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學設計
『壹』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力》教案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力》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案欄目。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力》教案
教學目標
①知道力的概念、單位、力的作用效果。
②知道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③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能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難點: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圖片引入,攀岩者僅靠手腳靈活運用抓、撐、蹬等動作,用“力”實現身體的平衡。
什麼是力呢?
人們最早對力的認識,就是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圖片和視頻欣賞,學生與教師歸納:
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舉、壓、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認識 :
學生活動認識,師歸納升華。
(1)一個物體受到了力,一定有別的物體對它 施力。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總是同時存在的。
(2)產生力的條件:至少要有兩個物體;物體間要有相互作用。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
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會產生力的作用。
學生活動:討論並交流,教師糾正學生誤區。
同時明白力的分類:直接作用的力、間接作用的力。
舉出實例,強化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力的作用效果 :
學生活動:准備好的海綿、橡皮泥、文具盒等,對這些物體施加力,觀察並討論交流。
引導 學生觀察圖片和視頻,得出結論:
結論一: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舉出實例反推:當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時,可以判斷受到了力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
小組分組操作,請學生上台演示
演示1: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彈簧
演示2:用同樣大小的力拉、壓彈簧
交流歸納:
用的力大,彈簧被拉得越長,用的力小,彈簧被拉得越短。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關
用力拉彈簧時,彈簧被拉長,用力壓彈簧時,彈簧被壓縮。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關
力的示意圖
師表述引入示意圖的目的
力的表示方法: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來。叫做力的示意圖
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的力。
線段的長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頭 表示力的方向;
線段的起點或終點 表示力的作用點。
學生活動:動手操作,練習(見課件)
師生共同歸納作圖方法:三“標”一“線”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壓桌子、同學間相互推等,然後交流實驗的發現。
師結合課件表述:
結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並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過程
一、力的作用效果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2、3面,回答下列問題:
(1)力有如下兩大作用效果:
①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
②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能不能看見?不能,我們是通過力產生的作用效果來感受力的存在,這種物理研究方法我們叫做“轉換法”。
●小組討論
請小組同學合作,完成如下探究:
(1)用力捏橡皮泥,鬆手後,觀察橡皮泥的形狀;用力拉彈簧,觀察彈簧的形狀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如圖,讓小鐵球兩次從斜面上滾下,分別在小鐵球的前方、側方放一個磁體,觀察小鐵球的運動情況有什麼樣的改變。
●教師點撥
1.形變包括形狀和體積的改變,形變可以是很明顯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運動狀態改變包括物體的運動速度改變(加速、減速)或運動方向改變.
3.關於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可引導學生舉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輛重型卡車,卡車的表面可能發生微小的形變,但運動狀態是不可能改變的).
●跟蹤訓練
1.用手拍桌面,手會感到疼,這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2.小亮參加立定跳遠考試,起跳時他用力向後蹬地,就能向前運動,一是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3面,同時觀看課件上的圖片,展示日常生活中、體育活動中以及工農業生產中與力有關的現象,完成填空:
(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車、用手捏橡皮泥……(學生實驗:手拍打桌子,感受力).
(2)體育運動中:足球運動員踢足球、舉重運動員舉起杠鈴、排球運動員托球……(學生舉例)上面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與人有關,都伴隨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
(3)工農業生產中:汽車拉拖車、起重機吊起貨物……(學生舉例).
1.人用力推小車,人對車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人,受力物體是車.
2.人用力拉彈簧,人對彈簧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人,受力物體是彈簧.
3.起重機提重物,起重機對重物施加了力,施力物體是起重機,受力物體是重物.
以上現象說明力的特點是:要有推、拉、提、壓、擊、打、拍、吸等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推或拉的作用).
●小組討論
1.有力的作用至少存在兩個物體,施加力的作用的物體叫施力物體,承受力的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
2.相互接觸的物體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觸的物體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嗎?
演示實驗:用磁鐵靠近大頭針(不要接觸)
現象:大頭針被磁鐵吸引;
說明:不接觸的兩個物體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3.由前面一些現象,我們可以把力分為接觸力和非接觸力,如:磁力、地球吸引月球、太陽吸引地球的吸引力……屬於非接觸力,常見的推、拉、擠、壓、托……屬於接觸力.
●教師點撥
上述現象中存在的共同地方:物體-作用-物體.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推、拉、擠、打、壓、吸引、舉、排斥等等都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由此得出力的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跟蹤訓練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D)
A.不接觸的物體之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B.力可以脫離物體存在,比如引力
C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D.任何一個力必定存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以下描述的各力中,兩物體必須接觸才能發生相互作用的是(C)
A.地球對人的引力 B.磁極間的作用力
C.支架對磁鐵的支持力 D.兩帶電氣球間的斥力
三、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圖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4面,完成下列問題:
(1)物理學中,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2)力通常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箭頭的方向指向力的方向;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旁用字母表示受什麼力。
●小組討論
請各組同學合成,完成下列探究:
①用大小不同力拉同一根橡皮筋,橡皮筋的形變程度是否相同?
②手握著門把手,用同樣大小的力分別從教室的內外推門,門的運動狀態改變是否相同?
③找班上一位“大力士”(男生),用同樣的力從門外推門的門軸部分和外邊框,門的運動狀態改變是否相同?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我們把這三者稱之為“力的三要素”,因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多個,所以我們在探究多因素影響同一物理量時,應採取控制變數法進行探究.
2.力看不到,摸不著,為研究力方便,我們要學會如何用幾何模型來表示力,具體方法:
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已給出力的大小最好在箭頭附近標示出力的大小),這種畫力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圖.
3.一木塊放在水平地面上,畫出木塊受到水平向右拉力的示意圖.
●教師點撥
1.由於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多個因素,在探究力的三要素如何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時,應採取控制變數法進行實驗,注意控制變數法的語言敘述.
2.畫力的示意圖時,受力物體可用長方形或圓形這些較簡單的幾何圖形代替.
●跟蹤訓練
1.如圖所示實驗,表示力的作用效果與(B )
A.力的大小有關 B.力的方向有關
C.力的作用點有關 D.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都有關
2.如圖所示為小明拉車的情景,請畫出繩子對車的拉力示意圖。(力的作用點A已畫出)
『貳』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機械效率》教案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機械效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教案欄目。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物理《機械效率》教案
教學目標
1.會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 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有用功、總功、額外功的概念;機械效率的計算和怎樣提高機械效率
2.2 教學難點 機械效率的計算和怎樣提高機械效率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測定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面、第87面,完成下列填空:
1.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需要測量四個物理量:鉤碼的重力G、鉤碼提升的高度h、拉力F、繩端移動的距離s;
2.計算有用功的方法:W有=Gh;
3.計算總功的方法:W總=Fs。
●小組討論:
1.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下面實驗:
(1)如圖安裝滑輪,記下鉤碼所受的重力G及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
(2)緩慢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鉤碼升高h,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鉤碼上升的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
(3)算出有用功、總功、機械效率。
(4)改變鉤碼的數量,再做兩次上面的實驗。
●教師點撥:
我們在探究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高低的因素時,沒有考慮摩擦的因素.
●跟蹤練習:
1.小明在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所用裝置如圖所示,實驗中每個鉤碼重2N,測得的數據如下表:
(1)在實驗中,測繩端拉力F 時,應盡量豎直向上__勻速____拉動彈簧測力計且在拉動過程中讀數。
(2)第1次實驗測得的機械效率為____74%__。(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字)
(3)分析表中數據可知:第2次實驗是用b圖做的;第4次實驗是用c圖做的。(選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大提升重物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分析第1、3次實驗數據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輪組,提升相同的重物,動滑輪個數越多(即動滑輪總重越重),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小。
(5)分析第3、4次實驗數據可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物體被提升的高度無關。
學習指導二、同一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特點
●自主預習:
閱讀第87面內容後完成下面填空:
2.在使用中按照技術規程經常保養,使機械處於良好的狀態,對於保持和提高機械效率也有重要作用。
●小組討論:
1.實驗探究:對於同一個滑輪組提升不同重物時,它的機械效率是否改變呢?
2.如何設計實驗證明?
實驗步驟:
①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提升兩個鉤碼,記錄鉤碼的重力、彈簧測力計的拉力、鉤碼上升的高度、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②用一個動滑輪和一個定滑輪組成的滑輪組提升四個鉤碼,記錄鉤碼的重力、彈簧測力計的拉力、鉤碼上升的高度、繩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表格設計:
分析表格數據在與同學們交流討論,你能得到什麼結論?
●教師點撥:
同一機械的效率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不同的工作狀態和環境而變化的.例如:一個組裝好的滑輪組,其提起的物重越大,則其機械效率越高,因為此時的額外功(提起機械本身所需要的功)相對越小;當然,由於機械間的摩擦而造成的額外功並不會減小. 當額外功一定時,在機械能承受的范圍內盡可能增加每次提起重物的重力,充分發揮機械的作用.
●跟蹤練習:
1.甲吊車比乙吊車的機械效率高,當它們分別把相同質量的物體勻速提升相同高度時,則( B )
A.甲吊車的電動機做的有用功較多
B.乙吊車的電動機做的額外功較多
C.甲吊車的電動機做的總功較多
D.甲、乙兩吊車的電動機做的總功相同
2.小明用同一滑輪組分別將甲、乙兩組鉤碼提升相同的高度,如圖所示.他兩次提升鉤碼所用的拉力分別為F甲和F乙,則F甲<F乙;所做的有用功分別為W甲和W乙,機械效率分別為η甲和η乙,則W甲<W乙,η甲<η乙.(均選填“>”、“=”或“<”)
3. 在“探究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時,某小組利用自重不同的兩個動滑輪進行了如圖所示的三次測量,數據記錄如下:
(1)完成表格中實驗數據①、②和③的計算.
(2)通過比較哪兩次實驗數據〔選填實驗序號〕,可以初步判斷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的自重有關?
(3)小明認為“同一個機械,它的機械效率是一個定值”,你可以用哪兩次實驗數據來驗證他的觀點是不對的?
解:(1)第3次數據中,有用功W有用=Gh=6N×0.2m=1.2J,總功W總=FS=3.3N×0.4m=1.32J,機械效率η= W有用/ W總=1.2J/1.32J≈90.9%;
(2)①②兩次實驗中,鉤碼的重力相同,動滑輪的重力不同,機械效率也不同,因此探究的是機械效率與動滑輪自重的關系;
(3)比較①③,同一個機械,動滑輪重力不變,提升的物體重力不同時,機械效率也不同,提的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大.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 機械效率和機械效率的計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有用功、總功、額外功的概念;機械效率的計算和怎樣提高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 機械效率的計算和怎樣提高機械效率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5面、第86面,完成下列填空:
1.有用功:在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用符號W有表示
2. 額外功:在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用符號W額表示
3 .總 功: 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也叫動力功。用符號W總表示
●小組討論:
1.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下面實驗:
(1)如圖甲,用彈簧測力計將鉤碼緩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計算拉力所做的功W1。
(2)如圖乙,用彈簧測力計並藉助一個動滑輪將同樣的鉤碼緩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計算拉所做的功W2。
(3)比較W1、W2的大小並分析原因。
2.討論:①有沒有一種簡單機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額外功?
沒有
②使用不同的簡單機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時,所做的總功是否相同?這說明什麼?
不同,這說明額外功不同
③額外功在總功中占的比例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額外功在總功中占的比例越少越好
④一定的總功中,額外功少意味著什麼?
有用功多
●教師點撥:
在使用機械時,我們總是希望額外功在總功中所佔的比例盡量少些,這樣可以讓機械處於一個高效率的狀態,以盡可能少的消耗,取得盡可能多的效益。
●跟蹤練習:
1.用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 水 做的功是有用功,對 桶 做的功是額外功。
2.如果桶掉進井裡,從井裡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 有用 功,對水做的功是 額外 功。
3.(2012天津)如圖所示,工人利用滑輪組將沙子從地面提升到距地面6m高 的三樓,沙子的質量為50kg,裝沙子的桶的質量8kg,動滑輪的質量為2kg,工人勻速拉繩子的力為300N(忽略摩擦和繩重,g取10N/kg)求:(1)工人做的總功;(2)工人做的額外功。
解:(1)拉力做功:W總=FS=300N×12m=3600J;
(2)∵忽略摩擦和繩重,∴W額=(G桶+G動)h=(m桶+m動)gh=(8kg+2kg)×10N/kg×6m=600J
學習指導二、機械效率的計算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86面,完成下列填空:
1.在使用機械時我們最關心的是所做的這些總功中,有用功究竟佔了多少。 為此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 叫做機械效率,它表示的是 有用功 與 總功的比值。用符號 η表示,讀作 “依塔”(yita)。
2.機械效率的計算公式:η= W有用/W總 。
●小組討論:
1.用一動滑輪把重40N的物體勻速提高20m,所用的拉力是25N,則拉力的作用點移動的距離是多少?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拉力的作用點移動的距離S=2h=2*0.2m=0.4m
有用功W有=Gh=40N*0.2m=8J
總功W總=FS=25N*0.4m=10J
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η=W有用/W總=8J/10J=80%
2.結合上題計算結果和課本86面:起重機、抽水機的大致機械效率范圍。思考:為什麼機械效率總小於1?
利用滑輪組做功時,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使有用功總比總功小,而機械效率等於有用功除以總功,所以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總小於一。
●教師點撥:
機械效率η是個百分數,一定小於100%,沒有單位。
機械效率是描述機械性能優劣的物理量,機械效率高的機械性能優良。機械效率的高低與所使用的機械工作時是否省力、及省力多少無關;與機械工作時的快慢程度無關;與機械工作時所完成的功的數量多少也無關.
●跟蹤練習:
1.關於功率和機械效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功率大的機械,做功一定多B.做功多的機械,機械效率一定高
C.效率高的機械,功率一定大D.做功快的機械,功率一定大
2.用動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杠桿將重400N的貨物抬高500px,手向下壓杠桿的力是240N,手下降的高度是多少cm?這個杠桿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解:手下降的高度h手=2h物=2*0.2m=0.4m
有用功W有=Gh物=400N*0.2m=80J
總功W總=F動h手=240N*0.4m=96J
則此杠桿的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80J/96J=83.3%
3.建築工地上,工人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將重為230N的建材從地面勻速送到6m 高處,所用拉力為125N。求:(1)工人做的有用功;(2)工人做的總功;(3)此過程中該裝置的機械效率;
解:(1)1380J (2)1500J (3)92%
『叄』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學設計
一種光學現象。指光在傳播到不同物質時,在分界面上改變傳播方向又返回原來物質中的現象。下面我為你整理了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幫助。
光的反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體表面可以發生反射。認識光反射的規律,了解法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義。
2.理解反射現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麼是鏡面反射,什麼是漫反射。
(二)過程與 方法
1.通過實驗,觀察光的反射現象,體驗和感悟我們是如何看見不發光的物體的。
2.通過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位置的關系,測量反射光線與法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總結 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體驗,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並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初中光學內容主要有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折射現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並有廣泛的應用。本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學平面鏡成像的前提條件,因此,本節課內容在光學中處於基礎地位。對於光的反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 經驗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從實驗現象中總結出反射規律,以及應用光的反射規律來解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作光路圖的能力要求是比較高的。光的反射規律是光學中的重要規律,是理解平面鏡、球面鏡作用的基礎,也是本章的重點知識。
教學重點: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反射規律。
教學難點:用光的反射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三、教學過程
初二物理光的反射教學 反思
《光的反射》是物理教材光學部分的重點內容之一,光的反射定律也是繼光的直線傳播規律之後的又一重要光學規律,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應用,因此,如何上好這節課,這節課能達到什麼效果對後續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物理教學用書》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教學提出了詳細要求。這些要求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完成並不容易。我平時上課自認為教材很熟,備課時常常走馬觀花,粗枝大葉。
課堂上學生實驗的實驗器材的准備和改進也著實讓我費了一番心思。實驗中的激光燈的光束效果不明顯,所以想到了用香火製造煙霧;煙霧需要收集並保存所以想到了空盒子,並且就地取材把實驗室中的光的反射演示儀的空盒子倒置過來即可;由於涉及到角度問題,想到在盒子的背面貼上自畫的量角器,並且自製量角器的位置也反復斟酌改動多次。
這節課的效果非常好,學生在輕松中學到了知識。我在感動的同時也對自己做了一下反思。一探究實驗中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關系時沒有設計相應的表格,只是讓學生大體對比了一下,甚至有的學生只做了一次實驗就輕易地得出了結論;二反饋練習少且針對性不強,這點在學生的課後作業中很容易就看出來了。三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沒有畫出詳細的光路圖來解釋。沒能讓學生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清晰的概念。四課堂的各個環節不連貫,備課不精益求精,只是浮在表面上。五沒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層面和接受能力,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考慮不周全。六沒有板書設計,在授課時很容易造成板書凌亂,沒有條理。
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充分在准備,備課: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充分考慮到課堂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好應變。
二、心中有教案,但不以教案為中心教學,以課堂上生成的東西為主,提高自己的課堂應對能力,努力使課堂教學成為藝術。
猜你感興趣:
1.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 八年級上物理教學設計
3. 初二物理 光的反射教學視頻
4. 初一物理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教學設計
5. 初二物理光的折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