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桐油歷史

桐油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1-23 20:02:46

① 求知:人類吃食用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啥時候!

一、我國古代食用油的歷史沿革 我國古代的人們很早就知道油並食用了。相傳我們的先祖黃帝得到一本名為《河圖》的書,他不分晝夜地閱讀,為解決晚上照明問題,便令部下一個叫力牧的人採集樹木果實來製造油,用絲綿做油芯,晚上點燃了來讀書。但這只是傳說而已,其實植物油的產生是較後的事情,人們最先知道並食用的是動物油。人類在懂得用火之後,在燒烤和使用器具烹飪肉類的過程中,產生脂肪析出的現象,經過長期實踐,慢慢懂得了如何取得油及油的用途。 根據文獻記載,我國在漢代以前人們食用的油均為動物油,稱為「脂、膏」。脂膏二字均從肉會意,說明它們是從動物類肉中產生出來的。《說文》脂字雲:「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就是說,動物有角如牛羊之類,其油叫脂;無角如豬狗之類,其油叫膏。《周禮·冬官·梓人》:「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裸者、羽者、鱗者。」漢鄭玄註:「脂、牛羊屬,膏、豚屬。」這是用脂、膏來代指這兩類動物。或從其形態來區別兩者,凝固的稱脂,液狀的稱膏。因此,古書中一般把未經煎煉的稱為脂,經過煎煉的稱為膏,由於煎煉過的動物油冷卻後多呈糊狀,故後來膏也兼指糊狀物質。《禮記·內則》:「脂用蔥,膏用薤。」鄭註:「脂,肥凝者,釋者曰膏。」脂由於所處動物體內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種專稱。《通俗文》:「脂在腰曰肪,在胃曰。」又雲:「骨中脂曰髓。」《說文》:「膫、牛腸脂。」《禮記·內則》:「肝。」鄭註:「,腸間脂。」脂膏有時也可以互相通用。《左傳·成公十年》載晉景公有疾,秦良醫緩診斷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即病入膏肓,無葯可治。此膏即指心下脂。 夏商以前,由於文獻記載語焉不詳,其食用油的具體情況尚不甚清楚,然《楚辭·天間》:「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即夏羿射殺一頭大野豬,用其肉膏來祭祀天帝,但為何天帝不保佑他呢?用野豬油來祭神,而神是人們想像和造出來的,神的飲食習慣也就是人的飲食習慣。由此可以推測,人們最先食用的可能是狩獵的野獸油,畜牧業發生以後,人們也就自然食用家畜的油。據說,商朝末期暴君紂王作「炮烙之刑」,就是把脂膏塗在銅柱上,讓「夢緣者」滑跌墜落到燃燒的炭火中以取樂。 周代,文獻中有不少烹飪用膏的記載。《禮記·內則》記述「八珍」中「炮豚」的做法,其中有一道操作工序是「煎諸膏,膏必滅之,」即放進膏油中炸,膏油要完全浸沒所炸之豚。《周禮·天官·應人》:「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麤,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行:食用。羔:小羊。豚:乳豬。膏香:牛膏。膳:烹調。腒:干雉。鱐:干魚。膏臊:狗膏。犢:小牛。麤:幼鹿。膏腥:豬膏。鱻:活魚。羽:雁。膏膻:羊油。)這段話意思說食用肉類,春天吃羔羊乳豬,要用牛油烹調;夏天吃雞干魚干,用狗油烹調;秋天吃小牛幼鹿,用豬油烹調;冬天吃鮮魚大雁,用羊油烹調。可見這時候人們己經對各種動物油的性質有所認識,因而強調某個季節、某種肉類要用哪一種動物油來烹飪效果才最好。大概這時期人們食用的動物油主要來源於飼養的家畜,如豬牛羊雞犬之類,以及捕獲的野獸和魚、鳥等。「八珍」中的肝,用狼胸腔內的脂肪,狼非家畜,乃為獵物。 脂膏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量是較大的,漢代已有專門從事脂油買賣的商人。《史記·貨殖列傳》雲:「販脂,辱處也,而雍伯千金。」雍伯能以販脂致富,其經營規模應當不小。 油字本為水名的專稱,《說文》:「油水,出武陵孱陵西,東南入江。」此水大致在今湖北宜昌地區境內。由於油字又含有流動、光潤的意義,在植物油出現之後,遂被作為脂油的意義使用,而逐漸失去其本義,隨著植物油的廣泛應用,油字才漸漸地作為動、植物油以及其他油類的通稱。 植物油的獲取約始於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柰油,搗柰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今雲蘋果,王先謙認為柰實不聞可為油,奈乃棗字之誤。見《釋名疏證補》)。《齊民要術》卷四「棗油法」引鄭玄曰:「棗油,搗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形似油也,乃成之。」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植物果實中含油,但其提取的方法及成品還是較簡單和原始的。崔寔《四民月令》謂五月「以竿掛油衣,勿襞藏」(折疊)。油衣即塗油以防雨水的外衣,可能用的是植物油。漢代,芝麻(當時稱胡麻)從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由於其含油量豐富,遂逐漸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和食用。《四民月令》中多次提到種植、買賣胡麻,可見當時人們對胡麻的重視,也反映出當時胡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油初始時大概多用於點燈照明或作為戰爭中的燃燒物使用,傳說中的力牧造油也反映了這種情況。芝麻油可能是植物油中最先大量出現並用來食用的。三國時期,人們已大量使用芝麻油了。《三國志·魏志·滿寵傳》載,東吳孫權攻魏合肥新城,魏將滿寵「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王隱《晉書》雲晉「元康五年十月,武庫火,焚累代之寶,檢校,是工匠盜庫中物,恐罪,乃投燭著麻膏中,火燃」。又載「齊王(司馬)冏起義,孫秀多斂葦炬,益儲麻油於殿省,為縱火具」。張華《博物志》載晉武帝「泰始中,武庫火,積油所致」。這些記載中的麻油可能指芝麻油,均作燃燒品使用,其數量不在少數。王隱《晉書》上言麻膏,下言麻油,膏油互用。由此也可窺見油字漸漸代替脂膏作為通稱的痕跡。 植物油的食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能就比較普遍了。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當時已把芝麻油、荏子油和麻子油用於飲食烹調上,其書卷三「荏蓼第三十六」雲:「荏子秋末成…… 收子壓取油,可以煮餅。茬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並有腥氣」。書中敘述的諸種烹調方法、菜譜及用料中,有不少運用麻油、荏油以及豬、羊、牛等動物油的記載。當時食用的植物油中,以芝麻油最好。植物油中還有紅藍花子油,「既任車脂,亦堪為燭」(《齊民要術》卷五「種紅藍花桅子第五十二」)。這些動植物油除了烹調食物之外,還用於造燭、油布、發膏、面脂等等。植物油中的芸薹子油(今菜子油)可能也食用了。南朝梁元帝蕭繹《別詩二首》有「三月桃花含面脂,五月新油好煎澤」之句,五月新油當為五月前後收獲並新壓榨出來的植物油。《齊民要術》卷三「種芥子及蜀芥、芸薹取子者,皆二、三月好雨澤時種,旱則畦種水澆,五月熟而收子,崔寔曰:六月大暑中伏後可收芥子。」芸薹子為五月收獲,其油當即蕭繹詩中的五月新油。 宋代,植物油的食用更加普遍,種類也有所增加。沈括《夢溪筆談》雲:「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庄季裕《雞肋編》謂:「油通四方,可食與然(燃)者,惟胡麻為上,俗呼脂麻,言其性有八拗,謂雨暘時薄收,大旱方大熟,開花向下,結子向上,炒焦壓榨才能生油,膏車則滑,鑽針乃澀也。而河東食大麻油,氣臭,與荏子皆堪作雨衣。陝西又食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亦以作燈,但粥,以熏目以致失明,今不聞為患。山東亦以蒼耳子作油,此當治風有益。江湖少胡麻,多以桐油為燈,但煙濃污物,畫像之類尤畏之,沾衣不可洗,以冬瓜滌之乃可去,色青而味甘,誤食之,令人吐痢,飲酒或茶皆能盪滌,蓋南方酒中多灰爾,嘗有婦人誤以膏發,粘結如椎,百治不能解,竟髡去之。又有旁毗子油,其根即烏葯,村落人家以作膏火,其煙尤臭,故城市罕用。烏柏子油如脂,可灌燭,廣南皆用,處、務州亦有。」文中所列舉的植物油就有十一種,用於飲食者也有五六種之多。據史書記載,宋代歲賦之物有四類,其中一類為物產之品共六種:「五曰果、葯、油、紙、薪、炭、漆、蠟」(《宋史》卷174《食貨志》上·二)。又,卷178《食貨志》下·八雲「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稅並力勝錢並權免」。上引兩條材料可見宋代油產數量相當可觀,既充歲賦之物,又需上稅。 明代,植物油的種類更多,系統的造油方法也見諸記載,對各種植物油的性質、食量、不同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天工開物》中「膏液·油品」: 「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一名脂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一名白菜)為上,蘇麻(形似紫蘇,粒大於胡麻)、芸薹子次之(江南名菜子)、子(其樹高丈余,子如金櫻子,去肉取仁)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粒如胡荽子,剝取其皮,為律索用者)為下。燃燈則柏仁內水油為上,芸薹次之,亞麻子(陝西所種俗名壁虱脂麻,氣惡不堪食)次之,棉花子次之,胡麻子次之(燃燈最易竭),桐油與柏混油為下(桐油毒氣熏人,柏油連皮膜則凍結不清)。造燭則柏皮油為上,蓖麻子次之,柏混油每斤入白蠟凍結次之,白蠟凍結清油又次之,樟樹子油又次之(其光不減,但有避香氣者),冬青子油又次之(韶郡專用,嫌其油少,故列次)。北土廣用牛油,則為下矣」。文中還詳細記述了各種植物種子的出油率和造油法,其中有榨法又兩鑊煮取法即水代法、磨法、舂法等,基本具備了現代食用植物油的種類及造油法。 清代,花生油也作為食用油出現在我國人們的飲食及日常生活中,清檀萃《 滇海虞衡志》卷十謂:「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 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 尋常杯灼,必資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爛然星陳。若乃海濱滋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花生油,且膏之為燈,供夜作,今已遍於海濱諸省,利至大。」謝國禎先生認為,此落花生乃指小花生,大花生當在明末清初才繁殖起來(《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上)。清朝中後期,據清朝《續文獻通考》中「實業考·油業」記載,其時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有:大豆類(包括黃豆、青豆、黑豆、褐豆、斑豆)、棉子、花生、芸薹、脂麻、亞麻、山茶、紫蘇(即荏)、蓖麻、油桐、大茴香、胡桃等多種。 在我國歷史上,自從植物油出現並應用於飲食和其他方面之後,並沒有完全排斥動物油,兩者並行不悖。但由於植物油種類多、產量大、用途廣,因而其食用的比例越來越大,至今依然。 二、古代飲食生活中的用油 我國古代文獻中所見的動物油都是可以食用的,植物油除少數品種由於含有毒素等諸原因不宜用於飲食之外,大多數也是可以食用的。食用油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於食物的烹飪上。 前面已經論及,漢代以前不論食用均是動物沒即脂膏。《禮記·內則》記載子侍父母、婦侍舅姑(公婆)的飲食其中一項便是「脂膏以膏之」。鄭註:「謂用調和飲食也。」東漢張衡《 東京賦》:「升獻六禽,時膳四膏」,都是指用脂膏烹調食物。 先秦食譜「八珍」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羊、搗珍、漬、熬、肝。淳熬是「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淳母是「煎釀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即炸肉醬蓋在煮熟的米飯或黍飯之上,再澆上煎好的熟膏油。炮豚、炮羊的做法是先將乳豬、羔羊裹上草拌泥置火上燒,再放進完全浸沒的油中炸,撈出來後再置鼎中燉三天三夜,然後蘸上調好的醬醋來吃。肝是用狗(腸脂)包裹狗肝,置火上炙,再用米粉調成糊,與狼胸腔內的脂膏作為配料一起烹調(均見《禮記·內則》)。這五味是使用脂膏配上其他佐料以不同的烹調方式來製作的。 《齊民要術》中有不少烹調食物方法的記載,內中不少菜譜是運用油以煎、炒、蒸炸等方式加工而成。其《卷六·養雞第五十九》雲:「炒雞子法,打破,著銅擋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擗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這是油炒蔥花雞蛋。《卷八·蒸第七十七》記載各種蒸煲菜譜,如蒸熊、蒸豚、胡炮肉、裹蒸生魚等,均詳細記錄了每味菜的用料、用油及具體操作方法和程序。蒸豚法:「好肥豚(乳豬)一頭,洗凈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漬之,生秫米一升,勿令近水,濃豆汁漬米,令黃色,炊作,復以豉汁灑之,細切姜桔皮各一升,蔥白(三寸)四升,桔葉一升,合煮甑中,密覆,蒸兩三炊久,復以豬膏三升合豉汁一升灑,便熟也。蒸熊、羊如豚法,稻亦如此」。蜜純煎魚,是先炊後以油炸:「用卿魚,沿腹中,不鱗,苦酒蜜中半和鹽漬魚,一炊久出,膏油熬之,令赤渾,奠焉」。卷九「炙豬法」是先把豬置火上旋轉燒烤,用清酒塗抹以發其色,然後用極白凈之新鮮豬油(或用純凈麻油)塗抹使炙出的豬「色如琉拍,又類真金,入口則消,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這味燒豬做法,今南方仍有,可謂皮酥肉嫩,色味俱佳。「雞鴨子餅」做法:「破寫(瀉)甌中,少與鹽,鍋擋中膏油煎之,令成團,餅厚二分,全奠一」。這種做法今謂之煎荷包蛋。「素食」中所說的以油烹調蔬菜的花色品種更是五花八門,美不勝收,有湯類的蔥韭湯,有油蒸油豉,油煎紫菜,還有薤後蒸、蘇托、煲瓜瓤、煲菌、煲茄子等,而做湯菹法中所描述的作落、芫菁就猶如今天人們常說的麻油涼拌菜了。 以上僅是《 齊民要術》一書記載的飲食菜譜中用油舉例,古代許多食經、食譜、菜譜中更有大量的記述,此從略。 油除用作烹飪肉食蔬菜之外,還可以作諸色油炸食品、糕餅、點心。饊子就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油炸食品之一。饊子古代又名粔籹、寒具、膏環等等,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出現了,《楚辭·招魂》:「粔籹蜜餌,用餦些」。意思是以蜜和以米面,用油熬煎作成。《齊民要術·膏環》:「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渾如湯餅面,手搦圍,可長八寸許,屈令兩頭相就,膏油煮之。」唐劉禹錫《寒具》詩雲:「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夫人纏臂金。」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寒具的做法、顏色和形狀。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五:「寒具即今之饊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饊子,雖然在古代的不同時期,其原料、形狀稍有不同,但其性質是一樣的。油條,亦為傳統油炸食品之一,其俗名油炸鬼。據說鬼乃檜之音變,檜指宋朝大奸臣秦檜,他陷害抗金名將岳飛,人們為了表達痛恨他的心情,捏了兩個面人,象徵秦檜與其妻王氏,把面人粘合在一起放到油鍋中炸,取名油炸檜(鬼)。最遲自宋代以來,油條就成為我國南北皆然的油炸食品。製作糕餅、點心,大都離不開脂油。《釋名·釋飲食》「髓餅」王先謙疏證補:「《御覽》引《雜五行書》雲:《食經》有髓餅法,以髓脂合和面。」《齊民要術》卷七餅法:「髓餅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廣六七寸,便著胡餅爐中令熟,勿令反復,餅肥美,可經久。」這猶如豬油餅或南方的「雞仔餅」一類食品。《齊民要術》中還有油炸的截餅、餢、粉餅等等。元周同齋《武林舊事》中有豬胰胡餅、油酥餅。宋吳氏《中饋錄》做酥餅需「油酥四兩,蜜一兩,白面一斤,搜成劑入印作餅,上爐,或用豬油亦可,蜜用二兩尤好」。其他點心還有「油鐵兒」、「酥兒印」、「糖薄脆」等等。《齊民要術》卷九引述《食次》記載的「白繭糖」、「黃繭糖」就與如今的油炸點心「中果」(北京稱江米條)十分相似。 三、食用油的其他一些用途 食用油由於其為脂肪物質,具有易燃、隔水、潤滑等功能,因此,在古代除主要應用於飲食上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廣泛應用。下面列舉一些主要用途。 1.燃燒,用於點燈照明,製造蠟燭。《史記·秦始皇本紀》 說酈山陵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漢書·陳湯傳》雲漢成帝時營建昌陵,「卒徒工庸以巨萬數,至燃脂火夜作」,即夜間施工燃燒脂油為炬作照明。東漢桓譚《桓子新論·祛蔽》中以油燈燃燒的火焰來比喻人的性命,「燈燭盡則益其脂易其燭…… 猶火之隨脂燭多少長短為遲速矣」。人若想健康長壽就要像點油燈一樣,時時注意添油換灶,愛護備至。《齊民要術》中以油作燭者,如胡麻油「足供美燭之費」(卷二·種麻子第九)。荏子油「又可以為燭」(卷三·在寥·第二十六)。紅藍花子油「亦堪為燭」(卷五· 種紅藍花桅子第五十三)。卷三· 雜說· 第三十作假蠟燭法:「蒲熟時,多收蒲苔,削肥松大如指,以為心,爛布纏之,融羊牛脂,灌於蒲苔中,宛轉於板上,桵令圓平,更灌更展,粗細足便止,融蠟灌之,足得供事,其省功十倍也。」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斷冕,恆兀兀以窮年。」這些都是以脂油作點燈照明或造燭的記載。本文第一部分引《雞肋編》、《天工開物》的幾段文字也可看到關於燃燈及造燭用油及其品種、性質、優劣的敘述。 古代戰爭常運用火攻或防守拒敵,油常作為燃燒物品使用。《墨子·旗幟·第六十九》:「凡守城之法,石有積,樵薪有積,管茅有積,藿葦有積,木有積,炭有積,沙有積,松柏有積,蓬艾有積,麻脂有積,金鐵有積,粟米有積。」積樵薪管茅藿葦麻脂等物就是准備以火拒敵,積沙石諸物又是防備對方以火攻城時作滅火用品。前面引述魏將滿寵用火炬澆上麻油焚燒東吳孫權攻城器具,也是一例。 2.製作防水、防雨用具。《釋名》中所說的柰油、杏油均用來製作油繒,即一種滌油織物,其過程是把柰仁、杏仁搗爛敷在繒上,待乾燥後去掉渣滓,繒便光滑如油。《四民月令》有油衣,可見我國以油製作防雨用具很早就有了。《齊民要術》中有用麻油、荏油塗帛作油布、油衣。唐孫思邈《千金食治》也說荏油可作油衣。《夢溪筆談》謂大麻油、荏油「皆堪作雨衣」。唐馮贄《屋龍更衣》說饒子卿「隱廬山康王谷,無瓦屋,代以茅茨…… 或時雨濕致漏,則以油幄承梁,坐於其下」。此為塗了油的帳篷(《雲仙雜記》二)。宋陳師道《馬上占呈立之詩》「轉就鄰家借油蓋,始知公是最閑人」(《後山集》八)。油蓋即油傘。《夢溪筆談》中記載的還有油紙扇。油不沾水,利用它這一功能製作各種防水用具,是油的又一用途。 3.使用於造船上。《三國志·魏志·夏侯尚傳》說夏侯尚於黃初三年與東吳諸葛謹在江陵交戰,兩軍隔江對陣,雙方戰船在江中對峙,「尚夜多持油船,將步騎萬餘人,於下流潛渡,攻謹諸軍,夾江燒其舟船,水陸並攻,破之」。這種油船,是用油滌過的船,由於船體上了油,不吸水,故船身自重輕,行駛疾速,還能經久不腐。《天工開物》舟車第九「漕舫」謂「凡船板合隙縫,以白麻斫絮為筋,鈍鑿報入,然後篩過細石灰,和桐油舂杵成團調艌」。此即使用麻絮和油灰膩合船板縫隙以防進水。 4.車子的潤滑劑。古代戰爭,交通乘御多籍以車,脂油又是車乘中輪軸的潤滑劑。《周禮·春官》有「巾車」之官職,《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巾車脂轄」,即巾車負責以膏油塗於車轄,使其不銹且轉動滑利。《釋名·釋車》:「輠,裹也,裹軹頭也」。王先謙雲:「輠即說文槗,盛膏器,為軹之小穿,有膏則滑澤而谷利轉,故車有盛膏器」(《釋名疏證補》卷七)。《史記·墨子荀卿列傳》記載齊人贊諄於髡為「炙谷過」,即以炙谷槗其膏油不斷流出來喻其善於議論,滔滔不絕,也有謂其隨機應變、滑頭之意。 5.製作護膚、化妝用品。《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是一位婦女在丈夫東行,遠離自己之後的獨白,詩中說:亂蓬蓬的頭發並非是沒有膏油來塗抹,而是你不在身邊,我為誰打扮呢?膏沐,就是用油脂作發油。至今南方山區農村婦女常以某種植物油(如茶油)作發油來使用。《齊民要術》合香澤法:「好清酒以浸香,雞舌香、霍香、苜蓿、澤蘭香四種,以新綿裹而浸之,用胡麻油兩分,豬脂一分,內銅鐺中,即以浸香酒和之,煎數沸後,便緩火微煎,然後下所浸香煎,緩火至暮,水盡沸定乃熟。」這是四香發膏。又,合面脂法:「用牛髓,牛髓少者,用牛脂和之,若無髓,空用脂亦得也,溫酒浸丁香藿香二種,浸法如煎澤法,煎法一同合澤,亦著青蒿以發色。」這是丁香型護膚脂。「若作唇脂者,以熟脂和之,清油裹之。」這就已經是古代的口紅了。 6.葯用。用脂油或配合其他葯物來治療疾病,尤其用於治療皮膚病。《齊民要術》卷六列舉許多治療家畜的葯方,其中不少就是直接運用脂油或以脂油配葯的。治馬疥方:「用雄黃頭發二物,以臘月豬脂煎之,令發消,以搏揩疥令赤,及熱塗之,即愈也。」又方:「燒柏脂塗之,良。」治牛虱方:「以胡麻油塗之即愈,豬脂亦得,凡六畜虱,脂塗皆愈。」等等。唐孫思邀《千金食治》中用來治療疾病的葯方中使用的便有胡麻油、麋脂、白鵝脂、鶩(鴨)脂、雁脂等等。元忽思慧《食療方》中有「羊蜜膏」,是用熟羊油、羊髓、白沙蜜、生薑汁、生地黃汁合成。「治虛勞、腰疼、咳嗽、肺瘺、骨蒸」等等。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更有許多運用各種脂油來治病的詳細記述。 7.其他用途。用油脂塗抹陶器內壁以防滲漏。《齊民要術》 卷七·塗瓮·第六十三:「凡瓮無問大小,皆須塗治…… 新出窯及熱脂塗者,大良。若市買者,先宜塗治,勿使盛水,塗法:掘地為小圓坑,生炭於坑中,合瓮口於坑上而熏之,數數以手摸之,熱灼人手,便下寫(瀉)熱脂於瓮中,徊轉濁流(緩緩流動),極令周匝,脂不復滲乃止。牛羊脂為第一好,豬脂亦得,俗人用麻子脂者,誤人耳,若脂不濁流,一直遍拭之,亦不免津(滲漏)。」用油料未完全燃燒的煙灰來制墨。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十:「邇來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粗碗,燃以桐油,上復覆以一碗,令人埽煤,和以牛膠,揉成之。」《天工開物》中記載用桐油、菜子油、豬油燒煙制墨,但比例較小,多以燒松煙來製取。到了清代,據清朝《續文獻通考·實業考·油業》記載,當時還利用各種動植物油來製造肥皂、油畫繪料、假漆、人造革等等。
希望採納

② 桐油在戰爭中為什麼會是重要資源它具體的作用是什麼

桐油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價值堪比石油!不僅因為它和美國達成戰略共識,而且面對日本的經濟封鎖,我不也絲毫不懼,區區桐油,在當時我國抗日過程當中,可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現代年輕人卻鮮有人知,關於桐油,說起來都是滿滿的故事!

在那段艱難的抗戰歲月中,感謝那些堅守在桐油生產一線的工人們,他們是背後當之無愧的英雄。有了他們的默默付出,我們一次又一次拉到了國外的軍火援助,即使戰爭如火如荼,桐油生產也從未停止分毫,中華民族最終挺過來了,對於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獻身。

近年來隨著石油的大規模開采利用,桐油也逐漸被湮沒在歷史大潮當中,但是關於桐油做出的戰略貢獻,卻應該被我們永遠銘記!

③ 紹水桐油有多少年的歷史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24

④ 桐油樹的栽種歷史

油桐大量生長於台灣中北部山區,可追溯歷史至四十年前。台灣北部丘陵地區原種稙當時高經濟價值的相思樹,起因於當時礦業興盛。而相思樹一則可作為礦坑坑道之支架,二則可用來燒炭,成為家家戶戶的主要燃料。
待六十年代礦業蕭條,石化能源亦大量開發做用,因此相思樹之經濟價值亦大不如前,於是政府鼓勵農民種稙油桐樹,因為油桐子可榨油做原料,再則油桐木是很好的傢具木料,因此當時的政府還免費提供油桐幼苗供農民栽種,而造就了現代人可在台灣中北部山區欣賞到油桐花美麗的景緻了。
油桐原產於長江流域,引進台灣已有百年的歷史,主要用來榨桐油。 油桐樹在植物上的分類屬大戟科喬木,台灣有木油桐(千年桐,果皮皺摺),和桐油樹(三年桐,果皮光滑)兩個品種。木油桐生長快速,可做傢俱、火柴棒、牙簽等,同時也是火柴和造紙工業的理想材料。桐油樹以采果榨油為主,果實可用來提煉防水性佳的桐油,馳名國際的美濃紙傘傘面所使用的防水油,便是桐油,另外在化工不這麼發達的時候,也是油漆的重要原料。 據專家說,台灣的油桐樹大多是木油桐居多,約佔90%。

⑤ 為什麼打仗要有豬鬃和桐油

  1. 豬鬃的主要用途是制刷。戰爭時期的軍事工業中,從用油漆給軍艦、飛機及各種軍用車輛噴漆到清刷機槍、大炮的槍管、炮筒,都使用豬鬃製成的刷子。

  2. 而桐油是製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機械、兵器、車船的防水、防腐、防銹塗料。

⑥ 什麼是桐油

一種由大戟科油桐種仁榨取而得的乾性植物油。

簡史

桐油是中國重要的林副特產之一,加工利用歷史悠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罌子桐,「人多種蒔收子、貨之為油,入漆家及艌船用,為時所需。」清朝,江浙一帶以桐油作貢品。中國桐油於1516年開始向外輸出,1869年向美國輸出的桐油達62.88噸。此後,歐洲、日本相繼從中國進口桐油。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塗料(油漆)工業發展很快。用桐油做原料制油漆,物美價廉,桐油出口額很快上升,促進了中國桐油生產的發展。據統計,1922~1936年,桐油產量由54900多噸增到145700噸;桐油的出口量由37200多噸增到43400多噸。40年代末油桐生產一度萎縮。50~70年代,生產逐漸恢復。1980年以來,桐油年出口量約2萬噸。

原料樹種

①中國油桐(三年桐、光桐);②千年桐(木油樹、皺桐);③日本油桐(罌子桐、小油桐)。

油桐結果年齡因種類和品種的不同而異。三年桐在播種後3年開始開花結果;千年桐播種後5~6年才開始開花結果。其果實在寒露後至霜降前成熟。收集的桐果,堆放在室外潮濕的地方或堆在室內,使其漚爛。如天氣乾燥,應加蓋稻草和灑水,經15天左右,待果皮軟化腐爛,然後剝取桐籽曬干。桐仁含油36.4~66.3%;含粗脂肪61.5%,粗蛋白16.5%,粗纖維4.35%,水分3.74%,可溶性無氮浸出物11.23%。燃燒後灰分佔桐籽2.6%。

性質

桐油是淡黃色至棕黃色液體,具有特殊的氣味,有毒。主要成分是α-桐酸三甘酯(72.8%)和油酸(13.6%)。還含有亞油酸三甘酯(9.7%)、棕櫚酸(3.7%)、硬脂酸(1.2%)。桐油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陽光下曝曬,生成白色固體脂狀物質(β型桐油),塗刷後能自行乾燥;如貯存時間太久,表面氧化結皮甚至干縮。乾性強度超過亞麻子油,氧化速度比亞麻子油快數倍。

加工

分直接榨油和剝殼榨油兩種。榨油設備有人工木榨;螺旋榨油機(200型、95型);液壓式榨油機(90型和ZWY—100型)(見茶油)。

木榨工藝落後,榨得的桐油色澤較深,油質差,桐籽出油率低(22~25%)。絕大部分為機榨代替。

螺旋榨油機和液壓式榨油機的生產程序、原理與木榨基本相同。只是將木榨中最費工費力的脫殼,碎料、制坯、壓榨等工序改為機械操作。工效則比木榨提高5倍以上,出油率25~30%,高的可達32%,麩粕殘油率較低。從投料、脫殼、碎料、蒸料、壓榨到加工成油的多道工序,全部由儀表控制。生產過程如下:

除機榨法外,還有浸出法,用來提取木榨和機榨後的麩粕中的殘油。從木榨麩粕中提出桐油7~10%,從機榨麩粕中提出桐油5~8%。浸出後麩粕的殘油率在1%左右。

採用木榨低溫壓榨桐仁,可製得低酸、色淺桐油,用於出口。

質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桐油檢定標准如下:

色狀,橙黃透明不得深於新配製的100毫升中溶有0.4克重鉻酸鉀的溶液;氣味,無異臭,不酸敗;比重(15.5℃),0.9400~0.9430;折射率412365,1.5168~1.5200;碘值(韋氏法),163~173;酸值,最高8.0;皂化值,190~195;水分雜質,最高0.35%;精種摻雜試驗,不摻有其他油;華司脫試驗,7.5分鍾凝成固體,切時不粘刀;β型桐油實驗,無沉澱析出。

用途

桐油是一種良好的天然乾性油,具有乾燥成膜快,防水性能好,耐酸、鹼、鹽的腐蝕和電絕緣等特點,是重要的工業用油。廣泛用於工業、農業、漁業和國防工業。桐油除用於製造普通油漆之外,還可製造航空油漆,琺琅油漆和絕緣油漆。桐殼含有豐富的鉀,可製成高級肥料(磷酸二氫鉀);麩粕是優質有機肥料。

⑦ 桐油糯米砂漿是哪個朝代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常用的一種建築材料,也是最堅固的材料之一,起源於1500年前,有關的介紹如下:
一、有關這種建築材料的起源:
距今大約1500年前,古代中國的建築工人將糯米和熟石灰以及石灰岩混合,製成漿糊,然後將其填補在磚石的空隙中,制陳了超強度的"糯米砂漿"。
糯米砂漿的成分包括了:熟石灰、糯米漿和一些沙石。
二、舉例如下:
科學家們在中國長城(明長城)的城牆黏合物中發現了糯米的成分,糯米砂漿被認為是長城的主要黏合材料,而這種強度很大的黏合材料也被認為是萬里長城千年不倒的原因。
在中國古代,糯米砂漿一般用於建造陵墓,寶塔,城牆等大型建築物中,其中一些建築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築物非常堅固,甚至現代推土機都難以推倒,還能承受強度很大的地震。最新研究發現了一種名為支鏈澱粉的"秘密原料",似乎是賦予糯米砂漿傳奇性強度的主要原因。支鏈澱粉是發現於稻米和其他含澱粉食物中的一種多糖物或復雜的碳水化合物。科學家表示:"分析研究表明,古代砌築砂漿是一種特殊的有機與無機合成材料。無機成分是碳酸鈣,有機成分則是支鏈澱粉。支鏈澱粉來自於添加至砂漿中的糯米湯。此外,我們發現,砂漿中的支鏈澱粉起到了抑制劑的作用:一方面控制硫酸鈣晶體的增長,另一方面生成緊密的微觀結構,而後者應該是令這種有機與無機砂漿強度如此之大的原因。"
三、有關這種建築材料的評價:
糯米砂漿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有機和無機原料製成的復合砂漿。
糯米砂漿比純石灰砂漿的強度更大、更具耐水性。
糯米砂漿是現存修復古代建築的最好材料。
糯米砂漿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技術創新之一。

⑧ 有人說桐油在戰爭中是重要戰略物資,為什麼

油桐的重要性,要從它的作用談起。加工後的油桐具有防水、防腐、防銹的重要作用,在軍事裝備和器械上刷一層油桐,可以讓裝備和器械更耐用,保存時間更長久。小到槍支、大到坦克、潛艇,每一項的成本都是特別高的,如果沒有油桐「護體」,很容易摩擦、破損,那高昂的成本就算是打水漂了。拿護膚來說,油桐就好比防曬霜,明白它的重要意義了吧!

陳光甫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抗戰初期,我國的戰略物資非常緊缺,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但是當時物資豐富的美國並不願意對中國進行支援。但是我們又想獲得美國的貸款和物資。陳光甫就提出去美國進行談判,談判條件就是用油桐進行交換。美國竟然同意了,可見,油桐的戰略意義巨大。

隨著工業的進步,現在也有很多材料在逐漸取代油桐,但是油桐的工業價值依然不能小覷。

⑨ 什麼叫桐油對身體有什麼壞處

桐油是油桐樹的種子榨出的植物油,在工業上及傢具油 漆上用途較廣。由於桐油的色、味與一般食用油如花生油、菜子油、茶油等相似,故易誤食而發生中毒,桐油的有毒成分 是桐酸和異桐酸,它們對胃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並會損害腎臟、肝臟、心臟及神經系統。桐油急性中毒的潛伏期為30分鍾至4小時,多為1小時 左右。輕者僅表現為胸悶、頭暈、口乾。多數中毒者因桐酸 刺激胃腸道,引起惡心、劇烈嘔吐、腹瀉、腹痛。毒素吸收 人血後,刺激腎臟,引起腎臟損害,可出現血尿、蛋白尿等。病情嚴重者全身酸痛無力、呼吸困難、抽搐、休克,最後可 因心臟麻痹而死亡。長期、少量誤食桐油,可引起亞急性中毒。在食桐油期 間,出現惡心、食慾不振、上腹不適、腹痛、胃部燒灼感、腹瀉,腹瀉持續時間較長,每天2~8次不等,少數人有嘔吐。 胃腸症狀持續4~31天(平均15天)後,出現全身症狀。主要表現為下肢水腫,並逐漸上升;肢體酸痛,下肢發軟,四 肢發麻,顯著疲乏,氣短;另外還有發熱、皮膚潮紅等。

熱點內容
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發布:2025-05-21 14:29:26 瀏覽:697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方案 發布:2025-05-21 13:29:14 瀏覽:494
求生之路在哪裡下載 發布:2025-05-21 12:53:48 瀏覽:796
關於數學名人名言 發布:2025-05-21 12:49:49 瀏覽:889
美女老師讓我 發布:2025-05-21 12:43:26 瀏覽:891
武漢漢陽美術 發布:2025-05-21 12:19:40 瀏覽:787
高二物理補課 發布:2025-05-21 11:08:24 瀏覽:304
什麼網游可以掛機 發布:2025-05-21 10:37:31 瀏覽:11
piano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1 10:07:13 瀏覽:852
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 發布:2025-05-21 10:04:36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