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遺傳與變異ppt
❶ 求,沈萍微生物學和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的PDF或者PPT或者視頻,謝謝謝謝謝謝!
陳閱增普通生物來學
《陳閱增普源通生物學》是我國著名生物學家陳閱增先生主編的(普通生物學——生命科學通論)的修訂版。本版的編寫仍然遵循了陳先生編寫第1版時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按生物界的結構層次從低到高安排內容,同時根據近年來生物學科的發展趨勢,對整體框架作了較大調整,全書36章中有33章重寫,另有3章進行了修訂和補充。
全書共分7篇36章,涉及細胞與生物大分子,動物的形態與功能,植物的形態與功能,遺傳與變異,生物進化,生物多樣性的進化,生態學與動物行為等內容。
《陳閱增普通生物學》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位資深教授集體智慧的結晶,具有較好的深度、廣度和學術價值,深入淺出,可讀性強,可作為生命科學各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為中學生物教師及相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❷ 高中生物遺傳題
根據夫婦父母正常卻生出患病子女,可判定為隱性遺傳病(無中生有為隱性);內丈夫的妹妹患病,容而丈夫的父親正常,說明是常染色體遺傳病(女病父子病)。所以夫婦的父母為Aa,兩人為Aa的概率均為2/3,AA的概率為1/3。則患病的孩子的概率為2/3*2/3*1/4*=1/9。兒子的概率為1/9*1/2=1/18
❸ 病毒課件
普 通 病 毒 學
曾 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Cell phone:15053532606
教學參考書
《基礎病毒學》莽克強,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普通病毒學》謝天恩、胡志紅,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獸醫微生物學》陸承平,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第四版
《病毒學實驗技術》傅繼華,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分子病毒學》吳柏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
《病毒學概覽》姜莉等譯,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
《How Pathogenic Viruses Work》
《Basic Virology》Edward K. Wagner & Martinez J. Hewlett,Blackwell Publishing,2004,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Virology》Flint S J, et al. 2004,ASM PRESS.Second edition
《Principles of Molecular Virology》Cann A J.ELSEVIER ACADEMIC PRESS.Fourth edition.2005
課件下載:
煙台大學
網路教學平台
用戶名:2009zengyong
密碼:123
主要章節
第一章:導論-病毒學概述
第二章:病毒的形態與結構
第三章:病毒的分類與命名
第四章:病毒的侵染與復制
第五章: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第六章:病毒與寄主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病毒基因工程
第八章:幾種重要病毒的簡介
第九章:病毒與腫瘤
第十章:病毒學技術
第十一章:病毒病的防治
國家規定強免(強制免疫)的疫苗是必須打的,即強制免疫的,也是免費的,小孩日後入托、入學甚至出國都要憑打過的接種證辦理的。以下是規定強免的疫苗(2006年3月1日執行):
出生時: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 1月齡:乙肝疫苗(第二次)
2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一次)
3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
4月齡:脊髓灰質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
5月齡:百白破(第三次) 6月齡: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腦疫苗(第一次)
8月齡: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腦疫苗(非活第一、二次)、(減活第一次)
9月齡:A群流腦疫苗(第二次)
18月齡: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
2歲:乙腦疫苗(非活第三次)、(減活第二次) 3歲:A群流腦疫苗(第三次)
4歲:脊髓灰質炎疫苗(第四次) 6歲:乙腦疫苗(非活第四次)、(減活第三次)、A群流腦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
16歲:精白破(第二次)
還有一些疫苗不屬於強免范圍,如麻腮風、風疹、腮腺炎、肺炎、水痘等,都要收費的,可自願選擇打或不打。記住一點,凡是收費的疫苗都需要家長簽名認可,方可接種。
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傳染病,但是在疫苗的接種過程中,由於多種原因,可能會發生極少數接種疫苗人出現不良反應,在學術上叫做疫苗的相關病例。對於疫苗相關病例,國家將給予一定的補償。
由於中國使用的脊灰疫苗是減毒活疫苗,加上受種者個體差異等,兒童服用後有可能發生疫苗相關麻痹病例,但發生率極低,每 250萬至1000萬孩子接種後,可能有1人出現接種後的麻痹甚至下身癱瘓等副反應,這種副反應主要發生在首次接種的兒童中。
1994年,我國報告了最後1例本土脊髓灰質炎病例,以後再無病例發生。
2008年,衛生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做好脊髓灰質炎疫苗相關病例鑒定及善後處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承諾對因接種脊灰疫苗後出現相關小兒麻痹副反應的兒童,由地方和衛生部門相助,開展醫療鑒定、賠償。
同年,北京市衛生局等相關部門印發《北京市疫苗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相關麻痹型脊髓灰質炎病例補償辦法(試行)》,其中提出,當事人應在出現症狀滿2年後的1年內,向北京市醫學會提出傷殘等級鑒定申請,補償費用實行一次性結算,由市財政部門在預防接種工作經費中安排,最高可達24萬元。
第一章 導論——病毒學概述
第一節 病毒學知識的起源及發展
第二節 病毒和病毒學
第三節 病毒的起源
本章重點
1、了解病毒學發展歷程中的主要事件。
2、病毒的基本特點。
3、幾種亞病毒的定義。
4、病毒性病原確定的標准。
5、病毒的起源。
第一節 病毒學知識的起源及發展
一、病毒學發展的動力
1、防治病毒性疾病
2、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重要模式生物
二、病毒學發展的歷史
1、經驗時期
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描述了一位司祭人員的病狀是典型的脊髓灰質炎。
公元前1000年,中國已有天花發生,到公元1000年,宋真宗時代已有吸入病痂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辦法,1796年英國人Edward Jenner提出接種牛痘預防天花。
1966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對對接觸天花患者的人進行計劃免疫;1977年10月索馬里最後一位患者治癒,宣布全世界消滅了天花病。
天花的種痘預防
1979年10月26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肯亞首都內羅畢宣布,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病,並且為此舉行了慶祝儀式。 現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兩個實驗室(美國亞特蘭大的疾病控制中心、俄羅斯新西伯利亞的維克托實驗室)還暫時保存有天花病毒。
家蠶「高節」、「腳腫」
鬱金香碎色花病
2、病毒的發現時期
煙草花葉病
1886年麥爾(Mayer)證明其有傳染性,但認為是細菌。
1892年伊萬諾夫斯基(Ivanovski)證明通過細菌濾器的汁液仍有致病性,但認為是細菌毒素。
1898年貝傑林克(Beijerinck)
荷蘭著名科學家(麥爾的助手)
a.能通過細菌濾器
b.僅能在感染的細胞內繁殖,在體外非生命的物質中不能生長
c.「有感染性的、活的物質」,並將其命名為virus
第一個動物病毒的病例——牛口蹄疫(1898)
德國細菌學家勒夫勒(Loeffler)和費羅施(Frosh)發現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也可以通過細菌濾器,從而再次證明伊萬諾夫斯基和貝傑林克的重大發現。證明高度稀釋的濾液可以再現疾病,否定了毒素說。
第一個有關噬菌體的報道——葡萄球菌噬菌體
phage 來自希臘文,意指」吃」。
認為病毒是一種與細菌類似的病原體,不同僅在於病毒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繁殖,體積很小,能通過細菌濾器,被稱為「超顯微的濾過性病毒」。
3、病毒本質的研究時期
早期的工作證實病毒的活性與蛋白有關。
1935年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利得到了TMV的蛋白晶體,晶體溶解後保持致病性。
病毒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核酸可分為RNA和DNA兩種,核酸是感染、致病、復制的主體。
20世紀30年代的後期,電子顯微鏡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病毒學的發展,證明病毒顆粒的內部是核酸,外麵包裹著蛋白質。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highly purified preparations of some viruses. (a) Adenovirus. (b) Rotavirus. (c) Influenza virus (courtesy of George Leser). (d)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e) Tobacco mosaic virus. (f) Alfalfa mosaic virus. (g) T4 bacteriophage. (h) M13 bacteriophage.
4、病毒學發展中的主要成就
法國科學家雅各布(Jacob F)、利沃夫(Lwoff A M)、莫諾(Monod J L)因提出「操縱子」概念,預言了mRNA的存在,導致mRNA的證實,從而使遺傳密碼的實驗研究得以開始,因而使分子遺傳學的整個體系得以建立,其意義十分深遠。發現酶和病毒合成的遺傳控制機制獲196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德爾布呂克(Delbruck M)(德國)、赫爾希(Hershey A)(美國)、盧里亞(Luria S)(義大利)因提出病毒的「一步生長曲線」,發現病毒的復制機理與噬菌體的基因重組現象,證明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獲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巴爾的摩(Baltimore D)(美國)、杜爾貝科(Dulbecco R)(義大利)、特明(Temin H M)(美國)巴爾的摩和特明發現了逆轉錄酶,證明遺傳信息不僅由DNA到RNA,也可由RNA到DNA;杜爾貝科發現了腫瘤病毒和細胞遺傳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倡導了向細胞內注入已知功能的單個病毒基因而不注入完整病毒的技術。獲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畢曉普(美國)J. Michael Bishop
普魯西納(美國)(S.B.Prusiner)
1997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發現感染性蛋白子(prion)
美國:12/21
法國:5/21
德國:2/21
義大利:2/21
女科學家:1/21
第二節 病毒和病毒學
二、病毒的特點
①結構簡單,不具細胞結構,僅含一種核酸,DNA或RNA。
②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沒有新陳代謝機能,利用宿主細胞的酶、能量合成系統、核糖體、細胞因子、大分子以及病毒自身組分進行自身繁殖。
③在宿主細胞內,子代病毒粒子由新合成的結構組分進行裝配而增殖。
④純化的病毒可被結晶。
⑤感染周期中組裝的子代病毒粒子在它們感染另外的宿主細胞時將病毒基因轉染給新的宿主細胞。
⑥對一般抗生素和作用於微生物代謝途徑的葯物均不敏感。
⑦絕大多數病毒在不同程度上對干擾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細胞的DNA中,從而誘發潛伏性感染。
病毒的定義:
是一類比較原始的、有生命特徵的、能夠自我復制和嚴格細胞內寄生的非細胞生物。
三、病毒學
病毒學作為一獨立的學科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
它是一門在充分了解病毒的一般形態和結構特徵基礎上,研究病毒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探尋病毒基因組復制、基因表達及其調控機制,從而揭示病毒感染、致病的分子本質,為病毒基因工程疫苗和抗病毒葯物的研製以及病毒病的診斷、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基礎及其依據的科學。
研究病毒學的主要目的
a.預防疾病
b.利用病毒
c.作為模式生物,研究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復制、突變等
d.認識生命的起源
四、病毒類型
根據寄主的不同
植物病毒
動物病毒
噬菌體
根據核酸的不同
單鏈DNA病毒
雙鏈DNA病毒
DNA與RNA反轉錄病毒
雙鏈RNA病毒
負鏈單鏈RNA病毒
正鏈單鏈RNA病毒
根據病毒組成成分與復制方式的不同
(真)病毒euvirus:至少含有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物質
標准病毒與缺損病毒
病毒在增殖過程中,由於病毒基因組因某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轉錄過程的錯誤而發生的突變,以致有裝配不全的病毒顆粒產生,成為缺損病毒(defective virus particle),又稱干擾缺損顆粒( 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 DI) (DI顆粒),必須依賴於其同源的完全病毒才能復制。許多病毒都有標准病毒與缺損病毒的兩重性,如脊髓灰質炎病毒。
假病毒與真病毒
假型病毒(pseudotype virus):一種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種病毒編碼的外殼。
假病毒或假病毒顆粒(pesudovirion):由細胞的DNA片段被病毒的外殼包被形成。
雜種病毒與純種病毒
雜種病毒:一種病毒顆粒中含有兩種病毒的遺傳物質。
衛星病毒(satellite virus)和衛星核酸:它們缺少獨立復制的能力,需要輔助病毒(helper virus)才能復制,或由輔助病毒提供外殼蛋白來包被核酸。其核酸序列大部分與輔助病毒不同,僅末端小段為同源。其中核酸編碼自己外殼蛋白的稱為衛星病毒,否則稱為衛星核酸(ssDNA,ssRNA,dsRNA)。
類病毒 Viroid :它是最小的(240-375bp)單鏈、環狀RNA;有獨力侵染、自主復制能力,無需輔助病毒;沒有外殼蛋白;其核酸不編碼任何蛋白。目前僅知類病毒侵染植物。
朊病毒或朊粒prion:是一種不含有核酸的傳染性蛋白質顆粒,能通過分子自身的構想變化,並傳到其他分子引起同樣的變化而致病。
五、病毒性病害的確立
科赫法則(病毒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增殖)
1937年Rivers法則:
a.必須發現某種特異病毒以一定程度的規律與某種疾病有聯系,並從患病寄主中分離病毒。
b.在實驗寄主或寄主細胞中培養。
c.證明培養物的濾過性。
d.在原始寄主或有關的種內產生類似病害。
e.能重新分離出同一種病毒。
1973年Evans提出免疫學證據
a.病毒必須存在於病人的組織、血液,並在該處反復出現。
b.能在實驗室中很好地經動物或組織傳代。
c.在患病前期有規律地缺乏病毒特異抗體。
d.在疾病期間抗體有規律地出現。
1.暫時的病毒特異IgM抗體
2.持續的IgG抗體
3.局部抗體IgA——在原發增殖部位
e.抗體的產生伴隨在相應組織中存在病毒。
f.無類似有關的其他病毒或抗體。
g.能用特異性疫苗預防。
六、病毒生命形式的兩重性
病毒存在的兩重性
細胞內(核酸分子形式)
細胞外(不顯示復制活性,保持感染活性,病毒體或病毒顆粒形式)
病毒的結晶性與非結晶性
結晶是很多無機化合物存在的一種形式
七、病毒研究的發展趨勢
198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2000年底全球消滅脊髓灰質炎,計劃修訂到2008年。
病毒功能基因組學和功能蛋白質組學的研究
朊病毒的研究
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及致病機制
第三節 病毒的起源
病毒的起源有三類學說:1)退化性起源學說
退化性起源學說認為病毒是細胞內寄生物的退化形式。這種細胞內寄生的產生原因可能是由於微生物對某種不能穿過細胞膜的代謝發生了嚴重依賴。退化性起源學說可以把病毒的起源解釋為兩個階段:首先,寄生物在細胞內產生獨立復制的DNA質粒,然後,編碼寄生物亞細胞結構單位的基因發生突變,形成病毒的衣殼蛋白。隨著進化的發生,新獲得的可在細胞間轉移的特性被進一步選擇下來。
2)病毒起源於宿主細胞中的RNA和(或)DNA成分的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病毒是正常的細胞組分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自主復制的能力獨立進化而來的。該學說能解釋所有病毒的起源:
DNA病毒起源於質粒或轉移因子;
反轉錄病毒起源於反轉座子;
RNA病毒起源於自主復制的mRNA。
3)病毒起源於具有自主復制功能的原始大分子的學說
病毒起源於自主復制的RNA分子。核糖核酸多聚體具有自主復制的信息和能力。由於發現RNA分子具有催化化學反應的能力使得RNA為生命和病毒的起源的學說變得更具有吸引力。小而簡單的RNA分子具有至少下列三種化學功能:
① 核糖核酸酶的活性;
② 能自我拼接去掉內部的核酸序列;
③ 有實驗表明,以RNA作引物可以合成依賴於模板的多聚胞嘧啶核酸。
RNA分子可以進行復制和進化相關的三個基本反應。
這些觀察都有利於RNA是現今生物的進化起源的學說。首先是RNA的形成和復制,然後演變出RNA-蛋白介導的一系列反應,第三步產生了DNA。DNA由於比RNA穩定而最終成為遺傳信息。RNA的反應性有利於它作為催化物而不利於它成為遺傳物質。
有些分子被包裝在細胞和組織中,形成宿主細胞,另一些分子則自我復制或寄生在宿主細胞中,進化成為病毒。這一理論認為病毒與宿主是共進化的。現今的類病毒和衛星RNA,仍保留有部分的RNA催化性能,因而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生命形式出現以前的RNA世界的化石。
研究病毒的進化有多種方法,可以通過序列同源性、基因組排列順序、基因組的基因組成等方面構建病毒的進化樹。研究基因組成的演化對揭示基因的起源及病毒與宿主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DNA病毒和RNA病毒相比相對穩定。一方面,DNA復制時,其酶具有校正功能;另一方面,DNA病毒容易在宿主體內形成持續性或慢性感染,它們可以在宿主體內存在多年而後爆發,其間可能幾乎不發生變異,因此,這類病毒的變異速率可能表現得比裂解型病毒慢一些。一般來講,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那樣引起人類世界范圍的流行性疾病。
RNA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和變異成為研究RNA病毒進化,特別是進化時間的良好素材。
相關病毒學研究單位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
習題
1.列舉5例病毒學發展史上的突出成就
2.列舉5本有影響的病毒學雜志
3.病毒的特點
4.病毒基因組的特點
5.病毒性病原確立的標准
❹ 初中生物和地理總復習的課件
蘇教版初二生物上冊復習資料
初二上冊 復習資料
第十四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生物的無性生殖
1、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常見的無性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營養生殖
(1)出芽生殖——由母體在一定部位生出芽體的生殖方式,是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常見的出芽生殖生物:酵母菌、水螅
(2)營養生殖——由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常見的營養生殖方式:嫁接、扦插、壓條
營養生殖的優點:保持植物親本的優良性狀,加快生殖速度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 嫁接——把一株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它們癒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嫁接還分為芽接和枝接。
接上去的芽或枝條叫做接穗。保留根系,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芽接是用芽做接穗,枝接是用枝做接穗。
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嫁接後能否成活,決定於接穗和砧木間的癒合情況,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親緣關系越近,成活率越大。
嫁接的優點:通過嫁接可以改良植物的品質,保存親代的優良性狀。
(2)植物組織培養——將植物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在無菌的條件下,培養在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植物激素的培養基上,使它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
組織培養的優點:增殖率高,成活率高。能全年生產,防止病毒侵害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1)生殖過程:
傳粉——雄蕊花葯中的花粉通過不同的途徑傳送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傳粉又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受精——植物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
(2)受精的過程:(識圖P9頁,圖14-7)
(3)有性生殖意義:後代具有親本的遺傳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子房 子房壁 果皮 果實
胚珠 珠被 種皮 種子
受精卵 胚
受精極核 胚乳
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識圖P10頁,圖14-8)
三、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後代,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屬於完全變態發育。
(2)家蠶的發育過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3)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的發育過程叫做完全變態發育。
(4)其他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蜜蜂、蠅、蚊、螞蟻等昆蟲。
2、蝗蟲的生殖與發育
(1)蝗蟲的發育過程:卵→幼蟲→成蟲,屬於不完全變態發育
(2)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生活習性也幾乎一致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發育。
(3)其他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蟋蟀、螻蛄、螳螂等
3、消滅害蟲的最佳時節:幼蟲期,此時害蟲食量大,行動緩慢,活動范圍小,抵抗能力差,容易被消滅
四、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青蛙:脊椎動物,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卵生,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蝌蚪 成蛙
呼吸器官 腮 皮膚、肺
尾 有 無
生活環境 水中 淺水及濕潤
的陸地上
(1)蛙的生殖過程:求偶→抱對→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受精卵
(2)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屬變態發育過程
(3)比較蝌蚪與成蛙的不同處(右圖)
2、兩棲動物主要特徵——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成體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有輔助呼吸的作用;心臟有二心房一心室;體溫不穩定。
(1)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有顯著不同的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2)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兩棲動物的受精作用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生殖、發育過程離不開水,因而它們的生活范圍有到一定的限制。要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水域環境。
(3)其他兩棲動物:蟾蜍、蠑螈、大鯢
五、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
(2)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
(3)受精卵在雌鳥體內開始發育,鳥卵產出後,由於外界溫度降低胚胎停止發育。
(4)雞卵的結構:①卵殼:上面有氣孔,能進行氣體交換,保護內部結構.②卵殼膜:保護卵、卵黃。③卵白: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需要。④卵黃: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養料。⑤胚盤:受精卵的胚盤將來可發育成雛雞。⑥卵黃膜:保護卵黃。⑦氣室:為胚胎發育提供氧氣。⑧卵帶:固定卵黃。
2、早成鳥與晚成鳥:
(1)早成鳥:雞、鴨、鵝、大雁
(2)晚成鳥:家鴿、燕子、麻雀
第十五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遺傳——親代生物生殖與其相似的子代的現象。遺傳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2、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識圖P29頁,圖15-2)
(1)染色體存在於細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基因位於DNA上。
(2)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如人的體細胞中23對染色體就包含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3、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是一定的,一般成對出現。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生物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非常重要。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會引起變異。
4、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構成雙螺旋結構。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
二、人的性狀和遺傳
1、性狀——生物體所有特徵的總和,包括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等
(1)遺傳性狀——可以遺傳的形態特徵(外貌)和生理特徵(血型)
(2)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家兔毛的黑色與白色、人的雙眼皮與單眼皮等)
2、基因控制性狀
(1)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基因型——指與生物體被研究的性狀有關的基因組成。(例如,DD,Dd,dd)
(3)表現型——可以觀察到的個體性狀,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表現類型。
(4) 判定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5)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6) 基因的表達:①一對顯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性狀
②一對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隱性性狀
③一個顯性基因一個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形狀
(7)表現型相同的個體,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個體,表現型一定相同。
(8)雜交——兩個遺傳性(或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交配。
三、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
(1)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精子有二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22條常染色體+Y染色體
(2)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卵子有一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
2.生男生女機會均等(識圖P37頁,圖15-10)
四、遺傳病和優生優育
1、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成改變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能夠遺傳給後代。
2、常見的遺傳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礙、血友病、先天性聾啞、白化病等
3、近親結婚後代易患遺傳病:基因來自共同祖先,夫妻兩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較大。
(1)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人:父方(23對染色體) 母方(23對染色體)
精子(23條染色體) 卵子(23條染色體)
受精卵(23對染色體)
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子女。若父母雙方原來攜帶的致病基因為隱性基因,基因型為一個顯性基因一個隱性基因,父母雙方都不表達。如果兩個隱性在受精卵中組合,後代就患遺傳病。
(2)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婚配生育,其後代出現遺傳病
如: Aa × Aa
(正常) (正常)
A a A a
後代: AA Aa Aa aa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4、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等近親關系的人結婚
5、優生優育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等
五、生物的變異
1、變異——親代與子代之間出現的不同性狀。(有性生殖)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性狀變異(可遺傳給後代)
(2)不遺傳的變異:因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性狀變異,(不可遺傳給後代)
2、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
(1)基因重組:雜交產生的後代,由於基因重組可能出現新的基因型,並可遺傳給其後代。
(2)染色體變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3)基因突變:基因結構的改變。發生於生殖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遺傳給後代。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人工選擇培育:如選擇培育高產奶牛。(2)雜交:如培育高產抗倒伏小麥。(3)誘導基因突變:如培育太空椒。(4)誘導染色體變異:如培育無籽西瓜。
第十六章 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1、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飛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滑翔等
2、動物運動的重要性:(1)動物通過運動適應環境,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2)動物通過運動能迅速遷移到更為適宜的棲息地和生殖場所,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3、動物的運動器官:多細胞動物依靠特有的運動器官進行運動。單細胞動物也有運動結構。
(1)魚——鰭;昆蟲——翅;爬行動物——四肢;草履蟲——纖毛;變形蟲——偽足
(2)螞蟻運動時,一般以一側的前足、後足和另一側的中足為一組,進行交替運動
4、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骨、骨連接、骨骼肌
人和脊椎動物全身的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骼是動物體形的基礎,為肌肉提供附著點。
骨連接是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結構。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5、產生運動: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或舒張,牽拉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運動。
6、曲肘運動:肱二頭肌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要舒張
伸肘運動:肱二頭肌舒張,同時肱三頭肌等要收縮
7、人和肌肉收縮和舒張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8、運動能量的來源:食物→消化→吸收→細胞→呼吸→熱能+ATP
ATP釋放,能量轉化為:動能(運動)、光能(螢火蟲發光)、電能(電魚放電)
第十七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覓食行為、防禦行為、生殖行為、社群行為
覓食行為——通過獨特的方式取得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
防禦行為——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為——使子代數量增加,有利於種群的繁衍。
遷徙行為——隨季節變化而變更棲息場所。
社群行為——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生殖以外的各種聯系的行為。
動物的行為是對復雜多變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具有社群行為的動物,群體內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
2、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
後天性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動物通過後天的學習,能大大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
3、動物行為的產生是動物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4、動物的行為主要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控制。
5、動物的行為也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有關。
6、動物越高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也越強。
第十八章 疾病與免疫
1、傳染病——由病原體(病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傳染病的特點:(1)傳染性、(2)流行性、地方性和季節性(3)有病原體(4)有免疫性
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主要:空氣傳播、水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未患過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4、常見的傳染病:
按照轉播途徑的不同可劃分為: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
根據致病的病原體進行分類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性傳染病
5、愛滋病的三個主要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
6、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7、傳染病在發病前就有傳染性。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針對不同的傳染病應採取不同的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對傳染病病人盡可能作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8、心血管疾病——由心臟和血管病變引起的疾病。
9、冠狀動脈的功能:給心臟肌肉細胞運送氧氣和養料,同時運走代謝廢物
10、冠心病——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導致心臟的肌肉缺血。主要症狀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11、心絞痛:心臟的肌肉暫時性缺血,出現胸悶、心前區疼痛
12、心肌梗死:冠狀動脈被凝血堵塞,血液不能流通,心肌梗死
13、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吸煙等
14、癌症——人體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15、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肺癌;在農村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兒童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白血病。
16、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17、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外科療法(手術切除腫瘤)、化學療法(使用抗癌葯物)、放射療法(射線)
18、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及其分泌物(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巨嗜細胞和白細胞等) (3)免疫器官(脾、扁桃體和淋巴結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19、抗原——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並與相應抗體結合的物質。(病毒、異型紅細胞、異體組織)
20、抗體——當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的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21、免疫——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依靠這種功能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維持內部環境穩定。22、免疫的分類: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1)特異性免疫——人在出生後,受到病原體的作用,通過與病原體做斗爭而獲得的一種免疫力。
(2)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不只針對某一類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吞噬細胞、溶菌酶、人體三道屏障 自動免疫 被動免疫
自然的 人工的 自然的 人工的
患傳染病或隱性感染後獲得的免疫力 接種疫苗、菌苗、類毒素 通過胎盤、哺乳傳給嬰兒 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
23、計劃免疫——有計劃進行的預防接種。
24、四苗免疫——卡介苗(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疫苗(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百白破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疫苗(麻疹)
25、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第十九章 珍愛生命
1、毒品——鴉片、嗎啡、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前三種都由罌粟提煉得到)
2、安全用葯:分清處方葯(R)與非處方葯(OTC)。在醫生指導下,才能長期服用非處方葯。
3、人工呼吸:①把被救者放在空氣新鮮、溫度適宜的場所②使被救者呼吸道通暢:解開衣領,使病人仰卧,頭後仰③用手捏住被救者的鼻孔,進行吹氣。每分鍾15~20次④觀察反應。
4、心臟復甦術:①使病人仰卧,頭後仰,腰帶放鬆②按人工呼吸的具體步驟准備好。③擠壓心臟④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4~5次心臟擠壓,反復做⑤觀察反應
5、健康新概念: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道德健康
6、影響健康的因素:①生物遺傳因素 ②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
③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④醫療衛生服務因素
7、吸毒成癮原因:(簡答)人腦中可分泌類嗎啡肽等物質,用於調節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毒品進入人體後,外來的嗎啡肽抑制人體類嗎啡肽的正常分泌,最終導致人體類嗎啡肽停止分泌。一旦毒品停止供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出現混亂,必須要及時補充嗎啡肽才能緩解。因此,吸毒會成癮。
一些醫用葯物,如杜冷丁等,如果濫用也會出現成癮症狀,原因和吸毒成癮是一樣的。
8、酗酒對健康的危害:(論述)酒精對人體多個器官的傷害,酒精引發基因突變
9、吸煙的危害:(論述)對吸煙者身體的危害,被動吸煙受害,引發基因突變,引發火災,浪費
10、毒品的危害:(論述)對人體有極強的破壞力,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11、分析討論:某社區的吳某,他明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樓群中有幾個吸毒者,卻視而不見。他說:「這不關我的事,我管他幹嘛!」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痛苦地發現,自己上中學的兒子成了毒品的俘虜。而且兒子的身體從以前的「體健如牛」逐漸變成「骨瘦如柴。」(摘自「新華網」)
(1)別人吸毒,真的不關我們的事嗎?為什麼?
(2)如果發現有人吸毒、販毒,你怎麼辦?
(3)我們在交友、選擇活動場所時應注意什麼?為什麼青少年容易成為吸毒、販毒者的目標?
(4)在短短的兩年中,他兒子的身體為什麼從「體健如牛」到「骨瘦如柴」?
(5)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毒品?
❺ 說課稿的實例
《基因控制生物性狀》說課稿
扶余縣增盛鎮職業中學蔡志娟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叫蔡志娟來自扶余縣增盛鎮職業中學,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和發展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本次說課包括五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和說板書。 1.教材分析。
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內因。生物的遺傳是在生殖過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狀是遺傳物質在發育中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應從比較親子代的各種特徵開始,然後由表及裡逐步深入到基因水平。由於觀察內容的分量並不重,重在對問題的討論,要求教師應安排較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討論。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2)過程與方法:以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為主線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什麼是性狀、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3.教學重難點。
(1)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狀。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舉例說出一些學生常見現象。例如: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耗子出生就會打洞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哪一生物現象呢?
[點評:以學生熟悉的現象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我們再來看一張照片。這是我們班上一位同學和她母親的照片,請同學們找找看,她的什麼地方長得像媽媽?什麼地方不像媽媽?
學生: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正如同學們看到的那樣,這位同學有些地方像媽媽,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學上把這種親子間的相似性稱為遺傳,親子間和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叫做變異。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展示課件)
遺傳:親子間的相似性。
變異: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實現的
[點評:以班上學生和她媽媽的照片引起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從而加深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
二、觀察,交流理解什麼是性狀
教師:象剛才同學們提到的雙眼皮、臉型、嘴巴等,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狀。
(板書,第一節 _____________生物的性狀)(將「基因控制」四個字的位置先空出來不寫)
教師:那生物的性狀還有哪些呢?
學生:觀察性狀調查表,回答問題。
教師:(老師出示調查表,是與學生一樣的調查表貼在黑板上)通過你的調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狀上像爸爸或媽媽?我們簡單地來統計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個性狀的就可以舉手。眼皮像爸爸或媽媽的舉手,耳垂像的舉手…
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舉手。
教師:(老師把統計的人數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從這些數據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種普遍現象,也就是遺傳是普遍的。我們身邊其它生物還有沒有遺傳現象呢?
學生:有,比如說狗的後代還是狗,我們吃的桃籽種下去結的還是桃。雞生的蛋經過孵化還是雞。
教師:說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遺傳的特性。親子代之間相似主要就是性狀上相似,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狀。(展示圖片資料)
學生:觀察圖片,比較不同的性狀。
教師:同學們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狀,那誰能給性狀下個定義呢?到底什麼叫性狀?
(板書,生物的性狀)
1、討論:
(1)僅憑肉眼的觀察或簡單的測量,就知自身所有性狀?
(2)試概括什麼是生物的性狀?
教師: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並適當做補充。
學生:任何生物體都有許許多多的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或行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狀。
(板書: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
2、討論:生物的所有性狀都能遺傳嗎?
不是所有性狀都能遺傳,如雙眼皮的父母有可能會生出單眼皮的子女。
(出示影星范冰冰和她媽媽的照片)請同學們找找范冰冰和她的媽媽長得有什麼不同?
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兩人的差異。如臉型、眼皮、嘴巴等。
教師:像這樣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被稱為相對性狀。再展示圖片資料,理解什麼是相對性狀。(板書:相對性狀)
展示:幾組練習題,讓學生判斷哪些是相對性狀。
學生:做練習。
三、共同揭開轉基因鼠的奧秘
教師:同學們對性狀和相對性狀都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請大家思考:為什麼父母的許多性狀會在我們身上出現?我們知道,精子和卵細胞都沒有攜帶任何性狀,那麼父母究竟把什麼東西傳給了後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
學生:學生作出各種猜測。
教師:教師可以先不評價學生的猜想,引導大家看投影片「轉基因鼠的實驗過程」 教師做一定的講述。然後小組合作研討書中的討論題。教師在學生研討中巡視指導,在學生交流中及時點撥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釋疑。並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做出恰當的評價。
交流討論的結果
教師:這個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狀是什麼?
學生:鼠的個體大小
教師:後代中只有轉基因鼠的個體變大了,說明了什麼?控制這個性狀的基因是什麼基因?說明了性狀與基因之間是什麼關系?
學生:大鼠生長激素基因。說明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教師:很好。由此推論,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性狀還是控制性狀的基因?
學生:是基因。
(板書:基因控制性狀 並把第一節的題目中空出來的「基因控制」四個字補充完整。)
[點評:通過對轉基因鼠事例的討論、觀察和理解,明確了性狀和基因之間的關系。]
四、拓展與延伸
教師: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已有轉基因作物、轉基因動物、轉基因食品、轉基因葯品等。
展示:各種轉基因物品的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提出問題。
教師:想一想,你還知道哪些轉基因生物?你吃過哪些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教師引導學生說說轉基因會引起哪些爭議,發表自己的見解。
五、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性狀、相對性狀以及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等知識, 既然我們知道了生物在傳種接代中傳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那麼你還想了解基因是怎麼傳下去的嗎?是通過什麼傳下去的嗎?下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附板書設計: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一、生物的性狀
二、相對性狀
1 形態結構
2 生理特徵
3 行為方式
三、基因控制性狀
❻ 基因在生物遺傳變異中如何發揮作用的
基因分離定律與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
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當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開,分別進入兩個配子當中,後父方與母方的的配子結合,從而產生新的基因。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減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形成新的基因。
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因而產生了基因的重組。等於又產生了新的基因。
新基因產生了,生物也就遺傳變異。
純手寫,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