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歷史
⑴ 卓尼寺卓尼寺歷史沿革
在十三世紀初,卓尼地區曾有一座寧瑪派的小寺。據史書記載,大約在1269年,八恩巴赴京城途中,於此地停留,留下了其隨行的薩迦格西·希日益西,他在此宏揚佛法。經過薩迦格西的努力,原有的小寺被改為了薩迦派的寺院,並任命協地(楊土司始祖)為寺主。在明天順三年(1459),卓尼第二代土司仁欽龍布學成歸來,他將寺院轉為格魯派,並自任法台,自此卓尼寺開始迅速發展。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第十代土司羅桑敦珠(楊威)之子阿旺赤列嘉措擔任法台,他隨兄長楊汝松進京拜見康熙帝,被封為「崇梵凈覺禪師」,並賜予「禪定寺」的匾額,自此卓尼寺又有了禪定寺的名號。此後的歲月里,寺內陸續修建了參尼札倉、居巴札倉,以及在乾隆年間建立的薩里哇札倉(天文學院)和崇巴札倉(法舞學院),使之成為一座正規的格魯派大寺,僧侶人數最多時達到3000人。
然而,1912年,卓尼寺不幸因戰亂而毀於一旦。直到1931年,由第19代土司楊積慶主持,經過六年的重建,雖然規模小於以往,但依然保留了寺宇。1958年前,寺內僧眾仍有300餘人。不幸的是,1966年,該寺再次遭受拆毀。近年來,經過修復,大經堂和部分僧捨得以恢復,目前的卓尼寺僧侶人數約為200人,雖歷經滄桑,但仍保持著其歷史和文化傳承。
(1)卓尼歷史擴展閱讀
藏傳佛教寺院。又譯禪定寺。元·元貞元年(1295),薩迦派僧奉大寶法王八思巴之命建立。明·天順三年(1459),法主仁欽倫波改為格魯派寺院。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卓尼·札巴協珠在寺中首創顯乘院,以從事佛經辯論之訓練。清·雍正七年(1729),又創密乘院修學密教,漸成大寺。寺內珍藏西藏大藏經的版木,此藏稱為『卓尼』版。在各版之西藏大藏經中,此卓尼版以僅次於奈塘(Snar-than%)古版而知名。
⑵ 卓尼寺的卓尼名稱的由來
卓尼系藏語,漢意為兩棵油松或油松。相傳很早以前在卓尼大寺寺址處有兩棵蒼勁挺拔的油松。據《丹珠爾經綱目卓尼歷史如意寶鬢》和《安多政教史》記載:1254年(藏歷第四繞迥木虎年),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八思巴被忽必烈詔請,在赴京途經卓尼時,見到兩棵奇特的馬尾松,便將寺址選在這里。當地藏族稱馬尾松為「召相」,此後寺院和地名因此而得名 ,「卓尼」是「召相」之變音。「卓尼」還有另一解釋:相傳卓尼土司的祖先當初從西藏盼包宗(今達孜縣)起程東來之際,其所在部族的首領穆旺堅參告訴他們:「你們一直向東走,可遇到一條大河,那兒有很多的交相(油松)。」土司先祖率部輾轉到達今卓尼時,果然遇見了滔滔東流的洮河,並有很多油松。於是,抑制不住喜悅心情,脫口說出「交相尼達」! 在這里「尼」可解釋為「找到」、「尋見」。按寺址的土壤和當地氣候來看,適宜油松生長 ,當時八思巴派人建寺,這里可能有很多油松。若只有兩棵油松樹,很可能是建寺前已有人栽培。?
卓尼一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含意,而卓尼之所以在藏區和內地享有一定盛譽,是與卓尼悠久的歷史、卓尼土司的政教業績、卓尼大寺及其卓尼版《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等卓尼地區光彩奪目的人文歷史密不可分。
⑶ 卓尼縣簡介
卓尼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全縣總面積5419.66平方公里。境內海拔范圍在2000-2920米之間,年均氣溫4.6℃,降水量584毫米。卓尼縣由1鎮16鄉,共98個行政村組成,總人口超過10萬人,包括藏、漢、土、回、蒙等10個民族。
2001年,卓尼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54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產值4968萬元,第二產業產值1826萬元,第三產業產值同樣為4968萬元。財政收入42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7元。
卓尼縣的歷史悠久,擁有安多古剎禪定寺、原明代邊城、藏民族風情以及"三峽"(康多峽、雲江峽、九旬峽)的自然風光等人文與自然景觀。洮洲八景及麻路、郭牙川、大峪溝旅遊風景區等,構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洮硯,作為卓尼縣的特色工藝品,更是蜚聲國內外,名聞遐邇。
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卓尼縣以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客前來投資辦廠,共同開發,共創美好未來。卓尼縣資源豐富,人傑地靈,是投資者的理想樂園。卓尼縣敞開博大的胸懷,熱忱歡迎四海賓朋的到來。
(3)卓尼歷史擴展閱讀
卓尼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境內海拔在2000-2920米之間,年均氣溫4.6℃,年降水量584毫米。全縣轄1鎮16鄉,98個行政村,有藏、漢、土、回、蒙等10個民族共10萬餘人。卓尼縣資源豐富,景色秀麗。豐富的森林資源為當地的環境凈化、水土保持、生態平衡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