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歷史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1)中醫歷史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2. 你了解中醫的發展史嗎
現代醫學的診斷與治療都有相應的數據作為依據,所使用的數據准確、詳盡而又全面,看起來直觀、生動,令人信服。而中醫治療則是通過望、聞、問、切得到各種人體表面模糊的表像資料,然後再經過大腦的一番苦思冥想,運用分析、判斷和推理,最後得出結論。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玄而又玄,沒有數據,似乎就沒有根據,但最終也能得出准確的結論。
中醫究竟是靠什麼來治病?名譽先生對此常說:「中醫是靠意識來治病的。」之所以會這樣講,便要從中醫的發展背景中尋找答案。
世界的醫學開端便在中國。中醫以其淵遠流長、流傳廣泛、影響深遠而著稱於世。中醫原本發源於中華大地的中原地帶,歷史上曾向北流傳到蒙古,向東延伸到朝鮮、日本,向南播散至南亞,向西南進入西藏。中醫與藏醫相比較,中醫在理論上高於藏醫。中醫的手術治療程序復雜、完善,手術器械多種多樣;而藏醫手術則顯得簡單笨拙。但藏醫在葯材方面要高於中醫,因為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在川、藏一帶有豐富的名貴中葯材品種,國內絕大多數的珍貴葯材都出自於川藏地區。
歐洲的醫學起源於中亞、西亞、高加索一帶,在歷史上受到北方蒙醫的影響較大。歐洲南部地區則受到藏醫的影響較大,其中也包括印度醫學的影響。捷克等地的醫學發展則是受到了尼泊爾的影響。歷史上歐洲人來到這些地區,將醫學學到手回國以後,只在自家的庄園中應用。他們跟中醫學會了治療霍亂、破傷風等疾病的方法,所學到的醫療技術也從不外傳,這種保密的思想其根源正是來自中國。歐洲人在歷史上研究醫學,習慣於買幾個小奴隸,置於庄園內做實驗。
古時候,人們搞中醫研究比從事現代醫學研究要困難得多。中國人的倫理道德觀與西方人不同,認為自己的「身體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死後的屍體必須進行埋藏。所以傳統上沒有人體解剖的習慣和條件,人死後也不願意把自己的身體器官捐獻出來用於解剖實驗。如果有誰用屍體進行解剖實驗便是大逆不道。即便是現在,中國人也沒有在死後捐獻自己器官的習慣,而器官捐獻對西方人來說則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中國人做人體解剖的數量就比外國人少得多。沒有辦法,古人搞中醫研究只能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取得經驗之後再應用到人身上。中國是最早採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的國家,現代醫學用兔子和白鼠做實驗就是從中醫那裡學來的。
又由於科技水平落後,古人所能採用的研究手段受到限制,視野無法擴展開來。當時的醫學研究使用的都是一些原始的土辦法,檢測手段自然不精確,許多研究項目也無法進行,因為無法深入到人體內,致使許多數據無法取得。所以對疾病的研究和診斷只能通過望、聞、問、切這四大手段,從病人的外表體征獲得資料,然後再運用意識思維對這些有限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推理,從而得出結論。
有了結論後,再將結論拿到治療實踐中進行檢驗,如果有偏差,便再對檢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和調整,之後,又拿到實踐中再去檢驗,如此循環往復,經過長年點點滴滴經驗的積累,使中醫理論得到慢慢地升華。對疾病治療的研究也是通過望、聞、問、切這四種手法獲取資料,並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判斷,最後得出結論,然後再對其進行檢驗、分析和調整。如此循環往復,使經驗得到點點滴滴的積累,從而推動醫學緩慢地向前發展。所以可以說,在中醫的發展過程中,意識和思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醫的發展只能通過意識去揣摩和探索,中國的文化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中醫就是憑著意識去治病。運用中醫這樣的研究和治療方法需要有極強的敬業精神,有高度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
正因為如此,中醫的理論體系才會發展到極其深邃的境地,以至於連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竟無法對其加以認同。中醫的深奧以及不需要藉助任何現代化手段就能創造如此驚人的奇跡,足以讓世人看到我們先哲們難以置信的聰明智慧。現代世界上許多科技都充滿了華人的智慧,只不過他們中的多數已做為居屬國公民,把當地作為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中醫的成果很多都能折射出個人奮斗的艱苦歷程,他們為了事業的榮譽傾注畢生心血,具有極強的敬業精神——敬業加才智就能創造奇跡。歷史上,中醫對研究成果的保密,實際上也是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後來這種思想流傳至國外,發展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中醫的智者們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將中葯的方劑配製得恰到好處,方劑中的葯物進入體內發生反應之後,葯物分解得不留任何痕跡,即使用現代化的色譜儀進行檢驗,也難找出葯方完整的成分與劑量。他們把關鍵的實驗數據,如各種心法、心得、病的本質、臨床經驗、治療程序、詳細的啟動、驗證、外在的消息反饋及表現等,都編輯成密碼鎖在自己的腦海中,再聰明的外人也解讀不開,使之成為個人獨立的知識產權。智者心中的座右銘就是「沉默是金,無語是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義大利、德國、日本結成軸心國,他們以被侵略國的人民做為實驗對像而使其醫學迅速翔實發展起來。這期間日本人用了大量的活人做醫學試驗,取得了准確、全面而又詳盡的數據。在眾多的醫學領域里,日本人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走完了中醫學用幾千年的時間才達到的目標。實際上現代醫學就是在日本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代醫學在搶救上來的快捷,一切用數據去說話,有根有據,其實驗條件具有可界定性,所以其實驗結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復性,理論直觀易懂,因此,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其影響很快遍及全世界,被各國所接受,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再加之藉助現代各種先進的科技手段,使現代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由於現代醫學在疾病的診斷與搶救上佔有絕對的優勢地位,治療時間短,符合現代人追求快節奏的特點,加上其近乎完美的搶救療效,所以現代人都信服它。相比之下中醫就遜色了,中葯見效慢,口感差,難以服用,加之理論上又得不到證實,所以中醫就有落伍之感。但搶救之後若要治本,就需要在中醫上下功夫,中醫在拔病去根方面具有西醫無法替代的魅力。西醫在這方面的研究,其理論根底就顯得極其蒼白和薄弱,對許多東西搞不清楚,弄不明白,而在治療方法上又特別地強調對症治療,在方法上顯得簡單而幼稚。中醫理論在這方面則顯出了無比的光輝,這不僅是現代科學所無法企及的,而且它也無法對其加以證實。
由於中醫治療都是觀察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所以幾乎就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設備可以借用,只能通過意識去判斷、分析,用創造性的思維去工作。
中醫研究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強調要有親身的實踐和體會。特別是研究事關生死的絕症時,必須要有親身的經歷——只有當你置身絕境之中,親身歷練了其中的劫難和特殊感受,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才能將自己的思維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將探索延伸到普通人從未觸及到的寬廣而又深邃的領域,最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就是意識的作用。這正是人們覺得中醫玄而又玄的原因所在。
如果人們在研究時只是處在那種特殊的環境之外,以局外人的目光審視那種特殊環境里的奧妙,那麼,其結果是他以為什麼都看明白了,其實什麼也沒發現。
不過,中醫的起源及發展受道家的影響比較大,許多知識與療法是從道那裡學來的,就連《黃帝內經》這本書,如果把它的內容仔細地加以剖析就可以看出,它純粹是道的產物。當初的中醫理論原本純真簡朴,讓人一看就明白,可後來,經過歷史上文人墨客語言文字的修飾,早已失去了原汁原味,這給後世的研究帶來嚴重的阻礙。
中醫與西醫具有不同的科學框架。陰陽、五行、化解是中醫的精華,而現代科學卻無法對其加以證實。現代人站在現代科技文化的基礎之上,用現代知識去看它,越看越覺得沒道理,不是覺得它神乎其技,反而覺得它原始、粗糙、幼稚,再加之文字記載殘缺不全,又是文言文,看不懂原意,就認為它不能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所以遭人看不起。
有人說既然是科學的東西,就應該統一在一種科學框架之下,而不應該有中醫、西醫之分。之所以存在這種想法,完全是因為把中醫的科學基礎給看扁了,沒有看到中醫理論所觸及的范圍和深度已超過了現代科學所能認識的界限。所以統一的最終結果只能是扼殺中醫。
3. 中醫的歷史典故
岐黃公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岐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中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岐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岐黃」、「岐黃之術」,即源於此。
醫中聖手《孔子傳》載:「於事無不通,謂之聖」,即無所不通。手,指專司或專情其事的人。醫中聖手即是對醫生精湛醫術的高度稱贊。
扁鵲盧醫 《史記扁鵲侖公列傳》載:扁鵲者,渤海郡鄭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趙簡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載:醫者盧氏被人稱為「神醫」。扁鵲盧氏即「正統神醫」也。
懸壺《後漢書·費長房傳》載,市中有一老翁賣葯,懸一壺於市頭。而他的葯給人治病,每每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發現這個神奇的老頭,每到落市關門後,他就跳入葫蘆里。古代醫葯不分家,就把「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一些開業醫生也將葫蘆作為招牌,表示開業應診之意,後人稱醫生的功績為「懸壺濟世」。
杏林三國時董奉,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不受禮,只要求治癒者在他房前栽杏樹作為紀念。重症愈者種5株,輕者1株。數年後,蔚然成林,紅杏累累。他建一「草倉」,告訴人們,要杏果的,不用付錢,只要拿一器穀子來換一器杏果。這樣用杏果換來的穀子堆積滿倉,他用這些穀子救濟貧民。人們非常感謝他,送他匾額上寫「杏林」、「醫林」、「譽滿杏林」、「杏林春暖」。這些贊譽之詞成為醫德高尚、醫術高明的雅稱。
虎守杏林傳說,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叢中卧著一隻老虎。細看沒有吃人的兇相,一動不動,抬頭張嘴,大聲喘氣,流著淚,表情很痛苦樣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細看了老虎說:「明天此時你來此等候,我給你治病。」老虎點頭走了。第二天董奉把兩個鐵環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張口,鐵環用來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嚨里的骨頭,治癒了老虎的病,後來老虎為了報恩,就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揚像董奉那樣高超的醫術。
再世華佗華佗一次在途中,見有人出殯,他看見棺材縫里流出來的血,還像活人的血,於是上前救治,終於救活在棺材裡假死的產婦,被人們譽為「神醫」。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三國演義》說他能為曹操開頭顱治其頭風病。後人用「再世華佗」來贊揚醫生的醫術高明。
青囊指古代醫生盛醫書的囊,後借指醫術。《後漢書·華佗傳》張冀《補注》:「吳押獄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傳,二子不能繼業,修書與汝,可往取之』。吳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飲如醉而殂。吳棄役回家,向妻索書,妻日:『縱學得神術,終斃於獄中,故我以囊燒毀也』」。因華佗精醫術,生前行醫各地,聲名頗著,所以,「青囊」也成了醫術的代稱。
蒼生大醫 唐代葯王孫思邈,醫德高尚,堪稱醫學界的典範。他在《千金要方》中寫道:「若有疾厄(災難)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怨親善友,華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後,慮吉凶,護措身命。深心凄愴,勿避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成蒼生大醫。」後人對醫德高尚的醫生尊稱「蒼生大醫」。
4. 中醫的發展歷史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
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極低。
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上世紀90年代發起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革命。
中醫新哲學觀中醫三個哲學觀:整體觀、辨證觀,及新挖掘出的中醫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4)中醫歷史擴展閱讀:
中醫文化的發展-歷史名醫:
一、中醫的起源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炎帝部落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今山西河南一帶),與黃帝結盟擊敗蚩尤。中華兒女將炎帝和黃帝奉為華夏始祖。
「神農氏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農氏為了醫學實踐和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奠定了中國醫學的基礎,後人為紀念他。
將中國的第一部醫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中醫源自於原始社會,發源於黃河流域。
二、中醫理論的奠定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著有《難經》。開啟了以「望聞問切」為診斷方式的醫療里程,並一直沿用至今。
三、中醫臨床的靈魂
張仲景(約公元150——約公元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四、中醫的變革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
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發明了茵陳蒿治療黃疸病的方法。
創辦了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五禽戲」,發明了麻沸散用作臨床麻醉,比西方麻醉劑早1600多年,又開創了中醫外科手術的先河,可以說華佗開啟了中醫臨床的重要變革。
五、中醫理念的進步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
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葯典《唐新本草》。他是第一個提出對婦女和兒童單獨設科的,(這也是最早的提倡婦女兒童保護意識的)。
他是第一個完整闡述「醫德」的人,也是第一個麻風病專家,第一個提出復方治病的,第一創建巴豆排毒的,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
六、中醫的完善
李時珍(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葯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葯等方面書籍925種。
考古證今,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於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這本書收集葯物1518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錄古代醫學家和民間葯方11096種。
附葯物形態圖1100多種,糾正了之前的一些錯誤,補充了不足,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學著作。
5. 中醫發展史
百年前中醫發展成績輝煌。西醫進入中醫受到沖擊發展有所減弱,百年之爭沒有解決的中醫是否科學問題,是中醫發展的最大障礙,中醫要發展應盡快解決中醫的理論問題,就是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解釋中醫的理論問題。
如何用科學方法解決中醫問題?
中葯為什麼能夠治病,應當從植物吸收陽光研究。植物主要吸收可見光中的中間五色光,與金、木、水、火、土五行有關。
經絡的本質是什麼?是解決針灸為什麼能夠治病的核心問題,用內視功能觀察經絡與光有聯系,與導體通電相似,可以用電流中電子的運行速度較慢解釋經絡中真氣運行的問題,用電流的速度解釋經絡與光之間的關系。
用科學方法吧這些問題解決了,中醫的發展才能前進。
6. 中醫有多少年的歷史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6)中醫歷史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7. 中醫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中醫」二字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經方》,其雲:「以熱益熱,以寒增寒,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雲:「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在這里中字念去聲,中。「中醫」這個名詞真正出現得到鴉片戰爭前後。東印度公司的西醫為區別中西醫給中國醫學起名中醫。這個時候的中醫的名稱是為和西醫做一個對比。到了1936年,國民黨政府制定了《中醫條例》正式法定了中醫兩個字。過去人們又叫中國醫學為「漢醫」 「傳統醫」「國醫」這些都是區別於西醫而先後出現的。兩千多年前,《漢書》里的那個中醫概念,倒是體現了中國醫學中的一個最高境界。 中醫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學術體系。中醫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歷代都有不同的創造,涌現了許多名醫,出現了許多重要學派和名著。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就是致中和。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讓熱,熱就要寒,結就要散,逸就要勞,勞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從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潰了就沒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適事為故,恰到好處就好了。以平為期,以和為重,這就是它的一種最高境界。《中庸》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哲學命題是「致中和」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說的是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一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第一個代稱是歧黃。這個名字來源於《黃帝內經》。因其是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的專著,便稱《黃帝內經》為歧黃之術。自然,歧黃也就成了中醫的別名。 第二個代稱叫青囊。現在知此名字並使用者甚少。它的來源與三國時期的名醫華佗有關。據說,華佗被殺前,為報一獄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將所用醫書裝滿一青囊送與他。華佗死後,獄吏亦行醫,使華佗的部分醫術流傳下來,據此,後人稱中醫為青囊。 第三個代稱喚杏林。這個名字的起始,也與三國有關。有資料介紹,三國時吳國有位名醫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廬山隱居。附近百姓聞名求醫,但董奉從不收取錢財,只求輕症被治癒者種一棵杏樹,大病重病被治癒者種五棵杏樹。數年後,董奉門前杏樹成林,一望無際。從此,人們便喚中醫為杏林。 第四個代稱稱懸壺。傳說河南汝南的費長房在街上看到一賣葯老者的竿桿上掛一葫蘆,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後,老者就跳入那葫蘆中。為弄清底細,費長房以酒款待,老者後來約他同入葫蘆中,只見玉堂儼麗,甘餚旨酒。費長房即拜老者為師,學修仙之道。數載後,他術精業成,辭師出山,又得壺翁傳贈的治病鞭鬼之竹杖,從此懸壺行醫。從那時起,醫生腰間掛的和診所前懸的葫蘆,便成了中醫的標志。 在現代醫學傳入中國之後,中醫亦被稱為「皇漢醫學」。在日本中醫被稱為「漢方醫學」。
8. 中醫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醫的歷史有五千年,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
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新納入的中醫傳統醫學的相關信息將寫入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第26章內,該章節主要闡釋傳統醫學的分類體系,將於2022年在世衛組織成員國實施。
9. 中醫的發展史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祖傳背景、人文因素、科技文化、醫政、中醫教育、傳染病、國外醫葯等對中醫學發展的影響,不同時期中醫各科的發展特點及突出成就,主要中醫學說形成的源流、內涵、發展演變軌跡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等。著重研究中箕學發展的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特點,揭示不同時期中醫學發展特點與規律,以揚長避短,為當代及今後中醫學發展提供借鑒。可作為中醫院校各專業的基礎教材供學生使用,也是中醫愛好者了解中醫歷史的有益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