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歷史
『壹』 黃海為什麼叫黃海
因為黃海的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黃色。
黃海的名稱來源於它的大片水域水色呈土黃色,由於歷史上黃河有七八百多年的時間注入黃海,使得河水中攜帶的一些少量的泥沙將黃海近岸的海水由藍色染成了黃色。
在韓語環境中,則因其位於朝鮮半島西側也稱為「西海」或者「朝鮮西海」;但國際上通常沿用中國的稱呼「黃海」。
(1)黃海歷史擴展閱讀
黃海暖流是沿太平洋西部「第一島鏈」北上的日本暖流(黑潮)的一個分支,也是黃海外海水的主要來源,具有高鹽(冬季兼有高溫)特徵,但在北上途中逐漸變性。
黃海暖流沿著朝鮮半島西岸向北流動,在西朝鮮灣沿岸由於遼東半島的作用轉向西行,繞過遼東半島南部進入渤海灣,沿老鐵山水道北側進入渤海,沿著渤海灣沿岸轉一圈後再通過渤海海峽南側流出。
在煙台附近由於接受了很多的來至於大陸的淡水而發生性質上的轉變,成為黃海沿岸流,繞過山東半島東部沿半島南部向南流動,構成了渤海和黃海的海水循環。
『貳』 黃海戰役是哪年史上稱為什麼主要領導是誰
一、黃海戰役發生在1894年,因為這一年是甲午年,因此史上也成為:甲午戰爭。
主要領導是北洋大臣李鴻章和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
二、黃海戰役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
此役以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北洋艦隊的戰場指揮嚴重失誤,丁汝昌採取了極其不利於發揮機動與火力優勢的陣法與戰法,且交戰不久即失去了對全艦隊的統一戰場指揮,加之彈葯不充足,因此艦隊損失重大。此外,「濟遠」率先逃跑,也影響了鬥志,「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被擊沉擊毀,「靖遠」和「來遠」受重傷,傷亡官兵約千餘人。
此戰後,黃海制海權落入日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產生不利於中國的決定性影響。中日海軍在此戰中的戰術和指揮的實踐,對世界近代海軍的裝備發展及海戰理論等,均產生了較大影響。
三、北洋艦隊領導官職:
全軍設海軍提督一員(相當於中將),統領全軍,駐威海衛。總兵二員(少將),分左右翼,各統鐵艦,為領隊翼長。副將以下各官,以所帶船艦之大小,職事之輕重,別其品秩。總兵以下各官船居,不建衙署。副將五員(准將),參將四員(上校),游擊九員(中校),都司二十七員(少校),守備六十員(上尉),千總六十五員(中尉),把總九十九員(少尉),經制外委四十三員。
管制等級:
北洋水師官制等級分為管帶,幫帶大副,魚雷大副,駕駛二副,槍械二副,船械三副,舢板三副,正炮弁,水手總頭目,副炮弁,巡查,總管輪,二、三等管輪,水手正副頭目,一、二、三等水手,一、二等管旗,魚雷頭目,一、二、三等升火,二等管艙,一、二等管油,一等管汽,油漆匠,木匠,電燈、鍋爐、洋槍、魚雷等匠,夫役,文案,支應官,醫官,一、二等舵工,一、二等雷兵,一、二、三等練勇,教習,學生。
軍銜等級:
由大至小依次是:
正都統、副都統、協都統、正參領、副參領、協參領、正軍校、副軍校、協軍校。
『叄』 煙台的海是黃海,歷史上在這片海域發生了什麼
黃海海戰
此次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肆』 歷史上的黃海乾凈嗎
凡是近代以前的海洋都是干凈的,雖然也有類似紅潮之類的生物污染,但總體來講水質都比現在要好。
『伍』 黃海的油氣開采歷史有多久
一、主要歷程
1961年,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在南黃海進行了地震反射定點測量的初步探索。
1962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利用「五一」型地震儀在南黃海開展地震調查。
1964年,地質部海洋地質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隊在南黃海進行了地震初查工作。
1967年,地質部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在南黃海淺灘水域開展試驗。
1968—1970年,地質部第一海洋地質調查大隊進行地震概查。
1969年,地質部海洋地質研究所第五物探大隊提交了《南黃海物探成果報告》。
1971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在南部坳陷開展連片普查。
1973—1974年,完成重點區域的地球物理普查,找到構造以提供預探井位。
1974年,海洋地質調查局利用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勘探一號」雙體鑽探船,在南黃海南七凹陷首次鑽探了黃海一井,從此揭開了南黃海油氣勘探的序幕。
1975年,國家計委地質局航空物探大隊對黃海進行了航磁測量,基本圈定了南、北黃海盆地的分布范圍。
1977—1979年,地震勘探工作先後完成南北兩個坳陷的連片普查和有利構造的半詳查,陸續鑽預探井4口,查明了構造及含油遠景區。
1961—1979年,自營普查勘探階段,1979年後為對外合作勘探階段。
1979年4月,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與法國埃爾夫—阿奎坦、道達爾石油公司簽訂了《聯合在南黃海北部海域開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協議》,埃爾夫是北部海區的作業者,另有33家外國石油公司為參與者。
1979年6月,與英國石油公司簽訂了以評價含油氣前景為目的的《南黃海南部海域開展地震普查工作的協議》,英國石油公司是南部海區的作業者,另有31家外國石油公司為參與者。
1979年12月,石油工業部成立「海洋油氣資源評價委員會」,負責與外國石油公司的作業者和參與者同步平行作業。
協議規定:作業者必須向中國石油公司提交所得的原始記錄磁帶、階段性解釋成果和最後解釋報告。作業者及其他參與者承擔相應工程的全部費用並有權分享地震數據資料。
1980年,英國石油公司在南黃海南五凹陷鑽探了無錫202121井,鑽及阜寧組四段未見油氣顯示。
1979—1982年,區域普查階段,9口探井的資料成果,進一步確認南黃海西部海區的隆起具備形成油氣藏的條件。
1982年,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正式成立,對南黃海海區進行招標。
1983年7月29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南黃海石油公司在上海成立。
1984年,英國石油公司又在南黃海23/06合同區塊(南一凹陷)鑽常州62121A井,試獲原油2145噸,這是南黃海第一口出油井。至今在南黃海的探井共計22口,其中油氣顯示最好的是英國克拉夫石油公司在南黃海北坳10/36區塊鑽探的諸城12221井,鑽遇晚白堊世泰州組,有強烈熒光顯示及裂隙滲出,表示中生界為主要烴源岩;後又鑽一口井,未獲得成功,1986年終止合同。
1983年10月,與英國克拉夫公司簽訂區塊合同,1987年鑽探井2口,其中諸城1-2-1井見到少量輕質原油滲出,1988年終止合同。
1983年12月,與雪佛龍德士古石油公司簽訂區塊合同,到1985年鑽3口探井,其中有一口有明顯氣測顯示,因無商業價值,1986年終止合同。
北黃海:1966年,地質部第五物探大隊最早涉足北黃海盆地;1975年,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院應用海磁測量,弄清了地質情況;1977年,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指揮部進行數字地震勘探,通過重、磁、地三項物探資料查明了地質構造情況,但未進行鑽探找油。
大規模勘探後,多家外國公司仍然進行技術交流,表示有意聯合進行深入地質研究和勘探工作,幾年間也進行了多次小規模合作,但油氣反應不理想,南黃海盆地大規模勘探工作暫告一段落。
南黃海石油公司繼而成為東海石油公司的前身。
二、潛力分析
2003年地質專家在我國黃海海域首次發現具有較好生儲油氣條件的海相地層,從而有可能結束黃海在我國四大海域中唯一沒有取得油氣的歷史。
海洋石油的形成主要具備兩個因素:具有良好生油條件的沉積盆地與良好儲油條件的背斜型構造。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們在黃海海域發現了10個沉積盆地,並在一些沉積盆地中發現了背斜型構造,這表明我國黃海海域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根據2003年調查結果初步估算,黃海海域的油氣資源量約有27.9億噸。黃海海域北起鴨綠江口,南至長江口北岸,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鄰接江蘇、山東兩省,沿海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水深一般小於6米。就地質條件來講,是一個有利的含油氣的遠景區。但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的首輪普查評價和80年代以後的對外合作區塊勘探兩個階段的工作,均未獲得重大油氣發現。在2001年中國石油商務網報道,我國黃海油氣地質調查取得突破性進展。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在黃海實施地震勘探及剖面調查,在南黃海北部凹陷區發現了有利於油氣聚集的構造。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對黃海海域油氣資產進行遠景評價,取得重大突破。調查分析和綜合評價顯示,南黃海油氣資源量為20億~28億噸,是目前我國在海上進行公益性、戰略性油氣資源評價的有利海區。
據了解,黃海是我國近海迄今尚未找到油氣田的唯一海域。對黃海開展新一輪的油氣資源調查已被列為我國國土資源重大調查項目。
2006年中國和朝鮮已經同意在兩國邊境之間的黃海水域聯合進行油氣資源開發,中朝雙方進一步就共同開發做出具體安排。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國際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12月份發表的一份報告中稱,處在中國和朝鮮之間的黃海水域可能蘊藏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報告中援引美國《海洋地理學報》(Marine Geology Letters)中的一篇文章說,朝鮮地質勘探人員在黃海地區發現了豐富的油氣儲藏,據稱儲量高達30億噸。
『陸』 黃海戰役時間、地點、簡要過程、歷史影響
黃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候的淮海戰役打錯了,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大東溝海戰?
如果是後者的話,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1894年9月,北洋水師主力在丁汝昌率領下到達大連灣,護送陸軍4,000人搭乘的5艘運兵船。 北洋水師抵達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運兵船卸載完畢起航後,由松島,吉野,比睿、扶桑、赤城等軍艦組成的日本聯合艦隊向由定遠,鎮遠,致遠等組成的北洋水師發動突然襲擊。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戰斗序列
聯合艦隊艦艇
第一游擊隊 巡洋艦:吉野(第一游擊隊司令坪井航三海軍少將旗艦,艦長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艦長大佐東鄉平八郎)、高千穗(艦長大佐野村貞)、秋津洲(艦長少佐上村彥之丞) 本隊 被擊斃的日本赤城號炮艦艦長坂元八郎太
巡洋艦:松島(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海軍中將旗艦,艦長大佐梶本知道)、嚴島(艦長大佐橫尾道昱)、橋立(艦長大佐日高壯之丞)、比睿(艦長少佐櫻井規矩之左右)、千代田(艦長大佐內田正敏) 舊式鐵甲艦:扶桑(艦長大佐新井有貫) 炮艦:赤城 ;武裝商船(代用巡洋艦):西京丸(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的座艦)
北洋水師艦艇
鐵甲艦:定遠(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旗艦,管帶右翼總兵劉步蟾)、鎮遠(管帶左翼總兵林泰曾) 巡洋艦:來遠(管帶副將邱寶仁)、經遠(管帶副將林永升)、致遠(管帶副將鄧世昌)、靖遠(管帶副將葉祖珪)、濟遠(管帶副將方伯謙)、廣甲(管帶都司吳敬榮)、超勇(管帶參將黃建勛)、揚威(管帶參將林履中)、平遠(管帶都司李和)、廣丙(管帶都司程璧光) 炮艦:鎮南、鎮中 魚雷艇:福龍、左隊一、右隊二、右隊三
『柒』 歷史上在黃海發生的重大事件,詳細,超急!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二個主要戰役。這個戰役是在平壤激戰的第三天,即1894年9月17日打響的。
黃海海戰,與陸地上的平壤之戰是相聯系的。在日本陸軍進攻朝鮮的時候,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主要任務:一是由日本本土向朝鮮戰場運送陸軍;二是從海上牽制北洋海軍,使其不能全力支援平壤之戰。因此,在平壤陷落之前,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始終採取的是迴避方針,不肯與北洋海軍正面交鋒。
當時,北洋大臣李鴻章所堅持的方針,是保守的、消極的方針。他的方針主要有兩條:一是保船,二是避戰。極力反對丁汝昌和北洋艦隊廣大愛國將領「主動出擊、尋敵決戰」的戰略方針,並把北洋艦隊游弋海上的活動范圍,嚴格限制在大同江口至威海衛一線。丁汝昌主動出擊的主張,在李鴻章的壓制下,是很難有所作為的。由於李鴻章戰略上的錯誤,使日本海軍「以海上應援陸軍」的作戰計劃得以順利實施,為日本陸軍攻佔平壤、控制朝鮮製造了有利條件。日本陸軍攻佔平壤後,日本海軍立即變「迴避作戰」的方針為「主動攻擊」的方針了。因此,平壤陷落的第三天,即9月1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便在鴨綠江大東溝附近的海面上挑起了一場激烈的海戰——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護送招商局輪船運兵至鴨綠江口大東溝登陸。不料這一軍事秘密事先已被日本從美國人那兒得知。17日上午北洋艦隊准備返航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襲擊。丁汝昌立即下令迎戰,列成人字隊陣的北洋艦隊,以定遠、鎮遠居中直撲敵艦。戰斗開始時,定遠發炮震塌飛橋(一說被敵炮擊塌,不確),在飛橋上督戰的丁汝昌被摔傷,隨之信旗被毀,各艦失去指揮。日艦利用航速快、速射炮位多的優勢,避開北洋艦隊定遠、鎮遠兩主力艦,繞向北洋艦隊側後,以左右舷炮轟擊兩翼小艦,而以首炮狂轟定、鎮兩艦背後,致使北洋艦隊隊形混亂,陷入被動局面。致遠號和經遠號重創後在管帶鄧世昌和林永升指揮下,奮力沖向敵艦,直至中魚雷相繼沉沒。定遠、鎮遠、靖遠、來遠四艘北洋主力艦,在被敵艦分隔包圍的逆境中,反而越戰越勇、拚死搏鬥。定遠號管帶兼總兵劉步贍,負起全部督戰的重任,鎮定自若地指揮戰斗,給予敵旗艦以致命的重創。戰斗持續了約五小時 (12時50分海戰開始),日本艦隊首先撤離,北洋艦隊亦返回旅順。是役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被擊沉,揚威、廣甲自毀,另有六艘受創,死傷管帶以下官兵一千餘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及赤城、吉野、比睿、西京丸受重創,死傷艦長以下官兵六百餘人。
經此一戰,日本控制了制海權。
『捌』 黃海南道的歷史
1417年把黃州和海州合稱而黃海道成立。
1954年朝鮮政府把黃海道南北兩分而黃海南道成立。
『玖』 黃海大戰具體歷史經過是怎樣的
1894年9月中旬的黃海海面,風雲激盪,戰炮轟鳴,一場中日之間激烈的海戰在這里發生,為中國近代歷史增添了悲壯的一筆。黃海大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9月16日,北洋海軍「定遠」等12艘戰艦,在提督丁汝昌率領下護送6000名清軍增援平壤,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第二天正准備返航時,發現西南方向駛來一支艦隊,艦上懸掛的是美國國旗。但雙方距離不遠時,那支艦隊突然改懸日本國旗,暴露出來者不善的逼人殺氣。面對敵艦突襲,丁汝昌下令將艦隊排成犄角雁行陣,以主力艦「定遠」、「鎮遠」兩鐵甲巨艦居中,其他艦船隨於側後兩翼。雙方相距5000多米時,炮戰打響。戰斗至中午,北洋艦隊略占上風。下午3時左右,北洋艦隊受到日本艦隊的夾擊,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丁汝昌受傷,右翼總兵劉步蟾代為指揮。隨後,「定遠」艦信號設備被炮火擊毀,北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救援「定遠」的「致遠」艦中彈起火,彈葯所剩無幾,船體嚴重傾斜。管帶鄧世昌下令,以自己的戰艦全速撞向猖狂的日艦「吉野」,決意與敵同歸於盡。但是,逼近敵艦時不幸中魚雷而沉沒。鄧世昌及全艦官兵250餘人壯烈殉國。「經遠」艦在頑強苦戰中,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艦被擊沉,全艦官兵200餘人英勇殉難。「來遠」、「靖遠」兩艦在夾擊日艦時受傷。「來遠」艦彈葯艙爆炸,機艙充滿濃煙,無法繼續戰斗。15時30分,「定遠」、「鎮遠」等艦英勇還擊,重創日艦「松島」,斃傷其100餘人,日方被迫將「橋立」艦改為旗艦。「靖遠」管帶葉祖珪代理艦隊指揮,集合各艦。下午6時左右,雙方收隊。
5個多小時的海戰,北洋艦隊5艦被擊沉,1艦自毀,3艦受重創,傷亡近千人。「濟遠」、「廣甲」兩艦在戰斗中逃離戰場。日本艦隊5艦受重創,傷亡約600人。此後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沒有再發揮作用,日本艦隊掌握了海上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