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歷史變遷
A. 南京市歷史沿革
南京市(市政府駐玄武區)【沿革變遷】①秣陵縣—楚威王七年滅越,築石頭城(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同時置秣陵邑,秦王政二十七年(前222年)拆毀石頭城,置秣陵縣,屬會稽郡,治所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秣陵街道。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屬丹陽郡,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於楚石頭城舊址重建石頭城,秣陵縣遷治所於石頭城,並改名置建業縣,定都於此。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復名置秣陵縣,三年(282年)還治所於秣陵城,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又遷治所於斗揚柏社(今江蘇省南京市武定橋東南),晉恭帝元熙元年(419年)遷治所於舊揚州禁防軍署衙(今江蘇省南京市中華門外舊極恩寺附近)。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入江寧縣。②建康縣—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秣陵縣淮水(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以北置建鄴縣,治所石頭城(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為揚州及丹陽(揚)郡治所。為避晉愍帝司馬鄴諱於建興元年(313年)改名置建康縣。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均在此定都。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入江寧縣。③湖熟縣—漢武帝置胡熟侯國,屬丹陽(揚)郡,治所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東漢改名置湖熟縣。三國吳改置湖熟典農校尉(縣級)。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復置湖熟縣。南朝陳太建十年(518年)改屬建興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入江寧縣。④上元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析秣陵縣西南部置臨江縣,屬丹陽郡,治所今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二年(281年)改名置江寧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江寧縣屬蔣州,十年(590年)遷治所於冶城(今江蘇省南京市朝陽宮地區)。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屬丹陽郡,唐高祖三年(620年)改名置歸化縣,屬揚州。九年(626年)遷治所於白下城(今江蘇省南京市金川門外)並改名置白下縣,屬潤州。唐太宗貞觀七年(632年)還治所於冶城,九年(634年)復名置江寧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屬丹陽郡,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為江寧郡治所,乾元元年(758年)為升州治所,上元二年(761年)改名置上元縣,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立為升州、集慶路、應天府、江寧府治所,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與江寧縣合並置南京府。⑤揚州—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揚州,為十三刺史部之一,不作為一級行政區,無固定治所。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始為一級行政區,治所歷陽縣(今安徽省和縣政府駐地歷陽鎮)。三國魏、吳各置揚州,魏治所壽春縣(今安徽省壽縣政府駐地壽春鎮);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遷揚州治所於建業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晉武帝泰康元年(280年)平吳二揚州合一,治所建鄴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郡存州並更名蔣州,蔣州直接轄縣。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名置丹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復名置揚州,七年(624年)復名置蔣州,八年(625年)又復名置揚州,九年(626年)廢入潤州。⑥丹陽(揚)郡—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遷丹陽(揚)郡治所於建業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石頭城遺址)。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均在此定都。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⑦江寧府—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置江寧郡,治所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朝陽宮地區),乾元元年(758年)改名置升州,上元二年(761年)廢入潤州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復置升州,五代梁末帝貞明六年,吳武義二年(920年)改名置金陵府南唐升元元年改名置江寧府,定都於此,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平南唐復名置升州,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全國分十五路,升州屬兩浙路,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又復名置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改名置建康府,屬兩浙西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建康路,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改名置集慶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名置應天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定都於此,稱京師。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順天府後,應天府上京號南京。清世宗順治二年(1645年)復名置江寧府,屬江南省,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年)屬江蘇省,為兩江總督及江寧布政使司駐地,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廢。⑧江寧縣—五代吳天佑十四年析上元縣置江寧縣,與上元縣同城而治,同為升州治所,治所今江蘇省南京市朝陽宮地區。武義二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與上元縣立為金陵府、升州、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江寧府治所。中華民國元年一月與上元縣合並置南京府,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代,四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南京府復改名置江寧縣,為江蘇省會。十六年(1927年)直屬江蘇省,二十二年遷治所於東山鎮〔今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政府駐地東山街道(接江寧區條)〕。⑨南京市—中華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江寧縣置南京特別市,為院轄市,國民政府駐地。十九年(1930年)改置南京市,仍為院轄市,國民政府駐地。1949年為中央直轄市,1950年由華東行政委員會領導,1952年降為江蘇省轄市,省人民府駐地。
B. 求南京這個地方的歷史變遷
南京一共有過多達44個名字,有趣的是,建康路、集慶路居然都曾是南京城的名字。南京歷史上曾被稱作:越城、范蠡城、金陵邑、秣陵縣、秣陵、宣亭縣、石頭城、建業、建鄴、建康、懷德縣、費縣、蔣州、江寧、歸化、金陵、白下、江寧郡、癉州、上元、癉州大都督府、江寧縣、金陵府、西都、江寧府、江南東路、建康府、建康路、集慶路、應天府、京師、行在、陪都、南明、江南省、江南右布政使司、江寧布政使、天京、南京府、金陵道、南京、南京市政廳、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
最被人熟知的是:建業,建康,應天,金陵,天京。
C. 南京的歷史
南京
六代帝王國,三吳佳麗城」。位於長江下游的南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都會,和北京、西安、洛陽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四大古都」!若加上宋以後成為著名首都的開封和杭州,則有「六大古都」的美稱。南京作為我國著名的古都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開發與興修的歷史。
早在春秋時代,南京就已經開始築城了。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築造冶城,開辦了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了吳國,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造城牆,這成為南京有城之始。從出現原始居民起,南京至今大約有6000年的歷史。而從最早的古城算起,也有2400多年的歷史了。
越城建造後不久,越國被楚國所滅。公元前233年,楚成王在今南京清涼山上築城,叫金陵邑。南京古名為金陵,就是這個由來。
三國時候東吳定都建業,南京稱為六朝古都,還是從建業開始的。
東吳以後先後有西晉、東晉及南朝的宋、齊、梁、陳4個王朝相繼定都於建業。「金陵自古帝王州」。建業和建康,從三國東吳時起,歷經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作為「六朝古都」,實際上有著322年的時間。
D. 中國解放後南京的變化和歷史變遷
摘要 南京由國民政府的首都變成了江蘇省首府,南京軍區總部,在全國城市中,綜合影響力排第五!南京市江蘇的省會,其發展變化也是伴隨著江蘇的發展而變化,尤其是蘇南地區的快速發知展,推動了南京經濟政治地位的不斷提升,江蘇已是中國GDP第三大省,蘇南地區成為了我國最發道達的地區之一。南京憑借歷史文化的優勢,一直是教育文化大市專,引領全省,名校雲集,群英薈屬萃!南京的發展史也是新中國的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E. 南京在歷史上各個時期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南京的古稱有金陵、秣陵、建鄴、建康、集慶、江寧、應天等,具體情況如下。
春秋末年:治城——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
公元前473年:越城——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是在南京主城地區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南京主城地區建城的開端。
公元前333年:金陵——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秦漢:秣陵——術士對秦始皇說:金陵有天子氣。秦始皇大為不悅,命人開鑿方山,使淮水流貫金陵,把王氣泄散,並將金陵改為秣陵。
三國至南北朝:建康——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鄴。後改稱建康。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隋朝:蔣州、丹陽——隋平毀建康,統於蔣州。至隋大業三年(607年),廢蔣州,置丹陽郡,江寧縣屬丹陽郡。
唐朝:金陵——唐朝初年置江寧郡,後置升州,再後改為金陵府。
南唐:江寧——升元元年(937年)建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北宋:建康——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
南宋:留都——1138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京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集慶路——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建康府為建康路。天歷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應天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建都應天府,以為南京。
清:江寧府——1645年,清軍兵臨江南,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
1853年:天京——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864:江寧府——同治三年復稱江寧府,轄江寧、上元等縣。
1912年至今:南京——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定都江寧府,改江寧府為南京府。
(5)南京的歷史變遷擴展閱讀:
1、南京的別稱:石頭城、白下、秦淮、南都;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2、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F. 南京在歷史上的名字變化是什麼
先後有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鄴、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60多個稱謂。南京的得名源於明朝初年朱棣即位,將應天府改為南京。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公元前571年,楚國在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前541年,吳國在高淳建瀨渚邑,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
前495年前後,吳國在朝天宮一帶築冶城。前473年,越滅吳,於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欲借南京的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6)南京的歷史變遷擴展閱讀
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改稱應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為京師,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初京師人口逾7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歷時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據天象和禮制營建的南京故宮作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建築形制布局成為後來明中都、北京城和明代王府的設計藍本。
G. 南京歷史!!!
范蠡築越城
【范蠡築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後稱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蘇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秣陵關一帶),次年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御,並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歷史。孫權以其兄孫策的長沙桓王故府為皇宮,規劃並建造了周長約11公里的建業都城。�
南唐立國金陵
【南唐立國金陵】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范圍。徐溫死後,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將楊吳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937年,徐知誥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939年,復姓李,更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里,貫秦淮河於城中。西據石頭 牽��鋨紫慮?今大中橋),南接長干山崗(今中華門),北止玄武橋(今北門橋)。歷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備。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並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於建都的建議。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1366年,改築應天府城,作新宮於鍾山之陽。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而築成的南京城牆,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築成。周長約33676米,連同瓮城全長37140米,開13個城門,上設垛口13000餘個、窩鋪200餘座。明南京城牆的長度大大超過周長29500米的法國巴黎城,成為世界第一大城。雖遭600多年的風雨兵火,現尚存21351米,仍為國內城市中最長的城牆。�
簽訂《南京條約》
【簽訂《南京條約》】1839年6月3~25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協助下,在虎門海灘銷毀英、美等國商人上繳的鴉片2萬余箱,震動了全世界。為了保護臭名遠揚的鴉片走私貿易,1840年2月20日,英國派遣義律等率領由40餘艘艦船和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悍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將戰火引向中國沿海。1841年4月30日,英國內閣不滿足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談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廣州談判、擴大侵略戰爭的決議,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經驗的璞鼎查接替義律。1842年6月,英國由印度增派的援軍抵達中國沿海後,璞鼎查率領的英軍避實擊虛,發動"揚子江戰役"。6月16日,英軍攻佔吳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並於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康華麗"號戰艦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13款,其主要內容是:割讓香港,使香港淪為英國殖民統治,並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及遠東的基地;補償鴉片煙費與水陸軍費,數目相當於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3,中國人民從此所受壓迫更甚;喪失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人寄居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封建大門開始被打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決定揮戈金陵。3月8日洪秀全率50萬水陸大軍兵臨金陵城下。3月19日,攻陷金陵城,從而完成了據金陵為根本、進而完成進軍江南的戰略任務。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並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隨即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1864年7月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孫中山創建民國
【孫中山創建民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普遍響應,有24個省宣布獨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來領導全國的革命運動。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在經歷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後回到南京,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2月27日,黃興乘專車去南京,當晚在江蘇咨議局召開各省代表會議,提出3項議案,即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政府組織形式採用總統制,獲得會議通過。12月29日上午9時,17省代表開會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以每省1票為原則,孫中山得16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坐專車離開南京,前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當晚10時,在總統府內舉行了庄嚴簡朴的就職典禮,由徐紹楨擔任司儀。典禮開始時,鳴禮炮21響。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致頌詞。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誓詞》,並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提出,臨時政府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確立共和",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財政統一。臨時政府通告全國採用陽歷,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2000餘年帝制的終結。但政權遭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聯合進攻,很快夭折。袁世凱於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挾孫中山於13日提出辭呈,並迫使臨時參議院於15日選舉他為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許多同盟會領導人"下野",政權落入軍閥袁世凱手中。�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籌建中央天文台,台址選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1934年9月1日建成,後稱紫金山天文台。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曾有"遠東第一台"之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於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陳果夫等參加會議,因武漢方面無人參加,到會委員不足半數,故只作為預備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民政府",於4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新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伍朝樞為外交部長,王寵惠為司法部長,並於次日公布"清黨令",通緝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其他革命活動家共10079人。專門組織清黨委員會,以進行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清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形成武漢、南京、北京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在長達6周的時間里,對南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進行了血腥大屠殺,其中遭日軍集體屠殺並毀屍滅跡者15萬人以上,被害總人數達30萬人以上。在瘋狂屠殺的同時,日軍對中國婦女進行了野獸般的姦淫,很多婦女被蹂躪後又慘遭槍殺、刀戳和毀屍。在佔領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在南京市內,發生了兩萬起左右的強奸事件。日軍到處縱火焚燒,被毀房屋達全城1/3以上。無數的住宅、商店、倉庫被日軍劫掠一空後,再付之一炬。外僑財產也未倖免。1947年3月10日,日本戰犯谷壽夫被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4月26日槍決;1948年11月4日,日本戰犯松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2月22日執行。罪魁禍首雖然受到了應有懲罰,但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中國人民認罪。�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被國民政府拒絕,國共和談破裂。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當天夜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按預定部署,在上自九江、下至江陰的千里江防線上,發動渡江戰役。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自安徽蕪湖西面荻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由西南向東南迂迴到南京的側背;同日,突破江陰要塞,對南京形成鉗形攻勢。4月21日,佔領了南京江北的江浦縣城,次日又攻佔浦口、浦鎮。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國22年的首都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執政地位。�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間架橋之議。1930年鐵道部美國顧問、橋梁專家華林爾曾作嘗試,但終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1936年與1946年兩度計劃建橋,均因技術難度大、財政無力負擔而作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於1956年批准鐵道部進行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1959年6月完成定測。9月,國務院通過建橋設計方案。1960年1月正式開工,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建成通車。橋長6772米,鋪設長鋼軌雙線,最大坡度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橋長4588米,路面寬15米。全橋造價2.87億元,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其建橋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時間 事件
211年 孫權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南京改名建業
212年 孫權在石頭山築石頭城作水軍基地
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遷都建業為封建王朝在南京建都之始
230年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280年 晉軍攻佔石頭城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313年 改建鄴為建康
317年 東晉王朝在南京建立
420年 劉裕稱帝改國號為東晉滅亡
589年 隋軍攻佔建康,陳後主被俘。隋文帝下令全毀建康城
726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首次游金陵
937年 南唐建立改建康為江南京再次成為首都
943年 南唐開國皇帝駕奔,葬於南郊祖唐山
975年 宋兵攻入江寧府,後主李煜投降,南唐亡
1034年 北宋建文王廟(今夫子廟)
1076年 王安石任江寧知府,開始實行新政
1129年 金兵渡江,通判楊邦義堅貞不屈,被金兵剖心
1130年 岳飛與金兵大戰牛頭山
1275年 元兵攻入雨花台,入建康城。改建康府為建康路
1279年 建康設東、西織染局
1366年 朱元璋修築應天府城,南京為明朝首都
1376年 開始修建明孝陵
1385年 建成雞籠山觀象台
1402年 燕王朱棣率兵入城,自立為帝,即明成祖
1405年 鄭和首次下西洋
1408年 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來南京訪問
我國古代最大一部網路全書—《永樂大典》在南京遍成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為南都,改京師為南京
1431年 報恩寺琉璃寶塔建成
1645年 清兵入南京,南明滅亡。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1688年 孔尙任來南京寫《桃花扇》
1842年8月 在南京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號上簽定《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 天京事變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
1865年 李鴻章創建金陵機器局
1881年 南洋官電局創辦
1886年 馬林診所開設,南京開始有西醫院
1894年 興建南京第一條馬路
1895年 金陵機器局工人大罷工。
清政府創辦南京第一所新式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1896年 譚嗣同在南京著《仁學》,推動維新
1897年 南京郵局設立
1898年 魯迅在南京就讀
南京第一所高等學校——江南高等學堂設立
1900年 南京創辦磁石式電話通訊
1911年11月 徐紹楨發動起義
12月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2年1月 中華民國成立,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中」,黃興在南京獨立討袁
1919年5月 南京大中學生6000餘人在小營操場召開國恥紀念會
1923年 南京萬餘人舉行國民請願大會
1927年 國民革命軍功課南京,英、等國炮轟南京地鐵製造南京慘案
1927年3月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9年6月 孫中山先生靈柩抵京,安葬於中山陵
1937年11月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為陪都
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
1940年3月 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 在國軍的努力之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 「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舉行
1946年5月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7年3月 日本戰犯谷壽夫在南京被槍決
1948年4月 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H. 南京的名稱演變
1、春秋時吳國和越國 先後在今南京市區所築的冶城和越城,還不能視作行政設置。
2、戰國時期楚國所設的金陵邑為最早。從此「金陵」就成為古代南京地區的通用名稱。
3、秦代在金陵故地設有秣陵(秦始皇見金陵有帝王之氣,將金陵改為秣陵,以此來壓帝王之氣)、丹陽與江乘三縣。
4、同秦
5、三國時期,孫吳改秣陵為「建業」,意謂將在此「建帝王之大業」,並定為首都
6、西晉初,改建業為「建鄴」,西晉末又改建鄴為「建康」,故東晉與南朝(宋、齊、梁、陳)之首都均稱建康。
7、六朝時期金陵地區的郡縣級設置變動較大。
8、金陵降為一般的州縣,並且屢改州縣的名稱與隸屬關系。當時的通稱以「金陵」最為常用,隋代常稱「蔣州」,唐代常稱「白下」、「上元」、「江寧」、「升州」等。
9五代十國時期,楊吳在金陵設升州大都督府,又分設上元、江寧二縣,旋改界州大都督府為金陵府,並定為西都。
10、南唐建國後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11、北宋初,改江寧府為升州,不久又復名江寧府
12、元代初年仍名建康府,旋改稱建康路(呵呵 這是元代設的行政區域),後又名集慶路 13、明代建國後,於1368年以應天府(朱元璋於1356年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為南京,1378年定南京為京師。
14、明成祖以北京為京師,恢復南京之名,作為留都。
15、清代初年,改應天府為江寧省後改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
16、太平天國時期,改江寧府為天京,並以天京為中心設天京省。後清軍攻陷天京,又復名江寧府如故。
17、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定都於江寧府,並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廢上元、江寧二縣
18、1927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廢金陵道,南京先後被稱為「南京市」、「南京特別市」、「南京直轄市」及「首都市」等名。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南京仍為直轄市。1952年改為江蘇省轄市,為省人民政府駐地。
I. 南京在歷史上名稱的演變
石頭城、建康、金陵、江寧、南京
J. 南京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南京歷史】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也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南京猿人化石的出土,是中國古人類研究及舊石器時代考古領域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全世界只有南京一處。這不僅讓「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的地方,也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棲霞地區已有先民創造農業文明。 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16年已有2587年。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282年改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和六朝博物館下均保留有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南京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六朝建康城是中國傳統禮教制度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中國古代都城的傑出代表,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都城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六朝皇宮台城,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深遠影響了後世都城建設的形制。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
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里。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時改為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南京雲錦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南京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首都(具體時期的名稱請參見【南京歷史】詞條中【府市建置】部分)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詳細內容請參見【南京歷史】詞條中【建都朝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