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的歷史
① 大冶的歷史
我也是大冶的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元、明、清時期,先後隸屬興國府和武昌府,中華民國初屬湖北省江漢道。193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成立了大冶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建立陽大(陽新、大冶)、鄂大(鄂城、大冶)、大鄂(大冶、鄂城)政務委員會,屬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
1949年建國初,成立大冶專區,大冶縣屬之。1952年,大冶專區撤銷,大冶縣改屬黃岡專區,1959年1月改屬黃石市,同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1962年6月恢復大冶縣,仍屬黃石市。千餘年來,縣地隸屬之變化,行政區劃之變更,區域之擴大與縮小,十分頻繁,而縣名始終未變。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舉行建市慶典。
② 大冶的歷史沿革
大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3000多年的青銅史,1000多年的建縣史。殷商小乙時期,人類的祖先在這里掘井取礦,點燃了爐冶之火。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武昌節度使秦裴置大型冶煉機構青山場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建縣,取「大興爐冶」之意,定名為大冶縣。1994年2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1995年1月1日,大冶市舉行建市慶典。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0年),楚王熊渠攻楊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紅為鄂王,縣地屬楚國鄂王轄地。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時縣地在南郡境內。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城),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部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等六縣為武昌郡。時縣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陽新兩縣境內。
三國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孫權將其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縣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鄂、陽新、沙羨等七縣為屬地。時縣地在武昌、鄂、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時縣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義熙元至四年(公元405—公元408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此時仍為武昌郡,縣地屬武昌郡之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郢州於汝南(今武昌),時縣地在郢州武昌、陽新兩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改富川為永興,時縣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
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國在武昌郡永興縣建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冶煉,時縣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三鄉與之合並,始建大冶縣。縣名取「大興爐冶」之意。
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升永興縣為永興軍,次年改永興軍為興國軍,縣地先後屬永興軍與興國軍。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興國軍為興國路,隸屬於江西行省。
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興國路劃歸湖廣行省,縣地屬興國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興國路為興國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將興國府降為興國州,縣地先後屬興國府和興國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縣地屬武昌府。
清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分湖廣行省,設置湖北省,縣地屬湖北省武昌府。
民國十年(1921年),建立中華民國以後,廢府改道,縣地屬湖北省江漢道,後道廢,從屬湖北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大冶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時縣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大冶縣政權,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5月15日,大冶解放,6月1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石灰窯工業特區特派員辦事處」成立。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領導。
1950年6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以鄂民政特字第104號文向中南軍政委員會請求將石黃工礦區改組為市,定名「石黃市」。1950年8月21日,省轄黃石市正式成立。
1952年6月,大冶縣劃歸黃岡專署管轄。
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出,改屬黃石市。1959年12月,撤銷大冶縣建制,並入黃石市。
1962年6月1日,恢復大冶縣建制,仍屬黃石市。
1982年3月12日,國務院公布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該遺址被列入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
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大冶縣,設立大冶市(縣級),1995年1月1日,大冶市正式成立,由黃石市代管。
2006年,大冶黃金山工業新區成立。2006年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託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託管黃金山工業新區協定簽字。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為國家首批資源枯竭型轉型城市之一。
2012年12月10日,大冶市在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一舉沖進全國百強,成為湖北唯一的全國百強縣市。
2013年12月23日,大冶市在中郡研究所正式發布第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大冶市繼續以湖北省唯一上榜縣,位列第四方陣「A-級國91—國100」,排列94位,較上一屆前移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