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辛亥革命
Ⅰ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事情經過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辛亥革命的時間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是出於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
3,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過:
首先是保路運動,接著是武昌起義,南北相持,南北議和。
得到的結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凱上台,長達千年的中國傳統封建制度宣告結束。
資料來源:網路
Ⅱ 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一、歷史背景
清朝衰落: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瓜分中國狂潮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
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二、影響
隨著封建帝制的廢除,依附於封建帝制的種種丑惡制度也被次第掃除,例如世襲制度、太監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權自由、民生幸福的呼聲在中華大地回盪。
空前的民主氣象,競辦實業的浪潮,形成了生機勃勃的局面。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
正因為如此,當袁世凱、張勛先後復辟帝制時,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三、歷史意義
民主共和意識的積聚,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高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
(2)歷史辛亥革命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
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
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Ⅲ 辛亥革命歷史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911年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亦可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廷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http://ke..com/view/28947.htm
Ⅳ 辛亥革命有哪些歷史事件
1、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四川修築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頒布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清政府為了鎮壓革命,不惜喪失國家主權,將鐵路收歸國有,且大肆派兵屠殺保路人士,通過此舉,全國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賣國求榮的本質。
2、武昌起義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清宣統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
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4)歷史辛亥革命擴展閱讀:
後續情況
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
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清政府發出「剿辦」武漢「革黨」上諭(全文 ,陸軍大臣蔭昌率湖北周邊的清軍及北洋新軍陸續壓向武漢。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下詔起復袁世凱。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劻,派袁世凱的親信阮忠樞持詔前往洹上勸駕。當晚, 洹上經過一場激辯之後,袁世凱決定奉詔出山。15日,致函奕劻復命。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了10餘天的「漢口爭奪戰」。在漢口爭奪戰中,起義軍雖取得「三戰三勝」的劉家廟大捷。然而,由於前線指揮官的瀆職,加上圍攻漢口的清軍兵力日趨加強,終使漢口於11月1日陷於清政府軍。
正當漢口危急之際,黃興於10月28日抵達武昌。11月3日,黃興出任戰時總司令,並立即部署漢陽戰事。然而,由於起義軍「官長不用命」、「軍隊無教育」、「缺乏機關槍和野炮」等原因,27日,漢陽失陷,黃興即於當日離漢赴滬。自此起,湖北革命黨人轉入御守武昌階段。
Ⅳ 歷史辛亥革命的主要內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的「人民革命」,肇始於19世紀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勢力大舉滲入中國的時候,也是傳統中國的制度與秩序被摧殘破壞最嚴重的時期。清政府由盛轉衰,國人不斷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適應無效後,許多內部沖突不能解決,進而延宕積習成弊,造成封建統治的政權發生動搖,終於激起孫中山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歸納有三,茲臚陳於後:
一、清政府嚴厲統治與社會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政權之後,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為號召,其實用以(一)籠絡(二)高壓(三)屠殺(四)奴化[注1]等政策與手段,交兼並用,達成專制統治的目的:
(一)籠絡人心,利誘手段
清朝統治者為籠絡人心,乃採行下列措施:例如,為明思宗帝後發喪,以帝王之禮,宗室大臣罹難均以題謚。朱氏貴族依舊恩養,文武衣冠悉維舊制,改訂官制,漢滿參用,收拾人心。另外,鉗制才士,獎勵文學,優禮儒臣,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藉以名誘、利誘、官誘,麻醉人心,防止加劇民族矛盾。
(二)高壓政策,恩威並用
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後,採用高壓,工於心計,嚴令薙發,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測漢族人心之順逆。並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警人之語。尤有甚者,侵佔田地,圈以標志,謂之「圈地」。掃除反抗勢力,用以嚴刑峻法,誅戮王族和忠實於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駐扎重兵監視人民,人民之憤懣久蟄於心。
(三)屠殺處決,慘不忍睹
清朝統治者為了鞏固北方局勢,進兵長江流域,希冀摧毀明朝最後掙扎。「揚州十日」慘遭屠殺者有80餘萬,被擄與投井、投河、焚縊者亦不在少數。
「嘉定三屠」連屠三日,城內死者約9700餘人,城外則在7500人以上。「文字獄」殺戮無辜,尤為慘酷。計有康熙時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標《滇黔紀聞》。雍正時代,有查嗣庭、呂留良之獄,謝齊世注釋《大學》,陸生稱編寫《通鑒》均被認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時代,文字獄尤興,胡中藻《堅磨生詩鈔》,徐述夔《詠正德杯詩》,沈德潛《黑牡丹》詩,王錫侯刻《子貫》乙書,吳梅村詩句不妥,均受刑誅。其文網嚴密,罪織極細,一經告發,輒多獲罪,屠殺至為慘酷。
(四)奴化人民,橫征暴斂
清政府屠殺、奴化人民,役使奴僕以供清王朝貴族享用。說什麼「滿漢一體,並無歧視」,不過是「口頭禪」罷了。不僅政府賦斂苛刻,官吏亦貪腐暴斂。以中國先賢學術作為鎮壓工具,利用科舉制度,竭其智慧,制藝其間。並以八股文章牢籠人才,消磨精力,藉以麻醉士人,鞏固統治力量。
總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術籠絡政策,收拾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壓政策,鎮壓反抗,鉗制思想。在籠絡與高壓兩種手段互為運用,更嚴防滿漢混雜,造成種族界限,在「又屠殺,又奴化」的政策下,民生凋敝、危機四伏,民族仇恨由是加深,於焉反清運動伺機而起。
反清運動在思想上、意識上充斥其間,會黨如天地會、白蓮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農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群眾奮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壓迫的隊伍中。
二、列強勢力入侵與中華民族危機
清政府政治腐敗,正是列強勢力入侵中國的良機,茲分述如下:
(一)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1842年,英國借口鴉片事件,引爆鴉片戰爭,訂立「南京條約」為中國對外第一個不平等條件。1844年,又分別締結「中美條約」與「中法條約」。1865年,英人利用太平天國之機,以「亞羅船事件」,進攻廣州,復一年,法人借口傳教士被害,兩國共組「英法聯軍」,再陷廣州。分別訂立「中英天津條約」與「中法天津條約」。
1860年,再締結「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同年復訂「中俄璦琿條約」與「中俄北京條約」,也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最高宗主權。1890年,「中英印藏條約」清政府承認哲孟雄為英國保護管理。這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一連串的枷鎖。加上1894年,中日戰爭訂立「馬關條約」。從此,列強對中國的欺凌走向,已不是割地賠款與通商,而是已進入國際帝國主義共同滅亡中國的階段。
原本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及「中法戰爭」均是受到列強侵凌以後,清政府不得不臨時調兵遣將,勉為應付,並且部分還打了勝仗,國際帝國主義尚不知中國積弊弱點。殆自甲午戰役,清政府新式北洋艦隊竟遭全軍覆沒,賠款請和,接踵而至,自難避免。
(二)清廷昏庸,列強瓜分
此時,列強更徹底認識清朝愚昧無能,昏庸可欺,大夥趁火打劫,齊向中國進攻。一方面將剩餘資本,大量投資到中國,以取得中國政治的支配權;一方面在中國內地競設工廠,使中國農村經濟完全失掉抵禦能力。這樣雙管齊下,第一步解除中國政治國防的武裝,第二步解除中國經濟國防的武裝,尤是瓜分政策,終至形成列強勢力范圍的劃定,使中華民族的滅亡危機,迫於眉睫[注2]。
(三)帝國勢力,主宰中國
列強勢力大抵如下:俄國租借旅順、大連兩港。英國援照先例,強租威海衛要求長江流域各地,不得租與他國,並擴及九龍半島。法國迫租廣州灣,擁有中國西南的勢力范圍。德國勢力及於山東,並借廣州灣。日本也不甘落後,要求福建及其沿海一帶,不得租與他國。總括而言,俄、法勢力包圍中國南北,英國貫穿東西,日本偏東南,德國迫京畿。俄、英、法、德、日本等國,紛紛向中國劃定勢力范圍。
(四)門戶開放,利益均沾
1899年,美國發布「中國門戶開放宣言」,旨在宣示各國在華工商機會均等,保護中國行政主權之完整,打破各國勢力范圍壟斷之局,變成「相互利益、相互約束」,使美國及其他各國經濟勢力不受阻趄,締造「利益均沾」之局。自此中國變成「公共市場」轉入國際共管的殖民地之地位了。
1900年,義和團事件,導致英、法、德、意、奧、俄、美、日本「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完全屈服,喪權辱國,締結了「辛丑條約」,中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中國民族危機更甚於前。
三、對外節節失利與對內政治窳敗
清王皇朝對外是軟弱無能與割地賠款,對內貪污腐化與剝削殺戮,激起民族革命是必然的結果。對內政策上根本上是錯誤的,其以封建政權之優越政治勢力,大力屠殺異己,復劃分民族藩籬為然。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而清政府的實際大權都操之於族官員手上,他們可以不勞而獲,豐衣足食,掠奪民田,橫征暴斂,造成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也正由於政治的黑暗窳敗,才導致列強帝國主義勢力乘機侵入,破壞中國領土。
Ⅵ 辛亥革命的歷史有哪些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Ⅶ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歷史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發生以下幾件大事:
1,皇族內閣。
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目的在於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然而成員名單中竟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
地方上的立憲派、精英階層的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
2,革命黨起義。
從1895年至1911年間,以興中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3,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為大清帝國敲響了喪鍾。
4,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10月10日(農歷8月19日),湖北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起義士兵攻打湖廣總督府,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革命黨人舉黎元洪為都督並通電全國,十三省先後響應宣布獨立,革命之火燎原。
5,清帝退位,清朝被民國取代。
辛亥革命之後,北方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控制,南方數省被士紳軍閥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控制。1912年南北議和達成,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民國遷都北京,北洋軍閥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革命果實實際上被袁世凱竊取。
6,宋教仁遇刺,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1913年2月,中國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准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
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南方的江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的國民黨員起兵反袁,史稱二次革命,但很快失敗。袁世凱的北洋軍控制了中國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