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歷史有氣節的人物

中國歷史有氣節的人物

發布時間: 2025-10-03 00:14:17

1.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及他們的事跡的高貴品質 快!

1、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2、張蒼水
張蒼水(1620-1664年),名煌言,號蒼水,浙江鄞縣人,抗清民族英雄。曾官至南明兵部尚書。為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順治二年(1659年)清兵大舉入關,連破揚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寧波城中風聲鶴唳。張蒼水與刑部員外錢肅樂、浙東志士董志寧等組成數千人的隊伍在城隍廟集會,擁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張蒼水與錢肅樂率義軍,輾戰寧紹浙東一帶,抗擊清兵,不久,與鄭成功軍配合,馳騁在蘇、浙、皖、閩一帶,破瓜州、鎮江,包圍了南京;克徽州、寧國、太平、池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收復大批失地。後遭清軍伏擊慘敗。不久重招舊部繼續征戰,1644年閩戰一役遭受重傷,遂散兵隱居象山縣南田懸嶴島,後因叛徒出賣被俘。就義於杭州官巷口,遺體葬於南屏山下。

在抗擊清兵十九年戰斗生涯中,張蒼水出生入死,輾戰千里,三渡閩江,四入長江。戰功顯赫。他被俘後,不為官祿引誘,誓不招降,並寫下了壯志凌雲、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入武村》和浩氣長存的《放歌》以明志。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謚號「忠烈」。寧波家鄉百姓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在縣學街建起了「錢(肅樂)張(蒼水)兩公祠」。1936年改建貢院橋一帶馬路時,命名張蒼水故居所臨、與中山東路並行的一條街為「蒼水街」。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靈首(一作靈胥),乳名端哥。明松江府華亭縣人(現上海市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園浜。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當時陳繼儒曾寫詩贊:「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從陳子龍為師,又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少年時即胸懷大志,至十一、二歲,已「博極群書,為文千言立就,如風發泉涌;談軍國事,鑿鑿其中。」一次他問岳父錢栴:「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讀何書?」丈人驚愕,一時無從回答。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家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15,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復明活動。不就,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順治四年春,明魯王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院就是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御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倖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得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處斬。臨刑,立而不跪,神色不變。死年才17歲。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盪灣村夏允彝墓旁。

著作有《南冠草》、《續倖存錄》、《玉樊堂集》、《夏內史集》等。今合編為《夏完淳集》,輯有《雲間三子新詩合編》(9卷)。

4、張煌言
父張圭章,天啟四年(1624)舉人,官至刑部員外郎。母趙氏早逝[1]。張煌言少有大志,「慷慨好論兵事」[2]。崇禎年間舉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南下,與錢肅樂、沈宸荃等人起兵抗清,奉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授翰林修撰。後清兵破錢塘,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永曆五年(1651年),清軍攻破舟山,張煌言、張名振等人退避海上,為了保護魯王安全,最後只得前往投靠閩南鄭成功;鄭成功軍隊尊唐王朱聿鍵為正朔,一向與魯王不合,但為了顧全抗清大局,於是仍將魯王安置於金門。之後,張煌言回到浙東組織抗清力量,與鄭成功、張名振等勢力多次北伐南京。

永曆八年(1654年),張煌言會同張名振北伐,入長江,師抵南京燕子磯。隔年,張煌言、張名振再次攻至燕子磯但仍因兵力薄弱以失敗告終。張名振於兵敗不久後病逝(一說遭到鄭成功毒害),由鄭成功部將陳六御接收其軍隊。

永曆十二年(1658年),張煌言與鄭成功自廈門出兵北伐,克復樂清、寧海等地;後卻於羊山海面遭遇台風襲擊,兩軍損失船艦百餘,士卒傷亡以千計,不得已撤軍回到廈門。

永曆十三年(1659年),張煌言奉南明永曆帝朱由榔命,以兵部尚書職,與鄭成功會師北伐,張煌言部收復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另一方面,鄭成功軍隊沿長江西上,克鎮江、圍南京,反清復明大業一時大好。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兵敗南京城,鄭軍乃退離長江出海南下;張煌言軍隊孤立無援,益遭清廷援軍攻擊,一路敗退、突圍,撤回浙東。

隔年清廷實施遷界令,斷絕抗清各勢力的聯系與生計。鄭成功於中國東南沿海多年征戰也始終未有進一步發展,乃決定東進台灣,以為據點;對此張煌言曾修書勸阻鄭成功,他認為如果鄭軍進入台灣,則金、廈將不保,而復興大業與人心亦將斷絕。但最後鄭成功仍一意孤行,將目標轉為台灣。

後永曆朝覆亡,鄭成功入台後亦無力回師閩南;張煌言只得糾集民間各反對力量,繼續於浙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行動。及至永曆十七年,魯王朱以海病死於金門,張煌言終於認為復明無望,將軍隊解散,躲避至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島隱居[3],不料仍為清軍所俘[4]。張煌言被俘後,神色自若[5],斷然拒絕清廷的攏絡,最後在杭州就義,臨刑前,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6],「坐而受刃」,同死者還有羅綸等人。其妻與長子則同樣押至鎮江被處死。

張煌言死後由鄞縣人萬斯大等葬於杭州西湖南屏山。生前的友人葉振名登越王嶺遙祭忠魂,撰祭文將張煌言與羅綸二人並稱為「張司馬二客」。現南屏山荔枝峰下建有張蒼水祠,與章太炎紀念館為鄰。與岳飛、於謙一同成為埋葬在杭州的三位民族英雄,被稱為「西湖三傑」。寧波市區也有蒼水街以示紀念。

2. 能舉出中國歷史上幾個有氣節的人物嗎

1、屈原

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2、蘇武

蘇武到了北海,沒有供應糧食,只能掘野鼠所儲藏的果實吃。蘇武拄著漢節牧羊,起居都拿著,以致節上毛全部脫落。過了五、六年,單於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獵。蘇武會編打獵的網,矯正弓弩,於靬王器重他,供給他衣服、食物。

三年多過後,於靬王大病,賜蘇武馬匹、牲畜、服匿、穹廬。於靬王死後,他的部下也都遷離。冬天,丁靈人盜走了蘇武的牛羊,蘇武又再度窮困。

3、聞一多

在西南聯大時,聞一多雖然生活艱難,但從無怨言,也不去求得別人的同情和幫助。他有不少朋友在重慶做官,也都似真似假地對他表示過"關懷",但他從不顯露自己的貧寒。他一個年輕時代的朋友抗戰前就混入官場,已經當到大學校長、教育部次長等要職,多次想拉聞一多去做官。

有一次,他因公到昆明,專門去看望聞一多。眼見聞一多那清貧如洗的處境,他再次提出建議說:"何苦這樣苦自己呢,至少也要去重慶休養一段時間,我負責接待。"

聞一多回答說:"論交情,我們是多年的老朋友,過去不分彼此,你來我往,也是常事。你如不嫌棄簡陋,我願意留你小住,但你那兒我不能去!"

好友問他為什麼?他回答得很簡單:"你那兒和過去不一樣了,那是衙門,那裡有官氣!"為了不沾這"官氣",從此以後,聞一多毅然與這位好友斷絕了來往。

4、馬寅初

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抗戰期間擔任重慶大學商學院院長兼中央大學經濟系主任,多次在公開演講中指責孔祥熙大發國難財。1940年他給陸軍大學將官班講抗戰財政問題,他說: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存亡的嚴重關頭,全國上下應該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國難。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現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錢,"上等人"則既不出錢,又不出力,囤積居奇,發國難財。

還有一種"上上等人"依靠權勢,利用國家經濟機密從事外匯投機,大發超級國難財。這種豬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必須把孔祥熙、宋子文撤職,把他們不義的家財拿出來充作抗戰經費。

馬寅初連續發表文章與演講,揭露國民黨的腐敗,痛斥孔宋之流的無恥,使國民黨政府大為頭疼,也遭到很多權貴的忌恨。

一天,蔣介石召見重慶大學校長葉元龍,狠狠訓斥他:"你真糊塗,怎麼可以請馬寅初當院長?你知道他在外邊罵行政院長孔祥熙嗎?他罵的話全是無稽之談!他罵孔祥熙就是罵我。"末了,蔣介石說:"下星期四你陪他到我這兒來,我要當面跟他談談。他是長輩,又是同鄉,總要以大局為重!"

校長怕碰釘子,讓侄子去向馬寅初轉達蔣介石的意思。馬寅初一聽,火冒三丈地說:"叫我去見他,我不去!讓憲兵來陪我去吧! "

又說:"文職不去拜見軍事長官,沒有這個必要!見了面就要吵嘴,犯不著!再說,從前我給他講過課,他是我的學生,學生應當來看老師,哪有老師去看學生的道理!他如果有話說,就叫他來看我!"

蔣介石知道後很生氣,又無計可施,只好對校長說:"我是想同他談談經濟問題。你回去告訴他,以後有時間,隨時都可以來找我。"但馬寅初始終置之不理。孔祥熙為了拉攏馬寅初,想請他出任財政部長,也遭到他了的嚴詞拒絕。

5、潘光旦

潘光旦1935年起兼任清華大學教務長,負責全校的教學組織工作。他工作認真負責,不徇私情。有一次,安徽省主席劉振華想讓他的兩個兒子來清華旁聽。

因他的要求有違清華校規,潘光旦回信婉言拒絕,信中說:" 承劉主席看得起,但清華之所以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為它按規章制度辦事。如果吧這點給破了,清華不是也不值錢了嗎?"

3. 中國歷史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

戰國·屈原

屈平(約前340-約前278)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氣節後人稱贊。

漢朝·蘇武

蘇武牧羊,匈奴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依舊手持漢朝符節,牧羊為生,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

三國·關羽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著名將領,自劉備於鄉里聚眾起兵開始追隨劉備,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將領之一。曾被曹操所擒,但不忘舊主,過五關斬六將,最終殺出曹營歸劉備。

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

4. 中國歷史上有氣節的人物

1、林則徐

林則徐, 福建侯官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奮力抗英而聞名中外,成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為後人稱頌。但也是因為禁煙和抗英,使林則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壯的流放生活。

2、岳飛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趙構御覽岳飛奏疏後,親賜御札嘉獎,都督府也將劉光世軍情況通報岳飛。撥劉光世軍與岳飛,似成定局,不意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趙構聽從張浚之議,置已決之「前議」於不顧,又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不將劉光世軍撥與岳飛。

張浚見了岳飛,撇開歸劉軍與岳飛之「前議」,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岳飛耿直的回答卻遭張浚譏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隨行機密官黃縱略事交代後,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制了。

3、張騫

張騫,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匈奴人堂邑父為向導從長安出發前往西域。正當張騫一行匆匆穿過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

匈奴單於為軟化、拉攏張騫,打消其出使月氏的念頭,進行了種種威逼利誘,但均未達到目的。張騫「不辱君命」、「持漢節不失」。始終沒有忘記漢武帝所交給自己的神聖使命,沒有動搖為漢朝通使月氏的意志和決心,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4、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德祐元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5、蘇武

蘇武,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單於派使者勸降蘇武,蘇武不投降,報告了單於。單於越發想使他投降,就囚禁蘇武,置於大地窖內,不給他吃喝。天下雪,蘇武卧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幾日不死。

匈奴以為他是神人,就將蘇武遷至北海,讓他放公羊,說等公羊生小羊才可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常惠等人安置到別的地方。

熱點內容
如懿歷史原型 發布:2025-10-04 04:10:24 瀏覽:49
初一學期班主任工作計劃 發布:2025-10-04 03:33:13 瀏覽:797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功能 發布:2025-10-04 02:45:06 瀏覽:746
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台賬 發布:2025-10-04 02:41:50 瀏覽:194
教師培訓的反思 發布:2025-10-04 00:13:46 瀏覽:765
剛好遇見你舞蹈教學 發布:2025-10-04 00:00:12 瀏覽:337
薛之謙吉他教學 發布:2025-10-03 22:53:03 瀏覽:931
龍劍什麼職業好玩 發布:2025-10-03 21:56:15 瀏覽:914
半年級語文 發布:2025-10-03 21:25:34 瀏覽:207
大班師德心得體會 發布:2025-10-03 20:37:32 瀏覽:358