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漢語發展歷史

漢語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2-14 14:24:57

❶ 現代漢語發展史

  1. 傳統音韻學曾把漢語語音數千年的語音史劃分為上古、中古、近代和現代四個大的階段。

  2. 據文獻記載,我國早在先秦就產生了「雅言」,漢代又有「通語」,它們都是當時統一的書面語。但是在古代社會中掌握書面語的僅僅是少數受過教育的人,書面語代代相傳,很容易和口語脫節,形成一種脫離口語的書面語,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後卻和口語的距離越來越遠。這樣到了唐宋時代,在人民大眾口語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書面語,這就是「白話」,白話始終是和口語密切聯系的。宋元以後用白話寫作的文學作品就大量出現了,包括《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文學巨著。它們盡管都帶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礎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們大量傳到非北方話的地區,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廣。很多非北方話的地區的人也學會了用白話閱讀和寫作,這樣白話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話就是現代漢民族共語書面形式的來源。

  3. 在白話文學流傳的同時,以北京話為代表「官話」也逐步傳播開去,不僅成為各級官府的交際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兩種供朝鮮人學習漢語用的會話課本,就是用北京口語寫的,被公認為當時漢語口語的代表。清朝的時候,在福建、廣東等地設立「正音書院」,教授官話,並且規定不會官話的人不能做官。這樣,以北京話為代表的北方「官話」就成了現代漢民族共同口頭形式的源頭。

  4. 本世紀初,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隨著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上述兩種趨勢就合而為一了,加速了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話文運動」,動搖了文言文的統治地位,使白話文取得了文學語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國語運動」的開展促使北京語音成為民族共同語的標准音。這兩個運動互相推動、互相影響,使書面語和口語接近起來並有了統一的規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現代漢語普通話,並取得了共同語的地位。

❷ 漢字發展的歷史

漢字,不僅是一種文字、一種語言,更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與智慧。

那麼漢字是如何誕生的?又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呢?

起源背景

遠古時候,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語言也隨之出現,那時候,口口相傳的語言雖然方便了人們相互之間的交流,但也會遺失很多信息。

後來,人們為了幫助記憶、交流思想以及傳遞信息,便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記事方式。

首先是結繩記事,人們通過在繩子上打結的方式,將一些事情記下來,大事就打大的結,小事就打小的結,既有在一根繩子上打結,也有用多根繩子交叉打結,以此記載不同的事。

另外還有契刻記事,人們將線條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契約,然後將契約從中分開成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

以上這兩種記事方式,雖然可以幫助記憶一些事情,卻無法進行思想交流,有著很大的缺陷。

隨後,人們又選擇用畫圖的方法來表達思想,比如將某個物體的外形具體地勾畫出來,以代表這個物體。後來圖畫越來越多,要表達的意思也越來越廣,於是人們開始減少畫圖的筆畫,漸漸地文字就從圖畫中分離出來了。

從圖畫中分離出來的文字,不需要逼真的勾畫,只需將特點寫出來,讓人能夠認識就可以了,因此就產生了原始的文字。

發展歷史

甲骨文

如今能夠查到的最古老的漢字,乃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的殷商後期形成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或記事。因為甲骨文是從圖畫中演變出來的,因此也屬於象形文字。

金文

後來,隨著青銅器的出現與普及,到了西周時期,人們開始將文字廣泛地鑄刻在青銅器上,這樣的文字被稱為「金文」。

商代金文多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會意字,這些字像一幅幅圖畫,生動逼真,渾厚自然,有的呈團塊狀。

大篆、小篆

大篆據傳為周朝的史籀所創,是古字向小篆過渡的一種漢字字體。

而小篆相傳是由戰國時期秦國宰相李斯負責整理出來的。相對於大篆而言,小篆的形體結構簡明、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發生一定的變異和合並。

與大篆相比,小篆的圖畫性已經大大減弱,每個字的結構已經比較固定。

隸書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又創造出一種比小篆更為簡便、更為定型的新書體,這就是「隸書」。

一開始隸書是寫得比較草率的和不夠規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時,隸書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規范的字體。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隸書以前的漢字是用繪畫式的線條書寫的,而隸書以後的漢字是用橫豎撇點折等筆畫構成的。自隸書出現後,漢字的結構基本上固定了下來。

楷書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興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直到現在,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楷是規矩、整齊、楷模的意思,是說這種字體可作為法式、模範,即標准字體。

簡體字

漢字中許多字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簡單來說,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筆畫少的叫做簡體字。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簡化工作全面展開,最終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簡體漢字!

❸ 漢語言的形成發展歷史

漢語是世界主要語言之一。屬漢藏語系,是這個語系裡最主要的語言。除了中國大陸和台灣省以外,漢語還分布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以漢語為母語的人大約有9.4億。漢語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漢語的標准語是近幾百年來以北方官話為基礎逐漸形成的。它的標准音是北京音。漢語的標准語在中國大陸稱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稱為華語。 在廣義上是指漢族的語言,狹義上指普通話,另外還有國語、華語、中文等稱呼都是指漢語。毫無疑問,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語言,世界上大約有1/5的人使用漢語作為母語。漢語也曾對其周邊的國家的語言文字產生過重要影響。例如日語、韓語、越南語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以及漢語書寫體系文字。漢語是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漢語是或是一種中國語文
漢語作為世界特有的象形文字語言,文字高度的統一與規范,現代漢語有統一和規范的語法,盡管方言發音差異特別大,但是書面語言規范,沒有方言差異造成的書面交流障礙。漢語的超方言性對維系中華民族的統一起了巨大的作用。
漢語屬於獨立語,分析語。漢語的書寫方式是一種象形文字的漢字。五四運動之前所使用的書面語叫做「文言」,是一種以孔子時代所使用的以「雅言」為基礎的書面語。五四運動之後所推動的書面漢語通常被稱為「白話」,即以北方話為基礎的現代書面語。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中,文言已經很少使用了。

❹ 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

漢字發展歷史分別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❺ 中國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❻ 漢語語法的發展史 漢語的發展史

第二節 語法的發展

語法是語言中最穩定的部分,它比語音、詞彙變化都慢。語言的穩固性主要是由語法的穩固性所決定的。但語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只是處於緩慢的演變之中。現代語言的語法結構是千百年發展過程逐步演變的結果。

一 組合規則的發展
主要表現在語序的變化。以漢語為例,從古代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語序上曾發生過幾次重大的變化。如在上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和人稱代詞在否定句中作賓語,它們的位置都在動詞前:
①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②我無爾詐, 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自漢以後,這種前置的代詞賓語才逐漸移到動詞後面來,跟「動-賓」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如:
③莫知我夫。(《史論.孔子世家》)
④出戶獨徘徊,愁絲當告誰?(《明月何皎皎》)
這種賓語前置現象現還保留在一些合成詞的結構中,如自救、自殺、自信、自誇等。
漢語偏正結構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過「正偏」「偏正」並存的階段,根據是現代漢語中有一種「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復合詞,如「松樹」、「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漢語中卻有一種與之相反的語序,即「大名+小名」的類型,如甲骨卜辭中的「丘商」,《左傳》中的「丘輿」、「城濮」等。
五四之後,出現的歐化句式,有前正後偏的現象。

二 聚合規則的發展
主要表現為形態的改變,語法范疇的消長和詞類的發展。
1 形態的改變,語法范疇的消長
原始印歐語形態極為豐富,據擬測,名詞有三個性、三個數、八個格的變化。因而有性數格的語法范疇。而現在的英語,名詞「性」的范疇已消失,「數」的范疇只有單復數的對立,雙數已經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詞還存在屬格的形式「-s」,其它名詞和形容詞都沒有格的變化了。俄語的形態變化雖然比較完整,但比起古俄語來又大為遜色,如現在俄語中雙數消失了,格也只有6個。
2 詞類的發展
漢語缺少形態,它的變化跟西歐語言的發展有著不同的趨勢。如詞類的發展;偏正語序的變更。但總的來說,漢語缺少形態,語序特別重要,歐化句式只是在漢語句法結構許可的范圍內作了一些調整,並未涉及結構規則本質的變化。古今漢語的主要區別在於現代漢語句法功能較確定,詞類界限比古漢語清楚:
① 古漢語的名詞、形容詞、數詞可以做動詞用,如「佗脈之」,「范增數目項王」;「衣以溫膚」;「六王畢,四海一」。
② 古漢語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或動詞,做定語或狀語。如「齊人三鼓」,先秦兩 漢的「一羊二牛三馬」用法逐步消失。量詞發達是現代漢語語法結構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又是外國人學習的難點。「一口豬」「一頭牛」,為什麼不能說「一口牛」?不學又無法表數。如「火柴」的量詞,量詞的修辭效果:「一彎新月」「一葉扁舟」
③ 出現了一些構詞詞綴,如前綴「阿」「老」等,後綴「子」「頭」「者」等,構詞詞綴的產生和發展,使漢語構詞增加了一種新的派生詞構詞法(附加法)。近代以來,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譯西方用派生法構成的術語,漢語中又陸續增加了好些能產的構詞詞綴,如「-化」「-性」等。

語法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的變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變化,如組合規則的改變可促使聚合規則的發展,表示漢語完成體的「了」,在漢魏是表「終了」「了結」的意思,是實詞。在南北朝時本來存在著「動詞+賓語+完成動詞」的結構,如「看書盡」(《世說新語》)從南北朝到唐朝這個結構的框子沒有變,「了」在這個框子里的運用逐漸占優勢,逐漸代替了「盡」「畢」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動詞,形成了「動詞+賓語+了」的固定格式。從中唐到宋代,它又隨著結果補語移前的類推,由句末挪到動詞和賓語之間,進一步引起結構格局的變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結合的動詞種類和范圍不斷擴大,「了」已完全虛化。有人統計《西廂記》,「了」用作實詞的有32例,用作虛詞的共320例。組合規則的變化促進了聚合規則的變化和發展。同樣,聚合規則的變化也能引起組合規則的變化和發展。

三 演變的方法
1 類推
也叫「類化」,即用某一種形式把表示同一語法意義的不同形式統一起來的過程。如在古英語中,「eye(眼睛)」的復數形式是「eyen」,「cow(母牛)」的復數形式是「kine」,由於絕大多數名詞的復數形式是加詞尾「-s」「es」,在類推作用下,eye、cow的復數也就分別變為eyes和cows了。
前面講到漢語代詞賓語從前置變為後置,其實也是類推的結果。在古漢語中,「動-賓」組合格式占優勢,而「賓-動」的出現是有條件的,由於「動-賓」的類推作用,現在賓語一般放在動詞後面了。
類推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它可以使一些不規則的形式規則化。如英語動詞的過去時和過去分詞存在著許多不規則的變化,由於類推的作用,有些被拉入規則的行列,或出現規則和不規則並存的局面。當然,類推與不規則形式的斗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誰勝誰負,還要看力量的對比。
2 異化
即原來用同一種手段表示不同的語法意義,後來為了互相區別而改用不同的手段。在漢語發展史上,曾運用改變聲調的辦法來區別同一個詞的不同語法意義。如「妻」,「婦與夫齊者也」,名詞,平聲。「以女妻人」,動詞,去聲。「好」,「美也」,形容詞,上聲。「愛好」,動詞,去聲。現代漢語已不再用這種方法來區分不同的詞性了,但運用異化的法則仍不乏其例。如漢語「和、跟、同、與」,原來都既是連詞,又是介詞,有時容易引起歧義。現在書面語已有了分工:「和、與」專做連詞用,「跟、同」專做介詞用。如「我國根據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同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系。」

漢語的發展史

漢魏以後,由於反切的應用,學者們漸漸意識到漢語的語音構成中有聲調這一因素不過把中古漢語聲調正確地歸為四類,是到了齊、粱的時候才完成的。當時由於四聲初發現,了解的人還很少。梁武帝(蕭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還問什麼是四聲,就是一個證明。直到陸法言《切韻》一書出來,把比較重要的漢字的聲調全部確定之後,四聲的知識才逐漸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掌握。
中古漢語有四個聲調,因為史有明文,而《切韻》一書又為我們提供了完整而確切的資料,所以是十分可靠的。至於上古漢語有沒有聲調,如果有的話,有幾個聲調,由於文獻不足,比較難以確定。自清初以來幾百年間學者們有種種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上古聲調不太固定;有人認為上古聲調的類別比中古的要少,比如有平、上、入而無去,或有平、上、去而無入,等等;有人認為上古聲調和中古聲調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字上有差別。在這些意見k中,我們覺得最後一種意見根據比較充分,因為它和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基本相符。
從《詩經》和《楚辭》的押韻情況看,在中古屬於某一聲調的字老是在一塊兒押韻,而不攙雜中古其它聲調字。這在那些用韻較多的長詩章里,猶為明顯。比如有連押七字乃至十字而不改調的:
《詩經.公劉.一章》押:康疆倉糧囊光張揚行
《詩經.七月.五章》押:股羽野宇戶下鼠戶子處
《楚辭.九辨》押:帶介慨邁穢敗昧
《詩經.(bì)宮.九章》押:柏度尺(xì)碩奕作若
第一例全押中古平聲,第二例全押中古上聲,第三例全押中古去聲,第四例全押中古入聲。上古聲調如果不是和中古的相同,似乎不可能出現這類押韻現象。另外,《詩經》里有些詩每章一韻,而一韻一個聲調。比如《召南.(biào)有梅》:
一章 押:七吉(入聲)
二章 押:三今(平聲)
三章 押:(jì)謂(去聲)
這也清楚地表明上古有和中古相同的四個調類。
至於每個聲調里的字上古和中古有個別的不同,也可以從《詩經》的押韻里得到證明。比如「慶」字中古在去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七次全部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在上古屬於平聲一類;「享」字中古在上聲一類,可是在《詩經》押韻里它出現六次,全都和平聲字相押,說明它在上古也屬於平聲一類;等等。
可見從上古韻文的押韻情況來看,說上古和中古一樣,也有四個聲調,只是在個別字的歸類上與中古有所不同,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二)從中古的四聲到現代漢語的四聲
平分陰陽
中古的平聲調,現代漢語分化成兩個調,即陰平和陽平。這種分化以聲母的清濁為條件。凡中古的清聲母平聲字,現代多讀陰平,即第一聲,比如「公」中古聲母是g,現代讀gōng,「多」中古聲母是d,現代讀ō,凡中古次濁聲母(指m,n,ng,l等聲母)和全濁聲母平聲字,現代讀陽平,即第二聲,比如「明」中古聲母是m,現代讀míng,「駝」中古聲聲母是d,現代讀tuó.
平聲分化成陰陽兩調在現代方言里非常普遍,說明這一音變的發生一定不會太晚。日本和尚安然在他所著的《悉(tán)藏》(公元880年)一書里曾經提到日本所借的漢字音平聲讀起來「有輕有重」,顯然那時平聲已有分化為陰陽兩調的方言。和安然差不多同時的段安節(公元894-898)在他的《樂府雜錄》一書里有「平聲羽,上聲角,去聲宮,入聲商,上平聲調為zǐ」的說法。段安節把平聲分為「平聲」和「上平聲調」,又拿它們分配於不同的樂調,也說明當時他的話里平聲已經分化為兩調。
宋代也有關於平聲分化的記錄。比如南宋的張炎,在他的《詞源》一書中,談到他父親填詞十分講究音律的時候,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他父親作《惜春花早起》一詞,其中有一句是「瑣窗深」,唱起來聲音不和諧,把「深」字改為「幽」字仍然不和諧,又把「幽」字改為「明」字,這才覺得和諧了。「深」、「幽」、兩個字都是陰平調,「明」字是陽平調。「深」、「幽」不和諧,而「明」和諧,顯然是因為聲調不同的原故。可見在張炎那時的話里,平聲也是兩個調。
《中原音韻》是第一部把平聲字分為陰陽兩調的韻書。陰陽的名稱就事周德清創造的。他的這種做法使我們清楚地知道平分陰陽在他那個時候的方言已經取得了統治地位。
濁上變去
中古的上聲字,凡事屬於全濁聲母的,在現代漢語里都變成去聲。比如「杜」和「賭」中古都是上聲字,可是「杜」的聲母是濁音d",現代就變成了去聲。而「賭」的聲母是清音d,現代就沒有變,仍然讀上聲。
濁上變去開始的也很早,到了唐代末年,已經不止一個方言有這種現象。那時,有個李涪在他所作的《刊誤》一書中,批評《切韻》把一些去聲字錯誤地歸為上聲字。他舉了很多他讀著是去聲而《切韻》歸入上聲的例子,比如「舅、辨、皓」等等。而這些字正好都是全濁聲母的字,比如「舅」的聲母是d",「辨」的聲母是b",「皓」的聲母是h",等等。可見在李涪那時的語言里,濁上都已經變成去聲。他因為不了解《切韻》的語音是古音,他的語音是音變的結果,因而他站在自己語音的立場上去批評《切韻》,認為《切韻》把這些字的聲調歸錯了,那當然是不對的。
在和李涪差不多同時的敦煌俗文學抄本中,濁上的字大量地和去聲字互為錯別字,比如:仕 錯 成 事 被 錯 成 備
「仕、被」都是中古濁聲母上聲字,「事、備」都是中古濁聲母去聲字。「仕、事」的聲母是z",「被、備」的聲母是b"。「仕、事」同音,,「被、備」同音,說明當時西北方言濁聲母上聲已經變成去聲。
濁上變去估計到南宋就已遍及全國大多數方言,因為南宋以下,各種反映當時語音情況的材料,都顯示了濁上變去的事實。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入聲變入陰、陽、上、去四聲
中古的入聲在現代漢語里分別變入陰陽上去四聲。變化的情況大致如下:
全濁聲母字--陽平 蝶 直
次濁聲母字--去聲 力 密
清聲母字 --陰平 督
陽平 燭
上聲 篤
去聲 粟
除了中古清聲母字的變化看不出明顯的條件以外,全濁和次濁聲母字的字變化都很有規律。
入聲的丟失是在入聲韻尾丟失以後。在十五世紀中葉嘉定人章黼著《韻學集成》一書,在這本書里仍然有入聲。不過在有些入聲字後面往往註明「中原雅音」讀什崐么,比如「觳」是入聲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古』」;「哭」字也是入聲崐字,但附註說:中原雅音音『苦』」,等等。「中原雅音」是一部韻書的名稱。這部書既然叫做《中原雅音》,當然是反映北方通行語音的著作。它把入聲字「觳、哭」等分別讀同上聲字「古、苦」等,說明當時或早些時候北方已有很多失去入聲的方言。
至於北京話入聲的失去比這可能要晚些,直到十七世紀初年,才在徐考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一書里有所反映。在這本書的韻表中把中古的全濁入聲歸為陽平,次濁入聲歸為去聲,清入歸為陰陽上去四聲。雖然作者對他歸為去聲的清入聲是否失去,表示了模稜的態度,但至少當時北京話入聲的大多數已經並入其它三聲是毫無疑問的。後來到了清初,我們從順治帝「北京說話獨遺入聲韻」的話里,才獲得了北京話入聲完全失去的明確記錄。

❼ 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

古人講話的聲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語音的歷史發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漢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語音信息,古代詩歌的用韻和中古以後出現的各種韻書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語音資料,從現代方言的比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漢語語音演變的種種線索。此外,古代的音譯詞以及漢語和其他漢藏語系語言的比較也都能幫助人們了解漢語語音的歷史發展情況,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沒有真正展開。
對漢語語音歷史的研究傳統稱為「音韻學」,有悠久的歷史。一般把漢語語音的發展分為 4個時期:①上古音時期──先秦至魏晉(約公元前10~公元 5世紀);②中古音時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紀);③近古音時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紀);④現代音時期──清代至現代(17~20世紀)。對各時期的起訖時代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後相差並不很大。每個時期都長達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個時期內自然還有不同階段的變化,各時期的方言分歧情況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時期的語音,一般只能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語音資料作為各時期語音系統的代表,然後旁及其他材料。
從上古音到現代音的2000多年時間內,漢語語音的基本結構並沒有改變,即音節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3部分,韻母又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2000多年來漢語語音的演變主要是聲母、韻母和聲調內部的變化,這些變化在現代方言中有時還能反映出來,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韻尾【-m】,到現代還保留在廣州話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詩經》韻腳和諧聲字所反映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詩經》並非一時一地的作品,諧聲字是用聲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敘、斜」都用聲旁「余」表音),來源更要復雜一些,但這兩種材料反映的語音系統是相當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語音資料也較零散,目前只能推測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輪廓,對其中的細節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上古聲母共有30個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從上古直到現代絕大多數方言都存在的聲母,表現了漢語聲母的歷史繼承性。上古濁塞音聲母 【b】、【d】、【ɡ】和濁塞擦音【扷】也還保留在現代一些方言里,其餘十幾個聲母的性質則各家說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還存在 【kl】、【pl】之類的復輔音聲母,例如在諧聲字中,舌根音聲母【k】、【k『】往往和邊音聲母【l】互諧,「各」既可以作「格、閣、客」的聲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聲符,這些字很可能原來都是由【kl】之類的復輔音演變來的。對上古音是否有復輔音以及有多少復輔音,目前還有種種不同看法。
根據《詩經》用韻和諧聲字的情況,傳統把上古韻母分為若干韻部,用一個漢字來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韻部共有30個左右。同韻部的字只是韻腹和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因此每個韻部實際不只包含一個韻母。根據韻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韻部分為陰、陽、入3大類:有鼻音韻尾【-m】、【-n】、【-嬜】的是陽聲韻,有清塞音韻尾【-p】、【-t】、【-k】的是入聲韻,其餘的都屬於陰聲韻。如果韻腹相同,陰陽入 3類往往可以相互押韻或諧聲,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三章》「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中,「來」和「贈」押韻,就是因為這兩個字在上古韻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來」屬於陰聲韻,「贈」則屬於有鼻音韻尾【-嬜】的陽聲韻,這種押韻現象傳統稱為「陰陽對轉」。
大多數上古韻母的讀音和現代相去甚遠,和中古也有很大區別。例如「姑」現代韻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台」現代韻母是【ai】,中古也是類似的復母音,上古時韻母則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韻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從上古經中古到現代變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讀音2000多年來並沒有顯著的改變,但這類字究竟是少數。目前對上古音韻頭的多少、韻部的分合以及陰聲韻是否也有輔音韻尾等問題有種種不同看法,還遠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
現存的上古音語音資料不能系統地反映出上古聲調情況,歷來對上古聲調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較有影響的有3種意見:①上古和中古一樣,分為「平、上、去、入」四聲;②上古沒有去聲;③上古只有平聲和入聲,但各分長短兩種。近年來從漢藏系語言的比較研究中又產生一種新意見,認為漢語在遠古時期可能並沒有聲調的分別,聲調是遠古時期不同的韻尾輔音脫落或保存才逐漸產生的。 一般以隋唐時期盛行的韻書《切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魏晉南北朝是從上古音向中古音轉變的時期,南北朝時已經出現了許多供作詩押韻用的韻書,對當時的語音系統做了一定的分析和歸納,隋代陸法言集各家之大成,於 601年編成《切韻》一書。《切韻》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韻書今已佚,現存的《切韻》都是後人的增訂本,而且大多是殘卷。目前流傳最廣的完整增訂本是宋代陳彭年等編的《大宋重修廣韻》,《廣韻》對《切韻》的增訂主要在字數和釋義,對《切韻》的語音系統並沒有重大的改動,現在研究《切韻》音系一般就都以《廣韻》為主要依據。《廣韻》把當時的語音系統分析歸納為四聲、206 韻,每韻內又根據聲母的不同分為若干小韻,這個語音系統是否代表當時一時一地之音,目前尚無定論,但它能分門別類詳細列舉出隋唐時期聲母、韻母和聲調的情況,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語音資料。
《切韻》並沒有系統地列出它的聲母系統,根據後人分析歸納,大體上是和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相當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於唐末,到宋代經過不斷補充修訂,基本上能代表當時的聲母系統。每個字母用一個漢字來代表,至於它們的實際讀音,經過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見。但為了便於說明中古的聲母系統,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稱,例如,用「幫、滂、並、明」代表中古聲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聲母【t】、【t嶉】、【d】、【n】等。上古聲母有相當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經過了較為復雜的分化或合並的過程,並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系。
《切韻》把不同聲調的韻母算作不同的韻,每個韻用一個漢字來代表,例如「東韻」、「江韻」、「魚韻」、「真韻」等。在計算中古韻母時,如果只是聲調不同,就只能算是一個韻母,例如「之韻」、「止韻」和「志韻」的分別只在聲調,實際上只是一個韻母。《切韻》共列出193個韻,《廣韻》增訂為206韻,除去聲調的分別不計,只有90多個韻。當時的分類不大重視韻頭的作用,有時把不同韻頭的韻母合並成一個韻,例如,「刪韻」就包括開口呼和合口呼兩類韻母,可是「寒韻」和桓韻又根據開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兩韻。如果把該分開的韻母都分列出來,實際上共有150多個不同的韻母,這說明《切韻》所記錄的韻母系統是相當復雜的。
中古音的韻頭只有 【i-】和 【u-】,但隋唐時期韻頭【i-】可能還分為長短兩類,這樣就有了三種不同的韻頭。中古音的韻腹母音非常豐富,這是中古韻母多達150多個的主要原因。近幾十年對中古韻腹母音的實際讀音做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和推測,其中大部分已經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中古音的韻尾繼承了上古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的分別。陰聲韻的韻母除沒有韻尾的(如「歌韻」)以外,還包括母音韻尾【-i】(如「灰韻」)和【-u】(如「豪韻」)。中古陽聲韻的鼻音韻尾和入聲韻的清塞音韻尾與上古相同。在《切韻》的韻母系統中,入聲韻和陽聲韻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東韻」【-u嬜】和屋韻【-uk】相配,刪韻」【-an】和「轄韻」【-at】相配,「銜韻」【-am】和「狎韻」【-ap】相配等等,形成相當整齊的局面。
中古音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4類。《切韻》以聲調為綱,在四聲之下分列各韻,後代韻書一般都遵循這種編排方法。平聲、上聲和去聲的分別主要在音節的高低升降不同;入聲則是韻尾收【-p】、【-t】、【-k】的發音短促的入聲韻,和另外三聲的陽聲韻相配,例如「東、董、送、屋四韻的分別就在於「平、上、去、入」四聲不同,至於陰聲韻如之、止、志、「魚、語、御」等則只有「平、上、去」三聲。從中古到現代四聲的發展和聲母的清濁關系很密切,為了便於說明這種關系,習慣上把中古的四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是清音聲母的稱為「陰平、陰上、陰去、陰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濁音聲母的稱為「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如「郎、朗、浪、樂」。
在唐初,已有人批評《切韻》分韻過細,不利使用,說明《切韻》的語音系統已與當時的口語不盡相合。從《廣韻》開始,已在《切韻》的一些韻目下註明與某韻「同用」,實際就是承認這兩個韻並沒有明顯的區別。到宋末元初時,為了便於作詩,一些韻書根據《廣韻》「同用」的辦法,索性把206韻合並為106韻,這106韻從此成為做舊體詩押韻的規范。最早合並的是平水人劉淵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因此世稱這106韻為「平水韻」。平水韻主要只是把《廣韻》韻目中同用各韻加以合並,並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時期口語的語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編《中原音韻》的語音系統作為代表。《中原音韻》成書於1324年,正是元代戲曲盛行的時期,周德清根據當時北曲作家用韻的情況歸納整理成書,成為寫作北曲用韻的准繩,對中國古代戲曲創作有很大影響。《中原音韻》是專為戲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韻》系統韻書的窠臼,記錄下活躍於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語音系統。至於這個語音系統是否能代表當時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無疑是現代北方官話的源頭,代表了漢語語音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中原音韻》所代表的近古音語音系統比《切韻》所代表的中古音語音系統簡單得多,已經相當接近於現代北京話。《中原音韻》改變了《切韻》以聲調為綱的編排方法,改為以韻為綱,各韻之下分列聲調,然後再分為若干小韻,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韻內,並沒有單列聲母。根據小韻的分布情況來分析,《中原音韻》可能共有20個聲母(不包括零聲母),和現代北京話已很近似。漢語的聲母系統從中古到近古大大簡化,主要是因為中古大部分濁音聲母到近古變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數濁音聲母外,其餘都變成清音,和原來的清音聲母合並,例如「步」【b-】並入「布」【p-】,「在」【扷-】並入「再」【堭-】,「似」【z-】並入「四」【s-】等。
《中原音韻》把韻母分為19個韻部,以兩個漢字命名,如「東鍾、江陽、支思」等,這只是韻母的大類,各韻部內還包括韻頭不同的韻母。19個韻部實際共包括40多個韻母,只有中古韻母的 1/3左右,這主要是因為中古入聲韻到近古已經全部消失,和陰聲韻完全合並。此外,中古有不少韻母的韻腹母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並在一起了,例如「東、冬、鍾」在中古本是3個韻,到近古就合為一韻。近古音的韻頭可能只有【i】和【u】,韻頭【y】 當時是否已經出現,目前還有不同看法,但至遲到明代就已經形成了現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韻尾【-m】、【-n】、【-嬜】和母音韻尾【-i】、【-u】在《中原音韻》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並,只留下了【-n】、【-嬜】兩套鼻音韻尾。中古的塞音韻尾【-p】、【-t】、【-k】由於入聲韻消失,也不復存在,其中有不少並入母音韻尾【-i】、【-u】,如「麥」並入「賣」,「腳」並入「攪」;另一些韻尾則完全失落,和原來的無韻尾韻母合並,如「舌」並入「蛇」,「滑」並入「華」。
《中原音韻》 把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類,和現代北京話完全相同。中古的平聲根據聲母的清濁到近古分為陰平和陽平兩類:中古清音聲母讀陰平,如「通、詩、坡、春」;中古濁音聲母讀陽平,如「同、時、婆、純」。由於中古濁音聲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變成清音,因此陰平和陽平就純粹是聲調的區別了。中古和近古雖然都有上聲和去聲,但內容不盡相同。中古濁音聲母中除【m-】、【n-】、【l-】等少數以外,讀上聲的到近古都變成了去聲,如「上」和「賞」、「杜」和「賭」在中古都讀上聲,但是「上」、「杜」是濁音聲母,到近古就讀成去聲,「賞」、「賭」是清音聲母,仍舊讀上聲。從中古到近古聲調最大的變化是入聲不再獨立成為一類,中古的入聲字到近古分別歸入陽平、上聲和去聲,如「達」歸入陽平,「筆」歸入上聲,「麥」歸入去聲。近古以後,一部分歸入上聲的入聲字又改歸陰平,如「說、瞎、督」,《中原音韻》歸入上聲,現代北京話都讀成陰平。至於《中原音韻》時期入聲是否已經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聲在當時已喪失獨立作為聲調的地位,則是可以肯定的。
語音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漢語有一些方言到目前還保留著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點。例如,廣州話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韻尾【-p】、【-t】、【-k】和鼻音韻尾【-m】,蘇州話系統地保存濁音聲母【b-】、【d-】、【g-】、【扷-】、【z-】等。至於入聲獨立作為聲調,不但長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從黃河下游中原地區直至西北地區也有不少方言仍舊有入聲,保存了近古以前漢語聲調的一個重要特點。

❽ 對外漢語教學的發展歷史

一、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肇始於漢代

二、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大興於唐代

三、宋元明清和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

四、解放後的對外漢語教學
(一)初創階段:
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從無到有建立了新中國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教學機構,並初步組成了一支專職對外漢語教師隊伍。
(二)鞏固和進展階段:
60年代初期至中期「文化革命」前。
(三)恢復階段:
70年代初期至後期。

(四)蓬勃發展階段:
1978年,北京語言學院開設「現代漢語專業」(本科),學制4年,培
養漢語教師、漢語翻譯和其他漢語工作者。
1980年,華東師大暑期短訓班開辦。全國一些主要大學陸續開辦各種
短期、長期班。
1978年「語言教學與研究」在北京語言學院創刊。
1983年我國成立了「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
1984年北京語言學院成立語言教學研究所,1987年成立語言信息研究
所,中國文化研究所。
1985年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華語教學出版社成立。第一屆國際漢語
教學研討會召開,迄今已舉行過七屆(分別為1987、1990、1993、1996、
1999、2002)。
1983年北京語言學院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本科五年制)。1985年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北京外國語學院開設對外漢語教學專業
(本科4年制)。
1986年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學院招收對外漢語專業方向的碩士生。
1988年北京語言學院開始招收外國碩士生,北京大學招收澳大利亞碩
士生。
1990年華東師大開始招收對外漢語教學方向的碩士生。

❾ 漢語發展史

音韻
第一章 音韻基礎知識
第一節 聲母和韻母
第二節 三十六字母
第三節 等呼
第四節 對轉和旁轉
第五節 韻書和韻圖

第二章 歷代音系
第一節 上古音系
第二節 中古音系
第三節 近古音系
第四節 現代音系

第三章 語音發展的規律
第一節 語音發展的主要方式
第二節 聲母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機理
第三節 韻母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機理
第四節 聲調的形成、演變及演變機理

詞彙
第一章 歷代詞彙系統的發展
第一節 上古詞彙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 中古詞彙發展的特點
第三節 近代漢語詞彙發展的特點
第四節 現代漢語詞彙發展的特點

第二章 基本詞彙的發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關於自然現象、自然物的詞彙
第三節 關於方位的詞彙
第四節 關於人體部分的詞彙
第五節 關於親屬的詞彙
第六節 關於生產勞動的詞彙
第七節 關於物質文化的詞彙
第八節 關於動作行為的詞彙
第九節 關於事物性狀的詞彙

第三章 外來詞的發展
第一節 外來詞的概述
第二節 上古漢語外來詞
第三節 中古漢語外來詞
第四節 近古漢語外來詞
第五節 現代漢語外來詞(上)
第六節 現代漢語外來詞(下)
第七節 漢語外來詞與漢族文化

第四章 漢語詞義的發展規律
第一節 漢語詞義發展概說
第二節 詞義發展的主要途徑
第三節 詞義引申的結果

第五章 漢語構詞法的發展
第一節 單音節造詞法
第二節 雙音節的音變構詞法
第三節 運用語序方式的結構構詞法
第四節 運用虛詞方式的結構構詞法
第五節 單音詞結構格局解體的機理

語法
第一章 漢語語法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節 詞法的發展和機制
第二節 句法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二章 實詞的發展
第一節 名詞的發展
第二節 動詞、形容詞的發展
第三節 數詞和量詞的發展
第四節 代詞的發展
第五節 副詞的發展

第三章 虛詞的發展
第一節 介詞的發展
第二節 連詞的發展
第三節 助詞的發展
第四節 語氣詞的發展

第四章 句式的發展
第一節 被動句的發展
第二節 處置式的發展
第三節 判斷句的發展
第四節 比擬式的發展

第五章 詞序的發展
第一節 漢語的基本語序
第二節 上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發展
第三節 介詞結構在句中的位置
第四節 倒裝

❿ 漢字發展歷史

漢字的演變,從甲骨文算起經歷了3000多年的歷史過程。在這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中,伴隨著漢字的演變,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現象。
一、由簡入繁和由繁到簡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先「由簡入繁」,再「由繁到簡」的兩個階段。任政、錢沛雲的《楷書基礎知識》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從象形文字到形成楷書的雛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這個過程可分先後兩個階段:從古代陶器上刻劃符號嬗遞演變到繁復的大篆(石鼓文),這是由簡入繁、逐漸豐富階段;此後,由草篆向隸書進化,又從草隸(章草)向楷書演進,這是由繁入簡、不斷完善階段。」馬宗霍《書林藻鑒》也說:「文字衍變,與世推移。書契初興,形必至簡,所謂物象之本也。逮後人文漸進,品物眾而情偽滋,簡將不瞻於用,則必增益分析而即於繁,所謂『孳乳浸多』也。繁極必殺,故復減損以趨急就而務於省。其間更迭嬗蛻,率蟲於勢之自然。」「由簡入繁」,適合於漢字的初創和形成階段,這是語言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實際需要;「由繁到簡」,適用於漢字定型後的階段,這是事務繁冗對漢字書寫從簡從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後,「由簡入繁」的演變就宣告結束,而「由繁到簡」卻成了不衰的演變過程。從篆至隸,至草,至行無不如此,連早在唐代就已定體定法的楷書,至今仍在簡化發展。

熱點內容
一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試卷 發布:2025-05-20 23:20:20 瀏覽:349
初二數學期末考試 發布:2025-05-20 22:00:40 瀏覽:127
裸體校園 發布:2025-05-20 21:56:21 瀏覽:950
廣州英語四級 發布:2025-05-20 21:53:57 瀏覽:970
三年級下冊語文日記 發布:2025-05-20 20:31:44 瀏覽:233
生物雲計算 發布:2025-05-20 19:54:23 瀏覽:368
鬼畫符怎麼畫 發布:2025-05-20 19:49:34 瀏覽:249
教師校本培訓總結 發布:2025-05-20 19:48:02 瀏覽:254
我的補課老師電影韓國 發布:2025-05-20 18:56:19 瀏覽:126
48式太極雙扇分解教學 發布:2025-05-20 18:11:48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