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浮歷史
雲浮有雲城鄧發故居、羅定蔡廷鍇將軍故居和新興縣六祖故居。鄧發(1906—1946):中國共產專黨早期領導屬人,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廣東省雲浮市附城鄉石塘村人。蔡廷鍇(1892-1968):字賢初,廣東羅定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早年參加同盟會。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並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六祖:禪宗第六代祖師,即慧能。南海新興(廣東新興)人,俗姓盧。幼喪父,家貧,鬻(yu)薪事母。偶聞誦金剛經,萌出家之志,遂投五祖弘忍座下,並嗣其法,後於韶陽曹溪寶林寺樹立法幢,大弘禪宗頓悟之旨,為達摩祖師入東土後之第六代祖師,世稱六祖大師。
㈡ 雲浮有多久的歷史了
唐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設立雲浮郡,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建置東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改稱雲浮縣。1949年10月27日雲浮縣解放,1958年11月與新興縣合並稱新雲縣,1959年4月新雲縣改稱新興縣,1961年4月恢復雲浮縣建制。1992年9月,撤銷雲浮縣建制,設立雲浮市(縣級)。1994年4月5日,國務院批准將原縣級雲浮市升格為地級市。現轄雲城區、新興縣、鬱南縣、雲安縣,代管羅定市。
【位置、范圍和面積】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東與肇慶市、江門市交界,南與陽江市、茂名市相鄰,西與廣西梧州接壤,北臨西江,與肇慶市的封開縣、德慶縣隔江相望。市區距肇慶60公里,距廣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廣西梧州60海里。全市在北緯22°22´—23°19´,東經111°03´—112°31´的范圍內。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7779.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7.4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36.24萬畝。
【地貌】 雲浮市地域地質上處於雲開山脈隆起帶之中部,由褶皺和斷裂發育而成,境內峰巒疊嶂,丘陵起伏,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地勢總體西南高東北低。全市最高峰是位於羅定市與信宜市交界的龍須頂,海拔1327米。
【氣候】 雲浮市地處亞熱帶,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6℃,年平均降水量1518mm,年平均日照1708小時。一年四季降雨時空分布不均勻,春季陰雨天氣多,雨量少;夏季高溫多雨,雷暴日數多;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乾燥少雨,陽光充足。
【土地資源】 2005年全市土地總面積7779.1平方公里。其中,全市耕地面積187.48萬畝,水田面積136.24萬畝。在全市總面積中,山區面積佔60.5%,丘陵面積佔30.7%,是典型山區市。2005年,全市總人口263.3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8.35萬人,農業人口165.01萬人,人均耕地0.712畝。
【礦產資源】 雲浮市地域在地質上處於雲開隆起帶雲中部,構造復雜,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好,是我國重要的多金屬礦化集中區之一,是聞名全國的石材之鄉,且享有「硫都」的美譽。現已發現的礦種有52種,已探明儲量並開採的有23種。其中金屬礦種有:金、銀、銅、鐵、錫、鉛、鋅、錳等;非金屬礦種有:硅線石、白雲岩、大理岩、花崗岩、重晶石、滑石、高嶺土、石灰石、粘土、砂頁岩、鉀長石、礦泉水、地熱和稀有礦種等。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持證礦山131個。
【水資源】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中下游右岸,東經111°03′至112°19′,北緯22°22′至23°06′之間。地處亞熱帶以南,屬南方水網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境內水力資源豐富,西江主幹流從西向東在我市北部通過,南江、新興江從南向北,分別在鬱南縣南江口和高要市的新江口流入西江。另外,還有黑河、建成河、羅鏡河、圍底河、泗綸河、集成河、共成河等28條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全市登記在冊的中型水庫12宗,小(一)型水庫49宗、小(二)型水庫159宗,總庫容23295.19萬立方米。淺層地下水總儲量17.72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577毫米,實測年最大降雨為2620.8毫米。河流年均徑流總量59.82億立方米,過境客水2235億立方米(含西江過境客水2227億立方米)。因過境客水在我市的利用率很低,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徑流資源不多。
全市78%—83%的降雨集中在4—9月份,由於雨量集中,山區易爆發山洪、丘陵地區澇積易成災害,夏季台風暴雨破壞性較大,加上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河床升高,洪水沖刮力強,路途停留時間短和受西江洪水頂托,往往水災為患。10月至次年3月的枯水季節降雨少,不少河流甚至出現斷流。另外,我市各地降雨分布也不均勻,西南多,東北少,尤其是有些石灰岩地區,生產、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有「十年九旱」之稱。
人口】 261.28萬人
【民族】 雲浮市少數民族人口8920人,族別29個(2000年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以散居為主,婚嫁、工作調動轉入為多,人數較多的有壯族、苗族、蒙古族、侗族、瑤族等,主要分布在羅定市,人口比較集中的有羅定市加益鎮雙益、旺水兩個村會。
2004年常住人口情況
單位:人
地區
總人口
總戶數
男
女
非農業
人口
未落常
住人員
備注
合 計
2619639
741413
1368781
1250858
978797
35219
雲城區
283221
82958
148024
135197
283221
1203
新興縣
451109
118954
229627
221482
157671
2315
鬱南縣
479016
139783
252926
226096
94918
0
雲安縣
308216
78946
158736
149480
76082
4866
羅定市
1098077
311222
579468
518526
366905
26835
2005年是我市經濟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和社會協調快速發展的一年。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決策和工作部署,圍繞建設山區經濟強市、構建和諧雲浮總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走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子,加強對經濟工作的協調服務,緩解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積極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統籌推進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
根據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2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下同)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8.23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72.24億元,增長25.9 %;第三產業增加值64.82億元,增長1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07.31億元,增長27.8 %。在崗職工工資總額 20.56 億元,增長16.7%。農民人均純收入4222元,增長5.5%。
一、經濟發展情況
(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2005年,我市抗擊西江百年一遇洪水取得勝利,農業在大災之年奪得大豐收。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24億元,增長6.6%。糧食播種面積236.73萬畝,總產量94.3萬噸,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農業產業化組織發展到135個,增加20個;其中農業龍頭企業增加了8個,龍頭企業銷售總收入達107.5億元,帶動農戶17.9萬戶,戶均增收4620元,比上年增加125元。石灰岩苦旱鎮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19家,其中新增8家;年銷售收入4.2億元,帶動農戶4687戶。水果、蔬菜、花卉、蠶桑、葯材等經濟作物大面積豐收,畜牧、水產養殖業有較大發展。新建了羅定粵西瀧州農產品交易中心(首期),舉辦了全市首屆農產品交易會,新簽了一批農林項目,投資額 8.1億元。創建林業生態縣工作成續顯著,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21萬畝,占年計劃141.6%。有兩個縣(市)被推薦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和造林綠化先進單位。
(二)工業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後勁增強。
全市工業總產值完成230億元(按2004年經濟普查口徑),增長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4.05億元,增長28%。實現銷售產值150.8億元,增長28.8%。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09.5% ,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
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電力、石材、水泥、不銹鋼製品、紡織、機械、電子、電池和涼果加工等產業繼續集群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加快形成,其中生物制葯、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分別增長了65.3%和55.2%,產業發展出現了新的亮點。
項目建設勢頭較好。全市新上項目413個,投資總額為70.4億元。其中2006年3月份前能投產規模以上企業133個,投資總額47.75億元,可新增工業總產值70億元。
項目儲備增加。各種經貿、外經貿活動共簽訂經濟合同、協議項目共88個,金額107.6億元。駐珠三角聯絡處共引進項目19宗,投資額1.21億美元。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取得較大成效,與佛山市共建都楊和新成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其中新成工業園已動工建設。
推進雲浮電廠三期、華潤(雲浮)電廠、抽水蓄能電站、粵瀧電廠二期、雲安電廠(A廠)、享達利資源綜合利用發電廠等重大能源項目的立項工作,啟動了爭取內河核電項目的相關工作。
(三)外經貿工作有新發展,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市新批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6家,另有21個項目增資擴產。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4683.8萬美元,增長28.7%;實際吸收外資金額3802.8萬美元,增長79.6%。外貿進出口總額7.3億美元,增長21.7%,其中出口總額4.31億美元,增長23.1%。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04個,增加了14個。開通了雲浮至深圳華南公共駁船快線,大大降低了進出口貨物運輸成本。
(四)縣域、鎮域經濟和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縣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有較大提高。雲安、鬱南、新興和羅定市的財政綜合增長率分別排在全省67個縣(市)第4 位、第7 位、第 9位和第36位。全市鎮(街)抓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調動,鎮域在建規模以上企業120多個,已成為我市經濟加快發展的新增長點。
2005年全市共有民營企業45882戶,增長12.1%,其中個體工商戶44297戶,增長11.8%,私營企業1585戶,增長22.5%。個體從業人員9.86萬人,增長17.2%,民營企業從業人員13.45萬人,增長17.8 %。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13.05億元,同比增長18%,民營企業注冊資金32.14億元,同比增長29.5%。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民營企業達到56家,新增20 家。民營企業所創造的工業產值和上繳稅金分別佔全市的60%和70%以上。
(五)第三產業發展加快,消費市場持續暢旺。
全市新增在建商貿服務業項目55個,總投資11.6億元。全年接待旅客人數205.62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6.06億元,增長11.84%。房地產開發增加,並以小區建設為主體。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17.4億元,比年初增長14.22%;貸款余額97.1億元,比年初有所增長;市外金融機構向我市企業發放貸款22.2億元。交通運輸和港口物流活躍。城鄉消費持續升溫,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億元,增長17.8%。保險業、證券業穩健運行,電信、郵政和中介等業務穩步增長。
(六)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固定資產投資理想。
廣梧高速公路二期控制性工程已動工,主體工程已獲批復,已開展征地拆遷工作。建成了總長7.14公里的新世紀大道。水毀公路已全面修復,國省道、通鎮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設改造加快,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改造575公里。四圍塘和都楊碼頭的前期工作繼續推進。
全市共投入3.6億元興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工程。13宗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36宗水毀水利工程,以及61宗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緊進行。
市黨校、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中級法院審判大樓、金山大道、三河洲小區,以及河濱西路立面改造等主要城建工程建設順利進行;市區和各縣城新建了一批城區主幹道,大力度進行城市美化綠化;中心鎮規劃修編全面完成,151個在建項目,累計已完成投資13.86億元,品位進一步提升。
(七)財稅收入快速增長,政府財力逐步增強。
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33億元、增長24.7%。;支出23. 9億元,增長20.5%。國稅收入9.94億元,增長21.4%;地稅收入8.65億元,增長24.6%。財政綜合增長率排全省第4位。推進公共財政建設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等改革,財政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明顯增強。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順利開展,已有兩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期工作。成立了我市首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全市追收地方金融資產當年收回3254萬元。成功盤活東街市場等國有資產,加強了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國有企業納稅增長8.4%。
二、社會發展情況
(一)投資軟環境進一步優化。
認真貫徹落實《公務員法》、《行政許可法》等法律、規章,進一步規范政府運作。共制訂實施規范性文件28件,辦理行政復議案件32件。有形建築市場和有形土地市場健康發展,工程招標項目66宗,中標價2.29億元,節約2639.13 萬元。經營性用地和采礦權有償出讓全部實行公開交易。縣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部進行葯品和醫療器械集中招標采購,招標采購葯品1.27億元,向群眾讓利2989萬元;采購醫療設備2413.68萬元,節約311.36萬元。加大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審計監督,加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監督,糾正了違規行為。全市行政服務中心窗口辦件總數42521件。設立了民營企業投訴中心。積極查處公路「三亂」行為,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執法行為6宗。
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查處各類經濟違法違規案件 1779宗。考核認定了179家「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加強食品、葯品質量監督,嚴厲打擊了虛假違法廣告和傳銷活動,整治了「黑網吧」等場所,規范了市場經濟秩序。
(二)各項改革穩妥推進。
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免徵了農業稅。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額撥款的市直行政事業單位已全部實施部門預算,統一了公務員崗位津貼。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工作,財政性資金管理進一步規范化。住房公積金歸集和管理進一步完善。繼續擴大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城市公用事業和社區管理改革等進一步深化。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取得初步成效。
(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
全市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年共收社保費36752萬元,增加1290萬元。社保基金當期結餘8349萬元,歷年累計結餘6.26億元。社保待遇有所提高,並按時足額發放,業務流程逐步規范。市、縣兩級勞動力市場實現與省聯網,街道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新增就業崗位3.3萬個。
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鞏固提高。2005全市參加新型合作醫療A檔159.49萬人,覆蓋率為82.9%,排省內地級以上市前列;B檔128.5萬人,覆蓋率為66.8% 。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助42693人次,合作醫療救助基金救助947人次。 完成了2006年度新型合作醫療的發動繳費工作,參加合作醫療164.5萬人,覆蓋率為91.4%。
繼續實施智力扶貧工程。市、縣兩級財政撥出專款對城鄉貧困人員和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免費技能培訓。選送560人免費就讀省、市技工學校接受學歷教育;選送了66 名貧困戶子女到省級技工學校勤工儉學培訓班學習。全年舉辦農科知識講座和短期技能培訓班,參加人數分別為2.3萬多人次。有23082名貧困家庭子女享受義務教育階段免收書雜費政策。
(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全市新動工改造貧困戶危房2408戶,累計已達2991戶。省、市、縣330多個機關部門掛鉤扶持300多個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落實資金1980萬元,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萬元以上村委會新增52個。全市享受「低保」救濟58007人,增加19957人,「低保」人數佔全市總人口的22‰,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市五保供養人數為15304人,增加了4753人。擴建改造了19間列入省「千間敬老福星工程」的敬老院。完成51所山區老區小學殘危教學樓的改造。在全省率先解決了18萬農民的飲水難問題,523戶西江特大洪水房屋「全倒戶」己全部重建了新居,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災民得到妥善安置。完成16條水庫移民村住房改造和食水工程建設任務。全市新建了300條生態文明村。23項西江水環境整治工程全面開展,重污染企業全部實行在線監控,城區降塵量下降,已連續三年控制在省的標准以內。開展清理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專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殘疾人康復受惠面進一步擴大。
(五)社會大局保持穩定。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得到加強。組織實施了打擊「雙搶」、「雙盜」和偵破命案專項行動,惡性案件大幅度下降。全市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301宗,增加了289宗;打掉犯罪集團116個;命案破案率為91.9%,排全省及三類地區首位。全市共調處各類矛盾糾紛7636件。落實領導信訪包案責任制,完成省交辦信訪案件37宗、本市立案案件53宗;市縣兩級領導包案261宗,已辦結249宗。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領導責任,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安全事故明顯下降。醫葯市場和學校的食品衛生得到有效整治。
(六)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加強了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新成立了華南理工大學雲浮研究院。加大了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增加了一批工程中心、技術創新專業鎮、民營科技企業等創新載體。專利工作和知識產權保障得到了加強。
素質教育和特色教育協調發展。全市所有小學從一年級起開設了英語課程,中學和中心小學裝備了計算機室,並與互聯網接通,開通了全市基礎教育信息網。新建、擴建高中學校總建築面積10.2萬平方米,增加學位5800個。高考取得歷年最好成績,上省專科A線人數增加了17%。大、中專、職業技術和成人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新組建了市技工學校,全市職業招生人數11684人,比上年增加13.1%。市職業技術學校籌建工作正在進行。
文化、體育等事業有新進步。相繼建成健身廣場等一批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城鄉文化活動深入開展,舉辦了多場高品位文藝演出活動。《雲浮市志》編修工作進展順利,已有7部部門志編成出版。廣播電視建成市至各縣(市)光纖干線,實現了全市聯網,部分縣(市、區)實現了縣(區)至鎮的廣播電視光纖聯網。參加第十屆全運會獲金牌1枚、銀牌1枚、5項第4名;已取得計入省十二運金牌17枚,其中新增8.5枚。我市籍運動員蘇麗慧參加全國、亞洲及世界級比賽,分別獲得1枚金牌,2枚銀牌。女子曲棍球隊參加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勇奪冠軍。成功舉辦全市第一屆殘疾人運動會。
加強了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市和各縣(市、區)的疾控中心全面動工、改造了各地定點醫院的傳染病區,防控了非典、禽流情、狂犬病等疫情。加大了葯品食品衛生監督和整治的力度,嚴厲打擊了無牌無證行醫等非法行醫行為,醫療市場進一步規范。創建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工作得到省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計劃生育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全市人口出生率10.98‰、人口自然增長率5.6‰,均完成省下達任務。實行了「節育獎」制度。加大國土資源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力度,完成了基本農田保護任務。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得到加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
創建雙擁先進市(縣、區)工作有新進展。支援部隊建設、安置退役士兵、解決隨軍家屬就業,以及人防工程規劃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按上級的統一部署,開展了第一次經濟普查和「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
此外,物價、糧食、人事、民族、宗教、檔案、武裝、民兵預備役、信息產業、外事、僑務、台務、口岸、消防、保密、新聞出版、婦女兒童、紅十字會、工商聯、文聯、僑聯、社科聯、氣象、經濟發展研究以及駐外機構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㈢ 廣東省雲浮市雲浮中學的雲中歷史
雲浮市雲浮中學是國有獨資學校。隸屬於雲浮市雲城區人民政府。是市、縣(區)級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雲浮中學肩負著培養合格的初、高中畢業生,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的目標和任務。雲浮中學實行黨總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落實教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素質較高的社會主義新型人才。學校以嚴、勤、全、實為校風,修身、健體、博學、創新為校訓,實行德育量化管理,開創了學校的新局面,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2008年新校區第一屆高考上三A線672人,本科線383人;體藝上線人數74人,連續九年穩居全市第一。上省線人數連續多年穩居全市前列,學校連年被評為縣(區)、市文明單位、先進學校。
㈣ 端午節中雲浮的來歷和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各地也 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 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 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 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㈤ 關於雲浮的了解。
石材的製作很簡單,就是先炸石取材,得材料後作簡單的處理,使石料出現想要製作的石器的輪廓,然如果是用來做藝術品的就用雕刻工具修整,如果是做大理石板就先用那種大鋸輪(學名我忘記了)切片,然後用高壓水刀切出其光滑的表面,大概的工序就是這樣。至於故事,我沒有多少了解,不好意思。
㈥ 雲浮近代歷史上出現過的名人
雲浮歷史悠久,哺育出不少傑出人物
新興縣的六祖惠能,為佛教南宗的始祖,其創立的禪宗學說在佛教史上地位極高,惠能那種不拘一格的思想,以其紮根於民間的傳教活動,開創了中國佛教前所未有的局面,"惠能思想"被譽為全世界禪宗的思想頂峰。在中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影響深遠。
中國工運領袖及我黨早期高級領導人鄧發的故鄉。
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是羅定市人。
㈦ 請教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的歷史沿革
夏禹時,中國疆域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個州,新興是在最南的揚州外的南裔之地。春秋戰國為百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現在的廣東還未列在內。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征服百越,開辟為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其時,新興地域被劃入象郡。 漢晉時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中原大亂,趙佗(真定人,系秦始皇派來鎮守嶺南的龍川縣令)接南海尉職。趙以南海為基地,掠取桂林、象郡。公元前207年,趙佗稱南越王,公元前196年率眾來縣境狩獵,於現在縣城南十里的集成區越王殿村,喜獲一白鹿,眾將築台慶賀,名叫「白鹿台」,我們地方人習稱為「越王」,此為新興歷史的最早文獻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分其地設郡縣,新興地域為交州(漢武帝元封五年又分全國為十三州部)合浦郡臨允縣,以允水在縣境內得名。新莽時,曾將合浦郡改名桓合,臨允縣改名大允。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割南海、蒼梧、鬱林、高涼四郡立廣州,臨允屬廣州蒼梧郡。 晉初仍照三國、吳的舊制,後因各地群雄割據,戰爭頻繁,南方出現反晉戰亂,東晉穆帝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南方的郡縣分小區域管轄,將蒼梧郡所轄的新寧縣分出,設立新寧郡,因新寧改作郡名,原日新寧縣命名為新興縣。 南北朝時期 南朝,宋代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增設傅林縣(史籍中亦有誤寫作博林,現據劉芳所編乾隆版《新興縣志》及阮元的《廣東通志》校正為傅林)。元嘉(公元424—453年),新寧郡下劃分為:龍潭、南興、新城)東晉時的新興更名)、單牒、城陽、傅林、臨允、甘棠、咸平、威化、歸順、初興、撫納、平鄉等14個縣,屬廣州刺史管轄。 齊代沿襲宋代的舊制。 梁代以新寧郡設置新州,新城縣復名新興縣,裁省了臨允縣、南興縣、單牒縣,此為我縣「新州」的開始。普通四年(公元523年) 增設索盧縣。陳代依從梁代的舊制。 隋唐時期 隋朝實行州縣兩級制,郡縣區域由小並大。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陳,改新寧郡為信安郡,不久,郡廢,仍設置新州(州治在筠城),省並各縣為新興、索盧、撫納、龍潭、傅林五個縣,隸屬於新州。 唐代地方行政區域是道、州、縣三級制,全國分為十道。唐初,新州地區是受本地各民族(主要是僚、瑤族)所擁戴的冼夫人之孫馮盎所統治。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馮盎降唐,是年唐恢復新州,下設索盧、新昌、單牒、永順四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廢新州,設新興郡,不久又改名新昌郡,裁撤新昌、單牒兩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恢復為新州,裁撤索盧縣,只設新興、永順兩縣,州治在筠城,錄屬嶺南道。 五代、宋、元時期 五代,隸屬南漢政權,仍襲唐之州縣制。 宋朝地方行政為路、軍(州、府)、縣三級制。北宋初,全國分別15路,後改為18路,又改為23路。初設新州(軍)新寧郡,隸屬廣南東路。開寶五年(公元972年),裁撤永順撥入新興縣。大中符祥九年(1016年),新州與春州(今陽春縣)合並,改稱新春州。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與春州分拆,仍稱新州(亦稱新州軍),下轄新興一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將廣州的信安縣劃入新州管,改為新興縣的鎮,南宋紹興(公元1131—1162年)以後,信安鎮才並入新會縣。 元朝,全國地方設11個行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設置新州路總管府於筠城,隸屬於江西等地行中書省,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降為散州,(撤銷了路總管府,屬於比府低,職官名額少的一級),仍稱新州,領新興一個縣。 明、清、民國時期 明代基本沿襲元代行省制。地方設布政司,司下設府,以府統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新興縣屬新州。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撤銷新州,改隸屬於廣東布政司、嶺西道、肇慶府。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撥出縣境的長居、靜德二都,(明清兩代縣下之基層組織分都、圖、甲),湊立恩平縣。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撥出縣境的芙蓉都,湊立東安縣(今之雲浮縣)。明桂王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二月,撥出縣境的雙橋都,湊立開平縣。縣境轄下存照會、仁豐、寧化、延壽等四都。 清朝,全國分為22行省,省下設道、府、(州、廳)、縣三級。新興隸屬廣東布政司、肇羅道、肇慶府。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除清代省下的府、州、廳,保留道一級行政單位,改並肇陽羅道為粵海道,新興縣屬粵海道。民國三年三月,全省分為七個鎮守使署,新興縣屬肇陽羅鎮守使轄區。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四月,廣東分設東、西、南、北四個綏靖區,新興縣屬西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春,全省分為五個綏靖區,新興縣屬西北區綏靖委員會署。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十月,全省分為九個行政督察區,新興縣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 建國後,新興縣隸屬廣東省西江專區。1950年8月,雲浮縣河漣鄉劃歸新興縣管轄。1952年隸屬粵中行署。1956年後,先後隸屬高要專區、江門專區。1958年11月,新興、雲浮並為一縣,稱新雲縣。1961年4月,恢復新興縣、雲浮縣原建制。同年,江門專區撤銷,成立肇慶專區(後改肇慶地區),新興縣屬肇慶專區(肇慶地區)管轄。1995年,雲浮市設立,新興縣劃由雲浮市管轄。 附釋: 單牒廢縣治——在新興縣城東25里單牒村,晉未置,唐天寶元年(742年)廢。 索盧廢縣治——在新興縣城南25里夏盧村,南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置,唐乾元元年(758年)廢。 新昌廢縣治——在新興縣城水東岸,唐武德四年(621)置,唐天寶元年撤銷新昌縣,改為新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新昌郡為「新州」。 龍潭廢縣治——據傳為今天堂鎮龍潭村,晉未置,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銅陵縣(今陽春縣)。 撫綱廢縣治——在新興縣西錦溪兩岸(河頭、勒竹),晉未置,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
採納哦
㈧ 雲浮石材的歷史
雲浮400年「石材古都」,國內最早石材產業發源地之一。
雲浮石材歷史悠久,源遠流長。400年前,雲浮即有石匠開山鑿石,製作石人、石馬、石門腳、石碑等物件,開始從事批量生產交易,成為中國最早的石材產業發源地之一。
1857年,富林張氏、雲城陳氏興辦手工鋸石坊,組建「雲石行」,成為國內較早的石材加工歷史記錄。1959年,雲浮石料廠運送大理石料,參與國家標志性建築之一人民大會堂鑲嵌工程,傳為石材業界佳話。1988年,雲浮石材工藝廠李森才等人創造的154米長大理石壁畫《天長地久》,運往埃及,永久性鑲嵌在開羅國際會議中心,轟動中外。
八十年代,雲浮率先引進國外先進石材加工設備,開創了中國現代石材工業的先河。九十年代,324國道擴建,雲浮市沿國道沿線建設工業區,扶持石材企業進園入區,石材企業數量繼續增加,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石材業發展走上了快車道。「百里石材走廊」從此名揚天下,奠定了雲浮「中國三大石材產業基地」之一的地位。四百年來,雲浮石材產業自始至終傳承著前人對石材的獨到智慧和執著熱愛,生生不息的創造著雲浮石材不同階段的輝煌篇章。
石材加工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石材加工作坊。改革開放後,在歷屆黨委、政府的積極扶持、引導和科學規劃下,雲浮石材加工業如沐春風,蓬勃發展並不斷壯大起來。20世紀80年代,雲浮縣以石料建材業為振興全縣經濟的突破口,掀起了石材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揭開了雲浮石材產業發展的序幕。上世紀90年代初,縣級雲浮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不斷發展和提升石材產業,使石材企業的數量、規模不斷擴大,石材業成為雲浮的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雲浮正式確立為全國三大石料建材基地之一。
㈨ 雲浮有什麼名人
蔡廷鍇
蔡廷鍇(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廣東省羅定市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1932年任國民黨十九路軍軍長兼副總指揮。1932年,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進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為第十九路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號召的影響和推動...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禪宗實際上的創始人,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他出身貧寒、目不識丁,卻在24歲時,以行者之身,成為了佛祖釋迦牟尼血脈嫡傳的佛教第三十三代祖師爺。而後,他又遭人追殺,被迫隱姓埋名15年,是他將達摩撒下的禪的種子培育成了參天大樹,並使之蔚...
趙家良
趙家良,男,創作型歌手,音樂人。祖籍雲浮。另有同名醫生趙家良,生於1944年10月,江蘇啟東人。1970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78年8月至1982年1月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眼科研究生,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眼科工作。先後任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副主任醫師,...
傅廷棟
傅廷棟,油菜遺傳育種學家。中國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的開拓者之一。在國內首次育成甘藍型油菜自交不親和系及其雜種;在國際上首先發現波里馬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並被廣泛應用於育種實踐;育成華雜2號、3號、4號等優質高產雜交油菜在生產上推廣,為中國油菜生產作出了重要貢獻。傅廷棟等在前...
鄧發
鄧發(1906年3月7日-1946年4月8日),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前期領導人之一,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袖。原名鄧元釗,廣東雲浮人。1922年參加香港海員大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省港大罷工和東征戰役。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後任中共香港市委...
錢英球
錢英球 (1932~),筆名茵秋,廣東雲浮。著名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黑龍江省散文詩學會副會長。著有散文詩集《深情的葉片》、《微笑的陷阱》,警語體散文詩集《茵秋獨語》,詩集《駝鈴集》、《燭光·月色》、《丹麥詩旅》,報告文學集《時代的揚帆者》,散文集...
陳沛堅
陳沛堅,1942年8月出生,主任醫師。畢業於江西醫學院。曾任四川省萬縣市精神病院精神神經科醫師。現任廣東省廣州中醫葯大學內科教授、主任醫師。
李文開
李文開男,1940年10月生,廣東省雲浮市人。廣東省珠海市第四中學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
陳卓達
陳卓達男,1937年11月出生,廣東雲浮人。中共黨員。歷任雲浮日報社社長兼雲浮市新聞工作者協會會長。中共雲浮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雲浮市政協常委,中共雲浮縣委辦公室主任、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縣政協常委、副主席,西江大學理事,雲浮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等職。
蘇世彪
蘇世彪 廣東雲浮市人。骨傷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