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海安歷史

海安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1-28 02:40:00

A. 江蘇南通海安有多少歷史

南通海安名字的由來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南北朝時置海安縣。南朝宋泰始七年版(公元471年),分寧海縣西境置權海安縣。(因海水常浸淹農田,遂取名海安,為"永不揚波之意″),所以,海安由"海水永不揚波″之意而得名。海安從得名至今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同時,海安也是江海文明的源頭。

B. 江蘇海安經濟開發區的歷史人文

境內的「立發」古稱發陽,春秋時最先屬吳國,叫鄖,是南通地區見諸史冊最早的地名,具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霸中原,開邗溝,導淮入海,經發陽向外流注。從此,這里「居民安定,行旅停止」。後來,這里成為春秋時期遣發徭役的水上交通口,所以又叫」發繇口」。《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二年,公會衛侯、宋皇瑗於鄖。」這里所說的「鄖」,即為立發。清乾隆《一統志》載,立發橋,古時叫發繇口,又叫發陽、立發口。那裡有個會盟原。說的就是,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魯哀公、衛出公以及宋國的皇瑗在在立發(發繇口)盟會,並建有發繇亭以示紀念。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鄖地歸屬越國。戰國初期,越國被楚國打敗,鄖地為楚國所有,復名海陽。
秦朝時屬九江郡。
西漢初(公元前179—前154年),屬吳王劉濞的轄地,改地名為海陵。劉濞召天下亡命之人到海邊煮鹽,並開鑿上官運鹽河,從揚州灣頭至海安三十里墩(今立發南),既導洪入海,又將濱海產鹽西運揚州。有河就有橋,自上官運鹽河開鑿,立發附近就有橋。立發成為「蘇北三十六鹽場之咽喉,江北數州縣之鎖鑰」,江蘇鹽場文化的重要標志。
漢末「三國」時屬曹魏,中間一段時期曾屬孫吳。東吳名將呂岱墓就在古立發南。呂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被列為東吳四大「以器干任職」的名臣之一。他任交州刺史期間,開啟了中國與海南諸國的正式往來,在歷史上可與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亞各國相媲美。同時,也讓東吳政權恢復了對嶺南的實際統治,使中國南部疆域再次得到確認。
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置海陵郡,轄建陵、寧海、如皋、蒲濤、臨江五縣。其中如皋縣治設在立發,立發一度成為如皋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831年(唐文宗太和五年)設如皋場,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如皋場升為如皋縣,縣治才遷到現在的如城鎮。至今民間仍有「先有立發橋,後有如皋城」一說,考證著江海平原城鎮發展的最早歷史。
五代十國,南唐升元年至宋開寶八年,設立發橋驛站。至此,歷朝歷代立發古驛道與泰州、高郵等驛站均榜上有名。
北宋時,在通揚河與運鹽河(即今串場河)交匯處的運鹽河口建一座南北向石橋,名為:立發橋。橋側看為八字形,高15米,長30米。橋面5米見方,正中處鐫有「二龍搶珠」圖案,橋下建拱形橋門。南北橋坡上寬5米,下寬10米,各有石階23級,並於橋坡中央建有寬尺余的車道。橋體兩側用寬0.8米、長1.2米、高0.4米的長方形石塊砌成石欄,石欄之上等距分列20隻石獅。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海陵人宮殿臣攜妻吳夫人出資修建,改橋名為「力乏橋」,並刻石留存。後因多次大水沖擊,至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五月,橋身幾乎全部倒塌。因此橋系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鎖匙,經地方紳董陳士紱等人及百姓聯名呈請邑令曉諭各城鄉鹽場集鎮富戶募捐,將立發橋再予修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歲次立碑以記,並恢復原立發橋名。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立發橋雙垛塌一,轎馬行人只得繞道遠途。兩江總督周建德到淮南巡查鹽政時,告誡地方官吏要將立發橋好好規劃營造。吳縣葉瀚甫來揚州經理鹽政,出資5000元,帶動鄉邑百姓募捐,籌備10000餘元,費時六個月,於民國三年(1914年)夏末竣工。里人刻石欄柱聯:「西迎淮委水,東鎖海天潮」,「發繇亭指千帆影,捍海堤橫萬灶煙」。次年,前清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如皋沙元炳撰文,縣人顧均爵書,倪景山鐫「如皋立發橋碑」。《立發橋石橋碑文》、《如皋立發橋碑文》載於《如皋縣志》。1954年因串場河改道,立發橋被拆除。
抗日和解放戰爭期間,劉少奇、陳毅、粟裕等領導曾在此留下足跡。同時,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蘇中七戰七捷」中有六次戰役在境內發生。

C. 海安方言的歷史由來

南通地區方言極其復雜。

西部、北部海安、如皋以及如東的大部分地區的方言屬於江淮官話泰如片。
南通市區(及南通市的部分市郊)的方言南通話,也常被歸入江淮官話泰如片,但和前者根本無法交流(故也有人認為應該單獨成片)。
通州主要說另外兩種吳語,通東話(啟海人稱 江北話)和金沙話,其中金沙話是通東話和江淮官話南通話的過渡方言,和其他二種吳語也很難交流。
東部啟東海門的南部以及如東的部分東部沿海地區主要說屬於吳語蘇滬嘉小片的啟海話(本地稱 沙地話)。
啟東海門的北部和通州一部分地區說通東話。通東話被歸入吳語毗陵小片,是南通東部最初的方言的繼承者。
南通話的形成和發展目前還沒有權威論述,通東話和啟海話被認為是由不同時期的江南拓荒移民帶來的。
在上述各種方言交匯的地區,一個人會三種以上方言,交流中使用對方方言母語的情形並不罕見。
南通市東南西北方向說的話也有發音上的偏差。甚至語法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D. 海安鎮的歷史

原稱博漲村,早在唐代就在杏磊建驛站,專供王朝官吏南巡駐足和傳遞文書。宋代的蘇東坡、李綱,明代的湯顯祖都留下蹤跡。海安境內的博漲、杏磊兩港歷史上曾經是軍事、交通、對外貿易的要港。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寧海巡檢司。此間因土賊麥伏來、張子三等據遂、徐叛亂五年之久,明洪武間得以平息,從此沿海一帶一派太平、安樂,後取「海疆安寧」之意而改名海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海安千戶所。天順六年(1462年)為縣的治所。弘治十四年(1501年)復置千戶所。清康熙元年(1662年)冬十一月,設海安營,隸屬於高、雷、廉三府水師。康熙三年,設高、雷、廉三府水師。據《粵海關志》稱:清代海安是廣東七大總口之一,名曰雷廉總口。明清時期,海安地區隸屬徐聞縣太平鄉。民國初年沿襲清制;民國21年(1932年),海安屬縣第四區(南區)第一保;民國25年,稱海安鎮;民國30年10月撤區後,與南康鄉合並,稱為南安鄉。
建國後,1950年5月,屬縣第一區,為第八行政村(東渡行政村);1952年8月,稱海安鄉;1954年至1957年初,一區區公所移駐海安圩;1958年10月,屬附城人民公社(也稱紅旗公社);1960年,從附城公社析出,設水上(海安)人民公社;1974年6月,並入附城人民公社;1979年4月,復公社建置並改稱為海安人民公社,次年10月改稱海安漁業公社;1983年11月,設海安區;1987年5月,改稱海安鎮。1992年12月5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下文批准設立海安經濟開發試驗區(屬副縣級),海安鎮歸試驗區管轄。1995年,海安鎮與試驗區分開,為縣直轄。

E. 海安的歷史

海安歷史

海安位於徐聞縣東南海濱,是雷州半島上重要的港灣,是雷州歷史上有名的要津、商埠、形勝地。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防禦海賊、倭寇的竄犯,明朝廷在此建置了守御千戶所城,爾後設立寧海巡檢司。海安則寓「海晏河清」之意。

海安地處要津,攬括海安所城、海安港埠、博漲炮台,南隔海峽與海口衛所遙相呼應。海安所城是一座堅固的石城,周圍517丈,高1.3丈,城址約1.3萬平方米。城牆開四門,東門「通津」,西門「永泰」,南門「鎮海」,北門「拱辰」。城內設游擊府、分府、巡府、守府等軍事行政管理機構,還設有軍糧庫、軍器庫,建有文廟、武廟、城隍廟、公館,鋪設石甬道,城南外建演武亭。且在海安埠西南辟有駐馬場、審剎台、剎台,用以行刑。東門、南門下均建有生死屋。

明代,海安除了作為軍事要塞,同時圍墾屯田。據縣志記載,其時屯田二百戶,開墾田地40頃56畝,收糧達594.6石。明朝廷為了安撫海疆官員,給所城的行政長官以較優厚的待遇。駐防此地的將官,其子孫可世襲其祿,如明洪武年間的海安所千戶邊貴,其子孫竟連襲八代。天順六年(1462年),由於西寇剽掠,徐聞縣土城被毀,故遷於海安,至弘治十四年(1501年)才遷回故址——賓朴,歷時達30多年。

清康熙元年,海安設立高雷廉三府水師。將兵達2500名。海安城內有銅鑄炮、鐵鑄炮30多門,而城南之博漲炮台,竟裝備鐵炮 12門,其中巨炮1門,長丈余,這些鐵炮於解放後全部散失。清代海安城對抗禦海賊維護地方的安寧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康熙五年,水師參將江起龍和都司王愛國率領24船軍士,白海安出海剿捕海賊,因颶台大作,致使全軍覆沒,造成了雷州歷史上有名的海難事件。江起龍失事後,當時雷州政界震動很大,特別為他建了「江公祠」。嘉慶十四年(1809年),雷州府海防同知程含章調任海安,堵築石壩六十多丈,加強守備,與海盜作戰,屢建戰功,雷瓊兩地一度安寧。咸豐元年,海賊船數十艘進攻海安城東,海安營管節鄧壯東統兵力戰,擊退海賊。

清末民初,所城屢遭劫難,日見頹敗。城內吏卒士民大多遷徙,清朝之部分滿籍官員及後裔亦改人漢籍,移居縣城。由於守備空虛,山賊乘機搶掠。
抗日戰爭時期,海安城牆被拆,城內無險可守。日軍白海上停泊,進犯海安,燒殺擄掠,城內城外頓成廢墟,雜草遮天,滿目瘡痍。

海安港埠在海安所城東門外,東門下築棧橋,建小亭,稱「輕車橋」,擬古時於此地置輕車都尉之類將官把守之意。現仍有「橋」字殘匾棄於水溝下。大水溪自北向南,於此處之海,港面平坦寬闊。東有白沙角,西南有博漲、水井角,互為犄角之勢,頗似一天造門戶。舊時潮水上漲,30噸的木帆船可抵達石蓮山下。不難相象,此處曾經檣櫓濟濟,熱鬧非凡。一有兵船,二有商船,三有漁船。由於後有軍事所城倚背而蹲,明清代的海安,已成雷州一商埠。據《粵海關志》稱,清代海安港是廣東省的七大總口之一,名曰雷廉總口。現亦有碑文可證。在古港沿岸約600米長地段,築有石防波堤,以利於船隻停泊。

古埠為適應陸路運輸的方便,白海平寺起鋪設了縱橫三條石道,其中一條直通城內,長達一華里。石道兩側建有各式商行,以形成所謂「海安街」。商行有金錢行、糖行、秤館、老杉場,達13間之多,另還有海關、秤館。這些館行分布密集,間間座座相互毗鄰,每家必有泉井,不大,水淺而清。其地現存的碑刻、石雕(卐字紋石柱礎、招牌礎、上馬凳、石秤砣、石湖)都體現了濃厚的時代特點、地方特點。

從現存的遺址發現,海安古埠最大的建築要算潮州會館,其次為水井角之天後廟。由於商業活動頻繁,舊時代商賈膜拜神鬼之風異常濃重,海安一埠竟建有寺廟七座(媽祖宮、真武廟、康王廟、龍王廟、江公祠、海平寺、黑田宮),戲台一座其中以建於明萬曆年的海平寺較早。

海安埠是一處專營徐聞特產土糖為主的商埠,同時兼營糧、鹽、漁生意。每年農歷二三月是鄉富(各鄉村的糖客)、糖行、水客等商洽土糖交易的最活躍時期。單是糖厘一項,成為雷廉總口稅收的一項重要收入。據《海康縣續志》記,廣東總督張之洞曾撥海安糖厘充作雷陽書院的經費。民國初年,徐聞城糧商自廣西等地運來的穀物,也在海安停卸,後由商會組織武裝押運。從現存的天後廟碑記可悉,來此從事商業的漁業活動的有「博漲、海安、順德、廣府、徐聞、田頭、順邑、潮府、硇州、英利、蛋家、白沙、曲界、海口、欽州、澳門、北和、番邑、北海、南關、潮州、水井、公安……」等地的商賈漁船(赤魚船、網船)。從現存的《修整碼頭碑》可見,清光緒六年的一次修整碼頭募捐活動中,捐款商號、個人竟達72個,款額銀 10兩、光洋382,銅錢123千180文。為維護商業、漁業活動的正常進行,清代的地方政權發布諸多的規示、條例、布告,這些文件,都在現存碑刻中有所反映。

海安又是徐聞之東南勝地,其西與沓磊(又名杏磊),北與石蓮山構成一處風景區。明代官府為適應軍事、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沓磊設置驛站,用以接待過往之官員、差役。沓磊南臨大海,東倚煙墩嶺。日麗天晴,可遠眺瓊島英姿,是風景優美的小港灣。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曾親臨其地,一覽海峽奇觀,詩情激發,留下詩句:

沓磊風煙臘月秋,
參天五指見瓊州。
旌旗直下三千尺,
海氣能高百尺樓。

明崇禎後,驛站告廢。然沓磊仍作為徐聞之名勝為後人所推崇。清代徐聞縣的名宦文人往往以杏磊一詞來標榜徐聞縣地。如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張三仁為前山祿齊陳氏《貞節垂芳坊》的題聯:霜操青松標杏磊,冰心皎月映青篇。縣城華捍寺聯也提及杏磊之名。可見古之沓磊不啻為一海濱形勝。

離海安北關不足一里的石蓮山,是一座幽雅靜謐的小山,山上小庵,古樸而雅趣。相傳於蒼內敲鍾,庵外石蒼鳴,故又稱為石靈,是遊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古人有碑記雲:「石蓮山,徐海勝地也,面海濤依崗巒,俯仰其間一大觀也,遷客騷人或於此遊憩,或於此而談鋒遣興,陶情詩酒吟酌,肩挑背息卧求涼,各在其樂。」

解放後,古海安已成為歷史的陳跡。海安人在黨的領導下,開發新港區,擴建新碼頭,改變了以往遲滯落後的狀況。近年來,在開放、改革的大好形勢下,海安人又有了新的追求,一場新的規劃、建設正在進行。

F. 海安縣的著名人物

韓國鈞:字紫石,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廳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著有《篆刻匯編》、《金石萃言》、《寒碧軒詩抄》(八卷)、《墨庄印譜》等。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著有《海安考古錄》,保存了明末至清代中葉海安部分地域的大量珍貴資料。在海安歷史資料中,《海安考古錄》是唯一一本研究記載海安地域綜合歷史的著作。
余少春:著名揚州評話藝人,著有《清風閘》《七俠五義》《五虎平西》《粉妝樓》等。
張符驤:字良御,號海房,康熙六十年五月,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著有《依歸草文集》《自長吟詩集》《海房文集》《日下震澤集》《順時錄》《天佣子集》等。
譚德鍾: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著有《海香詩鈔》《海陵印存》《海陵書畫集》《續藝舟雙楫》等。
魏建功: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早期開拓者之一,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奠基人。
仲貞子:漢族,曾名諒,江蘇省海安縣西場鎮人,著名書畫家,早年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劉海粟、馬公愚等書畫大師。並自成一派,以詩、書、畫、印皆擅而聞名。
仲滿:2008年北京奧運會擊劍冠軍得主。
王奇寅:字頌為,1964年生於江蘇海安。1982年參軍入伍,1997年研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中國新水墨書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國禮書畫家。
蔡小岑:漢族,1984年生於江蘇海安,當代作家,著有《下一秒,遇見》等。
小海(塗海燕)、雷默(裴其明)、鳴鍾:詩人。
汪政、魯羊、丁捷、羅望子:作家。

G. 海安縣的歷史沿革

海安歷史悠久,是南通江海文化的源頭。南莫境內青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海安縣西部地區就有人類居住。
夏、商、西周時期,海安一帶屬九夷(淮夷)之地。禹分天下為九州,海安為「禹貢揚州之域」。從周武王至周元王時,海安一帶屬吳國地域。春秋、戰國時期,海安與周圍數縣均稱「海陽」,今如皋、海安、泰州一帶屬吳國,地名為鄖,在今海安立發橋一帶。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滅吳,海安一帶遂屬越。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又滅越,海安又為楚地。秦統一中國後,海安屬東海郡廣陵縣。漢初屬東陽郡,初屬東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屬楚國,次年屬荊國,高祖十二年屬吳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屬江都國。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臨淮郡,轄29縣,海安屬海陵縣(見《漢書》1589頁)。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臨淮郡上屬徐州刺史部。東漢時,海安仍為海陵縣地。漢獻帝十八年,曹操廢海陵縣。三國時期,吳國呂岱復置海陵縣。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仍置有海陵縣,屬徐州廣陵郡。
據南朝《宋書》(1055頁)、《方輿紀要》、咸豐《海安縣志》記載: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置海陵郡,下屬建陵、臨江、如皋、寧海、蒲濤五縣。民國《如皋縣志》、《方輿紀要》記載寧海縣在如皋縣北。「咸豐海安縣志」認為寧海縣即今海安縣,《海安縣志》(1997年版)亦採用此說。其縣治所在地不祥,縣域難以詳考。實際上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四集東晉疆域圖判斷,寧海縣比今海安范圍大,不僅今海安部分地區在其境內,而且今靖江及泰興一部均在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471年)置新平郡,轄江陰、海安二縣(據《宋書》1058頁)。1999年版《辭海》縮印本1121頁記述為「南朝宋置海安縣,唐廢。」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新平郡廢,置齊昌、海安二縣(「咸豐海安縣志」)
此時海安縣縣城在今海安鎮,此時寧海縣境域圖上標在今如皋西部、靖江、泰興一帶,可能有些不準確。不久海安縣廢(時間未詳),其境仍屬寧海縣。從東晉至隋,寧海縣一直存續未斷,其轄境也有變化,北朝周宣政元年(578年),蒲濤(今如皋白蒲)縣廢,臨江縣(今如皋石庄)並入寧海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也並入寧海縣。此時寧海縣包括今海安、如皋及如皋東南、西南以外地區。唐朝武德元年(617年),寧海縣更名為吳陵縣。不久寧海縣並入海陵縣。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分海陵縣東境置海安縣,縣治設在今海安鎮,是時如皋縣屬海安縣。因海水侵襲,海安縣東部被海水所淹,故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海安縣再度並入海陵縣,上屬揚州。數十年後,766年(唐大歷元年),淮南節度使李承實築堰捍海,自楚州(今淮安)之鹽城,入揚州之海陵,延袤142里,名為常豐堰。常豐堰後世曾屢圮屢築,對確保蘇北沿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中後期,海安仍隸屬於海陵縣。五代十國時期,海陵縣東境設靜海制院。南唐升海陵為泰州。後周顯德五年(958年)泰州等地為後周管轄,海陵縣屬揚州大都督府泰州團練。宋元時期,海安地區大部分屬海陵縣,海安鎮是海陵縣重鎮之一。海陵縣隸屬關系有所變化,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屬淮南道(至道三年改為淮南路)泰州軍。宋天寶二年(1024年),范仲淹出任西溪(今東台)鹽官,率兵夫4萬餘人修築了捍海堰(廟灣至栟茶),海安、東台沿海農田免遭海水侵漫。宋神宗熙寧五年(1022年),海安改屬淮南東路。南宋仍屬泰州。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泰州路總管府,海陵、如皋二縣屬之。海陵縣轄海安鎮、角斜場,上屬江淮行中書省。至元二十一年,泰州路總管府改為泰州,上屬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揚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江淮等處行中書省改為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陵縣省入泰州,上屬直隸中書省揚州府,明永樂二年(1404年),隸屬南京揚州府,海安鎮、西場場等屬泰州。清世祖順治三年(1645年),泰州隸屬江南布政使司揚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隸屬江蘇布政使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隸屬江寧布政使司。朝隆三十三年,析泰州東北境置東台縣。至此,今海安縣地域東南部在如皋縣境內,北部在東台縣境,中部、西部及西南部仍屬泰州。民國元年(1912年),改泰州為泰縣,海安地域分屬泰縣、如皋、東台,三縣均屬江蘇省。民國3年,屬江蘇省淮揚道。民國16年,道廢,海安鎮屬泰縣第八區。今海安縣南莫鎮南部、墩頭鎮原吉慶鎮部分、胡集鎮、大公鎮原古賁鄉大部、海安鎮、曲塘鎮、雅周鎮、孫庄鎮大部、城東鎮北部,乃至西場鎮以西均屬泰縣;海安鎮南部,城東鎮南部、西場鎮、李堡鎮南部隸屬如皋縣;南莫鎮北部、白甸鎮、墩頭鎮、大公鎮大部、李堡鎮北部、角斜鎮、老壩港鎮隸屬東台縣。
1940年,新四軍東進抗日,蘇中地區先後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同年10月,泰縣民主政府在海安鎮成立,1941年2月遷往農村。其轄區有雅周、海安、立發、李堡和蔣垛(今屬泰縣)、栟茶(今屬如東縣)6區。不久又增設海南、角斜、曲南3個區,屬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0年11月建立,1941年改為蘇中行政公署)。1941年2月,泰縣通榆河以東地區建立泰東行署(始稱泰東辦事處),3月改建泰東縣,轄立發、李堡、角斜、栟茶等區。同年7月,泰縣所屬海安、曲塘、白米一帶的通揚運河以北地區,建立「海曲白河北辦事處」(簡稱泰北辦事處)。10月,泰北辦事處從泰縣析出,建成獨立行政區,直屬蘇中行政公署。
1942年11月,泰東縣並入東台縣,隸屬蘇中第二行政區。1943年1月,泰北辦事處撤銷,建立紫石縣(即海安縣),所轄范圍南以栟茶河、通揚運河為界,北至富安,東抵李堡,西達白米。此後隨著戰爭形勢變化,縣境與東台、如皋、泰縣之間變動頻繁。1941年3月,新增仇湖、時堰兩區,縣境北延。1944年10月,紫石縣新增白米、姜北、沙崗、城東4區,縣境西延。同年12月,李堡、海富兩區劃給東台縣。至此,紫石縣境南止海泰公路,北境在富安至時堰一線,東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近泰州城。1945年8月,新增蘇陳區。9月,白米、姜北、蘇陳、城東4個區劃歸泰縣,泰縣海南、曲南、雅周3個區劃歸紫石縣。11月,東台縣李堡區劃給紫石縣,時堰區劃給東台縣。1946年6月,紫石縣下轄角斜、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曲南、雅周、曲塘、鄧高、沙崗、仇湖12個區,縣界狀況與今海安縣大略相同,上屬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1946年8月,如皋柴灣區劃給紫石縣。10月,雅周、曲南、海南區劃給泰縣,泰縣城東、姜北、白米區和東台時堰、城南區劃給紫石縣。11月,紫石縣噇口、西場、李堡、角斜、柴灣和東台之栟茶區劃出,建立泰東縣。12月,泰東縣各區劃給東台縣。此時,紫石縣境大致是一個以泰州、東台、海安三城為頂點的三角形地域,南境以海泰公路為界,東境以串場河、通榆河為界,西北以泰東河為界。
1948年3月,紫石縣更名為海安縣,境域無變化。1949年,海安與泰縣、東台縣境域又有變化。2月,泰縣雅周、曲南、海南3個區劃給海安縣,海安縣城東、姜北、白米區劃給泰縣。5月,東台縣西場、噇口2區劃歸海安縣,海安台南、時堰、溱東3區劃歸東台。6月,東台李堡區劃給海安縣,此時海安境域與1946年6月相同,下轄李堡、西場、噇口、海安、海南、雅周、曲南、曲塘、胡集、沙崗、仇湖11個區,172個鄉,6個鎮,1個行政辦事處。當時縣境東端為角斜鎮,與如東縣交界;西端為沙崗金楊村,與東台、泰縣交界;西南端為雅周鴨灣村,與泰興交界;南端金庄村(今屬雅周鎮),與如皋縣交界;北端為鳳凰村(今屬墩頭鎮),與東台縣交界。
1949年4月,蘇皖邊區政府撤銷,成立蘇南、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海安屬蘇北泰州行政區。
1950年1月,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1953年1月,撤銷蘇南、蘇北兩個行署區,建立江蘇省,海安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71年改為南通地區)。1956年5月,如東縣陳庄鄉劃給海安縣。1959年4月,如東縣舊場人民公社劃給海安縣,縣境延伸至黃海,有海岸線6公里多。1959年冬到1960年春,圍墾建海安鹽場,1962年開挖北凌河,穿過鹽場,致使鹽場報廢。1965年11月,如東、海安兩縣達成協議,從四十總到納潮閘以西部分6454畝土地劃歸海安縣,以東7000畝土地劃給如東縣。1979年底至1980年初,海安圍墾建北凌閘。1983年2月,江蘇省撤銷地區行署,海安隸屬南通市。
1984年11月至12月,北凌閘下游灘塗圍墾,累計圍墾總面積3.4萬畝,海岸線延長至8.55公里。至此,海安縣轄42個鄉鎮5個場,東臨黃海,西界姜堰市(原泰縣),南與如東縣、如皋市、泰興市接壤,北與東台市毗鄰,總面積1108平方公里。1995年12月,海安縣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將原42個鄉鎮調整為34個鄉鎮,舊場鄉並入老壩港鄉,曹園鄉並入李堡鎮,海北鄉、海南鄉、田莊鄉並入海安鎮,花庄鄉並入曲塘鎮,鄧庄鄉並入南莫鎮,雙溪鄉並入墩頭鎮。
2000年,海安縣再次合並部分鄉鎮,將原來18個鄉、16個鎮調整為14個鄉、15個鎮。1月青萍鄉並入胡集鎮,北凌鄉並入大公鎮;4月,沿口鎮並入角斜鎮,丁所鄉並入李堡鎮,壯志鄉並入西場鎮。2001年1月,海安縣第三次合並鄉鎮,將29個鄉鎮整合為22個鄉鎮,新生鄉與韓洋鄉合並為洋蠻河鎮,立發鄉與南屏鄉、開發區合並為城東鎮,王垛鄉、張垛鄉、雅周鎮合並為雅周鎮,李庄鄉並入曲塘鎮,沙崗鄉並入南莫鎮,白甸鄉與瓦甸鄉合並為白甸鎮。同年,老壩港鄉改為老壩港鎮,海安縣542個村調整為217個村。2004年7月,海安縣第四次撤並鄉鎮,由22個鄉鎮調整合並為14個建制鎮,隆政鎮並入海安鎮,洋蠻河鎮並入城東鎮,古賁鄉並入大公鎮,章郭鄉、雙樓鎮並入曲塘鎮,吉慶鎮、仇湖鎮並入墩頭鎮,營溪鄉、仁橋鎮合並為孫庄鎮。海安縣轄14個鎮,212個行政村,5個國營場圃,總面積1112平方公里。
2011年12月,又一輪區劃調整結束,海安縣轄10個鎮、3個開發區,分別為;海安經濟開發區(城東鎮)、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安鎮)、老壩港濱海新區(角斜鎮)、李堡鎮、大公鎮、雅周鎮、曲塘鎮、南莫鎮、白甸鎮、墩頭鎮,共有207個行政村。2012年8月,海安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更名為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H. 江蘇南通海安有哪些歷史

海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衛侯於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漢代開上官運鹽河過縣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設縣,此後,縣治幾度興廢。唐代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沿海築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築海堤數百里,過境40多里。南宋文天祥為興兵抗元,路過海安,留下「自海陵來向海安,分明如度鬼門關」的名句。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副將邱升率兵民抗倭,斬敵千餘人,保證了百姓的安寧。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為蘇北抗戰的指揮中心。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海安留下光輝足跡。解放戰爭初期,聞名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即以海安為戰略中心展開,其中兩戰報捷於境內。陳毅詩雲:「海陵勝地多人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海安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聞名全國的「蘇中劉胡蘭」高鳳英、淮海戰役中的一等功臣儲友富,上海戰役中的特等功臣胡正法等均為海安人。近現代史上,曾任江蘇民政長、江蘇省長兼督軍的韓國鈞,被譽為中國研究「組合數字」鼻祖的楊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領導編纂《新華字典》(第一版)的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於海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安人民弘揚尚武保國精神,造就了聞名全國的民兵勁旅——角斜「紅旗民兵團」。

I. 海安所的歷史

在清朝嘉慶年間繪制的《瑞安縣境圖》中,海安所位於崇泰鄉五都,在縣東北三十里,與瑞安所、飛雲江南面的沙園所三足鼎立。
海安建城時,用塊石壘築城牆,城周圍寬600丈,高2丈5尺,東至西長156丈5尺,南至北156丈,設城門四座,東賓陽門,南鎮海門,西永勝門,北鍾仁門(另一說西為涌金門,北為拱宸門)。並且在城外開鑿濠河,東濠河長172.5丈,寬4丈,深9尺;西濠河長同東濠河;南濠河長169丈,寬深同東濠河;北濠河長176丈,寬深同東濠河。以一丈按3.3米計,當時的海安城大約有0.3平方公里。
但是關於當時海安所的地域范圍在民間卻存在著幾種說法,一種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當初規劃中的海安所地域遠比建成之時大,包括北面的場橋、梅頭,西面的羅南鄉,塘下韓田村,南面的鮑田、新華、典下等,甚至到東山都是屬於海安城,證據就是城內的巷都是以「百」命名,比如說保留至今的巷名有「一百巷」、「二百巷」……直到「十百巷」等。人們認為之所以以「百」命名,是因為古時海安規劃中本有一千條巷子,但是後來因為貪官侵吞公款大大縮小地域,是為向上級交代,他們就用這些巷名矇混過關。另一種說法則是,海安所的地域即使沒有上一種說法這么大,但是至少比建城時要大,因為現在在海安俗語中還有「吳嶴城內上葉街」的說法。吳嶴是羅南鄉的一個村名,上葉位於現在的場橋區域內,「吳嶴城內上葉街」是說,羅鳳的吳嶴原先也在海安城范圍之內,上葉則是城內一條街名,這句話說明當初場橋和羅鳳都有可能在規劃當中,而羅鳳位於塘下鎮西北角,海安位於東北角,從側面證明規劃的海安城范圍之大。這些說法流傳至今,已無證可考,不過當地退休老教師徐定理認為,千條巷、千座橋這些名字一以百計,其實都是為了迷惑敵人而已。
解放後至今,海安幾經變更,從鄉變鎮,又變成辦事處,海安辦事處的行政范圍也和以前有了很大變化,比海安城大了很多。
解放初期涌金門、拱宸門、鎮海門被拆毀,海安城的四座城門現在僅存賓陽門,實在是深感痛惜。後在南門鎮海樓的原址上重建了一座現在門樓,雖然建築高大,牢固實用,但已失去古氣。
對於為什麼會在這里一個原本人煙稀少,無人定居的地方建城,當地海安小學校長池仁偉分析,明朝時,海安東面也就是如今東新公路以東的位置,沿海還沒有這么多灘塗,直接靠海,西北面是大羅山山脈的鳳山、凰山和麟山,南面是龜山,地理位置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進可攻,退可守,是兵家重地。徐定理則認為,從風水上說,海安也是「四吉靈地」,東門(賓陽門)迎太陽為賓,南門(鎮海門)震懾海上之寇,北門(拱宸門)拱日月星辰,西門(涌金門)山巔上空涌動金色的晚霞,映紅整個城堡。

J. 江蘇南通市海安縣的名人

韓國鈞(1857年—1942年),字紫石,亦字止石,晚號止叟。江蘇海安人。
出生商人家庭。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先後任行政、礦務、軍事、外交等職,曾任吉林省民政使。民國成立後,歷任江蘇省民政長,安徽巡按使,江蘇巡按使、省長、督軍等職。
喬林(1731一?),字翰園,號西墅,晚號墨庄,海安丁所人,清代乾隆年間篆刻家。
喬林酷愛讀書,家無長物,但蓄書頗多。晨夕揣摩,孜孜不倦。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曾刻有「人事多所不能,惟酷好學問文章」印。工六書篆籀之學,悉心精研數十年而從不間斷,其篆刻師法許容,善刻晶、玉、瓷、竹等印,各臻其妙。側款作行草,間或亦刻隸書,其所作篆隸淳古渾勁,得秦漢遺法,後人曾誤為宋、元人所作。清代翰林院侍讀學士、上書房行走錢大昕在《喬墨庄先生傳》中贊其「用刀如用筆,試以玉、銅,鐵,竹根無不如意」。他的篆刻風格,對當時江浙印壇以至後世均有相當影響。

余少春(1894—1945),著名揚州評話藝人,家居海安鎮。自幼家貧,18歲拜著名評話藝人張少南為師。初學時,余少春先後聽過丁壽庭,陳月秋、張捷山等前輩的《清風閘》,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步形成了具有里下河風格的余派(清風閘)。這部書,以喜劇形式反映人間悲劇,將舊時代的楊州社會生活描述得淋漓盡致,一覽無遺,後人稱之為一部「奇書」。他還剔除原話本中淫穢語言,並言明糟粕語言不傳弟子。民國30年(1941年)海安淪陷,余少春去如東縣栟茶鎮演出,在味園茶館獻藝時,有新四軍幹部前來聽書,對余少春的技藝很為贊賞,後在數次群眾大會上都邀他說上一段書,藉以鼓舞群眾士氣。並請余少春聯絡海安、角斜一帶的藝人前往栟茶演出。
張符驤(1663-1727),字良御,號海房,海安鎮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聖祖玄燁南巡,張符驤於揚州塔灣進獻《迎鑾詩》十二章,陳述治國方略,甚得康熙帝嘉許。康熙五十三年,張符驤中順天舉人。康熙六十年,張符驤通過會試,被錄為進士,時已58歲。因他在殿試時對答方策言詞激烈,被貶為三甲第34名。是年五月,康熙帝於澹寧居召見張符驤等人,因張符驤學識淵博,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張符驤即告老還鄉。
陸儋辰(1777—1842),字莞泉,別號耳鄉。清代郡廩生,海安鎮人。為清代提學使陸舜之從曾孫。他勤奮好學,尤致力於醫。喜研金石。搜古碑數百通。蓄銅雀瓦、古硯及印章合數百件,印證掌故,一一題識,而手自鐫之。擅書法、工琴、好詩,喜博弈,著有《弈譜》四冊。
王葉衢,海安鎮人,祖籍安徽滁縣。出生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前後,卒於同治初年。王葉衢於生不樂仕進,矢志於海安故里的自然、歷史資料的搜集、研究,「專力搜輯一鎮遺事。凡嘉言懿行,文章碑碣,靡不求其本源,考其始終」,「凡有見聞,即書片紙棄篋中,日久成帙」。先後用10多年時間搜集、考訂、整理,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編成《海安考古錄》。
仲鶴慶,字品崇,號松嵐,海安西場鎮人。生卒年不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乾隆十九年登進士,任四川大邑縣知縣,因為人剛直,被罷官歸里.
石重光(1889—1933),字又新,海安李堡鎮人。曾赴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弘文學院。一生長於古詩文、書畫、古琴,精通日、英兩國語言。留學日本後,石重光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毅然追隨孫中山先生。為籌辦槍械奔走,事發後避逃回鄉。不久如皋清末進士沙元炳推薦他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即現南通中學)任教。後李堡潘樹聲先生任如皋師范學校校長時,又薦他去如皋師范任教,並一度擔任教務主任。
朱南金(1863一1940),字葆逵,號蟄翁,晚清秀才,祖居海安南莫鎮朱樓村,後移居海安胡集鄉。
朱南阜(1867—1942),字叔才,號葆蓮,又培風道人,里人尊稱其為「朱三爹」。少年時,朱南阜就讀私塾,尤愛書法、金石。他的書法從臨摹秦漢魏晉唐碑貼入手,又吸取清代吳讓之書法之字見長,篆字亦常見於條幅。金石以篆字為主,有陽文、陰文、雙線等多種體例,至今朱氏後代仍保存其印章近百枚。1988年國慶,海安縣文化館,海安縣書法協會將朱南阜印章作品編印展出兩個月之久。
譚德鍾(1876—1949),字組雲,號高譚,晚號海陵老人,海安鎮人。為中國近代傑出書法家之一。

熱點內容
班主任節視頻 發布:2025-05-21 08:52:45 瀏覽:440
教育審計 發布:2025-05-21 08:48:59 瀏覽:628
怎樣形容教學樓 發布:2025-05-21 08:36:49 瀏覽:274
怎麼入的的 發布:2025-05-21 07:49:33 瀏覽:303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發布:2025-05-21 06:53:13 瀏覽:312
夜景英語 發布:2025-05-21 05:00:05 瀏覽:188
中學安全教育教案 發布:2025-05-21 04:19:50 瀏覽:517
做愛的教學 發布:2025-05-21 03:39:29 瀏覽:183
傑肽生物 發布:2025-05-21 03:31:26 瀏覽:234
風暴教學 發布:2025-05-21 01:54:07 瀏覽: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