀經濟學、社會心理學、大學數學、大學化學實驗、現代天氣學原理、地球科學概論、普通生物學

4
浙江大學
12
工程圖學、數學建模、植物生理學、行政法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物理學與人類文明、概率論、環境化學、C程序設計基礎及實驗、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大學英語

6
西安交通大學
11
電力電子技術、傳熱學、系統工程、高等數學、診斷學、電工學、計算機網路、電路、工程電磁場、工程熱力學、生理學

7
東南大學
10
數字信號處理、信號與系統、大學英語、大學語文、大學物理(工科)、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微機系統與介面、電工電子實踐課程、交通規劃、機械設計

7
吉林大學
10
法理學、數據結構、無機化學、哲學通論、汽車運用工程、田野考古學、高等代數、高等數學、物理化學、離散數學

7
西北工業大學
10
機械設計、機械原理、魚雷技術基礎、理論力學、材料的力學性能、材料科學基礎、電路基礎、工程制圖、計算機網路應用基礎、現代通信系統原理

7
中南大學
10
人工智慧、管理信息系統、病理學、生理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計算機網路、診斷學、兒科學、葯理學

7
中山大學
10
思想道德修養、領導科學、數學分析、植物學、有機化學、國際金融、生理學、中國古代文學、細胞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

12
復旦大學
9
管理信息系統、大學英語、現代西方哲學、宏觀經濟學、中國古代文學史、量子力學、譜學導論、遺傳學、醫學遺傳學

13
華中科技大學
8
電子技術基礎、機械設計、醫學免疫學、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病理生理學、人體寄生蟲學、耳鼻咽喉科學、工程測試技術基礎

13
中國人民大學
8
民法學、企業戰略管理、貨幣銀行學、中國憲法學、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新聞編輯、會計學、市場營銷學

15
華中農業大學
7
家畜解剖及組織胚胎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動物生理學、園藝植物栽培學、植物生理學、微生物學

15
武漢大學
7
微生物學、牙體牙髓病學、數學物理方法、目錄學概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動物生物學、數字圖像處理

17
北京交通大學
6
數字邏輯與系統、信號與系統、運輸組織學、電子商務、物流學、大學計算機基礎

17
湖南大學
6
工業設計史、國際金融學、高等數學、分析化學及實驗、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

17
南開大學
6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政治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世界上古中古史、化學概論

17
四川大學
6
病理學、口腔修復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基礎、細胞生物學、診斷學、水力學

17
廈門大學
6
國際經濟法學、審計學、財政學、結構化學、分析化學、政策科學

1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
並行計算、數學實驗、大學物理實驗、微積分、線性代數、生理學

23
東北財經大學
5
基礎會計、國民經濟統計學、財務分析、中級財務會計、基礎會計

23
哈爾濱工業大學
5
電子技術基礎(基礎、集成電子技術)、材料力學、大學化學、理論力學、機械原理

23
天津大學
5
化工原理及實驗、材料力學、反應工程、工程光學、測控電路

23
同濟大學
5
Visual Basic程序設計、土木工程施工、高等數學、《圖形創意》、大學物理

23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5
微波技術基礎、模擬電子線路基礎、數字電路及系統設計、信號與系統、高等數學

23
西北大學
5
構造地質學、計算機基礎(文科)、中國傳統文化、中級無機化學、鄂爾多斯盆地-秦嶺造山帶野外地質教學

2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4
電子電路(1)、大學體育、航空航天概論、理論力學

29
北京化工大學
4
化工原理、物理化學(工科)、過程設備設計、高分子物理

29
北京師范大學
4
分子生物學實驗、文學概論、數學分析、普通動物學

29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4
計算機文化基礎、數字電子技術、沖壓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機床與操作

29
重慶大學
4
工程制圖、工程項目管理、房屋建築學、機械原理

29
哈爾濱醫科大學
4
醫學遺傳學、神經病學、衛生法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

29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4
管理英語、電氣控制與PLC、C語言程序設計、電工及電氣測量技術

2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4
園藝設施學、灌溉排水工程學、普通昆蟲學、計算機應用基礎

37
大連理工大學
3
有機化學及實驗、無機化學及實驗、分析化學及實驗

37
電子科技大學
3
數字信號處理、線性代數與空間解析幾何、電子測量原理

37
華南師范大學
3
學習論—步入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原理與方法、運動生理學

37
華中師范大學
3
文藝學系列課程、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史

37
蘭州大學
3
自然地理學、結構化學、量子力學

37
南京農業大學
3
土地經濟學、植物學、植物營養學

37
南京師范大學
3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地理信息系統、現代自然地理學

37
西南交通大學
3
機械設計、土木工程制圖、理論力學

37
邢台職業技術學院
3
服裝結構制圖與樣板、汽車電器設備、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技術

37
中國海洋大學
3
海洋化學、食品化學、海洋學

37
中國礦業大學
3
礦物加工學、通信電子電路、采礦學

37
中國農業大學
3
獸醫寄生蟲學、動物系統解剖學、普通遺傳學

37
中國醫科大學
3
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人體解剖學

50
北京理工大學
2
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導論、工程制圖

50
北京聯合大學
2
Web技術應用基礎、應用數學與計算

50
北京中醫葯大學
2
中醫診斷學、中葯學

50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2
機械制圖、高等數學

50
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2
玩具制圖與Auto CAD、電腦平面設計

50
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2
警察查緝戰術、刑事偵查學

50
廣東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2
創業教育、應用寫作

50
合肥工業大學
2
企業會計學、管理信息學

50
黑龍江中醫葯大學
2
方劑學、中葯化學

50
華東理工大學
2
物理化學、化工原理

50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2
水力學、水利工程制圖

50
內蒙古大學
2
數學分析、統計熱力學

5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
自動控制原理、電子線路

50
南京中醫葯大學
2
溫病學、中醫兒科學

50
山東大學
2
現代漢語、物理學

50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2
數據結構、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修

50
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2
電子商務概論、物流基礎

50
沈陽工程學院
2
電機學、熱工過程式控制制儀表

50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2
製冷流體機械、傢具設計

50
天津師范大學
2
史學概論、多媒體畫面藝術基礎

50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
2
數控機床維修、可編程式控制制技術

50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2
數控編程、汽車電器與電子控制技術

50
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
2
制茶工藝、魚類學

50
中國葯科大學
2
生葯學、葯物化學

50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2
市場營銷學、財政學

75
北京電影學院
1
電影攝影創作

75
北京工商大學
1
中級財務會計

75
北京科技大學
1
機械原理

75
北京林業大學
1
觀賞植物學

75
北京外國語大學
1
專業英語精讀

75
北京郵電大學
1
計算機組成原理

75
渤海大學
1
管理學基礎

75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1
民政工作原理

75
成都理工大學
1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75
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
1
基礎英語

75
大連海事大學
1
輪機自動化

75
大連外國語學院
1
高級俄語綜合課

75
東北大學
1
行政管理學

75
東北林業大學
1
野生動物管理學

75
東北師范大學
1
鄧小平理論概論

75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1
國際貿易實務

75
福建農林大學
1
普通植物病理學

75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1
交際英語

75
貴州警官職業學院
1
公文寫作

75
哈爾濱商業大學
1
烹調技術

75
海南大學
1
民事訴訟法學

75
河北大學
1
中國古代文學

75
河海大學
1
水力學

75
黑龍江大學
1
俄語實踐課

75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1
廣告創意

75
湖南師范大學
1
中國現代文學史

75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1
電工基礎

75
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
1
數控加工技術

75
中北大學
1
線性代數

75
華北航天工業學院
1
機械加工基礎

75
華東師范大學
1
數學分析

75
華東政法學院
1
外國法制史

75
華南理工大學
1
大學英語

75
華南農業大學
1
禽病學

75
吉林農業大學
1
動物微生物學

75
吉林省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1
國際貿易實務

75
江南大學
1
食品工藝學

75
金陵科技學院
1
動畫運動規律

75
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1
機械設計基礎

75
遼寧大學
1
政治經濟學

75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1
植物生長與環境

75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
1
高聚物生產技術

75
南昌大學
1
現代漢語

75
南京工程學院
1
電子技術基礎

75
南京理工大學
1
控制工程基礎

75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1
居室空間設計

75
青島遠洋船員學院
1
船舶輔機

75
青海民族學院
1
藏族古典文學

75
山東科技大學
1
機械設計基礎

75
山東農業大學
1
植物與植物生理

75
山東師范大學
1
世界近代史

75
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
1
會計學基礎

75
上海財經大學
1
貨幣銀行學

75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
1
組織胚胎學

75
上海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1
金融概論

75
上海外國語大學
1
高級英語

75
上海中醫葯大學
1
針灸學

75
沈陽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1
糧油品質檢驗

75
沈陽葯科大學
1
葯劑學

75
石家莊鐵道學院
1
隧道工程

75
首都師范大學
1
鋼琴

75
首都體育學院
1
籃球

75
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
1
審訊學

75
四川農業大學
1
動物營養學

75
天津職業大學
1
眼鏡材料與工藝學

75
溫州大學
1
計算機網路技術

75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1
船舶內燃機使用及維修

75
西南財經大學
1
財務管理

75
西南師范大學
1
普通心理學

75
西南石油學院
1
鑽井與完井工程

75
西南政法大學
1
刑事訴訟法

75
新疆大學
1
新疆地方史

75
徐州師范大學
1
畫法幾何及機械制圖

75
延邊大學
1
朝鮮—韓國當代文學

75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
1
護理基本技術

75
雲南大學
1
公共事業管理概論

75
浙江師范大學
1
現代教育技術

75
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
1
企業管理

75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1
生物化學

75
中國傳媒大學
1
廣告學概論

75
中央財經大學
1
貨幣銀行學

75
中央音樂學院
1
中國傳統器樂

⑹ 石家莊經濟學院相關院系

學校隸屬關系:河北省電話:0311-7208009

學校所在地:石家莊市槐南路302號傳真:0311-5882562

郵政編碼:050031網址:http://www.sjzue.e.cn

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始建於1953年,原隸屬國土資源部,2000年經國家高教體制改革,現為中央與河北省共建,以河北省管理為主。建校五十多年來,學校已成為一所面向全國招生、就業,具有經、管、理、工、文、法六大學科的普通高等學校。其中地學類無論是師資隊伍、實驗設備、專業設置都比過去有了更大的發展。各專業為國家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等不同層次科技人才35000餘名。目前在校學生21000餘人,其中地學類學生有1940人。學校含地質類專業的有資源學院、工程學院、勘查學院和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

資源學院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資源勘查工程(本科)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點,授予工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地質調查的室內外工作方法,具有對礦床地質,礦床分布規律等綜合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資源勘查、開發與管理等領域從事固體、液體、氣體礦產資源勘查和評價及管理等工作,並了解全球礦床資源動態信息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地理信息系統(本科)

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地理信息工程培養目標為具備有扎實的外語基礎和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和地圖制圖技術的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資源環境、區域規劃、城市建設土地利用、自然災害預防與預報等部門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3.礦產普查與勘探(碩士點學科)

我院自1986年開始與中國地質大學等院校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已有近20年的歷史。主要學科有岩石學、礦床學、地層古生物學等。2004年我院開始自主招收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幔熱柱成礦、油氣盆地分析與勘查、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勘探。

二、教師隊伍建設

資源學院現有教職工2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6人,博士學歷4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人,國土資源部跨世紀人才1人,全國高等院校骨幹教師1人,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4人。學院特聘有李廷棟院士、翟裕生院士、陳毓川院士、裴榮富院士、戴金星院士,以及張洪濤教授、毛景文教授、侯增謙教授、李院生教授、郝梓國教授等不定期來院講學,任教。

三、人才培養

學院根據社會需求十分重視交叉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繼承學校傳統特色培養即懂法又有經濟頭腦的地質學科多用型人才。

50年來,資源學院(原地質系)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3000多人。許多畢業生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地質學家和政府部門管理者。近年來學院每年招生數為120~150人,在校生480人,畢業生就業率近幾年達98%以上。我院畢業生素有能吃苦耐勞,基礎功底扎實之稱,受到用人單位歡迎。畢業生十分搶手,就業形勢十分喜人。畢業生主要流向南方地勘單位、鐵路、建築、政府部門和教學單位。許多本科生畢業後繼續報考研究生,也取得顯著的成績,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以及有色、煤炭、冶金等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都有我院大量的畢業生。

數年來畢業生研究生考取率為18%~22%,報考生的研究生考取率約50%左右。

1)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業務要求是在學習數理化外語計算機的基礎上,掌握基礎地質、應用地質和現代資源勘查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進行區域地質調查、礦產資源普查勘探的室內外工作方法:熟悉國家有關礦產資源和環境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對區域地質、礦產地質、成礦地質條件、礦產分布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對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等現代化勘探方法的結果進行地質解釋和運用的能力,具有對資源環境做出評價和規劃的能力及對礦產資源經濟分析、綜合評價和管理的能力。

2)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業務要求是全面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整體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應用等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科研和管理能力,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適應未來地理信息科學和遙感信息科學科研,教學和管理人才的多方面知識需求,將信息技術與地學結合培養交叉學科管理復合型人才。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學科建設是學院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目前我院構造地質學為省級精品學科,岩石學、普通地質學為校級精品課程。學院專家教授一致認為要以地質學為基礎,選擇新的學科生長點,發展新的優勢專業,以資源環境學科為主線,發展生態類綜合地質學科群,使似發展的學科應具有前瞻性、實用性。

五、實驗建設

我院歷來重視實驗建設,現有7個教學實驗室,有先進的偏、反光顯微鏡,一個綜合性檢測實驗室,有大型X粉晶衍射儀、質譜儀、同位素測定、碳14測定、包體測溫等。實驗室配有實驗老師7人,其中有高級實驗師3人,工程師4人,3個科研專題實驗室和國土地質調查研究所、環境評價研究所。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自1996年以來,完成國家級、省部級和地方各類科研項目46項,有13項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發表論文202篇,其中核心刊物64篇,年科研經費平均28萬元。科研工作主要是:國土資源大調查,油、氣田封閉構造,地熱等級演化及其成礦作用等工作,區域主要為華北、東北及西部地區,為預測深部油、氣田,多金屬成礦取得了新的突破。區域地質調查也獲得部級獎勵。如牛樹銀教授的地幔熱柱理論在華北地區深部找礦中取得了很好的指導效果。杜汝霖、田力富教授在燕山西段原「震旦亞界」找到9億年前的龍鳳山藻、14億年前的桑樹鞍藻、18億年前的藍藻原核單細胞微古生物化石,這些宏觀化石的發現震動了國際古生物界。龐其清教授在非海相介形類組合的生物地層序列等古生物學研究方面,高永豐教授在板塊碰撞地帶成礦與岩石學研究都有突出成就。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院在加強學際交流的同時,注意對外合作與學習,先後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丹麥、俄羅斯、蒙古、挪威、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合作研究進行交流,與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國立科技大學、蒙古科技大學共同對中、蒙、俄相接地區的地層、岩石、成礦等地質學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並舉辦國際學術交流,已經進行了四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原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系)已有5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教學、科研工作中獲得了許多成就,特別是在河北北部張宣地區找水,為我國西部開發中災害地質的預測與防治,以及三峽工程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本科)

本專業為水利類,授予工程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扎實的自然科學知識及應用能力,具有堅實的水資源方面專業理論知識,能夠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在水利、國土、城建、交通等部門從事水資源,以及與水環境保護方面的勘測、評價、規劃、設計、預測、預報、開發利用、管理等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環境工程專業(本科)

環境工程專業為國家管理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本專業培養具備城市和土壤、大氣、噪音、污染的防治,固體廢物處理利用和排水工程,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政府機構、市政規劃、經濟管理、環保、水利、城建、國土資源等部門及工礦企業、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單位,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3.土木工程專業(本科)

土木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培養具備土木工程規劃、設計、施工及項目開發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在市政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工程、橋梁、水利港口、礦業等相關行業從事勘察設計、施工以及科技開發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二、教師隊伍建設

工程學院具有一支學術水平高,教學嚴謹,教學經驗豐富,科研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歷教師占總專任教師的55%。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省管專家1人,獲得政府特殊津貼1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學院聘請兼職教授13人,其中有我校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盧耀如,工程院院士張宗祜、陳夢熊、賈福海院士等,他們每年來院講學。

三、人才培養

工程學院50年來為國家培養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5000餘名。目前在校學生780餘名,每年招生200名左右。畢業生就業供不應求,用人單位與畢業生比為3∶1。畢業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15%~20%,錄取率占報考人數的50%左右。我院畢業生歷來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許多畢業生已是生產單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管理的骨幹。根據市場需求,學院對所有的專業要求如下: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要求學生掌握水文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資源勘察評價與開發保護、地下防排水工程技術等基本理論知識,接受野外測繪、調查、測試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相關專業的基本技能及應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解決水資源工程問題的基本能力,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2)環境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數學、化學、工程力學、工程制圖、微生物學、流體力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等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接受外語、計算機技術及繪圖、污染物監測和分析、工程設計和管理規劃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水污染防治與水處理工程、大氣與雜訊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工程、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設計方法,具有污染監測與分析、環境質量評價、環境規劃和給排水工程領域的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和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3)土木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有熟練的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能力,掌握工程規劃與設計、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有工程制圖、計算機應用、常規測試技術和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進行工程設計、施工、管理以及獲取科學信息的初步能力。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工程學院現設有土木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和環境工程等專業,並與掛靠在我校的國土資源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開放研究實驗室」共同進行學科與實驗室建設,主要有岩土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工程、水利工程、水文與工程地質勘查、地下水資源開發與污染防治、污水處理、給水排水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地質調查研究、地質災害防治、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保護等學科,並大力開展與科研單位、生產單位合作,以社會普遍需求和重點疑難問題作為我院學科發展的重點,以科研促進學科的發展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拓寬專業覆蓋面,加大對科研、教學成果的獎勵是我們手段之一。我院將繼續發揮優勢學科,在乾旱地區深部找水,地下水資源開發與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地質災害的預測與防治等學科方面加大投入,辦出自己的特色,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

五、實驗室建設

學院除與國土資源部「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開發研究實驗室」共同進行學科與實驗室建設之外,還設有水分析與環境監測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環境微生物實驗室、土質學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和材料力學實驗室。能夠較全面地完成水質檢測、水化學分析、環境科學與工程方面的教學及科研所需要的各種實驗工作。目前實驗室專職人員8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4人,助教1人。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1996年以來,我院累計承擔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省部級以及地方各項科研項目48項。其中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2項。許多項目是實地解決問題,為國家的建築路基、水壩地質、電廠供水水源、城市供水規劃、崩塌災害地質的形成機制與防治等,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受到好評。如董兆祥教授地質災害預測與治理,劉振英教授在乾旱盆地地下水的研究方面,許廣明教授的華北地區地下水調蓄研究方面都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實際的指導意義。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院重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與相互合作,先後與俄羅斯、加拿大、荷蘭、瑞士、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港、澳、台的水文地質學專家有相互合作和交往,並聘請了數名外國專家為我院客座教授,學院也多次派教師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赴港、澳、台考察。

勘查技術學院

勘查技術學院是由原河北地質學院物探系、地質系、水工系、岩礦分析系、探礦工程系的部分專業及教師2003年重新組建的。它是集各種分析手段、物理勘查技術、遙感、測繪、鑽探等方法為一體,是地質學科,如找礦、構造、地層、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分析等專業,也可是其他分支學科和其他學科與領域,如考古等工作的一個技術平台。我院的各種勘查技術專業的發展已有50年的歷史,目前各種勘查技術手段歸屬為一體,相互補充,相互支撐,對學科的發展有更大的優勢和空間。

一、專業設置與培養目標

1.勘查技術與工程(本科)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培養具備工程地質學、岩土鑽掘、應用地球物理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從事各種建設勘察、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國土資源勘查、工程技術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2.測繪工程專業(本科)

該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培養具有工程測繪、數字圖像處理、地下管線探測、「3S」技術、地籍測量、計算機制圖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在工程勘查、城市規劃與管理、國土資源調查、空間科學研究、環境保護、災害預防等各部門從事勘查設計、測繪、施工、科研開發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二、教師隊伍建設

勘查技術學院現有教師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占教師人數的51%,有碩士、博士學歷7人,佔50%,省政協委員2人。學院還聘有陳毓川院士,裴榮富院士,吳功健、朱玉英、霍全明、陳召佑、楊成材、王俊作專家等為兼職教授,每年不定期來校講學,作專題學術報告。

三、人才培養

50多年來,勘查技術學院的前身物探系、探工系、水工系、測繪系、地質系所培養出的各類技術人才約2190人。有的畢業生已成為專家、教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省部級高級管理人才,更多的成為有關單位技術骨幹。我院現有勘查技術與工程和測繪工程兩個專業,並設有勘查工程、勘查技術、城市數字化與地籍測量、工程測量四個研究方向。在校學生450 人,近幾年畢業生研究生考取率為12%~15%,報考人數錄取率為45%~50%。我院的專業目前是全國地學中最熱門的本科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具有廣泛的社會需求和較好的發展前景。

1)勘探技術與工程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工程地質學、岩土鑽掘、應用地球物理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現場組織施工和開拓市場的能力,能夠運用現代物化探儀器、岩土鑽掘、原位測試、室內試驗等技術手段,在各種高層建築、公路、鐵路、地鐵、隧道、橋梁、機場、電廠、水庫、水壩、碼頭、工業廠房等工程的岩土勘察和基礎工程施工中,獨立從事勘察、設計、施工管理、評價和監理等工作,以及完成各種礦產資源的勘探和開發,城市各種地下管線的非開挖施工,各種地質災害的治理等工作的能力,有熟練的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能。

2)測繪工程專業培養學生掌握「3S」技術、城市地籍測量、地下管線探測技術、大地測量、攝影測量和遙感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城市規劃與工程項目建設的基本知識及相應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掌握數字圖像處理,地圖設計與編制的理論和技術,具有從事測量控制網的建立,大比例尺數字測圖,房產地籍的測繪以及土地管理監測系統的建立,各種工程的勘測及施工測量,大型建築物的變型監測,國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及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具備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應用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的能力。

3)培養碩士學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

資源環境綜合信息勘查。

深部成礦機理與勘查。

四、學科建設及特色

勘查技術學院以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為辦學方向,以現代地球物理探測技術方法核心技術為特色,形成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測繪、鑽掘等多種綜合勘查技術平台,以岩土工程為重點,兼顧資源環境、城市地質、地質災害等工程勘查,在2~3年內辦成有3~5年專業和1~2個研究所支撐的規模,廣泛適應工程勘查和測繪工程領域社會發展需求,符合國家教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又具有我校一定特色的勘查技術學院,不斷拓寬專業領域,培養具有科研、生產、科技開發與管理能力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

五、實驗建設

學院設有教學、科研儀器較為齊全的探測技術和測繪工程2個實驗室,配備有汽車鑽機、電阻儀、先進的地震儀、地震雷達等儀器,能進行水資源勘查和工程勘查等教學、科研工作。學院還建有秦皇島、黃壁庄2個設施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九五」以來我院教學、科研人員主持或合作完成國家省部級和地方各級項目18項,完成科研報告及專著22部,其中有8項獲部級三等以上獎。李宏陽教授運用地幔熱柱理論在多金屬成礦與找礦方面,邵愛軍教授在土壤水、地下水和溶質運移理論和應用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

七、國際交流與合作

學院與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南非、俄羅斯等國家的大學開展相互訪問和學術交流,擬互派專家、本科生、研究生交流訪問學習,共同完成合作項目。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是為了順應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由原寶石專業、實驗中心、珠寶鑒定中心的老師組合,於2003年1月成立的。

一、專業建設與培養目標

寶石及材料工藝學(本科)

該專業培養具備珠寶玉石和貴金屬首飾鑒定、設計、加工和商貿等方向的基本理論知識,能夠進行新型材料工藝的初步研究、開發,具有市場營銷和經濟管理的理論知識和能力,能夠從事貴金屬首飾鑒定、珠寶玉石和材料工藝的質量檢驗、技術開發、經營管理的復合型實用人才。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設有:貴金屬珠寶首飾學、無機非金屬材料、材料化學分析、礦物岩石材料四個專業方向。

二、師資隊伍建設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現有教職工2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博士2人,國家注冊珠寶玉石質檢師4名。10多名教師榮獲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優秀教師、優秀黨員榮譽稱號和科技成果獎。現有的教師隊伍,在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等領域的教學、科研、技術開發和珠寶玉石及貴金屬首飾檢測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

為了教學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學院每年都引進高素質的相關專業人才,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同時,還積極選拔教師外出進修,開展學術研討活動。除了培訓和引進措施之外,還積極鼓勵和組織教師開展本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以及教改項目研究,開展學術討論和教研活動。

三、人才培養

學院從2003年起在原專科基礎上面向全國招收寶石材料工藝學本科學生。一年來,我們確立了「志存高遠,鍥而不舍,兼容並蓄,開拓創新」的院訓,力求把這種精神狀態注入到本單位的領導、教師和學生身上。同時,明確了辦學指導思想:「立足我校現有辦學優勢,面向未來人才市場,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注重綜合素質教育,培養求實、創新人才」。本專業要求學生掌握寶石及材料工藝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在貴金屬珠寶首飾鑒定、加工、設立、商貿和寶石人工合成與改善、新型材料開發利用等方面受到系統的訓練,具有進行貴金屬珠寶玉石鑒定、檢測、首飾與材料工藝設計、加工和經營管理的基本能力。

四、學科建設與特色

本校開辦的地質礦產勘查專業(現為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已有50多年的歷史和辦學資源的積累。包括貴金屬、珠寶玉石和非金屬材料資源在內的地質礦產的基礎研究、找礦勘探、開發利用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大量專著、教材和學術論文。年科研項目逾百項,獲獎級別有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培養了大量有所作為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中地質學基礎的高質量教學提供了良好的起點。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歸屬材料科學類,實際上是材料科學、地質學和藝術設計三大學科的交叉學科。在我們的教學計劃中,在基礎課學科、專業必修課兩個模塊內安排了「美術設計基礎」、「地質學基礎」、「寶石及材料工藝」和「市場營銷」四大板塊的課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色定位為:「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礦物岩石材料利用+材料測試分析」。由於畢業生在地質學方面也有扎實的基礎,他們對市場營銷有更具體深入的理解,還有很好的藝術素質和公共基礎知識,因此畢業生將有廣闊的就業空間和施展才華的機會。

我們正在進行系統的建設,發揮教師的專業特長在礦物岩石材料的鑒定檢測、材料化學分析、無機材料的結構及性能測試、復合材料的工藝方面、礦物岩石材料的深加工開發研究,對陶瓷、玻璃和水泥等主要建築材料的新工藝研究,以及對新型材料領域的探索研究。同時引進人才,建設好相應的實驗室。我們在材料科學領域將開展更富有成效的科學技術研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

五、實驗室建設

本校現已擁有結晶學及礦物學、晶體光學與光性礦物學、岩石學、寶石及非金屬材料礦床學、非金屬材料工藝和化學分析等實驗室。掛靠在我院的石家莊市珠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有省內一流、國內先進的貴金屬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實驗設備,對教學工作可提供有力的支撐。前不久又建成了貴金屬檢測、寶石加工等專業實驗室。2003年獲得了中央與地方共建高等學校專項資金項目,建設了國內一流的珠寶玉石和鑽石分級實驗室,目前已投入使用。近期正在籌建首飾工藝、寶石人工合成與改善、珠寶首飾營銷等實驗室。隨著「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的推進,材料工程實驗中心的建設即將啟動。

實驗室建設,在工科專業的教學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院非常重視實驗室建設工作,目標是把我們的一系列實驗室建成教學工作的基地、科學研究的基地、技術開發的基地,以及對外合作的平台。

六、「九五」以來科學研究情況

「九五」以來,學院的教師先後承擔3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及橫向合作科研課題。其中包括:

河北省珠寶首飾業發展戰略研究,鑽石內部特徵研究,紅藍寶石改善研究,石家莊市珠寶玉石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質量體系建設,河北陽原某地膨潤土性質的研究,河北省礦物葯資源的研究,應用膨潤土改造碳銨化肥的研究,冀南地區膨潤礦應用研究,邯邢地區膨潤土礦改型新工藝,微生物鉀礦復合肥的研究,小寺溝花崗斑岩體中鉀長石結構狀態及地質意義的研究,西藏薩嘎、桑桑、吉隆縣幅1∶250000區域地質調查,內蒙古興和店村、渾源窯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河北平山溫塘、辛庄、下口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井陘、平山縣幅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張家口金礦成礦預測研究,赤城金礦地球化學研究,區域化探在農業地質方面的研究,鉑-鈀找礦方法研究,發射光譜新技術(ICP光源)的研究,礦業權資產管理研究(第二主研人)等。上述是部分獲得地方、省部以上獎勵的項目。我院王禮勝教授在單晶材料的合成及改性方面,欒文樓教授在無機非金屬的研究和應用即礦物無污染長效化肥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新的成就。

七、國際合作與交流

寶石與材料工藝學院與美國、英國、比利時、俄羅斯、泰國、緬甸、越南等國家的大學、研究機構,學術團體、行業協會以及產業界建立了初步的聯系,在一些國際性的會議上開展了學術研討和信息交流,探討了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的內容與途徑。目前,這些工作正在深入,更為廣闊的、富有成效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空間,有待於我們去開拓。

(撰稿:楊劍平 審核:張瑞恆)

⑺ 天津師范

校園風光(圖1)天津師范大學是天津市屬重點院校,始建於1958年,原名天津師范學
院,1982年更名為天津師范大學。1999年4月,原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天津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新天津師范大學。現任黨委書記王璟副教授、校長高玉葆教授。
學校已建成5門國家級精品課程,獲批4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全國多媒體技術開發與培訓基地、全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國家教育部中小學骨幹教師培訓基地 、天津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研究中心等5個重點基地和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專職人員培養基地。與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聯合建設了天津市水環境與水資源重點實驗室,建有天津市現代教育技術實驗中心,6個天津市高等學校優秀教學實驗室,新聞與傳播實驗中心2008年獲批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學校定期出版《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等9種期刊。
學校始終堅持開放辦學,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2所大學建立了友好協作與交流關系 。並分別在肯亞和泰國建立了內羅畢大學孔子學院和曼松德·昭帕亞皇家師范大學孔子學院。學校是國家94所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外國留學生資格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天津市對外漢語教師培訓中心」;是被國家漢辦指定為「國家漢語水平考試(HSK)」考點單位和國內承擔「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願者計劃」培訓任務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2005年9月,佔地3790畝、總規劃面積68萬平方米的天津師范大學新校區正式啟用,辦學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為學校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⑻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精品課程

省級精品課程《地球科學概論》簡介
《地球科學概論》是地球科學教學體系中的先導性課程,起著構築專業知識結構基本框架的作用。課程以新世紀地球科學面臨的任務和應發揮的作用為主線,採用宏觀人——地系統論和行星地球觀,對地球各層圈進行系統論述,介紹了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別強調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關系以及對地球表層和人類的影響。基本內容包括:現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論點及事實根據;太陽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說及證據;地球物質組成和地質記年方法;地球層圈結構和地球物理性質;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徵以及風化、風、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動力地質作用;組成岩石圈的礦物、岩石特徵和岩漿、變質、構造、地震等內動力地質作用;地球動力系統;地球科學在資源利用、災害防治、環境保護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統科學的基本知識。
省級精品課程《岩石學》簡介
岩石學課程是地學類專業的一門主要專業基礎課,它由`火成岩石學、沉積岩石學和變質岩石學三部分組成。該課程的講授採取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主要講授有關岩石學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著重介紹研究岩石的思路和經驗,同時將岩相學和岩理學結合起來,在闡明有關岩石學的基本概念、岩石的地質產狀、物質組成、結構構造、分類命名和各主要岩石類型的基本特徵基礎上,同時介紹如何運用物理化學和地球化學等基本原理來分析岩石的形成方式、過程和機理。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注重於鍛煉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通過大量的實習課,使學生掌握三大類岩石的基本特徵和鑒定特徵。
省級精品課程《礦床學》簡介
礦床學課程是地質學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主幹專業課,它的教學分礦相學和礦床學兩階段。礦相學部分作為礦床學的基礎和重要實踐教學環節,主要講授礦相顯微鏡使用方法、礦物在反光顯微鏡下的物理和光學特徵、侵蝕鑒定、常見金屬礦物簡易鑒定、礦石組構及礦化期次等內容。礦床學部分主要講授礦床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成礦作用的基礎知識,分析各種成因類型礦床的地質特徵、控礦因素、成礦作用及時空分布規律等。在實踐教學環節上,注重於鍛煉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通過大量的實驗、實習課,使學生掌握礦床學研究內容和工作方法,培養科學思維方法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省級精品課程《構造地質學》簡介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一門基礎課程,是地質工作者必須掌握的重要課程之一。構造地質學以構造分析作為研究地殼或岩石圈構造的方法論,主要研究中、小型尺度的基本構造特徵、分類和觀測方法,介紹斷層、褶皺、節理、葉理和線理構造成因機制的基本理論及現代構造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過實驗課的學習,學生學會用極射赤平投影的方法測定面、線構造的產狀,學會閱讀、分析地質圖的方法和步驟,掌握繪制地質、構造圖件的技術和方法。構造地質學課程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分析地質和綜合解決地質問題的能力。
省級精品課程《礦產勘查學》簡介

⑼ 孫紅文的研究領域

水和土壤環境污染化學與生態修復
人才稱號及獲獎: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項目;
2005年 獲南開大學敬業獎教金一等獎;
2006年 主講本科生專業必修課《環境化學》獲校示範精品課;
2007年 獲全國模範教師及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博士生張學治獲南開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8年 主講本科生專業必修課《環境化學》獲國家精品課;
2008年 獲得南開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稱號,博士生汪磊獲南開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9年 博士生於泳獲高廷耀環保科技青年博士傑出人才獎金。主要教育和學術經歷] b]1989年南開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
1991年南開大學化學系分析專業碩士課程畢業;
1994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系環境化學專業博士畢業,獲得理學博士學位。
1994年7月起,任教於南開大學環境科學系(後擴建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歷任講師(1994)、副教授(1996)、教授(1999)和博士生導師(2001)。
1999年10月至2001年9月在日本大阪大學工學大學院環境工學系做博士後研究。
2008年1月-3月瑞士聯邦水科學技術研究所(Eawag)高級訪問學者。
科研項目:
承擔各類科技項目40餘項,主要有1.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新型污染物復合體系的環境地球化學行為」,2013-2016,主持人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型有機污染物在近海岸生物地球化學行為及其對映體選擇性研究」,2011-2013,主持人3. 天津市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利用共代謝機制修復汽油與三氯乙烯復合污染土壤」, 2010-2013,主持人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外國青年學者合作項目「短碳鏈全氟化合物(C4、C6)及其立體異構體在環境中來源與歸宿」,2012-2013,國內合作者5.國家水利部公益項目「濱海新區水庫咸化及富營養化防治技術研究」(201101060),2011-2013,骨幹6.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濱海新區及周邊地區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技術及示範」, 2012-2015,骨幹7.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全氟化合物的污染與歸宿-水處理設施到環境水體」(2009DFA92390),2009-2011,主持人8. 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原位電動生物技術修復多環芳烴污染土壤」,2008-2010,主持人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土壤典型有機污染物的界面過程及修復技術原理, 2008-2011,第一參加人10. 天津市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大沽排污河底泥安全處置與河道生態修復技術集成及應用」, 2008-2011,課題技術負責人11. 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新技術引進項目「土地滲濾系統處理農村生活污水」,2008-2010,技術負責人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復合污染條件下有機污染物在河口顆粒物上的不可逆作用過程及其生物有效性」,2007-2009,主持人13. 天津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天津市農田重金屬污染診斷及危害控制技術推廣」,2006-2009,主持人1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東北老工業基地污染形成機理及修復原理研究」,2004-2009,骨幹15. 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生態環境影響評估與對策」子課題「松花江黑龍江段污染底質與修復技術研究」,2005-2006,骨幹1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黃河蘭州段典型污染物遷移轉化和承納水平研究」,2003-2006,第一參加人17. 國家科技部863項目,「天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水環境改善綜合項目」,2003-2005,副組長1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土壤中被封鎖有機污染物形成機理和風險評價」,2003-2005,主持人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降解產物在水環境多介質行為研究」,2003-2005,主持人20. 日本Kurita水環境基金,「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分析方法及在中國北方處理廠進出水分布研究」2002-2003,主持人
主要學術成就:
發表期刊論文130篇,SCI摘引英文論文50餘篇。參加編寫教材或專著7部,申請專利8項,目前獲得授權2項。近3年主要英文論文如下:
1. Wenling Wu, Hongwen Sun, Lei Wang, Kungang Li, Lu Wang. Comparative study the micelle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an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 J of Hazard Mater, in press
2. Xuebo Qin, Hongwen Sun, Cuiping Wang, Yong Yu, Tieheng Sun. Impacts of crab bioturbation on the fate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ediment from the Beitang estuary of Tianjin, China. Environ Toxicol Chem, in press
3. Zunlong Zhou, Hongwen Sun, Wen Zhang. De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from aged and unaged charcoals with and without modification of humic acids. Environ Pollut, available on line
4. Lei Wang, Hongwen Sun, Lurong Yang, Chuan He, Wenling Wu, Shujuan Sun.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of perfluoroalkyl carboxylic acids and perfluorooctanesulfonate in bivalve shells: Extraction method optimization. J Chromato A, 2010, 1217: 436–442. 5. Hongwen Sun, Wenling Wu, Lei Wang. Phenanthrene partitioning in sediment–surfactant–fresh/saline water systems. Environ Pollut, 2009, 157: 2520–2528.
6. Cuiping Wang, Hongwen Sun, Jieming Li, Yimeng Li, Qingmin Zhang. Enzyme activities ring PAHs degradation by white rot Fungus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in soils. Chemosphere, 2009, 77: 733–738.
7. Lei Wang, Hongwen Sun, Yinghong Wu, Guolan Huang, Shugui Dai. Photodegradation of nonylphenol polyethoxylates in aqueous solution. Environ Chem, 2009, 6: 185-193.
8. Hongwen Sun, Wenling Wu, Lei Wang. Phenanthrene partitioning in sediment–surfactant fresh/saline water systems. Environ Pollut, 2009, 157: 2520-2528.
9. Yong Yu, Hongyan Zhai, Shaogang Hou, Hongwen Sun. Nonylphenol ethoxylates and their metabolites in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and rivers of Tianjin, China. Chemosphere, 2009, 77, 1-7.
10. Chunxiao Jiang, Hongwen Sun, Tieheng Sun, Qingmin Zhang, Yanfeng Zhang. Immobilization of cadmium in soils by UV-mutated Bacillus subtilis 38 bioaugmentation and NovoGro amendment. J Hazard Mater, 2009, 167: 1170-1177.
11. Hongwen Sun, Xue Zhang, Zhiyan Zhang, Yongsheng Chen, J C. Crittenden. Influ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on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arsenite. Environ Pollut, 2009, 157: 1165-1170.
12. Yong Yu, Jian Xu, Ping Wang, Hongwen Sun, Shugui Dai. Sediment-porewater parti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from Lanzhou Reach of Yellow River, China. J Hazard Mater, 2009, 165: 494-500.
13. Lei Wang, Hongwen Sun, Yinghong Wu, Ying Xin. Effect of sorbed nonylphenol on sorption of phenanthrene onto mineral surface. J Hazard Mater, 2009, 161, 1461-1465.
14. Aiyin Chen, Xiaodong Ma, Hongwen Sun, Decolorization of KN-R catalyzed by Fe-containing Y and ZSM-5 zeolites. J Hazard Mater, 2008, 156: 568-575.
15. Yong Yu; Jian Xu; Hongwen Sun; Shugui Dai. Sediment-porewater partition of nonylphenol polyethoxylates: field measurements from Lanzhou Reach of Yellow River, China. Arch Environ Contam Toxicol, 2008, 55, 173-179.
16. Hongwen Sun, Zunlong Zhou. Impacts of charcoal characteristics on 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Chemosphere, 2008, 71: -20.
17. Hongwen Sun, Cuiping Wang, Chong Huo. Semipermeable membrane device assisted desorption of pyrene from soil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ioavailability. Environ Toxicol Chem, 2008, 27: 103-111.
18. Hongwen Sun, Qishe Yan. Influence of combination state on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pyrene-contaminated soil by Fenton oxidation. J Environ Manage, 2008, 888: 556-563.
19. Ruihua Zhang, Hongwen Sun, Jin Yin. Arsenic and Chromate removal from water by iron chips- Effects of anions. 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 2008, 2(2): 203-208
20. Cuiping Wang, Hongwen Sun, Zhiguang Song, Tao Zhang. The distribution of phenylalkanes in the modern sediment associated with gas hydrate from the Gulf of Mexico. Acta Oceanological Sinica, 2008, 27(6):71-82
21. Xiaodong Ma, Hongwen Sun, Peng Yu. A novel way for preparing high surface area silica monolith with bimodal pore structure. J Mater Sci, 2008, 43: 887-891
22. Hou Shaogang, Hongwen Sun. Pollution of NPEOs in four municipal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in the north of China. Front Environ Sci Engin China, 2007, 1(2): 196-201.
23. Guolan Huang, Shaogang Hou, Lei Wang, Hongwen Sun. Distribution and fate of nonylphenol in an aquatic microcosm. Water Res, 2007, 41: 4630-4638.
24. Hongwen Sun, Qishe Yan. Influence of Fenton oxidation on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its 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pyrene. J Hazard Mater, 2007, 144: 164-170.
25. Xue Zhang, Hongwen Sun, Zhiyan Zhang, Qian Niu, Yongsheng Chen, J C. Crittenden. Enhanced bioaccumulation of cadmium in carp in the pres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hemosphere, 2007, 67: 160-166.
26. Junguo Li, Hongwen Sun, Yu Zhang. Desorption of pyrene from freshly-amended and aged soil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ioaccumulation in earthworms. Soil Sediment Contam, 2007, 16: 79-88.
27. Hongwen Sun, Xue Zhang, Yongsheng Chen, J C. Crittenden. Enhanced accumulation of arsenic in carp in the presence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Water Air Soil Pollut, 2007, 178: 245-254.
28. Lei Wang, Yinghong Wu, Hongwen Sun, Shugui Dai. Distribution and dissipation pathways of nonylphenol polyethoxylates in aquatic multi-media of the Yellow River: site investigation and lab-scale studies. Environ Int, 2006, 32: 907-914.
29. Shaogang Hou, Hongwen Sun, Yuna Gao. Sorption of small metabolites of nonylphenol polyethoxylates in single and complex systems on aquatic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Chemosphere, 2006, 63: 31-38.
30. Hongwen Sun, Lei Wang, Ruihua Zhang, Guannan Xu. Treatment of groundwater polluted by arsenic compounds by zero valent iron. J Hazard Mater, 2006, 129: 297–303.

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精品課程怎麼

《無機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環境化學、配位化學、萃取化學、稀土化學、地球化學等密切相關。它又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領域,討論涉及百餘種元素及成千千萬萬化合物。

熱點內容
生物質鍋爐廠 發布:2025-05-22 15:57:39 瀏覽:807
楊氏太極拳老六路教學 發布:2025-05-22 15:03:32 瀏覽:933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
教師業務總結 發布:2025-05-22 11:23:26 瀏覽:72
元旦晚會唱什麼歌好 發布:2025-05-22 11:07:28 瀏覽:600
車麗麗老師 發布:2025-05-22 10:43:07 瀏覽:988
茅台酒廠的歷史 發布:2025-05-22 10:11:40 瀏覽:99
師德培訓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2 07:07:53 瀏覽:718
數學書的照片 發布:2025-05-22 06:43:53 瀏覽: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