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路歷史
廣州地區(不完全是現在的廣州)歷史舊稱番禺,那是秦朝(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後。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㈡ 廣州歷史久還是番禺歷史久
原答案不知所謂。番禺歷史遠久於廣州。番禺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縣,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為南海郡治 。因處番山和禺山故名(亦因古越語「大村」而來)。前204年成為南越國國都,今廣州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東漢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又將交州治所遷至番禺,遂為州、郡、縣所在地。隋、唐、北宋時並入南海縣。番禺是歷代全國的重要港口,擔當通商口岸的角色。1949年後復設番禺縣。1975年1月,劃歸廣州市管轄。1992年5月撤銷番禺縣,設立番禺市(縣級),仍由廣州市管轄。2000年撤市改區,並入廣州市。2005年南沙區從番禺區拆出,現番禺區為沙灣河以北及南部一部分,面積為770.13平方公里。
㈢ 廣州過去為什麼叫番禺
廣州古稱番禺,據《清一統志•廣州府番山條》引《後漢書•地理志》稱:「番禺縣以有番山禺山得名」,番山,就位於文德路上的孫中山文獻館裏。據說,南漢皇帝曾在山上修築宮苑,後來宋軍攻陷城池,燒為廢墟。番山上建有番山亭,此亭歷經千年滄桑,建了又毀,毀了又建,一直保留到今天。
番禺以當年廣州城內番山和禺山而得名,番山,在今廣州市區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處小丘一帶,原來較高,南漢時擴大廣州城區而被鑿平。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唐末開拓城區時被鑿平。番禺縣以縣城番禺城命名,即後世之廣州城,1925年廣州設市,番禺縣治遷市橋。
秦始皇征服嶺南後,在廣州地區設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時建立番禺(今廣州)等縣。南海郡含今廣東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囂,這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劃分的行政區,亦是廣州歷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
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中山四路倉邊路附近,廣州倉邊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築了最早的廣州城—番禺(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
秦漢時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北至觀坪石,東至福建的漳浦附近,西至湛江,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任囂城雖是「袤四里」的小城,卻是廣州建城見之於文獻的最早的可靠記載 。因秦將任囂主持修築,故名任囂城。正式名稱為番禺城
㈣ 是上海上海番禺(panyu)路還是上海番禺(fanyu)路
佛山番禺的說
佛山是沒有番禺的,你不會就別亂說,誤導別人!
番禺本來就是一個市,後來改區了,屬廣州的
番禺已經有幾千年歷史
㈤ 廣州市有什麼街道和馬路的名稱是含有歷史意義和歷史事件的
廣州的小北路,也有一條「飛來對面巷」。為什麼有這么一個古古怪怪的巷名呢?現在還流傳著幾個不同的傳說。一種傳說認為和廣東才子倫文敘有關,另一種認為和當年附近的一座「飛來廟」有關。
據說,在明代,「飛來對面巷」本來是一條窮苦人家聚居的無名小街。由於住在對面小石街的都是一些財主,他們把小石街更名為「福來街」,這些財主們自以為是,很看不起住在對面無名街的窮人們,時常借故羞辱他們。因此,廣東才子倫文敘決心替窮人出氣,便把無名街起名為「飛來對面巷」。意思是說,要使財主的「福」氣統統從福來街飛過來,讓窮人們也享享福。
也有人說,這僅僅是個傳說,巷名的真正來歷還要追溯到清代,據說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在一個黃昏,突然颳起一陣奇怪而猛烈的旋風,隨後人們發現這里多了一尊觀音菩薩像。人們都認為,這肯定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到此「顯靈」。不少人蜂擁而至,祈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們。據說都非常靈驗。30年後,到雍正八年(1730年),當地百姓集資興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廟宇。因為廟中的觀音菩薩是「飛來」的,所以這座廟就叫「飛來廟」。在「飛來廟」對面本來是一片無人居住的空地,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到這里定居,逐漸形成了一條小巷,由於這條小巷在「飛來廟」對面,人們便把它命名為「飛來對面巷」。
北京路:
提起廣州,無人不識北京路,北京路歷史上曾是官道。正式更名為北京路,始於1966年。
據介紹,北京路財政廳一帶從南越開始就是「政府辦公」地段。南漢以後的官員們從公署出來,是沿著現在的北京路走到拱北樓的,這一路是官道,只能步行。
到了清朝,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稱為承宣直街、雙門底、雄鎮直街和永清街。其中,「雙門底」是至今許多老人還記得的路名。「雙門底」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是城門樓之一的「大南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
「雙門底」的起源是因為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記載「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
民國年間,北京路於1920年擴建為馬路,統名為永漢路,據說因為原有「永清」街,取反其意為「永漢」。上世紀20年後期,為紀念締造民國的元勛、番禺人胡漢民,北京路改名為「漢民路」。1945年,又復名為永漢路。
1966年,永漢路正式更名為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黨中央,嚮往首都北京之意。
石井橋:
廣州有座著名的石井橋,橋兩頭石桿上刻著:「好進仙人履,能通四馬車。」「彼岸逢黃石,橫江映白虹。」這里是有一段傳奇的故事。
從前石井河是沒橋的,全靠木船擺渡,如遇乾旱或水退時,船不能泊岸,人們只好趟著沒膝的泥濘艱難地過河,真是苦不堪言。
且講附近石門村有個年輕的石匠,叫周合盛。他心地善良,助人為樂,經常修橋補路,眾人提起他,無不豎起拇指稱贊!他眼見石井無橋之苦,決心築座石橋來方便鄉親,但一無資金,二無經驗,談何容易呢!
一天,春雨綿綿,路滑難行,又遇退水。周合盛像往日一樣,來到石井河邊,扶老攜幼,幫行動不便的人過河。只見有一位白須老人,拄著拐杖,望著對岸,搖頭嘆息。周合盛立即上前道:「老伯,我背你過去吧。」說著就把老人背過河,放他在平地坐下。老人忽然道:「我的鞋不見了,怎麼走路呢?」周合盛二話不說,回頭在泥濘中替他撿回,但老人把腳抬起說:「替我穿上。」周合盛又照辦。老人微笑道:「孺子可教也!」說完起身就走。周合盛見他行走如飛,覺得很奇怪:莫非是神仙?於是起身,追他,但總是追不上。突然老人回頭道:「年輕人,你真好心,我樂意助你!」周合盛就把想建橋之事講了。老人點點頭說:「你有造福鄉民之心,難得!要記住: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必佐。」說完化作一陣清風去了。
當晚,周合盛夢見老人,把建橋式樣、用料、技術等,說得明明白白,周合盛連聲多謝,請問姓名時,老人說:「我乃黃石公是也!」說完飄然而去。
翌早,周合盛把夢中一切記下來,並把建橋計劃向眾人說出,立即得到眾鄉親的熱情相助,建橋款很快籌足了!由周合盛監工建造,經數月辛勞,終於竣工了,像一條白虹,橫卧石井河上。眾人歡呼之際,忽然有人拾到一張字條,寫道:「此橋中央一石會斷,請即換,」落款是黃石公。大家上前一看,果見裂痕,馬上更換,消除了隱患。眾人為了紀念黃石公和周合盛,在橋頭刻上上述的對聯,並刻上「石門周合盛造」,以志不忘建橋人。
康王路:
「康王」原是宋朝愛國將領
貫穿老西關的康王路得名於「康王」,究竟「康王」是什麼?原來康王是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
據了解,康王路的最前身是帶河路,當時的帶河路很短,只有現在的龍津路到長壽路之間的一小段。據當地居民陳婆婆介紹,帶河路是一條瀝青路,不足3米寬,道路的周邊都是居住區。後來道路擴建,貫通南北,一直通到珠江邊的人民橋,形成現在的康王路。
「康王路」曾經有一段時間叫「世紀路」。最終,廣州市地名辦經過反復推敲,將這條經過康王直街、康王上、下街的規劃路,敲定更名為具有歷史基礎及文化內涵的「康王路」。
「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於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愛國將領——康保裔。傳說,康保裔出身將門,是洛陽人士,祖父和父親都是捐軀沙場、馬革裹屍的武將。康保裔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射空中飛鳥,箭無虛發。從軍後,康保裔屢立戰功,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不顧年齡高邁,奮起抵抗,但寡不敵眾,為國捐軀。
隨著康保裔的事跡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康公、康王,後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廣建「康王(公)廟」。清代時候,羊城西郊、南郊都曾經有過康王廟。中山七路附近的康公直街、康王(上、下、直)街都是因為同名寺廟而得名。據說,前進路的康公街、同福中路的康公後街也因為曾有同名寺廟而得名。
上下九原來以前叫:第九甫
翻開廣州地圖,老西關有許多地名以「甫」為名,原來大名鼎鼎的下九路,過去還稱為「下九甫」,加上現存的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腳等,「甫」字可謂老西關地名的佼佼者。
⒈老西關地名有很多「甫」
什麼是「甫」?原來「甫」的含義有多種說法,主要有如下:一指土步的轉音;二指商人的自衛組織;三指平坦而未耕種的地貌;四指古南越方言中的村莊。現存在西關,市民的最熟悉的是「第十甫路」,它東與寶華路、南與恩寧路相接,西至文昌南路與下九路相接。
有第十甫,有沒有其他數字的「甫」?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第十甫路相連接的下九路,原來即是下九甫。據說,清初清兵沿西城牆外追殺群眾路過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故名九甫,因位於上九甫與三坡地後段,故稱之為下九甫,後改稱為下九路。
有了下九路,上九路地名是否也和「甫」有關?據說,也跟清初清兵沿西城牆外追殺群眾的故事有關,當清兵路過此地已到九甫路程,此段在第九甫上段(即前段),故稱為上九路。
⒉光復路為三、四、五甫
有了「第九甫」,還有沒有一、二、三、四等甫?據說,與上九路相接的光復路,過去也是以「甫」為名的,如今上九路附近還有六甫水腳等地名。
光復路原為第三甫、第四甫、第五甫,1931年改建成馬路,命名為「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之意,取推翻清朝統治,光復河山之意。
恩寧路也跟「甫」有關,恩寧路原名十一甫、恩寧東路、恩寧中巷、恩寧北路和恩寧市,1931年擴建成路,並沿用「恩寧」作路名。
隨著時代變遷,老西關有數字開頭的以「甫」字為地名的也逐漸減少,現存有第十甫路,十八甫路、六甫水腳等。
㈥ 廣州的絲綢之路歷史
廣州絲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直至明清時期,綿延了兩千多年。
1、秦漢時期:廣州種下了活躍的商業基因。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先民就已經開始出海,海上絲路歷經兩千多年。
2、魏晉南北朝時期:廣州的海外貿易和交往進一步發展。有一條著名的絲路航線為:從印度恆河口出發,至印度洋,駛經馬六甲海峽,隨後由馬六甲海峽進入爪哇海,隨後由爪哇海進入南海,最後抵達廣州。

3、隋唐時期:絲路航線:商船從廣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再通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行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再從印度西海洋至波斯灣的奧波拉港和巴斯拉港。
4、宋元時期:遠洋航線的擴展大大促進了廣州內外港碼頭的建設。廣州海運的外碼頭有扶胥和屯門兩大古港,內碼頭有光塔和蘭湖裡。
5、明朝:廣州的海外貿易航線進一步擴展,形成了廣州-菲律賓-拉丁美洲,廣州-歐洲及廣州-日本這三條遠洋航線。
6、清代:廣州的海上貿易更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1685年(康熙24年),朝廷設立了江、浙、閩、粵四個海關,負責管理海外貿易。
㈦ 廣州市番禺歷史故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囂、趙佗率軍南下,統一嶺南。任囂平定嶺南後,出任南海郡尉並在南海郡番禺縣內建城作為郡治,因處番山和禺山故起名為「番禺城」(史稱「任囂城」。
范圍現今的倉邊路以西,越秀區倉邊路以西的兒童公園(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廣州市文化局、廣東省財政廳一帶)。秦朝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時召見龍川縣令趙佗,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可以立國」,並假託秦廷命令,委趙佗代理南海郡尉。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趙佗自立為南越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市越秀山即為當年越王所名。《史記·貨殖列傳》雲:「番禺亦其一都會也」,是當時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7)番禺路歷史擴展閱讀
番禺的經濟來源
第一產業
2017年,番禺區第一產業增加值29.56億元,同比下降0.3%。
2017年,番禺區完成農業總產值52.34億元,比2016年增長0.6%。其中,種植業產值17.28億元,下降15.1%;漁業產值26.87億元,增長3.2%;畜牧業產值5.05億元,增長10.4%。
第二產業
2017年,番禺區工業總產值2445.29億元,比2016年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041.42億元,增長17.3%;其中:「三資」企業工業總產值886.33億元,增長15.5%;股份企業工業總產值1124.44億元,增長19.4%。
2017年,番禺區規模以上工業中,汽車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金屬製品業五大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96.64億元,比2016年增長30.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3.3%。其中,汽車製造業產值782.36億元,增長76.2%。
2017年,番禺區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02.89億元,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9.5%,比2016年下降0.3%。
2017年,番禺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256.78億元,比2016年增長28.0%,其中,利潤總額154.57億元,增長14.6%。
2017年,番禺區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9.57億元,比2016年增長6.0%。其中,建築工程產值75.95億元,增長5.8%;安裝工程產值12.68億元,增長7.1%。
㈧ 廣州北京路的由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這條路被改名為「北京路」,寓意廣州人民擁護黨中央,嚮往首都北京之意,因路名形象反映了其廣州古城發展的中軸線之地位,故至今沒有恢復舊名。
舊時的北京路已經成為了一條南北向的主要街道。宋代滅南漢後,拆南城牆,將南城沿至江邊,建「雙闕」。1244年,建雙門樓,從此北京路中段被稱作雙門底,漸成為商業區。
清代時,今北京路由北至南依次為承宣直街、雙門底、雄鎮直街、永清街,以賣書坊、古董市、花市為著名。清雍正年間,現北京路與沿江路交匯的珠江邊,是天字碼頭的所在地,為清代時是專為迎送官員而設,附近的接官亭正是當時迎接官員的地點。

(8)番禺路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
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㈨ 廣州番禺有哪些歷史英雄人物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他原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未誕生前父親即已去世。7歲時,他在新加坡養正學校上學,期間參加該校管弦樂隊的活動。1918年回國。1926年後入北大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9年,冼星海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冼星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學之餘,他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他去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後因戰爭、交通阻隔而羈留不歸。其間寫有交響曲作品近三百件和大量音樂論文。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於莫斯科病逝
㈩ 廣州北京路步行街的歷史故事
廣州北京路
北京路地處廣州市中心,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現今,這一區域雖歷經十多個朝代及兩千多年的滄桑,但其中心地位始終沒有改變,這一奇特現象,不僅創造了國內外城市建設中罕見的歷史景觀,同時也造就了這塊神奇土地燦爛無比的歷史文化。改革開放之後,北京路更匯集了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公司等市級大百貨商店以及一批著名的時裝商場。
廣州北京路 幾許滄桑事
廣州北京路的名字,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武漢的漢正街一樣,是最繁華商業區的代名詞,來廣州的商旅沒有不到北京路去過的。這條我們熟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路,卻藏有幾許滄桑的故事。
「雙門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個舊名。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後,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一直在雙門底經營至今的「活化石」,是陳李濟葯廠。該廠前身陳李濟杏和堂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永漢路」典故
民國年間北京路那時叫「漢民路」,為的是紀念締造民國的元勛、番禺人胡漢民,後來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又改名「永漢路」,為什麼叫「永漢」呢,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原來當時主政廣東的是楊永泰,他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廣州的路名上以垂久遠,但當時的規矩是只有已故的歷史人物才可享受此殊榮。楊永泰動了腦筋,就將「漢民路」改作「永漢路」,又將相近的萬福路一段取名「泰康路」,這樣就把「永泰」兩字嵌入了兩條路名之中,這也是北京路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掌故。
高弟街·「許地」
北京路南段,近年也興旺了不少,尤其是高第街一帶,更是粉飾一新,車水馬龍。
高第街最出名的,首推許氏家族,連街名也叫「許地」,這個由潮汕西遷來的巨族百餘年間人材迭出,甚至近有小說家專門著有《千秋家國夢》來訴說許家的興起。許家的後人曾帶我在許地轉了幾次,指點著殘存的建築告訴我當年這里是某某的居所,看著彎彎的月亮門、百餘年的蚝殼窗、牆頭上依稀的灰批單龍,真令我浮想連翩。最後老先生指著家門口一株種在破缸里的蘇鐵說,他祖母年輕時,這樹就已種了幾十年,現在樹齡差不多百餘年了。看著這乾瘦的樹頭露著懨懨的生氣,彷彿就是許地舊物的典型呢。
高第街上的鋪子,廣州人最熟悉的是綢緞鋪「九同章」和具店「三多軒」,三多軒今已遷到廣州路,老鋪舊地還住著當年店主黃家的後人。摸著那螺旋的木梯扶手,你可以看到那八卦形天窗上篩下的陽光幽幽照在貼金的檐花上,還真有些繁華的余韻!百多歲的老畫人黃金海在這住了七十多年,我見到他時,已不太能清晰說話,可精神還很健,今年初才辭世,享年104歲。如果他能細述北京路的百年滄桑,那該多精彩!老人家的女兒指著舊鋪的外牆說,那兒原來有「三多軒箋扇庄」的水泥字,是民國元老譚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