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的歷史
A. 竹編之鄉的由來
成都平原盛產竹子,各種竹編、竹雕自然成了成都地區民間藝人們的拿手巧活。最具代表的有崇州道明、邛崍的竹編和瓷胎竹編,都江堰聚源、郫縣的竹雕。
都江堰聚源以高尚遠為代表郫縣王小秀等以竹為基本材料,用浮雕技法雕琢出筆筒、鳥籠、煙桿等物件。刀法圓熟,造型生動,觀賞價值高,遠銷港澳地區。都江堰聚源鎮還被成都市文化局命名為民間藝術(竹雕)之鄉。
崇州、邛崍竹編藝人始創以鹵漆案盆為底胎,用竹絲依胎形編織而成的漆胎工藝品,後又發展為錫胎和瓷胎。這種工藝品常被地方政府作為向朝廷進獻的貢品。邛崍的瓷胎竹編也是贈送友人的最佳禮品之一,瓷胎竹編清麗素雅,在我國眾多的竹編工藝品中卓然挺立,獨具一格。
道明竹編工藝已有近千年歷史,道明竹編以經緯編織法為主,貫以穿、插、釘、鎖、纏、套多種技巧,產品現有各種、籃、盤、碗、燈、扇、盆、椅、畫等近百個大類、八百多個花色品種、近年來又開發出主體藝術竹編,有壁掛、花插、茶具、涼帽、竹包、仿古傢具、竹絲彩繪等品種,龍以竹編書畫堪稱一絕,崇州道明竹編分別被成都市文化局、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編之鄉。 崇慶竹編製品是當地的傳統特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編織歷史。崇慶竹編品種繁多,除竹兜、竹籃、竹盤、竹碗、竹扇、竹燈籠、竹盒外,有竹凈百圓鑼、竹套三花提籃、竹筷簍、竹紙簍、竹花插、竹通花稀篾碗、竹船型書兜、竹花兜等。另外,還有竹編玩具,花色品種達200多種。
崇慶竹編具有結構緊密,結實耐用的特點。採用竹子本色編織的產品雅緻大方。竹編富有彈性,能經受一定的壓力,各種竹編製品不僅經久耐用,且有濾水的優點,有的還可以盛上物品放鍋里煮。
崇慶竹編利用川西平原盛產的慈竹為原料加工編織而成。手工藝人精心選擇生長三年左右的慈竹,採用中間一段顏色一致又沒有斑點,節長質細的部分;然後刮青去節,有的要保持竹子本身自然色澤,有的還需要進行染色加工,用紅、藍、黃、黑等油漆均勻地塗在竹筒表面;再後,把竹筒破成粗細均勻,厚薄一致的竹片和竹絲。竹編工藝大體可分起底、編織、鎖口三道工序。在編織過程中,以經緯編織法為主。在經緯編織的基礎上,還可以穿插各種技法,如: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使編出的圖案花色變化多樣。需要配以其它色彩的製品就用染色的竹片或竹絲互相插扭,形成各種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花紋。 綠色環保,中國竹包裝
竹包裝是近年來興起的代替木材、紙、金屬、塑料的新型材料包裝。竹包裝綠色環保、經濟實用,是現代社會緩解資源緊缺不可替代的包裝。
竹包裝是利用可再生竹資源經一系列工藝製成,主要有:竹編織包裝、竹板材包裝、竹車工包裝、串絲包裝、原竹包裝等系列。眾所周知,竹子的成材期只需4-6年,而一棵樹的成材至少是20年以上,現在,竹子已成為替代木材的重要資源,而且生產竹包裝可充分利用竹材資源,竹桿可做竹板材、車工包裝,竹梢可做竹編織包裝、原竹包裝。竹包裝在生產過程中多屬手工工藝,因此,竹包裝不僅保護了森林資源,而且綠色環保。 去年10月,崇州市道明鎮竹編正式入選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這一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為越來越多人喜愛,知名度大升。藉此契機,道明鎮拓寬竹編銷售渠道,拉開了竹編產業升級的序幕,日前,該鎮一批精美的竹編更是端上了美國人的餐桌,精美雅緻的竹編器具受到了美國朋友的歡迎。
這一批竹編全部要包裝好,加班加點完成!昨日上午,當記者走進崇州市道明鎮新源家居用品有限公司的竹編車間時,廠長陳興達正忙著給工人們交待工作。這一批產品全部是為廣州一家大型外貿公司定做,專門出口美國市場。
據了解,新源家居公司此前已經和廣州的這家公司有合作。為了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公司又在材料、設計工藝方面改進,用食品級塑料繩代替傳統的竹篾,織出的水果托盤等更美觀,而且經久耐用,受到美國、法國等歐美國家消費者的歡迎。
B. 嵊州竹編的歷史源流
嵊州竹編始於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勤勞聰慧的漢族勞動人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編制簡易的用具,編織出方格紋、米字紋、人字紋等紋樣。至漢晉時工藝已臻精細。明清兩代,嵊州竹編工場生產的竹製品已相當精緻,竹編成為民間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並遠銷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編成為國內聞名的民間工藝。清光緒年間,嵊州出現竹編作坊,以編制挈籃、考籃、香籃、食籃、食籃、鞋籃等細篾竹編器皿為主。
建國後,嵊州竹編已從傳統的工藝品發展成為堪稱世界一絕的藝術奇葩。竹編藝人合作辦場,創立了嵊縣(州)篾業產銷工場,後改名工藝竹編廠,被譽為中外竹編第一家。
20世紀80年代初,全市常年從事竹編行業的有3萬多人,形成了一批專業企業和專業村、專業戶;到1988年,嵊州竹編已開發和研製了360多種編織圖案、6000多個花色品種,創新了漂白、花筋、藍胎漆、防蛀、脫脂、模擬動物等六項工藝,有中外竹編第一家之譽,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唯一的中國竹編之鄉。
C. 塘頭鎮竹編製作工藝的發展歷史
摘要 竹編工藝起源於中國,主要在適應竹子生長的南方地區盛行。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利用竹子等植物來編織器物。
D. 為什麼竹編值得傳承
竹編值得傳承是因為竹編具有實用價值。
竹床、竹椅、茶具是中國的傳統竹質品家居,將竹材運用到傢具的製作工藝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竹子其環保、美觀的材質特性,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是家居製造的不二選擇。
竹子的專屬特性就是冬暖夏涼,在家居設計中,更符合四季的更替,氣候的變化,其實用價值就遠遠超過了木製品。最後,使用竹編工藝所製作而成的家居用品,既能保持原生態的天然肌理,又能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感覺,這恰恰迎合了現代人們對於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活嚮往。
竹編的特點: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E. 道明竹編的歷史淵源
道明地處古江源縣(相當於崇州市)境內。公元3-5世紀時的晉代歷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記述到江源縣時寫道:「江源縣:郡西,渡大江,濱文井江……安漢,上、下朱邑出好麻,黃潤細布,有羌筒盛。」道明位於下朱邑(即下朱亭)境內。這里用麻紗織出的黃潤細布都用「羌筒」裝起來出售。「羌筒」是以羌竹作筒,是當時用來包裝黃潤細布的竹製品。可見江源先民在公元5世紀前就掌握了經緯交錯的織造技藝,為以竹為料進行編織積累了經驗,而且他們當時就懂得利用竹製品來增加麻織品的附加值。凡此種種,都是道明竹編形成的歷史基因。及至公元10-13世紀的宋代,陸游到道明白塔寺造訪時遇天氣變化,也忙拿了一頂當地產的竹笠來遮雨。到17世紀清朝開始,道明竹編真正成為一種工藝產品。20世紀初的民國《崇慶縣志》稱:「崇慶之竹編名揚省內外,實賴道明方有所得也。」遠在17世紀清朝開國之初,當地農民即以扭蔑繩,編鴛篼、撮箕、籮筐、篩篩、籠笆為常事。部分農民還以此為業,使之由粗到精,由簡到繁,編出斗笠、涼席、素篼、花篼、提篼等,銷售鄰近諸縣。道明竹編便成為老百姓購買竹編產品的首選,流傳下來。20世紀初的清末,道明出產的竹編兒童玩具還曾獲得四川省勸業會一等獎。19世紀初到中葉的清道光咸豐年間,崇慶州(後稱崇州市)人張國正酷愛竹編,在學習總結豐富的道明竹編的基礎上,將竹篾越劃越薄、竹絲越劈越細,器具編織得越來越精緻。漸漸地,竹絲細得沒有了骨力,張國正就選用瓷器、漆器來作為底胎,讓竹編依附在胎上,使竹編技藝從無胎成型進入有胎依附的新階段,瓷胎竹編的前身——有胎竹編誕生了,從而開創了獨特的竹編工藝新產品。
F. 編織的歷史
歷史: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
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
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
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席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
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
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
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6)竹編的歷史擴展閱讀
編織工藝品藝術特點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然而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工藝品批發市場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
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工藝品加工還運用布貼、刺綉、藍印花布、絨綉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綉、布貼、絨綉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緻中又顯示高貴。
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G. 竹編傳統工藝的由來
竹編工藝有很多種,以廣東羅定泗綸鎮的傳統竹蒸籠為例。
泗綸蒸籠是羅定市重要的傳統特色產品之一,相傳起源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泗綸蒸籠以當地特有的羅竹為主要原料,經手工工藝加工而成,具有天然、綠色、環保等特點,用泗綸蒸籠炊蒸食物,不但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不積聚蒸餾水,不易變餿,耐保溫,而且還可使食物留下特有的羅竹清香。
H. 竹編的歷史源流
據考古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為了不時之需,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這時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中國的陶器也始於新石器時代,它的形成與竹編的編制密切相關,先人在無意中發現塗有黏土的容器在經火燒過後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體。於是以竹藤編制的籃筐作為模型,再在籃筐里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製成器具。後來人們直接用黏土製成各種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編編織。但是還是對竹藤幾何圖形十分喜愛,便在陶培半干狀態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籃、筐、席等編織物的紋樣作為裝飾。
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在陶的印紋上出現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戰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致力於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戰國時期的楚國編織技法也已經十分發達,出土的有:竹席、竹簾、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籃、竹簍、竹筐等近百餘件。
秦漢時期的竹編沿襲了楚國的編織技藝。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銅馬車」底部鑄有方格紋,據專家分析,這方格紋就是根據當時竹編席子編織的方格紋翻鑄的。
此外,竹編也被能工巧匠們製成小孩的玩具。燈節活動自唐代以來就在民間流傳,至宋代已經十分流行。一些達官貴人往往會請制燈藝人創制精緻的花燈。其中一種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圍糊上絲綢或彩紙。有的還用竹絲編織作為裝飾。
龍燈起源於漢代,到宋代更為盛行。龍頭,龍身大多以竹篾作內骨編制而成,龍身上的鱗片也往往用竹絲扎結。
還有一種叫「竹馬戲」的民間小戲。自隋唐起流傳至今。戲的演出與馬相關,如《昭君出塞》等,演員騎的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帶從事竹編的藝人不斷增加,遊街竄巷上門加工。竹席、竹籃、竹箱都是相當講究的工藝竹編。尤其以竹編最為著名。益陽的水竹涼席創始於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編的用途進一步擴大,編織越來越精巧,還和漆器等工藝結合起來,創制了不少上檔次的竹編器皿。如珍藏書畫的畫盒、盛放首飾的小圓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圓盒等。
」褐漆竹編圓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種竹編圓盒。
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江浙一帶出現了竹籃。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南方各地的工藝竹編勃勃興起。竹編技法和編織圖案得到完善,匯集起來已經由150餘種編織法。
1937年後,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下,竹編藝人們紛紛放下手中的篾刀從事他業,只有少數藝人流落在破廟舊庵繼續這門竹編工藝。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中國的主編工藝逐漸復甦。20世紀50年代以後,竹編藝術開始名正言順的歸口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藝人也大量涌現,有的還被評上了「工藝美術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的技術職務。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竹工藝大師」的榮譽稱號。
1990年以後,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後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
進入21世紀以後,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兒出現滑坡,其編織技藝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也有不少竹編藝術家們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
I. 竹編的來歷50字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在傳統技藝街區展出了不同風格的竹編作品,既有歷史悠久,技藝高超的青神竹編,又有將現代流行時尚與中國傳統文化工藝相結合的劉氏竹編,博採眾長。
J. 我想知道台州的竹編的歷史
據傳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游至台州,路經一村莊見眾多孩童編席情形,驚嘆不已,遂購置席帽,一路陪伴,遮風避雨,席地坐卧,鑄就後世大作《徐霞客游記》,從此台州席編聲名遠播。
至清朝時,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貿易往來日漸頻繁,各種席編技藝交融,台州席匠藝人汲取寧波草編、南海藤編等各地編織技巧,形成了特色的台州席編文化,代代傳承,至解放初期,台州編織產業一度到達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