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熱生物
分類: 理工學科
解析:
最耐熱的生物
1936年,法國旅行家安讓·里甫在千島群島的伊圖魯普島的一條小河邊,發現一些肚皮朝天的「死魚」,他很歡喜,心想這下就用不著去捕撈了。他把魚放到鍋里煮湯,當水燒到50℃左右時,「死魚」竟在熱水裡游來游去,十分活躍。里甫很驚奇,解剖後發現這種魚的皮很厚,當地人叫它們「不怕燙的魚」。
希臘維庫加的沸泉,水溫高達90℃以上,裡面卻生活著一種水老鼠,它們活得十分自在,毫無不適之感,若把它們放在常溫的水中,它們反而會被「凍死」。
1977年,法國科學家乘坐「阿爾文」號深潛艇,在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海域,下潛至3000米深處。在水溫高達250℃的熱泉口發現5個生物群落!水溫250℃,大氣壓強300個,這可是生命的絕對禁區,難怪連見怪不怪的科學家也要目瞪口呆了。有位科學家驚奇地寫道:「我進入活火山口地區的第一個反應,就像孩子進了迪士尼樂園。我簡直不敢相信所看到的景象——奇怪的粉紅色的魚。紫色的章魚、一群白色的螃蟹、成千上萬棕色的貽貝和巨大的白蛤,在火山口,一大片蠕蟲在一根根高達4米的豎管頂端,擺弄著松軟的鮮紅色羽毛狀的東西,真像是在另一個星球上發現了生命。」
1979年4月,科學家又來到加利福尼亞灣以外的海底,到了水下2500米的深處。這里水溫高達350℃以上,足以使鉛溶化,卻仍生長著成千上萬的紅色大蛤、管狀蠕蟲、白色螃蟹。而在紅海北部海底,有些地方水溫高達400℃,也還有這些生物的蹤影。
在東太平洋海底,那兒有一條長長的地殼活動帶,發現有許多的海底熱泉。有些熱泉在冒出地面時會在出口處形成煙囪似的石柱。從「石頭煙囪」里冒出來的熱液,溫度常能超過網路。就是在這樣的沸水環境里,在這些冒著沸水的煙囪外壁上,生活著一種毛絨絨的軟體動物,專家們叫它為「龐貝蠕蟲」(Alvinella pompejana)。
它們用分泌物自石頭煙囪的岩基上堆起一條細長的管子,就像珊瑚蟲一樣,身體就蟄居在裡面,生物學家們通過水下儀器及電視看到,這些蠕蟲有時會爬出管居而在四周遊盪。經測量,那裡的中心水溫高達105℃,但專家們仍不敢相信,像蠕蟲這樣高級的動物,竟能生活在如此的高溫環境之中。他們想,也許龐貝蠕蟲有一種特殊的隔熱本領,就像消防服和宇航服那樣能保護身體免受高溫或真空環境的傷害。可是研究表明,龐貝蠕蟲並沒有這樣的天然防護機能。於是又想到,或許地下熱液直竄上方,對周圍並沒有造成太高的溫度,就像冬季烤火,在鐵皮煙囪管周圍稍遠一點,就不會感到太明顯的熱度一樣。
1995年11月至1996年4月,美國生物專家利用著名的深海潛水器「阿爾文」號下潛到海底,仔細查看了3根冒著熱液的「海底煙囪」:外壁上密密地長滿了龐貝蠕蟲的白色石管,觀察人員用一根特製的溫度計伸進石管測量了溫度,結果發現,最高值測到81℃。這種體長6-8厘米的蠕蟲,是目前所知地球上最耐高 溫、最耐溫差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