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物理研究性學習

物理研究性學習

發布時間: 2025-05-03 23:12:12

物理研究性學習發言稿

本課題匯報,我將從問題提出、研究過程、主要成果三個方面進行,其中在研究過程中說明研究的目的、內容、步驟和採用的一些方法。最後述說說課題研究的收獲和思考。一、課題的提出(略) 在課改初期,隨著新課程的啟動、新教材的適用,大量的問題不斷湧出,在大連適用新教材的第二年即2003年7月,西崗區承接了「初中物理新課程實施研究」這一課題。實驗研究對促進新課程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二、研究過程(一)確定研究的目的根據新課程實驗的統一要求確定理論目的:
1、探索出課程標准和實驗教材的適應程度;2、探索出適應新課程的物理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3、開發出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4、探索出與新課程適應的教師培訓方式。通過課題實驗要達成實踐目的:1、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明顯改變,學習成績有較大提高。2、使教師的專業素質有一定的提高。(二)研究步驟第一階段(2003.7-2004.8)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細目——階段總結交流——調整研究細目第二階段( 2004.8-2005.9)集中精力突出重點研究——收集整理過程料 ——提煉研究成果第三階段(2005.9-今)聚焦課堂,深化研究,成果驗證三、研究內容1、研究課程標准、實驗教材的適切性。2、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師培訓方式以及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中學物理教學方式。3、開發適應新課程的課程資源。形成文字課程資源、多媒體課程資源以及實驗室資源。四、研究過程第一階段:啟動階段我們建立課題領導小組、確定實驗教師、制定了實驗方案。對實驗教師進行了有關理論的學習和培訓。包括教育科學理論、課程改革綱要、初中物理課程標准等相關內容學習。組織教師進行研討,請使用過一年新教材的教師談體會,提出教學實踐中的困惑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教師認識到課題與課改的密切關系,順利進入實驗研究角色之中。我們接受了課題專家組的提問與現場指導,完善了實驗方案。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對實驗教師的培訓採取集中培訓——自主學習——小組研討——個別指導的方式,引導教師進入實驗軌道。(一)扎扎實實地進行初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教材和學生適切性的研究。將《課標》和《大綱》進行比較,發現《課標》有別於《大綱》的兩部分內容: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課標中的教學建議,著重對這兩部分做了深入的學習,發現重視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新課程中表現突出的地方。對照《課程標准解讀》對《課標》逐句剖析、理解。實驗教師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確定到教學方式的選擇、教學實施中學生的反應進行記錄,對照課標與教材驗證其適切性我們動用了全區30多名物理教師對所使用的教材從教材段落、插圖、欄目作了詳細的審讀,做出調查統計表,指出教材中出現的問題,最後匯總由我執筆寫出了上科版教材評估報告。調查統計的所有材料均上交有關部門,並在全國新課標研討會上直接與教材主編也是課標組成員廖伯琴教授交流。(二)探索適應新課程理念的中學物理教學方式和教師培訓方式(1)設計可操作的「問題式」教學,即課堂三問:「課前學生問,課中老師問,課後學生問」,從學會提問開始,改變教學方式。 此為5中的學生階段學習中的問題匯總,教育故事展示中26中董培磊對學生的提問題的思考。 (2)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使教學由課內走向課外。 此為34中開展電子線路大賽的海報和照片。 (3)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從學校走入工廠。實施新課程以來,科學探究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又作為教學內容,被提到高度重視的程度,而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不能完成教材中所有的探究活動,許多探究活動就延伸到課外,這一點在船中姜華老師就做了大膽的嘗試。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參觀工廠、做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所見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並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將過去的從課堂中獲得知識的途徑向外延伸、拓展。(4)改變教師培訓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現狀。將教師作為主體,以教學問題為牽動,增強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定期徵集教師、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師生的問題意識,促進教師主動學習。通過改變教研方式的實驗操作,對教師的教學也起到了引導作用。另外,通過教師教學問題辯論會、教學設計比賽、教師拉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骨幹教師開放課等活動,給教師搭設一個展示的舞台,讓教師通過自主、探究在交流互合作中共同提高。讓教師領會到交流合作是學習的一種有效的方式,從而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覺地運用到平日的教學當中。(三)探索開發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的途徑教師和學生都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十分巨大的,物質資源的開發需要人去完成。所以,從開發人力資源做起。有了一批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他們就能自覺地開發物質資源。教師充分的利用日常用具充實實驗室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主動地收集教學中問題,參與開發文字、音像等課程資源的開發。延伸物理課程,走出課堂走出學校,尋找更豐富的課程資源。第三階段:提煉總結階段課改過程中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如相關的統計有關數據,教師的論文、教案、學生活動案例、照片、錄像、光碟等。做好專輯的選編工作,提煉研究成果完成。五、主要研究成果1、對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提出修訂意見由課題主持人匯總對教材的調查結果,寫出了「上科版物理教材分析報告」由教育學院附中的張瑾寫出了《滬科版物理教材的使用體會》發表在中學物理上。 2、探索出改變教學方式的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師活動:教學問題辯論會、演示實驗競賽、教師拉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講述自己的教育教學故事,骨幹教師開放課等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課外活動、競賽、參觀、研究性學習展示用教研活動的方式的改變促進教學活動方式的改變。通過「活動展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反思總結—解決問題」的教研活動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教學方式的改變,在教學要求上,將教學方式的改變放在有形的操作之中。3、開發出與新課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開發文字資源我區教師編寫《導航》《尖子生新課堂》《探究報告冊》《創新設計》18冊,每冊完成改編2-3次,這些教輔材料,在對推動課改起到了相當大的輔助作用。師生問題庫開發利用生活用品補充實驗室資源開發媒體資源錄制空中課堂、名師課堂,建立電子交流平台(教師在上面進行交流)4、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促了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了物理教學質量。34中每學期一次的學生研究性學習匯報展示,自動輸液報警器申請國家專利,女生敢做短路實驗讓人吃驚。實驗點校34中,把物理課外活動和物理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把研究性學習活動融入物理教學,促進學生走出校門、家門、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在調查研究中,學生自主制定計劃、設計問卷、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學校由物理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並堅持每學期搞一次的學生研究性學習匯報展示。在這過程中,同學們不僅開闊了眼界,學到了課堂上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而且還激發了他們對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中應用的關注和追求,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思維的靈活性、開放性。學生的綜合索質不斷提高,促進他們全面發展。(附件:學生研究性學習光碟)5、培養鍛煉了一支教師隊伍,促進教師教學思想的更新,教育、教學、科研能力提高。我們在課題研究過程的展示活動和學習交流中,教師重新審視教學目標和教育、教學的價值觀,在更新教學思想和師生關系等方面有所進展。在教改實踐中,大家親身感到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巨大的潛力,深感教學觀念更新的迫切性。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發現的問題常常出乎教師意料之外,這就很自然地「逼」著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思考。通過課改實踐,我區涌現出一批課改骨幹教師,如陳硯、王珣、李莉、等,他們能夠獨立組織區級教研活動、承擔市級教研活動中的教材輔導的任務。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區參加教輔編寫的人數達19人,通過教輔編寫發揮了已有骨幹教師的引領、輻射作用,同時又鍛煉了一批新的青年骨幹。目前,已有兩名教師可以勝任教輔材料的主編。獨立命題的教師不斷增加我區的物理教師整體素質不斷的提高,青年教師參加省、市教學比賽參加的數量、質量都在增加。(我區教師參加省創新設計大賽、省市青年教師評優課比賽有七人獲省一等優秀課,二人獲省二等優秀課,三人獲市一等優秀課,兩人獲市二等優秀課。教師撰寫省交流論文19篇,市級交流論文9篇,有4篇在正規刊物上發表。教師上市、區級教學研討課多節。)我區教師陳硯曾在「全國新課標研討會」上代表大連的一線教師作了《走進科學探究》的經驗交流。獲得專家和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34中物理組代表大連市在2004年5月在全國物理教研員研討會上作了《落實課改,走校本教研之路》的經驗介紹,獲得專家的肯定和與會教研員的熱烈歡迎。厲玲老師為遼寧市教研員培訓獻課。6.打造網路交流平台,開辟教師研修的新方式。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進展,教師的學習慾望不斷增強,教學問題需要及時的研討,教學經驗渴望及時的交流。我們通過區域教研活動、校本教研採取互動研討的方式進行交流,這種交流受到時間的限制。因此我們將交流的方式發展到網路,通過公用郵箱、西崗教育網等平台進行展示交流,交流的面比較窄,也存在者被動的成分。07年,我們課題組又開辟了兩個網上交流平台:西崗物理QQ群,「物理教師的空間」教師博客圈子,教師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教學意見,主持人在網上發表教研、教學指導文章。交流的內容更多,傳播的范圍更廣,教師的參與的積極性又提高了一步,開辟了教師培訓的新途徑。一批新的骨幹教師主動建起了個人博客,在博客中發表自己的文章,加快信息傳遞與交流的速度。豐富了課程資源。6.以物理探究專題復習為例,進行了有效的專題復習的課堂教學行為設計,並付諸實踐。2007年5月,由5中高琳按照課題組設計的復習課教學行為設計的思路,在全市物理學科教研活動中展示了一節「科學探究之分析論證」專題復習課,其設計理念之新,設計思路之清晰,方法之恰當,操作之可行等方面獲得聽課者的好評。而高琳上完課之後,凸顯出有效的專題復習課堂教學行為實施的優勢。在同年的中考模擬測試中,5中的科學研究之分析論證試題的得分率明顯的高於其他學校(學科平均分位於下游,而分析論證部分試題得分率位於上游,僅次於第一名)。西崗區的科學探究復習專題設計課由此在市教育學院舉辦的綠洲行動表將會上做匯報展示。有效的復習教學行為設計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六、困惑1、整個研究一直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認為還是非常成功的,研究也比較透徹,在教學改革方面做了很多。但是教師觀念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還存在者一些死角,如教師的壓力不足,教師的能力素質不一,認識層次不同,導致教師發展不均衡,作為教研員我們也力不從心。2、評價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催化劑,目前我市的物理學科中考筆試中加大了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考察,我們僅僅在物理探究專題復習課中作了點兒研究,設計了探究專題復習課的教學行為設計並付諸實施,僅此一點就能顯示出實驗點校探究教學的優勢。我們也試圖做學生探究能力評價研究,但是由於受中考的制約,我們在評價方面研究沒有深入下去,還有待以探索。 專家肯定:作了研究。專家提問:1、報告中有學習方式改變的調查,是否分析過,什麼原因引起學習方式的改變? 2、你的研究中突出的地方表現在那裡(與別人不同的)?

Ⅱ 高中物理的研究性學習報告怎麼寫啊

撰寫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報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明確研究課題,進行可行性分析,設計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數據,最後撰寫報告。報告的結構通常包括摘要、引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實驗設計、數據分析、結論與討論、參考文獻等部分。撰寫時,要確保內容清晰、邏輯嚴密、語言准確。摘要部分應簡明扼要地概括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結論;引言部分介紹研究背景和目的,闡述研究的重要性和意義;研究方法部分詳細介紹研究過程,包括實驗設計、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實驗設計部分詳細描述實驗過程和步驟;數據分析部分展示數據處理和分析結果;結論與討論部分總結研究發現,討論其意義和局限性;參考文獻部分列出報告中引用的所有文獻資料。

在撰寫過程中,要注重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於實驗設計,可以參考相關研究文獻,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優化。在數據分析時,要採用適當的方法,如圖表、統計分析等,直觀展示數據結果。同時,注意分析數據背後的意義,探討其對物理理論和實際應用的影響。結論部分應簡潔明了,總結研究發現,指出研究的創新點和價值。討論部分可以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的意義,以及可能的應用前景,還可以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建議。

此外,撰寫報告時還應注意語言表達的准確性,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表述。對於復雜的概念和公式,要使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進行解釋,確保讀者能夠理解。同時,注意報告的整體結構和格式,遵循學術規范。最後,仔細校對報告,確保沒有語法錯誤和邏輯漏洞,提升報告的質量。

總之,撰寫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報告需要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注重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和結論討論,確保報告的科學性和准確性。

Ⅲ 求 物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足球場上的力學知識

一,初期討論:
問題一:足球運動的哪些行為與力學有關?
結論:1,足球在下落時受到地球吸引力; 2,足球在改變運動方向時受到運動員的作用力;3,運動員對足球施加了作用力,使球由靜止變為運動;4,球在草坪上運動時,受到草坪對它的摩擦力,所以球的滾動速度逐漸減小。
問題二:足球運動員的狀態發生改變有那幾種表現形式?
結論:三種,速度大小發生改變,速度方向發生改變,速度發生改變(包括大小和方向)。
問題三:足球場上的草是增大了摩擦還是減小了摩擦?
結論:因為草具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對足球會有一些阻礙的作用。

二,足球技術分析:
足球技術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鑒於我們目前所學的知識及老師的建議,我們特別選取了幾種既基礎而又具有研究價值的足球技術來分析。
(1),運球及運球過人
①運球是指運動員在跑動中為了將球控制在自身范圍內,用腳部進行的推撥球動作。採用此類方法突破防守隊員時,稱為運球過人。
運動技術包括跑和觸兩方面要素,兩者的協調轉換和有序交替,構成了運球動作過程。
運球過程中,運動員的重心變化大,為保證人體的平衡,要盡量縮短觸球時間;在運球時,把握技術要素至為關鍵。
②影響運球和運球過人時球運行軌跡的因素:
腳內側和腳背正面接觸球的面積,相對比其他部位要大,因此,推推撥球時,容易掌握球運行的方向。
運球腳觸球的作用力不通過球心時,球體產生旋轉,當球剛離腳產生旋轉時,速度很快。由於流體力學的原理,球上沿空氣流速快,球下沿空氣壓力大,且需要克服地面摩擦力,球速很快減慢。運球時,往往為使球觸離不太遠,因而採用迴旋觸球法。當球產生側轉時,不僅球的速度有所減慢,而且球由直線運行變成弧線運行。運球時,往往為了改變球的運行方向而常採用側旋觸球法。
(2)運動足球的沾滯性
阿迪達斯公司研製了一種被命名為「羅泰羅」的新式無接縫皮球,這種球的下沉速度很快,非非常適合擅長罰任意球的球員使用。
再謝菲爾德大學所做的風洞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球的表面更加光滑,周圍的氣流可以從湍流過渡到平穩,增大了下沉力,使球的飛行軌跡的弧度增加,加大了守門的難度。
在這里,我們要注意無縫足球在空氣中的滯後性,無縫足球比有縫足球的滯後性更強,下沉力更大。而關於這一點的論證,在高爾夫球中也是相同的道理。
有凹凸面的球,由由於周圍空氣的的不規則糾纏,反而會使亂流減小。因此,將球拉回的作用就會減弱,這樣表面凹凸的球的下沉力弱,飛行的距離就比光滑的球多飛遠2~3倍。
(3)"香蕉球"的探討
①,何謂「香蕉球」?
觀看足球比賽,會看到罰前場接任意球。常是防守方五六個球員在球門前組成一道「人牆」,擋住進球路線。進攻方的主罰隊員,起腳一記勁射,球繞過了「人牆」眼看要偏離球門飛出,卻又沿著弧線拐過彎來直進球門,這就是頗為神奇的「香蕉球」。
②,探討,分析
我們知道當球在空中飛行時,若不但使它向前,而且使它不斷旋轉,由於空氣具有一定的沾滯性,因此當球轉動時,空氣就與球面發生摩擦,旋轉著的球就帶動周圍的空氣一起轉動。若球是沿水平方向向前運動,同時,作順時針的旋轉,則空氣流動除了向後(對球而言)外,還被球旋轉帶動的空氣環流層隨之而在順時針方向轉動,兩者方向一致;而在球的左方,平動速度(向後)與轉動速度(向前)方向相反,因此其合速度大於球右方空氣的速度。
根據流體學的伯努利定理,在速度較大的一側的壓強比速度較小一側的壓強為小,所以球右方的壓強小於左方的壓強。。球所受的空氣壓力合力左右不等,總合力向右。結果,足球一面向前走,一面承受一個把它推向右的力,因而,造成了「香蕉球」。

總論:
本次課題研究既具有趣味性,也有相當的難度,我們的小組成員展現出可嘉的團結合作能力及其獨特的思維能力。在研究課題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例子與足球的力學知識相關聯,勾起了我們對生活物理的興趣,激發了我們的學習熱情。

熱點內容
日本新任女教師 發布:2025-05-04 12:02:25 瀏覽:170
九年級物理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04 11:48:17 瀏覽:872
初三歷史下冊 發布:2025-05-04 10:45:24 瀏覽:468
師德測試卷 發布:2025-05-04 10:38:36 瀏覽:370
七年級歷史基礎訓練 發布:2025-05-04 10:04:38 瀏覽:303
考研物理公式 發布:2025-05-04 09:53:57 瀏覽:852
金象化學 發布:2025-05-04 09:46:09 瀏覽:524
初中歷史改革 發布:2025-05-04 09:34:19 瀏覽:4
月經不調有哪些原因 發布:2025-05-04 09:18:03 瀏覽:332
九年級物理課件ppt 發布:2025-05-04 07:08:24 瀏覽: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