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

發布時間: 2022-02-05 21:52:06

⑴ 世界經濟地理是一門什麼樣的科目

世界經濟地理學是經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生產力布局的條件、特點、地域組合及其發展規律。在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稱為外國經濟地理學,即不包括本國在內。世界上約有200個國家和地區,其政治制度、歷史發展進程、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生產布局的條件、特點和發展規律亦有明顯差別。該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有:①對各國、各地區影響生產力布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諸條件(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②分析國家或地區生產部門結構與組合的現狀和特點,包括專門化部門與綜合發展等;③探討其生產力發展方向、規模及地域組織形式;④國家或地區經濟區劃分的科學依據,經濟區的網路系統。其目的一方面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即通過吸取國外生產布局的經驗教訓,為發展本國經濟提供借鑒;另一方面傳播基本知熾,滿足宣傳教育需要,並為對外經濟活動及友好交往服務。按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分為世界區域經濟地理和世界部門經濟地理。前者以特定的區域為單位,研究全世界或一國、一地區的生產布局與地域組合規律。如世界經濟地理、亞洲經濟地理和蘇聯經濟地理等。後者以國民經濟各部門為專門研究對象,著重研究不同經濟部門(工農業、運輸業等)的具體布局特點。如世界農業地理、世界能源地理、日本工業地理等。德、蘇、英、法、美等國對世界經濟地理的研究開展較早。區域經濟地理研究始於19世紀後期,主要代表作有: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巴朗斯基等主編的《世界經濟地理》叢書,30年代法國的《世界地理大全》,30~50年代蘇聯維特韋爾(I.A. Vidver)的《外國經濟地理》,1957年英國斯坦普(L.D.Stamp)的《亞洲區域與經濟地理》,以及80年代初蘇聯沃利斯基(V.V.Voliskiy)及阿利索夫(N.V.Alisov)等主編的《資本主義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地理》和《外國社會主義國家(歐洲、古巴)經濟地理》等。在部門經濟地理研究方面,1961年法國戈特曼(J.Got-tman)的《城市集聚帶》是論述美國大西洋沿岸城市帶的優秀著作。1966年蘇聯馬耶爾戈伊茲(I.M. Maergoyz)的《世界化學工業地理研究》,劃分出世界化學工業的區域類型。1970年美國哈里斯(C.D. Harris)在《蘇聯城市》一書中,用數學方法研究蘇聯城市。1972~1983年匈牙利出版的12卷《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對農業地理學的理論、方法研究作了系統總結,並將世界各國劃分為若干農業類型。中國的世界經濟地理研究在50年代主要是編寫教材和科普讀物,60~70年代以國家研究為主,80年代以來大多配合國家業務部門開展區域或專題研究,如國外國土開發與整治、工農業生產發展與布局的研究,中外大城市區的對比研究等。

⑵ 世界經濟地理的問題

在經濟全球化競爭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為實現各自的利益,採取各種方式,超越空間和社會的限制,不斷在生產、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協調認識和行動的發展過程。分析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跨國公司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1、跨國公司實行的全球經營戰略,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重要基礎。據聯合國《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1980年全球已有15000家跨國公司,35000家分支機構,2000年全球達63000家跨國公司,設立分支機構70萬家。跨國公司的生產總值已超過工業世界總產值的30%。從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看,即跨國公司的國外資產/總資產、國外銷售額/總銷售額、國外雇員/雇員總數三個比率的平均數目前已達 37%,其中最大的100家跨國公司的跨國指數已達54%。事實表明,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營戰略,實質上就是經濟全球化戰略,跨國公司充當了推行經濟全球化戰略的重要角色。2、跨國公司進行的國際性投資,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利條件。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一般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英國、加拿大、荷蘭三個國家吸收了美國對外投資的近40%。同時,近些年來對新興市場的直接投資也迅速增加。前年和去年美國跨國公司對中國直接投資分別增加了26。9%和18。9%。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製造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和石油業等領域。這不僅給跨國公司帶來了高額利潤,而且密切了各國的經濟聯系,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據聯合國《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截至1999年底,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50000億美元。1999年全球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出量達到800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16%。1999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吸收了208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比1998年增長16%。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總量創下歷史最高記錄,達到1。27萬億美元,比1999年增長18%。據聯合國預測,200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約為1。1萬億美元。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雖有所減少,但仍將保持1萬億美元以上。目前全球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約佔全球直接投資的90%。跨國公司的大規模投資,大大促進了國際資本流動,為各國吸引外資創造了條件,把各國經濟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3、跨國公司開展的跨國兼並和收購,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有效手段。跨國公司之間的兼並、收購以及戰略聯盟,是20世紀後期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是國際經濟激烈競爭的產物和結果。據聯合國《2000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從 1980年至1999年,在世界范圍內,國內企業之間以及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達成的並購協議總額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長。隨著跨國公司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以及全球經濟競爭的加劇,跨國公司間合並、收購及戰略聯盟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80年代後期和1995年以來,世界上出現兩次並購高潮。跨國並購交易額從1987年的750億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億美元。1999年出現了109起巨額並購交易。2000年全球兼並和收購交易總額達到1。1萬億美元。2001年雖然受世界經濟發展趨緩和美國"9·11"事件的影響,全球跨國並購規模有所減少,但仍保持較強的發展勢頭。日益發展的跨國兼並和收購,擴大了跨國公司的經營規模,推動了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重組,提高了相關產業和產品的關聯度,加快了各國經濟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4、跨國公司開展的國際貿易,是加快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強大動力。目前,跨國公司的貿易量已佔全球貿易總額的40%。跨國公司內部及互相貿易佔世界貿易量的60%以上。2000年跨國公司的銷售額從1980年的30000億美元增加到140000億美元,是國與國之間貿易總額的2倍多。跨國公司海外附屬企業貨物和服務出口為31670億美元,佔世界貨物和非要素服務出口的46%。跨國公司實行的全球貿易策略,既拓展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又有力地促進全球市場體系的形成,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發展。實踐表明,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的跨國公司不斷生成、發展和壯大,越來越成為各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和主導。跨國公司之間的競爭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競爭的重要方面。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及其開展的日益激烈的競爭,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最活躍、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動力量。二、跨國公司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內在動因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中,一些跨國公司不僅積聚了自身的經濟實力,形成了自己的企業品牌,而且培育和鑄就了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企業經營行為的先導,是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的重要思想基礎。雖然眾多跨國公司的價值觀的概括和表述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一切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個著名跨國公司把"追求增長,永不言夠"作為企業價值觀的生動概括。正是在這種企業價值觀的推動下,跨國公司在不停地追求企業發展和增長的同時,積極參與並不懈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成長為先、增長為本的企業發展觀,2.打破界限、獲取資源的企業競爭觀,3.主動出擊、開拓市場的企業營銷觀,4.不甘現狀、渴望變革的企業改革觀,5.拓展新業、填補空白的企業創新觀,6.協作無限、服務無界的企業合作觀。三、跨國公司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第一、有力推動了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第二、有力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重組。第三、有力推動了國際貿易發展,促進世界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第四、有力推動了科技研發應用,促進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第五、有力推動了貿易規則的健全和完善,促進國際貿易健康有序進行。跨國公司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同時,給世界經濟發展也帶來一定消極影響。 一是某些不正當競爭造成世界貿易摩擦不斷。 二是影響一些國家經濟的自主發展。 三是向所在國家轉嫁經濟危機。 四是造成一些國家貧富差距擴大。 這些問題目前已引起國際社會、世界經濟組織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關注,並採取一些應對措施。

⑶ 求助世界經濟地理的問題,烏克蘭的地理位置對其經濟的發展有什麼影響,希望具體一點

烏克蘭地處東歐南部,東部和北部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為鄰,西部與波專蘭和斯洛伐克接壤,西屬南部與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接界,南部瀕臨黑海和亞速海;它處在歐洲通向中亞、西亞和俄羅斯的通道上,又擁有豐富的資源和較為濃厚的經濟基礎,因此,其政治、經濟地位都顯得很重要。它是歐洲礦產資源最豐富多樣與資源地域組合最理想的地區之一。烏克蘭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對其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特別是鐵礦與煤炭、錳礦及石灰石、耐火材料等在地域分布上的有機結合,以及水、熱、土資源的良好地域組合,為區內重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⑷ 李秀敏的科研成果

(一)學術論文
2001年以來:
1.李秀敏:我國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外資的對策研究,《2000年中國博士後學術大會論文集》,2001年2月。
2.李秀敏:論我校世界經濟地理課的多媒體教學,《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1年增刊。
3.李秀敏:世界經濟地理教學與改革,《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
4.李秀敏、劉麗琴,入世後吉林省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趨勢及其對策研究,《經濟地理》,2002年6期。(重點刊物;CSSCI)
5.李秀敏:東北地區農業協調發展研究,《「中國東北論壇」2001——跨世紀的中國東北經濟》,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6.李秀敏、劉麗琴,「增長三角」的形成發展機制探討,《世界地理研究》,2003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3年3期。(重點刊物)
7.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吉林教育》,2004年第3期。
8.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Establishing an Intermodal Transport System in Tumen Region, UNDP Projec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May 2004.
9.李秀敏:論「區域經濟學」課程內容的調整,《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教育教學專刊。
10.李秀敏、徐海玲:中國貿易流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5中國留美經濟學會(CES)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6月。
11.Li Xiumin, Du Yashu, Zhang Lili, Study on the Method of Regiona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n China, 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12.Li Xiumin, Xu Hailing, Li Min, Study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Narrowing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13.李秀敏、李淑艷、杜亞書:東北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及對策研究,《「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
14.李秀敏、朱艷艷:論日本郵政民營化改革,《當代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重點刊物;CSSCI)
15.Li Xiumin, Research on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Intermodal System in Tumen River Area, UNDP Project Activity Report, Korea Maritime Institut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July 2005.
16.李秀敏、孟昭榮:沿邊開放與沿邊開放城市經濟增長的實證檢驗,《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7.李秀敏、吳曉青:圖們江地區空間結構演進機制及調控對策研究,《地理科學》,2006年第1期。(重點刊物)
18.李秀敏、安燁:科學測算我國地區間的實際差距,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2月21日。(國家級)
19.劉麗琴、李秀敏: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區域模式研究,《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增刊。
20.吳曉青、李秀敏,增長三角的理論與實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探討》(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1.Hailing, Li Xiumin, Li 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Disparity Problem of Area in Our Country, Chinese Bussiness Review,Jul.2005.
22.Li Shuyan, Li Xiumin, The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Tendency of In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Forcasting,China-USA Bussiness Review,Aug.2005. (國際三大檢索之一ISTP的收錄源)
23.Yashu, Zhang Lili, Li Xium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o the Correction Result of Regional Disparity Calcul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200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ctober 2005.
24.李敏、李秀敏:就業量決定模型的建立及對東北的實證研究——考慮技術因素和制度因素的聯合影響,《「中國東北論壇」 2004—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5.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縣域經濟優勢產業的選擇,《經濟問題探索》,2005年第8期。
26.劉麗琴、李秀敏:論邊境地區優勢產業選擇,《世界地理研究》2005年第2期。(重點刊物)
27.安燁、李秀敏:東北地區工業所有制結構調整的障礙分析及對策,《財經問題研究》,2005年第9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城市經濟、區域經濟》,2005年12期。(重點刊物;CSSCI)
會議論文:
1.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與出口區位選擇:基於面板數據的分析,入選「東亞產業發展與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國際研討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2.李秀敏、徐海玲: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入選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年會,並做大會發言,2005年11月。
3.李秀敏、杜亞書、張麗莉:我國地區購買力平價對地區差距測算結果的修正, 入選2005年中國經濟學年會,並在區域經濟學分會場發言,2005年12月。
2001年之前:
1. 袁樹人、李秀敏,試論圖們江陸橋樞紐共同體特點、模式及其演進展望,《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1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地理》,2000年3期。(重點刊物)
2. 余昺雕、李秀敏,面向21世紀東亞經濟共同體的前景分析,《東北亞論壇》,2000年2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世界經濟》,2000年7期。(重點刊物;CSSCI)
3. 左世紅、李秀敏,圖們江地區開發進程預測與模式選擇,《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4期。
4. 李秀敏,蒙古的經濟發展與東北亞經濟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3期。(重點刊物)
5. 袁樹人、李秀敏、楊曉慧,中國圖們江地區大宗貨物輸出及其流向研究,INAS REPORT,1999年2期。
6. 李秀敏、陳才,東北亞經濟區與我國東北國際河流的合作開發和協調管理,《地理學報》,1999年增刊。
7. 李秀敏,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世界地理研究》,1998年2期。(學科二)
8. 李秀敏、袁樹人、楊曉慧,圖們江地區大宗貨流及其流向研究,《東北亞論壇》,1998年2期。
9. 李秀敏,圖們江地區空間開發模式研究,《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0.李秀敏,東北亞新大陸橋的建設與蒙古的經濟發展,《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8年1月。
11. 李秀敏,淺談世界經濟地理課程改革,《世界地理研究》,1997年1期。(學科二)
12. 李秀敏:吉林省對蒙貿易潛力分析,《圖們江通海航行與對外開放研究文集》,1995年10月。
13. 李秀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資源配置問題的幾點思考,《資源環境與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
14. 王士君、李秀敏:中國東部內陸中心城市郊區城市化趨勢分析—以長春為例,《人文地理》,1995年2期。(學科二)
15. 王榮成、李秀敏:俄羅斯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圖們江地區開發,《外國問題研究》,1995年1期。
16. 李秀敏:中國東北資金供需格局,《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增刊。
17. 李秀敏:蒙古國對外經濟貿易的基本特徵,《世界地理研究》,1995年1期。(學科二)
18. 王士君、李秀敏: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基本特點,《人文地理》,1993年3期。(學科二)
19. 李秀敏、高莎麗:大海參崴自由經濟區規劃與圖們江地區規劃的銜接,《人文地理》,1993年2期。
20. 李秀敏:戈爾巴喬夫時代蘇聯由擴張到收縮的對外政策,《外國問題研究》,1992年2期。
21. 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對開辟阿爾山中蒙地方貿易口岸,建設中蒙蘇第二條國際聯運線合理性的探討,《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1年6期。
22. 李秀敏、馮玉芝:吉林省對外經貿戰略新議,《經濟縱橫》,1991年6期。李秀敏:蘇聯的經濟特區,《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3期。
23. 張達明、牛國弼、李秀敏、馮玉芝:中蘇、中蒙經貿新途徑,《外國問題研究》,1991年1期。
24. 王士君、李秀敏:小城鎮發展在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中的幾個問題,《東北三省城市規劃優秀論文集》,1991年1月。
25. 李秀敏:東北經濟區城市化發展水平研究,《城鎮經濟研究》,1987年5期。
(二)著作
1. 張曙霄、李秀敏:《國際貿易理論·政策·措施》,中國經濟出版社,北京,2001年。
2. 李秀敏參編:《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年。
3. 丁四保、王榮成、李秀敏、劉力、趙偉:《區域經濟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年。
4. 余昺雕、李秀敏、王厚雙、王秋蘭:《中外增長三角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長春,2004年。
5. 袁樹人、……、李秀敏等:《吉林省網路全書》(上、下),編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 楊青山、高莎麗、李秀敏:《蒙古國地理》,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7. 丁四保、王力、……、李秀敏等:《內陸邊境地區對外開放的區域模式研究》,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年。
8. 李樹藩、張宗諤、……、李秀敏等:《世界通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

熱點內容
夜景英語 發布:2025-05-21 05:00:05 瀏覽:188
中學安全教育教案 發布:2025-05-21 04:19:50 瀏覽:517
做愛的教學 發布:2025-05-21 03:39:29 瀏覽:183
傑肽生物 發布:2025-05-21 03:31:26 瀏覽:234
風暴教學 發布:2025-05-21 01:54:07 瀏覽:649
一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試卷 發布:2025-05-20 23:20:20 瀏覽:349
初二數學期末考試 發布:2025-05-20 22:00:40 瀏覽:127
裸體校園 發布:2025-05-20 21:56:21 瀏覽:950
廣州英語四級 發布:2025-05-20 21:53:57 瀏覽:970
三年級下冊語文日記 發布:2025-05-20 20:31:44 瀏覽: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