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感應故事
A. 中國歷史小故事200~300字
煮酒論英雄: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得大好事!」說者有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則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方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請你說說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裡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與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下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B. 有趣的中國歷史小故事
1、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可謂是一代明君,魏徵是他的臣子,魏徵屬於一個敢言敢說的人。他總是會毫不留情的指出唐太宗的問題。曾經有一次唐太宗在逗玩一隻外邦進貢鳥,突然看到魏徵過來了。唐太宗怕魏徵要說他貪圖享樂,就趕緊把鳥藏到了衣服里。
結果魏徵來了之後,一直和唐太宗說話,唐太宗只能聽著。等魏徵走後,唐太宗再把鳥拿出來一看,鳥已經死了。
2、朱元璋
朱元璋是歷史上出名的「乞丐皇帝」,洪武八年(1375年),時任刑部主事的茹太素又上書朱元璋直陳時務,批評皇帝用刑太苛。這次上書的一大特點就是洋洋灑灑一萬多字,堪稱萬言書。朱元璋讓中書郎王敏將萬言書讀給他聽,可是讀了六千三百七十字以後,還沒有聽到具體意見,說的全是空話、套話。
加上此文中有「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之類的話,又忤逆了皇帝。所以,朱元璋還沒聽完就脾氣大發,把茹太素叫來斥責了一番,並處以廷杖之刑,狠狠地揍了他一頓。
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又叫人讀了一遍,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後,才涉及本題,建議五件事情,其中四件事情是可取的、可行的,朱元璋立即命令主管部門施行,同時指出這五件事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講清楚了,卻啰啰嗦嗦寫了一萬七千多字,這是繁文之過。
3、歷史上最長壽的人
「菜籃公」陳俊,「菜籃公」原名陳俊,湯埕人。唐僖宗中和辛丑(881)年生,元泰中元年甲子(1324)年卒,歷經唐、五代、宋、元諸代,享壽444歲。是有史書中記載的世界上最長壽之人,也被人稱作「小彭祖」。
4、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肉身千年不腐
唐朝的慧能大師,是我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尊肉身菩薩(肉身不壞之得道高僧),至今已歷1000多年,目前仍供奉於廣東韶關的南華寺。留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千古禪語。
5、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
一天,乾隆找紀曉嵐對對子。乾隆出的對子聽著是:兩碟豆。紀曉嵐心想:皇上一般都出難句,這次怎如此簡單?要小心應對,答道:一甌油。果然,乾隆改了口:我說的是——兩蝶斗。
紀曉嵐似乎早已料到,不慌不忙地說:我指的是——一鷗游。皇上又說:花間兩蝶斗。紀曉嵐隨口應道:水面一鷗游。PS:(乾隆言:懟得好,來人,拖出去)。
C. 秦漢時期的著名故事
指鹿為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圖片(2):指鹿為馬典故漫畫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准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裡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裡嘀咕:這個趙高搞什麼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隻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
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後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鏟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沖。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後,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後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公元前215年(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准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呂後告發韓信准備謀反。呂後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後賀喜。韓信哪裡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後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後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不過韓信等一類將領,自以為立有戰功,應當割地稱王,但從人民要求統一的觀點看來,不消滅這些割據者,即使希望戰禍暫停也是不可能的。蕭何協助劉邦臣,削除異己,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為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這是漢高祖劉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蕭何輔佐劉邦做出的傑出貢獻。
D. 中國古代的歷史小故事
鏈接:
中華故事
E. 中國歷史小故事100字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佣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F. 中國歷史小故事
從朱溫建立梁朝開始的五十多年裡,中原地區前後換了五個短暫的王朝——梁、唐、
晉、漢、周(為了跟以前相同名稱的王朝區別,歷史上把它們稱做後梁、後唐、後晉、後
漢、後周),合起來叫做五代。五代時期,在南方和巴蜀地方,還有許多割據政權,有的稱
帝,有的稱王,前後一共建立了九個國(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後蜀、南
唐),加上在北方建立的北漢,一共是十國。所以五代時期又叫做「五代十國」時期。朱溫
即位不久,鎮海(治所在今浙江杭州)節度使錢鏐(音liú)首先派人到汴京祝賀,表示
願意稱臣。朱溫十分高興,馬上封他做吳越王。
錢鏐原來出身貧窮,年青時候做過鹽販,後來到浙西鎮將董昌手下當部將。黃巢起義軍
攻打浙東的時候,錢鏐用小股兵力保住了臨安(今浙江杭州)。唐王朝認為他有功,封他為
都指揮使,後來,又提拔為節度使。
錢鏐當上節度使以後,擺起闊綽來。在臨安蓋起豪華的住宅,出門的時候,坐車騎馬,
都有兵士護送。他的父親對他這樣做法,很不滿意。每次聽到錢鏐要出門,就有意避開。
錢鏐得知父親迴避他,心裡不安。有一次,他不用車馬,不帶隨從,步行到他父親的家
里,問老人為什麼要迴避他。
老人說:「我家世世代代都是靠打魚種莊稼過活的,沒有出過有財有勢的人。現在你掙
到這個地位,周圍都是敵對勢力,還要跟人家爭城奪池。我怕我們錢家今後要遭難了。」
錢鏐z聽了,表示一定要記住父親的囑咐。打那以後,他小心翼翼,只求保住這塊割據
地區。當時,吳越是個小國,北方的吳國比吳越強大,吳越國常常受他們的威脅。
錢鏐長期生活在混亂動盪的環境里,養成了一種保持警惕的習慣。他夜裡睡覺,為了不
讓自己睡得太熟,用一段滾圓的木頭做枕頭,叫做「警枕」,倦了就斜靠著它休息;如果睡
熟了,頭從枕上滑下,人也驚醒過來了。他又在卧室里放了一個盛著粉的盤子,夜裡想起什
么事,就立刻起來在粉盤上記下來,免得白天忘記。
他不但自己保持警惕,對他的將士要求也挺嚴。每天夜裡在他住所周圍,有兵士值更巡
邏。有一天晚上,值更的兵士坐在牆腳邊打起盹來。忽然,隔牆飛來幾顆銅彈子,正好掉在
兵士身邊,把兵士驚醒過來。兵士們後來知道這些銅彈子是錢鏐從牆里打過來的,在值更的
時候,就不敢打盹了。
又有一天夜裡,錢鏐穿了便服,打北門進城。城門已經關閉了。錢鏐在城外高喊開門,
管門的小吏不理他。錢鏐說:
「我是大王派出去辦事的,現在急著要回城。」小吏說:「夜深了,別說是大王派的
人,就是大王親自來,也不能開。」
錢鏐在城外繞了半個圈子,打南門進了城。第二天,他把管北門的小吏找來,稱贊他辦
事認真,並且給他一筆賞金。
錢鏐就是靠他的謹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吳越的統治地位。吳越國雖然小,但是因為長
期沒有遭到戰爭的破壞,經濟漸漸繁榮起來。
錢鏐鞏固了他的統治,就過起奢侈的生活來。他把臨安城擴大了三十里,大造亭台樓
閣,把自己的王府造得像龍宮一樣。這樣做,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錢鏐還征發民工修築錢塘江的石堤和沿江的水閘,防止海水往裡灌;又叫人鑿平江里的
大礁石,方便船隻來往。因為他在興修水利方面做了一點事,所以民間給他起個外號,叫
「海龍王」。
G. 中國歷史上比較令人感興趣的故事
中國唐王朝(公元618—907年)
延續時間290年,傑出帝王:唐太宗、唐玄宗
成功指數:8,影響指數:8
其前期被譽為中國封建史上的全盛時代,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永遠的豐碑,以開放包容的氣度而聞名,萬國衣冠集於長安,而唐詩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文學史上難以企及的高峰。
李靖夜襲陰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 ,中原戰事雖然結束,但西邊邊境上還很不安定。特別是東突厥,當時還很強大,成為唐朝主要的威脅。太原起兵以後,唐高祖一心對付隋朝,只好靠妥協辦法,維持了和東突厥的和好關系,但東突厥貴族仍舊不斷侵擾唐朝境界,鬧得地方不得安寧。
唐太宗即位不滿二十天,東突厥的頡利(頡音jié)可汗率領人馬十多萬,一直打到離長安只有四十里的渭(weì)水邊。頡利以為唐太宗剛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進長安城見唐太宗,揚言突厥兵一百萬,馬上開到。唐太宗是見過世面的人,他不理頡利的威脅,把使者扣押起來。他先布置長安的唐軍擺開陣勢。接著,又親自帶了房玄齡等六名將領,騎馬到渭水邊的便橋,指名要頡利出來,隔河對話。
頡利聽說使者被扣,已經有點吃驚;再看到太宗親自上陣,後面唐軍旌旗招展,軍容整齊,不禁害怕起來。他帶著突厥將領在渭水對岸,下馬拜見太宗。
唐太宗隔著渭水對頡利說:"我們兩家早已訂立盟約,幾年來也沒有少給你們金帛,為什麼要背信棄義,帶兵進犯?"
頡利被責備得無話可說 ,表示願意講和。過了兩天,雙方在便橋上訂立盟約。接著,頡利就退兵了。
打這以後,唐太宗加緊訓練將士,每天召集幾百名將士在殿前練習弓箭。他跟將士們說?外敵進犯,這是常有的事,並不可怕。怕只怕邊境稍為安定,人主就貪圖安逸,忘記戰爭,敵人來了就抵擋不了。從現在起,平時我做老師,教你們弓箭;戰時我當將帥,帶領你們抵抗敵人。"
經過唐太宗的鼓勵,將士專心練武,不出幾年,就訓練出一批精銳軍隊。
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場大雪。東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發生飢荒。頡利可汗加緊對其他部族的壓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頡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鎮壓,反被打得大敗。突利逃回去後,被頡利責打一通。兩人因此翻了臉,突利投降了唐朝。
唐太宗抓住這個時機,派出李靖、徐世績等四名大將率領大軍十多萬,由李靖統率,分路出擊突厥。
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軍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歸附唐朝,在唐朝統一戰爭中,立了不少戰功。
公元630年,李靖親自率領三千精銳騎兵,從馬邑出發,趁頡利不防備,連夜進軍,逼近突厥營地。頡利毫無防備,發現唐軍突然出現,大驚失色。將士們也慌了手腳,說:"這次一定是唐朝發動全國兵力來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軍深入呢?
還沒有到唐軍發起攻擊,突厥兵先亂了起來。李靖又派間諜混進突厥內部活動,說服頡利一個心腹將領投降。頡利一看形勢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 ,得勝回朝,唐太宗十分高興,說:"從前漢朝李陵帶兵五千,結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虜;現在你以三千輕騎深入敵人後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這是自古以來少有的盛事啊!"
頡利逃到陰山以北 ,怕唐軍繼續追趕,派使者到長安求和,還說要親自朝見。唐太宗一面派唐儉到突厥,表示安撫;方面又命令李靖帶兵前去察看頡利動靜。
李靖領兵到白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和徐世績會師 。兩個人商量怎樣對付 。李靖說:"頡利雖然打了敗仗,但是手下人馬不少。如果讓他逃跑,以後我們再要追他,就很困難了。我們只要選一萬精兵,帶二十天糧,跟蹤襲擊,一定能把頡利活捉住。"徐世績也贊成這個意見。兩支軍隊就向陰山進發。
頡利可汗求和實際上只是緩兵之計,想等草青馬肥季節來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儉來到,以為唐太宗中了他的計,暗暗高興,防備也自然鬆懈下來。
當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績率領唐軍到了陰山,命令部將蘇定方率領二百名輕騎,冒著夜霧悄悄進軍。到突厥前哨發現唐軍的時候,唐軍離開頡利營帳只有七里地了。
頡利得知唐軍騎兵來到,趕快找唐儉,唐儉已經瞅機會脫身回到唐營。頡利慌忙騎上他的千里馬逃走。李靖指揮唐軍追殺,突厥兵沒有主帥,亂成一團。唐軍殲滅突厥兵一萬多,還俘獲大批俘虜和牲畜。
頡利東奔西逃 ,最後帶著幾個親兵躲在荒山裡,被他的部下抓住後交給唐軍,後來被押送到長安。
一度很強大的東突厥滅亡了。唐太宗並沒有殺死俘虜。在東突厥原地設立了都督府,讓突厥貴族擔任都督,由他們管理突厥各部。
這次勝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這一年,回紇等各族首領一起來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擁護唐太宗為他們的共同首領,尊稱他是"天可汗"。
打那以後,西域各族人和亞洲許多國家的人, 不斷來到長安。在這一時期,我國高僧玄奘(音zàng)和尚也通過西域各國到天竺去。
玄奘和尚取經
玄奘是長安大慈恩寺的和尚,原名叫陳褘(音huī),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緱音gōu)人。十三歲那年,他出家做和尚,就認真研究佛學。後來他到處拜師學習,精通佛教經典,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他發現原來翻譯過來的佛經錯誤很多,又聽說天竺地方有很多的佛經,就決定到天竺去學習。
公元629年(一說627年)他從長安出發,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當時,朝廷禁止唐人出境,他在涼州被邊境兵士發現,叫他回長安去。他逃過邊防關卡,向西來到玉門關附近的瓜州(今甘肅安西)。
玄奘在瓜州,打聽到玉門關外有五座堡壘,每座堡壘之間相隔一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只有堡壘旁有水源,並且由兵士把守。這時候,涼州的官員已經發現他偷越邊防,發出公文到瓜州通緝他。如果經過堡壘,一定會被兵士捉住。
玄奘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碰到了當地一個胡族人,名叫石盤(pán)陀,願意替他帶路。
玄奘喜出望外,變賣了衣服,換了兩匹馬,連夜跟石盤陀一起出發,好不容易混出了玉門關。他們在草叢里睡了一覺,准備繼續西進。
哪兒想到石盤陀走了一程,就不想再走了,甚至想謀殺玄奘。玄奘發現他不懷好意,把他打發走了。
打那以後 ,玄奘單人匹馬在關外的沙漠地帶摸索前進。約摸走了八十多里,才到了第一堡邊。他怕被守兵發現,白天躲在沙溝里,等天黑了才走近堡壘前的水源。他正想用皮袋盛水,忽然一支箭射來,幾乎射中他的膝蓋。玄奘知道躲不過 ,索性朝著堡壘喊道:"我是長安來的和尚,你們別射箭!"
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開堡門,把玄奘帶進堡壘。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問清楚玄奘的來歷後,不但不為難他,還派人幫他盛水,還送了一些餅,親自把他送到十幾里外,指引他一條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王祥的同族兄弟,聽說玄奘是王祥那裡來的,也很熱情地接待他,並且告訴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叫他繞過第五堡,到野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長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離開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沒有找到野馬泉。他正要拿起隨帶的水袋喝水,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潑翻在沙土上了。沒有水,怎麼越過沙漠呢。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幾里,忽然想起臨走的時候,他曾經立下誓言,不達到目的地,決不後退一步。現在怎麼能遇到困難就後退呢?想到這里,他撥轉馬頭,繼續朝西前進。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見飛鳥,下不見走獸,有時一陣旋風,捲起滿天沙土,像暴雨一樣落下來 。玄奘在沙漠里接連走了四夜五天,沒有一點水喝,口渴得像火燒一樣,終於支不住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半夜,天邊起了涼風,把玄奘吹得清醒過來。他站起來,牽著馬又走了十幾里,發現了一片草地和一個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馬才擺脫絕境。又走了兩天,終於走出大沙漠,經過伊吾(今新疆哈密),到了高昌(在今新疆吐魯番東)。
高昌王麹(音qǔ)文泰也是信佛的,聽說玄奘是大唐來的高僧,十分敬重,請他講經,還懇切要他在高昌留下來。玄奘堅持不肯。麹(qu)文泰沒法挽留,就給玄奘准備好行裝,派了二十五人,隨帶三十匹馬護送;還寫信給沿路二十四國的國王,請他們保護玄奘過境。
玄奘帶領人馬,越過雪山冰河,沖過暴風雪崩,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碎葉城(在今蘇聯吉爾吉斯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受到西突厥可汗的接待。打那以後,一路順利,通過西域各國進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 ,有很多佛教古跡。玄奘在天竺游歷各地,朝拜聖跡,向高僧學經。有一次,他在乘船渡恆河的時候,碰到一群強盜。他們迷信妖神,每年秋天都要殺個人祭神。船中的強盜看中玄奘,要把他殺了祭神,玄奘再三向他們解釋也沒有用,只好閉著眼睛念起經來。說也湊巧,這時正好起了一陣狂風 ,河裡濁浪洶涌,差一點打翻了船。強盜害怕起來,趕快跪下懺悔,把玄奘放了。
這件事很快傳開了,當地的人都還認為玄奘真有什麼佛法保護呢。
天竺(zhu)摩揭陀國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爛陀寺。寺里有個戒賢法師,是天竺的大學者。玄奘來到那爛陀寺,跟著戒賢法師,學了五年,把那裡的經全部學會了。
摩揭陀國的戒日王是個篤信佛教的國王,聽到玄奘的名聲,在他的國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內卡瑙naǒ季)為玄奘開了一個隆重的講學大會。天竺十八個國的國王和三千多高僧到了會。戒日王請玄奘在會上講學,還讓大家辯論。大會開了十八天,大家對玄奘的精采演講十分佩服,沒有一個人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後,戒日王派人舉起玄奘的袈(jiā)裟(shā),宣布講學成功。
戒(jiè)日王接見玄奘的時候,說起他早就聽說中國有個英武的秦王。玄奘告訴他,秦王就是現在的大唐皇帝。
玄奘的游歷,不但在佛學上取得很大成功,而且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帶了六百多部佛經,回到闊別十多年的長安。
玄奘和尚百折不撓的取經事跡,轟動了長安人民。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對玄奘的壯舉十分贊賞,在洛陽行宮接見了玄奘。玄奘把他游歷西域的經歷向太宗作了詳細的匯報。
在這以後,玄奘就定居下來,專心翻譯從天竺帶回來的佛經。他還和他的弟子一起,編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在這本書里,他把親自到過的一百十個國家和聽到過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情況、風俗習慣記載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和地理著作。
由於玄奘取經這件事本身帶有傳奇色彩,後來,在民間流傳了許多關於唐僧取經的神話,說他取經路上,遇到許多妖魔精怪,這當然是虛構出來的。到了明朝
H. 中國歷史懸疑故事
秦始皇身世之謎
趙匡胤「燭影斧聲」
明建文帝下落之謎
《蘭亭序回》流落何處
戰國和氏璧流向何答方?
明朝《永樂大典》正本下落之謎
西周「九鼎」遺失古今憾
秦朝十二銅人今何在?
青銅劍千年不銹之謎
傳國玉璽在何處
明末宮中三大謎案:「廷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清宮八大疑案】
1 孝庄太後下嫁
2 順治皇帝出家
3 雍正皇帝繼位
4 雍正皇帝暴亡
5 乾隆的身世
6 同治的死因
7 慈安太後暴崩
8 光緒皇帝猝死
I. 中國歷史經典小故事100字
1、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願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夥子你為什麼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徵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麼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麼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後志向是什麼?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鬥,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裡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裡。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
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後,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