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鼓浪嶼的歷史

鼓浪嶼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5-07-23 10:06:32

1. 鼓浪嶼具有歷史變遷的路名

1.8 平方公里的鼓浪嶼,歷經唐宋元明清王朝、公共租界、日偽統治、國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個時代,至今的30條道路地名,起了滄桑變化,究其由來,問津有門。

鼓浪嶼——地形橢圓,周圍沙灘,「在河之洲」(水中可居者曰洲),因此,唐朝叫「圓沙洲」,俗稱「圓洲仔」,行政建制也就命名「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嶼李氏漁民前來開墾這小島的西南隅,發現一個海蝕洞,風浪沖擊時發出擂鼓聲,俗稱「鼓浪石」;明朝,日光岩山麓也發現一塊山石,敲之類似鼓聲;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題有石刻「鼓浪洞天」,鼓浪嶼之名就定稱了。 「鼓浪洞天」成為廈門「大八景」之一。鼓浪嶼還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琴島」、「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鼓聲路——橫介泉州路、康泰路。海濱有 「鼓浪石」,海潮擊石音若鼓聲而名。其路段有俗稱的「五個牌」,據說早時有一墓群,五個並列墓碑(方言「牌」);又據說清末,方、黃兩家為爭奪墓地而訴訟。因此,「道光十四年十二月欽加知州海防總捕駐鎮廈門分府任,為方氏祖墳山界事」,而判決立告示牌,先後立五個牌,故名。鼓聲路附近於 1988 年開通一岩洞,仍以路名為名「鼓聲洞」。

鼓新路——交叉於內厝澳路、三明路與福州路,原有英商和記洋行建棧房於此,取行名為地名,叫「和記路」,海濱有洋行專用碼頭叫 「和記路頭」,附近有斜坡,俗稱「和記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鼓浪嶼的1943年8月,日偽政權成立地名改正委員會,廢除一切具有英美及其行業字樣的地名,也把和記路改為「維新路」,寓有「明治維新」之意。解放後更改今名。路的中段有「八卦樓」(今博物館)。還有一條斜坡通往英華書院(今二中)的路段,舊稱「書院路」。

內厝澳路——交叉於康泰路、公平路。元末明初,嵩嶼李氏漁民避風來此停泊漁船,逐漸開拓半漁半農的村落,故名「李厝澳」 (厝為方言的住宅,並有村的含義;澳為海船可停泊之處)。後來,雜姓共居,以李、里同音,里、內同義,轉化為「內厝澳」。建村時築一座供奉吳夲的小庵(後遷四 鬆起名「種德宮」,與晃岩路的「大宮」區別,俗稱「內厝澳大宮」),庵前一河也就叫「舊庵河」,並成為內厝澳舊路段的俗稱。另有以集美鎮為名的「集美路」,以99級石階直上筆架山宛如塔形的「九層塔」、以水井為名的「大井腳」、以18個水泥洗衣槽為名的「十八腳桶」,也都是舊路段的俗稱。

康泰路——交叉於興化路、鼓聲路。內厝澳漁民在海灣淺灘撈取「公逮」(一種海塗貝類)喂鴨,故俗稱「公逮灣」。後以方言近音雅化為「康泰垵」(垵是方言,有平緩坡地的意思。另有「康泰鞍」的俗稱,取義地形似馬鞍。其舊路段的「嵩嶼路」,是以開拓者祖籍地為名。

龍頭路——交叉於中華路、鼓輪渡。因首端位於龍頭山(日光岩舊稱)下得名。舊路段有:以鼓浪嶼首創電燈廠所在地為名的「電燈巷」;由黃奕住開辟,以黃氏在廈開設「日興行」為名的「日興街」;以麻將牌 (方言麻雀牌)作坊為名的「麻雀街」;由黃仲訓改造「通商碼頭」和福記米行專用的「福記碼頭」,以族氏為名的「黃家渡」。

晃岩路——交叉於福建路、港後路。明朝池顯方在日光岩下結廬叫「竹林」,號「晃園」,可見日光岩早有晃岩的稱呼,起自岩下的道路就叫晃岩路,其始端也就俗稱「岩仔腳」(今屬永春路)。舊路段有「洋墓口」(俗稱番仔墓口)因路旁原有洋人(方言番仔)墓園;番仔球埔(昔為洋人球場,今為人民體育場);大宮口(路旁原有「興賢宮」)。

港後路——縱橫於晃岩路、田尾路。因在港仔後海灘附近,故名。其路段舊稱「山谷路」,海墘路,都以地處山海附近而名。

鼓山路——橫介安海路、筆山路。以福州鼓山為名,也有「鼓浪嶼之山」的意思,並與鼓聲路、鼓新路,三足鼎立,都以鼓字冠頭,都屬內厝澳范疇。

鹿礁路——多頭多向交叉於龍頭路、福建路、漳州路、鼓輪渡。以附近海濱有鹿耳形的礁石為名。鹿礁路原分上下兩段:上段叫「頂鹿耳礁」,下段叫「下鹿耳礁」(後來劃歸福建路)。其路段舊稱有:「博愛路」 (昔日本博愛醫院所在地);「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取外國名)。

福建路——交叉於鹿礁路、晃岩路與復興路。由呂宋路、岷里拉路、雪霧路(均取自菲律賓地名),以及同安路合成,以福建省為名。

福州路——交叉於龍頭路、錦祥路、三明路。舊俗稱「垵海角」。解放後由「香港路」、「廣東路」、「汕頭路」、「南靖巷」合成,以福建省會為名。

漳州路——交叉於晃岩路、中華路、復興路。1907—1925 年潯源中學設此,學生多系漳州人,故名。「馬君路」(倫敦公會馬約翰牧師曾居此,以其人氏為名)、「大德記」(19世紀中葉英商德記洋行「大寫」住此,以其行號、職稱為名)、「李家莊」、「廖厝」(均以私人住宅為名),均為其路段舊稱或俗稱。

永春路——多頭多向交叉於內厝澳、晃岩路。以永春縣為名。早年種有芒果俗稱檨仔的「檨仔腳」,是其路段舊俗稱。

安海路——交叉於鼓新路、永春路。以晉江的安海為名。「龍坑井」(有一井水甘如「龍液」)「禾山路」(以廈門郊區為名)、「荔枝宅」、「時鍾樓」(均為私人住宅,或宅內種有荔枝或樓頂有時鍾造型,取以為名),均其路段舊俗稱。

三明路——縱橫交叉於鼓新路、福州路。以三明市為名。舊稱三和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在此修建「三和宮」故名)。「三丘田」(早時有三丘田畝)為其路段俗稱。

海壇路——交叉於龍頭路、永春路。以福建海壇縣為名。由龍頭河填成,所以俗稱「河仔墘」。「竹林」(原有竹樹)為其路段舊稱。

興化路——縱橫於康泰路、燕尾山(形似燕子尾巴)。臨海有屠宰場,設有興化地區運來的毛豬專用的「豬壟」碼頭,故名興化路。

雞山路——交叉於康泰路、泉州路。因附近雞母山而得名。又因在雞母山口而俗稱「雞母咀口」。「公山路」(公共山地)為其路段舊稱。

田尾路——位於海灘岸上,據說早年馬巷洪氏家族在此墾田直至海邊盡尾,故名。又據說當時種田,水土流失,沖下海灘,積久成溝,形似五條龍狀,所以老一輩叫鼓浪嶼為「五龍嶼」。

公平路——橫介內厝澳、永春路。因德商寶順洋行高級職員曾住此而原名「寶順巷」。日偽時期改為公平路。其中有一段路因昔日種有樹蘭花而俗稱「樹蘭花腳」。

中華路——交叉於安海路、田尾路。因位於島中,早期稱為「中路」。後與「草埔仔」 (花草地)合並,因花通華,遂稱中華路。「褚家園」、「雷厝」(均為私人住宅),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烏埭路——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原稱「烏埭角」(因取用原有的「土地公河」污泥填築成路,並因「壅水為堰曰埭」,故名。「金魚埕」( 舊有私人養金魚出售的池地)為其路段舊稱。

市場路——交叉於海壇路、晃岩路。1927年王某向「工部局」申請專利建築市場,故名。 「石碼巷」(以石碼鎮為名)、「蘆竹腳」(原種有蘆竹)、「講古腳」(原有說書場;說書方言講古)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復興路——橫介鹿礁路、漳州路。「梨仔園」 (原種有梨樹)、東山頂、同安路(以省內地名為名)等均其路段舊稱或俗稱。辛亥革命、中華復興,取其美詞為名。

錦祥路——交叉於龍頭路、福州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尼舊僑郭春秧在此建店屋出租,以其在廈所開的茶行「錦祥」為路名。

旗山路——橫介復興路、升旗山麓(1877 年廈門海關把設在白鹿洞作為引港停輪、預報大風、升旗為號的「升旗台」遷來原叫「彌勒山」後稱「石窟山」,故名)。

旗尾路——交叉於鼓聲路、晃岩路、港後路。因附近有「旗尾山」 (今英雄山),故名。

虎巷——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海壇路。1916年,一虎從南太武山泅水來鼓浪嶼,被槍殺於此,故名。俗稱「虎行路」。

筆山路——交叉於內厝澳路,鼓山路。路在形似筆架的「筆架山腳」(即俗稱),故名。

「後厝路」(以山後居民住宅為名)為其路段舊稱。其中界於內厝澳與龍頭兩大地區之間,穿透筆架山的一個平戰結合的防空隧道,於1975年改造建成地下通道,也就命名「筆山洞」。

環島路——1987年新辟,起自鼓輪渡,經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庄花園、延平公園、港仔後海灘、鼓聲洞、亞熱帶植物引種場、美華海灘、三丘田旅遊碼頭、航海俱樂部、鼓浪公園等名勝游覽點,回歸鼓輪渡,繞島一環,故名。

熱點內容
中師大教育 發布:2025-07-23 16:43:13 瀏覽:938
語文科組總結 發布:2025-07-23 16:36:43 瀏覽:545
嬰兒體溫多少 發布:2025-07-23 16:31:17 瀏覽:853
4的語文寫 發布:2025-07-23 16:27:51 瀏覽:358
小學數學師徒結對記錄 發布:2025-07-23 16:03:00 瀏覽:667
如何查看qq加密相冊 發布:2025-07-23 14:48:51 瀏覽:339
累並快樂著師德師風演講 發布:2025-07-23 10:39:15 瀏覽:192
安徽大學歷史學考研 發布:2025-07-23 10:38:31 瀏覽:24
鼓浪嶼的歷史 發布:2025-07-23 10:06:32 瀏覽:379
石排暑期培訓班 發布:2025-07-23 09:47:50 瀏覽: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