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歷史的進程
A. 存在即是合理,矛盾即使合理。
黑格爾的這句名言出自其著作《法哲學原理》中。(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
德語原文是:Was vernü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 das ist vernünftig.
英文翻譯是:What is rational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ational.
翻譯過來是: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黑格爾說的理性是絕對精神的分有,而不是大眾理解的「理性」。
當時有人說黑格爾說這話是給德皇辯護,認為只要存在的制度就是好的。
但是恰恰相反,黑格爾黑了德皇一把。他的意思是現象界存在的東西不一定合理,而符合絕對精神的展開才是合理的。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問黑格爾支持不支持德皇,皇帝在那裡,他肯定要支持。但是支持也要按照絕對精神的基本法。
雖然皇帝現在存在,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如果皇帝背離了絕對精神,他就是不合理的。會有更加符合絕對精神的東西出現。
B. 歷史的進程分集劇情介紹
歷史的進程劇情介紹 分集劇情介紹1-36全集歷史的內進程大容結局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3503&tid=2703927812611436788
C. 孝經中以事其先王什麼意思
縱觀孝經,除了父、母、子外,天、君、上,三個概念出現的頻率特別多,可見孝經要講述的理念不單是家庭內部的,而是涵蓋了整個社會生活。
孔子尊崇周禮,故孝經里肯定包含了周禮中的相關概念,也就是說,孝,也包含了禮儀。如:孝,禮之始也。(《左傳·文公二年》)中和祗庸孝友。(《周禮·大司樂》)眾之本教曰孝。(《禮記·祭義》)故,本章就是講述為臣之道。
首句,即「君子之事上也」,先限定了臣子的性質,即君子,也就是良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好官。 所以,本章要講述的是如何當個好官的道理。
二句,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
」其實這種斷句還可以再細些,我這樣斷句可能更便於理解,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位時,要反復思量,竭盡全力忠於國家,忠於職守;不在位時,要反復思量有何不妥和漏洞,以及如何能夠彌補差錯和過失。
這樣,才可能不斷發揚事物的優勢,才可能不斷糾正、調整,以完善事物的具有普遍意義的規范和准則(通俗地講就是禮儀)。因此,才會出現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的局面。」(進、退,這時應合起來理解,而不是割裂開來,單純地理解進或退,就象「進為一個方面,退為另一個方面」,也就是多方面考慮。
)
三句:「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孔子認為,只有學習了詩經,才可能懂得真正的做人的道理,所以很多場合他都引用詩經中的句子。這句話是說:「詩經里說,心中有了愛,即使因相隔很遠而無法當面表達,但因這種愛是深植內心深處的,是自然流露的,無時無刻不存在的,怎麼會忘得掉呢?!」
本章的要義,表面上是臣子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禮儀的理念,即:用真心誠意和恰當的、易於被人接受的方式方法,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而不是什麼諍讕、爭讕、死讕。
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原是希望別人接受的,如果用激烈的方式方法,如頂撞、冒死等,不但不易被人接受,甚至連性命都丟了,還有什麼意義呢?用辯證法的觀點來講,就是歷史的進程,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結:用愛心和恰當的方式做事、當官,以求最佳效果。
引申:人才是愛出來的,成績也是愛出來。 。
釋
D. 人生為什麼那麼難呀,做人也難
做一個聰明人不難,做一個明白人很難。一個人只有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有了豐富的閱歷後,才能夠真正地懂得做人做事的學問。不管是做人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經驗的累積
E. 高考有哪些注意事項 高考前應該注意什麼
1、作息:
考前一周內應遵循平時學習習慣,切忌「開夜車」,要保證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這直接關繫到考生的臨場發揮:睡眠充足,場上才能保證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2、飲食
平時吃什麼,考前就吃什麼。要吃經常吃的熟悉的食物,不要吃從來沒吃過的東西,以防食物過敏。消化道過敏會造成惡心、嘔吐、腹瀉、腹痛。
腦細胞主要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所以應多吃主食。還要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
不可過度「開小灶」,不要太過油膩。高熱能的飲食會造成孩子的消化負擔,甚至會產生惡心、厭食這些症狀;還會產生嗜睡的感覺,精力不集中。油炸食品還會產生胃部的飽脹感,不消化。
3、家長不可過分「優待」:
家長往往對孩子應考的期望過高,對孩子的「優待」也會隨之升級,突出的作法便是陪讀,甚至白天不上班。殊不知,如此過分「優侍」,對考生的負面效應往往大於正面效應,易增加「有負家長厚望」的心理壓力。家長只須在生活、飲食方面給予適當調整就可以了,大可不必過分「優待」。
5.准備好考試用具:
文具准備雙份,三支0.5毫米黑色簽字筆、兩支2B鉛筆。橡皮擦用於塗改機讀答題卡,每次使用後,在干凈的桌面上擦拭乾凈,以免影響下次塗改的效果。理科考試准備三角板、直尺、圓規等繪圖工具。
F.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這句話中「考慮歷史的行程」
北京就把他調到北京去了
G. 哪一個瞬間會讓你覺得遠離了初心
韓信被封為齊王。十個月後垓下圍滅項羽。助劉邦完成大業,幾年後未央宮被婦人絞殺。他的初心,不是造反。又想起,魏延。那個對劉玄德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他的初心,又豈能是造反。時也命也?
H. 一道歷史題目.請大家幫忙
西學東漸
中國近代歷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止的這段歷史。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錯綜復雜,國際間是殖民主義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國內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從文化沖突與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可以感受到一股「西學東漸」的歷史潮流。認真總結這段歷史,對於在中外交流中認識和把握文化教育交流與傳播規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
世界歷史發展到近代,西學與中學之間產生了明顯的文化勢差,表現為:中學仍植基於封建主義生產關系之中,西學已植基於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中;中學仍處於農耕文明階段,西學已處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文明階段;中學仍以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西學已以科學技術為主要內容;中學的承繼仍以傳統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為中間,西學的傳播則以新式學校教育為橋梁。因此,這時「西學東漸」的客觀態勢已經形成。而造成這種文化勢差客觀態勢的主要原因,除了中、西學產生的社會條件與內容的差異之外,還與近代中西方在重大的歷史轉折時期所採取的文教政策與文化態度有直接的關系。就西學而言,在歐洲中世紀後期,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的發生,其內在動因是古代歐洲文明中的希臘、羅馬、希伯萊三種文化精神演變的必然結果,也有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的客觀社會條件,以及促使歐洲各國對新文化與新宗教的寬容政策與接納態度。所以,自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革命之後,西學才趨於活躍繁榮,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面,相繼出現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關於銀河系的概念,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及微積分,笛卡爾的幾何學,達爾文的進化論,巴斯德的細菌學,湯姆遜的電子學,普朗克的量子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等。可見,由於有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與宗教革命,才有近代西方國家的產生,也才有西方近代以民主和科學為精神的西學。而近代中學所面臨的機遇卻不佳:一方面,中國傳統的中學本身的內容不具備質變出近代意義的科學與技術;另一方面,清王朝的落後性所造就的「天朝上國」、保守封閉的價值觀,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排斥異族文化,使中西學自由融合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機,而中國的有識之士只有在西方列強炮艦的威逼下才屈辱被動地、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逐步選擇西學。
1840年,伴隨著西方殖民主義者向東方的侵略,西學開始向長期與世隔絕的古老中國發起了沖擊,中學與西學的沖突以鴉片戰爭為始點正式拉開帷幕。這段歷史的進程:先是一部分開明管理和士大夫抱著救亡圖存、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目的,從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進入到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實踐,結果並沒有使中國擺脫列強的欺辱而真正強大起來。這時「西學東漸」的規模和影響主要限於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領域,其層次僅在文化的表層——物質層面。接著,民主主義維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後登上近代中國歷史的舞台,他們大力介紹、宣傳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學說和社會學說,主張通過在中國實現西方國家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達到變革社會的目的。此時,西學的引進已深入到文化的中層——制度層面。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思想和科學精神受到大力宣傳,這是文化的深層——思想層面,其規模擴大到更廣泛的領域。尤其是馬列主義傳入中國,這是中國的先進分子對西學的又一次新選擇。在這次選擇過程中,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學習、借鑒蘇俄社會主義革命的經驗,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工農運動相結合,經過數十年不屈不撓的探索,終於找到了一個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本途徑和方法。由此可見,中國人選擇馬列主義,是經過半個多世紀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艱苦實踐決定的,也是中國近代「西學東漸」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
教育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中國近代除了與政治、經濟、文化有著相互制約和影響的關系外,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所以,在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教育思潮往往起著發軔起端的作用,或伴隨著思想、文化的啟蒙思潮,而推動政治、經濟制度的變革。自1840年起,中國先進的士大夫面對西方列強的咄咄逼人的氣勢和亡國滅種的危險,從「閉關鎖國」到「睜眼看世界」,首先意識到舊的教育制度存在著種種弊端,主張通過學習西方來擺脫困境,從而掀起了改革封建教育的思潮。洋務運動推進「西學東漸」,使對封建教育的改革由議論走向實行,開始仿照西方國家的做法創辦新式學堂,開展留學教育,最終在洋務教育思潮的推動下,建立起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伴隨著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改良主義教育思潮和民主主義教育思潮前呼後應,一昭一彰,成為變法和革命的開路先鋒。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新文化思潮,也是一場新教育思潮。它以社會教育的方式,宣傳民主和科學的理論,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教育、舊思想、舊禮教,對青年進行啟蒙教育;之後,平民主義教育思潮、工讀主義教育思潮、實驗主義教育思潮等紛爭出現,使文化教育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更重要的是,在新文化運動中西學的傳播更加廣泛,西方的各種學術流派、社會改革方案紛紛傳入中國,匯合成為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的思想潮流,最終為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從而也奠定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兩個不同的政治區域分別興起的 「三民主義」教育思潮和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潮的思想文化基礎。
二、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特徵
中國近代史若以侵略與反侵略的戰爭粗略地勾畫其歷史軌跡,則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抗日戰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近代「西學東漸」是在西方列強對中國不斷地發動侵略與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侵略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展開的。一方面西學在中國落戶,是西方列強政治、經濟、軍事侵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伴隨著中國從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而來的;另一方面,它又與中國的有識之士為爭取民族生存,維護國家主權,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促進中國近代化所做的努力探索密不可分。二者犬牙交錯,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形成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表現為:闖入古老帝國的西學,首先伴隨的是西方列強的利炮堅船,接踵而來的是傳教士和外交官,最後才是科學家與專業人員;而中國前往西方尋找救國之道的有留學生、出訪人員、外交官和職業革命家。在此基礎上,中國形成兩種文化教育網路:一種是由西方勢力特別是教會控制的學校、醫院及其他文化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新聞機構等組成的文教網路。通過這一網路既培養了一批為外國勢力效力的買辦文人,也產生了一批促進中國近代化的棟梁之材。另一種是由中國人仿行西制和西法創辦的新式學校、留學教育機構及其他文化設施組成的新式文教網路。通過這一網路培養出一批中國近代新型的知識分子,他們既是舊制度的掘墓人,又是新社會的締造者。
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特徵明顯地表現出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求知的過程。如前所述,近代「西學東漸」是在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中國大門、憑借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推行其殖民化政策、使中國處在半殖民地的社會條件下進行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初,中國人對西學的接受是被動的。而且,從「西學東漸」的過程來看,近代開始西學與中學之間產生了明顯的文化勢差,相比之下西學總體上處於一種較高勢能狀態。按照任繼愈教授的文化發展勢差理論分析——「不同文化接觸後,高層次的、先進的文化必然影響低層次的、落後的文化。這種現象如水之趨下,不可逆轉」,這就使得在這一時期的中西交流中,西學一直處於「出超」,中學則處於「入超」,「西學東漸」是一股主流趨勢,從而更加重了中國人接受西學的被動地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從中國方面來看,主要是認識和制度上的原因。
在認識上,明清以後,中國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歷史悠久和文化傳統的優越感,使得國人常以「天朝上國」自居,形成「夷夏之防」的傳統觀念。這種價值觀在統治階級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他們看自己是「君臨天下、撫有四海」,看別國是「夷狄蠻戎」。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絕大多數人仍沉湎於一種「雨過忘雷」的悠閑中,只有極少數幾個人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1844年,魏源刊行《海國、圖志》,盡管他所論述的世界局勢與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有很強的震撼力,但功利主義與華夏中心色彩卻表現得很濃厚。1849年,徐繼畲又刊行《瀛環志略》,他以更誠懇、更客觀的態度介紹西方各國。遺憾的是,《瀛環志略》沒有《海國圖志》影響那麼大,這或許能夠說明當時中國人普遍的接受心理:在大多數國人的心目中,西方人依舊是「夷」,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尊夷攘夷」、「師夷制夷」。由此可見,鴉片戰爭之後至少有二十年時間,中國人心目中的西方形象並沒有明顯的改觀。在上層社會中,魏源的觀點已是一種引起爭議的激進之見,徐繼畲的綜論就更難以理解。即使在洋務運動時期,華夏中心主義仍起重要作用,當時社會的主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既然中學與西學的關系是「體」和「用」的關系,所以國人對中西方的認識仍有主次之分。
在制度上,女真貴族入關後,承襲明制,建立起更加完備的封建王朝。從世界發展的大潮流來看,清代即使是「康乾盛世」,也是一個發展方向的錯誤,因為它不僅沒有跟上世界工業革命的時代步伐,而且是背道而行。所以,清王朝建立的封建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專制、最保守的制度。這個制度本身就缺乏對外交流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再加上近代以後清王朝的幾任皇帝平庸無能,慈禧太後垂簾聽政30餘年,清王朝——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層始終是在被動中學習西方、接受西學的。為了維護封建秩序,只有當西方列強一次次地發動侵略戰爭,中國一回回戰敗的情況下,清王朝才被迫向西方學習。1898年的「百日維新」本來是封建統治階級最高層主動學習西方的一場變法運動,但僅有不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及幾個帝黨大臣的支持和參與,所以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這也進一步說明,清王朝及其統治下的清末封建專制制度對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一直起著阻礙的作用。
學習西方、傳播西學,真正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求知的,還是一部分中下層的開明官吏和廣大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為了救亡圖存,挽救民族危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深入地介紹傳播西學,經歷了一個逐步探索、認識、選擇、再認識、再選擇的過程。從林則徐、魏源等人開始,一直到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早期馬克思主義者,都在睜眼看世界,不斷地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
通過對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考察,可以看出不同性質的文化教育交流與傳播的一般特徵:一是文化創造,佔取先機,有優先之勢;二是文化繼承,淵源不斷,有承傳之勢;三是文化引進,兼容並包,有積蓄之勢;四是文化吸收,優化組合,有綜合之勢;五是文化碰撞,相得益彰,有重構之勢;六是文化交流,選擇時機,有效率之勢。這些特徵不僅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明顯地表現出來,而且在世界文化教育交流與傳播的歷史中也有普遍性和客觀性,所以也可稱之為文化教育交流與傳播的規律。
三、「西學東漸」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近代西學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先導的,總體上是一種全新的較高勢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西學東漸是一股主流趨勢,因此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術方面的影響。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理論下,初步開始引進西方的武器裝備,也出版一些有關西方武器製造以及攻防戰術的著作。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以「中體西用」理論為指導,大張旗鼓地仿照西方國家的辦法,製造新式槍炮和輪船,編練新式陸軍與海軍,舉辦近代軍事工業以及民用企業,開礦山、築鐵路、設郵電、建學校,掀起了一股學西方辦洋務的熱潮;到19世紀90年代,全面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潮開始興起,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包括輕工業和重工業都有長足的發展;同時,電力、交通運輸業與金融業也發展起來。據統計,從1901年至1911年,全國新設的廠礦達386家,資本額8.8348億元,十年間超過前30年設立的廠礦,資本額總數翻了兩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廠礦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建,新增資本達到1.3億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響。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學東漸」進程中,大體有三種制度引入中國:第一種是維新運動中倡導的君主立憲制,第二種是辛亥革命後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經濟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陸續傳入中國,構成了中國近代化歷史中的制度文化。
第三是思想觀念方面的影響。在西學的影響下,中國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會思想觀念更新:第一次是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學西方、辦企業、建學校、派留學,掀起洋務思潮,從而沖擊著陳腐的傳統觀念,使近代中國出現了三個新的開端:一是中國人開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構想和行動;二是開始重新考慮傳統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學技術的價值;三是開始初步認識到,要自強、要干實事,就不能不重視實際技能和社會效益。第二次是維新運動與辛亥革命時期,西方民主主義制度和民權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使部分國人的社會觀念有了一個質的飛躍,這就是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第三次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教育界出現了以介紹西方政治學說為主要內容,如何改造中國、改造社會的熱烈討論。特別是這次運動從始至終大力宣傳民主和科學,把中國人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從封建專制所造成的盲從、蒙昧中解放出來,對於啟發人們的理智與民主覺悟起了極大的作用。正因為有以民主和科學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思想觀念更新,才會有文化教育界的活躍局面,才會有以青年學生為主體參加的「五四」愛國運動,也為馬列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思想條件。總之,伴隨著近代「西學東漸」的歷史進程,中國在向世界靠近,社會在逐步實現近代化,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得到不斷的更新:「師夷長技」觀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觀念,變革觀念更新了守舊觀念,民主民權觀念更新了君權神授觀念,理智的務實觀念更新了偏頗的尚虛觀念,男女平等觀念更新了男尊女卑觀念,社會主義觀念更新了資本主義觀念。
第四是教育方面的影響。中國近代每一次教育思潮的興起,都與「西學東漸」有著必然的聯系,「西學東漸」與教育思潮構成社會變革的一條主線,如改革封建舊教育、太平天國農民教育、洋務主義教育、改良主義教育、民主主義教育、教會教育、新文化運動中的新教育、「三民主義」教育和新民主主義教育等思潮的興起,都與「西學東漸」有著因果關系,同時對每一階段的社會變革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這些教育思潮,從靜態看是相互獨立的,從動態看是相互聯系的,從而構成中國近代「西學東漸」與教育思潮以及社會變革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中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過程的特點
洋務運動時,主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戊戌變法時,主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愛國政治運動,加快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到了新文化運動時,主要學習了西方的思想解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促使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是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I. 內心特別糾結怎麼辦
題主的矛盾主要集中為以下:
1.來自自己的壓力:內心焦慮,學習壓力大,沒目標,沒動力
2.來自媽媽的壓力
3.由於壓力而導致的身體狀況不好
我覺得應該首先去解決身體狀況,至於1,2我們可以暫時放下。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建議
1.檢查,休養身體
2.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找到排解壓力的出口,比如外出旅遊,約上好朋友出去玩玩,向他人傾訴,可以自己試著培養一門愛好,哪怕是養養花花草草,就是給自己一個精神上的寄託。
3.關於媽媽的部分,可能媽媽這么多年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你很難去改變她,我覺得如果溝通不來,就試著調節自己的心理,畢竟改變別人是很難的。
4.關於學習沒目標,焦慮,我覺得給自己一個期限,比如一個月,兩個月,放鬆,緩沖,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這期間不把學習作為自己的重心,讓自己放鬆下,等到時間到了,就好好規劃下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