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
地區二中高一歷史組教研課題開題報告
用研究性學習促進高中歷史教學
課題名稱 用研究性學習促進高中歷史教學 研究期限 2007年9月
—2008年8月
組長 付佳智 成員 張成書、胡君、李超峰、董伶俐、韓慶東、田海麗 執筆 張成書、李超峰
一、課
題
設
計
論
述
課題的背景、目的意義 目前在許多地方仍盛行傳統的應試教育,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填鴨式的滿堂灌,缺乏人文關懷,不考慮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這對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和強大都十分不利。為此在幾年前,國家開始著手進行高中新一輪課程改革,還在部分省區率先進行試點,近一兩年,高中新課程改革將在全國鋪開,它象洶涌的潮水正以排山倒海之勢和雷霆萬鈞之力,在向我們逼近。
對此,我們只能順而不能擋,我們必須盡力適應,盡快駕馭。
高中新課程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有著很高的地位,這從新課程中各學科的學分設置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新的學習手段。和傳統教學相比,它不再是教師一言堂,不再是填鴨式的滿堂灌。它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主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與人與社會與環境和諧相處,實現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學生的合作者。我們的思路是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學校在高一開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我們何不嘗試將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引入歷史課學習中來呢,我們索性就將它和歷史教學結合起來,用以促進歷史教學,推動歷史學科學習。
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理論依據:(一)心理學:大多數學生對滿堂灌課堂教學不感興趣,他們的表現是煩躁、厭倦、疲勞,情緒變化大,易激動,常常不顧他人,不計後果,他們很需要調節,需要變換。
(二)研究性學習的自身規律:參與廣泛性,能力差異性,方式靈活性,結果多樣性和目標一致性。
實踐依據:信息來源有廣泛性和社會性特點,這決定學生要走出課堂,到社會中去自己動手、動腦,通過各種方法途徑獲取資料信息,從而形成觀點、意見,完成有關內容的學習。
研究計劃和步驟 第一階段:2007年9月-10月中旬:完成課題論證,課題組組建和分工。
第二階段:2007年10月中旬-2008年5月底:根據教學進度,組織學生對教材中歷史人物專題進行研究,各組做好材料數據的收集,整理並進行必要的分析、交流、小結。
第三階段:2008年6月-8月,總結經驗、效果和教訓並成文。
研研究方法 查文獻資料:各研究小組圍繞所負責的專題,通過閱讀書籍、報刊或上網查找資料,或通過參觀、采訪、考察等方式獲取資料,經過討論交流形成觀點、看法。
二、預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稱 成果形式 承擔人
《將研究性學習引入高中歷史0000教學初探》 論文 課題組
三、完成課題的條件和保證
課題組主要成員及其分工 姓名 分工及職責 所屬部門
付佳智 組織協調制定課題方案,開題和結題報告並參與指導學生 高一歷史組
張成書、李超峰 制定課題方案,整理匯總材料進行文字處理,參與指導學生 高一歷史組
胡 君、田海麗、董伶俐、 韓慶東 指導學生研究學習 高一歷史組
資料設備 資料:檔案袋、各種表格
經費及用途:500元用於購買資料,列印資料及必要的門票費、與區內外兄弟學校進行本項工作的教師交流等交通費。
其 它 歡迎其他對此課題有興趣的老師參加。
備 注 考慮到教學實際需要,部分工作可以在課題實施過程中進行調整。
⑵ 如何選擇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
」因此,許多教師和學生在談到開展研究性學習時,感覺最困難的是「發現問題」和「提出課題」。思維起始於問題,無問題則無思維;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所以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是選擇課題,選擇那些值得研究又有條件研究的課題。一、選擇課題的基本原則實踐性原則。實踐是研究性學習的首要原則,學生通過提出課題、查閱文獻、討論論證、調查取證等具體的初中活動,可以鍛煉動手能力、驗證思維、體驗情感。近年國際教育界滸的一句話也正好說明了初中性在研究性課題中的地位:你聽來的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的就能學會。實用性原則。亦即意義性原則,課題設計必須注意實用價值,研究性學習的實用價值體現在解釋疑問、幫助學習、指導生活、為決策提供參考等。課題提出要防止簡單化的傾向和糾纏於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如「西安事變發生在哪一天?」「袁世凱究竟長有幾根胡須?」等問題。課題設計實用性原則符合教育學中學習利益驅動原則。只有研究自身感興趣並且認為有價值的課題,研究者的探索熱情才會進步,同樣,只有真正有價值的課題,才有研究的餘地和給學生鍛煉提高的可能。可行性原則。課題切忌大而深的問題,中學生的特點、學習時間、佔有資料和研究手段等限制決定了他們的研究要量力而行,切口小、有一定深度、易佔有資料、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的課題較適合中學生。如都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影響,研究文化大革命對家庭的影響肯定比研究文化大革命對世界的影響更具可行性。開放性原則。開放性原則首先在於直接參與來源、范疇的多元性,它既可以是學生提出,可以是教師提出,也可以是社會人士提出;它可以是課本知識的拓展,可以是課外知識的開拓,可以是歷史實踐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它可以是具體歷史的挖掘,可以是純理論的探討,可以是社會調查,還可以是模型製作等。其次,開放性原則最重要的表現為學生自主選擇申報哪個課題。發揮學生在設計、選題時的自主性,課題開放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思維。二、選擇課題的基本方法(一)質疑思維法在歷史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或用已經掌握的正確知識,或應用本朔查原著的手段,或應用理論分析,對疑竇進行分析,對誤點進行羋,對疵點進行解析,從而表達自己正確的見解。比如歷史書上曹操同戲劇舞台上的曹操有很大差別,曹操為何被醜化?從何時被醜化?在普通百姓心中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可以把有興趣的同學組織起來,成立課本釋疑小組,經過一兩年的研究,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二)視角轉換法避開常用的方法,另闢溪徑,創造性的進行思維,用全新的觀念和角度研究問題,往往得出新穎而獨到的見解。其常見的方式有:一是反向立論。即認為言之有理而加以接受。二是學科滲透,應用美學、哲學、心理學、法學、經濟學等角度來研究歷史。比如我國傳統上將葉名琛描述為「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總督」,一個學生在參加拓展性選修課「[1]
⑶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題歷史
名稱:難以磨滅的傷痕——「九一八」!
課題背景:1、戰爭給世界帶來的是災難,但目前有些國家比如日本,其右翼勢力不敢正視自己的歷史,妄想篡改歷史教科書,不承認曾經侵略的歷史,為了警示戰爭的潛在威脅
2、許多年輕人覺得戰爭離我們很遠,把我們曾經受到的恥辱忘記了,為了勿忘國恥
課題目標和意義:目標是為了警示戰爭的潛在威脅,為了勿忘國恥
意義:讓人們珍惜和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祖國強大而努力學習
主要研究內容: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及其目的 2、給中國和東北人民帶來那些災難
3、給中國的啟示和教訓有那些?
研究涉及的知道基礎、資源: 時間 地點 具體歷史過程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本、《九一八》歌曲和影片、博物館、相關資料和網站
研究思路:通過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探訪受害人或者受害人的自述、查找《九一八》歌曲和影片, 集中展示和合作探討,形成論文
研究小組成員分工:XX查史料、XX參觀博物館、XX去探訪受害人、XX查找歌曲和影片、XX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