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生物
Ⅰ 我們身邊的生物技術
生物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一門應用生物的科學,即利用生物學原理,在生物體內生產實用產品的一項技術。例如,利用魚類生長激素在鮭魚體內大量表達,使鮭魚體重增加五到十倍以上。此項技術正應用到人類醫葯的生產、農業產量的增加、農業疾病防治,以及生態防護等方面。
生物技術的誕生,得從基因操作技術談起。基因操作技術源起於一九五三年華生(James Watson)和克立克(Francis Crick)二人對去氧核糖核酸(DNA)雙股螺旋結構的預測。到了一九七二年,史丹佛大學史坦利.可漢(Stanley Cohen)教授發現質體DNA能送到大腸桿菌中進行體外大量培養;以及加州大學賀伯特.波義耳(Herbert Boyer)教授發現革命性酵素——依可阿萬(EcoR1),利用此限制性核酸酵素,能將質體DNA的特定片段核酸切割下來,從此開啟了基因操作技術的時代,經由二十世紀末的百家爭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百花齊放的農業生物技術年代。
生物學習之家
生物技術中常用到的,有基因重組與基因轉殖等技術。什麼是基因重組技術?簡言之,就是一項在體外進行去氧核糖核酸剪接的技術。利用限制性核酸酵素,將特定的基因從染色體上切下,再用核酸連結酵素,將剪下的基因連接到特定的載體上,最後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載體送到大腸桿菌內培養,以便獲得大量的特定基因。然後配合基因轉殖技術,將特定基因送到動物或植物體內表達,以達到基因轉殖的目的。
這里所稱的載體,有時也被叫作質體,它是細菌體內游離的核酸,具有承接外源基因以及將其帶至特定細胞內的能力。至於基因轉殖技術,則是利用轉殖器如顯微注射器或基因槍,將含有特定基因的質體送到動物或植物體細胞及胚中,使特定基因在體內發揮功能的技術。
Ⅱ 我們身邊有哪些生物鍾現象
1. 豬、牛和羊:這些動物主要在白天活動,夜晚則開始入睡。
2. 貓:與豬牛羊不同,貓在白天會選擇休息,而在夜晚則變得活躍。
3. 鼯鼠:這種動物在白天通常待在樹洞里,直到夕陽西下後才開始其夜間的活動。
4. 時鍾花:產於南美熱帶雨林的一種常綠藤本植物,其葉片排列酷似時鍾的表盤,因而得名。這種植物在每天的特定時間開花和閉合,其花朵每天大約在早晨九點左右開放,下午六點左右閉合,這種規律性行為持續約一周時間。
5. 時鍾花的花開花謝似乎遵循著嚴格的生物鍾節律,這一現象與日照和溫度的變化緊密相關,並受到一種稱為「時鍾酶」的內在物質的控制。這種酶調節著時鍾花的生理機能,並決定其開花時間。
6. 研究顯示,時鍾花開花所需的理想溫度在18℃至20℃之間,而凋謝時的溫度則在28℃至32℃之間。天氣晴朗時,花朵通常在上午9至11點開放,下午3至4點閉合;陰天時,開放時間可能延至中午12點左右,閉合時間則推遲至下午5至6點。溫度較低時,花朵開放時間可能推遲至下午3點,並且開放不全。而在陰天,花朵可能會在夜間閉合,有時甚至會在第二天早晨凋謝。
7. 18世紀,英國著名植物學家林奈對植物開花時間進行了詳盡的觀察與研究,並在自己的花園中培育了一個「花鍾」,其原理正是基於每種花開的時間規律。
Ⅲ 有關身邊的小動物的生物小論文500字以上
推薦幾篇習作和小動物的寫作方法,供你參考,祝你進步!
小狗打架
每逢新春佳節我都要隨著爸爸媽媽去樓塔給外公外婆拜年。因為那裡的狗很多,所以小狗們會時常為某種原因而打架。真巧,今天早上,我剛走出家門准備去玩就看見了兩只小狗打架的精彩場面。只見路上有兩只胖乎乎的黑色小狗為了爭一塊骨頭而打得七上八下。我非常好奇,便認真觀看起這場「決斗」。
那隻稍微大一點的黑狗,搶到了骨頭,轉身就跑。那隻稍小一點的小狗也毫不示弱,緊追上去,使叼著骨頭的狗沒有喘氣之機。就這樣,它們跑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這時,前面的狗終於被激怒了,回過頭來,把那隻小狗壓倒在地,不讓它動彈,順便想趁機吃掉骨頭。可是被壓在下面的小狗叫著、掙扎著使上面的狗不得安寧。過了一會兒,那隻被壓在下面的小狗,居然不叫了、也不掙扎了.大黑狗還以為那隻可憐的小狗認輸了呢,於是,就在上面的黑狗准備放掉小狗去飽餐一頓時,小狗不知哪來了一股勁,用力抬頭,使勁咬住黑狗的身體。黑狗痛得「汪汪」大叫,嘴裡的骨頭也掉了下來。
這塊骨頭像是黑狗親自送上的美餐,剛好掉在了這只狗的嘴邊。骨頭送到了嘴上,它也不再撕咬壓在它身上的狗了。它一口銜住骨頭,一骨碌爬了起來,跑到一邊,津津有味地嚼起自己的「戰利品」它一邊嚼著骨頭,一邊「汪汪」直叫,向黑狗搖尾巴示威,好像在說:「老兄還是我贏了吧!」
這是多麼有趣的一場「決斗」呀!
Ⅳ 什麼動物是我們身邊的
1. 草履蟲:原生動物門,生活在池塘中。
2. 水螅:腔腸動物門,存在於清澈且富含有水草的小河中。
3. 渦蟲:扁形動物門,藏身於溪流的石塊之下。
4. 蚯蚓:環節動物門,棲息在潮濕且松軟的土壤深處。
5. 水蛭:環節動物門,在水田溝渠的淡水中生活。
6. 河蚌:軟體動物門,居住於江河湖泊池沼的水底。
7. 蝸牛:軟體動物門,常見於牆角、樹下等陰涼之地。
8. 烏賊:軟體動物門,海洋中的居民。
9. 章魚:軟體動物門,海洋生物,善於藏身於海底岩石縫隙中。
10. 蝗蟲: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廣泛分布於田野間。
11. 蟋蟀: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在田野中鳴叫。
12. 蠶:節肢動物門,昆蟲綱,以桑樹等植物為食。
13. 蜜蜂: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在花叢中采蜜。
14. 對蝦: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生活在淺海海底。
15. 河蟹: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淡水岸邊是其家園。
16. 蜘蛛:節肢動物門,蛛形綱,在屋檐、牆角結網捕食。
17. 蠍: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乾燥地區石塊下常見其身影。
18. 蜈蚣:節肢動物門,多足綱,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活。
19. 海參:棘皮動物門,棲息在多海藻的海底岩石縫隙或淺海海底泥沙中。
20. 文昌魚:頭索動物亞門,脊索動物門,沿岸淺海中可以找到它們。
21. 鯽魚:魚綱,脊椎動物亞門,淡水魚,廣泛生活於淡水環境中。
22. 鯊魚:魚綱,脊椎動物亞門,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
23. 青蛙:兩棲綱,脊椎動物亞門,稻田溝渠邊是其常見棲息地。
24. 蟾蜍:兩棲綱,脊椎動物亞門,陰濕環境中可以找到它們。
25. 蜥蜴:爬行綱,脊椎動物亞門,在田野和曠野中遊走。
26. 鴿:鳥綱,脊椎動物亞門,全球各地均有分布。
27. 兔:哺乳綱,脊椎動物亞門,廣泛生活在地球上各種環境中。
28. 蝙蝠:翼手目,哺乳綱,脊椎動物亞門,岩穴、樹洞和屋檐縫隙中是它們的棲息地。
29. 鯨:鯨目,哺乳綱,脊椎動物亞門,海洋中的哺乳動物。
30. 狗:犬科,哺乳綱,食肉目,脊椎動物亞門,與人類密切相關,生活在人類周圍。
Ⅳ 像青蛙這種益蟲我們身邊還有什麼
像青蛙這一類的益蟲有螳螂、七星瓢蟲、蜻蜓、赤眼蜂、蛤蟆等。
1、螳螂
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2、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的捕食性昆蟲,它的身體像半個圓球,頭黑黑的翅膀是橘色的。觸角很短,不太明顯,它的腳在大大的翅膀底下,它的口器既有咀嚼食物的能力,因為它的翅膀有七個黑色的圓點點所以人們叫它七星瓢蟲,七星瓢蟲為益蟲,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葯」,在我國各地廣泛分布。在華北南部,俗稱「花大姐」。
3、蜻蜓
蜻蜓,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有翅亞綱,蜻蜓目,差翅亞目,分蜻科和蜓科。一般體型較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視覺極為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鉤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幼蟲(稚蟲)在水中發育,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稚蟲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動物,有時同類也相殘食。成蟲一般在池塘或河邊飛行捕食飛蟲。除能大量捕食蚊、蠅外等對人有害的昆蟲,有的還能捕食蝶、蛾、蜂,實為益蟲。
4、赤眼蜂
赤眼蜂,顧名思義是紅眼睛的蜂,不論單眼還是復眼都是紅色的,屬於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種寄生性昆蟲。大多數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動是在寄主體內完成的。它靠觸角上的嗅覺器官尋找寄主。先用觸角點觸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產卵器向寄主體內探鑽,把卵產在其中。幼蟲在蛾類的卵中寄生,因此可用以進行生物防治。實驗室繁育的微小赤眼蜂已成功地用來防治各種鱗翅目農業害蟲。
5、蛤蟆
蛤蟆也叫蟾蜍。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喜隱蔽於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布在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Ⅵ 我們身邊有哪些生物鍾現象
豬、牛和羊:
在白天活動.夜晚開始入睡。
貓:
在白天睡大覺.夜晚開始活躍。
鼯鼠:
白天呆在樹洞里,夕陽西下後才鑽出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