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地理雜志
A. 炎黃地理是省級期刊嗎
《炎黃地理》[1]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大型人文地理類雜志
B. 炎黃地理雜志——歡迎訂閱!
恩 可以買來看看 比較一下和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有什麼不一樣
C. 為什麼說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穿行在沙漠中的尼羅河 是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古埃及誕生在此。至今,埃及仍有96%的人口和絕大部分工農業生產集中在這里。因此,尼羅河被視為埃及的生命線。幾千年來,尼羅河每年6~10月定期泛濫。
8月份河水上漲最高時,淹沒了河岸兩旁的大片田野,之後人們紛紛遷往高處暫住。十月以後,洪水消退,帶來了尼羅河豐沛的土壤。在這些肥沃的土壤上,人們栽培了棉花小麥水稻椰棗等農作物。在乾旱的沙漠地區上形成了一條「綠色走廊」。
埃及流傳著「埃及就是尼羅河,尼羅河就是埃及的母親」等諺語。尼羅河確實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為沿岸人民積聚了大量的財富、締造了古埃及文明。6700多公里尼羅河創造了金字塔,創造了古埃及,創造了人類的奇跡。
現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均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區。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生命之母。
(3)炎黃地理雜志擴展閱讀
尼羅河的水文特點:
尼羅河有定期泛濫的特點,在蘇丹北部通常5月即開始漲水,8月達到最高水位,以後水位逐漸下降,1至5月為低水位。雖然洪水是有規律發生的,但是水量及漲潮的時間變化很大。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
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洪水到來時,會淹沒兩岸農田,洪水退後,又會留下一層厚厚的淤泥,形成肥沃的土壤。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規律和利用兩岸肥沃的土地。
很久以來,尼羅河河谷一直是棉田連綿、稻花飄香。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夾持中,蜿蜒的尼羅河猶如一條綠色的走廓,充滿著無限的生機。
白尼羅河發源於赤道多雨區,水量豐富而又穩定。但在流出高原,進入盆地後,由於地勢極其平坦,水流異常緩慢,水中繁生的植物也延滯了水流前進,在低緯乾燥地區的陽光照射下蒸發強烈,從而損耗了巨額水量,能流到下游的水很少。
白尼羅河在與青尼羅河會合處的年平均流量為每秒890立方米,大約是青尼羅河的一半。尼羅河下游 水量主要來自源於衣索比亞高原的索巴特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其中以青尼羅河為最重要。
索巴特河是白尼羅河支流,它於5月開始漲水,最高水位出現在11月,此時索巴特河水位高於白尼羅河,頂托後者而使其倒灌,從而加強了白尼羅河上游水量的蒸發。青尼羅河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塔納湖,上游處於熱帶山地多雨區,水源豐富。
D. 尼羅河為什麼被稱為埃及的「母親河」
根據史料和地理雜志描述:尼羅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這一地區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突出的代表就是古埃及。流經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河段雖只有1350千米(全長6671千米),卻是自然條件最好的一段,平均河寬800~1000米,深10~12米,且水流平緩。提到古埃及的文化遺產,人們首先會想到尼羅河畔聳立的金字塔、尼羅河盛產的紙草、行駛在尼羅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測的木乃伊。它們標志著古埃及科學技術的高度,同時記載並發揚著數千年文明發展的歷程。穩定持久的尼羅河文明即古埃及文明,產生於約公元前3000年。埃及位於亞非大陸交界地區,在於蘇美爾人的貿易交往中,深受激勵,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文明。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沒有港灣的海岸。在這些自然屏障的懷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棲息,無須遭受蠻族入侵所帶來的恐懼與苦難。
作為「尼羅河贈禮」的埃及,每年尼羅河水的泛濫,給河谷披上一層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區土地極其肥沃,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希臘多德記載:「那裡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後再退回河床,然後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以後便只是等待收獲了。」的確,是尼羅河使得下游地區農業興起,成為古代著名的糧倉。在古代埃及,農業始終是最主要的社會經濟基礎。在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下,使古埃及的歷史比較單純。從約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為止,共經歷了31個王朝。其間雖然經歷過內部動 亂和短暫的外族入侵,但總的來說政治狀況比較穩定。
古埃及的文字最初是一種單純象形文字,經過長期的演變,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片語組成的復合象形文字體系。今見古埃及及文字多刻於金字塔、方尖碑、廟宇牆壁和棺槨等一些神聖的地方。埃及盛產的一種植物—紙草,其莖幹部切成薄的長條壓平曬干,可以用作書寫。這種紙草文書有少數流傳至今。
字母的出現,約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間。把聲音變成字母這一巨大的進步,是古埃及人完成的。這些字母由埃及人傳給地中海東岸(今敘利亞境內)的腓尼基人。作為亞洲文化和歐洲文化中介的腓尼基人,把這些字母演變成真正的音標文字,傳到古希臘。這一字母系統,後經希臘人增補母音字母而進一步完備,形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又經過一些改進後傳遍四方。字母是古埃及人留給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文化遺產。
古埃及對天文學和數學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和兩河文明相媲美。他們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把一年確定為365天。世界上通用的公歷,其淵源來自於此。古埃及人很早就採用了十進制記數法,他們仍然沒有「零」的概念。他們的算術主要是加減法,乘除法化成加減法做。埃及算術最具特色的是,已經初步掌握了分數的概念。在幾何學方面,埃及人已知道圓面積的計算方法,但卻沒有圓周率的概念。他們還能計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以及立方體、箱體和柱體的體積。
埃及的醫學成就比美索不達米亞突出。埃及人製作的木乃伊(經過特殊處理的風干屍體),與他們的金字塔一樣,舉世聞名。製作木乃伊增長了埃及人的解剖知識,因而使他們的內外科相當發達。他們的醫術分工很細,據說每個醫生只治一種病。
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關心死亡,為來世(特別是國王的來世)作好物質准備,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個主要特徵。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墳墓),都與這種宗教信仰有關。埃及人崇拜太陽神,特別在法老政權強化以後,埃及興起了崇拜太陽神的一神運動。太陽神拉,後來又叫阿蒙-拉。是埃及的最高神,法老(國王)則被視為太陽神的化身。因此,法老始終被認為是神王,沒有神聖的法老與世俗的法老之區別。法老既然作為神王,其權力也就被神化,他的話就是法律,因而埃及也就沒有什麼嚴密的法律制度。國家對經濟生活的絕對控制,也是埃及文明的顯著特徵。
金字塔是埃及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在國家控制下的埃及勞工最著名的集體勞動成果。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底座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至於塔端成為尖頂,形似「金」字,故中文譯為金字塔。在歐洲各國語言里,通常稱之為「庇拉米斯」(如英文為pyramid),據說在古埃及文中,「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埃及境內現有金字塔70~80座,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尼羅河下游西岸,吉薩一帶的金字塔,此地離埃及首都開羅只有10多公里。其中最大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約公元前2590~公元前2568年在位)的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中唯一現存的古跡。
除金字塔之外,埃及的神廟、殿堂等建築也頗為宏偉壯觀。埃及文化的特點是神王合一,追求永恆,顯得比較單一、穩定而保守。相對而言,埃及百姓的生活平庸而滿足。與此相映的是,埃及工匠製造奢侈品的技術舉世公認。埃及人最早發明了美容品,發展了製造美容品的技術。
E. 雜志除了《中國國家地理》,還有一本叫《美國國家地理》,不知道有沒有這樣一本雜志!!!
的確。是抄有一本雜志叫襲《美國國家地理》,是屬於美國出版的雜志,這雜志在全球的影響力很大的。
此雜志不僅是學習英語的上好材料,更能通過雜志的專業角度了解全世界。全書的信息量很大,詞彙及句法都比較嚴謹,更適合英語水平中、高級的讀者閱讀。全書為色彩銅版紙印刷。
你要是想買,可以直接網上購買。比如,雜志鋪,淘寶等網站。
F. 了解探險家是誰
劉雨田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職業探險家劉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於河南省長葛縣,原是新疆烏魯木齊鐵路局機關的一名幹部。面對外國人的挑戰,1984年5月,他毅然舍棄一切,開始徒步萬里長城。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完成壯舉,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萬里長城的人。之後,他又徒步絲綢之路、黃土高原、新疆羅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侖雪山、考察神農架野人、喜馬拉雅雪人、絨布冰川上、沿喜馬拉雅和雅魯藏布江旅行、試登穆朗瑪、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瑪干、古爾班通古物等中國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經完成四十三個考察旅行探險項目。足跡遍及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世界數百家報刊、雜志、電視能報道了他的探險事跡,人稱他為「二十世紀世界罕見的旅行家、探險家
余純順
有「中國的托馬斯」、「當代徐霞客」之稱的余純順是一位罕見的傳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開始「孤身徒步走訪全中國」,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銅像」在羅布泊遇難。8年間克服千難萬險,風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訪了33個少數民族主要居住點,完成了59個探險項目,總行程已達8.4萬華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馬斯的9萬余華里世界紀錄),其中尤以他前後用一年半時間,冒著泥石流、雪崩、高原反應等不斷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區」,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極」——青藏高原的紀錄而震驚海內外。
鄧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於重慶,著名歷史學、人文學家、探險家。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副主席,協會創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化、宗教與歷史方面的考察與研究。著作等身。
鄧廷良教授為研究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各部族的歷史與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時間隻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間,在曠野、叢林、河谷、山麓拜訪獷悍或和藹的部族居民。他先後在民族地區度過了十幾個春節,有時甚至整年不歸,人稱「氂牛」教授。他還是我國徒步全程考察西南絲綢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絲路」、「茶馬古道」、「蒙軍入滇」、「橫斷山民族走廊」、「華夏文明起源」等領域的權威。
鄧廷良教授詩、書、畫、散文具佳,且有著康巴漢子特有的豪爽、率真、與剛毅,極富人格魅力。他的「關注地球,關注生命」的人文關懷思想影響甚廣。三十年來,他用堅實的雙腳不斷書寫、記錄著人類發展艱辛歷程的史書,他告訴我們在現代都市以外,人原來可以與自然和諧地共生,質朴簡單的生活也展現著五彩繽紛的人生。作為現代中國探險家的典範,鄧廷良教授主持策劃了協會的「西南絲綢之路電視片拍攝」,「炎黃子孫大型系列畫冊」、「黑竹溝科學探險」等多項主題活動。如今,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活躍在協會活動的最前沿。
鄧廷良先生除了探險外,剩餘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為歷史學、民俗學的資深專家,同時作為有深厚藝術造詣的書法家、雕塑家和美術教育家,他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南師范大學、重慶美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多所大學被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以其淵博的知識,認真、翔實的考察經歷,幽默的談吐,經常贏得學生的滿堂喝彩。
李樂詩
李樂詩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謂"白色力量"指南極與北極。李樂詩3次去過北極,第三次,李樂詩才如願以償到達北極點,將五星紅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樂詩登上世界最高極的喜馬拉雅山。從那以後,李樂詩的生活開始了大的轉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遊攝影轉到地球生態環境的科考上來
。
金飛豹、金飛彪兄弟
金飛豹
生於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海拔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昆明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 )
金飛彪
生於1960年10月18日
1980年春季獨自徒步探訪珠江源頭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祿勸縣內的轎子雪山並登頂(海拔4217米)
1984年騎自行車環游貴州省
1985年攀登大理蒼山的馬龍峰並登頂(海拔4130米)
1986年攀登玉龍雪山(麗江境內處女峰)海拔490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嶺及馬鬃嶺(4360米)
1990年橫渡滇池(約9公里)
1995年首登雲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1996年參加梅里雪山中日聯合登山隊(未登頂)
1998年攀登雲南碧羅雪山並登頂,同年攀登雲南寮國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寶頂並登頂(海拔5600米)
2000年穿越嗊嘎山脈
2001年 5 月組織並參加雲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
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龍雪山,到達海拔5200米
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嶺主峰大雪塘
2003年 3月參加貴州盤縣洞穴考察考察
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達海拔6000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
黃效文
2002年,被《時代雜志》選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並被譽為「中國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險家」,專門從事中國偏遠地區之探險、研究、保護及教育工作,為保護中國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奮鬥了20年 。
他曾先後六次為《國家地理雜志》率領大型之探險旅程,其中一次更發現長江的新源頭。本書為黃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費十幾年時間對中國黑頸鶴的觀察與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車旅行探險家。 廖佳從1996年開始自駕車旅行,至今已駕車走遍中國大陸所有的省市自治區,行程18萬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單人、單車環繞歐亞大陸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於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是明代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一生鍾情於神州山水。在"學而優則仕"的舊封建時代,他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從二十二歲開始,周遊全國,探析大自然的奧秘。遠足34年,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考察並記載了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雲南等 19多個省市的山川地形,嘔心瀝血凝成《徐霞客游記》。他因此被譽為"千古奇人"。
馬中欣
祖籍浙江東陽,生於蘭州,長於台灣。作過工程師、當過珠寶商、環游世界20載,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歷險》、《三毛真相》、《冰裸南極》馬中欣走過127個國家和地區。最為人爭議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跡一路尋訪,發現三毛在當地人眼裡是個怪異的老處女,其筆下的至親愛人荷西根本是子虛烏有。馬中欣的一系列關於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載後,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人罵他嘩眾取寵,有人則對他大加激賞。
傅慶勝
傅慶勝在6年多時間里,風餐露宿,歷盡艱辛,走遍了30個省、市、自治區,行程相當於繞地球一圈半。先後訪問了41個少數民族的500多個村寨、800多個風景名勝和建設工程;結識了幾百位當今名人;拍攝了8000多張少數民族的風情照片;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將他的游記編輯出版,定名為《中華十萬里記游》。 另外,他還有《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傅慶勝歷險記》的兩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個普通的中國人看中國》的攝影集需在世界內尋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長江從上海開始逆流而上 ,現已走過8個省到達西藏。1998年春季開始長江上游萬里沖刺 。她將面臨青藏高原的沼澤雪山、野獸出沒、氣候無常,還有通天河800里無人區、沱沱河400里無人區,最後到達6720米海拔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賈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電視台、雲南省電視台、昆明市電視台已作了7集專題報道。
魏順德
他的《西部野生動物世界》專題電視片已正在拍攝完成,引起媒體極大的關注。采風團踏上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喚起了魏順德老師的興趣。豐田麵包車剛一停下,他提著三角架和兩部相機就跳下了車,健步如飛,轉瞬之間,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讓我們汗顏,一個66歲的老人
劉立
男,四川省科學探險協會秘書長,中科院成都分院高級工程師。中科院成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中科院成都分院外事辦主任。
劉立多次組織參加西部地質、地貌、植物、植被等科學考察和科學探險活動。主 要從事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景觀資源開發研究。發表了多篇論文及文章。
劉立豁達樂觀,爽朗的笑聲極富感染力,作為我們國家極難尋覓的跨學科復合型 科考專家,極少有人象他那樣對西部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有著如此全面的了解,他在青藏高原從事科考探險活動近20年,作風膽大心細,冷靜沉穩,臨危不亂,他率領的隊伍總能既圓滿完成任務又毫發無損、全身而退,因此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高原之狐」。
玄奘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發源地印度取經的和尚。他從中國出發,旅途歷時16年,行程達6·4萬千米,途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進行的,因為當時的皇帝尚不允許中國人跨出國門到外界去旅行。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險。危險來自惡劣的天氣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時,差點被箭射死。後來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王國被投入獄中。為了逃命,他幾乎凍死
G. 探險家的故事
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中國古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 明朝末年,江陰地方(位於今江蘇南部)有個青年叫徐霞客。他從小愛讀歷史、地理書籍和圖冊,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非常嚮往,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游歷考察。母親知道了他的想法,勉勵地說:「男兒志在四方,哪能留在家裡,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廄里的小馬呢!」母親為他縫制了遠游冠,還親自為他准備行裝。母親的支持,使徐霞客遠游的決心更堅定了。 22歲那年,徐霞客離家開始了游歷生活。他「不避風雨,不憚虎狼」,「岩泊崖棲,忍飢耐寒」,30多年如一日,直至逝世的那一年才停止游歷。在遠游途中,他曾遇到很多危險。有一次,他在湘江遇到強盜,財物被搶劫一空,隨行的朋友受傷死去,僕人也離他而逃,但他絲毫沒有動搖探索自然的決心。他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途中他堅持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所見所聞。這些紀錄為後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成為寶貴的地理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