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溪縣歷史
㈠ 資溪縣第一中學的介紹
資溪縣第一中學是全國重點中學之一,創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有著70多年的歷史。
㈡ 資溪旅遊攻略
第一天 到達資溪晚上接人住酒店。 第二天 早餐後 乘車前往資溪縣大覺山旅遊風景區, 攀登海拔1000多米高度的蓮花山,登高觀賞旅遊風景區的自然風光。到有 1600多年歷史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宗教朝拜勝地-大覺岩寺進香朝拜,品嘗素齋。中午 參加驚險刺激,浪漫愜意的大峽谷漂流,游覽資溪縣城 ,品嘗當地小吃,購買土特產。 第三天早餐後前往馬頭山旅遊風景區(建設中),感受原始森林,自然生態的美景,幫你實現人類回歸自然走進遠古家園的夢想。下午乘車前往獅子山,拜訪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後裔古村群,宋代理學開宗李覯故里,參觀宋朝商業古街,明代高雲塔,具有東方古典愛情經典之稱的清代貞潔牌坊。感受美麗山城的古韻文化。
㈢ 資溪縣烏石鎮的歷史
烏石鎮成功培育南方紅豆杉幼苗位於資溪縣西南部,東連福建省光澤縣,南為株溪林場,東南靠黎川縣,西界南城縣,北臨鶴城鎮、石峽,西北為石峽采育林場。鎮政府設在橫山村,距縣城25公里,烏石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70公頃,山林地11200公頃,森林覆蓋率80%,轄10個村委會、114個村小組,2928戶,12234人(非農業人口2292人)勞動力5660個,有1個少數民族――新月畲族村,53戶,203人,耕地面積313畝,其中水田234畝。 鎮內東西高山聳立,西部大旭山為最高峰,海拔1107米。中部橫梨樹嶺將烏石鎮分為南北兩部分,橫山一帶為谷盆地,南部有桐溪匯入旰江,北面陳坊水注入增坊河後匯入瀘溪河,年平均氣溫16.9℃,年降水量為2000毫米,無霜期280天。 烏石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了特色農業:主要有苗木、鰻魚、竹蓀、西瓜等。其中:苗木1000畝,鰻魚300畝,竹蓀60畝,西瓜300畝。尤其苗木已有綠化苗、風景苗、用材苗等二十多個品種。烏石鎮面積:127k㎡人口:14500人郵編:335306代碼:361028104 轄烏石居委會,橫山、陳坊、草坪、新月畲族、長源、茂林、於家邊、烏石、關刀山、桐埠等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橫山。
㈣ 江西資溪特產有哪些
江西撫州資溪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這里是麵包之鄉,各種口味的麵包都大量的生產,還有令人驚艷不已的漂流勝地,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體驗,下面給大家分享詳細的江西資溪特產名單一覽。
1、資溪板栗
資溪縣種植的板栗味美個大,每一個都是精品,而且也是種植板栗歷史非常悠久的傳統強縣,整個地區擁有一萬多畝的栽培面積,也是當地農民非常重要的收入經濟來源。
近年來新增加了二萬多的種植面積,板栗的產量也全面提升,通過科學管理和栽培技術,使得板栗的收成增加了3倍多,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板栗種植基地,農民都開始看重引進優質的改良及技術,使得板栗的品種呈現多樣化發展,讓顧客有更多的選擇和品嘗不同的口味。
2、法水羅非魚
資溪縣境內有一處極佳的天然溫泉地,溫泉出來之後成為小溪,環繞著其中一個村莊,成為了天然的護城河結構,小溪水質清澈,其中蘊含了諸多魚類和水產,其中有一種非常奇特的魚,被稱為法水羅非魚。
3、資溪白茶
資溪白茶,產自江西省資溪縣,原產於浙江省安吉縣。該茶是茶類中的珍品,因其滿葉披毫,如銀似雪而得名。
資溪白茶外觀色澤為綠色,沖泡後形似鳳羽,在參賽的73家茶葉生產單位角逐中質冠群雄而榮獲金獎,並獲江西省首屆農博會「暢銷產品獎」,為江西佳茗又添新秀。
2008年初在江西省首屆茶博會上榮獲金獎,同年3月,江西省農業經作部門領導對資溪白茶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資溪白茶是全省最好的綠茶。
2009年,資溪白茶產品通過有機食品認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根據《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專家對資溪白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申請進行審查。
4、麵包
資溪縣被譽為麵包之鄉,這里的麵包種類繁多,各種口味和精緻的加工手藝,使得這里的麵包遠銷外地。
㈤ 誰知1979年出生,2000年參加工作擬任江西省資溪縣委副書記、縣長,彭映梅的工作歷史
副省長侄女
㈥ 資溪為什麼是麵包之鄉
因為這里走出的數萬「麵包大軍」在全國各地開有5萬多家麵包店。
足跡還涉足俄羅斯、法國、越南、緬甸等國,每年為資溪帶來40多億元產值。
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群山之中的資溪縣地少人多,尋求致富道路是資溪人的共同願望。1987年在退武回鄉老兵張協旺和洪濤的帶領下,人們紛紛開始學習麵包製作及經營麵包店。
資溪的歷史沿革:
資溪建縣於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時名瀘溪縣,民國三年(1914年),因避湖南省瀘溪縣同名,奉命改為資溪縣。
資溪是中國麵包之鄉,資溪麵包7000多家麵包店遍布全國,還分布在俄羅斯,越南,香港等地。資溪縣擁有江西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龍湖國家濕地公園、華南虎野化放歸基地等國家級名片。
資溪縣地處江西省東部,位於東經116°46′-117°17′,北緯27°28′-27°55′。東鄰福建省光澤縣,南交黎川縣,西與南城縣交界,西北接金溪縣,東北界貴溪市,有「江西東大門」之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資溪
㈦ 資溪縣的歷史名人
李覯 字泰伯,北宋思想家、哲學家資溪是李覯的故里。
李山甫 字明叟,北宋中期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高阜鎮港口村葉源。
饒廷直 字朝弼,北宋末年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歐溪鄉境內。
李 淛 字宗海,宋末元初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高田鄉境內。
石文器 字伯重,又字玉完,明末清初人,生卒年不詳,家在今嵩市鎮境內。
傅 彤 字儀翰,又字丹峰,清朝中葉人,生卒年不詳,家住今瀘陽鄉朱崖村。
傅光明,男,1953年10月2日出生,福建省畜牧協會理事,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提名),全國優秀企業家。
㈧ 資溪縣為什麼會叫資溪它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資溪原名瀘溪縣,明萬曆六年(1578年)從南城縣析置,隸屬建昌府,直至1912年廢府及直隸州後直屬省。1913年全國統一改變同名縣名,故易名為「資溪縣」至今。
㈨ 撫州的任務歷史。
撫州位於贛東,地處華東地區,轄1區10縣,東鄰福建省建寧縣、泰寧縣、光澤縣、邵武市,南接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寧都縣,西連吉安市永豐縣、新干縣和宜春市的豐城市,北毗鷹潭市的貴溪市、余干縣和南昌市進賢縣。南北長約222千米,東西寬約169千米,總面積18816.92平方千米,佔全省總面積的11.27%。人口400萬,通用贛語,自古就有「襟領江湖,控帶閩粵」之稱。撫州先後涌現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王安石,「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百世大儒」陸象山,一代散文名家曾鞏,詞壇巨匠晏殊、晏幾道父子等史賢名儒,以及舒同、游國恩、饒毓泰、盛中國等一大批現代文化名人。撫州是江西省唯一同時享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國家戰略、海峽西區國家發展戰略、振興原中央蘇區戰略等三大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政策的設區市。撫州是著名的宜業、宜居、宜游「三宜城市」。城市環境優美,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人均公園綠化面積達到16.6平方米,城市綠化率達到43.4%,環境綜合評價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森林覆蓋率高達64.5%,境內的資溪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5.9%,被譽為「天然大氧吧」。建制沿革編輯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為36郡,撫州屬九江郡。
西漢高祖四年(前204),境區屬淮南王領地。西漢高祖六年(前202),分淮南王國部分屬地置豫章郡,轄18縣,以豫章南境地為第11縣,定名南城縣,此為撫州市境區建縣之始。東漢永元八年(96),置臨汝縣。南城、臨汝兩縣均屬揚州豫章郡。
吳晉南朝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之臨汝、南城兩縣地置臨川郡,此為撫州境區建郡之始。臨川郡隸揚州,以臨汝為上縣,南城次之。同年,又析南城縣東南部分置東興、永城、南豐3縣,析臨汝西南部分置西平、新建、西城、宜黃、安浦5縣。至此,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平、新建、西城、宜黃、安浦、南豐、永城、東興10縣。郡治臨汝。
西晉元康元年(291),臨川郡屬江州,轄區不變。齊建元元年(479),臨川郡治由臨汝遷南城。普通三年(522),分臨川郡之地建巴山郡,另置巴山縣。臨川、巴山郡同屬江州。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宜黃、安浦、南豐、永城、定川8縣,治南城,同年遷治臨汝。巴山郡轄新建、西寧、巴山、大豐、新安、興平、豐城7縣,治公溪古城。梁太平二年(557),臨川、巴山郡屬高州。
隋唐
隋開皇九年(589),平陳、總管楊武通奉使安撫,廢臨川、巴山兩郡置撫州(取安撫之意),撫州之名始於此。將西豐、定川兩縣並入臨汝縣,改稱臨川縣;將南豐、永城兩縣並入南城縣;廢大豐、新安、巴山、新建、興平、豐城、西寧7縣,置崇仁縣,宜黃、安浦兩縣亦並入崇仁縣。十二年,以鉛山縣及光澤縣置邵武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治臨川。大業三年(607)。改撫州為臨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改臨川郡為撫州,隸洪州總管府。又以南城縣之一部分另置永城、東興兩縣;以崇仁縣之一部分另置宜黃縣;以邵武縣之一部分另置將樂縣。撫州轄臨川、南城、崇仁、邵武、永城、東興、宜黃、將樂8縣。七年,改洪州總管府為都督府,撫州屬之。將永城、東興兩縣重新並入南城縣,又以將樂縣重新並入邵武縣劃歸建州。八年,將宜黃縣並入崇仁縣,撫州僅轄臨川、南城、崇仁3縣。貞觀元年(627),撫州屬江南道。景雲二年(711),析南城縣之一部分另置南豐縣。先天二年(718),南豐縣重新並入南城縣。開元八年(720),重置南豐縣。撫州轄臨川、崇仁、南城、南豐4縣,治臨川。二十一年,撫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元年(742),改撫州為臨川郡。乾元元年(758),臨川郡復為撫州。元和六年(811),升撫州為上州。咸通六年(865),升江南西道為鎮南軍,撫州屬之。後周顯德五年(958),以臨川縣上幕鎮、歸政鄉設金溪場。
宋元
北宋初年,撫州為南唐轄地。開寶元年(968),置宜黃場。二年,以南城置建武軍,隸江南西道,治南城。三年,改宜黃場為宜黃縣,屬撫州。八年,南唐亡,改撫州為軍州,撫州、建武軍歸宋,屬江南西路。太平興國元年(976),撫州、建武軍改屬江南路。四年,改建武軍為建昌軍。淳化二年(991),南豐縣改屬建昌軍。五年,金溪場改金溪縣。撫州軍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4縣,治臨川。建昌軍轄南城、南豐2縣,治南城。南宋紹興元年(1131),撫州、建昌軍改屬江南東路。四年,復屬江南西路。八年,置新城、廣昌縣。十九年,置樂安縣。撫州軍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建昌軍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治南城。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改撫州軍為撫州路,次年又改建昌軍為建昌路。撫州、建昌路同屬江西行中書省。十九年,南豐縣升為南豐州,又名嘉禾州,直屬江西行中書省。撫州路轄縣、治所不變。建昌路僅轄南城、新城、廣昌3縣,治所不變。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改撫州路為撫州府,改建昌路為肇昌府。九月,又改肇昌府為建昌府。明洪武三年(1370),南豐州復改南豐縣。明洪武九年(1376),廢行中書省,撫州、建昌兩府同屬江西布政使司湖東道。撫州府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5縣,治臨川。建昌府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治南城。正德七年(1512),置東鄉縣,隸屬撫州府。萬曆六年(1578),置瀘溪縣,隸屬建昌府。
清順治二年(1645),撫州、建昌兩府均屬江西省湖東道。雍正九年(1731),撫州、建昌兩府改隸江西省南撫建道,轄縣、治所不變。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廢府及直隸州,原撫州、建昌兩府所轄11縣均直屬江西省。民國3年(1914),全國統一改變同名縣名,新城縣易名為黎川縣,瀘溪縣易名為資溪縣。20年(1931)夏,南城、黎川、南豐、宜黃、樂安5縣屬第七區,廣昌等4縣屬第六區,金溪、資溪等4縣屬第八區,臨川、崇仁、東鄉縣仍直隸於省。同年12月,各縣仍直隸省。21年(1932)夏,江西省以下劃為13個行政區,臨川、金溪、資溪、東鄉與貴溪、余江等6縣屬第七行政區,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6縣屬第八行政區,廣昌縣屬第十二行政區。24年(1935),江西省縮為8個行政區。臨川、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金溪、資溪、東鄉、光澤11縣屬第七行政區,治南城。廣昌屬第八行政區。
1929~1934年,域內土地革命逐步深入,蘇區地域日益擴大。從1929年4月開始,宜黃、樂安、南豐、南城、廣昌、黎川、資溪、崇仁、東鄉等縣及蘇區新置的南廣、貴南、東方、赤水、金南、建東、黎南、廣赤等縣都先後建立了縣革命委員會籌委會、縣革命委員會、縣蘇維埃臨時政府或縣蘇維埃政府、三縣蘇維埃聯合政府。1933年5月,閩贛省革命委員會在黎川縣湖坊成立,隨後建立的閩贛省蘇維埃政府管轄黎川、資溪、南豐、南城、金溪、貴南、金南、東方、建東、黎南等縣蘇區。由於國民黨軍「圍剿」,蘇區政權存在的時間或長或短。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作戰略轉移,除資溪縣部分地域的蘇區武裝仍堅持游擊斗爭外,撫州市境域各級蘇維埃政府都先後停止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5月,東鄉、金溪、資溪、臨川、崇仁、宜黃、南城、黎川等縣先後解放。臨川、東鄉、金溪、資溪縣屬贛東北行政區貴溪分區。接著劃出臨川縣的羊城、東外兩鎮另置臨川市,亦屬貴溪分區。1949年7月1日,以臨川市和臨川、崇仁、宜黃、南城、黎川縣正式組建撫州分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臨川市羊城鎮。1949年8月,南豐縣解放,屬撫州分區。金溪、資溪改屬撫州分區。1949年9月,廣昌、樂安縣相繼解放,屬撫州分區,廣昌縣屬寧都分區。1950年4月,臨川市並入臨川縣,改置城關區。1950年9月,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1951年6月,臨川縣城關區改為撫州市,屬臨川縣轄市。7月撫州區改稱撫州專區。1952年12月,廣昌劃為撫州專區。1953年,撫州市改為撫州鎮,仍隸屬臨川縣。1954年,撫州鎮升為縣級鎮,隸屬撫州專區。同年,廣昌縣劃歸贛南行政區管轄。「文化大革命」期間,造反派奪取了撫州專員公署一切權力。1968年2月,正式成立撫州專區革命委員會,駐臨川縣撫州鎮。進賢縣劃入撫州專區。1968年6月,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69年10月,撫州鎮改為撫州市。1973年2
光照「臨川之筆」(17張)月,撫州專區改為撫州地區。
1979年5月,撤銷撫州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撫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8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9月,進賢縣劃入南昌市。1987年8月,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撤銷臨川縣與撫州市,設立臨川市(縣級),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建制直至1995年1月才正式實施。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撫州地區和縣級臨川市,設立地級撫州市和臨川區,市人民政府駐臨川區。撫州市轄原撫州地區的南城、黎川、南豐、崇仁、樂安、宜黃、金溪、資溪、東鄉、廣昌和新設立的臨川區。10月20日,撫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開始對外辦公,地址仍在原撫州地區行政公署內。2007年年初,位於贛東大道延伸段市行政中心竣工,2007年2月1日,撫州市舉行市行政中心落成典禮,市人民政府搬遷至此辦公。旅遊編輯自然景觀
市內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南城麻姑山,麻姑山自古屬天下名山,素負洞天福地盛名;有比泰山還高200多米的南豐軍峰山,山上古木參天,怪石奇峰,龍潭飛瀑,並有九公里的原始石階曲折上山;有號稱「百島洞」特大型水庫—洪門水庫,百里庫區碧波盪漾,山重水復;有湖光山色、風景優美的南豐潭湖水庫;有風景壯觀的撫河源頭風光;有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其中資溪馬頭山,自然保護區內有原始森林和奇珍動物,宜黃華南虎自然保護區內已多批外籍專家來此考察。還有臨川溫泉、資溪法水溫泉,廣昌和南豐還推出蓮鄉、桔鄉觀光項目。
大覺山自然風景區——亞洲第一漂是武夷山脈中段一處原生態的「人間凈土」,位於資溪縣城東約7公里,總面積204平方公里。景區內峻石峭壁、奇花異木、洞窟飛瀑,充滿了神奇與奧秘。主要景點有:峽谷飛舟漂流,全長3.6公里、落差188米的漂流河道,途經一峪、三彎、六潭、九瀑等急流險灘。[13]
人文景觀
撫州素有「才子之鄉」美譽,自古名人輩出,形成獨特的人文景觀。市內有王安石紀念館、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湯顯祖紀念館、湯顯祖墓、曾鞏讀書岩、曾鞏紀念館、譚綸墓、陸象山墓、樂史墓、吳澄墓,舒同書畫博物館,還有數條以撫州名人命名的街道。歷代到撫州為官或周遊的文人墨客如顏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陸游、謝靈運等,為市內留下了大量詩詞、文賦、字畫、雕塑、摩岩石刻及許多美好的歷史傳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撫州有六個縣為全紅區,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在撫州活動過,至今遺存的革命遺址有:第四次反「圍剿」東、黃陂戰役舊址、第五次反「圍剿」高虎腦戰場舊址、康都會議及紅一方面軍總部舊址、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舊居。人文景觀是具有撫州特色的旅遊資源。
流坑——千古第一村這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坐落在樂安縣西南部山區盆地。被稱作中國封建社會「活化石」的這個超級大村,建於五代南唐,全村由橫七豎一的棋盤街和密如蛛網的巷道組成,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內有村牆,門樓守望,儼若一座城池,經千餘年治亂盛衰而董氏家族凝聚不散。今存樓坊、祠堂、殿宇、戲院、書院、民宅等309棟明清古建及迷宮式建築群組,磚雕、磚刻、石雕、石刻、彩畫、墨繪等裝飾隨處可見,尤其明代民居「懷德堂」照壁上的「雀(爵)鹿(祿)蜂(封)猴(侯)」磚雕壁畫和「永享堂」照壁上的「麒麟望日」鑲雕,堪稱國粹。歷代名人題字、題匾多達四百餘件,以朱熹題寫「狀元樓」和聶豹、劉繹、曾國藩、左宗棠等名人真跡為貴。
大覺岩寺坐落在千米蓮花峰的一個天然岩洞內,由東晉大覺禪師創建,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朝覲聖地;太空步廊,全部用特製透明玻璃和鋼索鋪成,距地80餘米高,可漫步其上體驗臨高險境。
宋朝古鎮建有一河三街六巷,衙門、商店、茶樓、集市、客棧等,彰顯古代大覺山鎮的民風古韻;大覺者頭身像,在大覺峰頂高矗108米,象徵「大地之子」。
文物古跡
撫州市內文物古跡星羅棋布,全市屬省、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200餘處。古建築群有樂安流坑村,黎川、南城的船形屋,廣昌驛前古建築群,宜黃棠陰古建築群,金溪滸灣書鋪街等,其中樂安流坑村被譽為「千古一村」,參觀考察人員絡繹不絕;古橋有臨川的文昌橋,南城的萬年橋、太平橋,宜黃的占公橋、永興橋、附東橋,崇仁的黃洲橋,其中文昌橋建於南宋嘉泰年中(公元1202-1203年),萬年橋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古塔臨川有萬魁塔,宜黃有三元塔、迎恩塔,南城有聚星塔,南豐有寶岩塔,崇仁有相山石塔、湯溪石塔、資溪有高雲塔、實心石塔,東鄉有永鎮塔。此外,還有磨盤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商代文化遺址、白滸古瓷窯遺址、白舍古瓷窯遺址、岳口益王墓葬區、洪門益王墓葬區、祝徽舊居、撫州會館等。
㈩ 資溪縣有多少萬人起源怎樣
資溪縣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東部,介於北緯27°28′~27°55′、東經116°46′~117°17′之間,東鄰福建省光澤縣、南交本省黎川縣、西毗南城縣、西北接金溪縣、東北界貴溪市,總面積1251.03平方公里,現轄高田、石峽2鄉,鶴城、烏石、高阜、嵩市、馬頭山5鎮和高阜、馬頭山、石峽、陳坊、株溪5個國有林場,70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總人口10.9萬人,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畲、侗、布衣、壯、苗、藏、回、蒙古、滿族等,人口密度87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小的縣。縣城駐地鶴城鎮,建成區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萬人。資溪方言屬贛方言撫廣片。
資溪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朝時屬秦,三國時屬吳境。晉朝以後歸屬多變,明朝萬曆六年(1578年)始置縣治,時名瀘溪縣,民國3年(1914年)更名為資溪縣。民國時期疆域歷經多次變化,直至民國36年(1947年)疆域成現今規模。1933年2月,資溪成立了中共資溪中心縣委和各級蘇維埃政權,歸中央蘇區管轄。1949年5月8日,資溪解放,始屬贛東北行政公署貴溪區督察專署,同年8月改屬撫州專員公署。
資溪地處武夷山脈西麓,屬山區,地形復雜,大體呈東南高、西北低的趨勢,全縣最高峰鶴東峰海拔1364米。全縣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3.1%,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6.5%。境內無大江大河,但小河山澗遍布,縣中部一條隆起地帶將全縣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河流以瀘溪為主,屬信江水系,;西部河流以歐溪為主,屬撫河水系。
資溪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降水量1929.9毫米,年平均日照1595.7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83 %,年平均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霧日88天。
資溪自然生態保存完好,森林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1%,擁有保護面積近30萬畝的馬頭山自然保護區和面積5.1萬畝的清涼山森林公園,境內負氧離子含量最高達27萬個單位/cm3,並有融宗教、文化、探險、休閑於一體的大覺山風景區和以人與動物、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中國虎野化放歸基地正在建設中。嵩市鎮法水溫泉,一冷一熱兩宗泉眼同出於一巨石下,相隔僅一尺,溫泉熱身燙手,冷泉冰涼徹骨,令人稱奇。用該泉所養的「羅非魚」鮮美無比,被譽為「貢魚」。
資溪歷史名人有北宋思想家李覯(1009~1059)、北宋進士李山甫、南宋進士饒廷直、南宋進士李氵制、明末進士石文器、清朝進士傅彤等。古建築有始建於明天啟四年的高雲古塔、始建於明天啟元年的接龍古橋、北宋思想家李覯後裔所建的李氏家廟等。古雕刻有清朝道光四年的石獅、清朝道光十五年的祈雨石碑、清朝嘉慶二十一年所鑿石匾和為旌表清太學生曾步周之妻貞節牌坊等。主要風景名勝有大覺山風景區、馬頭山自然保護區、清涼山森林公園和清涼山莊、獅子山風景區和獅子山度假村、方家山瀑布群景區、法水溫泉和烏石鎮新月畲族文化民俗村等。名優特產有香菇、閩筍、石衣、羅非魚、鰻魚、白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