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鍾表的歷史
『壹』 中國鍾表網的簡介
中國鍾錶行業第一網站
中國鍾表網擁有近10萬會員,每天發布上萬條信息,聚集了中國鍾錶行業的有3000多家生產製造商和貿易商,更是廣大消費者在網上了解鍾表的第一選擇。
歷史悠久,點擊率高點擊量居中國鍾錶行業之首
成立於1999年的中國鍾表網,立足於中國鍾表集中地深圳,覆蓋全球,歷經十餘年的發展,每天數十萬次的點擊量,全球中文ALEXA排名位於中國鍾錶行業網站之首。
獨享域名,知名度高天然獨有的優勢
獨有的域名由「china(中國)」、「watch(鍾表)」、「net(網路)」三個耳熟能詳的單片語成,和中文名稱「中國鍾表網」渾然一體,形成天然的獨有優勢,直觀形象,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天生的知名度。
在Bai、Google等網民最常用的搜索引擎中,在首位自然排名中出現。
商務平台,宣傳窗口 商務與媒介同一體
中國鍾表網已成為中國鍾表產品供應商和全球采購商共通共享的網上商務平台。同時,中國鍾表網作為中國領先的鍾錶行業網站也成了消費者及商家了解中國鍾表的第一窗口。為中國鍾表產品進入中國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啟了一扇方便的電子商務之門,同時中國鍾表網也成為鍾表品牌、企業、消費者、愛好者共享的媒介平台。
『貳』 世界上最早發明鍾表的人是我國哪個朝代的
人人皆知中國古代有偉大的四大發明——造紙、印刷、火葯和指南針,但很少有人知道對人類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鍾表,也是由中國人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明的。近日,筆者在上海遇見世界著名的鍾表大師、香港鍾表歷史學家矯大羽時,他激動地對記者說,經過數年的努力和求證,他提出的「中國人開創了鍾表史」這一觀點,已被世界鍾表界認可。
矯大羽說,中國古代有日晷、水鍾、火鍾、銅壺滴漏等,這只能算是古人的計時器。沒有嘀嗒嘀嗒的鍾表聲,都不能稱作鍾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這就是鍾表與計時器的區別。國際鍾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鍾表的心臟。在瑞士,他找到了一本世界鍾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鍾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之後,他又在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找到了他的一段話:「蘇頌把鍾表機械和天文觀察儀器結合以來,在原理上已經完全成功,他比羅伯特·胡克先行了六個世紀,比方和斐�與胡克同被西方認為是天文鍾表的發明人�先行七個半世紀。」由於矯大羽知道擒縱器在鍾表發明中所佔的決定性作用,他在實地考察和查找了大量有關水運儀象台的資料後,翻閱了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一書,並找到了西方權威人士的話作為旁證,大膽斷言是中國人開創了人類鍾表史,並影響了後來西方鍾表的進展。摘自《新民晚報》
『叄』 從前人們以日晷觀時,西洋鍾表是何時傳入中國的
古典名著《紅樓夢》小說原文里,初進大觀園的劉姥姥,曾被賈府里的西洋鍾表嚇一跳:老太太先聽到咯噔咯噔響,然後就看到一個「秤砣似的」西洋鍾表,把劉姥姥直看得發呆。
正琢磨著這東西干什麼用,就聽到這鍾表「又若金鍾銅磬一般」的「鐺鐺」報時聲,結果小丫頭們就連呼「奶奶」來了,驚得朴實的老太太差點失態。
比如《史記》里齊國名將司馬穰苴斬將的橋段,司馬穰苴立起「漏刻」召集軍隊,監軍庄賈遲到,被司馬穰苴二話不說就以軍規處決。當時的漏刻就是「沉箭漏」。後來又演變成接水指示時間的「浮箭漏」,漏壺下放一個接水壺,水壺里浮起的箭來指示時間。
『肆』 西方和中國的鍾表發展過程
西方
現代鍾表大致經歷了大型鍾—小型鍾—袋錶—腕錶的發展階段,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繩索懸掛的報時鍾,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1656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1270年義大利北部南德出現一台機械鍾,以秤砣為動力,每小時打點一次。
1336年第一台公共時鍾裝在米蘭的教堂里。
1364年義大利人喬瓦尼·唐研製成第一台擺式機械鍾表,1400年批量生產。
14世紀德、瑞、意等國陸續有四明鍾、座鍾、卦鍾、八音盒製造。
1510年德國一名鎖匠彼·亨蘭研製成一隻懷表(腰表)。
1511年荷蘭人彼得·亨萊茵研製成第一隻懷表。
1656年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以伽利略發現宮燈等時性擺動的原理,發明了以重垂為動力的擒縱擺式落地鍾。
1660年英國人胡克發明了游絲。
1675年發明了擺璜。可提高鍾表走時精度。
1690年發明了兩針表(時分針),在這以前所有的鍾表都是一個針。
1695年英國湯姆發明工字輪式表。(沒有擒縱叉)。
1770年發明了自動上鏈表。
1759年英國人哈里森發明了航海鍾。
1790年瑞士日內瓦耶可·德羅茲和萊斯特發明第一隻手錶。
1806年拿破倫的妻子為王妃定做了一隻(手鐲式)手錶。
1866年法國人尼誒奧特發明音叉鍾。
1885年德國海軍向瑞士定做一批(軍表)手錶。從此腕錶延續至今。
中國
中國的鍾表歷史由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三部分組成。三千多年前,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公元1088年,當時我國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我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十九世紀末期,我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此後常年戰亂,1949年前,我國僅在山東煙台有一些小型鍾的製造業,根本就沒有手錶製造業。
1954年底,天津公私合營華威鍾表廠(現天津手錶廠)決定自行研製生產手錶。廠里找來了江正銀等四位有經驗的老師傅,一邊研究一邊製作,花了整整4個月的時間,於1955年3月24日試制出我國第一塊手錶。這是一隻15鑽的機械表,全部用手工製作,表盤上鍍有「中國製造」三個金字和五顆金星,被定名為「五星」牌, 1957年手錶易名為「五一」牌。1958年手錶生產列入國家計劃,由輕工業部統籌規劃發展。在這一時期,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南昌、西安、青島相繼興建起有一定規模的工廠,涌現出「上海」牌「鑽石」牌「寶石」牌「雙菱」牌「蝴蝶」牌「紅旗」牌等產品。隨後又出現無鑽的經濟手錶「紫金山」牌。1968年,上海手錶廠年產手錶突破100萬只大關,我國手錶開始擺脫以進口為主的歷史。此時手錶的產量直線上升,但是手錶的款式單一沒有女表。直至進入70年代天津手錶廠又推出「海鷗」女表,填補了女表的空白。由於手錶豐厚利潤及國民的需求,全國各地又陸續出現不少手錶廠。如石家莊,重慶、丹東等。到1980年,包括地方獨立建設的工廠在內,共有68家手錶廠,年產量達2200萬塊。
上世紀80年代處於商品短缺時期,人們結婚都講究家裡要有「三大件」:手錶、縫紉機和自行車,手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當時的手錶不是隨便誰都可以買到,找關系求人走後門,真可謂是「千金易得,一表難求」,國家也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用統一機芯的生產方式盡快讓所有中國人都戴得上手錶、修得好手錶。好的願望卻帶來負面的效果:統一機芯後,全國手錶廠生產出來的手錶款式基本一樣,這樣就潛伏著危機。只有天津海鷗表廠由輕工業部特批,沒有進行統一機芯的改制。這為海鷗後來的復興留下了生機。
到80年代後期,日本石英錶技術對以生產機械表為主的中國表廠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石英電子表由於採用了頻率穩定的石英晶體為震盪器,有電路簡單、走時精度高、不用上弦等優點,再加之造價低、外觀時尚,成為當時人們買表的首選。從此,中國製表業進入了比較困難的調整期,經歷了十幾年的低潮。全國38家表廠,在經過市場的洗牌之後,僅存十幾家,眾多小廠家被拖垮,有實力的大廠也掙扎在生存的邊緣。
2000年前後,由於製作簡單的石英錶技術日趨成熟且產量大幅增加,市場價格迅速下滑,利潤日趨微薄,繼續發展的空間十分狹小,因而人們再次將目光轉回到功能持久不衰的機械表上來,使得機械表、尤其是具有自動功能的高檔機械表重新受到了市場的青睞。倖存的中國表廠在環境回暖的情況下也慢慢復甦。
時光流轉,到了2007年的夏天,國產手錶以質量尚可、價格低廉取勝的時代終告結束。同樣技術指標,同樣材質的同類手錶,價格直追西洋名貴鍾表的時代似乎已提前到來。鍾表企業高擎的民族工業大旗,極大的聚攏了盡可能多的人氣,國產鍾表未來發展還是要靠長時間的品牌沉澱。
『伍』 中國鍾表之父是
矯大羽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最值得令人尊重的製表大師、鍾表文化專家和鍾表收藏家。他是亞洲第一位獨立製作出陀飛輪腕錶(1990年研製成功、1991年做出成表)的第一人,是亞洲第一位加入AHCI(Académie Horlogère des Créateurs Indépendants,國際獨立製表人學會。1992年加入,是該學會最早期的會員之一)的國際鍾表大師,是亞洲第一人,更是中國第一人。
『陸』 中國鍾表有哪些歷史鍾表進化史又有哪些
我們中國的鍾表主要進化史就是在日晷開始的,因為日晷是可以算的上是作為我們版鍾表的一個開端了權,因為之前國人都是靠著太陽立地撐桿來計算時間的。
後來就出現了機器鍾表,然後就是掛鍾,再後來就是我們的電子鍾表,現在大家的鍾表就是手機了。
鍾表的發展也可以看出我們科技的進步,其實這不僅僅是時鍾的演進變革,更是我們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變革,生活的環境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慢慢的變好,更多高科技產品正在慢慢的衍生。
我想不就以後,會有更多新式鍾表的出現的,鍾表的變革正在不斷的發展變化。
『柒』 鍾表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我國來近代機械制鍾工業始自於1915年。民族實業家李東山出資在煙台開辦了中國時鍾製造業的第一家鍾廠——煙台寶時造鍾廠。並在1918年自製成功第一批座掛鍾投放市場。
1955年由天津、上海試制出第一批國產手錶。經過50多年來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改進,我國手錶行業已形成具有相當生產能力和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手錶產量居世界第四位。
『捌』 鍾表傳入中國時的皇帝的姓名是
西洋鍾表製造技術傳入北京,始於明萬曆年間的利瑪竇。也就是說,在利瑪竇將西洋鍾表帶入北京後,北京人就很快地掌握了自鳴鍾的生產技術。錢希言《獪園》卷四載:「瑪竇他所制自鳴鼓吹,未上進者尤奇,一撥關捩,眾樂皆鳴。今京師市中有製成出賣者。」 這種「自鳴鼓吹」當是自鳴鍾一類的機械器物。利瑪竇進京後,最早向利瑪竇學習自鳴鍾技術就是李之藻。據利瑪竇信: 「他(指李之藻)已回到北京,准備印刷克拉威奧恩師的《同文指算》(Aritmetica Pratica)及《論鍾表》兩書,後者也是恩師的著作,已譯為中文,他手制許多鍾表,美觀而又精確。」
崇禎二年(1629年),徐光啟主持歷局,准備在欽天監內制「候時鍾三」。這說明當時北京城內的工匠中已有製造鍾表這一方面的人才和技術。
入清以後,從順治到乾隆四朝,諸帝雖然對天主教態度不盡相同,但對傳入中國的西洋奇器均表現了極大的熱情,而對自鳴鍾則更是情有獨鍾。翻開四位皇帝的御制詩文,其中詠頌自鳴鍾的篇章多達十餘篇,故從順治時期開始,清宮就十分注重西洋自鳴鍾的輸入與仿製,並在清宮內設置兩個專門的機構負責前述事務,一是「自鳴鍾處」,一是「做鍾處」。關於這兩個機構的設置,學術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先談「自鳴鍾處」。
『玖』 鍾是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明的
據《世本》、《禮記》、《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文獻記載,相傳鍾由垂、鼓、延、伶倫所造,表明其歷史已很久遠。在考古發現中,有原始形態的「陶鍾」。河南陝縣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址(前3900—前3000)陶鍾,由細泥紅陶製成,光素無飾,有柄,高約9、徑約5厘米。其肩部兩旁各有小孔與內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鈴。陝西長安縣客省庄龍山文化遺址(前2800—前2000)陶鍾,長方形,柄實,形似商代的鐃(《中國音樂史圖鑒》Ⅰ—47至48)。湖北天門石家河青龍泉三期文化遺址(前2400左右)陶鍾,扁圓形,通高5.6、口徑10×7.1厘米。鍾體兩面陰刻獸面紋。頂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也似鈴。上述三件陶製品的腔體橫截面均呈非正圓形,有後世銅制鍾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