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ppt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ppt

發布時間: 2022-02-19 10:50:04

㈠ 大學生面對性有哪些困擾,該將親密關系進行到什麼程度的PPT

你可以先講解性,接著再引到大學生,再分析大學生性涉及到的顧慮,以及如何看待,大概就這樣的思路,夠你說很久了。

㈡ 作為生物老師在講人的生殖和繁衍時候,如何對學生進行性教育

如何上好"人的生殖和繁衍",是一門重要的課程。

為什麼要性教育?

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進入青春期後,男孩子開始長胡須、變聲、喉結突出及夢遺,女孩子開始乳房發育及初潮,面對自己身體的變化,孩子們會感到很惶恐、很害怕,擔心自己的身體「壞了」,一些孩子怕父母擔心,根本不敢告訴父母,於是通過網路和書籍偷偷摸摸地了解,殊不知,網路與書籍里經常充斥著大量的不良信息,由於孩子缺乏人體常識和鑒別能力,無法辨別良莠,全盤吸收,誤導孩子,從而形成了錯誤的性觀念,以至性扭曲。

性就像衣食住行,不可或缺,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它與花粉傳播受精、動物交配一樣稀鬆平常。平時,父母和老師不要「談性色變」,要從「談性會讓孩子步入歧途、不走正道」的舊思想中走出來,要從「談性有悖綱倫」的禁錮中掙脫出來,正確看待性,引領孩子形成正確的性意識與性觀念,而這一些都要從「人的生殖和繁衍」開始講起。

㈢ 初中生物和地理總復習的課件

蘇教版初二生物上冊復習資料
初二上冊 復習資料
第十四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一、生物的無性生殖
1、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2、常見的無性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營養生殖
(1)出芽生殖——由母體在一定部位生出芽體的生殖方式,是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常見的出芽生殖生物:酵母菌、水螅
(2)營養生殖——由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常見的營養生殖方式:嫁接、扦插、壓條
營養生殖的優點:保持植物親本的優良性狀,加快生殖速度
3、無性生殖的應用
(1) 嫁接——把一株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到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它們癒合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嫁接還分為芽接和枝接。
接上去的芽或枝條叫做接穗。保留根系,被接的植物叫做砧木。芽接是用芽做接穗,枝接是用枝做接穗。
提高嫁接植物的成活率: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嫁接後能否成活,決定於接穗和砧木間的癒合情況,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親緣關系越近,成活率越大。
嫁接的優點:通過嫁接可以改良植物的品質,保存親代的優良性狀。
(2)植物組織培養——將植物的器官、組織或細胞等在無菌的條件下,培養在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和植物激素的培養基上,使它發育成完整的植物體。
組織培養的優點:增殖率高,成活率高。能全年生產,防止病毒侵害
二、植物的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指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產生受精卵,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
(1)生殖過程:
傳粉——雄蕊花葯中的花粉通過不同的途徑傳送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傳粉又分為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
受精——植物的精子與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的過程
(2)受精的過程:(識圖P9頁,圖14-7)
(3)有性生殖意義:後代具有親本的遺傳性,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
子房 子房壁 果皮 果實
胚珠 珠被 種皮 種子
受精卵 胚
受精極核 胚乳

2、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識圖P10頁,圖14-8)
三、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的生殖和發育
(1)家蠶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後代,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屬於完全變態發育。
(2)家蠶的發育過程:受精卵→幼蟲→蛹→成蟲
(3)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受精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時期,幼蟲和成蟲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上有明顯的差異的發育過程叫做完全變態發育。
(4)其他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蜜蜂、蠅、蚊、螞蟻等昆蟲。
2、蝗蟲的生殖與發育
(1)蝗蟲的發育過程:卵→幼蟲→成蟲,屬於不完全變態發育
(2)不完全變態發育——發育過程經過卵、幼蟲、成蟲三個時期,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結構非常相似,生活習性也幾乎一致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發育。
(3)其他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蟋蟀、螻蛄、螳螂等
3、消滅害蟲的最佳時節:幼蟲期,此時害蟲食量大,行動緩慢,活動范圍小,抵抗能力差,容易被消滅
四、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青蛙:脊椎動物,雌雄異體,體外受精,卵生,受精過程離不開水。

蝌蚪 成蛙
呼吸器官 腮 皮膚、肺
尾 有 無

生活環境 水中 淺水及濕潤
的陸地上
(1)蛙的生殖過程:求偶→抱對→雌蛙排卵、雄蛙排精→受精卵
(2)蛙的發育過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屬變態發育過程
(3)比較蝌蚪與成蛙的不同處(右圖)
2、兩棲動物主要特徵——變態發育,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大多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少數種類成體生活在水中,一般用肺呼吸;皮膚有輔助呼吸的作用;心臟有二心房一心室;體溫不穩定。
(1)變態發育:幼體和成體在形態結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有顯著不同的發育過程叫做變態發育。
(2)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兩棲動物的受精作用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生殖、發育過程離不開水,因而它們的生活范圍有到一定的限制。要保護它們賴以生存的水域環境。
(3)其他兩棲動物:蟾蜍、蠑螈、大鯢
五、鳥的生殖和發育
1、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
(1)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築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
(2)雌雄異體,體內受精,卵生
(3)受精卵在雌鳥體內開始發育,鳥卵產出後,由於外界溫度降低胚胎停止發育。
(4)雞卵的結構:①卵殼:上面有氣孔,能進行氣體交換,保護內部結構.②卵殼膜:保護卵、卵黃。③卵白:含豐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供胚胎發育需要。④卵黃:卵細胞的主要營養部分,為胚胎發育提供養料。⑤胚盤:受精卵的胚盤將來可發育成雛雞。⑥卵黃膜:保護卵黃。⑦氣室:為胚胎發育提供氧氣。⑧卵帶:固定卵黃。
2、早成鳥與晚成鳥:
(1)早成鳥:雞、鴨、鵝、大雁
(2)晚成鳥:家鴿、燕子、麻雀
第十五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一、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遺傳——親代生物生殖與其相似的子代的現象。遺傳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2、細胞核是遺傳信息的中心(識圖P29頁,圖15-2)
(1)染色體存在於細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基因位於DNA上。
(2)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如人的體細胞中23對染色體就包含46個DNA分子,含有數萬對基因,決定著人體可遺傳的性狀。
3、每一種生物的體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是一定的,一般成對出現。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生物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非常重要。染色體數目發生變化會引起變異。
4、染色體主要是由蛋白質和DNA(脫氧核糖核酸)組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DNA分子構成雙螺旋結構。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遺傳效應的片段。
二、人的性狀和遺傳
1、性狀——生物體所有特徵的總和,包括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徵、行為方式等
(1)遺傳性狀——可以遺傳的形態特徵(外貌)和生理特徵(血型)
(2)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家兔毛的黑色與白色、人的雙眼皮與單眼皮等)
2、基因控制性狀
(1)基因——遺傳物質中決定生物性狀的小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基因型——指與生物體被研究的性狀有關的基因組成。(例如,DD,Dd,dd)
(3)表現型——可以觀察到的個體性狀,是特定的基因型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的表現類型。
(4) 判定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
(5) 顯性基因——控制顯性性狀的基因;隱性基因——控制隱性性狀的基因
(6) 基因的表達:①一對顯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性狀
②一對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隱性性狀
③一個顯性基因一個隱性基因(Dd)——表現型為顯性形狀
(7)表現型相同的個體,其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的個體,表現型一定相同。
(8)雜交——兩個遺傳性(或基因型)不同的個體交配。
三、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染色體
(1)男性:22對常染色體+XY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精子有二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22條常染色體+Y染色體
(2)女性:22對常染色體+XX染色體(一對性染色體)。
形成的卵子有一種:22條常染色體+X染色體。
2.生男生女機會均等(識圖P37頁,圖15-10)
四、遺傳病和優生優育
1、遺傳病——由遺傳物質發成改變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能夠遺傳給後代。
2、常見的遺傳病:色盲、先天智力障礙、血友病、先天性聾啞、白化病等
3、近親結婚後代易患遺傳病:基因來自共同祖先,夫妻兩攜帶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較大。
(1)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
人:父方(23對染色體) 母方(23對染色體)
精子(23條染色體) 卵子(23條染色體)
受精卵(23對染色體)
染色體所攜帶的遺傳信息通過生殖細胞傳遞給子女。若父母雙方原來攜帶的致病基因為隱性基因,基因型為一個顯性基因一個隱性基因,父母雙方都不表達。如果兩個隱性在受精卵中組合,後代就患遺傳病。
(2)有血緣關系的後代之間婚配生育,其後代出現遺傳病
如: Aa × Aa
(正常) (正常)
A a A a

後代: AA Aa Aa aa
(正常) (正常) (正常) (患病)
4、我國婚姻法規定:禁止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等近親關系的人結婚
5、優生優育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提倡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等
五、生物的變異
1、變異——親代與子代之間出現的不同性狀。(有性生殖)變異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
(1)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性狀變異(可遺傳給後代)
(2)不遺傳的變異:因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引起的性狀變異,(不可遺傳給後代)
2、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
(1)基因重組:雜交產生的後代,由於基因重組可能出現新的基因型,並可遺傳給其後代。
(2)染色體變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3)基因突變:基因結構的改變。發生於生殖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遺傳給後代。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
(1)人工選擇培育:如選擇培育高產奶牛。(2)雜交:如培育高產抗倒伏小麥。(3)誘導基因突變:如培育太空椒。(4)誘導染色體變異:如培育無籽西瓜。

第十六章 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
1、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飛行、游泳、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滑翔等
2、動物運動的重要性:(1)動物通過運動適應環境,提高了適應環境的能力。(2)動物通過運動能迅速遷移到更為適宜的棲息地和生殖場所,有利於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3、動物的運動器官:多細胞動物依靠特有的運動器官進行運動。單細胞動物也有運動結構。
(1)魚——鰭;昆蟲——翅;爬行動物——四肢;草履蟲——纖毛;變形蟲——偽足
(2)螞蟻運動時,一般以一側的前足、後足和另一側的中足為一組,進行交替運動
4、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骨、骨連接、骨骼肌
人和脊椎動物全身的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骨骼是動物體形的基礎,為肌肉提供附著點。
骨連接是骨與骨之間的連接結構。肌肉是運動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
5、產生運動:在神經的支配下,肌肉收縮或舒張,牽拉附著的骨,以可動的骨連接為樞紐,產生運動。
6、曲肘運動:肱二頭肌收縮,同時肱三頭肌等要舒張
伸肘運動:肱二頭肌舒張,同時肱三頭肌等要收縮
7、人和肌肉收縮和舒張是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完成的。
8、運動能量的來源:食物→消化→吸收→細胞→呼吸→熱能+ATP
ATP釋放,能量轉化為:動能(運動)、光能(螢火蟲發光)、電能(電魚放電)
第十七章 動物的行為
1、動物行為的主要類型:覓食行為、防禦行為、生殖行為、社群行為
覓食行為——通過獨特的方式取得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為。
防禦行為——維持個體的生存和種群的繁衍十分重要
生殖行為——使子代數量增加,有利於種群的繁衍。
遷徙行為——隨季節變化而變更棲息場所。
社群行為——同種生物個體之間除生殖以外的各種聯系的行為。
動物的行為是對復雜多變環境的適應性表現。具有社群行為的動物,群體內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
2、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
後天性行為——不是生來就有的,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積累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動物通過後天的學習,能大大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
3、動物行為的產生是動物對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應。
4、動物的行為主要受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控制。
5、動物的行為也和內分泌系統分泌的激素有關。
6、動物越高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也越強。
第十八章 疾病與免疫
1、傳染病——由病原體(病菌、病毒、寄生蟲)引起的,能在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
2、傳染病的特點:(1)傳染性、(2)流行性、地方性和季節性(3)有病原體(4)有免疫性
3、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傳染源——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
傳播途徑——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過的途徑。(主要:空氣傳播、水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易感人群——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未患過麻疹的人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4、常見的傳染病:
按照轉播途徑的不同可劃分為: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
根據致病的病原體進行分類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性傳染病
5、愛滋病的三個主要傳播途徑: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
6、預防傳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7、傳染病在發病前就有傳染性。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針對不同的傳染病應採取不同的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對傳染病病人盡可能作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8、心血管疾病——由心臟和血管病變引起的疾病。
9、冠狀動脈的功能:給心臟肌肉細胞運送氧氣和養料,同時運走代謝廢物
10、冠心病——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導致心臟的肌肉缺血。主要症狀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
11、心絞痛:心臟的肌肉暫時性缺血,出現胸悶、心前區疼痛
12、心肌梗死:冠狀動脈被凝血堵塞,血液不能流通,心肌梗死
13、導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吸煙等
14、癌症——人體上皮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15、在城市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肺癌;在農村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胃癌;在青少年和兒童中排第一位的惡性腫瘤是白血病。
16、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17、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外科療法(手術切除腫瘤)、化學療法(使用抗癌葯物)、放射療法(射線)
18、人體的三道防線:(1)皮膚和黏膜及其分泌物(2)體液中的殺菌物質(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巨嗜細胞和白細胞等) (3)免疫器官(脾、扁桃體和淋巴結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19、抗原——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並與相應抗體結合的物質。(病毒、異型紅細胞、異體組織)
20、抗體——當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刺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產生的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21、免疫——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依靠這種功能破壞和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維持內部環境穩定。22、免疫的分類: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1)特異性免疫——人在出生後,受到病原體的作用,通過與病原體做斗爭而獲得的一種免疫力。
(2)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不只針對某一類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免疫
非特異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
吞噬細胞、溶菌酶、人體三道屏障 自動免疫 被動免疫
自然的 人工的 自然的 人工的
患傳染病或隱性感染後獲得的免疫力 接種疫苗、菌苗、類毒素 通過胎盤、哺乳傳給嬰兒 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
23、計劃免疫——有計劃進行的預防接種。
24、四苗免疫——卡介苗(結核病)、脊髓灰質炎疫苗(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百白破三聯疫苗(百日咳、白喉、破傷風)和麻疹疫苗(麻疹)
25、4月25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
第十九章 珍愛生命
1、毒品——鴉片、嗎啡、海洛因、冰毒、大麻、可卡因(前三種都由罌粟提煉得到)
2、安全用葯:分清處方葯(R)與非處方葯(OTC)。在醫生指導下,才能長期服用非處方葯。
3、人工呼吸:①把被救者放在空氣新鮮、溫度適宜的場所②使被救者呼吸道通暢:解開衣領,使病人仰卧,頭後仰③用手捏住被救者的鼻孔,進行吹氣。每分鍾15~20次④觀察反應。
4、心臟復甦術:①使病人仰卧,頭後仰,腰帶放鬆②按人工呼吸的具體步驟准備好。③擠壓心臟④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4~5次心臟擠壓,反復做⑤觀察反應
5、健康新概念: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道德健康
6、影響健康的因素:①生物遺傳因素 ②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
③生活方式和行為因素④醫療衛生服務因素
7、吸毒成癮原因:(簡答)人腦中可分泌類嗎啡肽等物質,用於調節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毒品進入人體後,外來的嗎啡肽抑制人體類嗎啡肽的正常分泌,最終導致人體類嗎啡肽停止分泌。一旦毒品停止供應,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出現混亂,必須要及時補充嗎啡肽才能緩解。因此,吸毒會成癮。
一些醫用葯物,如杜冷丁等,如果濫用也會出現成癮症狀,原因和吸毒成癮是一樣的。
8、酗酒對健康的危害:(論述)酒精對人體多個器官的傷害,酒精引發基因突變
9、吸煙的危害:(論述)對吸煙者身體的危害,被動吸煙受害,引發基因突變,引發火災,浪費
10、毒品的危害:(論述)對人體有極強的破壞力,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11、分析討論:某社區的吳某,他明明知道自己居住的樓群中有幾個吸毒者,卻視而不見。他說:「這不關我的事,我管他幹嘛!」但過了一段時間,他痛苦地發現,自己上中學的兒子成了毒品的俘虜。而且兒子的身體從以前的「體健如牛」逐漸變成「骨瘦如柴。」(摘自「新華網」)
(1)別人吸毒,真的不關我們的事嗎?為什麼?
(2)如果發現有人吸毒、販毒,你怎麼辦?
(3)我們在交友、選擇活動場所時應注意什麼?為什麼青少年容易成為吸毒、販毒者的目標?
(4)在短短的兩年中,他兒子的身體為什麼從「體健如牛」到「骨瘦如柴」?
(5)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毒品?

㈣ 植物個體發育三個階段詳細介紹

胚的發育

植物個體發育
不同植物的胚,發育的過程大體相同,下面以薺菜為例來說明;薺菜的受精卵經過短暫的休眠以後,就開始進行有絲分裂。在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兩個細胞中,靠近珠孔的一個叫做基細胞,另一個叫做頂細胞。頂細胞經過多次分裂,形成球狀胚體。基細胞經過幾次分裂,形成一列細胞,構成胚柄。胚柄可以從周圍組織中吸收並運送營養物質,供球狀胚體發育。研究表明,胚柄還能產生一些激素類的物質,促進胚體的發育。在胚體發育完成後,胚柄就退化消失了。

由於球狀胚體頂端兩側的細胞分裂速度比較快,就形成了兩個突起,這兩個突 起逐漸發育成兩片子葉。兩片子葉之間的一些細胞發育成胚芽,胚體基部的一些細胞發育成胚根,而胚芽與胚根之間的細胞則形成胚軸。這樣,子葉、胚芽、胚軸和胚根就構成了薺菜的胚。

胚乳的發育
受精的極核不經過休眠,就開始進行有絲分裂,經過多次分裂形成大量的胚乳細胞。這些胚乳細胞構成了胚乳。
多數雙子葉植物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逐漸被胚吸收,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里,這樣就形成了無胚乳種子,如大豆、花生和黃瓜等。多數單子葉植物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不被胚吸收,這樣就形成了有胚乳的種子,如小麥和玉米等。
在胚和胚乳發育的同時,珠被發育成種皮。這樣,整個胚珠就發育成種子。與此同時,子房壁發育成果皮,整個子房就發育成果 實。
果實和種子成熟以後,便從母體上脫落下來。如果遇到合適的環境條件,種子就會萌發並長成幼苗(有些植物的種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休眠才能萌發)(如圖) 。

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幼苗經過一段時間的生長,成為一株具有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的植株。植株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就開始形成花芽,接下來便是開花、結果。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對於一年生植物和二年生植物來說,在植株長出生殖器官以後,營養生長就逐漸減慢甚至停止。對於多年生植物來說,當它們達到開花年齡以後,每年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仍然生長發育。其中營養器官的生長發育包括:根和莖頂端分生組織的活動,使莖不斷長高,根不斷伸長。與此同時,由於莖和根的形成層的活動,使莖和根不斷長粗。這樣,多年生植物就逐年長大。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可以大致分為種子的形成和萌發、植株的生長和發育等階段。
種子的形成和萌發 被子植物的雙受精完成以後,一般說來,花被和雄蕊首先凋謝,柱頭和花柱也隨著萎縮,只有子房繼續生長發育。
在子房的胚珠裡面,受精卵逐漸發育成胚,受精的極核逐漸發育成胚乳。

㈤ 動物學習性行為課件

鱉、泥鰍、青蝦、龍蝦、牛蛙、塘角魚、河蟹的生活習性

1、甲魚的生活習性
鱉是變形動物水陸兩棲,用肺呼吸,鱉無鰓,出水爬行用肺呼吸,有鼻孔、氣管、支氣管和肺等完善的呼吸系統。肺大而多泡,海綿狀,對水中生活十分適應。鱉的咽壁粘膜上也布滿了用於水中氣體交換的毛細血管,隨著水流從口中的吞吐,也可進行水中氣體交換。所以,鱉在冬眠期潛棲水底泥沙中,只把嘴尖和管狀鼻孔伸到貼近水底的泥沙表面,即可吸收水中的溶氧以維持生命。由於鱉具有以上特殊器官,所以它能較長時間潛棲水底。
在溫暖地區的水系,鱉的生長期很長;在北方地區,每逢北風呼嘯霜鋪地、草衰葦敗綠水寒的季節,鱉潛伏水底泥沙中冬眠,不吃也不動。鱉平時潛棲在水底泥沙上,頭頸藏在體內,雙目炯炯窺視水底世界,當魚蝦等游到它的身邊時,則突然伸頸襲擊,一口咬住不放。在晚春、炎夏和初秋季節,波平浪暖,綠菌鋪地,它們常常爬到岸邊曬太陽。在風平浪靜的炎夏中午前後,常浮到水面,把管狀的鼻子伸到水外呼吸空氣。稍有風吹草動,立即潛入水中。在溫暖季節,每到氣壓低的陰雨天,鱉也紛紛游到水面呼吸,有時全身露出水面。尤其在陰雲密布、大雨滂沱、江河漲水、驚濤拍岸時,常有幾十公斤的老鱉探頸張望。
鱉的生活習性可歸納為「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臟。對周圍環境的聲響反應靈敏,只要周圍稍有動靜,鱉即可迅速潛入水底淤泥中,所以養鱉場或養鱉池地環境一定要保持安靜。鱉如果經常受到驚嚇,對其生長繁植都是很不利的。
鱉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主要食物為小魚、小蝦、螺、蚌、水生昆蟲、蚯蚓、動物內贓等。 同時也兼食蔬菜、草類、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時,同類可互相殘食。所以在飼養時一定要大小分類,切不可不同規格的鱉混養在同一池中,以免互相殘殺,造成損失。鱉既貪食又耐餓,一次吃後很長時間不吃東西,也不會死亡。當然,這是靠它自身積蓄的營養來維持生命活動的,在人工養殖時一定要供給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長生。
鱉是一種變溫動物,對周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當外界溫度降至15℃以下時,鱉就開始停食,潛伏在水底泥沙中冬眠(一般為10月至翌年4月),冬眠期長達半年之久。因此,在自然條件下養鱉,生長緩慢,一般一年只長100克左右。為了加快鱉的生長速度,在人工養殖中常採用加溫措施,打破鱉的冬眠習性,加快生長速度。

2、泥鰍的生活習性
泥鰍營底本生活喜生活於淤泥較厚的靜水中。棲息於稻田、池塘,湖沼和江河等有軟泥的地方。由於生活於光線較差的淤泥中,眼睛退化,只有靠觸須來尋找食物。泥鰍可生活在溶氧極小的水或淤泥中,除進行鰓呼吸外,還可用皮膚和腸直接從空氣中吸取氧氣。當水溫高、氣壓低或密度過大、水中溶氧不足時,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行腸管呼吸。泥鰍的適宜生活水溫為20-30℃。當水溫過高或過低,以及天旱水淺時,往往潛入泥層度過不良環境。通常除遇到缺氧、染病和氣候惡劣等原因外,幾乎不到水的中、上層活動、冬季池水乾涸時,鑽入軟泥中,靠少量水分保持皮膚濕潤,並行腸呼吸維持生命。
泥鰍是雜食性魚類。主要食物是小型甲殼動物、昆蟲幼體、水絲蚓、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植質等。幼體階段捕食動物料,然後轉為雜食性,成鰍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水溫在15℃以上時,食慾逐漸增加,上升到25-27℃時食慾特別旺盛,生長迅速。一旦超過32℃,食慾則減退。平時多在夜間攝食,生殖期間則在白天,而且雌魚攝食明顯增加。

3、青蝦的生活習性
青蝦生活在淡水,且能適應低鹽度的水域。水質要求中性或偏鹼性。青蝦在水溫上升時,在沿塘邊、河岸淺水處活動,秋冬季向深水處移動,由於深水的溶氧、餌料生物條件的影響,青蝦很少進入池塘中心的深水水域。青蝦適應的潛伏深度為1-1.5米。青蝦的游動能力較弱,通常是在塘底和水草叢中攀緣爬行。白天喜隱蔽,晚上出來活動覓食。越冬期間則潛伏於水底的石礫、泥穴、樹枝或草叢中,清明前後出來活動。
青蝦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不同。幼體孵出後,從第一次蛻皮到第八、九次蛻皮的階段為幼體發育期,總的時間為20-30天(即每年5月-6月),平均每1-3天蛻皮1次,每蛻一次皮,蝦體即長大一次,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有機碎屑和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藻中的絲狀藻,鼓藻和矽藻中的固著性藻類,其他還包括水中的無節幼體和昆蟲幼蟲等,或人工投喂的蛋黃和豆漿。經4-5次蛻皮的幼體,即可投喂煮熟的魚肉或其他切碎的動物性飼料。仔蝦階段後為幼蝦階段(變態結束到性成熟前),生活習性轉入底棲。每隔7-11天蛻皮1次,這一階段為35-45天。這一階段的食物主要是小型的水生昆蟲、蠕蟲、動物屍體等,也喜食人工投喂的軋碎貝類、魚蝦、蠶蛹等動物性飼料及豆餅、米糠、水草、菜葉等植物性飼料,包括魚粉、蝗蚓、蠅蛆、小蛤等,植物性飼料則包括豆餅、豆渣等。青蝦成蝦特別喜食糖糟。在飼料不足時,青蝦會自相殘殺。
青蝦貪食,生長快,適口的飼料投入後,2-3分鍾即能充滿全胃,但總的攝食強度取決於水溫。一般3月份,當水溫達14℃時即開始攝食,4-10月攝食強度最大,12月進入越冬階段,即很少攝食,只在氣溫回升時少量攝食。

4、龍蝦的生活習性
紅螯螯蝦的生理適應性較強,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溫,卵和幼體除外。棲息的水體為河流、湖泊、水庫和池塘。白天潛伏在水體可陷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節所有的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試驗證明,紅螯螯蝦能夠在水溫11℃的條件下生存,在水溫5℃的條件下存活3周,但如長期生活在水溫為9℃的條件下,會產生大量死亡。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觀察,在較軟的池底泥中越冬過程中,這種蝦會打洞。
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在養殖或越冬過程中,常發現紅螯螯蝦出現在堤埂上。幼體和懷卵蝦則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則會導致幼體和卵胚的死亡。故在養殖過程中溶氧一般不應低於4毫克/升,在孵化過程中溶氧量還應高一些。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碎屑、水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飼養中,適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飼料均可攝食。
紅螯螯蝦從稚蝦生長到成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將發生多次蛻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剛孵出的稚蝦,每次蛻殼的時間間隔較短,在1-2天蛻殼1次,隨著身體的長大,蛻殼間隔的時間也就延長。在蛻殼期間,該蝦最容易受敵害生物或同類侵食,是該蝦引起死亡的危險期,若在此期間人為捕捉、搬動、水質差或缺氧則易於死亡。

5、牛蛙的生活習性
牛蛙屬變溫動物,一生經過產卵,卵孵為蝌蚪,生活於水中,後經完全變態成為幼蛙,開始兩棲生活。牛哇喜棲於溝塘邊,若水面長有浮水植物,則伏於水上,將頭露出水面,遇驚擾便潛入水中。牛蛙常常是幾只或幾十隻群居共棲,在適應環境後,一般不再遷移。每年4月-9月,牛蛙開始抱對產卵,受精卵3-4天孵化為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為為幼蛙後,過著水陸兩棲生活。冬季水溫降到10℃以下時,牛蛙躲藏於洞穴或淤泥中,進入冬眠。待氣溫回升到10℃以上,又出來覓食。
牛蛙是變溫動物,它的體溫隨外界溫度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蝌蚪的生存的 水溫為2-35℃;最適於生長發育的水溫為23-25℃;水溫超過35℃蝌蚪便陸續死亡,溫度低於15℃時、蝌蚪不攝食;水溫低於9℃時便進入冬眠狀態。成蛙攝食、生長的適宜溫度為2 0-30℃,最適溫度為25-30℃。秋季水溫降至18℃以下時,食慾與活動減弱;15℃以下停止攝食;9-10℃開始冬眠。當水溫超過32℃時,活動和攝食明顯減弱,水溫超過35℃時,牛蛙陸續死亡。
牛蛙皮膚沒有防止水份蒸發的保護組織,因此不能長時間離開水,在乾燥的空氣中或日曬過 久均能造成牛蛙死亡。皮膚的溫度直接影響牛蛙的生殖、排卵,蝌蚪的生長、發育需在水中進行,因此水是牛蛙不能缺少的生態需要。牛蛙一般具畏光性,晝伏夜出,喜歡棲息在有利於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向陽環境。但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喜歡弱光,更喜歡藍光。
牛蛙蝌蚪以有機屑及浮游動物等為食,幼蛙和成蛙以某些水生和陸生動物為食。捕食時,選擇安全、僻靜和餌料豐富的淺水處,或陸地上,耐心等待,當發現被捕食對象活物時,則以猛撲的方式跳躍捕捉。在離蛙較遠時,則輕輕爬向目標,伺機捕捉。在餌料缺乏時,牛蛙有大吃小的現象。

6、塘角魚的生活習性
塘角魚也叫革鬍子鯰:頭部扁平,頭後側扁,魚體光滑無鱗。體色深灰色或黑色,體兩側具有灰黑色蝕狀斑塊,胸腹部白色。口寬、橫裂、齒利,口稍下,有觸須4對,上下吻各2對。上下頜和犁骨上密生絨毛狀細齒。
原產非洲尼羅河流域,喜溫怕寒,適宜生長和水溫為18-32℃最適宜生長的水溫為22-32℃,15℃以下攝食量很少,生長慢。當水汩降至臨界7℃時則會凍死。
生活在水的下層,夜間活動敏捷,攝食旺盛。由於革鬍子鯰魚具有樹枝狀(又稱珊瑚狀)的鰓上呼吸輔助器官和皮膚呼吸功能,能夠生存於一般魚類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淺水和污染的水域中,只要其體表保持濕潤,離開水幾天仍能生存。由於革鬍子鯰的胸鰭外緣有一根堅硬粗壯的硬刺,能在陸地上爬行,它能越過障礙物,從一個魚池遷移到另一個魚池。它的四對口須頗長,且能靈活轉動。
革鬍子鯰是以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貪食,且一次吃飽,具有群聚爭食的習性。

7、螃蟹的生活習性
自然生長的河蟹一般是穴居或隱居。在食物豐盛、飽食時,它們為躲避敵害,常常營穴居生活。沒有穴居條件時,它們便躲在石礫或草叢中隱居。河蟹通常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潔、水草豐盛的江河湖泊中,在池塘中時,它們常隱伏在池底的淤泥中。河蟹晝伏夜出,在餌料豐富,環境適宜時安於定居,一旦成熟,便棄穴離去。
河蟹在淡水中生長,在海水中繁殖。蟹苗進入淡水後,一般在餌料豐足的河灣、湖泊中生活18個月左右,性腺逐漸成熟。成熟的河蟹在秋末冬初開始到海淡水混合的近海區產卵,這就是生殖洄遊。交配後的雌蟹不久便可產卵,卵一串串貼附在雌解的腹肢毛上,堆積在腹部,直到孵出幼體。這類蟹稱「抱卵蟹」。河蟹一次可產數萬至百萬粒卵,並且能產2-3次。
在自然界受精卵要經過4個月才能出苗,孵化率可達90%左右。剛孵出的幼體很小,形狀像水蚤,稱蚤狀幼體。蚤狀幼體經過五次蛻皮,大約35天就長成蟹苗(大眼幼體),蟹苗再蛻一次皮,成幼蟹。剛脫殼的蟹稱軟殼蟹,它無力攝食和防敵,1-2天後殼才漸硬,這時才漸漸活動,脫殼後蟹體顯著增大。河蟹繁殖後,身體很快便衰老、死亡。
河蟹的食性很雜,它葷素均吃,並且喜歡吃魚、蝦、螺、蠕蟲、蚯蚓、昆蟲及其幼早等動物性食物,也殘食受傷或剛蛻殼的同類,抱卵蟹在飢餓時還取卵當食。在自然環境中河蟹容易得到的多為水草,所以植物食性為主。
河蟹十分貪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強。在食物豐富時可以吃得很多,而沒有食物時,幾天甚至一個月不吃,也不至餓死,這是因為在飽食後,會把多餘的營養貯存在肝臟中,剛脫殼的「軟殼蟹」就是預先貯存的營養來維持生命的。在穴洞里越冬期間,才停止或減少攝食。
河蟹不僅貪食,而且有搶食好鬥的習性。為了爭搶一頓美餐,經常會互相殘殺。

放生動物的習性
蚯蚓、田螺、蜈蚣、刺蝟的生活習性
1、蚯蚓的生活習性
蚯蚓是喜溫、喜濕、喜安靜、怕光、怕鹽、怕單寧味的夜行性環節動物。白天棲息在潮濕、 通氣性能良好的土壤中。棲息深度一般為10~20厘米, 夜晚出來活動覓食。它以腐爛的落葉、枯草、蔬菜碎屑、 作物秸稈、禽畜糞、瓜果皮,造紙廠、 釀酒廠或麵粉廠的廢渣以及居民點的生活垃圾為食。特別喜歡吃甜食, 比如腐爛的水果,亦愛吃酸料,但不愛吃苦料和有單寧味的料, 鹽料對它有毒害作用。蚯蚓是好氣性的低等動物。 對周圍環境反應十分敏感,適於生活在15度~25度,濕度在60%~70%,酸鹼度PH值為6.5~7.5的疏鬆土壤中,條件不適時,就會爬出逃走。
2、田螺的生活習性
田螺是腹足類軟體動物,喜棲息於冬暖夏涼、底質松軟、餌料豐富、水質清新的水域中,特別喜集於有微流水之處。田螺屆雜食性,攝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莖葉等。田螺喜夜間活動,夜間攝食旺盛。
3、蜈蚣的生活習性
在自然條件下,蜈蚣白天一般棲息在山坡、田野、路邊或雜草叢生的地方,或棲息並沿、柴堆以及瓦縫隙間,或陰暗的角落裡。特別喜歡在陰濕、陳舊的地面,活動於腐殖質、石塊、瓦礫之間。活動的基本特點是晝伏夜出。在溫度低於10度時停食,零下7度進入冬眠期。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蠕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卜、嫩菜等,其它如牛奶、麵包等也可作蜈蚣的食物。
4、刺蝟的生活習性
刺蝟的適應性很強,對環境要求不嚴。但刺蝟有喜靜怕光,晝伏夜出的習性,內窩室為巢窩,鋪放乾草、松樹葉或秸稈。外窩室為活動場所,包括土堆或山、花草、灌木等,以便夏季遮陰和冬季保暖。 刺蝟為夜行性動物,傍晚前後一次性餵食瓜果蔬菜和清水即可。投喂的食品必須新鮮、干凈,瓜果蔬菜要洗凈後投喂。如從市場買來的瓜菜還要先放在水池內浸泡1 小時,再洗凈配喂,以防農葯中毒。同時,飼料要品種多樣化,飼料單一會引起刺蝟間相互咬斗和拒食。裝死--昆蟲社會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習性,但作者的觀察告訴我們:僵滯不動,根本無什麼心計可言,更不是裝出來的,那是一種真實的狀態,復雜的神經緊張反應使它們一時陷入某種動彈不得的狀態。仟何緊急的情況都會使它極度緊張,而另一種情況卻可以解除這種狀態,特別是受到陽光照射時。生性粗暴,肆無忌憚的殘肢劊子手--大頭黑步甲、渾身黝黑的煙黑吉了樂於裝死,而鞘翅昆蟲,如象葉甲蟲,金匠花金龜、瓢蟲等,幾分鍾,甚至幾秒鍾便恢復活力,還有許多昆蟲,如閃光吉丁,斷然拒絕裝死。換個話題,傳說中的白蠍自殺是真有其事嗎?而作者的實際觀察卻告訴我們:其實杜撰蠍子自殺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現象迷惑了,蠍子身陷周圍都是火堆的高溫之中,怒不可遏,痙攣至較然倒卧。這場面欺騙了他們。假如他們不那麼輕信,早些把蠍從火圈中取出,就能看到,已"死"的蠍子又恢復了活力,它全然不知自殺是什麼。

㈥ 雞卵的發育過程 課件

第五單元教學設計4 [ 2007-7-31 14:55:00 | By: 世外桃源 ] 第五單元 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 第14章 生物的生殖與發育第四節 兩棲類的生殖和發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 能夠描述兩棲類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2. 舉例說出兩棲類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能力目標1.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匯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 通過調查問卷讓學生了解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要關愛、保護它。2.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和動物和諧相處,保持生態平衡。教學重點1. 舉例說出兩棲類動物在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的變化。2. 描述兩棲類動物的生殖與發育過程。教學難點描述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教學方法討論、觀察、描述、歸納等。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蛙的生殖與發育過程、兩棲類動物的圖片等。教學課時:一課時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展示多媒體畫面:各種各樣的兩棲動物。引語:大家觀察到了什麼?它們是那一類動物?生:各種各樣的青蛙。它們是兩棲動物師:現在地球上現存的兩棲動物約有多少種呢?生:約有2500種。師:由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最常見的兩棲動物是什麼動物?生:蛙是常見的兩棲動物,大多生活在水邊的潮濕地帶。師:蛙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呢?為什麼?生:有益,因為消滅有害的昆蟲。蛙類具有驚人的捕食昆蟲的能力。按平均吃蟲50隻計算,每666.7m2稻田如有1000隻澤蛙,每天就可以消滅害蟲5,0000隻。而蟾蜍每天比青蛙吃的害蟲量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視的有益的兩棲動物。師:說的太棒了。你是在哪兒了解到這些知識的?生:在網上。師:展示多媒體: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聽過嗎?生:聽過。師:小蝌蚪是誰的孩子?你了解它們的一生嗎?今天就讓我們討論蛙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請大家帶著以下問題:1. 蛙在什麼季節怎樣進行生殖呢?為什麼要進行抱對行為?2. 蛙的受精作用是在體外還是在體內呢?3. 蛙的發育過程是怎樣的呢?4. .蛙的發育屬於什麼樣的發育?為什麼?經歷了哪幾個時期?5. 蛙的幼體和成體有什麼區別呢?6. 為什麼觀察過的蛙要全部放回大自然?認真閱讀P19的文字和認真觀察P20圖14—12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教師巡迴。生1:春季氣候轉暖,雄蛙鳴叫,雌雄蛙抱對(即雄蛙趴在雌蛙的身體上,並用前肢緊緊地抱著雌蛙,這種現象叫做抱對。)雌蛙把卵細胞排在水中,雄蛙也緊接著把精子排在卵細胞上,精子和卵細胞在水中相遇,完成受精作用。雌雄蛙抱對 有利於精液直接排在卵上,提高卵的受精率。生2:精子和卵細胞水中相遇,完成受精作用。屬於體外受精。生3:受精卵發育為胚胎,胚胎發育為幼體—蝌蚪。蝌蚪用鰓呼吸;用尾游泳。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像魚。經過40多天蝌蚪先長出後肢,再長出前肢,尾和內鰓萎縮消失肺逐漸形成,蝌蚪發育成幼蛙,幼蛙離水登陸,逐漸發育為成蛙。用皮膚、肺呼吸,四肢在陸上跳躍。生4:蛙的發育屬於變態發育。蝌蚪和成蛙在形態、結構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有明顯的不同所以稱為變態發育。經歷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個時期。生5:幼體:蝌蚪用鰓呼吸;用尾游泳。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像魚。成體:成蛙用皮膚、肺呼吸,四肢在陸上跳躍、爬行,還可以在水中 游泳。生6:因為蛙消滅有害的昆蟲。蛙類具有驚人的捕食昆蟲的能力。按平均吃蟲50隻計算,每666.7m2稻田如有1000隻澤蛙,每天就可以消滅害蟲5,0000隻。而蟾蜍每天比青蛙吃的害蟲量要高出2-3倍,更是不可忽視的有益的兩棲動物。所以蛙要全部放回大自然。我們要保護蛙。愛護蛙。蛙是人類的朋友。師:請同學們觀看多媒體課件:蛙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提出問題。生1:為什麼把蛙叫做兩棲動物?生2:3:略生4:幼體在水中生活,成體在陸地上生活。師:總結的非常好。掌聲鼓勵!評價:問卷調查 「1.你吃過青蛙嗎?」2.你知道蛙是對有益的動物嗎?「3.你知道一隻青蛙每天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蟲嗎?」「4.你知道你所管理的市場上面有人出售青蛙嗎?你知道這些青蛙是野生的還是家養的?」「5.你每天能銷售多少只青蛙?」「6.你以後還吃野生的青蛙嗎?」「」課後反思:

㈦ 高中生物必修一復習課件

必修一 分子與細胞
走近細胞
從生物圈到細胞 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3單細胞 細菌 單細胞藻類 單細胞動物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1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2 植物個體沒有系統
3細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 使用顯微鏡 1目鏡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2 物鏡越長發的倍數越大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 1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2原核生物(均為單細胞)細菌(球菌 桿菌 螺旋菌)—大多營腐生或寄生
藍藻(藍球藻 念珠藻 顫藻)—自養
眼蟲 草履蟲 鍾形蟲 變形蟲
3 真核生物植物 動物 真菌(酵母菌 黴菌)原生動物單細胞海藻 苔蘚 青黴菌 甲藻 放線菌 粘菌
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1建立者:施萊登 施旺
2內容 P10
組成細胞的分子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 Fe,Mn,Zn,Cu,B,Mo
最基本元素 C
化合物 無機 水 無機鹽
有機 蛋白質 脂質 糖類 核酸
檢測 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乳糖)斐林試劑—磚紅色沉 水浴加熱
脂肪 蘇丹III—橘黃色,蘇丹IV—紅色
澱粉 碘液—藍色
蛋白質 雙縮脲試劑—紫色反應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1 氨基酸及其種類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生物
體內約20種。結構通式:
2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生物大分子)脫水縮合
肽鍵(—NH—CO—)氨基酸的數目,種類,排列順序,肽鏈的盤曲方式,形成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3蛋白質的功能 結構蛋白 酶 運輸的載體 免疫 信息傳遞(調節)
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種類 脫氧核糖核苷酸 DNA(甲基綠)
核糖核苷酸 RNA(吡羅紅)
染色操作步驟P27
分布 真核細胞 DNA主要在細胞核中 線粒體、葉綠體中有少量
RNA主要在細胞質中
原核細胞 DNA在擬核中 有RNA
病毒只有一種核酸(RNA病毒:HIV SARS 煙草花葉病毒,噬菌體:DNA),有DNA的生物遺傳物質為DNA
核酸是由核苷酸連接而成的長鏈(生物大分子)

DNA 腺嘌呤A 鳥嘌呤G 胞嘧啶C RNA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脫氧核糖 磷酸 核糖
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 糖類C H O 單糖(不水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脫氧核糖 (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
二糖 麥芽糖(葡,葡)蔗糖(葡,果)乳糖(葡,半乳)
多糖 澱粉 纖維素
脂質 C H O(N,P)含氧少,氫多
脂肪 儲能 絕熱體(保溫) 緩沖減壓
磷脂 細胞膜,細胞器膜主要成分
在人和動物的腦、卵細胞、肝臟及大豆種子中含量豐富
固醇 膽固醇 細胞膜重要成分 參與血液中脂質運輸
性激素 促進生殖器官發育,生殖細胞形成,激發並維持第二性特徵
維生素D 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細胞中的無機物 水 結合水(4.5%):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結合,是細胞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
自由水:良好溶劑,參與反應,細胞生活環境,運輸營養和廢物
無機鹽 以離子形式存在 作用(如鎂離子是葉綠素的必要元素,鐵離子是
血紅蛋白中的必要元素) 維持細胞形態、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維持細胞酸鹼平
衡和滲透壓
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細胞膜 成分 脂質(磷脂最多)和蛋白質,少量糖類
功能(越復雜,蛋白種類和數量越多)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物質與受體結合
相鄰細胞的細胞膜接觸
(如胞間連絲)相鄰細胞間形成通路
植物細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纖維素和果膠,作用是支持和保護植物細胞
細胞器 分工 線粒體:有氧呼吸,提供能量
葉綠體:光合作用,生產養料
內質網:蛋白質合成加工,脂質合成(光面內質網:表面無核糖體
粗面內質網:表面有核糖體)
線粒體:生產蛋白質
高爾基體:蛋白質加工、分類、包裝、發送
溶酶體:有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殺死入侵的細菌病毒的水解酶
液泡:內有細胞液 含糖類,無機鹽,色素,蛋白質等,調節植物細胞內環境
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細胞保持堅挺
中心體:見於動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細胞質基質:膠質狀態,含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酶
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P48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細胞器膜,細胞膜,核膜
作用:1給細胞相對穩定的內部環境,承擔物質運輸、能量轉換、信息傳遞2許多化學反應在膜上進行,廣闊的膜面積為酶提供大量的附著位點3把各種細胞器分開,各種化學反應不互相干擾,生命活動高效有序的進行
細胞核 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血小板、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
功能 控制細胞的代謝和遺傳
結構 核膜 雙層膜,把核內物質和細胞質分開
染色質 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是極細的絲狀物,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不同時期
核仁 與r 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核孔 實現核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信息交流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水往高處走」
原生質層:細胞膜和液泡膜及兩膜之間的細胞質
質壁分離與質壁分離復原
其他實例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動性,蛋白質分子鑲嵌、部分或全部嵌入、橫跨磷脂雙分子層
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細胞膜表面還有糖蛋白(糖被)和糖脂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 被動運輸(順濃度梯度)自由擴散 氧、二氧化碳
協助擴散 離子和較大分子(如葡萄糖)
(紅細胞吸收葡萄糖)
主動運輸(載體和能量,逆濃度梯度)離子的運輸
小腸上皮細胞吸收葡萄糖
胞吞、胞吐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質
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細胞中的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
降低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為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稱為活化能)
酶的本質:蛋白質,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二、酶的特性
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較溫和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溫度、Ph 等
細胞的能量通貨—ATP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鍵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縮寫
結構式 A—P~P~P
A:腺苷 P:磷酸基團 ~:高能磷酸鍵
ATP水解釋放大量能量,其實是高能磷酸鍵水解斷裂
ATP和ADP可以相互轉化 Pi:磷酸 ADP:二磷酸腺苷
ADP+Pi+能量 酶 ATP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細胞呼吸是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
細胞呼吸的方式1有氧呼吸 第一階段:細胞質基質中: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產生少量〔H〕並釋放少量能量
第二階段:線粒體基質中 丙酮酸和水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釋放少量能量
第三階段:線粒體內膜〔H〕與氧結合形成水,釋放大量能量
C6H12O6+6H2O+6O2 酶 6CO2+12H2O+能量
2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 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 丙酮酸分解
C6H12O6 酶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 酶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
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 一、捕獲光能的色素和結構
色素 綠葉中的色素 葉綠素 葉綠素a(藍綠色)
(3/4) 葉綠素b(黃綠色)
類胡蘿卜素 胡蘿卜素(橙黃色)
(1/4) 葉黃素(黃色)
葉綠素吸收藍紫光和紅光,類胡蘿卜素吸收藍紫光
位於葉綠體中
葉綠體的結構 外膜內膜 基質 基粒
基粒與基粒間充滿基質,每個基粒類囊體堆疊,而成,色素就分布在類囊體上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
過程 光反應階段 類囊體薄膜上 色素吸收光能,將水分解成
氧和〔H〕,氧直接以O2形式釋放,〔H〕傳遞入葉綠體基質;ADP轉化成ATP供能
暗反應階段 有無光均可葉綠體基質中 綠葉吸收的1個二氧化碳與植物體內的1個C5結合,形成2個C3,C3在酶的催化下接受ATP釋放的能量並被〔H〕還原,最後經一系列變化形成糖類。另一些接受能量未被還原的C3經一系列變化又形成C5,使暗反應持續進行
CO2+ H2O 光能 (CH2O)+ O2
葉綠體
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P104
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體外無機物氧化時釋放的能量製造有機物
如硝化細菌,是自養生物
細胞的生命歷程
細胞的增殖 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細胞體積越大,物質運輸的效率越低
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有絲分裂 細胞周期 分裂間期 時間佔90~95%,完成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合成,細胞有適度生長
分裂期 前期 膜仁消失兩體現
中期 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 點裂數倍均兩級
末期 兩消兩現重開始
無絲分裂 細胞核先延長,核中部向內凹進,縊裂為兩個細胞核,然後整個細胞縊裂成兩個。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的變化,如蛙的紅細胞的無絲分裂
細胞的分化 細胞分化及其意義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特點:持久、 穩定
意義:個體發育基礎、細胞趨向專門化,提高生理功能效率
細胞的全能性 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應用
幹細胞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 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細胞衰老的特徵 細胞內水分減少,細胞萎縮,新陳代謝慢
酶活性降低
色素積累,妨礙物質交流傳遞
細胞呼吸變慢,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
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細胞的凋亡 由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又叫細胞編程性死亡,對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維持內環境穩態、抵禦外界干擾有重要作用
細胞壞死 在不利因素影響下,由於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細胞的癌變 有的細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變化,變成不受機體控制的、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這種細胞就是癌細胞
癌細胞的主要特徵 無限增值
形態結構顯著變化
表面變化,糖蛋白減少,黏著性降低
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損傷細胞中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化學致癌因子 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生長分裂失控 )
病毒致癌因子

㈧ 請問哪位好心人有北師大版初中生物七年級"形形色色的生物"說課稿不勝感激!!!

http://www.shengwu.com.cn/Soft/ShowSoft.asp?SoftID=755

熱點內容
我的補課老師電影韓國 發布:2025-05-20 18:56:19 瀏覽:126
48式太極雙扇分解教學 發布:2025-05-20 18:11:48 瀏覽:153
油條英語 發布:2025-05-20 17:28:23 瀏覽:864
數學建模違紀 發布:2025-05-20 15:47:52 瀏覽:330
師德師風建設匯報 發布:2025-05-20 14:34:14 瀏覽:310
中石油英語 發布:2025-05-20 14:31:04 瀏覽:120
一秀英語 發布:2025-05-20 14:08:34 瀏覽:384
發育生物學大會 發布:2025-05-20 08:28:15 瀏覽:273
五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發布:2025-05-20 07:56:43 瀏覽:983
戰國志歷史 發布:2025-05-20 07:48:16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