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論文
❶ 微生物論文 2000字
微生物學論文 會計072 袁璐 060712224 微生物(microorganism簡稱microbe)是一切肉眼看不見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都是一些個體微小(一般<0.1mm)、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包括屬於原核類的細菌(真細菌和古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屬於真核類的真菌(酵母菌、黴菌和蕈菌)、原生動物和顯微藻類;以及屬於非細胞類的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和朊病毒)。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21世紀的生命科學的發展中,微生物更是發揮了無可爭辯的關鍵作用。 在整個生物界中,各種生物體形的大小相差十分懸殊,微生物由於其形體都極其微小,因而導致了一系列與之密切相關的五大共性特徵:1. 體積小,面積大。這有效地增強了微生物的信息溝通能力,並由此產生其餘四個共性特徵。2. 吸收多,轉化快。這個特性為微生物的高速生長繁殖和合成大量代謝產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3. 生長旺,繁殖快。它使得對生物學理論的研究周期大為縮短,空間減小,經費降低,效率提高。4. 適應強,易變異。微生物對地球上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堪稱生物界之最,其有益的變異後代可以為人類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5. 分布廣,種類多。微生物的種類多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物種的多樣性,生理代謝類型的多樣性,代謝產物的多樣性,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以及生態類型的多樣性。微生物的分布廣,種類多這一特點,為人類在新世紀中進一步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前景。 既然微生物有如此的五大共性特點,在日常生活中,微生物必然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常吃的醬腌菜,腐乳,米酒都是糧食用微生物加工後的產物;真菌類的靈芝,蟲草可以治病,銀耳、木耳、蘑菇、平菇是,美味佳餚,它們都屬於微生物。再如微生物在工業上用於釀酒,生產調味品、酶制劑、有機酸等;在醫葯衛生上用微生物生產的抗菌素、生化葯品,以及製成疫苗等等,在對人類的健康問題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農業上根瘤菌劑大大提高了豆科作物的產量,用微生物防止害蟲,既殺蟲又安全;在現在的能源開發,環境污染的治理問題上微生物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再到20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DNA功能的闡明,中心法則的提出,遺傳工程的提出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現,微生物充當著重要的研究主角。由此可見,微生物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❷ 微生物在生活廢水中的應用論文4000字
水生物處理實際是水體自凈的強化 ,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後 ,必須將微生物從水中分離出來 ,這種分離主要是通過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動物、輪蟲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本文主要介紹微生物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及幾種主要的污水生物處理技術。
生活污水可生化性相對較高,所以採用生化法處理效果比較好。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原水主要是生活污水,其中摻雜的工業污水只佔相當小的一部分,所以生化法一直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首選工藝。
生活污水是一大污染源。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如氯化物、硫酸鹽、磷酸鹽和鈉、鉀、鈣、鐵等碳酸鹽,有機物有纖維素、澱粉、脂肪、蛋白質和尿素等。排放入環境中促使浮游植物生長和大量繁殖,形成赤潮和水華。
利用微生物處理污水實際就是通過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將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從而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微生物能從污水中攝取糖,蛋白質,脂肪,澱粉及其它有機化合物作為微生物的營養物質,經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這些有機物在微生物體內得到分解利用,有些合成微生物自身的結構和功能物質,有些則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能量。微生物新陳代謝類型有需氧型和厭氧型兩種,因此,污水生物處理方法分為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
好氧生物處理是在水中有溶解氧存在的條件下,借好氧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來進行的。在處理過程中,絕大多數的有機物都能被相應的微生物氧化分解。用好氧法處理污水,基本上沒有臭氣,處理所需的時間比較短,如果條件適宜,—般可去除BOD九成以上 。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借厭氧和兼性厭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厭氧菌)的作用來分解污水中有機物的,也稱厭氧消化或厭氧發酵。厭氧生物處理主要應用於有機污泥和高濃度有機污水的處理。由於是密閉發酵,所以在處理過程中不影響周圍環境;同時隔絕空氣又加以高溫發酵,可以釘死寄生蟲卵和致病菌;並且可以產生生物能源甲烷。因此厭氧消化法近年來漸漸受到重視,但由於所需時間長,對設備要求嚴格,因而影響其迅速推廣。
在污水處理中,通常是以有機物在氧化過程中所消耗的氧量這一綜合性指標來表示有機污染物的濃度,如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溫度和時間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機物所消耗的氧量,稱為生化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約占生化需氧總量的一大半,故採用生化需氧量來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機物的濃度是比較合適的。但污水中有機物並不是都能較快降解的,在工業廢水中,可以結合化學需氧量等指標表示有機污染物的濃度。
只有生化需氧量高的廢水才適宜採用生物處理,化學需氧量很高但生化需氧量不高的廢水不宜採用生物處理。對於有毒的廢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處理,關鍵是控制毒物濃度和馴化微生物。
污水生物處理方法包含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接觸氧化法、厭氧生物化學法、固定化微生物法,生物處理法通常配合化學混凝處理效果更好,化學混凝葯劑處理法資料至http://www.cl39.com/望採納.
❸ 微生物與人類健康論文怎麼寫
淺談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摘要: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在我們的周圍和機體內都有其他生命體與我們共存。雖然人類與微生物的斗爭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但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認識到生態平衡對人類的好處,不要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那麼,人類就能夠在這微生物的世界裡更好地生存下去。關鍵字:微生物、人類,禍、福在說明微生物與人類之前,我們首先明確一下什麼是微生物。不了解何為微生物又從何談微生物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呢?微生物主要是由一群肉眼看不見的單細胞生物所構成的,其種類之繁多,數目之龐大,超乎我們的相像。目前,微生物大致分類為細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類和俗稱為寄生蟲的原蟲和蠕蟲。病毒是一種只能在活的生物細胞中復制的簡單有機體,嚴格說來並不能視為一種生物,不過,也被歸屬於微生物。我們生活中的世界,其實是到處布滿微生物的世界,從遠古時期起人類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處,人類在適應了微生物的同時,又不斷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種疫病,因此人類與微生物之間就了戰爭。1929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在研究培養葡萄球菌時,偶然發現了青黴素,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抗菌素類葯物的誕生。青黴素能抑制病菌細胞壁的形成,使菌體的新陳代謝失調,達到抑菌和殺菌的效用。之後又出現了很多抗菌素類葯物,如頭孢黴素、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等。一時間,人們就覺得在人類與微生物的斗爭中,人類已經領先了,因為如結核菌、細菌性肺炎、敗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細菌性傳染病慢慢被征服了。但是,正是由於這些抗菌素類葯物有抑菌和殺菌的效用,人們大多數認為,不管患了什麼病,總是認為多吃點抗菌素葯物好,這就導致了以下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動,人最終還得靠機體本身來徹底戰勝病原菌。長期使用某種抗菌素,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相反,還會使病原菌產生"抗葯性"變異品種,從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細菌的確很聰明的,一個細菌可在24小時內留下約l60多萬個後代,然後成群地更有效地帶著抗葯性來危害人類。因此,人類和細菌這場無宵煙的戰爭又開始了,一場領先者不斷變化的比賽就這樣持續下去。正因為細菌有這種抗葯性,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各種策略。例如,使抗葯性的細菌產生帶有影響其生存能力的基因,使它更難忍受溫度和酸度,使有抗葯性的細菌在與同類細菌的競爭中,總處於劣勢,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抑制抗葯性細菌的蔓延。即使這樣,與微生物的斗爭中,人類並不能說完全領先,因為到目前為止,有些疾病依然嚴重威脅著人類,如艾滋病,還有一些一度被控制的傳染病又開始死灰復燃。為了防除這些疾病,全世界雖然已經花費了成千上萬的美圓,但這些疾病的罪魁禍首卻仍然沒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還在每年呈指數增長。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結核、虐疾、霍亂「卷土重來」,埃博拉病毒,瘋牛病,還有近一段時間又出現了引起人們恐慌的新疾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極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那鼠疫來說吧,1347年的一場由鼠疫桿菌(Yersiniapestis)引起的瘟疫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有1/3的人(約250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在此後的80年間,這種疾病一再肆虐,實際上消滅了大約75%的歐洲人口,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場災難甚至改變了歐洲文化。我國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極高。而且還證實,這些病毒還在變異,這就更加增加了對這些疾病研究的困難。而這些疾病的出現,又是跟人們的行為有關,由於發展的需要,人們對環境進行破壞,造成生態的不平衡,生態環境越來越嚴重,造成病毒能夠接觸到人們的機會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們變異的能力。這些無不是人類自身所種的惡果。但這些禍只是由一極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這一少數微生物也是人類的敵人。但並不是說一切的微生物對人類都有危害的,如果是這樣,人類或許早就滅亡了,因為上面已經講了,人類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現在就談談微生物對人類有好處的一面。微生物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細菌數億/g土壤,土壤中的細菌總重量估計為:10034×1012噸;每張紙幣帶細菌:900萬個人體體表及體內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膚表面:平均10萬個細菌/平方厘米口腔:細菌種類超過500種腸道:微生物總量達100萬億糞便乾重的1/3是細菌,每克糞便的細菌總數為:1000億個;每個噴嚏的飛沫含4500-150000個細菌。時時刻刻與微生物「共舞」是禍?是福?微生物既是人類的敵人,更是人類的朋友!微生物在許多重要產品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麵包、乳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維生素、酶等重要產品的生產.體內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動物健康的基本保證;幫助消化、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組成生理屏障是人類生存環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員,有了它們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質進行循環.因為這樣,現在有不少的國家正投資把優先發展微生物經濟作為發展生物產業的「火車頭」,這可是內有乾坤的。發展微生物經濟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投入少、產出多、見效快、應用廣,可以把其他生物產業帶動起來,催生大批高新產業,形成巨大的技術經濟優勢,佔領世界生物領域的制高點。具體地用微生物經濟帶動生物產業,也需要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集中力量攻破難關,並與國內外大市場密切結合,利用強大的需求拉動產業的興起和擴張,使得自主創新與加快轉化形成互動機制。1、大力推廣已經成熟的微生物技術,盡快形成單獨產業,如抗生素、各種人畜疫苗、生物葯品、生物農葯、生物肥料等應當大力扶持,以優化質量為主線,提高核心競爭力,迅速佔領市場、引導市場。2、組織技術集成,使用微生物技術成為重要環節,同發展循環經濟的大趨勢結合起來。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就是微生物技術。如果在循環經濟中的微生物技術有重大突破,那就會帶出一批新型綠色產業。較低層次的有把作物秸稈製成沼氣、殘渣再製成肥料;污物、污水處理中製取再生用水和其他有用物質,更能保護環境。其高端層次,則可獲得新的資源和產品,進一步開拓防治微生物污染的領域。3、開展技術創新,利用微生物研究和開發新的生物技術,取得技術突破,獲得自主知識產權,打破國外對某些關鍵性產業的壟斷。特別是同中醫中葯結合,對預防醫治人類的疑難病症如癌症、艾滋病、惡性傳染病有所突破,就會形成產業。生物能源也應當作為一個重點,集中力量加以攻關。4、在支持性軟硬環境方面,應考慮多培養一些應用微生物技術人才,充實微生物研究機構,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國家、社會和企業給予的投入,鼓勵發展應用微生物的研發企業。微生物對人類的好處,除了製造食物和生產有用的物質外,環境中的微生物,其實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構成的食物鏈中極重要的一環。若不是微生物所扮演的分解者,忠心地把死亡的生物體不斷分解成活生物體成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地球上的生物很快就會面臨食物短缺而停止繁衍。此外,人類所製造的垃圾和各類毒性物質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如果不是靠著微生物的分解,對人類的危害將不只是現今的千百倍而已。人類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裡,那麼一些和我們緊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對人體無害,甚至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和產生人體所需的物質,如維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時候,人體往往還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將它們驅逐出去。只是當人體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後天的種種因素而變差時,有些共生菌就會立刻翻臉,露出猙獰的面目,進一步侵入宿主體內的組織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體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著維持人體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達到一種互利的關系。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在我們的周圍和機體內都有其他生命體與我們共存。雖然人類與微生物的斗爭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但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認識到生態平衡對人類的好處,不要為了發展而犧牲環境,而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那麼,人類就能夠在這微生物的世界裡更好地生存下去
❹ 求一篇關於微生物在食品中某些方面應用的論文
微生物在單細胞蛋白中的應用
一 摘要
微生物細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這正是人和動物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這是微生物食品倍受青睞的一個原因。人們熱衷於微生物食品的開發,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解決因人們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而導致的糧食供求矛盾。
關鍵詞 微生物細胞 蛋白質 營養物質
二 引言
食品特別是蛋白質的短缺,正在對我們人類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開發新的食品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在我們食用的各種食品中,除了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外,還包含了微生物食品。事實上,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食用微生物了,比如說我們所食用的味道鮮美的香茹,就是真菌形成的菌落,其他還有木耳、猴頭、靈芝等,都是極具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的食用微生物。現已被人們廣泛栽培和利用。
三 正文
單細胞蛋白定義
單細胞蛋白是通過培養單細胞生物而獲得的菌體蛋白質。
單細胞蛋白的優點
一 SCP營養豐富
二 利用原料廣 可就地取材,廉價大量地解決原料問題。
三 生產速率高 一般蛋白質生產速度同豬、牛、羊等體重的倍增時間成正比。
四 勞動生產率高 生產不受季節氣候的制約,易於人工控制,同時由於在大型發酵罐中立體式培養佔地面積少。
五 可以完全工業化生產 單細胞蛋白生產比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少,又不受地區、季節和氣候條件的制約,可在佔地有限的小設備上進行,不僅數量大,而且質量好,遠遠超過現有糧食品種的蛋白質。
六 單細胞生物易誘變,比動、植物品種容易改良 可採用物理、化學、生物學方法定向誘變育種,獲得蛋白質含量高、質量好、味美,並易於提取蛋白質的優良菌種。
單細胞蛋白種類與具備條件及生產過程
用於生產單細胞蛋白的微生物種類很多,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黴菌以及某些原生生物。這些微生物通常要具備下列條件:所生產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含量高,對人體無致病作用,味道好並且易消化吸收,對培養條件要求簡單,生長繁殖迅速等。單細胞蛋白的生產過程也比較簡單:在培養液配製及滅菌完成以後,將它們和菌種投放到發酵罐中,控制好發酵條件,菌種就會迅速繁殖;發酵完畢,用離心、沉澱等方法收集菌體,最後經過乾燥處理,就製成了單細胞蛋白成品。
單細胞蛋白特性
(1)在理想情況下,菌種甚易使單細胞蛋白質產量倍加,而其所需時間要比使農作物蛋白質量倍增所消耗時間快500倍,比其他一般飼養家畜產量所耗的時間倍增快1000-5000倍。
(2)單細胞蛋白質研究發展的實驗要比研究農作物或家畜的實驗易於進行,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可得到有價值的數據與結果。
(3)單細胞蛋白質的生產不受季節,空間,陽光的種種限制。
單細胞蛋白的作用
通過微生物發酵可以生產大量的微生物蛋白,不僅可供人類直接食用,也可作為家畜、家禽的高蛋白飼料,為我們提供質優價高的肉類蛋白,它的脂肪含量只有瘦牛肉的10%,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一方面微生物蛋白食品的開發可以緩解耕地減少、糧食緊缺的矛盾,另一方面高蛋白的微生物蛋白食品的開發,也有利於改善人們的食品結構。
1 作為畜禽飼料添加劑
據分析,酵母單細胞蛋白中蛋白質含量為45%-55%,比大豆高30%以上;細菌的單細胞蛋白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70%,比大豆高50%,比魚粉高20%。因此,在各類飼料中加入單細胞蛋白添加劑,可以取得諸如使豬長得更快、牛產奶更多這樣的效果。如在畜禽的飼料中,只要添加3%~10%的單細胞蛋白,便能大大提高飼料的營養價值和利用率。
2 作為食用蛋白質
單細胞蛋白所含的營養物質極為豐富。其中,蛋白質含量高達40%~80%,比大豆高10%~20%,比肉、魚、乳酪高20%以上;氨基酸的組成較為齊全,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尤其是穀物中含量較少的賴氨酸。單細胞蛋白中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脂類、礦物質,以及豐富的酶類和生物活性物質,如輔酶A、輔酶Q、谷胱甘肽、麥角固醇等。單細胞蛋白不僅能製成「人造肉」供人們直接食用,而且還能提高食品的某些物理性能。
開發單細胞蛋白的意義
蛋白質是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它是組成人體器官、組織和體內酶、激素以及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全世界蛋白質缺乏的問題已存在多年,生物技術開發單細胞蛋白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單細胞蛋白是現代飼料工業和食品工業中重要的蛋白來源。但單細胞蛋白作為當前比較尖端的科技產品,還處於剛剛起步階段,尤其在我國還不成熟,其發展前景是廣闊的。
四 參考文獻
[1]李麗立. 楊坤明. 現代生物技術與畜牧業
[2]欒玉靜. 單細胞蛋白的開發利用
[3]魏瑤. 單細胞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