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津梁
❶ 請問風水學入門需要看哪些書籍
如果你是希望把風水作為終生的興趣來培養的,可以找點風水典籍來看。《葬經》是學風水必看的奠基風水書籍,然後有各個風水流派的介紹比如三合,三元,玄空,並要發解一下其風水典籍,世面上常見的風水教材,一般以八宅風水或者玄空風水最多,這些風水資料也最好找。
如果著重於欒頭的布局可以學金鎖玉關的,首推走馬斷陰陽這本書,我入門就是這本風水書的,但是這本書否定八宅,後面有玄空部分,我當時看不懂,主要是金鎖玉關的東西,結合作者的體會增刪了不少,個人覺得價值很高,在近20年前能看到這樣的書,確實是榮幸了,而且最主要的是裡面基礎知識很多,我的天乾地支,以及九宮等知識就是在那裡學的,當時比不知道河圖洛書是什麼,只是記憶二四為肩等口訣了。
風水學在我理解是符合世界規律的一種總結,學會之後掌握了世界的規律還不跟開掛一樣。可以順應天地甚至移花接木,先賢謂之趨吉避凶。我更願意說他是需要了解時空學和天文學結合的古老傳統文化。
如果你學風水必要知道一個 易半仙 神奇之所在,其所藏風水和玄學方面的電子書實在是一個豐富的大寶藏
風水入門書籍目錄:
《地理五訣辨正》四卷《地理統一全書》,《地理鐵案》《地理四真全書》,《地理水法全成》《地理樞要》《地理三字經巒頭篇》《地理三字經拔砂筒》《地理三合秘書》,
《地理大全青烏集》《地理大全》《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地理不求》
《地理金水兩案》、《理氣心印》、《撥砂經》、《楊公開門放水經》、《玄空秘旨》、
《地理原真》、《地理五訣》、《地理辨正》、《地學仁孝必讀》、《地理冰海》、
《地理新法明論》《地理演會》《地理心法秘要陽宅演局》,《地理五訣古籍版》
《地輿厘度》《地學鐵骨秘》《地學精華》《地理龍峽砂穴氣脈》《地理左溝家傳》
《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字字金》《抄本地理直指原真大全》,《地理正宗乾》,
《地理葬法金不換》《地理元空法鑒》《地理陰陽決》《地理要覽》,
《古三墳書》,《古本羅經適解》,《鰷州祖傳黃妙應至寶二十四各向水》,《甘時望天星秘竅》《風水堪奧經典天玉經解》《分金論》,《二十四頭化作四十八局用法》,《二十四水法貴格》,
《地理妙決》,《地理妙法精決》,《地理秘錄》《地理秘本》《地理正宗坤》《地理正經》
《玄空本義》、《玉函通秘》、《地理辨正揭隱》、《陽宅十書》、《陽宅大全》、
《八宅明鏡》、《陽宅地理風水全集》《黑經》,《振龍經真義》,《韓古本地理五訣》
《二十四精論訣》《螢繩遇水法煉金》一《東國地理秘決》《點穴家傳手抄秘本》
《地理全書洞林照膽經》,《地理全書》《地理全書《地理青影玉尺度金針集》《地理便覽》
《地理理氣吉斷決》《地理津梁入門斷》(又名理氣津梁《地理津梁入門斷》《地理金不換》《地理家傳陰陽經》,《地理家寶手抄本》,《地理或問》,《地理歸宗》《地理歸要》
❷ 風水書籍
《宅經》黃帝撰、《葬書》晉·郭璞撰、《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唐·楊筠松撰、《青囊序》唐·曾文纛撰、《天玉經》唐·楊筠松撰、《靈城精義》南唐·何溥撰、《催官篇》宋·賴文俊撰、《發微論》宋·蔡元定撰。在雒啟坤主編的《中華絕學》中可以找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大致看了一下,如果您 很認真的看,應該有些能看懂。
❸ 風水書籍有哪些
風水書籍排行榜前十名:
《宅經》、《葬經》、《撼龍經》、《催官篇》、《雪心賦》、《博山篇》、《葬經翼》、《水龍經》、《八宅明鏡》、《陽宅十書》。
具體如下:
一、中國風水第一風水書:《宅經》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書 分龍、穴、砂、水四篇,各為之歌。砂、水二篇亦以方位為斷,其說頗具懸解。是地理陰陽學術的一部風水經典,指導怎樣選擇聚氣旺財之地,是龍脈風水的最權威聖典,被譽為「中國古代測繪學之最」。
❹ 求詩詞津梁的讀後感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5年10月
【譯詩】
紅軍豈畏懼遠征的艱辛,
千山萬水化區區小事不足道來。
五座大山蜿蜒盪起細小的波浪,
高峻的烏蒙山也如腳下流動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著溫暖的懸崖,
大渡河上橫跨了寒冷的鐵索橋。
最是歡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軍將士過了此處都笑逐顏開。
【賞析】
長征如此偉大復雜的題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詩人就長征的題材寫過《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這些詩都是寫一景一地,並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而這首《長征》,從題目就可看出,是寫整個長征的經過與感受,詩人從正面挺身而出,運酣暢之筆朝四面八方抒寫,景緻轉換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擔當了二萬五千里,擔當了一個龐大的包羅萬象的主題。
如今「長征」這個詞語已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頻頻使用的一個詞語(含有豐富的引伸意義),它是毛主席畢身提倡的一個主題——繼續革命的主題。那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要不停步,要前進,前進,更前進。即便在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的草創時期,就曾提出出自「長征」的一個口號:黨中央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全國青年爭當「新長征的突擊手」,它的意義是重大的。猶如詩人毛澤東在奪取江山後也說過類似的話,萬里長征只邁開了第一步,同志們任重而道遠。打了江山還要建設江山,這些都真正形同長征。而且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長征也比喻一個人應一生奮斗,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直到生命的盡頭。再推而廣之於全人類,任何一個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場長征嗎?由此可以想見這個詞語的幅射面,及博大豐富的意義了。在我們中國更是如此,不僅有「新長征的突擊手」,還有任何新的領導人出來都要提出新時期及新時期的任務,而新時期就意味著新長征,新長征就是指新奮斗。
我在此僅舉一真實的例子,說明「長征」在我們生活中所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語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慶的一個好朋友李光來往密切,據他說,他的父親是楊尚昆過世的夫人李伯釗的哥哥。因此楊尚昆來重慶時(當時他任國家主席),李光作為親威拜見了長輩。當他對我談起此事時,他說(形象是堅定傲氣的):「他們(指楊尚昆及老一輩革命家)是老紅軍,經歷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我們(指他自己)都正在經歷新長征,靠自己在新時期闖出一條路來。」的確李光當時正轟轟烈烈地開辦公司,同時也是一個抒情的吉它手和藝術歌曲的熱愛者,他對美有一種感受和嚮往,當他想把這種感受與嚮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時候,不禁脫口說出了「我是新長征的突擊手」。
讓我們再慢一點進入《七律·長征》這首詩具體的美境吧,讓我們重溫一遍詩人自己對長征之美的解釋:「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長征又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不因此一舉,那麼廣大的民眾怎麼會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還有紅軍這樣一篇大道理呢?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引自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
這首詩首聯是全詩的統領,一開場就道出紅軍不怕艱難,視萬水千山的漫漫征途為小事一樁。在此不僅寫了紅軍不懼自然界的困難,也明顯地暗示了圍追堵截的敵軍更不值一提,對於紅軍來說,他們只是等閑之輩,不堪一擊。
接著頷聯、頸聯四句從首聯所營造的浩大的外在與內在的空間中脫穎而至,進入具象的細部勾勒,詩人從容地告訴我們到底什麼是「萬水千山」。詩人開始習慣自然地運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詩藝的劍法,優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稱以及動詞。連繼出現「五嶺」、「烏蒙」、「金沙」、「大渡橋」這一連串的地理名詞遞進(毛詩特點,前面論及,此不贅述)不僅是交待了故事的遞進,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層層情緒遞進。藝術造型上也顯得極為工整,從山再到水。是什麼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嶺,但在詩人的眼裡卻如小小細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掛齒也,其實質是藝術地再現了紅軍不屑於萬般艱難險阻,視之為小事。這個再現的藝術過程中通過行雲流水般的對比及誇張來達成的,得來並不費功夫,全仗經年歷月的生活觀察及藝術修養。那麼又是什麼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溫暖的懸崖,意境美妙絕倫,風景本身就如詩如畫,作者在此沒有正面描寫巧渡金沙江的戰斗,因當時情況亦是緊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紅軍幹部團在後有強大敵軍的追擊下在雲南祿功絞車渡,僅用七隻小船,經過九天九夜偷渡過了金沙江,全殲對岸守敵,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圍。對於這次如此驚險的勝利,詩人運用象徵主義的通感藝術手法把嚴酷的戰斗隱了下去,卻把寒冷的江水寫得溫暖如春,它正懷以從容不迫的欣喜之氣緩緩拍打著夾江的懸崖,詩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勝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歡悅。緊接著是冰冷的鐵索橋橫跨在大渡河上。紅軍搶奪瀘定橋是長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議的激戰,雖不是大規模的人海戰,卻是顯現單獨個人的天才精兵之戰,鐵血亡命之戰,旋風般的理想之戰,真正堪稱紅軍之鷹飛過了瀘定橋。那時,紅軍剛過了金沙江,「跳出了數十萬敵人圍追堵擊的圈子,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劉伯承《回顧長征》)。隨即而至的強渡大渡河談何容易。連太平天國時的一代名將石達開也身敗於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嘆。但紅軍在大詩人毛澤東的率領下,一舉沖橋成功,那就是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裝,攀踏著懸空的寒冷鐵索,拿了敵人的橋頭堡。後繼部隊才得以跟進踏橋過了大渡河。對於這一次驚天動地的惡戰,詩人僅用「鐵索寒」三字便已使場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盡之意味,張弛奔競,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輝。
最後二行(即尾聯),詩人終於發出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註:「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用得妙,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面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憑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❺ 風水師看陰宅風水有什麼規距 什麼是風水十不葬
風水之術,是我國古代先賢們創造總結出來的,它的產生、發展凝聚了無數代人的經驗,也留下了無數人的汗水和辛勞,它是一門揚善懲惡之術。風水之道既精且明而又應驗如神,但作為一個有職業道德的地理師,不可輕為人卜葬,皆因不當與而與之,則妄泄天機轉折自身之福祿,故我國風水祖師有十不葬以誨後人,今錄於後,望後學者不可多多致意也。
一素不孝者不葬。
有些人,父母生前不盡孝道,但父母死後,為了得到風水寶地福蔭自己榮華富貴,不惜花巨資請地理師尋龍點穴安葬父母,如何你作為風水師遇到這樣的福主,請不要點風水寶地給他。
二積世怙惡者不葬。
有些人,在鄉鄰或親朋之間,經常無惡不作,為害一方,平時無所事事,偷雞摸狗,這樣的人,不能點風水寶地給他,如此之人不絕滅巳是萬幸,怎能再點風水地給他呢?
三身為不善者不葬。
如土豪訟棍,貪官惡史等。他們有大把錢,也想圖謀風水,此為永遠計。這樣的人人面獸心,如果給他們點風水地,則何以彰天討逆而警世戒?
四心術不測者不葬。
宦家世族,根基非不深厚,至於存心或貪黷酗淫,或陰險刻毒,外貌雖善良而文飾,內實為富為仁,是心地巳壞,陰地何可得哉?
五錢來不幹凈者不葬。
或為廝仆或為隸卒,或為娼妓,嘗有擁貲居積,重金相邀者。試思其財如何而來,污我聲名,若使得地,則良賤又何分?
六古墳舊墓者不葬。
恆有無知之人,發現無主古墳風水好,就在人家舊墓之傍,以為尚有餘穴,因而破墳而葬,如此傷天害理之事,決不能為也。
七私用公山者不葬。
人有誤信庸師之言者,欲於巳葬老墳側近,以私墳加葬,如此不但公共之墓後人不依,而且驚動地下之人,於心何忍?
八來歷不明者不葬。
一些人很信風水,遇人不賣之山,則多方某干,患買成交往往興訟釀命,如此等事,謝絕不往,並勸令勿為。
九、信任不專者不葬。
為人尋龍點穴,若其人朝信此而暮信彼,必有矛盾,不可往也。
十接待無禮者不葬。
今人送子入學,尚知具衣冠,備貲敬,恭敬盡禮,而猶惴惴不安。謂不如此,恐不盡心教也。獨於求師葬親,或便道相邀,或邂逅相約,或片語投機即面求指地,直以市儈待之。推原其故,皆無業遊民,毫無學術,望門求售,相習成風,故富豪家竟意教子之與葬親,熟為輕重,吾道每於德行不足之人,尚不輕施其技,況並禮俱無者,縱以千金為餌,亦難往也。
地理之學,盡是人力勝天之事,故巨室豪門,不思積德行仁,而專門尋地,蓋十人而九,則青囊萬卷,只為造惡之津梁,幸有古師訓誡,直與神祗揚善懲惡之權,同歸一轍。
❻ 學習風水需要學習那幾本書
1、首先應該了解一些基本的易學知識,很多關於四柱、六爻或周易的書前半部份都有介紹,沒一點基礎的愛好者可以先看看這些基礎書籍。2、了解一些風水的歷史及風水溯源,然後開始系統的看風水書籍。學習風水,歷史上的一些典籍是必須要看的,古人留下的重要書籍是非常精闢的,並非就象現在一些人批這駁那,借機出名。我們不要管,反正多看書多受益。典籍看趙金聲的《陰陽宅大全》及劉伯溫等著的《地理全書》就可以了:
《陰陽宅大全》裡面有:靈城精義、陽宅撮要、宅經、葬書、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奧語、陽宅實用圖解。《地理全書》幾乎囊括了明代以前所有的風水典籍,比較全面。另外建議看幾本書:
《陽宅實用風水講義》。朱祖夏先生著,目前最好的一本玄空風水陽宅書籍。
《玄空飛星風水》林國雄的書,淺顯易懂,還介紹了配合樓層斷風水的方法。
《古易玄空學新探》胡京國先生著。風水入門的好書《沈氏玄空學》風水入門必讀,除了北斗七星打劫說法不清楚外,其它皆應仔細讀。
《玄空地理叢譚》鍾義明先生著。一套解說玄空風水知識及釋評眾家玄空派長處的好書,並有玄空訣竅解說、堪驗實例。非常值得一看及收藏。
另外巒頭方面,鍾義明先生的《地理巒頭實務》是巒頭方面的好書,介紹詳細,圖文並茂。
《三元九運-玄空地理考驗註解》也是鍾義明先生所寫,專門解說分析三元九運的一套好書。
❼ 關於風水的書都有哪些
│《崔官篇》略解
│《平陽地理玉函經》1
│《平陽地理玉函經》2
│《平陽地理玉函經》作者 無極子
│《平陽地理玉函經》作者無極子
│《建築風水資料集1》
│《建築風水資料集》
│《形巒神斷書》
│《擇日嫁娶祭祀轉運教程》何榮柱
│《擇日嫁娶祭祀轉運教程》何榮柱1007
│《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1)
│《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新編魯般營造正式》注釋與研究
│《旺財風水改運法》續集(簡體)
│《易經古解與風水今用》(褚良才)
│《三元堪輿奧秘直指》
│《三元總錄》(古)
│《三元玄空靈城精義》
│《三元通天照水經》
│《三合真傳水法》
│《三陽水法》
│《中國古代測字秘傳心法》
│《中國風水史》全書
│《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
│《九星吉凶雙星會斷》
│《九星法地理理氣探原》
│《買樓風水20訣》白鶴鳴(1)
│《買樓風水20訣》白鶴鳴
│《二十四山安灶吉凶圖》
│《二十四山雌雄日課》.txt
│《二十四山(過路陰陽)砂水經文詳解》完整版
│《五種秘竅全書》之羅經秘竅+甘時望著
│《入地眼全書》(十卷)(靜道和尚 故宮珍本)
│《八字神測改運轉運教程》何榮柱
│《八宅法對宅指向之研究》(謝其安)
│《六壬親抄》
│《劉公五星正變與歇砂圖注》
│《十道天心》戴洪潤原著
│703《楊公風水布局秘籍》
│7點算八字窮通
│8點算八字貴賤
│93版地理鉛彈子砂水要訣(簡體無圖內容少一般)
│b83金鎖玉關-宋國元
│3《地理辨正》
│3吳景鸞-先天後天理氣心印
│3點算八字吉凶
│3談浩然《談氏玄空》
│4-呂茂宏形家地理講義陽宅實例篇124頁
│405.河洛理數+范衍+廣象徹微初集
│409.1.秘傳水龍經
│409.2.地理四彈子
│409.3.雪心賦直解
│409.地理四彈子(繁體無山圖卦數不佳)
│409.地理四彈子
│409.秘傳水龍經
│409.金精廖公地學心法畫篋扒砂經(卷一-卷二)
│409.金精廖公地學心法畫篋扒砂經(卷三-卷四)
│409.雪心賦直解
│40例陽宅風水圖解
│410.1.入地眼全書
│410.2.平砂玉尺經(附 葬經 魯班經 選擇紀全 秘訣仙機)
│410.平砂玉尺經(附 葬經 魯班經 選擇紀全 秘訣仙機)
│412.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
│412.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
│413.地理正宗指迷篇臆解
│413.地理黑囊經
│413.沈六圃地學
│413.青囊天玉經內傳心印
│414.1.陽宅大成-宅譜指要
│414.2.陽宅大成-宅譜邇言
│414.3.陽宅大成-選時造命(一卷-二卷)
│414.4.陽宅大成-選時造命(三卷-四卷)
│414.5.陽宅大成-宅譜修方
│414.6.陽宅指南篇
│414.陽宅大成-宅譜指要【故宮珍本】
│414.陽宅大成-宅譜修方
│414.陽宅大成-宅譜指要
│414.陽宅大成-宅譜邇言
│414.陽宅指南篇
❽ 日本和琉球的國界線在哪裡
日本實際上還真沒有對琉球的主權,琉球群島為日本貢獻了1000多公里長的國界線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但是,如果要往深處挖掘的話,日本對於琉球僅有實際管轄權益,但並沒有主權。
而琉球之所以叫做沖繩,則是因為琉球王國在1871年就滅亡了,1879年日本強行將琉球國故地設縣,取名沖繩,沖繩之名由此開始。而亡國100多年以來,琉球並沒有復國,國際上也沒有大國為其正名,因此,沖繩之名得以存在至今。
❾ 墳地風水的書都有哪些
這個 太多了 年代不一樣 流派不一樣 書籍更是五花八門 樓主請看
堪輿 八宅明鏡 [唐]楊筠松撰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石印本 2卷1冊全
堪輿 地理辨證疏 [清]蔣大鴻注 民國八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5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大全輯要 [清]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10卷2冊全
堪輿 地理大全要訣 [清]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7卷2冊全
堪輿 地理大成地理六經注 [清]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6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大成理氣四訣 [清]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大成羅經指南撥霧集 [清]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3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大成平陽全書 [清]葉九升撰 原版為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15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大成山法全書 [清]葉九升撰 民國五年九經書局石印本 19卷6冊全
堪輿 地理四秘全書 [清]尹一勺撰 民國大成書局石印本 12種3冊全
堪輿 地理四彈子 鐵彈子地理元機/(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 鉛彈子地學正義 金彈子地理元珠經/(明)劉基注 玉彈子地理元樞/(清)張鳳藻注 清聚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輿 地理金彈子玉彈子 [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劉伯溫校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地理鉛彈子 [明]孟又承傳 [清]張九儀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1卷1冊全
堪輿 地理鐵彈子 [南唐]何令通撰 [明]劉青田釋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2卷1冊全
堪輿 地理青囊經 [唐]楊筠松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8卷1冊全
堪輿 地理六法點穴大全 [唐]楊佐仙等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6卷1冊全
堪輿 地理五決 [清]趙九峰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8卷2冊全
堪輿 地理選擇錄要 [清]蔣大鴻撰 民國乙酉年上海會文堂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地理陽宅大全四集 [清]許明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地理正宗 [清]蔣國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12卷2冊全
堪輿 地理直指原真 [清]釋徹瑩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3卷2冊全
堪輿 地理葬埋黑通書 [清]釋徹瑩撰 清抄本 1冊全
堪輿 地理琢玉斧 [清]張九儀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學 [清]沈鎬撰 原版為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2卷1冊全
堪輿 贛州風水秘傳 無名氏 民國石印本 12卷2冊全
堪輿 撼龍經、疑龍經批註校補合刻 [唐]楊筠松撰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撼龍經6卷疑龍經2卷2冊全
堪輿 郭璞葬經 [晉]郭璞撰 民國十三年錦章書局石印本 1卷1冊全
堪輿 羅經頂門針 [明]徐之鏌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2卷1冊全
堪輿 羅經解定 [清]胡國楨撰 民國元年江東書局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羅經透解 [清]王道亨撰 民國二年鑄記書局石印本 2卷1冊全
堪輿 秘本搜地靈 [明]劉伯溫訂 光緒有益堂刻本 2卷1冊全
堪輿 平砂玉尺經 [元]劉秉忠撰[明]劉基解 上海文明書局金屬版 2卷1冊全
堪輿 乾坤法竅 [清]范宜賓集 民國錦章書局石印本 3卷2冊全
堪輿 陽宅都天滾盤珠要法 [清]瞿天賚撰 宣統二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1冊全
堪輿 入地眼全書 [宋]靜道和尚撰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10卷2冊全
堪輿 三元總錄 [明]柳珍纂輯 民國廣益書局石印本 3卷1冊全
堪輿 陽宅大全 [明]一壑居士集 光緒校經山房石印本 10卷2冊全
堪輿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4卷4冊全
堪輿 陽宅愛眾篇 [清]張覺正撰 民國校經山房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寶照秘訣 無名氏 清稿本 1冊全
堪輿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民國上海廣益書局 4卷2冊全
堪輿 陽宅集成 [清]姚廷鑾撰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8卷4冊全
堪輿 雪心賦辯訛正解 [清]卜應天撰[清]孟浩注 宣統元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陽宅三要 [清]趙九峰撰 民國上海校經山房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陽宅十書 [明]王君榮纂輯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陰宅集要 [清]姚廷鑾撰 宣統元年江左書林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陰陽二宅必用[附魯班經秘決仙機元空法鑒] 無名氏 民國江東書局石印本 4卷2冊全
堪輿 宅譜指要 [清]魏青江撰 民國掃葉山房石印本 4卷1冊全
堪輿 陳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訣 [清]陳應選撰 民國抄本 1冊全
堪輿 倪公闡明陽盤住宅秘訣 無名氏 嘉慶抄本 一卷全
堪輿 地理辨正直解 [清]蔣大鴻撰 經元堂刻本 5卷全
堪輿 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 [明]張鳴鳳編 明世德堂寫刻本 十二卷全
堪輿 地理黑囊經 [明]范越風撰 清初抄本 1冊全
堪輿 地理星體圖格真龍名髓 無名氏 明抄本 1冊全
堪輿 地理正宗臆解 [明]蕭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輿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蕭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輿 地理琢玉斧巒頭歌括 [明]徐之鏌唐際雲輯[清]張九儀釋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輿 地學 [清]沈鎬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輿 地學精華 [民國]夏更清撰 民國版鉛印本 1冊全
堪輿 分房變氣論宅法 [清]蔣平階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輿 新刊地理五經四書解義郭璞葬經 [明]吳征岀定鄭謚注 明匯賢齋刻本 一卷全
堪輿 格水定針法 無名氏 地理手抄稿本 一卷全
堪輿 管氏地理指蒙 [魏]管輅著 清印本
堪輿 郭璞古本葬經 [晉]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紅鸞經四十八局定例 祖傳風水地理孤本 110 1
堪輿 胡矮仙至寶經 [唐]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黃帝宅經 無名氏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空石長者五星捉脈正變明圖 [唐]空石長者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李思聰堪輿雜撰 [宋]李思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經 無名氏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堪輿要訣 [明]狄奄氏手錄 噓龍村舍藏本 一卷全
堪輿 考驗通書法竅秘決 無名氏 清印本 二冊全
堪輿 金精廖公秘授地學心法正傳畫策扒砂經 [宋]廖禹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補遺一卷全
堪輿 李思聰總索 [宋]李思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靈城精義箋 [清]沈竹礽撰 自得齋叢書 一卷全
堪輿 劉基堪輿漫興 [明]劉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繆希雍葬經翼 [明]繆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靈驅解法洞明真言秘書(秘訣仙機) 無名氏 明匯賢齋刻本 一卷全
堪輿 劉見道乘生秘寶經 [唐]劉見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輿 八宅明鏡 [唐]楊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蘇樂真堂刊本 二卷全
堪輿 楊曾地理元文 [清]端木國瑚撰 清刻本 一冊全
堪輿 水龍經 [晉]郭璞撰[明]劉基閱 清內府抄本 五卷全
堪輿 續水龍經 [晉]郭璞撰[明]劉基閱 清內府抄本 四卷全
堪輿 水龍經陰陽宅 [晉]郭璞撰[明]劉基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