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山市歷史

中山市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2-09 19:01:01

①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屬番禺縣地,晉至唐初為東官郡地,唐於此內設香山鎮,為東容莞縣所轄,唐時,香山繁榮,遂被設縣。清嘉慶時,中山繁榮的經濟將其由宋、元、明時的下縣,推至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的大縣。

因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生於此,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易名中山,香山之名則源於五桂山上四野飄香的奇花異卉。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改市,1988年1月7日,升中山縣級市位地級市,屬廣東省人民政府。

樓主要多的,可以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49842.htm

② 中山的歷史名人(圖)

在中山文化信息網上——香山名人錄中找到相應的名人,其中名人錄中還有其人的介紹,然後再到網路圖片搜索中輸入相應的人名,一般能找到其像片。這是我找到的其中的一個名——·楊仙逸 (名人錄中)祖籍北台村,1910年加入同盟會,先後就讀於復威夷大學及加利福尼亞州哈里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後,為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號召,再入紐約迦彌斯航空大學,精研飛機製造與駕駛技術,成績優異,獲萬國飛行會陸飛行執照。1917年楊發起組成飛機隊,攜機回廣州參加護法戰爭,被孫中山任命為飛機隊隊長。1922年赴美洲向華僑募捐,購買飛機12架,包括其父楊著昆捐獻的4架。同年12月由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委託為航空局局長,兼任在廣州市沒江東東路421號江屋的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次年7月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以「樂士文」(宋慶齡的英文名)命名的第一架軍用飛機,正式試航及命名典禮在廣州市水沙頭飛機場舉行。後曾多次指揮和駕駛飛機參加與平定軍閥叛亂。是年秋,率飛機參加討伐陳炯明。為了摧毀惠州城垣,於9月20日前往博羅之梅湖檢查水雷改裝炸彈時,因意外爆炸而殉難。時年32歲。
網路圖片中 :http://image..com/ir?t=1&u=http://www.sysu.e.cn/museum/szs/wnfd/2/images/PIC00020.jpg&f=http://www.sysu.e.cn/museum/szs/wnfd/2/wnfd2_1.htm&jn=14

③ 中山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可以發些介紹~感激不盡

中山主要旅遊景點:孫中山故居 ·浦江世澤坊 ·嶺南水鄉 ·翠竹林漂流樂園 ·中山翠亨回 ·鄭觀應故居 ·煙墩山塔 ·龍瑞塔 ·安堂牌坊 ·雍陌石板路 ·陸皓東故居 ·安堂石板路·昇平人瑞坊·答茅灣石板路·百齡流芳坊 ·獅山海蝕遺址 ·美溪塔 ·雙美橋·步月橋 ·曹邊石板路·期頤偕老坊 ·杜婆橋 ·石嶺山海蝕遺址 ·探花及第坊 ·古鶴石板路·石岐青雲橋 ·紫馬嶺公園 ·濠頭青雲橋 ·小琅環洞·來青亭 ·中山市博物館·孝義坊牌坊·樂善好施坊 ·中山溫泉·鴉崗苑閣·五桂山逍遙谷·孫文紀念公園·詹園 ·鹿鳴湖 ·小攬鎮人民公園 ·仙沐園溫泉 ·泉林山莊 ·中山翠竹林漂流樂園 ·長江水庫 ·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石歧老街。中山紀念堂

④ 中山的人文歷史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⑤ 廣東省中山市歷史上發生過地震嗎

1322年,元代,香山縣第一次有記錄了地震,
跟著明代有九次地震記錄。

中山充其量只是位於地震帶帶的邊緣地區。輕微地震那裡都可能發生,但是中山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很低。

⑥ 廣東中山有多少年歷史了

中山古稱「香山」,據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地多神仙 中山市中心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後,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1925年,為紀念剛剛去世的孫中山,香山易名為中山,掀開了城市發展新的一頁。

⑦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⑧ 中山的歷史是什麼

中山市歷史

中山,建制於公元1152年(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稱中山縣。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後來逐漸分出珠海縣、斗門縣(大部分)和劃出部分地方歸番禺縣、順德縣、新會縣。1983年12月22日,撤銷中山縣,設立中山市(縣級),以中山縣的行政區域為中山市的行政區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為地級市,由廣東省人民政府管轄。 從香山縣建縣之初起至今已有840餘年歷史,經歷了從下等縣-大縣-模範縣-特等縣-城市幾個經濟文化的發展階段。香山在漢代屬番禺縣地,晉以後為東官郡地,唐代為東莞縣地。南宋紹興22年(1152年)設香山縣,隸屬廣州,由一群海島組成,並「割南海、番禺、新會三縣濱海地益之」,彼此沒有陸地相連,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宋、元、明代均被朝廷列為下等縣。

明《永樂大典》載:

⑨ 中山市歷史沿革

中山古稱「香山」,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山只是珠江口伶仃洋上的一個島嶼,此時就有古越族人在此漁獵、生活。近十幾年,在中山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代的古人生活遺址,包括有南朗鎮的龍穴彩陶遺址、石岐區的白水井遺址、大涌鎮的全祿遺址等,出土了一批彩陶、磨製石器、夾砂陶器等文物。其中,南朗鎮的龍穴遺址還是一個由新石器時代直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沙丘遺址,在後期的遺存中還發現有青銅器和鑄銅石范等物。

先秦時期屬南越。

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中山屬南海郡番禺縣轄地。

秦朝末年,趙佗創立南越國,中山屬南越國領地。

前111年,漢武帝滅亡南越國,中山重回漢朝中央管轄。

秦漢時期,中山除了原先生活在此地的南越人外,開始有少量的中原人移居至此。

三國時,中山屬於吳國領地。

西晉末年,晉朝皇族之間爆發了史稱「八王之亂」的宮廷權力爭斗,為躲避戰亂,大批中原人口移居嶺南,其中一部分來到香山島上。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東官郡,中山改為東官郡轄地。

南北朝時期的劉宋永初元年(420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中山屬東莞郡轄地。

隋朝開皇十年(590年),中山屬寶安縣(古東莞縣)轄地。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中山屬東莞縣轄地。因為中山盛產海鹽,官府開始在今珠海市山場村設立了名為香山鎮的軍事營鎮。

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設立香山寨,仍屬東莞縣。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由於香山寨的發展,升級為香山縣,中山始有縣級行政區劃,此時的香山縣隸屬於廣州府。

南宋末年,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殺下,曾逃往香山躲避,南宋滅亡後,大批南宋皇族和官員的後裔流落定居於香山。

明朝,香山北部地區開始淤積成陸,此時才與大陸相連。

清朝,珠江三角洲一帶開始逐步修築防洪防潮的河道堤圍,香山縣圍墾的田地在不斷增加,農業產量也在提高。

在清朝嘉慶年間,由於農業的發展,香山由原來的下等縣改成與南海、番禺、東莞等縣同列的大縣。

近現代

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1925年(民國14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

1949年後,先後屬珠江、粵中、佛山地區。

1953年3月12日內務部批准設立石岐市(省轄市),以中山縣石岐鎮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

1959年3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石岐市,將原石岐市的行政區域全部劃歸中山縣。

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

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

1951年1月,中山縣設置1個區級鎮(石岐鎮)、11個區。

1953年3月改設17個區、3個區級鎮。同年6月,中山縣分出珠海縣後,全縣設15個區,3個區級鎮。

1955年8月,全縣各區均以區(鎮)所在地命名。

1957年2月,撤區改設鄉,15個區改劃為34個大鄉。

1958年8月,各大鄉建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全縣34個公社合並為7個大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全縣共轄34個耕作區。

1959年10月,石岐公社改為石岐鎮;12月,經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縣級鎮,仍稱中山縣石岐鎮,屬中山縣和佛山專區雙重管轄。

1961年8月,恢復區建制,其中張家邊區轄欖邊、南蓢、翠亨等7個公社。

1963年初,撤銷區建制。

1976年12月,全縣設3個區級鎮、25個公社。

1983年11月,撤銷公社,改稱區公所,下轄鄉(鄉級鎮)。

1984年2月,撤銷石岐鎮,設立中山市石岐中區、石岐煙墩區、石岐岐江區、石岐蓮峰區、石岐西區,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該5個區稱作城區。

1986年7月,從南蓢區劃出4村成立翠亨村鎮;12月,撤區改鎮建制,並擴大市區范圍,郊區和環城、張家邊劃入市區。

⑩ 中山有什麼名勝古跡

孫中山紀念設抄施,是中山市久襲負盛名的旅遊景點群。它包括孫中山故居、孫中山故居陳列館、孫中山紀念堂和中山紀念中學。中山市還擁有眾多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如飽經滄桑的阜峰文塔,曲徑通幽的西山禪寺,清雅脫俗的西山第一峰,古木參天的六棉古道,林蔭茂密的古香林,野趣天成的橋頭小琅環以及令人撫今追昔的「樂善好施」坊、龍瑞古塔和「探花及第」坊、「宋帝遺跡」文物等。在自然風光方面,有風景怡人的五桂山,清涼透徹的鶯歌潭,自然優美的海上庄園,而充滿水鄉風情的小橋流水人家,更是別具特色。中山市近年城市建設中也形成了一系列極具特色的旅遊景點:紫馬嶺公園、孫文紀念公園豁然開朗,孫西文化步行街、東盛花園、東明花園雅緻漂亮。隨著中山工業的發展,璀璨的古鎮燈飾、古色古香的大涌紅木家私等,也成為吸引遊客的新景點。另外,環城三月紅荔枝、九洲基龍眼、茂生香蕉、神灣菠蘿、石岐乳鴿、長江脆肉鯇和咀香園杏仁餅等,都是吸引遊客的的名優土特產。

熱點內容
高一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發布:2025-05-21 14:29:26 瀏覽:697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方案 發布:2025-05-21 13:29:14 瀏覽:494
求生之路在哪裡下載 發布:2025-05-21 12:53:48 瀏覽:796
關於數學名人名言 發布:2025-05-21 12:49:49 瀏覽:889
美女老師讓我 發布:2025-05-21 12:43:26 瀏覽:891
武漢漢陽美術 發布:2025-05-21 12:19:40 瀏覽:787
高二物理補課 發布:2025-05-21 11:08:24 瀏覽:304
什麼網游可以掛機 發布:2025-05-21 10:37:31 瀏覽:11
piano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5-21 10:07:13 瀏覽:852
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 發布:2025-05-21 10:04:36 瀏覽: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