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皇家地理學會

皇家地理學會

發布時間: 2022-02-16 19:35:33

❶ 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念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軍事家是誰

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1861—1947),他曾任牛津大學地理學教授和皇家地理學會會員。麥金德一生從事教育和研究的目標之一,就是要通過對國際和各國局勢的變化的歷史觀察和思考,尋找一種「至少能表明世界歷史中某些地理因素的公式」,而「這個公式具有透視國際政治中的一些對抗勢力的實用價值」。1904年,他在皇家地理學會宣讀了《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著名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心臟地帶」這一戰略概念,成為第一個以全球戰略觀點來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

❷ 宏佛塔的保護

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風雨的破壞和侵蝕,殘毀極為嚴重。1987年寧夏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力量,邀請國內古建築專家實地勘查,擬訂維修方案。1990年初,此塔的維修方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由國家文物局投資近百萬元,於同年6月至1991年10月按拆卸重砌方案,對宏佛塔進行了修繕。
宏佛塔的砌築,不設大型須彌座,直接建在夯築的地基上,採用仿遼的溝紋磚與條磚,而且有西夏獨具的掌紋磚,這為國內現存的宋遼佛塔中所僅見。《嘉靖寧夏新志》有「三塔湖」在城東北30里的記載,其方位與宏佛塔相似,這說明明朝時這里有三塔,從出土文物考證,宏佛塔所在寺院曾是一座等級很高的皇家寺院。很可能是史金波先生考證出的西夏「大度民寺」。
宏佛塔1987年寧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賀蘭縣文管所在對宏佛塔進維修時,從塔的天宮中清理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絹質彩繪大日如來、菩薩、護法金剛的唐卡佛像、泥塑、彩塑佛像、木雕佛像、木塔、西夏文經版等珍貴文物,證明該塔始建於西夏晚期(1180-1190年),距今約八百年歷史,明、清等朝進行過修葺。如今宏佛塔由賀蘭縣文物部門派專人管理,接待遊客。
宏佛塔西夏珍寶發現、搶救散記
坐落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潘昶鄉王澄堡村郊的殘塔—俗稱「王澄塔」,因寺廟敗落又遠離城郊公路,不為社會各界知曉。1984年文物普查時,始知其名曰:宏佛塔,被文物部門登記著錄,公布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治區文物管理部門為搶救重點文物古跡,先後聘請了國內著名古建築修繕專家祁英濤、於倬雲、楊烈、姜懷英等來寧咨詢考察,在指導和協助制定古建築搶救維修計劃與施工方案時,由我們陪同對這座殘高28.29米的古塔進行仔細的勘查,一致認為,這座下部三層帶疊澀檐的八角樓閣式砌築體,與上部一座完整的十字折角束腰座覆缽式砌築體相結合的復合形建築,造型獨特,塔體中空外飾彩繪,風格渾厚古樸,是我國現存古塔中僅有的一例,彌足珍貴。因塔體下沉造成傾斜劈裂和局部坍塌,景狀十分危險,應列入重點保護修繕項目,精心組織搶修。獲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在我們籌劃指揮之下,聘請了專門技術力量,經過長達三年(1987年—1989年)的鑽探、跟蹤測量、拍照錄相,在系統掌握各種科學數據、遺構資料和工前材料准備的基礎上,於1990年7月1日開始,對宏佛塔進行有序的拆卸修復。
一、在拆卸施工過程中,我們帶著探索的心理,逐層細心觀察,捕捉和收集塔身遺存的各種文化信息,為確認這座西夏時期佛教建築,找到更為充分的證據。
宏佛塔砌塔磚是方磚(37×37×6.5cm)和條磚(37×18×6.5cm)兩類。大部分磚背面有手掌印痕,部分為勾紋和素麵磚,個別勾紋磚正中有「沉泥」或「固」字戳記。手印磚、勾紋磚在銀川西夏陵、拜寺口雙塔和康濟寺塔區等西夏遺址中多有發現,勾紋磚是遼代造塔時貫用磚,西夏幾代帝王納遼公主為妃,仿習遼風乃是常理。
宏佛塔是下部三層八角形疊澀檐和倚柱柱頭與平座,皆用闌額、普柏方、上施一斗三升跳簡單鋪作分隔的樓閣式塔身,其營造法式是宋制,而上部由十字折角三層束腰座與圓形四層束腰座、座上築飾有疊澀線腳的復鍾形塔身、上承帶圓形相輪的十字折角束腰座塔剎三部分組成的完整復缽式塔,則是接近印度率堵波的藏傳佛教建築形制,而塔身粉裝彩繪的圖案色調,也是藏密藝術的反映。說明藏傳佛教的建築藝術已深入西夏腹地。
在拆卸坍毀的塔剎後,於剎座與塔身頂部塔心柱木孔下發現一方形槽室(天宮)。室高1.65米,底邊長2.2米,四壁由下而上逐層內收封頂。面對室內的裝藏物,我們全體搶修人員驚喜若狂。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攻滅西夏,王朝的典籍圖冊、奇珍異寶,連同它輝煌的宮室、陵墓等建築迅即毀滅散失。數百年來,西夏無人問津而成為一個神秘的王國。一些寥若晨星的發現,如武威張澍發現的西夏文《重修護國寺感通塔碑》等,引起了國外探險家的貪欲,1909年俄國皇家地理學會的科茲洛夫在黑城遺址(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掘得的大量以西夏文獻為主的宋元遺寶,被運往彼得堡,現保存在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和愛爾米塔什博物館。痛心的是1917年寧夏靈武城牆中發現的西夏文經,在寧夏沒有得以收藏保存,而流失區外、國外。宏佛塔天宮窖藏的發現,猶如開啟了數百年深藏的西夏佛教藝術寶庫,清理出土的繪畫、雕塑、雕版、文書等藝術珍品,系統呈現在世人面前,它不但填補了我國西夏文物的空白,而與本世紀初被掘運到俄羅斯的那批黑城遺寶,相互印證補充,為全面認識研究西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斷代標本。
我們採集的宏佛塔上塔柱木和橫粱木標本經中國文物研究所的碳—14年代測定:中心柱距今1140±100年,樹輪較正年代距今1080±105年;橫梁木距今1050±90年,樹輪較正年代距今995±95年。這大體與西夏時期相吻合。
從以上記述,充分說明宏佛塔是一座西夏時期的佛教建築,它飽含著西夏佛教文化的各種重要信息,是西夏文化和佛教藝術最集中的載體。
二、宏佛塔天宮裝藏物中,經過清理,我們將已污染而殘破成條狀的絹畫殘片與畫軸及時送往北京,敬請中國文物研究所著名文物修復專家胡繼高先生親自動手,進行加固修復,共搶救出西夏絹本卷軸畫14幅,其中較清晰完整的12幅,屬唐宋傳統畫風的絹質卷軸畫6幅,藏密風格的曼荼羅(唐卡)畫6幅。
西夏繪畫在承襲中原傳統的同時,吸取回鶻、藏密的藝術成就,融入本民族的習俗,發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其畫風有兩類:一類是構圖精巧,運有勾描、皺擦、點染等傳統技法,創造出意境深沉的作品。這類作品充分施展了線描的功能,用鐵線、土紅線勾勒人物輪廓,用稜角畢露挺拔堅實的「折蘆描」繪出厚重的衣紋,用頓挫分明的「釘頭鼠尾描」繪出強健的肌膚,用「游絲描」繪出篷松雜亂的頭發。線條密集有力,多種描法並用,各盡其妙,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敷色以青綠為底,著色暈染簡單清淡,有較好的陪襯和裝飾效果。另一類是方圓相間、濃彩重抹、色調深沉的藏密曼荼羅(壇城)畫「唐卡」(藏語:卷軸佛畫),這類繪畫西夏後期較多,除了河西一些石窟寺保存有一部分壁畫和流失在海外的,國內存留發現的極少。宏佛塔天宮發現的西夏絹畫填補了我國繪畫史中卷軸畫的空白。特別是兩大幅《熾盛光佛圖》,更是卷軸繪畫藝術的珍寶。因為反映星象崇拜的佛畫,保存下來的極少。宏佛塔天宮出土的兩幅《熾盛光佛圖》卷軸畫,是唐代以來才有的這類題材作品中的精品,其功力和構圖神韻均在倖存於世之作品之上。熾盛光佛結跏跌坐,周圍環繞11身星官。主尊之上方12個圓形圖案為希臘的黃道12宮位,畫面上兩側有兩組神象,每組14身漢官形象,為28宿。星象崇拜在西夏頗為盛行,甚至有專供星象的神廟。玄武大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推崇供奉的道家尊神,因自古以來中原多受北方游牧民族進襲和騷擾,故而塑造出一批掃盪漠北、保境安民的英雄和神祗形象,寄託人們追求和平、安居樂業的願望。對它形象和威武氣質的描述,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而其圖像僅在明清一些寺廟的塑像、壁畫中見到。宏佛塔天宮發現的這幅《玄武大帝圖》應是國內發現最早的道家玄武大帝神像圖,這對研究道教傳統文化和在西夏的流傳意義十分重大。
西夏後期,由於藏傳佛教滲透,反映藏密的藝術品曼荼羅(壇城)畫唐卡,在西夏境內驟然興起。這類繪畫有一定的構圖和制畫模式,一般以供奉的本尊、護法神、尊者(上師或國師)為中心設壇,四周有序配置佛、金剛弟子、侍者菩薩、護法、僧官等,施色濃艷厚重,以突出佛法密宗義軌和神奇威嚴的宗教氣氛。保存至今的這類藝術珍品,多為明清時期作品,宋元時期的為數不多。宏佛塔天宮發現的藏密佛畫,為研究藏傳佛教在北方地區普及流傳,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宏佛塔天宮發現和搶救出來的這批西夏繪畫,因為出土地點和時代脈胳十分清楚准確,因而成為繪畫藝術的斷代標本,這是保存在俄羅斯的黑城遺址出土的繪畫藝術品無法相比的。
三、 宏佛塔天宮裝藏物中,大量是彩塑像殘件,有佛頭像、佛面像、羅漢像、力士頭像、像身、像耳、像臂、像手、像足等,造型都很細膩、圓潤、生動、傳神。我們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著名文物修復專家王振江親自操作,指導整理對合加固,共修復出佛頭像3尊、佛面像2具、羅漢頭像6尊、力士頭像1尊、羅漢坐像4軀,填補了西夏彩塑的空白。
四、宏佛塔天宮裝藏物中,清理出西夏文印經木雕版殘塊二千餘塊,除最大的一塊未全部碳化外,其餘全部碳化脆裂變黑,但版面刻文大多仍很清晰。大部分版兩面均有刻文,部分版僅一面有刻文,從字型大小歸納,可分為大中小三種版式。為了妥善保存這些古代少數民族文字印刷的珍貴實物資料,在著名的文物保護修復專家胡繼高指導下,組織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張莉,及時對這批雕版進行撿選拼對、加固修復,搶救出大字型大小的西夏文木雕印經版7塊,中字型大小西夏文木雕印經版15塊,小字型大小西夏文木雕印經版十餘塊,其中3塊殘版拼對出一塊厚約1.2厘米、寬約10厘米、長38.5厘米的小字西夏文木雕印經版,成為研究宋代印刷事業的珍貴印具資料。
佛經的繕寫、刻印和施放,是佛教流傳的重要環節,並對西夏書法藝術也是一個極大的推動。目前我國保存下來的刻本已不多見,雕版更是罕見,而宏佛塔發現和出土的西夏版成為文化科技史上的稀世之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的發現,說明宋代發展起來的印刷事業已流傳普及到西北,被西夏等少數民族所承襲,並繼續向西傳播至歐洲,同時也說明,西夏的印刷事業已十分發達,該塔區曾是西夏一處重要的譯經印經場所。
宏佛塔天宮的幾大類重要發現,被北京學術單位文物考古學界專家學者評選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搶救維修的資料,經過筆者和於存海、何繼英的整理研究,寫成報告和論文,並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教授和古建築修繕專家姜懷英先生撰寫研究文章,編輯成《西夏佛塔》一冊,由文物出版社做為中國古代建築大型圖錄類書印本,於1995年出版,在海內外發行。

❸ 高爾頓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國科學家和探險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險,因樹立功績而知名並被選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三年後又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晚年受封為爵士。他的學術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人類學、地理、數學、力學、氣象學、心理學、統計學等方面。他是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深受其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把該思想引入到人類研究。他著重研究個別差異,從遺傳的角度研究個別差異形成的原因,開創了優生學。他關於人類官能的研究開辟了個體心理和心理測驗研究的新途徑。

❹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怎麼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IBG) )創立於1830年,現有會員16500餘人,是英國久負盛名的學術團體,也是世界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家晚餐俱樂部」,其宗旨是促進和傳播地理科學;在此基礎上,1830年成立了英國倫敦地理學會(GSL),1859年後改稱皇家地理學會(RGS)。它因資助大型探險活動著稱於世,對英國探險的「黃金時代」起了巨大推動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國地理學家協會(IBG)。為了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擴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識的傳播,增強學會實力,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於1995年合並,仍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一直以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積極組織各種國內和國際活動,鼓勵和資助地理學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並與眾多從事研究、教育、政策研究、專業以及面向公眾的地理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以探究如何應對來自社會和環境方面的挑戰。

英國的皇家地理學會是一個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科學機構。它曾組織南 極探險、攀登珠峰以及探索尼羅河源等多種大型科學考察活動,在此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地理學資料。

皇家地理學會檔案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理學檔案之一。 經過六年的准備,耗資1300萬美元,皇家地理學會日前將200多萬份歷史資料——地圖、圖表、書籍、藝術品、文物以及照片等等——從倫敦總部的地下室移到了新翼的現代化展室中,並於6月8日起向公眾開放。人們可以去展室參觀展品,也可到閱覽室瀏覽資料,還可以在網上檢索檔案。學會收藏的許多文物都承載著人類早期探險的歷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學會的收藏中有戴維·利文斯頓(DavidLivingstone,1813-1873)在非洲探險時所戴的尖頂帽,有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用過的氧氣瓶,有達爾文在「貝格爾號」上使用的六分儀,還有來自羅伯特·斯科特(RobertScott,1868-1912)南極探險隊的一隻皮箱。上百年的老照片保存了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往昔風貌,而1887年的南極地圖與現今地圖之間的對比則是南極冰蓋融化的直接反映。

學會主管瑞塔·加德納說,地理學是「對於我們理解當代世界、社會及環境最有幫助的學科之一」。而曾到過南北兩極的英國探險家彭·哈多則認為探險家在科學發現的過程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探險家的責任之一就是走出去、收集信息並把它帶給最廣泛的聽眾……去激發更多公眾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創立於1830年,現有會員14000多人,是歐洲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也世界最大的地理學術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家晚餐俱樂部」,其宗旨是促進和傳播地理科學;在此基礎上,1830年成立了英國倫敦地理學會(GSL),1859年後改稱皇家地理學會(RGS)。它因資助大型探險活動著稱於世,對英國探險的「黃金時代」起了巨大推動作用。1933年又成立了英國地理學家協會(IBG)。為了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擴大地理研究成果和地理知識的傳播,增強學會實力,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和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於1995年合並,仍稱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文名稱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WITH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RGS-IBG)。

作為非營利的學術團體,RGS-IBG也在通過各種渠道增加經費來源。除會員會費外,他們通過開展培訓活動、資格人證、租用辦公場所和資本運作等方式廣開財源,同時也申請政府和企業贊助。

RGS-IBG的主要學術活動有:每年組織召開一次大型的國際性學術年會,同時每年在全英及世界許多地區組織200次左右的短時(半天)學術講座或考察活動。

RGS-IBG的主要出版物有:《地理學報》(The Geographical Journal)、《英國地理學家協會會刊》(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區域》(Area),以及科普刊物《地理雜志》(Geographical Magazine)。另外,還不定期出版許多研究與探險類圖書;每兩年出版一本《地理單位簡介》。

RGS-IBG另一個重要作用是鼓勵和資助地理學研究和高等地理教育。一百多年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通過地理學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地理科學的發展。

鼓勵和支持探險與野外考察是RGS-IBG的主要任務之一。他們專門成立了世界著名的探險指導中心,對致力於探險與野外考察的人以培訓和指導,每年幫助500多個探險隊伍,主要來自有關大學,還資助小規模的探險活動。

見證人文地理學的定位

這些檔案也見證了皇家地理學會自身的改變和地理學身份的轉變: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是地理學「重新定位」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與著名雜志《國家地理雜志》一樣,它曾多次資助探險家和自然學家到世界各地進行考察,並實現了超越地理學、歷史學、生物學、人類學、考古學的跨學科考察。其成員把自己從繪制地圖的自然科學家,變為揭示人類各種生存狀態的社會科學家,把枯燥的地理資料成功轉變為趣味叢生的人文地理。學會出版了許多權威性學術出版物、地理期刊《地理學》,囊括區域旅遊和南南經濟合作等諸多學科研究焦點。

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源於1827年成立的地理學餐會俱樂部,1830年被正式命名。1837年學會獎章頒給羅伯特·菲茲羅伊(Robert Fitzroy)船長——他曾載著達爾文離開英國考察,促成了進化論的提出;1842年學會表彰了發現南極洲的羅斯(James Clark Ross);1847年表彰了發現澳大利亞的斯圖爾特(Charles Sturt)等。

❺ 最早提出優生學的是誰

最早提出優生學的是弗朗西斯·高爾頓。

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年2月16日-1911年1月17日),英國科學家和探險家。他曾到西南非洲探險,因樹立功績而知名並被選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三年後又入選英國皇家學會,晚年受封為爵士。他的學術研究興趣廣泛,包括人類學、地理、數學、力學、氣象學、心理學、統計學等方面。他是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深受其進化論思想的影響,把該思想引入到人類研究。他著重研究個別差異,從遺傳的角度研究個別差異形成的原因,開創了優生學。他關於人類官能的研究開辟了個體心理和心理測驗研究的新途徑。

個人簡介
童年時代
1822年2月16日,高爾頓出生於伯明翰。外祖父伊拉斯謨斯·達爾文是一位詩人、醫生、進化論理論家。父親塞繆爾·德丟·高爾頓是位銀行家。母親和達爾文的父親是同父異母的兄妹。他是家中 7 個孩子里最小的一個。他的三姐阿黛爾(Adele)是高爾頓的啟蒙老師
他從小就聰穎過人,出生 12 個月後,他便能認識所有的大寫字母,18 個月後則能辨別大寫和小寫兩種字母。到了兩歲半左右,高爾頓已能閱讀《蛛網捕蠅》之類的兒童讀物。3 歲時他學會簽名,4 歲時他能寫詩,5 歲時已能背誦並理解蘇格蘭敘事詩《馬米翁》,6 歲時,他已精熟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7 歲能欣賞莎士比亞名著,對博物學產生興趣,並按自己的方法對昆蟲、礦物標本進行分類。
求學時代
8 歲時他被送進寄宿學校正式接受教育,行為突然變壞,常與同學打鬥,頻遭學校懲戒。14歲時進入伯明翰的愛德華國王學校讀中學。15 歲時,他的父親希望他學醫,因此安排他隨一家英國醫學機構到歐洲大陸作巡迴醫療活動,回來之後在伯明翰市立醫院做了兩年內科見習醫生,這段經歷使他積累了許多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1839 年,17 歲的高爾頓來到倫敦國王學院學習醫學、生理學、植物學和化學,並且成績優秀。但不久,他的興趣就轉移到數學和自然哲學上,於是 1840 年他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希望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1844 年獲得劍橋大學學士學位後曾繼續研習醫學,但不久父親病逝,他就此放棄學業。
旅行探險
父親逝世後,高爾頓繼承了巨額遺產而變得十分富有,因此可以做一些他感興趣的事情。在當時英國的探險精神的影響下,他對旅遊探險產生了興趣。從1845年開始,他先和朋友一道赴尼羅河流域進行考察,然後單獨進入巴勒斯坦腹地。每到夏季,他喜歡到設得蘭群島去捕魚和收集海鳥標本,有時也駛帆出海,或者乘熱氣球升空。在這里他發現了一種順時針旋轉的大規模空氣渦旋,並把它命名為反氣旋。
1850年,經過與皇家地理學會協商,高爾頓決定考察從非洲西部和南部到恩加米湖的道路。這次探險充滿了困難和危險。在兩年的時間里,他與各種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歷盡艱辛,獲得了大量西南部非洲資源和風土人情的第一手資料。他的考察報告得到了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高度重視,並於1853年當選為該學會的會員。三年後,34歲的高爾頓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從非洲回來後,高爾頓一度患抑鬱症和身體虛弱,這種病在他的後半生曾多次出現。從此以後他不再遠游。1853年他和路易莎·巴特勒(Louisa Butler)結婚,1857年在倫敦定居。
後期研究
1859 年高爾頓的表兄達爾文出版的《物種起源》引起了他對人類遺傳的興趣。他的科學興趣很快轉移到與生命有關的領域。他把達爾文關於圍繞著群的平均值的偶發變異原理應用於人類研究,開拓了以個體差異為主題的實驗心理學的新領域,並於1869年發表了專著《遺傳的天才》。
在完成了智力天賦的家族譜系研究後,高爾頓又致力於建立更精確的測量方法來考察人類才能的差異。1883年他出版了專著《人類才能及其發展的研究》,書中概述了自由聯想和關於心理意象的問卷調查兩項實驗心理學上劃時代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這本書中,高爾頓還第一次提出了一個以人類的自覺選擇來代替自然選擇的社會計劃,為此他還創造了「優生學」(Eugenics)這個詞。因此通常人們把1883年作為優生學正式誕生的年份。
從1884年起,高爾頓先是在國際衛生博覽會、後是在南肯新頓博物館開設了一個人類學測量室。在那裡人們可以測量出自己的身高、體重、握力等多種生理指標。在六年時間里,該實驗室共收集了9337位男女的詳細資料,為人類個體差異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1888年,他開始對指紋研究產生興趣,並於1892年在其專著《指紋學》中提出了指紋分類法。他的指紋編碼法被蘇格蘭場使用採用,作為伯特隆測量系統的補充手段來建立犯人檔案。
1904年,高爾頓出資在倫敦大學設立了一個優生學講座,邀請皮爾遜來主持。同時他還在該校設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優生學檔案館,兩年後改為優生學實驗室。1908年,英國優生學教育會成立,高爾頓擔任名譽會長。1911年倫敦大學優生學實驗室和皮爾遜設立的生物學測量室合並為應用統計系。
1908年他的回憶錄《一生的回憶》出版。1909年他被英國王室授予勛爵稱號。1911年他以89歲高齡逝世於英格蘭南部薩里的庄園。

❻ 麥金德1904年出版的影響世界的書

英國新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地緣政治學創始人是。1904年1月25日,他受到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邀請,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這篇論文,由此宣告了這種具有重大世界戰略意義的新地理理論的正式誕生。這種以地理為中心的政治思想對西方世界後來的世界戰略觀念和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發了一系列新的觀念,使得全世界的軍事、政治家以及經濟、地理和歷史學家們的思路為之一新,產生了強大的震撼。

❼ 求十個最具影響力的地理學家名字

埃拉托斯特尼 (276BC - 194BC) - 計算地球大小。
托勒密 (c.90–c.168) - 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Geographia)。
吉哈德斯·墨卡托(Gerars Mercator) (1512-1594) - 創新的地圖學家製作了麥卡托投影法。
亞歷山大·馮·洪堡 (176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了《宇宙》(Kosmos)及創立了地理學的分支。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 (1779-1859) - 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占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把交椅。
阿諾德·亨利·蓋奧特(Arnold Henry Guyot) (1807-1884) - 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冰流(ice flow)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 (1850-1934) - 美國地理學之父及侵蝕循環(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
韋達‧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 (1845-1918) - 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提出人文地理學原則。
麥金德爵士 (1861-1947)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了英國地理協會(Geographical Association)、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 (1893-1969) - 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段義孚(Yi-Fu Tuan) (1930-) - 美籍華人學者,開展人性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1935-) - 馬克思主義地理學(Marxist geography)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
邁克爾·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 (1944-) - 著名地理信息系統學者及在2003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
奈傑爾‧思瑞夫特(Nigel Thrift) (1949-) - 非表象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發起人。

❽ 提出三段式警句的地緣政治學家是誰

提出三段式警句的地緣政治學家

哈爾福德·麥金德

哈爾福德·麥金德 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年2月15日-1947年3月6日)英國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學家。以地球的地緣政治學概念而聞名。他把地球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占優勢的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一個是從屬的海上地帶,包括其他洲,這和馬漢的海權論相對應。

人物生平

生於林肯郡蓋恩斯伯勒,1880年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和近代史。183.1884分別獲得生物學和歷史學優等生獎,後再在倫敦學習法律,1886年獲得律師資格。1887年任牛津大學地理學高級講師。這是英國大學第一次有這種任命,1899年任牛津大學第一任地理系主任。同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組織東非探險隊,攀登肯亞山。麥金德認為,地理學家必須是探險家和考察家。

他廣泛遊歷全國,在勞動者中宣揚他的新地理學,探討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橋梁。主張歷史與地理、地點與時間不能分割,引人注目。所著《不列顛和不列顛海》一書於1902年出版,被公認為英國地理學文獻中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作。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GS)作題為《歷史的地理樞紐》的講演,提出陸心說(即心臟陸地說)。他把歐亞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僻遠的地方稱為"腹地"。他引證大量歷史事實說明來自大陸腹地的征服者對邊緣地帶向著三個方向擴張和侵略:向東南方向季風邊緣區和澳大利亞;向東北方向經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到美洲;向西到歐洲邊緣地帶和南部腹地。世界歷史總的來說是按著這些方向發展的。1905年任英國倫敦經濟和政治科學院院長,後辭職,任經濟地理高級講師。1910~1922年任英國下院議員。1920年獲爵士稱號。

❾ 想知道迪拜的變態建築精華代表

迪拜風中燭火大廈 迪拜風中燭火大廈從54層到97層不等,匯集在一起構成一座舞蹈般的雕塑形象,看上去很像是燭火在閃動。建築表達方面,其成熟的美學和結構工程方面的創新是任何現代建築都無法比擬的。「迪拜大廈-迪拜」還設置了一系列附屬的設施,包括零售店、娛樂場所和住宅,創造出富有活力動感的社區。 迪拜樂園 阿聯酋迪拜正在興建的迪拜樂園(Du Land),預計耗資1000億迪拉姆(274億美金)、佔地3億平方英尺(273平方公里),阿聯酋迪拜樂園將是全世界最大的休閑、度假、娛樂中心,包括31家飯店群,100家戲院,整個建築區域光長度就有10公里長。計劃中,旅館房間數目達29000個,是目前迪拜旅館房間數目的一倍。興建目的是為了迎接2010年後,觀光客可望從目前600多萬人突破到1500萬人的目標。 迪拜海底酒店 迪拜海底酒店將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的描述變為現實—這是一家水下酒店。造價 4.9億美元、幾乎與倫敦海德公園同等大小的Hydropolis海底酒店將開張。它位於水下60英尺,自稱為十星級酒店,該酒店有220個水泡式的水下樹脂玻璃套房。 酒店在水下20米,遊客可以在Jumeirah沙灘上乘坐自動列車離開陸地,穿過515米長的水下通道來到酒店大堂。 世界島 「世界島」的概念來自於麥金德於1902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發表的文章歷史進程中的地理要素。在這篇文章中,他把地緣政治分析推廣到全球角度。 麥金德認為,地球由兩部分構成。由歐洲,亞洲,非洲組成的世界島,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多、最富饒的陸地組合。在它的邊緣,有一系列相對孤立的大陸,如美洲,澳洲,日本及不列顛群島。在世界島的中央,是自伏爾加河到長江,自喜馬拉雅山脈到北極的心臟地帶。 在北極冰凍地帶和南方連綿的山脈和沙漠的保護下,這片中心地帶只有可能面對來自西歐的陸地入侵威脅。麥金德認為,由於古代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這片心臟地帶在過去不可能被一個單一強權所控制。由於人力資源與供給的困難,自古以來,自東向西或自西向東的連續軍事擴張不可能實現。 迪拜塔 迪拜塔於2004年開始興建,預計2009年完工。有162個樓層,建築物總高度有818米。迪拜塔總投資將達10億美元,加上周邊的配套項目,總投資超過20億美元。 周邊配套項目包括:老城、迪拜MALL以及配套的酒店、住宅、公寓、商務中心等項目。項目由美國芝加哥公司設計,韓國三星公司負責實施。項目使用的塔吊、泵壓機等都是專門設計製造的。目前正以每三天一層的速度向上,截止到2006年10月31日,塔高已經達到277米,80層。目前正在土地的勞工總數達到2400人。 迪拜塔將成為一個大規模、混合型發展的中心,集住宅、商業、酒店、娛樂、購物和休閑場所為一體,擁有開放式綠地、水景觀、林蔭小道、一個大型購物中心以及一個面向旅客的古鎮。該高樓的設計融合了歷史及文化影響與先進技術相結合,建造成一座高性能的大廈。其質量巧妙地分配到垂直空間,使旋渦脫落實現最大化,將風對塔運動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伯瓷酒店 到過伯瓷酒店之後,才能體會到真正意義的「金碧輝煌」。它的中庭是金燦燦的,它的最豪華的780平方米的總統套房更是華麗非凡,在第25層,傢具是鍍金的,設有一個電影院、兩間卧室、兩間起居室、一個餐廳,出入有專用電梯。客房面積從170平方米到780平方米不等。七星級酒店房價肯定不菲,最低也要900美元,總統套房則要1.8萬美元。這家酒店擁有8輛寶馬和2輛勞斯萊斯,專供住店旅客直接往返機場,也可從旅館28層專設的機場坐直升機,花15分鍾空中俯瞰迪拜美景。客人如果想在海鮮餐廳中就餐的話,他們將被潛水艇送到餐廳,這樣他們就餐前可以欣賞到海底奇觀。 棕櫚島 棕櫚島是由三個「棕櫚島」工程,即朱美拉棕櫚島(The Palm Jumeirah)、傑貝勒阿里棕櫚島(The Palm Jebel Ali)和德以拉棕櫚島(The Palm Deira)組成。棕櫚島是世界最具標志性住宅及旅遊項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每個島上都有大量的別墅、公寓發售,為整個迪拜酋長國增添了諸多供不應求的海灘。歷時5年、耗資140億美元打造而成的迪拜棕櫚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納赫勒港灣大樓 這座摩天大樓高約1073米,或相當於三座克萊斯勒大樓的高度。迪拜國有房地產開發商納赫勒集團總裁克里斯·奧唐納爾(Chris O'Donnell)在公司銷售中心舉行的通氣會上介紹說:「這絕對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開創性設計。這將使我的呼吸暫時停止。」該摩天大樓建成需要十年時間,是納赫勒集團計劃在迪拜市快速崛起的「新迪拜」城區打造的標志性建築的中心篇章。奧唐納爾說,工人們已開始打地基。 2008年,以不計成本的超高速發展和奢華的海岸度假地享譽全球的迪拜宣布,他們將打造世界最高建築——納赫勒港灣大樓(Nakheel Harbour & Tower),高度將達到1000米。該摩天大樓建成需要十年時間,是迪拜國有房地產開發商納赫勒集團(Nakheel)計劃在迪拜市快速崛起的「新迪拜」城區打造的標志性建築的中心篇章。 迪拜旋轉塔 迪拜旋轉塔是由義大利建築師戴維·菲舍爾設計的一座位於迪拜的世界首個風力發電的旋轉摩天大樓,它除了包括辦公區域、居民住宅以及一個豪華酒店,預計2010年建築完成。 「迪拜旋轉塔」高約420米,有80層,每一層都錯落開呈螺旋上升狀。大樓建成後,各個樓層之間都安裝風力渦輪機,提供動力令每一層都可作360度旋轉。迪拜摩天大樓總共安裝79個風力渦輪。此外,大樓的居民們可以通過電梯將自己的車停放在自己的公寓中。 動感大樓還裝有太陽能板,為自己或鄰近的建築物提供電力。換句話說,整座大樓所需的能源都是自給自足的。 棕櫚島亞特蘭蒂斯酒店 酒店設有中東最大型的水上樂園和巨型水族館,水族館飼養了六萬五千條魚;住客還可預約在海豚灣淺水區與海豚近距離接觸,與它們一起潛泳。中庭則擺放了美國著名玻璃藝術家契胡利的大型旋轉玻璃雕刻作品,玻璃藝術品的造型極像海底的神秘生物。 酒店共有1539間房間,每晚租金由800美元至25000美元。頂層則是超級富豪的專屬區域,頂樓套房擁有3個卧室和3個浴室,並有一張可供18人用餐的金葉餐桌,住客可將整個島的建築布局盡收眼底。酒店於2008年9月24日試業,目前的入住率為八成,雖然迪拜和波斯灣國家受到金融海嘯沖擊,經濟元氣大傷,加上酒店的主要顧客對象為大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歐洲旅客,但酒店股東之一、南非賭場酒店大亨科茲納仍對酒店的前景感到樂觀,稱酒店屬中長期的投資。

❿ 翻譯一下這篇文章

Freya Stark, 一位探險家與作家
Freya Stark經常獨自一人到中東地區的許多地方旅行。
Freya Stark是一個探險家,她生活在一個探險家被視為英雄的時代。她到遙遠的中東地區旅行,而在她之前,幾乎沒有歐洲人,尤其是女性,到中東地區旅行。她也頻繁地去到土耳其,希臘,義大利,尼泊爾和阿富汗旅行。
Stark出生於1893年,是巴黎人。盡管她兒時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在跟著她作為藝術家的父母四處遊走的同時她學會了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在1912年,她進入倫敦大學學習,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她加入了護士隊並且被送往義大利。戰爭結束後,她回到倫敦,並且到亞非學院進行學習。她在亞非學院的研究學習使她頻繁地到中東地區旅行,從而也使她最終能夠熟練地使用波斯語,俄語和土耳其語。
Stark在中東地區成為了著名的旅行家和探險家。在1927年,Stark33歲的時候,她攢夠了錢前往黎巴嫩,在黎巴嫩的同時她學習了阿拉伯語。在1928年,她到了敘利亞的山區德魯茲山旅行。而在另一次旅行中,她去了伊朗的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並且在那裡她製作了一張地圖。她在搜尋一個古老的穆斯林學派,阿薩辛派的有關信息。關於阿薩辛派。她寫了一本書《阿薩辛派之谷》,憑借這本書她獲得了由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金獎章,這本書也成為一部經典。在接下來的12年裡,她繼續著她旅行家和作家的事業,並且創立了一種寫作風格,將旅行記錄和對中東地區的人,植物,風俗,歷史和政治的個人評論相結合。

熱點內容
一年級語文上冊二單元試卷 發布:2025-05-20 23:20:20 瀏覽:349
初二數學期末考試 發布:2025-05-20 22:00:40 瀏覽:127
裸體校園 發布:2025-05-20 21:56:21 瀏覽:950
廣州英語四級 發布:2025-05-20 21:53:57 瀏覽:970
三年級下冊語文日記 發布:2025-05-20 20:31:44 瀏覽:233
生物雲計算 發布:2025-05-20 19:54:23 瀏覽:368
鬼畫符怎麼畫 發布:2025-05-20 19:49:34 瀏覽:249
教師校本培訓總結 發布:2025-05-20 19:48:02 瀏覽:254
我的補課老師電影韓國 發布:2025-05-20 18:56:19 瀏覽:126
48式太極雙扇分解教學 發布:2025-05-20 18:11:48 瀏覽: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