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高考地理
A. 專家對今年對高考題怎麼看
高考是高校選材育人的第一道關。高考考什麼?絕不是簡單地考大綱、考教材、考知識。
以下三點內容是2017年高考的重點考查內容:
重點考查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中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抓好這一時期價值觀的培養十分重要。
2017年高考語文學科的名篇默寫中,荀子《勸學》、曹操《觀滄海》等呈現出自省好學、樂觀進取等優良品質;古詩文閱讀中,趙憙忠於職守、忠於國家、勤政愛民,許將為官有方、護國有節,他們作為中國傳統道德的楷模,在當下也是立德樹人的榜樣。
2017年高考思想政治學科堅持價值引領。一方面,注重從生活中選取典型事跡,感染觸動學生,另一方面,又聚焦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性分析社會現象,達到情感與理智的交融,堅定理想信念。如全國Ⅰ卷39題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作法律解釋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認識「港獨」的危害,自覺維護國家統一,培養憲法意識、法治理念。
2017年高考歷史學科著重考查唯物史觀,通過古今中外對比,指引學生感悟中華文明的歷史,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如全國Ⅲ卷40題,以鄭成功收復台灣為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收復台灣的意義,體現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全國Ⅰ卷30題,講述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擴大民主基礎、保障各階級平等權利的努力,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價值觀。
2017年高考地理學科注重通過人地協調觀,傳遞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之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如全國Ⅰ卷43題以「中國最具旅遊價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頭洲村為例,要求學生思考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對傳統古民居和村落的保護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在開發與保護、生活與旅遊之間維持良好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2017年高考其他學科也在試題中全方位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對學生的引導和教育作用。如數學、理綜以前人智慧和貢獻、我國科技進步為素材設計試題,弘揚我國歷史文化、展現發展成就;英語滲透中外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國際視野。
【啟示】今後的高考將更加凸顯「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語文的名篇默寫、文言文閱讀,政治、歷史、地理試題的背景材料,將更加側重從優秀文學作品和歷史、現實積淀中,精心選粹飽含人文精神與時代氣息的素材,引導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厚的內涵。
重點考查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感召力
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是立德樹人的底氣和底蘊,2017年高考試題充分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
2017年高考語文全國Ⅱ卷作文「中華名句用用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材料,突出語文學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鮮明特點和獨特育人優勢。
該作文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澤東)」等六句分別來自不同時期的中華名句並列齊觀,包含自強奮發、家國之愛、豁達自信、敢於擔當等豐富內涵,涉及個人、社會與國家等不同層面。試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內在生命力,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傳承,增強文化自信。
2017年高考文綜以試題為載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了文綜命題的一貫風格。
中國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全國Ⅰ卷40題,以中國詩詞大會為情境主題,以詩詞為橋梁,激發學生共鳴,要求學生思考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培育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弘揚者。全國Ⅲ卷1—3題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為載體,通過人文景觀去考查其蘊含的地理規律、特徵和過程,引導學生感悟和諧共生的人地關系之美。
【啟示】今後的高考將更加重視對傳統文化的考查。名篇名句、歷史典故、各類遺產,考生們不能臨時抱佛腳地去背,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去親近、熟悉。把傳統文化學習作為語文等科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點考查三:考生的「歷史眼光」「世界格局」「責任意識」
2017年高考不拘泥於「固定」的教材,而是從歷史到現實,從國際到國內,從社會到個人,從理想到實踐,環環相扣,融會貫通,聚焦時代使命。
一是從歷史到現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歷史學科重點考查國史、黨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如全國Ⅱ卷41題,以清朝雍正年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時期、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三個不同時段的礦業政策為線索,反映出長時段國家歷史巨變和求富求強的軌跡,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思想政治學科選取重要講話中的重要論述為材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思考、領悟背後深刻的哲學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充分反映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如「十三五」脫貧攻堅、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等主題,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
二是從國際到國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今年5月喜逢「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勝利召開,高考正面突出這一國家戰略,如全國Ⅰ卷作文「中國關鍵詞」在材料中列入「一帶一路」、文綜全國Ⅲ卷38題中國鐵路「走出去」等。文綜全國Ⅲ卷39題,以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情境主題,啟發學生思考國際治理的中國方案,理解中國與世界的休戚與共、中國對世界的積極貢獻,培養強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三是從社會到個人,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如文綜全國Ⅱ卷40題以創新中國的科技領航者先進事跡為情境,以榜樣的力量感染觸動學生,引導學生胸懷報國夢。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全國Ⅲ卷作文以「高考作文話高考」為主題,引導學生在社會歷史的大背景下審視個人發展,激勵一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
四是從理想到實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試題要求學生運用人的價值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把視線投向社會需要、國家發展,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實現人生抱負。
【啟示】今年下半年,黨的十九大將要勝利召開。這是今年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十九大精神也將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全黨全社會重點學習、貫徹的內容。這樣的重大現實,必將體現在2018年的高考命題中。考生們切勿認為,這些只會出現在文綜試題中,各個學科都會體現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論述。
高考特點:基礎,綜合,應用,探究,開放
把「虛概念」理解透,就是備考方向
增強基礎性:
不是考教材原話,而是考查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基礎性」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靈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養。高考通過加強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導學生重視基礎,將所學知識和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例如,2017高考語文學科將論述類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設置為必做題,對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素養構成進行考查,全面覆蓋信息篩選、邏輯分析、審美鑒賞以及語言運用等能力。
增強綜合性:
不是考「大雜燴」,而是考查學生的知識體系和對知識間聯系的把握
綜合性主要體現考察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思維方法,多角度地觀察、思考,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考試題設計注重素材選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知識間的聯系,要求學生能夠基於試題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學知識得出觀點和結論。
比如,2017高考全國Ⅰ卷25題物理試題以學生熟悉的帶電油滴實驗為背景,構造相對復雜的物理過程,要求學生經過分析並對相關情形進行討論,綜合運用相關概念和規律解決問題。全國Ⅰ卷27題化學試題,呈現由鈦鐵礦生產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的工藝框圖,提供必要數據,要求學生利用元素化合物以及熱力學、動力學等知識分析選擇物質提取和轉化的最佳條件,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加強應用性:
不是理論「空對空」,而是考查解決現實問題
應用性,主要體現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017高考試題注重將學科內容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學進步、生產生活實際等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設置新穎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
例如,全國Ⅱ卷數學19題以水產品養殖方法為背景,設計了根據樣本數據分析比較新、舊養殖方法生產效益的問題,體現了統計與概率的工具性和應用性以及數學與現實社會的緊密聯系。物理試題設計了冰球運動員訓練的情境;化學試題設計了廢物綜合利用、新葯物合成以及新能源技術等情境。
增強探究性和開放性:
各科的壓軸題著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意識,北大清華學生就從這些題中選拔!
創新性主要體現在考察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夠自覺運用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方法。試題通過增強情境的探究性和設問的開放性,允許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使學生能夠從標准答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發展個性,增強創新意識。
例如,數學全國Ⅰ卷12題緊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以學生熟知的源於生活的「軟體激活碼」為切入點,藉助等差數列、等比數列,著重考查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全國Ⅱ卷35題化學試題以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五氮陰離子化合物」科研論文為背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解釋新穎化合物穩定存在的結構因素,體現題材新穎、形式獨特、設問創新的特點。全國Ⅲ卷36題地理試題要求學生選擇並回答是否贊同在某地擴大溫室農業生產規模的理由,使學生從標准答案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培養創新思維。
2018年命題方向預測
2017年《考試大綱》進行了修訂,高考命題貫徹考綱修訂精神,在命題理念、考試內容、試題設計等方面都有所改變,這對2018高考的各科復習備考提出了明確的指引。
語文:閱讀「關鍵能力」的培養很重要
2018高考語文將擴大文本選取范圍。論述類文本將多選用論文和時評,考查邏輯論證和批判推理能力;實用類文本將多選用新聞和報告,考查信息處理和超文本閱讀能力;文學類文本將多選用小說和散文,考查審美鑒賞能力。
「關鍵能力」。學生在閱讀廣度、數量、速度上要下大功夫。只有全面培養閱讀能力、文學素養和思維品質,才能在今後的高考考場中勝出。
數學:邏輯推理能力要重視
2018高考數學將把考查邏輯推理能力作為重要任務,以數學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生縝密思維、嚴格推理的能力。同時,通過多種渠道滲透數學文化,如有的試題將通過數學史展示數學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有的將通過揭示知識的產生背景和形成過程,體現數學的創造、發現和發展特點;有的將通過對數學思維方法的總結、提煉,呈現數學的思想性。
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盡快養成
2018高考英語將通過深度發掘語篇材料思想內涵,突出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交際能力、人文底蘊的養成。
如閱讀理解部分可能選取科技創新、環境保護、一帶一路、遺產保護等話題文章設計試題,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體悟和諧發展之道。
文科綜合:學科素養不是一句空話
2018高考文科綜合將注重創新試題設計、挖掘時代主題、構建問題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歷史學科所獨具的思維與分析方法。
如地理試題將更加註重反映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價值取向,將地理學思想方法自然、貼切地融入素材。
思想政治學科將精心選擇能夠更好地承載學科知識、反映學科特色的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貼近時代,更好地發揮考試對教學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歷史學科將更加註重考查歷史思維過程與方法,如學生對歷史事實和歷史敘述這兩種不同史學概念的理解和辨別程度。
理科綜合:新知識或拓展信息將更多出現
2018高考理科綜合將堅持把創新思維和學習能力考查滲透到命題全過程,向學生提供新知識或原有知識的延伸拓展信息,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如化學試題可能增加化學反應圖形和性能關聯圖形的體裁,讓學生在獲得化學信息的基礎上,回歸到基本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知識中去。通過延伸基本知識,在培養學生自學和探究精神方面也進行積極探索。
物理學科通過將動量和近代物理作為必考內容進行考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更多有力工具,有利於學生更好地認識實際現象,理解更深層次問題。
生物學科要求學生能夠對生物學問題進行探究,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科學表達等;同時,要求學生具備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的能力。
B. 2017年高考世界地理最可能考哪裡
2017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2)荒漠化問題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1)自然原因:
①地勢起伏大,坡度陡。
②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黃土高原)。
③降水量大並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覆蓋率低。
(2)人為原因:破壞了植被。
①過度墾殖、過度放牧、過度樵採。
②開礦。
③土地利用不合理。
水土流失的後果(危害):
①使土地貧瘠,農作物減產。
②下遊河床抬高,降低泄洪能力。
③湖泊淤積,庫容減少,降低蓄洪標准。
(3)乾旱缺水問題
①我國典型地區:華北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南方地區冬旱
②華北地區春旱
產生原因:
自然原因:a:春季雨帶未到達,降水稀少;b: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
人為原因:小麥返青,需水量大。
2017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能源問題
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
對哈:
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②擴大石油出口渠道
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
④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對中:
①利於緩解石油緊張局面,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實現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③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性好;
④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⑤改善了能源消費結構。
2017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人口問題
試比較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兩國在人口分布、城市分布方面的特徵及其成因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澳大利亞:集中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中西部人口、城市均少
自然: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農牧、工礦業發達;
開發歷史較早;
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
中西部氣候乾旱、多沙漠、草原
加拿大:集中分布在南部走廊一帶,北部人口、城市稀少
南部氣候夏季溫暖;工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北部寒冷,經濟落後。
分之道網校簡介:
分之道意為"得分之道",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取得高分,是一家懷揣著"讓天下沒有難學的課程"夢想的網校,將學科知識與記憶法相結合,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徹底解決學習難題,帶領學生進入"簡單、高效、創新、突破"的學習模式。
分之道網校根據中小學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開發動態教學課程,100%貼合考點,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富有創意的講解,讓學生學起來事半功倍,樂在其中。
C. 2017高考地理典型例題
近幾年高考地理命題趨勢是什麼呢?概括起來就是:凸顯地理學科特色,強調對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著重考查主幹知識;試題與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趨勢明顯;對考生描述、分析、闡釋、論證地理問題的虛好指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等。下面是我為你整理關於2017高考地理典型例題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2017高考地理典型例題 2017高考地理典型例題答案
1.A【解析】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邊緣,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優越。
2.B 【解析】從鐵路線的規劃來看,馬來西亞東海岸銜接鐵道可以連接馬來半島的東西兩岸,可以從陸地上避開新加坡,減輕對新加坡的過度依差配賴。
3.C 【解析】兩人必須同時處於夜晚才能同時觀月。據圖可以確定吉隆坡所在的經度為東7區。而倫敦為中時區,當北京時間11月15日3時時,吉隆坡為凌晨2時,倫敦為19時,都處於夜晚,可以同時觀月。
4.C【解析】由材料得知,從公共服務巾心的m行距離角度探索城市空間增長的低碳化模式,m行距離越短,化石燃料使用量越少越環保。
5.B 【解析】雙城模式意味著新組團與城市規模功能都處於同一水平,應做大做強,滿足城市規模增長的需求。
6.D【解析】選項A、B、C為新城增長模式的新建組團特點,選項D為雙城增長模式的新建組團特點。
7.A【解析】迎水側的洲頭河水流速快,沉積物顆粒較粗,A正確;側翼河水分流,由於狹管效應,流速較快,細小的顆粒無法沉積,而是沉積了顆粒較大的砂礫物質,B錯;尾部河水從兩側匯集,水的動力能量減弱,沉積了顆粒細小的淤泥層,C錯;因江心洲是洪水期和枯水期周朔性交替出現而形成的,沉積物的顆粒大小也相互交疊,不是逐漸變化的,D錯。
8.C【解析】三峽蓄水後,泥沙淤積到庫區,下泄的泥沙減少,江心洲的面積趨於縮小,A錯;南水北調東線從揚州調水,對上遊方向的南京沒有影響,B錯;農墾活動圍墾了大量濕地,江心洲的濕地大量銳減,C正確;傳統工業的退出,是江心洲產業活動的升級,被生態科技類的產業活動所取代,是江心洲可持續發展的標志,D錯。
9.A【解析】濱江堤岸本來是為了防洪、灌溉而高築的沿河大堤,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功能,並成為市民濱江活動的阻力,應該通過合理的綠化和景觀構建,增加台階、斜坡與外部連接,提高其可達性,A對;工業遺址等人文景觀可以保留以構建文化特色景觀,凸顯曾經的文化元素,B錯;東側岸線較窄,與市區只有狹窄的江水相隔,二者關系密切,應該通過橋隧聯系兩岸,相互融合,C錯;西側破碎的濕地之間需要通過綠道串聯成線,形成一個可以互通的整體,為更多的人提供服務,而不是相互獨立,D錯。
10.B【解析】三地都位於北回歸線以北,三地陽坡都為南坡,北坡都為陰坡。據圖可知丙地陰坡林線要高於廣東省襪沖平均值;甲地陽坡林線應低於乙地南坡林線;緯度最高的山是丙山,其陽坡林線較低;經度數值最小的是乙山,其陰坡林線較丙山低。
11.B【解析】A選項巾,乙山緯度不是最低的,氣溫並不比其他山地高;B選項中,乙山位於背風坡,風力較弱,局地多霧,蒸發小,土壤濕度大,適於植被生長;C選項中,西北季風屬於乾冷氣流;D選項,光照強,利於植被生長。
36.(1)①緯度較低,夏季高溫;②地勢較低,山脈阻擋受冬季風影響較小,冬季溫暖;③地處雲貴高原,高粱生長期光照充足;④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適中,適宜高粱生長。(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
(2)①酒廠位於赤水河上游,水質清純,富含礦物質;②特殊的河谷地形和局地小氣候(濕熱氣候)利於微生物發酵;⑧特珠的水土條件生長的糯高粱品質優良。(每點2分,共6分)
(3)①接近優質釀酒原料(糯高粱)地、水源量大且質優;②當地釀酒歷史悠久,多技術熟練的釀酒工人;
③國內外市場需求量大;④公路運輸便利,基礎設施完善;⑤茅台酒的品牌影響大。(每點2分,任答4點得8分)
(4)贊同:①有利於優化茅台鎮的產業結構;②提供更多的就業就會;③增加地方財政收入;④改善茅台鎮的生態環境。
反對:①茅台鎮旅遊基礎設施落後;②地處偏遠地區鄉鎮,遠離市場、交通不便;③釀酒的獨特行業特徵使有些環節可欣賞性不強。(贊同或者不贊同,任答2點可得4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只答贊同或者不贊同不得分。)
37.(1)①火地島島上山脈阻擋西風,西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氣候濕潤,形成溫帶闊葉林景觀;②東側為背風坡,降水較少,氣候較干,形成溫帶草原和荒漠景觀。(每點3分,共6分)
(2)①該海域有南極環流與西風漂流流經,海水擾動帶來海底大量無機鹽分;②該海域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磷蝦提供充足的食物供應;③該海域受西風漂流和巴西暖流的能量交換影響,形成適宜的海水溫度、鹽度;④適宜生存的海域面積大;⑤該海域同類別生物數量較少,處於食物鏈的最底層,所似數量龐大。(每點2分,共10分)
(3)①狂風急浪;②海巾浮冰和冰山;③酷寒冰凍等。(每點2分,共6分)(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給分)
42.體驗活動:①尋找濕地明星——尋找具有代表性的濕地鳥類,了解濕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的作用;②愛心交流活動——呼籲人們關愛濕地、保護濕地;③游高原濕地,岡理想希望——將白己的理想與願望通過濕地傳遞;④印象濕地——記錄濕地美景,走進濕地藝術;⑤濕地運動——體驗濕地康體活動等。(每點2分,任答2點得4分)
D. 2017年高考地理會有哪些方面的變化
全國考綱中,高中地理學科的考試范圍必考內容沒有變化,選考內容中刪去「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考生從「旅遊地理」和「環境保護」模塊中任選1個模塊作答。由於江蘇是自主命題,地理試卷的題型組成、試卷結構、考查內容等均與全國卷有較大的差異。比如選修模塊的考查,江蘇卷中涉及「環境保護」、「旅遊地理」、「海洋地理」和「城鄉規劃」四個模塊,考生從中任意選擇兩個模塊作答即可,這與全國卷的差異極大,所以「全國考試大綱」中地理選考模塊的變化對江蘇的考生基本沒有影響。
E. 解讀│2017高考 地理考綱刪改了哪些內容
■ 新考綱內容解讀
一、刪除不等於不考
選修部分 刪除「自然災害與防治」不代表不會考自然災害。「自然災害」作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即使不作為單獨的選修模塊,也會在11個單選題或者2道大題中有所涉及。所以,該部分雖然在選修中刪除,必修模塊中仍握握如然會有所涉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不可大意。
二、選做范圍縮小,難度加大
選做模塊的二選一,對於很多中學來說,這無段啟疑是增加了教學難度。老師通常會注重「自然災害」和「旅遊地理」的講解訓練, 「自然災害」由於本身的溯及力較廣,該部分的講解可以覆蓋必修選修,所以很多學生也習比較重視該部分的訓練;「旅遊地理」由於問題設置比較常規,答案也比較「套路」,所以也是學生的熱門選擇。而近幾年「旅遊地理」問題的設置越來越 「生活化」、「多元化」,很多學生面對多元的問題已很難准確把皮敏握答案,不得不偏向「自然災害與防治」。今年的考綱縮小了選做范圍,無疑給學生帶來了「麻煩」,這將意味著 「環境保護」也要作為重點訓練。
三、「冷門」成為「熱門」
本次考綱刪減了學生比較熟悉的「自然災害」, 相對冷門的 「環境保護」則需要去更多的關注,而且「環境保護」近幾年的問題設置難度都有增加趨勢。「環境保護」作為與我們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門話題,自然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隨著近幾年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各種新型環境問題也接踵而來。環境問題的產生除了和人類產業活動相關,也和自然地理部分的大氣運動、水循環、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 鑒於環境問題的多樣性和產生的復雜性,很多學生在解答該部分的時候就要求有更多的社會生活常識以及連貫的邏輯思維,這無疑對於雲南的考生來說也是一種能力要求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