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圓明園歷史
㈠ 圓明園的歷史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它始建於康熙46年(1709年),由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餘處,建築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餘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1860年10月,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此事件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頁屈辱史。
中文名稱: 圓明園
類別: 歷史博物館
地點: 北京
開放時間: 1988年6月29日
面積: 5200餘畝
毀於: 1860年10月
名稱由來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書三字匾牌,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 圓明園
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准。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並對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選語錄》19卷和《御制揀魔辨異錄》。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禪門宗匠自居,並以「天下主」的身份對佛教施以影響,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禪凈合一」,是佛教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園林賜給胤禛(後為雍正皇帝)時,親題園名為「圓明園」正是取意於雍正的法號「圓明」。
歷史發展
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之一。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的雍正皇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時,園已初具規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親臨圓明園游賞。雍正皇帝於1723年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對圓明園歲歲營構, 圓明園原貌
日日修華,浚水移石,費銀千萬。他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綺春園。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清軍入關定都北京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2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2010年,英國、法國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兩個文物強盜,英國法國火燒圓明園同時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文物毀滅罪行。英國法國創造了兩項無恥的世界之最。 搶劫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10月6日傍晚,侵略軍闖入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沖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圓明園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火燒圓明園 正當清政府對侵略者屈膝退讓,答應接受全部「議和」條件,擇日簽約時,英國侵華頭目額爾金、格蘭特,為了給其侵華行為留下「赫然嚴厲」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驚」,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戰俘,悍然下令火燒圓明園。額爾金想通過燒毀圓明園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應該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虜等暴行負責的是中國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國老百姓。報復行動的前幾天,額爾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張貼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詐和暴行以後,都不能逃脫責任和懲罰;圓明園將於(1860年10月)18日被燒毀,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只有清帝國政府應該對此負責,與暴行無關的百姓不必擔心受到傷害。」(譯自英文)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軍在園內到處縱火,大火三晝夜不熄,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
衰敗過程
當英法聯軍對圓明園瘋狂地進行洗劫時,就有無數的土匪參與了打劫。能拿走的統統拿走,拿不動的用車或者牲口拉,實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壞!那群沒人性的英法聯軍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土匪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錢物品很快被搜羅干凈了,有人又把希望寄託在散落、埋沒於塵土中的細碎寶物上,他們操起掃帚和簸箕,在園中道路上飛沙揚塵,守園的太監官兵將他們稱為「篩土賊」,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 1900年八國聯軍[這八個土匪強盜是:英國、法國、普魯士(德國)、沙俄、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今奧地利和匈牙利)]侵佔北京,西郊諸園再遭劫掠。這一次,清政府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滿足於搶劫 圓明園
洋人劫餘的財富,他們把園內火劫之餘的零星分散的建築、木橋的柱子、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當時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而園內則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全被燒成木炭。 民國初期走馬燈一樣更迭的軍閥,都把圓明園作為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溥儀時期的檔案留下了不少無奈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圓明園屬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王懷 慶拆毀園中安佑宮大牆及西洋樓石料。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干凈,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至此,圓明園建築、林木、磚石皆已盪然無存.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昔日的皇家園林麥壠相望。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
遺址保護及整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園子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來園憑吊游覽者有大幅度增加,圓明園園史展覽館,自1979年11月舉辦,其中十分之一為中小學生集體參觀。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備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首期工程是整修福海,1984年12月1日破土動工,歷時7個月蓄水放船。1985年孟冬接著整修綺春園山形水系,至次年初夏完成。這兩期工程均以挖湖補山為主,並修建園路橋涵和園林服務設施,清整古建基址,進行綠化美化。兩年動土方40萬立方米,使ll0公頃范圍的山形水系基本恢復原貌,其中水面55公頃。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6年來,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整修建設主要進行了6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繼續完善提高了福海、綺春園兩景區的綠化美化、園路橋涵和服務設施。二是園林遺址的清理整理水平有明顯提高。這兩個景區已有蓬島瑤台、涵虛郎鑒、觀瀾堂、別有洞夭、涵秋館、天心水面、鳳麟洲等十餘處遺址,清運碴土,廓清石建基址,整理臨水台基,界定遺址范圍,立石鐫刻盛時圖景,供遊人憑吊。三是擇要修復了幾處景點,如綺春園的仙人承露台、?碧字和浩然亭,福海別有洞天的四方亭等。四是全面補砌了綺春園東半部的河湖自然石駁岸,計4,960延長米。五是全面清理整理了西洋樓遺址的西半部,清運碴土16,000立方米,廓清諧奇趣、蓄水樓、養雀寵、方外觀、五竹亭、海晏堂等各座古建基址及噴水池,並歸位大批台基柱壁等石件。六是從1992年12月起,全面整修長春園山形水系,至1994年4月基本竣工。共動土方20多萬立方米,浚挖河湖水面28公頃,整砌石駁岸9,500延長米,整理山形42座,使該園山形水系均基本恢復原貌。並整理了海岳開襟、思永齋、流香諸、得全閣、鑒園、獅子林等處園林遺址和臨水台基;挖掘復位乾隆御題匾詩刻石31圓明園(11張)件;種植各類喬灌木35400餘株,栽種蓮藉藕10公頃。至此,圓明三園整個東半部(200公頃)已初步連片建成遺址園林。如今的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它既富於遺址特色,又具備公園功能,是一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及群眾遊憩的好去處。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辟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佔地的徵用手續,將園內原以土地謀生的農民轉為非農業人口,並安置其勞動力從事園林建設。這就為在圓明三園范圍內全面建設遺址公園、保護文物古跡創造了全新的條件。爭取恢復原樣。
編輯本段歷史
康熙時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
雍正時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
乾隆時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於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咸豐時期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切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
同治時期以後
同治年間(1750---1949年),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後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圓明園復原圖
㈡ 圓明園的資料和歷史背景
㈢ 圓明園的歷史
圓明園的歷史簡介: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眀園」,「圓眀」為雍正法號。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佔地面積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㈣ 圓明園的歷史簡介
圓明園始建於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_的賜園,康熙為之題匾「圓明園」,「圓明」為雍正法號。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網路》
因為當時滿族人建立了清朝,但是因為中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和滿族人之前的生活環境非常的不一樣。皇帝發現他們並不適應北京炎熱乾燥的氣候,尤其是在康熙在位的時候,紫禁城還發生了火災之後,為了防火更是修建了非常高的宮牆。在紫禁城內部因為有許多的皇宮,會發現在那裡面的吸水全都變成了死水,於是康熙就開始了修建園林,這個工程更是延續了200多年。
而圓明園也因此修建起來了,這是在康熙46年的時候,康熙將圓明園賜給了第4個兒子,也就是雍正帝,尤其是雍正在位之後,圓明園更開始了不斷的擴建,等到乾隆帝在位十人民元更是增添了許多的建築,這也是人們所熟知的圓明三園。
而之後依法聯軍共同攻入了北京,更是直接沖向了圓明園,先是進行了大肆的搶奪,但是因為圓明園裡面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搶走。並且英法聯軍在圓明園裡面可以說是縱情肆意為了搶奪台胞,甚至互相毆打,等他們離開之後更是直接放火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直接將圓明園給徹底燒毀。
㈤ 圓明園的歷史背景,急急
【建造情況】
·歷史背景:
滿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東北黑龍江流域。17世紀中葉,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游牧生活,冬季那裡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乾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裡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暴亂,砌了高高的宮牆。皇宮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延續了二百多年。
【遭遇浩劫】
·歷史背景
圓明園於咸豐十年,即1860年的10月,遭到英法聯軍的洗劫和焚毀,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頁屈辱史。
至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
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㈥ 圓明園的歷史背景
1、圓明園的修建時間: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
2、歷史背景:圓明園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禎登位為雍正皇帝後,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乾隆朝時,正值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繁榮時期,乾隆集全國的能工巧匠,以空前規模擴建和修造圓明園,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改建並完善了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之外,還在東鄰新建了長春等園。
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圓明、長春和綺春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全園東西寬2620米,南北長1880米,周邊外圍總長約11000米,共佔地350公頃,其中水面約140公頃。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館,它是當時世界上極為罕見的文化藝術寶庫,展示了我國古代封建文化的精萃,同時收藏了各種極為豐富的圖書文物和藝術珍品。
(6)北京圓明園歷史擴展閱讀:
圓明園名字由來
圓明園的第一位主人——康熙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其中,「圓」是指個人的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根據《清實錄》記載,康熙帝曾經5次走進圓明園。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當時圓明園還是後來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園。
康熙帝最後一次走進圓明園,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歲的康熙帝、45歲的雍正帝和12歲的乾隆帝這前後祖孫三代皇帝實現了歷史性的相會,也是史書記載的唯一一次相會。
康熙帝特別喜歡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圓明園里專門建了一個牡丹台,然後請父皇來觀賞。當康熙帝興致正濃的時候,在花叢中看見了自己的孫子弘歷,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
康熙帝有35個兒子、50多個孫子。這些孫子,絕大多數連爺爺的面都沒見過,乾隆帝長這么大,還是第一次見。據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機敏和聰慧,後來還當面誇獎乾隆帝的母親能生這么個好兒子,是「有福之人」。
㈦ 圓明園的歷史資料 100字
歷史給圓明園留下了濃墨的色彩,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餘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百餘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回國後,孟托邦又獻給拿破崙三世許多東西:兩根將軍的裝飾杖,用金子做成,中間和兩端都鑲有很大的寶石,做工極為精細;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現在法國吉美軍事博物館展出),帶一頂戰盔;鎏金和釉的銅寶塔;好幾個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許多戒指、項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數以千計的珍奇玩物。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希望有一天,這些寶物都能回到祖國的懷抱。
㈧ 圓明園的現狀、歷史、相關的故事
1、歷史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
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並入了萬春園。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萬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
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
圓明園,在清室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然而,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在沙皇俄國和美國的支持配合下,聯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洗劫無數財務。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園林傑作被一齊付之一炬。
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幾案均盡遭劫掠。自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的暴行。
2、現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徵收了園內旱地、進行了大規模植樹綠化。
在十年動亂中,遺址雖然遭到過一些破壞,但它畢竟被保住了:整個圓明園的水系山形和萬園之園的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幾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頗引人注目。
1976年正式成立圓明園管理處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明顯進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杯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有所改善。
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的《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明確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同年,北京市政府撥出專款,修復了長春園的東北南三面2300米虎皮石圍牆。
在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及圓明園學會等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海淀鄉園內農民實現了聯合,採取民辦公助形式,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發建設遺址公園。從而使遺址保護整修工作邁出有決定意義的一步。
福海中心蓬島瑤台東島的「瀛海仙山」亭和西島庭院,綺春園的新宮門,以及西洋樓的歐式迷宮(萬花陣),均已在原址按照原樣修復。後又經兩年整修提高,遺址公園初具規模,於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園內遊人已超過1000萬。
由國家與園內農民聯合建園這一形式,經數年過渡,全面開辟遺址公園的條件漸趨成熟。按照首都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為加快遺址公園建設步伐,於1990年和1993年分兩批正式辦理了遺址公園全部佔地的徵用手續。
2002年12月,北京圓明園正覺寺修繕工程正式招標。正覺寺曾是清代皇室成員的御用佛寺,由於地處綺春園牆外,才成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唯一倖免的古建築。此次修繕的范圍包括山門、文殊亭、東西五佛殿、東西配殿、西轉角房等,修繕面積共計990平方米,2003年10月1日前完成。
3、相關故事——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8)北京圓明園歷史擴展閱讀
圓明園,誕生在康熙年間,成長於雍正王朝,風華在乾隆盛世。它繼承了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水鄉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又汲取了歐洲的園林建築形式,把不同風格的園林建築融為一體,在整體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諧完美。
圓明園集中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中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中國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㈨ 北京圓明園至今有多少年歷史了
圓明園不僅是一部中華的屈辱史,應是讓國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萬園之園」! 圓明園自1707年建園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他不僅是一個城市的記憶,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記憶。但記憶應該是完整的,而不留殘缺的。圓明園大型史詩性數字電影為圓明園的歷史填補空白。還世人一個完整,真實的圓明園! 在這350公頃,三大主題園林區,百餘處園林景觀面前是蒼白無力的。高清晰,數字化技術再現了圓明園從建園,擴建,被毀的歷史全過程。絢麗的三維動畫將一座恢弘壯闊的圓明園呈現,好似游歷其中。與真實演員相結合的拍攝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實性。大型史詩性數字電影圓明園的真實,不僅是重現了圓明園恢弘壯麗的建築,同時他還向人們講述圓明園鮮為人知的重要地位,及一個帝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歡笑和淚水。 圓明園不僅有著與故宮同樣大小的佔地面積,在清政治的鼎盛時期,其地位比故宮更為重要!在長達150年的存園歷史中,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寢。 皇室不為人知的親緣相韌,後宮傳奇,官宦相爭,同樣構築了圓明園的另一道風景。有誰會知道?圓明園曾經實現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有誰會知道?圓明園的設計者就是當朝統治者。 圓明園在精艷絕倫的建築背後,有雍正的藝術情操和制國的雄心壯志,有乾隆望為自大和對西方藝術科學的不屑一顧。也許任憑我們的大腦如何聯想,都難在那滿目滄遺、斷壁殘垣中,尋找300年前的偉大,絢麗的華服只有在親眼目睹後,才回贊嘆她的完美,圓明園大型史詩性數字電影,就再現了一件舉世珍寶的絢麗多姿。 歷史也將在這絢麗的洪流中更加的驚艷!
30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