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德育案例
『壹』 對德育歷史發展的認識和理解
在道德方面的教育,中國可是十分的重視,而且自古代開始一直傳承至今,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國在介紹古代人的文章裡面,都比較注重的描寫他們的品格。
『貳』 如何利用歷史課進行德育教育
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在歷史資料當中蘊含著大量的德育內容,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而且可以啟迪
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鑒於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一定要認真
研讀歷史教學大綱和歷史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當中所蘊含的德育思想,找准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從
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的進程.
青少年是未來祖國建設的主力軍,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質決定著祖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重視學生知識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對學生思想品質的教育.
教師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各方面的教育,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值得不斷探究和完善
的問題.筆者在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當中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就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許多學生和家長更加註重學習成績,對思想品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再加上現在的家庭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家中更是嬌生慣養.多方
面的原因使得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事情都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不肯吃苦,不尊敬師長,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沒有社會責任感.由此可見,現代教育對
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對青少年的德育教學方面還比較薄弱.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應該放到重要的日程上來.歷史教師應該以歷史教學為突破口,運用
好歷史教材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工作.通過歷史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從中受到感化,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繼承我國傳統的優良美德,形成正確的
榮辱觀和愛國主義情感.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現狀
在高考的壓力之下,許多教師、家長和學生所看重的仍然是分數,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還是採用單一的評價方式——考試成績,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這樣不僅使歷史教學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不利於學生和社會的發展.
1、在歷史教學中,仍然是注重學生的歷史成績,沒有意識到德育教育的作用.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歷史教學中不僅要
教給學生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分數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具有主要地位.一切教學為了高考服務.只要學生成績好其它
方面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教師在教學時,只是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點進行機械記憶,以取得好成績.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德育教育被忽
視,不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的形成,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也有著制約作用.
2、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標准仍然是成績.成績好的學生就是優秀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是差學生.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其它方面優秀的品質,學生得不到正確的評價,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這和現代教育所提倡的教學觀點是相違背的.
三、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德育教育也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之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歷史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教師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從中挖掘德育教學內容.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既有中國史,也有外國史;就有古代史,也有現代史.歷史學習包括豐
富的內容,教師在課前要深入研究歷史教材,從中挖掘出對學生品質有教育意義的材料,結合實際問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學習古代史時,教師可以讓學
生形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德治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思想.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形成民族榮辱感.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還可以穿插一些歷史小故
事、介紹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從中受到鼓舞.
2、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
意採用多種教育形式,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等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的影片,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教師
還要利用好圖書、網路等資源,讓學生去查找相關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陶冶自己的情操.教師還要利用好當地的相關歷史教育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實
地進行參觀,從切身的感受中得到熏陶,磨煉意志.
3、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採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現代教學中提倡素質教育,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也要採用多元
化的評價機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標准.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的以成績進行評價的方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准,注重學生學
習能力、思想品質、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同時發展.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歷史基礎之上都有所進步,都能夠得到肯定和鼓舞.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教育應該是綜合教育.在對學生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視.高中歷史教師要發揮出學科教學的優勢,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
『叄』 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將社會道德轉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歷史科學的德育教育在歷史教學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學科德育中又居於核心地位。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下面我就這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是歷史教師要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是滲透德育的關鍵。老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二是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現代化教學設備在城鄉各中學普遍使用,要求每位歷史教師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是以計算機為基礎、能夠以交互方式處理、傳輸文本、圖形、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等信息的媒體技術。由於其具有聲、像、圖、文結合的特點,所以能提供理想的教學環境,對歷史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我認為多媒體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有效落實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比如我在教學《鋼鐵長城》這一課時,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用多媒體播放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的片斷,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本課內容的學習。在教學「人民海軍」、「人民空軍」、「導彈部隊的發展」時,我又依次播放了人民海軍和人民空軍建軍六十周年慶典片斷和有關導彈部隊發展的課件。通過「再現」消逝的歷史現象,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生動的畫面、鮮明的色彩、感人的音響、再配以解說,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到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即「鋼鐵長城」的形成是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體現,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歷史教師要善於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讀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們要對歷史事實和歷史人物做客觀的評價,而這種評價經常使用比較法,特別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在評價歷史人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進行著道德評價。在歷史教學中進行道德評價,一是要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採取一分為二的方法對歷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二是要選取正面的歷史人物和反面的歷史人物,使學生在鮮明的對比中深化對道德評價標準的認識。例如在中國近代史上,面對外國列強對中華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後繼、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如鄧世昌;也有一撮貪生怕死、投降求榮的賣國賊,如葉志超。對愛國者和賣國賊的對比評價可以提高道德評價的水平和效果。
『肆』 如何進行歷史課堂中的德育教育
歷史教學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從古至今一直都被作為道德教育的重版要手段。中華文明中權成熟的倫理觀念和思想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新課標"強調了新的高中歷史課程目標要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歷史教學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獨厚的條件,從古至今一直都被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華文明中成熟的倫理觀念和思想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
『伍』 淺談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
瓊海市華僑中學 陳沖【摘要】: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這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課題,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長期以來,德才相對,謂之德才兼備;現代教育方針,謂之德智體全面發展。說明「德」包括了思想與道德。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培養學生愛學校、在家鄉、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關鍵詞】 德育滲透 小組學習 教學模型 直觀教學 素質教育主張學校教學工作不僅要抓好智育,更重視德育。作為基礎教育必修課的中學歷史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充分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那麼如何做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展述個人認識。一、滲透德育的關鍵——歷史教師的素質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發揮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作用,沒有高素質的歷史教師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二、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課堂教學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形式,由於教材內容的不同,則構成課堂類型和教學方法也就不同,而德育滲透是通過教材、教法以及教師的情感等因素來實現的。1、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提倡小組學習,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一起討論問題,分工合作,讓學生在共處中學習做人與做事。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在共同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尊重他人,是實實在在的德育。2、教材內容的感染歷史教材中有很多愛國主義的教材,如教材中對抗美援朝志願軍的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被譽為『最可愛的人』」。志願軍的這種革命精神,使學生受到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激發了他們為祖國獻身的革命精神。教師應結合青少年思想活躍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養學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熱愛當黨、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心。3、直觀教學的滲透直觀教學是一種最直接、生動,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方法。中學歷史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祖國的大好河山、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宏偉磅礴的三大戰役等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形象、生動、直觀地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此基礎上可順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我們可利用模型展現我們祖國的發明創造,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講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暴行時,我們可利用一些影視作品或圖片展示給學生看。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所以使用直觀教學可以再現歷史最壯觀的場面、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和英雄人物的光輝業績。4、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講授歷史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號的功能,個人的真摯情感可以影響別人,使其產生強烈的內心體驗,從而樂於接受這種意見和教育。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青少年的理性方面不夠成熟,習慣用形象、外在感受來思考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真摯的情感來講授教學內容很容易使學生受到感染,進而和教師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歷史描述的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這就必須賦予歷史以人類的情感。「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感染力,而且對我們實現德育目標也有重要作用。如在講南京大屠殺時,如果教師能充滿感情地講述這段歷史,就會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相反,干癟的說教既不能讓學生認同,更不能使學生將德育內容轉化為個人的思想行為。這樣,我們的德育教育就失敗了。三、課外活動中的德育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僅依靠課內有限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外開展一些活動來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能力。1、出演歷史短劇教師利用課本上設計的活動課,知道學生出演歷史短劇。學生通過出演歷史短劇,可以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豐富課餘生活。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出演歷史短劇的過程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比如七年級課本上設計的歷史短劇《文成公主入藏》,通過這個短劇,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2、課外參觀德育基地在教師的組織和帶領下,讓學生參觀一些具有深遠意義的德育基地。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去參加博物館,或到革命老區。在我們瓊海,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了解當年革命先輩的英雄壯舉,教師順勢補充講解史實,增強參觀走訪的教育效果,使他們在「聽故事」的同時,再一次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期填補課堂教學的不足。3、開展演講比賽活動為了進一步地對學生加強思想教育,教學之餘,讓學生搜集自己最崇拜、最感興趣的英雄人物、戰爭場面等方面的素材,進行演講比賽。師生共同評價,達成共識,從而給學生創建一個相互學習,互相鼓勵的良好的德育氛圍。4、組織觀看相關影片歷史教學有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就是有很多涉及教學內容的相關影片。比如講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建黨偉業》等,還有很多敘述戰爭的影片。我認為如果要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觀看相關影片,遠比去做一些練習或單靠教師的講解更有用。比如在講到南京大屠殺時,要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我們可組織學生觀看《金陵十三釵》。在影片中,學生可以強烈的感受到日軍當時在中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可以感受到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人用自己的生命去換來的;可以了解到,在災難面前,人們不分國界,互助互愛。利用影片滲透德育,有著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對學生人身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幫助。5、開展歷史教具小製作的活動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描繪和製作一些簡單的教具,不僅可以豐富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還有助於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特別是由於學生參與了教具的製作活動,必然對所製作教具產生的年代、背景、作用和意義等作深入地了解,從而增進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思想。總之,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切忌就史講史,或把歷史課當作故事會,或把自己扮演成說書人的角色,而應體會到歷史是愛國主義思想的源動力。通過我們的工作,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無私奉獻、造福人類、品德高尚、出類拔萃的人,但我們可以努力使他們成為講文明、懂禮貌、愛國家、愛親人、誠實守信、與人為善、恪守社會公德的人;幫助他們正確區分真、善、美與假、丑、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參考文獻】1.王輝 《試論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2.肖銘 《立足「遭遇」的德育課程》3.何春芳《以學生為主體推進德育課程化》4.王華 《德育課程需要精耕細作》
『陸』 如何在歷史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標准:學生應通過高中歷史課的學習,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學會尊重他人,並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見,歷史課堂教學中蘊含著德育的功能。在具體的高中歷史教學操作中,我們知道歷史課是以發現歷史美、欣賞歷史美和創造未來美為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對個人來說,也就必須引導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結合歷史資源優勢,加強對學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斷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推動學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課程充分發掘了歷史上那些有助於完善學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顯歷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堅忍不拔,奮發向上的教育。歷史名人事跡,比如: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筆耕不息,才有醫學巨著《本草綱目》的問世在司馬遷獄中發奮圖強,自強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繼續編寫《史記》。有志者應該敢於面對千難萬險,堅忍不拔,奮發向上,才能成就大業。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入時代的血液,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過硬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發展。
2.文明禮貌的教育。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文明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在學習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通過學習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思維習慣和高尚情操。同樣勤學好問、開拓進取等都能在歷史教學中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學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發揮優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來的歷史典故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民族情操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歷史書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未來的命運」。因而可以說,歷史學科在普及相關學科知識的同時,還擔負著學生的品德教育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責任。在所有的品德培養之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是最為重要和必先考慮的部分。對於歷史學科任課教師來講,首先應當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如,在近現代史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從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成果為出發點,向學生講解中國歷史上的輝煌,引導學生的思路,在溫習古代史知識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後轉入《鴉片戰爭》的課程教學中,使學生的思路從對於古代強盛的崇敬突然轉向對於近代被侵略的恥辱與困惑,進而使學生願意並強烈要求了解近現代史上中國遭受凌辱和瓜分的過程以及原因。在進入20世紀之後的歷史課程內容講習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根據時代背景,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種種危難入手,對各個政治派別所做出的努力進行了解、甄別和分析,認識到共產主義者對中國解放和民族振興的巨大貢獻,從而對當前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初步的認同。
三、利用豐富的教學活動進行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
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對於高中歷史道德教育教學內容的滲透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學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個性。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歷史人物的評價以及歷史事件的總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比如在學習秦始皇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意識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積極意義,及其為人們帶來的災難。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按照自己的意願實施某些行為的時候,多多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總之,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思想道德素質是主要的素質,歷史是當代人的財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貫徹道德教育,既符合歷史學科特點,也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同時也體現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要善於將歷史榜樣的行為規范和學生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有機地聯系起來,指導他們在處理好個人與國家、集體、父母、同學、親友的關系,以及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如何處事做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教育學生以史為鑒,明辨是非,習善成性,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全面振興而奮斗。
『柒』 德育故事中有什麼故事
您可以觀看中華德育故事1-10部,有260集,故事內容都是根據真實歷史人物改編。內容感人至深,大人孩子可以一起看。挺好的!
這是目錄:
第一部
1、江革負母 黃香溫凊 陸績懷桔 孝緒得參
2、鄭均悟兄 伯魚十往 許武教弟 敬女代嫁
3、馮諼焚券 李秀忠烈 趙柔一言 魏徵嫵媚
4、孫晷溫恭 尹陳童訓 樓護養呂 元振濟窆
5、漢賓惠人 査道博施 進之救友 妙聰井負
6、彥謙官貧 李勉葬金 劉寬多恕 弘景異操
7、張李丐養 菊花無怨 吳孫勸夫
第二部
1、郯子鹿乳 考叔舍肉 緹縈上書 孟宗哭竹
2、孔融讓梨 王覽爭鴆 彥霄析箸 鄒媖引過
3、滂母無憾 王旦薦賢 冬梅踐言 文燦拒間
4、越姬信心 張劭待式 趙抃告天 庭式心許
5、德言對經 李後嚴明 王珪循禮 朱顯焚券
6、魏譚請食 巨伯請代 公義變俗 世恩夜待
7、閻敞還錢 隱之飲泉 羅倫還釧 李綱辭職
第三部
1、鼎臣祝壽1-4集
2、穆姜仁愛1-5集
3、穆姜仁愛6-9集
4、長孫規諫1-4集
5、長孫規諫5-8集
6、留台拾金1-2集 李習求貧1-2集
第四部
1、大舜1-4集
2、大舜5-8集
3、大舜9-12集
4、蘇武牧羊1-4集
5、安世不妄1-4集
6、子阿委珠1-4集
第五部
1、《老萊斑衣》 《韓鄭鞠叔》 《岳飛報國》 《程妻守鞋》
2、《宋桓罪己》 《平陽義師》 《包拯貢硯》 《勾踐嘗膽》
3、《泰伯采葯》 《鄧曼撫民》 《太任齋庄》 《楊震四知》
4、《子儀見酋》 《楚媛不違》 《霸妻清節》 《盧革避試》
5、《朱暉許堪》 《伯禽趨跪》 《潘郭詩誡》 《許阮愧允》
6、《曹彬激誠》 《季札掛劍》 《修母荻訓》 《管寧善化》
第六部
1、《仲由負米》 《秀姑友恭》 《樊姬進賢》 《宿瘤採桑》
2、《關公秉燭》 《許衡心主》 《班昭女誡》1-2
3、《曾參養志》 《鄭濂碎梨》 《真卿勁節》《朱熹閑居》
4、《木蘭從軍》1-2 《陳昉百犬》《彭陳辭姻》
5、《李績焚須》 《吳謝笞賀》 《孔明潔身》《純仁無愧》
6、《孔子盡禮》1-2 《仲淹義田》1-2義篇
7、《天祥衣帶》1-4
第七部
1、《董奉治病》1-4
2、《文本乞恩》1-4
3、《蔣女保弟》1-4
4、《柳盧睦族》1-4
5、《藍姐捕盜》1-4
6、《子干墾田》1-4
7、《李密陳情》1-4
第八部
1.《文王問安》 《芒孟慈母》 《女婧諫槐》 《義母踐諾》
2.《鎮周贈帛》 《蘭根歸美》 《陶妻泣富》 《御妻求去》
3.《蘭姐善諫》 《穗女撫弟》 《御己農諫》 《蒙正三對》
4.《缺妻敬饁》 《臧氏義保》 《吳王潔己》 《范喬哭硯》
5.《少娣化嫂》 《發母數子》 《衛姬信行》 《敏元奮劍》
6.《朱壽訴冤》 《孟嘗還珠》 《元方舉知》 《羊祜推誠》
第九部
1. 《太姒嗣徽》 《統姊助粟》 《仁傑直奏》 《蘧瑗敬上》
2. 《冷葉義方》 《思永拾釧》 《吉翂拒舉》 《一儒扃奩》
3. 《妙善保印》 《孟光舉桉》 《廉范獄卒》 《鄧後克己》
4. 《房崔愧心》 《樊噲鴻門》 《楊劉責子》 《洪蔡安貧》
5. 《劉寵錢清》 《苟劉保城》 《彥光易俗》 《程驤散財》
6. 《施氏奴事》 《鄭錢謝姐》 《紅玉桴鼓》 《孔奐單船》
第十部
1. 《曹女卻賻》 《普明葬兄》 《郭伋亭候》 《敬叔施散》 《破缸救友》
2. 《田真嘆荊》 《於義決訟》 《許坦杖虎》 《姜肱大被》 《仁謙斥藏》
3. 《胡宿葬僧》 《孔顗辭米》 《顏回辯志》 1——2
4. 《甄宇瘦羊》 《邦耀卻竹》 《丙吉護儲》1——2
5. 《高後減政》 《子罕卻玉》 《相如稱疾》1——2
6. 《甄彬贖薴》 《原憲辭粟》 《元定衾影》 《桑虞愧盜》 《王烈遺布》
『捌』 誰知道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41-1413(2011)11-0000-01
關鍵詞:歷史教學 德育教育 中學生
德育,通常意義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它是學校教育核心。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是對過去的總結,古往今來,歷史長河中總是折射出德育的光芒。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質教育已早就形成的共識,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今天我們對此更應重點突出強調,因為目前中學生的文明道德素養狀況實在令人擔憂,現在的學生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比較自私,缺乏愛心,缺乏責任感和社會公共意識,比較注重個人享樂,經常攀比吃穿,怕吃苦,做事心浮氣躁,缺乏意志力,目前在校園內甚至出現了拉幫結伙相互爭斗的團伙和利用金錢買作業,買答案,考試作弊的現象。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學校、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庭對獨身子女的嬌慣和縱容,學校對學習成績和考試分數的過分重視,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丑惡現象。(比如:一切向「錢」看,金錢萬能,個人利益是追求的唯一目標,某些幹部貪污腐化,一些社會產品假冒偽劣的泛濫等)。對學生的影響,這些造成了學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亂。歷史書籍是人類創造一切文明的載體,它浩發煙海,天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宗教戰爭,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通過歷史的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涵養學生德行,從而提高學生史學素養,培養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長期以來,人們對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 ,已經做了大量的探討和闡述,這是十分必要,歷史學科的知識具有很強的借鑒性,在教育學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堅持把培養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注意從古今中各方面擷取歷史素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逐漸懂得做人的道理。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做好當代中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歷史教師值得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一、進行良好的品位的教育
中學歷史教科書提供了大量的歷史人物,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生動材料。就中國歷史而言,我國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國度,不同歷史時代的傑出人物以不同的風姿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風貌和優秀的道德傳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魂魄和脊樑。他們在創造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優秀品質和高尚情操,成為炎黃子孫繼續前進的巨大動力,因此,在教學中用這些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幫助他們形成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歷史教材中所介紹的墨子主張「節儉」,典型事例,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勤勞儉朴的良好品德的極好素材。名醫扁鵲周遊列國,為民治病的善行,羅盛教為搶救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就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使這些優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發揚光大。
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永恆的精神支柱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凝聚著炎黃子孫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賴以形成、生存、發展的內在依據和巨大動力。它像一條紅線貫穿於幾千年的歷史之中。中華民族屢經艱難困苦中不斷壯大,成為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泱泱大國,一個極其重要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力量的維系,凝聚,鼓舞與促進。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歷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歷史知識本身就是充滿愛國主義的內容,正如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史學本學問之最博大而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
首先要教育學生了解祖國。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具體生動的史實進行國情教育,讓學生既要了解中華民族在古代取得輝煌成就,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受的種種屈辱,既要知道我們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具大成就和現在的國際地位,也要了解我們國家在前進中所面臨的困難。只有讓學生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祖國,才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其次要教育學生樹立愛國的責任感。中華民族的無數脊樑,無一不是「以天下為己任」並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的人,從戰國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從南宋陸游的「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到明末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有這些歷史人物的光輝業績和愛國遺訓,都將喚起和激發青年一代愛國責任感,使他們自覺以民族昌盛為己任,再次,教育學生具有開拓進取的實干精神,把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愛國主義是一種堅定的信念,是一種優良傳統,更是一種執著的行動。近年以來,林則徐的「師表」,康有為的「上書」孫中山的「斗爭」和毛澤東的探索,這些富有開拓精神的行為折射出深深的愛國之情。歷史教學要大力培養學生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
三、進行崇高遠大理想的教育
在歷史學科中,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遺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別的任何學科無法取代的。中學生處於長知識長身體的階段,又是確立世界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教師在教學中既讓學生掌握具體的歷史知識,同時也要通過歷史人物生動感人的言行加強對學生進行崇高遠大理想和優秀思想品德的教育。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他和妻子待奉吳王三年,回國後,每天卧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打敗吳國;西漢時期的司馬遷雖然身受腐刑,仍舊沒有動搖創作《史記》的決心,歷時十四載終於完成了這部史學巨著;唐朝時期的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失敗了,但他仍舊矢志不渝,第六次東渡日本時,雙目失明,且66歲高齡,最終取得成功,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歷經磨難,九死一生……他們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揚千古,流芳百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遇到再大的困難也知志不渝,心中擁有崇高理想。
四、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
傳統美德的養成在於使中學生的言行舉止合乎「禮」做一個文明的現代公民,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但是在近幾十年,中國人在國內外各種場合「失禮」的報道不絕於耳,在中學生群體當中,言語粗魯,頂撞父母,不尊敬師長的現象屢見不鮮,很難想像一代人按這種情形成長下去,能夠與未來強大的中國的主人翁身份相符。
在歷史科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列舉歷史名人的成長故事,言行舉止,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鍛煉青少年的意識,培養青少年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明事非,辯好壞,善與惡,講文明,講道理,樹誠信,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知法守法,禮貌,是個人素質最直接外在形式,也是交往最前沿。因此是否文明禮貌,決不只是個人私事,也不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它表明一個是否具有道德修養,影響到我們人際關系的質量和社會風氣好壞,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真正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要語言文明,態度親和,舉止端莊,才能創造和諧社會。
在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教師要深挖教育資源,靈活機動地創設教學環境,努力做到歷史教學中有機實現德育滲透,以達到歷史教學的德育教學目的。
[2]《中國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嶽麓書社).
[3]《中國歷史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嶽麓書社).
[4]《思想政治教科書》八年級上冊.(人教版).[5]冉啟科.《簡明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