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裝的歷史
① 西裝的歷史發展
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樣式變革 樣式變革時間 信息 19世紀50年代,以前 西裝並無固定式樣,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統型;有的左胸開袋,有的無袋。19世紀90年代西裝基本定型,並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 20世紀40年代 男西裝的特點是寬腰小下擺,肩部略平寬,胸部飽滿,領子翻出偏大,袖口褲腳較小,較明顯地誇張男性挺拔的線條美和陽剛之氣,此時的女外套也同樣採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擺較大,在造型上顯得優雅而富於女性高雅之美。 20世紀50年代,前中期 男西裝趨向自然灑脫,但變化不很明顯。同期的女外套則變化較大,主要變化為由原來的掐腰改為松腰身,長度加長,下擺加寬,領子除翻領外,還有關門領,袖口大多採用另鑲袖,並自中期開始流行連身袖,造型顯得穩重而高雅。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 男西裝和女外套普遍採用斜肩、寬腰身和小下擺。男西裝的領子和駁頭都很小;女外套則較大,直腰長,其長度至臀圍線上。袖子流行連身袖及十字袖。西裝裙臀圍與下擺垂直,長度達膝蓋。褲子流行緊腳褲和中等長度的女西褲。此時期的男女西裝具有簡潔而輕快的風格。 20世紀70年代 男西裝和女外套又恢復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態,即平肩掐腰,褲子流行喇叭褲(上小下大)。女裝前期流行短裙,後期則有所加長,下擺也較大。這一時期的男女西裝帶有時間的推移,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裝又有了一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男西裝腰部較寬松,領子和駁頭大小適中,褲子為直腿形,造型自然勻稱。而女西裝則流行小領和小駁頭,腰身較寬,底邊一般為圓角。女西裝的下裝大多配穿較長而下擺較寬的裙子。這些服裝的造型古樸典雅並帶有浪漫的色彩。 在中國流行
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留學的中國人多穿西裝。寧波市服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經過半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開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寧波人李來義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非國內服裝界公認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輔臣在上海開的「和昌號」,這將寧波「紅幫」史和中國西裝史整整向前推進了17年。 1911年,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1919年後,西裝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西裝業得以發展,逐漸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為主體的「奉幫」裁縫專門製作西裝。
20世紀30年代後,中國西裝加工工藝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一些專做高級西裝和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羅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藝聞名國內外。此外,中國西裝製作形成各種流派,較為流行的有羅(俄國)派和海派。羅派以哈爾濱為代表,製作的西裝隆胸收腰,具有俄國特色;海派以上海為代表,製作的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1936年,留學日本歸來的顧天雲,首次出版了《西裝裁剪入門》一書,並創辦西裝裁剪培訓班,培育了一批製作西裝的專業人才,為傳播西裝製作技術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占服飾主導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裝。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思想的解放,經濟的騰飛,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飾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又一次涌進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曾被什麼階級穿用過,不再理會它那說不清的象徵和含義,欲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以一種挑戰的心理來主動接受這種並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一股「西裝熱」席捲中華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② 西裝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第一階段是古典西裝時期
這個時候西裝的特徵是以立體幾何結構觀念裁割布片,然後縫製成衣。
「究斯特科爾」(justaucorps)是最古老的西式男裝常服,大約存在於1670-1770年。
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服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這段歷史的證人是——大名鼎鼎的牛頓
第二階段是禮服西裝時期
「男裝禮服」(frock coat)是西裝禮服的正統標本,大約存在於1770-1870年。
十九世紀前半葉之前,歐洲男士貴族之間都是流行半截緊身褲,叫做「克尤羅特」。後來法國大革命,人們流行穿長褲「龐塔龍」來表示對貴族的反抗。
到十九世紀後半葉,褲腿基本上變得寬松,形成了現代西裝褲的樣式。
這段歷史的證人是——大名鼎鼎的安徒生
第三階段是標准西裝時期
「袋型常服」(sack suit)是標准化的西裝,流行於約1870-1970年。
這段歷史的證人是——大名鼎鼎的愛迪生
第四階段是休閑西裝時期
"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是休閑西裝的起源,於1850年起存在至今。
西裝發展歷程中其中也不乏一些「非主流」的發展趨勢,例如:
四十年代的「軍服」:1940年,跨肩式西服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人們崇尚威武的軍人風度,無論男裝還是女裝,都流行軍服式。
自1940年前後起,男裝流行Bold look,所謂「Bold」是大膽的意思,其特點是用厚而寬的墊肩大膽地誇張和強調男性那寬闊、強壯的肩部,與之相呼應,領子、駁頭以及領帶也都變寬,前擺下角的弧線也變得方硬。褲子寬松肥大,上襠很長。
英國田園式的流行:1982年,田園式西服
八十年代是一個復古的年代,隨著世界經濟一度復甦,西方傳統的構築式服飾文化又一次受到重視。七十年代末的倒梯形西服這時又回到傳統的英國式造型上來,但與以往不同的是人們在這個傳統造型中追求舒適感;**放鬆量較大,駁頭變大,扣位降低。單件上衣與異色褲子的自由組合很受歡迎。人們在穩重的傳統造型中追求無拘無束的休閑氣氛,以在寬松舒適的休閑味西服中尋找傳統美的感覺。在這種背景下,英國用粗花呢製作的「田園式」非常時髦,從此,休閑西服日漸興盛。
③ 西裝的起源
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
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現代的西服形成於19世紀中葉,但從其構成特點和穿著習慣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
十七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略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和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歷史舞台,構成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和許多穿著習慣。究斯特科爾前門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圍線上下的幾粒,這就是現代的單排扣西裝一般不扣扣子不為失禮,兩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3)西裝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誕生於清末,是「紅幫裁縫」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錫麟製作的,徐錫麟於1903年在日本大阪與在日本學習西裝工藝的寧波裁縫王睿謨相識,次年,徐錫麟回國,在上海和王睿謨開設了王榮泰西服店定製西服。
王睿謨花了三天三夜時間,全部用手工一針一線縫制出中國第一套國產西裝,在當時的情況下,其工藝未必超得過西方國家的製作水平,但已充分顯示出「紅幫裁縫」的高超工藝,成為中國西裝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先行者。
「紅幫裁縫」發軔於清末民初-寧波作為當時最早與國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不少裁縫曾為外國人(又稱「紅毛」)裁製過服裝,「紅幫」之名由此而來。「紅毛」最初是對荷蘭人的稱謂,後來泛指歐洲人。
在老上海,「紅幫」指的是西式的服務業或修造業。「紅幫裁縫」是近現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
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西裝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繹爾。
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
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
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
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
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④ 西裝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來源傳說: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學來。
有一年秋天,天高氣爽,碧藍的天空中飄盪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那樣與湛藍的天空比美相映。這天,年輕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結伴而行,踏上了秋遊的路途。
他們從巴黎出發,沿塞納河逆流而上,再在盧瓦爾河裡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了奎納澤爾。想不到的是,這里竟成為西服的發祥地了。
奎納澤爾是座海濱城市,這里居住著大批出海捕魚的漁民。由於風光秀麗,這里還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興旺。來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也樂於此道,來奎納澤爾不久,他們便請漁夫駕船出港,到海上釣魚取樂去了。
魚一旦上釣,要將釣竿往後一拉,這里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扣子的貴族服裝很不方便,有時拉力過猛,甚至把扣子也掙脫了。可他看到漁民卻行動自如,於是,他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
這種樣式的衣服,在進行海上捕魚作業時十分便利。就是說,敞領對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於大口地喘氣;扣子少更便於用力,在勞動強度大的作業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菲利普雖然是個花花公子,但對於穿著打扮,倒有些才能。他從漁夫衣服那裡得到了啟發,回到巴黎後,馬上找來一班裁縫共同研究,力圖設計出一種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觀的服裝來。不久,一種時新的服裝問世了。
它與漁夫的服裝相似,敞領,少扣,但又比漁夫的衣服挺括,既便於用力的,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服裝很快傳遍了巴黎和整個法國,以後又流行到整個西方世界。它的樣式與現代的西裝基本上相似。
名稱變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
「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
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於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⑤ 西服風靡全球,關於西服的歷史文化知識有哪些
1、單排扣西服可以把衣襟敞開而不扣;雙排扣西服則在稍正式場合都應把鈕扣扣上。總體來說,單排一粒扣,較隨意,可扣可不扣;二粒扣時,只扣上面一粒或全扣上;三粒扣時,只扣中間一粒或扣上面兩粒,同時也可三粒扣全扣上,顯得古典些;四粒扣時,則綜合上面的方法。
2、選擇合適的西服,不宜太寬松,一般是按自己的胸圍放鬆10~12cm左右。西服的長度大約是肩部位到足跟的一半,不超過臀下線;西服袖子的長度至手腕關節,要使襯衫袖子多出1-2cm,並且襯衣領也要高於西服領1cm。西服馬甲扣上扣子後以貼身緊湊為合適。褲襠太大,顯得拖沓;
3、西服的做工質量主要體現在領、肩和前胸幾個位置。首先衣領應十分平整,不能有皺或鼓襯。領口形狀應對稱挺括。袖口長度應在腕與虎口之間,手平伸時能露出襯袖3cm。上裝應略顯緊束,手臂上舉時腋部應稍有拘緊感。
4、正規場合首選深色套裝(如黑、藏青、深灰),其次是中灰、褐色和隱條等。青年人或想輕松、休閑一些的人,可考慮選擇顏色淡些,如米色、淡灰、條子、格紋或單件上衣搭配;即使是深色套裝,只要配飾適當也可表現輕松氣氛。
5、襯衫——一般首選國際化的白色、淡藍、中藍等單色襯衫。較輕松一些的選取白底條紋、格子襯衫,商務感較強;深色襯衫和花紋襯衫一般不適合正規活動和高級商務活動。只有在較輕松、休閑的氣氛中以及和年輕人聯歡會時才能選用此類襯衫;襯衫的八字領領型較大氣,尖領則較秀氣,但要看當時流行何領型;夏天短袖襯衫適合中下階層穿用,中上層人則始終選擇長袖襯衫。
6、領帶——首先的忠告是:從事領導和商務活動的人應始終打領帶,因為領帶是"尊重、信任、有文化"的象徵。其次應得體地選購領帶。領帶的長度、寬度有一定講究:領帶尖不應低於皮帶頭,但也不要高於它。而材料和顏色、花樣是最重要的。較正規和高級的商務活動切忌戴化纖和做工粗糙、用料單薄的領帶;領帶的一般配色原則應與外衣同色系或有同色成份,這樣較和諧、得體、莊重;也可與外衣形成對比色,感覺年輕、活潑一些;更應注重襯衫、外套、領帶有聯系的配飾。
7、皮鞋和襪子——較常規的皮鞋應是黑色和棕色的。不要在正式、隆重的場合穿著非黑色皮鞋,即使它被擦拭得十分體面,也會顯得你本人不懂體面。式樣根據用途氣氛選擇;襪子一般應與褲子同色系,作為禮儀場合應穿黑襪,一般應避免白襪子(除非是白褲子、白皮鞋)。
整體來看,男西服要平、直、挺。邊角拐彎處le做得要精細,熨燙後衣服有力度。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能應對日常西服知識有所了解,從而穿出西裝的品位瀟灑來!
西服搭配
西服與襯衫:穿西服時,襯衫袖應比西服袖長出1-2厘米,襯衫領應高出西服領1厘米左右。襯衫下擺必須扎進褲內。若不系領帶,襯衫的領口應敞開。在正式交際場合,襯衫的顏色最好是白色的。
西服與領帶:領帶是西服的靈魂。凡是參加正式交際活動,穿西服就應系領帶。領帶長度以到皮帶扣處為宜。如穿馬甲或毛衣時,領帶應放在它們後面。領帶夾一般夾在襯衫的第四五個鈕扣之間。
西服與鞋襪:穿西服時不宜穿布鞋、涼鞋或旅遊鞋。莊重的西服要配深褐色或黑色的皮鞋。襪子的顏色應比西服深一些,花色要盡可能樸素大方。
西服怎麼洗
1.西裝的洗滌很有講究,第一是不能經常洗滌,衣服的清洗期最好3—4個月清洗一次,效果較好,對面料也沒有損壞,
2.好西服是指用好面料經高工藝手法縫制而成的西服,其版型和各個部位都很精細,為了不破壞西服本身的型,所以不能水洗。
3.一件西服不宜連續穿得太久,西裝穿後會因局部受力變形,穿過一段時間後應先把兜中的物品取出,使面料恢復原狀。放在衣櫃內保存時,口袋內應放入除蟲劑,套上罩袋,並經常能夠通風,同時應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相對濕度一般 35-40度較為適宜。
⑥ 西裝的起源是怎樣的
西裝最初來源於歐洲。原來,西裝的上衣是漁民的穿著。漁民常年在海上捕魚,穿著敞領少扣的衣服,感到非常方便。
西裝硬領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甲胄演變而來的。西褲則原是西歐「水手服」的樣式,它便於水手將褲腿擼起來幹活。
17世紀後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長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爾」和比其稍短的「貝斯特」,以及緊身合體的半截褲「克尤羅特」一起登上了歷史舞台,構成了現代三件套西服的組成形式。
⑦ 西服何時、如何傳入中國
西裝傳入中國,大約在清代晚期。當時有身份的人士都穿認為是「國粹」的長袍馬褂。誰要是穿上西服,那當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據《清史·西洋記》中記載,大清國第一個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嚴復的大公子,此公子風流倜儻,狂傲不羈。他會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曾做過一個英國外交官的翻譯。這位外交官見他常穿長袍短褂,覺得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裝。而嚴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辮子,穿起西裝,打上領帶走在京城街頭。
如果說清未的嚴公子穿西裝還只是其個人出於對西方文化的敬仰,而真正以西服為代表的西方服飾文化,是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後,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台的。
1919年10月,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規定了以西式服裝為大禮服,以男子青褂藍袍,女子上衣下裙為常禮服。不過由於當時國內戰火連年,無論是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生活水平,都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所以這個制度始終未能在民間實行。1941年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徵沖擊傳統的長袍馬褂,西服才漸漸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廣州、天津等沿海發達城市為中心,在上流社會和學校的青年學生、教師、公司洋行及各機關的辦事員中掀起穿西服、打領帶的熱潮。
⑧ 西服起源於哪個國家
西服起源於英國。
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專搭配的三件套屬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西裝之所以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主流的西裝文化常常被人們打上"有文化、有教養、有紳士風度、有權威感"等標簽。西裝一直是男性服裝王國的寵物,"西裝革履"常用來形容文質彬彬的紳士俊男。
(8)西裝的歷史擴展閱讀:
穿著西裝應遵循以下禮儀原則:
1、西服套裝上下裝顏色應一致。在搭配上,西裝、襯衣、領帶其中應有兩樣為素色。
2、穿西服套裝必須穿皮鞋,便鞋、布鞋和旅遊鞋都不合適。
3、配西裝的襯衣顏色應與西服顏色協調,不能是同一色。白色襯衣配各種顏色的西服效果都不錯。正式場合男士不宜穿色彩鮮艷的格子或花色襯衣。
4、襯衣袖口應長出西服袖口1—2厘米。穿西服在正式莊重場合必須打領帶,其他場合不一定都要打領帶。打領帶時襯衣領口扣子必須系好,不打領帶時襯衣領口扣子應解開。
⑨ 西裝在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是在19世紀40年代前後,西裝傳入中國,當時的留學生多數著西裝為主,後來由寧波人李來義在蘇州創辦了第一家西服店。後來被民國政府將西裝列為禮服之一。
⑩ 西裝是怎麼由來的
西裝起源於歐洲。大約從14世紀起,歐洲沿海地區的一些殖民者為了適應工作的需要常常穿著一種敞開領扣的服裝,它便是今天西裝的雛形。由於西裝能夠顯示出男性雄壯威武的氣度,所以受到了男人們的喜愛。
到18世紀後,三件式的西裝已經出現,並定型為歐洲男性普遍穿著的服裝。這種西裝造型考究,上衣的領子、袖子和肩部介面嚴絲合縫,貼切得體,與之配套的馬夾和褲子則應與上衣風格統一,顏色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